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

2017-10-23 11页 doc 28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7436

暂无简介

举报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 ——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 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 吴 静 [摘 要]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题目究竟作何解释:这是一个半世纪以 来人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谜。已经 提出的说法五花八门。本文通过考察原著和作家本人,认为书名分别象征了爱情与事业。 [关键词]爱情 事业 红与黑 象征意味 要研究一部作品,必须对作者进行细致考察。司汤达,一个 渴望事业成功的激进主义者,曾经不远万里地追赶过拿破仑的 大军,这种经历以及早期的家庭境遇,都与《红与黑》书中的主...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 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 ——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 天水市文化文物出版局 吴 静 [摘 要]法国小说家司汤达的名著《红与黑》目究竟作何解释:这是一个半世纪以 来人们一直在研究的一个谜。已经 提出的说法五花八门。本文通过考察原著和作家本人,认为书名分别象征了爱情与事业。 [关键词]爱情 事业 红与黑 象征意味 要研究一部作品,必须对作者进行细致考察。司汤达,一个 渴望事业成功的激进主义者,曾经不远万里地追赶过拿破仑的 大军,这种经历以及早期的家庭境遇,都与《红与黑》书中的主人 公非常相似,正像泰勒在《论司汤达》中所说的那样,司汤达在 《红与黑》成书十年前就已经隐到小说中去了。此外,我们还应注 意到司汤达是一个高度关注爱情的作家。他在《论爱情》一书中 对爱情进行分类:理智的爱情、精神的爱情以及激情的爱情。他 曾为追求一个女人从马赛一直追到巴黎。司汤达自己也曾坦言: “我爱力量,一只蚂蚁所显示出来的可以和一头大象所显示的相 等。”小说中的主人公于连?索列尔则将这种“力量”在事业和爱 情上释放了出来。 在激情的驱使 首先,支配于连心理动因的主要因素是激情, 下,他去实现他的个人野心,(叫做事业心更恰当些),与此同时, 他被两次爱紧紧抓住,并且纠结不清,在这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推 拒中,事业与爱情所具有的亲和力凸现了出来。至于《红与黑》为 什么要大量涉及到社会政治背景,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个人行 动都不可能和政治环境分离开来,正像评论家亨利?马尔蒂诺 所说:“司汤达在写《红与黑》之前已知道于连的结局(爱情与事 业的悲剧)。为了证明于连开枪的合理性,用大量篇幅对导致主 人公这些行为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作了深切的描写。”总观于 连的命运。可以归结为:个人事业的奋斗与爱情的纠结不清。 在这之前,人们对《红与黑》书名的象征意义争论不休,莫衷 一是。其中,有两种看法较有代性。 第一种看法是:侧重于从颜色进行联想,他们认为“红”代表 拿破仑英雄时代的红军装,“黑”代表教士的黑道袍。然而,整本 《红与黑》,写到军队处只出现过拿破仑骑兵“披着白长大衣”,而 绝无“红色军装”出现。(事实上拿破仑的部将极少有身穿红色军 装的,这一点可以由维尔奈的名画《枫丹白露的诀别》为证,在那 幅画上,拿破仑部将们聚集在前往厄尔巴岛的皇帝周围,竟无一 个身着红衣;此外,复辟王朝对红色是讳莫如深的。至于教士黑 袍,那不是于连追求的目标,他追求的是手握大权,高高在上的 红衣主教,他羡慕的是年薪二、三十万法郎的红衣主教。)另外, 我们注意到,司汤达在《吕西安?娄凡》的手稿中,曾为这部作品 考虑的另一个名‎‎字为《红与白》,或者《蓝与白》,为了使人联想起 《红与黑》,并且给记者们一个启示:“红”,共和党人吕西安。 “白”,保守党少女沙斯特莱。显而易见,司汤达关于“红”与“白” 的解释,与服装颜色无涉,而是循着两位主人公政治思想的对 立。同样,在如何看待《红与黑》的象征意义时,我们不应该紧紧 抓颜色不放,应从这部小说的整体上来考虑。本书最早书名为 《诱惑与忏悔》或者《于连》。 因此,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另一种说法认为,“红”与“黑”代表着于连的双重性格。诚 然,我们看到在他的性格中充满了扭曲和矛盾。他既愤恨伪善, 他根本不信教,但是为了迎得他们所巴结的欢心,又不得不装作 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于连甚至连《圣经?新约全书》也能倒背 如流;他声称“不能堕落到跟仆人们在一起吃饭。我的父亲会强 迫我,宁可死”。但是,“为了能够飞黄腾达,比这再困难得多的事 他能去做”。在他身上的的确确显示出英雄主义的平民反抗意识 和个人野心这两种信号。可见,每一个现实中的人和小说中的人 都具有双重性格。法国作家茨巴尔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月亮, 有着不曾让人看见的阴暗的一面。如果考察一下小说中的人物, 无论是堂吉诃德,还是哈姆莱 都会感受到他们具有的双重性格, 特,否则,哈姆莱特不会陷入TO BE OR NOT TO BE的矛盾交 困当中去。可见,人物的双重性格具有普遍性,并非于连所独有。 因此,将“红”与“黑”的象征意义指认为于连的双重性格,未免失 之虚泛,是不能成立的。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司汤达与于连的早期经历有 着惊人的相似,前面已谈过司汤达对待事业的态度和爱情观,这 里着重谈一下司汤达如何将自身素材借用到于连身上,以及将 自己和社会、政治观点、做人准则根植到于连身上,这有助于我 们读懂《红与黑》。 司汤达和于连都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或中产阶级)家 庭,童年的不幸,同时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青年时都是拿破 仑的信徒,司汤达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狂热、勇敢,当拿破仑 失败被囚禁于圣赫勒拿岛,司汤达冒着被审叛的危险,把《意大 利绘画史》献给了拿破仑,这一举动不能不说是对欧洲封建君主 “神圣同盟”的一个挑战。在游记《罗马、佛罗伦萨》中同样洋溢着 对拿破仑时代的缅怀之情;散文体五幕悲剧《从厄瓜巴岛归来》 再次肯定了拿破仑的业绩。同样,在爱情上,司汤达也是一个狂 热者,当他离开意大利热恋了数年的情人之后,他悲痛欲绝,曾 在《论爱情》一书中的手稿上画下一柄手枪,表达自杀之意。他在 回忆录中写到:“只因政治上的好奇心才阻止了我结束自己。” 总之,雅各宾党人司汤达在事业与爱情中倾注了巨大的努 力和激情。这与于连有着太多太多的相似之处。于连,“木匠的儿 子”、小资产阶级家庭出身、拿破仑的崇拜者,为了一心向上爬不 遗余力,两次恋爱经历,最后被恋人毁了醉心的事业,在爱情与 事业的双重绝望面前,毅然走上了断头台。 当然,不能因为这部小说大量地描写了爱情而将它称之为 爱情小说,但起码司汤达写了一部机杼独出的爱情悲剧,他确实 不愧为“为人类灵魂的观察者”。在这部悲剧中,他将事业与爱情 联姻,赋予爱情特殊的意义——作品中高昂的民主主义的理想 和热情,使爱情故事发出了异彩。作为一个“平民”的于连,与门 第悬殊的上流社‎‎会联姻,誓必一番殊死搏斗,事实也的确如此。 把异性间的吸引力与由于社会阶级地位不同而产生的心理上的 差距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矛盾与统一的状态描写得极其深 刻。 —166—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一、多元型和多层次的爱情 于连作为一个具有平民阶级反抗意识的人物,一心想走入 上流社会的反英雄,他纵然有着“为了飞黄腾达,比这„死?更困 难的事他都会去做”的野心,但是,自觉不自觉地两次恋爱,两次 恋爱既不是纯情的,也不能说是为了某种交易。尽管他每次声 称:恋爱是为了“职责”,或者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勇气和虚荣心。 要首先撇开那些障眼的细节,瞩 如果我们仔细考察这两次爱情, 目于这一根本事实:那就是于连和德?瑞那夫人衷心相爱。他和 德?瑞那夫人还是达到了自愿的结合。虽然,于连对德?瑞那夫 人和德?拉莫尔小姐的最初征服才能被他视作“拿起武器来”的 “战斗”,(表面上看来这是古怪的离奇的“战斗式”恋爱),但是我 们不能从表面上否定其中的爱情因素,事实究竟怎样呢? 是什么力量让于连身背一架梯子过河、翻墙,半夜里爬进德 ?瑞那夫人的卧室去幽会呢?不仅仅是想证明他的勇气,显然不 乏对她爱慕的成份,这在这位小家庭教师(于连)初次见她,并吻 她的手时就有流露,尤其是后来斯塔尼拉斯发烧后,“于连陷入 爱情带来的种种疯狂的快乐中”,他甚至想牺牲一次自己的生 命,以此来代替德?瑞那夫人由于内心忏悔而带来的疑虑和痛 苦,这一严重的精神危机,改变了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结合在一 起的感情的性质,他的爱情不再仅仅是对她的美貌的倾倒,以及 占有她的骄傲。至于于连在疯狂的状态中为什么去枪击德?瑞 那夫人,他自己也许只能模糊意识到那是对毁了他的前程的仇 敌的报复;在深层意识里,于连仍保留着对德?瑞那夫人热诚的 爱。德?瑞那夫人所写的那一封揭发信,使于连感到突然间失去 了两样东西:前程和德?瑞那夫人的爱情。如果说前程的丧失使 于连愤怒,那么爱人的背叛就使他对人生彻底绝望了,于是乎, 他走向了狂乱,而不顾一切去报复。 于连在得知德?瑞那夫人幸免后,他内心充满了悔恨,也意 识到他是爱她的,并且希望他和德?拉莫尔小姐的孩子让德? 瑞那夫人去抚养。 于连的爱的确很复杂。 有一种观点认为,于连和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纯粹是互 ”,或者 相投机:在于连一方则是“对财富和地位门第的疯狂追求于连对德?拉莫尔小姐从未有过真正的爱情,他“追求的不过是 德?拉莫尔候爵的乘龙快婿”。而在拉莫尔小姐则是出于防身的 考虑,即害怕革命,在第三等级的男子中寻找依靠,所以二人之 间只是一种“权衡利害的婚姻。” 这的确有别于对德?瑞那夫人的恋爱,于连在对拉莫尔小 姐的恋爱中确曾泛起过投机的念头。想到与这显贵小姐联姻对 于他像是“艰辛地旅行在寂寞的沙漠里”寻找到“一点清泉”。但 在这个念头一闪即逝之后,他是怎样看待这个机遇的呢?在描写 于连赴德?拉莫尔之约前,内心活动的第45章全章中,找到一 句表现于连对“财富门第”的垂涎、算计或狂喜的文字,而是尽情 展示了于连把约会看成了贵族青年们联合戏弄展示他的一个圈 套而产生的激动亢奋。他的兴奋点集中于“这是一个挑战”,而不 应挑战便是向贵族阶级示弱,于是他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心中 反复酌量:“但是荣誉只有一个!”“不赴约便是怯懦!”联系于连 明显可以见到,在他平民青年虚荣的深 与波梧西爵士那场决斗, 层无意识领域还有着贵族“丢手套”价值尺度支配。瞧,这时他的 阴暗的野心被扔到一边去了。 德?拉莫尔小姐也确曾把于连假想成了一个“丹东”,也设 想到了革命,但她丝毫也没想到要在未来的革命中依赖于连的 什么“保护”。恰恰相反,她瞧不起她的哥哥和追求她的柯西乐候 爵等一批贵族青年,正是他们在革命到来时只会引颈受戮的乏 力和软弱,而她肯定于连的,也在于于连不想“求别人的支持的 帮助”,会凭自己的力量去奋斗抗争。统治德?拉莫尔小姐精神 世界的,是一种离奇古怪的、浪漫型的贵族骄傲,所以她能高度 看重于连。然而在坚持贵族虚荣方面她又比她的父兄固执十倍, 她宁可浪漫地死上十回也不会选择依赖于连保护的那种实惠。 由于这种矛盾复杂的激情的冲突涌动,使得她在同于连恋爱时 朝夕无常,才使得于连拔剑要杀她时令人难解地“感觉到幸福”, 才使得她效仿玛嘉锐特皇后抱吻于连的头去埋葬。 总的来看,于连对德?拉莫尔小姐的恋情,或许不无投机的 因素,但本应有的功利计算被那种向上流社会开战的亢奋干扰 得几乎没有信号显示,关健时刻还冲出一股虚荣的力量。德?拉 莫尔小姐对于连的狂热,则是完全不合实际的贵族阶级骄傲的 精神渴求的表层形式,包含着深层里对贵族阶级的无意识的否 定。当然,他们之间的恋爱或许不能成为恋爱的理想模式,但说 他们之间的是“权衡利害的婚姻”、“没有真正爱情”又不符合事 实。于连和德?拉莫尔小姐的互相吸引,基于体貌的欣赏,基于 情感的互补,也基于气质的碰撞。如果简单也把这多元冲突和多 层次矛盾运动构成的复杂的“恋爱”看成实惠投机的“权衡利害 的婚姻”,只能是对人物性格生动性和丰富性,以及整部小说的 阉割。 司汤达说过,“爱情是一种幸福病”,由于这种“幸福病”的发 作,《红与黑》小说中的人物做出了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疯狂举 动。在司汤达看来,他和他们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连的 爱情也是持赞赏的态度,在小说中进行了重重的书写。这一主题 无论在司汤达眼中,还是小说《红与黑》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 置。 二、事业热情 文学即是人学。人的各种遭遇,即所谓命运,自然就成了文 学家们注意的中心,如果爱情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命运以及与 小说中人物命运息息相关的事业则又是文学家笔下历写不衰的 主题,它们都是时代的反映,既反映爱情,又反映时代的风貌。正 如爱伦堡所说,“司汤达描写热情、野心和犯罪的时候,从来不曾 忘掉过政治。《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政治即是他一心向上 爬的野心,通过于连的历程,法国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 画面被徐徐展现。假如没有于连这一人物出场,对社会生活面做 如此深刻、精到的解剖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它也限制着于连 的行动方向和方式。 于连自称“平民”、“农民的儿子”、“木匠的儿子”、“工人的儿 子”、“仆人”、“工人”、“农民”实际上,他的父亲已经由农民发迹 为锯木厂主,他本人又先后在谢朗神父、德?瑞那夫人那里和神 学院里受到教育,他属于小资产阶级行列。儿童时代,他看见拿 破仑的威武的骑兵从本乡经过,便发狂地热望进入军界。那时, 平民青年尽可以披挂上阵,“不是阵亡,就是三十六岁成为将 军”。拿破仑是绝好的榜样。但是在复辟时代,一切都变了,没有 财富,没有高贵的出身,就没有出头之日。历史为于连这一代青 年设置下的就是这样的共同处境:他被养育在英雄的时代,却不 得不在门第和金钱主宰的时代里生活,很早就同保守家庭决裂 的司汤达,曾得以在拿破仑大军中施展才干,两相比较,他深知 复辟王朝在新一代青年面前耸立的是怎样的壁垒。通过困扰着 于连的出路问题,他响亮地提出的,正是复辟时代整个社会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而于连所要追求的事业则是对波旁王朝的反抗。于连的奋 —167—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斗挖掘出了法国社会的阴暗面,他的出身已经暗示了他要走 向 事业的成功必然要选择反抗。 他没有选择像富凯那样,洁身自好,在深山里离群索居,过 小商人殷实的生活,也没有选择瓦列诺神父式的向上爬之路。他 拒绝了这两条道路,因为他追求的不是“保证他生活舒适的碌碌 无为”,而是“青年时代所有英雄的梦想”。就像他在拉莫尔候爵 府独白的那样,“要么在三十六岁当上将军,要么死去。”他决心 实现这些英雄的梦想,开始进行他的事业。与此同时,他在精神 上也受到了痛苦的折磨,其实“他可以教拉丁文,要维持他的生 活,需要的东西是简单的,哪里不可以获得满足!只是,那么一 来,背弃了他的幻想,便不会再有前途,更不会再有事业。那就等 于死亡”是的,对于高傲和野心勃勃的于连来说,怎么可以自甘 淡泊地度过一生呢?他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要寻找自己的前途 和事业。在复辟时代,只好囿于大主教的藩篱,他也自信可以通 过这条路达到欲望的顶峰。他明知教会充满了虚伪奸诈,知道神 父不过是教皇手里的“一根棍子”,仍然强制自己深悟此中奥妙, 使之适应。这就像他所承认的“为什么一面诅咒伪善,一面还要 伪善呢?”“怀抱野心”按照时代的精神行动,他自己也不承认与 高等社会是势不两立的。他之所以反对那些高官显宦,不满意贵 族阶级的骄横拔扈,鄙视瓦列诺、富凯这些暴发户,并非他有启 有推翻贵族阶级统治的政治愿望,而仅仅是因 蒙思想家的理想, 为那些人妨碍他飞黄腾达,事业上的成功。 于连来到巴黎,当上了贵族拉莫尔候爵的私人秘书,逐渐谙 熟上流社会的内幕和习尚。“他以自己的才华和自尊心赢得了拉 莫尔候爵的另眼看待。”经过维立埃尔市的启蒙和神学院的熏陶 和摔打,于连深深懂得对于他来说,向上爬需要的是什么。他一 方面尽力做事,适应环境,取得主人的欢心,这点他获得了成功。 同时,他依恃自己的勇气,敢冒风险,(这也是他区别于平庸的贵 族青年的不同之处。)把他对事业的狂热与忠贞投入到他认为有 价值的第一件事上。为了赢得拉莫尔候爵和拉莫尔小姐的赏识, 他敢于冒生命危险和波梧西骑士决斗;同样,为了成功,他做出 许多不公道的事,劝说父亲在将要举行的选举上给瓦尔诺投票! 他参加反革命黑会,充当会议,又冒死把情报安全送到目的 地,真是“临危受命”,忠心可嘉。 于连的出身决定了他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物,相对于贵族阶 层而言,他是弱者,所以他进行的事业是弱者的生存和发展的一 种手段。司汤达饱含同情之笔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同时对于连 也是赞赏和肯定的。于连奋斗的注脚是被推上断头台,是当时社 会和于连有着相同际遇和幻想的千千万万热血青年的共同悲 剧,因为他们的行为妨害了贵族们的利益。拒绝上诉,只有于连 这样的反英雄式的人物才能做出。 司汤达把自己内心最深邃的东西——他的雅各宾党人的社 会政治信仰和斗争精神,赋予了这位小资产阶级英雄。他欣赏于 连,尽管他无情地指出它为实现个人目的不惜投靠恶势力的于 连是个答尔丢夫,却还是认为这个罪犯比所有那些上层社会的 正人君子要纯洁,要高尚得多。 于连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来讲正是司汤达想要实现的理 想,司汤达将心里的激荡化作笔端的洪流,手植在于连身上。尽 管于连的整个行为在主观上没有思想启蒙的的愿望,但在客观 上与司汤达的启蒙思想和反王朝复辟思想是相通的,这正是这 部小说所承载的巨大的社会意义,他是通过于连的活动将许多 零散的点和整块的社会背景相提契。因此,于连的事业在这部小 说中有纲领性的意义,应该可以理解《红与黑》书名象征意味的 一个面。 三、爱情和事业具有亲和力 在于连身上,恋爱激情与事业激情并未显示出“非此即彼” 的矛盾,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关照,恋爱激情与事业并非游离。如 爱伦堡所言,“司汤达描写爱情时从不忘掉政治,恋爱激情在司 汤达小说中是政治的更深层的表现形态”。在司汤达笔下,事业 激情心殉道牺牲的方式释放出异彩,于连在个人反抗中走上了 绝境,进而绝望了,爱情激情促使他做出过激的举动,两厢绝望, 必然走向毁灭。 事业追 于连的爱情道路也是他个人反抗的道路,这与他的 求平行发展。如果没有他对事业所表现出的巨大激情,就不可能 赢得两个女人的恋爱,他所从事的事业就不会曾一帆风顺。 无论在和德?瑞那夫人还是与德?拉莫尔小姐的恋爱中, 于连的激情(即作为一个平民青年要求在恋爱中获得平等地位 的热情)都远超过恋人的柔情,这与他对事业的狂热追求不无关 系。他不惜冒险一次次的追求德?瑞那夫人,或者出于平民的 “责任”、或者为了嘲弄德?瑞那市长、或者因为要减轻她对这个 刚离开锯木厂的可怜人十之八九会有的“轻蔑”。他一再强调:虽 然“我出身卑微,但是并不是卑贱。”他要博取德?拉莫尔小姐的 爱,是想证明平民子弟的他比贵族的公子哥儿们更有被爱的价 值。这种平民青年的自尊心、进取心,乃是时代给他的爱情生活 打下的深刻烙印。当时,就不可能有爱情的平等自由。他的爱情 无疑具有小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和平等自由的积极意义,这 与司汤达的思想保持着某种默契。 当然,爱情和事业的亲和力还表现在负面影响上。于连为了 德?瑞那夫人宁肯去以死来解除她所受到的良心上的谴责,面 对她的背叛,宁肯与他的事业决裂,枪击德?瑞那夫人,终于因 此而获罪,不可否认,这里有他的反抗遥遥无期,甚至是无望,有 着重大的关系,但是前者原因无疑占有很大很大比重。为了拉莫 尔小姐的爱情(其中不乏一个平民青年为维护自尊心的愿望在 作祟),他敢于携枪冒险和她幽会。在此时,他好像忘记了他的生 命应该是属于他所孜孜追求的事业。 总之,爱情和事业被牢牢纠结在一起,成为他行动上前后矛 盾的一面,也是他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司汤达将他的恋爱激情和事业热情倾注在小说 主人公于连身上。通过于连的行动来表达司汤达的斗争精神和 信仰,曲折地展示了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 各阶层的风貌,使这部小说闪耀着爱情小说和政治小说所具有 的双重光辉。对事业和爱情这两个永恒主题在这里做了精到的 描摹和阐释,在此基体上使小说散发出浓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意 味。 参考文献 [1]《西方论文选》上卷. [2]《近似的道路,不同的结局——于连和拉斯常形象比 较》.外国文学研究‎‎. [3]张英伦.《红与黑》序言. [4]雅哈托娃等著.《法国文学史纲》. [5]爱伦堡.《司汤达的教训》. [6]《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98年12月第19次印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 [7]《论〈红与黑〉的爱情描写》. 第9期. —168— 科技信息人文社科
/
本文档为【爱情与事业的双重烛照论红与黑的象征意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