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2017-11-12 7页 doc 20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339

暂无简介

举报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第11卷第5期 2004年10月 特种油气藏 SpecialOilandGasReservoirs V01.11No.5 Oct.2Oo4 文章编号:1006—6535(1oo4)o5—0047—02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1概况 胡士清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利用吸汽剖面以及电测解释等资料,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进行对比分析.在传统加热半 径研究方法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将含油饱和度...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第11卷第5期 2004年10月 特种油气藏 SpecialOilandGasReservoirs V01.11No.5 Oct.2Oo4 文章编号:1006—6535(1oo4)o5—0047—02 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 1概况 胡士清 (中油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摘要:利用吸汽剖面以及电测解释等资料,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进行对比.在传统加热半 径研究方法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将含油饱和度下降作为储量动用的主要标准,将油层温度 上升作为储量动用的辅助标准,进行了平面动用程度的计算,为洼38断块稠油油藏后期综合 调整提供了依据.该计算方法对于其它稠油区块平面动用程度的研究以及后期调整工作具有 一 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洼38断块 中图分类号:TE345文献标识码:A 洼38断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中央凸起南部 倾没带的北端,是一个三面被断层遮挡的断鼻构 造,大洼断层与洼38断层形成上倾遮挡,构造高点 在北部的洼38井一洼38—37—29井附近,地层向 南东和南西方向倾没,地层倾角214o.该块开发 目的层自下而上分别为下第三系沙三段,东三段和 东二段油层. 为研究洼38断块目前平面的动用程度,并对 其作定量分析,利用stars软件建立100m井距4个 井组的油藏地质及动态模型.模型分为42×45× 7个网格,平面每个小网格为10m×10m均匀网 格,纵向上根据油层发育情况采用非均质网格,按 照油藏实际的静态参数及动态开发数据进行了历 史拟合,为平面动用程度研究奠定基础n】. 新井以及侧钻井与原井的测井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根据深浅三测向曲线上电阻率降低得出的定性结 论为:东三段,沙三段油井周围42m以内油层得到 动用.根据数字处理曲线含油饱和度分别下降得 出的定量结论为:东三段油井周围42m以内含油 饱和度下降幅度在10%以上. 2.2油藏数值模拟结果 从x—Y剖面含油饱和度场图可知:井筒附近 同一套含油层系纵向上含油饱和度相差最大值约 10%左右.油井周围30m以内油层含油饱和度下 降10%一20%,井间地区仅下降5%左右,东三段 油层平面动用程度比沙三段油层平面动用程度高. 与实测数字处理解释结果基本一致. 3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2平面动用状况定性分析方法3.1加热半径计算法 2.1加密井电测解释资料分析 传统的平面动用状况可根据现有的加密井,更 利用矿场实际生产周期数据和Max—Langen. heim加热半径计算公式,对洼38断块各层系目前 的平均加热半径进行了计算. )=.e咖+2瓜 etDeorc=1.0614y1.45315y+1.4214y一0.2845y+0.25483y (1) (2) 收稿日期:20o4—02—16;改回日期:2004—04—30 作者简介:胡士清(1966一),女,高级师.1989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 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现从事稠油开发研究工作.电话:0427— 7290254. 48特种油气藏第11卷 ),(3) 式中:A为加热面积,m2;i.为蒸汽注入速率,kg/h; h为饱和蒸汽的焓,J/kg;M为油层的热容量,J/ m??);to为无因次时间,tD=最.,;rh为 加热半径,m;h为油层吸汽厚度,In;erfc为误差补 偿函数;E.为波及系数,0.7;为顶底层岩石导 热系数,j/(In?h??);口为顶底层岩石热扩散系 数,TTI2/h;?T为蒸汽与油层的温差,?;t为注汽时 间,h. 本次计算时考虑所有单井目前周期累计注汽 量一次注入,这样避免了吞吐时余热再利用及产液 量带出的热量;Max—Langenheim计算的加热面积 是均质规则的圆形,而实际油层被加热的范围是极 其复杂的,且纵向吸汽厚度与动用程度有关,为此, 求解加热面积和加热半径时引入了纵向动用程度 及波及系数.计算结果见1. 表1单井平均加热半径计算结果 Tab1.Calculationresultofaveragesinglewellheatingradius 从数模拟合结束时的温度场可以看出,洼38 断块各层系单井平均加热半径为37.8,51.2In(与 Max—Langenheim计算结果相符).目前s3的加热 半径为30,45nl,井间未加热区小于20m;s,加热 半径为38,67n'l,平面上除了局部单井关井,加热 半径小外,平面已基本形成热连通.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Max—Langenheim方法 计算的平均加热半径不超过35In,偏小.主要是 因为Max—Langenheim计算公式没有考虑层间非均 质性,且没有考虑纵向上各小层吸汽量的差异. 3.2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评价计算新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了2种方法,即平面均质网 格模型数模研究法,平面单井加热面积总和与水淹 面积之和计算平面动用程度法. 3.2.1平面均质网格模型数模研究法 根据平面均质网格模型数模研究结果进行计 算的具体步骤如下:?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数模模 型;?确定平面动用程度的评价标准;?根据标准, 确定平面动用网格数;?平面动用程度等于平面动 用网格数占总网格数的百分比. 按上述步骤,考虑了2种平面动用程度的评价 标准,即油层温度大于原始地层温度,含油饱和度 小于原始含油饱和度,并分别进行了计算.本次研 究认为,含油饱和度变化即表明油层得到了动用, 因此,将含油饱和度的变化作为判断平面动用的主 要标准,温度变化作为辅助标准. 按含油饱和度小于原始含油饱和度计算,东三 I砂岩组,?砂岩组平面动用程度分别为 52.86%,98.94%;沙三I砂岩组,?,?砂岩组平 面动用程度分别为87.5l%,86.35%.计算结果见 表2. 表2分层系平面动用程度计算结果 Tab2.Calculationresultofarealproducing degreeofindividuallayer 3.2.2平面单井加热面积总和与水淹面积之和计 算平面动用程度法 根据实际注采参数及加热面积计算公式,计算 各层系加热面积,同时,考虑目前3套层系的水淹 现状计算水淹面积,二者之和除以动用含油面积即 为平面动用程度. 计算步骤如下:?根据各单井目前吞吐开发现 状,油层厚度等,计算各井加热面积,得出各层系总 的加热面积;?根据目前各层系生产井回采水率数 值画出平面水淹等值图,按照回采水率100%勾画 出水淹面积;?平面动用程度即为加热面积和水淹 面积之和除以动用面积. 按上述方法计算,东二段,东三段,沙三段油层 平面动用程度分别为57.04%,67.46%,76.77% (表3).(下转第5l页) 第5期孔卫国等:河流相储集岩体流动单元的划分及空间分布规律51 4流动单元开采特征及应用 4.1流动单元开采特征 (1)A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具有单储系数大, 单井产量高,注水见效快,含水上升快等特征,是油 田开发最有利的油层. (2)B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具有单储系数中 等,单井产量较高,注水见效快,含水上升较快等开 发特征,是油田开发较有利的油层. (3)C类流动单元孔隙结构具有单储系数小, 单井产量低,注水见效慢,含水上升慢等开发特征, 是油田开发较差,需要重点改造的油层. 4.2应用 (1)指导油水井部署,优化注采井网.根据埕 岛油田馆上段储层流动单元剖面组合特点及空间 分布规律,将馆上段油藏由原来整体四点法面积注 采井网调整为:在馆上段主体,CB251井区采用四 点法面积注采井网;而流动单元组合类型少,规模 小而零星分布的SH井区调整为河流中心注水的 排状注采井网或边部点状注水井网,提高了馆上段 油藏的注采对应率和水驱控制储量. (2)分析出水层段,指导选择性堵水.根据剖 篁刍刍,,,:臣 (上接第48页) 表3方法二平面动用程度结果 Tab3.ResultofarealproducingdegreebyMethod2 开发层系总加热面积/kin水淹面积/kin平面动用程度,% 4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含油饱和度变化即意味着油层 得到动用.第1种方法为平面动用程度最高值,且 特定层系平面动用程度应该取层系内各砂岩组平 面流动单元组合特点,2001—2003年对含水大于 85%的4口井(CB25C一3,4C一5,11C一4,4B一2),利 用高分子聚丙稀酰胺在层内高出水层段进行选择性 堵水,有效率达100%,含水由堵水前的9l%降至堵 水后的5%,日增油58t,累计增油0.9x104t. 5结论 (1)在单井流动单元划分和多井剖面流动单 元对比的基础上,流动单元的空间分布可用来研究 砂体的沉积微相特征和孔隙度,渗透率等岩石物性 参数的分布规律. (2)流动单元的组合类型及空间分布规律有 助于分析不同流动单元间注水开发动态和水驱油 规律. (3)利用流动单元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指导油 水井部署及注采井网调整. 参考文献: [1]侯加根.河道砂储层随机模拟方法分析[J].石油勘探 与开发,1998,25(4). [2]才汝成,李阳,孙换泉.油气藏工程方法与应用[M].东 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承焰,侯加根.油气储层三维定量地质建模方法和配 套技术[J].石油大学,1996,20(2). 编辑姜岭 面动用程度的最高值,则东二段,东三段,沙三段油 层平面动用程度分别为57%,98%,87%;第2种方 法为平面动用程度平均值,东二段,东三段,沙三段 油层平面动用程度分别为57%,67%,77%. 参考文献: [1]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程出版 社,1997:106133. [2]蔺玉秋,等.中深层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的合理井距 探讨[J].持种油气藏,1997,4(3). 编辑姜岭
/
本文档为【稠油油藏平面动用程度定量计算方法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