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鲁迅学习资料

2017-10-27 23页 doc 46KB 3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鲁迅学习资料鲁迅学习资料 《鲁迅研究》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 知识类练习 ,填空练习, 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__________ 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 《__________》。 2、鲁迅曾以“_______”作为自己的笔名, 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 人所驱逐”。 3、“__________”是鲁迅所使用的笔名之一, 其含义是对当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所谓 “通辑堕落文人鲁迅”的挖苦与抗议。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 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 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
鲁迅学习资料
鲁迅学习资料 《鲁迅研究》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 知识类练习 ,填空练习, 1、作为笔名的“鲁迅”最初用于__________ 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说 《__________》。 2、鲁迅曾以“_______”作为自己的笔名, 其中的特别含义是“被家中一个日本女 人所驱逐”。 3、“__________”是鲁迅所使用的笔名之一, 其含义是对当年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所谓 “通辑堕落文人鲁迅”的挖苦与抗议。 4、鲁迅是现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不 少乡土小说作家深受他的影响。 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一位,鲁迅曾戏 称他是“吾家阿弟”。 5、鲁迅对青年作家特别关爱,无私提携, 小说《____________》其副标为“拟 许钦文”就是典型的例子。 6、鲁迅的长孙名字叫____________,内含 鲁迅曾用过的一个笔名。 7、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评论他自己的一篇 1 小说的结尾“分明留着安特莱夫的阴 冷”,这篇小说是《____________》。 8、“只见四铭就在她面前耸肩曲背的狠命掏 着布马褂底下的袍子的大襟后面的口 袋”这一细节描写出自小说 《____________》。 9、“这一定不是的。”女乙说,“有人说老爷 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 术家。”女辛说。上面这段描写出自鲁迅 的作品《____________》。 10、“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 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这段描 写出自鲁迅的小说《____________》。 11、有一灯谜,谜面是“全国戏曲汇演”, 打鲁迅的一个作品集名,这部作品集是 《____________》。 12、鲁迅在为自己的杂文集起名时,很讲究 对仗艺术,《伪自由书》与 《____________》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3、散文诗集《野草》不但语言充满奇峻的 变异,而且表现手法也极具创新意识, 其中《____________》一篇就体现了明 2 显的戏剧化倾向。 14、鲁迅早年撰写有《____________》一文, 其中提出了如下救国主张:“诚若为今 立计,所当稽求既往,相度方来,掊物 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 15、在《_______________》一文中,鲁迅 基于进化论思想表述了如下“立人”主 张:“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 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16、“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 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 话出自鲁迅的作品《____________》。 17、“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 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 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 变简的一支流。”这段话出自鲁迅的作 品《____________》。 18、鲁迅在一篇杂文中曾把中国的历史概括 为如下的循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 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 3 篇杂文是《____________》。 19、“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 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 房。„„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 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 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 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段话出自鲁迅的作 品《____________》。 20、左联诗人较著名的是殷夫,鲁迅称其诗 作“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 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 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 碑。”该诗集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请注意,以下21至30题为完成句子。) 21、“____________之为虚妄,正与 ____________相同~” 22、“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____________~” 23、“孔乙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唯一的 4 人。” 24、“好,„„我_______________,我欢喜谁就是谁。” 25、“大家仍然叫她____________。” 26、“真的猛士,敢于直面_______惨淡的人 生________,敢于正视_______淋漓的 鲜血________。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 福者,” 27、“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______一株是枣树______,_______还有一株也是枣树_____。” 28、“当我沉默着的时候,______我觉得充实______;我将开口,______同时感到空虚______。” 29、“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与悲哀,__为子君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自己______。” 30、“_横眉冷对___________千夫指,/__俯首甘为__________孺子牛。 ,单项选择练习, 5 1、谁译述的《天演论》影响了鲁迅早期进化论思想的形成,( ) ?林纾 ?蔡元培 ?梁启超 ?严复 2、《鲁迅全集》里收录有鲁迅亲笔所画的一幅画,此画见于( )中。 ?《且介亭杂文》 ?《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集外集》 3、鲁迅曾戏称他的一段学习生活是“上穷 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具体 指的是( )。 ?三味书屋期间 ?南京求学期间 ?东京求学期间 ?仙台求学期间 4、鲁迅的《呐喊?自序》里曾提到过一位 “金心异先生”,这实际上指的是五四时 期的著名人士( )。 ?胡适 ?陈独秀 ?刘半农 ?钱玄同 5、下列有关鲁迅生平的事件中,近年来引起学术界质疑的一项是( ) ?幻灯画片事件 ?兄弟失和 ?恋爱生子 ?曾在厦门大学任教 6 6、鲁迅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曾经深受( )学说的影响。 ?泛神论, ?安那其主义 ?自然主义 ?进化论 7、《伤逝》这篇手记体小说在具体行文中通 过空一行以作为手记体的标识,因此,它 实际上是由( )节手记组成的。 ? 18 ? 19 ? 20 ? 21 8、下列鲁迅小说中,运用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原理的一篇是( )。 ?《药》 ?《祝福》 ?《肥皂》 ?《伤逝》 9、小说《明天》的女主人公是( )。 ? 长妈妈 ? 祥林嫂 ? 爱姑 ? 单四嫂子 10、下列鲁迅小说中,未涉及到人物偷窃品行的一篇是( )。 ?《故乡》 ?《孔乙已》 ?《明天》 ?《阿Q正传》 11、从“民族寓言”的角度解读鲁迅作品的国外学者是( )。 7 ?夏志清 ?李欧梵 ?普实克 ?弗?詹姆森 12、下列学者中,从“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解读鲁迅小说叙事模式的一位是( )。 ?刘再复 ?王富仁 ?钱理群 ?叶舒宪 13、在《故事新编》中,所谓“油滑”写法首先出现于( )一篇中。 ?《补天》 ?《奔月》 ?《理水》 ?《出关》 14、《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刘和珍”是哪次惨案中的遇害者,( ) ? “三一八” ? “四一二” ? “一二九” ? “五卅” 15、在鲁迅杂文中,用“细腰蜂”来比喻统治术的篇目是( )。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爬和撞》 ?《沙》 16、下列杂文集中,不属于鲁迅前期的一部是( )。 ?《坟》 ?《热风》 ?《华盖集续编》 ?《三闲集》 8 17、下列作品中,哪一部不是鲁迅的杂文集,( ) ?《华盖集》 ?《花边文学》 ?《尝试集》 ?《而已集》 18、下列作品中,不属于《野草》中的一篇是( )。 ?《腊叶》 ?《夜颂》 ?《好的故事》 ?《影的告别》 19、《中国新文学大系》中,鲁迅编选并作序的一集是( )。 ?《小说一集》 ?《小说二集》 ?《散文一集》 ?《散文二集》 20、鲁迅离开北京定居上海前执教的大学是( )。 ? 厦门大学 ? 南京大学 ? 广州大学 ? 中山大学 21、“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 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 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 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 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 上述这段话出自鲁迅杂文( )。 9 ?《娜拉走后怎样》 ?《关于女人》 ?《女人未必多说谎》 ?《阿金》 22、在鲁迅的散文《我的第一个师父》中, “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 这句所谓“狮吼”出自( ) ?师父之口 ?大师兄之口 ?二师兄之口 ?三师兄之口 23、“她两肩微耸,四顾,倾听,似惊,似 喜,似怒,终于发出悲哀的声音,慢慢 地唱道:‘奴奴本是杨家女,/呵呀,苦 呀,天哪~„„’”上述这段描写出自鲁 迅散文( )。 ?《无常》 ?《五猖会》 ?《女吊》 ?《阿金》 24、“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开去, 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 许简直倒是没出息。”上述这段话出自鲁 迅杂文( )。 ?《略论中国人的脸》 ?《说“面子”》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 ?《脸谱臆测》 10 25、“在现在这‘可怜’的时代,能杀才能 生,能憎才能爱,能生与爱,才能文。” 上述鲁迅这段话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马上日记之二》 ?《无花的蔷薇之三》 ?《“题未定”草(五)》 ?《七论“文人相轻”――两伤》 26、“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这一形象概括出自下列哪篇作品, ?《“碰壁”之后》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公理”的把戏》 ?《并非闲话》 27、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边城》、《李有 才板话》等作品的写作都与槐树有关, 不妨称之为“槐树效应”,鲁迅有一篇小 说亦属于这种“槐树效应”,这篇小说是 哪一篇, ?《狂人日记》 ?《在酒楼上》 ?《理水》 ?《社戏》 11 ???? ,判断是非练习, 1、《怀旧》是鲁迅早年所作的一篇文言小说。, , 2、鲁迅因祖父的“科场案”而终于决定弃 医从文。, , 3、《两地书》是鲁迅与母亲、许广平的书信 合集。, , 4、“苟奴隶立其前,必衷悲而疾视,衷悲所 以哀其不幸,疾视所以怒其不争”。这段 话出自鲁迅的文章《摩罗诗力说》。, , 5、鲁迅晚年生活在半是租界半是华界的上 海“四马路”的奇特环境里,为了表达对 这种畸形社会的愤慨,他不无幽默地给自 己的杂文作品集命名为《花边文学》。, , 6、“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 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 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 事„„”鲁迅的这段话评论的是长篇小说 《金瓶梅》。, , 12 7、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 绝唱,无韵之《离骚》”。, , 8、“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但遇见比他 更凶的凶兽时便现羊样,遇见比他更弱的 羊时便现凶兽样”,这段话出自鲁迅的杂 文《华盖集?忽然想到(七)》, , 9、“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 在沉默中灭亡。”这段抒情文字出自鲁迅 的作品《为了忘却的纪念》。, , 10、“路人们于是乎无聊;觉得有无聊钻进 他们的毛孔,觉得有无聊从他们自己的心 中由毛孔钻出,爬满旷野,又钻进别人的 毛孔中。”这段描写出自鲁迅的《复仇(其 二)》。, , 11、“高老夫子”是鲁迅小说《肥皂》中的人物。, , 12、鲁迅的历史小说《补天》原名为《不周山》。, , 13、鲁迅去世时未完成的绝笔之作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14、鲁迅研究专著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A Study of Lu Xun的作者是李欧梵。 13 , , 15、纵观国外的鲁迅研究,日本学者在鲁迅生平事迹考证方面成绩显著。, , 第二部分 概念与解释 1、幻灯画片事件 鲁迅在日本仙台二年,一方面得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日本学生的民族歧视。特别是在一次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后,鲁迅受到了很大刺激:画面上是一个被日军捉住的据说是为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在他行将被日军砍头示众时,周围站着看热闹的同样是一群中国人,他们面对惨剧却神情麻木。在这一刺激之后,鲁迅深深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 14 学活动。 2、进化论与国民性 早期,鲁迅为了给灾难深重的祖国寻求一条新的出路,曾努力探究古今中外广阔的思想领域,并在思想上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进化论和尼采个性主义等,但鲁迅却从未成为任何思想的“俘虏”,他总是从自己反封建的斗争目的出发,对各种思想不仅有所选择,而且有所改造,有所扬弃。进化论是鲁迅前期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鲁迅摒弃了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等消极的因素,汲取了进化论中注重生存斗争、相信事物的新陈代谢和社会的进步、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重要性等积极因素。 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也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寻求中华民族解放道路的进程中,鲁迅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劣质,他坚信“国民性可以改造于将来”,因此决心“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但上述思想在鲁迅那里并非一成不变的。近年来,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鲁 15 迅思想在前后期有着内在统一性,只是在后期,他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思想更趋成熟。 3、“被看”与“看” 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认为, “独异个人”与“庸众”的对立,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由“众”出发,群众,有革命的含义,庸众,有不革命的含义,这一哲学思想见于鲁迅的小说与杂文中,是鲁迅小说的原型形态之一。“被看”与“看”的两种变形:李欧梵认为,鲁迅小说中被“看”的牺牲者有两种。一种是“独异个人”(狂人、夏瑜);另一种却是庸众中之一员,这个人物由于某种情况被置于舞台中心,处于与其他庸众相对立的孤独者地位。 钱理群认为“看/被看”二项对立模式所隐喻的是鲁迅的“荒原”意象“荒原感”以及冲破“荒原”的挣扎。他认为根据鲁迅小说中“被看者”不同,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好奇”的看客“看”被看者的背后,常常还有一位隐含的作者在“看”:用悲悯的眼光,愤激地嘲讽着看客的麻木与残 16 酷,从而造成一种反讽的距离。如《祝福》、《孔乙己》等小说。另一类“看/被看”的二元对立发生在先驱者与群众之间。也就是说,“启蒙者”与“被启蒙者”、“医生”与“病人”、“牺牲者”与“受益者”的关系在中国的现实中,变成了“被看”与“看”的关系:应该说,这是鲁迅充满苦涩的一大发现。而且“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吃/吃”的模式,如小说《药》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因此,在这一类小说中,人物(描写对象)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 4、“画眼睛”与“钩魂魄” “画眼睛”是鲁迅小说形象塑造的一个特点。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关于“画眼睛”的含义我们认为有两种:一种就是描画人物的眼睛,例如《祝福》里就通过描写祥林嫂眼神 17 的五次不同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她在各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和心情,甚至整整概括了她一生的悲剧道路。 “画眼睛”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善于抓住人物的最本质的特征,深刻表现人物的独特个性,例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句。鲁迅小说在这方面所采用的艺术手法相当丰富,也可以把这样的“画眼睛”称为“钩魂魄”。 5、“闲话”与“独语” 鲁迅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三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三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独语体”的散文和杂文。 “闲话风”是指这类散文的特殊氛围: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每个人(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者,又是听话者,彼此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这正是对“五四”时期盛行的“我(作者)说你(读者)听,我启你蒙”,强制灌输的“布道”式、“演讲风”的散文的一个历史的否定与超越。“闲话风”的散文一方面别具平等、开放的品格,充溢 18 着一股真率之情;另一方面是“闲”,即所谓“任心闲谈”,因而也可以称“闲话”为“漫笔”,其实质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语言的丰富性、生动性与复杂性。 “独语”在本质上是不需要听者(读者)的,甚至是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张与排拒为其存在的前提:唯有排除了他人的干扰,才能径直逼视自己灵魂的最深处,捕捉自我微妙的难以言传的感觉(包括直觉)、情绪、心理、意识(包括潜意识),进行更高、更深层次的哲理的思考。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鲁迅采用了一些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的意象,而不是抽象的逻辑范畴。 第三部分 论述与分析 1、为什么说鲁迅是一个“精神界之战士”, 关注国人的精神世界,改造国民性,这是鲁迅一生的抱负所在,而所谓的“弃医从文”则是鲁迅走上“精神界之战士”的第一步。鲁迅在日本仙台二年,一方面得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关怀与帮助,另一方面也受到了一些日本学生的民族歧视。特别是在一次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后,鲁迅受到了很大刺激:画面上是一个被日军捉住的据说是为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在他行将被日军砍头示众时,周围站着 19 看热闹的同样是一群中国人,他们面对惨剧却神情麻木。在这一刺激之后,鲁迅深深感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1906年4月初,鲁迅离开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了他的文学活动。 1907年起,鲁迅(周树人)开始撰写并发表一系列论文,正式以“精神界之战士”的姿态面世,“两论一说”确立了青年思想家周树人在中国近代(晚清)思想史上的地位。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进而提倡“国民精神之发扬”(《坟?摩罗诗力说》),再进而探讨“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坟?文化偏至论》),这标志着鲁迅对于整个民族如何奋发前进的精神契机方面的思考,进入了一个更为实在和具体的领域。(“两论一说”指《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和《摩罗诗力说》。) 20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的社会变革,鲁迅起初从进化论出发,在他的小说创作与散文创作中,以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为武器,对陈陈相因的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1925年前后随着实际政治斗争的展开,鲁迅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剖析则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密切相关。在参加了左联之后,鲁迅仍注意进行社会批评,在他的历史小说与后期杂文写作中,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弊病和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综合性的解剖。 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又一个可贵的品质还在于,他与自己的绝望之间的战斗。“反抗绝望”是鲁迅这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生动写照。 2、为什么说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个杰出创造,其中的阿Q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对阿Q形象的基本特征问题,学术界曾进行过长期的论争,有人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落后农民的典型;有人认为阿Q“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 21 化”;有人认为,阿Q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是某些具有种种消极性格的人的“共名”;还有的人认为,阿Q是一个革命农民的典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革命觉醒的农民形象。目前学术界趋向于认为阿Q是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作品对阿Q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作了明确而具体的描写。小说第一章点出了阿Q的实际境遇: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做帮工维持生活,是一个地道的赤贫的乡村劳动者。在“恋爱悲剧”之后,他唯一的一条棉被,最后一件布衫、一顶破毡帽也被赵太爷和地保敲诈走了。由于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常常被挤进游手之徒的队伍中去。所以,鲁迅说过: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他不敢正视现实,常以健忘来解脱自己的痛苦;他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 22 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生活习惯的地方便鄙薄城里人;他身上有“看客”式的无聊和冷酷,如向人们夸耀自己看到过杀革命党,并口口声声“杀头好看”;他更有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严于“男女之大防”等等;他有着守旧的心态,如对钱大少爷的剪辫子深恶痛绝,称之为“假洋鬼子”,认为“辫子而至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他身上有着畏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凌辱后不敢反抗,转而欺侮更弱小者。阿Q的这些小生产者的弱点和深刻的传统观念,他是一个不觉悟的落后农民。 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最初“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当现实的阶级压迫将他逼到绝境,而辛亥革命的浪潮又已波及未庄时,在他朴素的阶级直感中,终于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这是因为“革命”竟“使 23 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害怕”,“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又是这样的“慌张”,于是,阿Q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但是,他对革命在态度上的这种变化,并不是政治上的真正觉醒,因为他对革命的认识十分幼稚、糊涂、错误。小说第七章写他在听说革命党进城的当天晚上,躺在土谷祠里朦胧中想象革命党到未庄的情形。这段想象表明,阿Q是带着传统观念来理解眼前的革命的。阿Q神往革命,不是为了推翻豪绅阶级的统治,而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是“要什么就是什么”,可以随意夺取当年曾属于赵太爷、钱太爷们的“威福、子女、玉帛”;阿Q抱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认为革命后“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阿Q还幻想着自己革命后可以奴役曾与他一样生活在底层的小D、王胡们。总之,阿Q这种革命观,是封建传统观念和小生产者狭隘保守意识合成的产物。在《阿Q正传》中,鲁迅把探索中国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作品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深刻地 24 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 阿Q思想性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他能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恼,他连自己姓什么也说不清,却还这样夸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能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他连老婆也没有,却还如此夸口:“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他能以自己的丑恶去骄人,别人说到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他能用自轻自贱来掩盖自己所处的失败者的地位,他被别人打败了,就自轻自贱地承认自己是虫豸,并且立即从这种自轻自贱的“第一”中获取心理满足;他能用健忘来淡化所受的欺侮和屈辱,他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便用“忘却”这件祖传法宝,将屈辱抛到脑后。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和屈辱,而精神上却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所凭借的就是这种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达到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效果。 25 《阿Q正传》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品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存在,它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3、如何认识《故事新编》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第一、《故事新编》所关注的古人,全是中国古代神话英雄与圣、贤人物,他们在传统文本中,都是居于高堂圣殿,是神圣不可触犯的。而鲁迅则把他们拉回到日常生活情景中,抹去了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神光,还原于常人、凡人的本想。例如,《补天》中的女娲感到从未有过的“无聊”(精神的苦闷),《奔月》中的后羿因琐屑的日常生活的纠缠而陷入自身精神的平庸化。 第二、有意打破时、空界限,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即创造了一些次要的喜剧性的穿插人物,他(她)们的言行中,加入了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呈现为以“油滑”的姿态对现实进行揭露或嘲讽。 第三、在《故事新编》的许多篇什中,都可以发现或显或隐、或浓或淡的存在着 26 “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与语调(旋律),互相补充、渗透与消解。这尤其表现在《补天》、《理水》、《铸剑》、《非攻》诸篇中。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小说结构的模式:小说前、后部(或尾端)的对立(对比),以及后部对前部的翻转与颠覆。 4、如何认识《野草》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鲁迅在创作散文诗《野草》时,就受到法国象征主义、弗洛伊德学说、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的影响。《野草》对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这显然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艺术,也是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艺术观的表现。 在《野草》中,有的意象象征(暗示)人的某种生存困境与选择:这是只能在“冻灭”与“烧完”间选择,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的“死火”,是“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彷徨于无地”,而最后独自承担黑暗的“影子”,这是不知道“怎么称呼,从哪里来,到那里去”,而明知“前面是坟”,却偏要向前走的“过客”。有的意 27 象则显示(象征)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时时面对的敌对势力却是“无物之阵”,包围自身的群众或是从他人痛苦中寻求刺激的“看客”,或是同样“烦腻,疑心,憎恶”的“求乞者”与“布施者”等等。总之,《野草》里的独语的主体部分具有一种“自我审视”的特性。 和《朝花夕拾》的平易、自然相反,《野草》充满了奇峻的变异,甚至语言也是日常生活用语的变异,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往复,旨远而词约,言尽而意永,一句、一段、一篇终了,仍有一种弦外之音、意外之情,情外之理生生不已,把散文诗的抒情特点及诗的意韵发挥到了极致。《野草》不但在语言上集华丽与艰涩于一身,文体自身也发生了变异,明显地表现了散文的诗化、小说化、戏剧化的倾向,如《颓败线的颤动》、《过客》等篇。 隐喻手法的大量运用,是《野草》修辞的显著特点,这是和它思想深刻、感情的潜沉相表里的,因而读者阅读和欣赏的兴趣便 28 往往偏重于对《野草》思想、艺术底蕴的探寻,对《野草》的理解也人言人殊,个别篇什尤为隐晦难解。 5、如何认识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杂文的审美特征不同于杂文的文体特征。从文体特征上看,杂文是一种报刊文体,与现代传播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它是现代作家(知识分子)通过现代传播媒介与他所处的时代、中国(以及世界)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发生有机联系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式。用鲁迅的说法,杂文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从现代中国杂文的发生发展史来看,杂文是一个未经化的文体,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无体之文。例如鲁迅正是利用杂文的形式,发挥他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行他的文体试验。在这个意义上,“杂文”又确实是具有某种先锋性的。也正是在这一点上,鲁迅的杂文,就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 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 29 14本鲁迅杂文集,构成了一部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从历来的反面的诋毁中,更能看出鲁迅杂文的这个特色,如“刀笔吏”(“现代评论派的君子”语)、“睚眦必报”(“创造社的才子”语)、“不满于现状的批评家”(“新月派的绅士”语)、“鲁迅好骂人”(当下种种人语)等。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所达到的难以置信的批判广度,以及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批判的深刻性与尖锐性,正是根源于他的“立人”的理想与彼岸关怀。看不到鲁迅杂文里的批判背后的理想,否定中的肯定,也同样难以真正接近(理解)鲁迅杂文的否定性特质。 (二)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烛照下批判的犀利与刻毒。 鲁迅的批判,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评论,他把自己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这就是一种文学家的观照。鲁迅最为关注、并且要全力揭示的,正是人们隐蔽的,甚至自身也未必完全自觉意识的心理状态。鲁迅的杂文思维也是非规范化的,他常在常规思维路线之外,另辟蹊径,别出心裁, 30 就打开了全新的思路。鲁迅杂文的众多分析、论断,常对读者的习惯性思维构成一种挑战;但细加体味,却不能不承认其内在的深刻性与说服力。由于鲁迅的杂文往往具有某种试验性与先锋性,读者对鲁迅杂文的接受,必有一个从陌生到逐渐熟悉、以至由衷地叹服的过程。鲁迅杂文之“难懂”,大概就在于此。 鲁迅杂文的犀利、刻毒,令人难以接受,还在于他的同样违反常规的联想力(想象力)。人们最感惊异的是,鲁迅能够把外观形式上离异最远,似乎不可能有任何联系的人和事联结在一起,:他总是在“形”的巨大反差中发现“神”的相通。这在鲁迅的杂文中,几乎是俯拾皆是,构成了鲁迅杂文中的基本联想(想象)模式。虽然这类联想倾向于“神圣”的“戏谑化”、“高雅”的“恶俗化”,但其实是揭示了更大的真实的,被嘲弄者(也即自命的“高贵者”)一方越不齿于此,越是仿佛被追慑其魂一般,摆脱不掉,自然视为“刻毒”之极。 鲁迅联想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 31 “历史”(过去)与“现实”(现在)的联系的独特感受与发现。尽管在理性层面,鲁迅和他同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信奉着历史进化论,但他直接感受(感觉)到的,他的心理与情感体验到的,因而真正刻骨铭心的,却是这老中国时间的停滞,历史的循环,与过去的重来。如果说前一类“把彼此不相干的事情牵连在一起”的联想给人以荒诞之感,那么,这类“新与旧、历史与现实重合”的联想,就让人感到绝望。这与人们所喜好的种种乐观主义的豪言相比,自然显得不合时宜,也是一种“怪”(不符合大多数人的信念规范)。 (三)鲁迅杂文的主观性。 如果说批判的犀利与刻毒体现了鲁迅杂文以理服人的一面,那么,强烈的主观色彩与幽默品质则显示了鲁迅杂文以情感人、以趣悦人的一面。这个方面涉及到鲁迅杂文审美机制、审美效应的问题。冯雪峰所说的“政论与诗的统一”,瞿秋白所说的“文艺性的阜利通”,阎庆生所说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有机结合”,都意 32 在破解鲁迅杂文的审美机制而又难得其解。把鲁迅杂文置于中外散文创作的背景下,可以发现其与传统的魏晋文章、唐末小品以及西方的随笔有着不解之缘。尤其是西方所谓familiar essay(译为小品文、随笔、絮语散文),强调用潇洒通脱随意的态度写出有特色的自我来,要在文章中倾泻出作者自己深挚的感情,表现出作者自己纯真的心灵,显示出自己为人的品格,总结出自己人生的体验。这一体裁发源于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十六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蒙田是最早的代表作家。有学者指出鲁迅杂文所包含的思维方式不是思辨的逻辑,而是感悟的逻辑。这是一种富于民族色彩的思维方式。感悟性通常表现为:一、“我”的经常出现,“我”既是客观的评论者,又是主观的感受者,“我”在其中既增大现实性,又加强可感性与说服力;二,跳跃性大,从此事物到彼事物过渡突兀,思维过程也往往省略,直接提出结论,因而理论信息量大;三,正因为悟性作桥梁,所以思维天地广阔,每每借题发挥,举譬连类,抨击面宽。 33 (四)杂文思维中的“个”与“类”。 勾画“个”与“类”统一的类型形象(“社会相”、“共名”),是鲁迅杂文基本的艺术手段。鲁迅以一种特殊的敏感,能够从所接触到的纷繁的事物中,发现具有广阔思想内涵、可供开发的人与事,以此作为他的杂文的材料,然后将其置于时代、社会、历史的更大时空下进行剖析与开掘,以一种非凡的思想穿透力,竭力排除其个别性,具体性,特殊性,快刀斩乱麻地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加以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的“标本”,同时又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成为“个”与“类”的统一。最突出的例子是鲁迅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演变,陆续勾勒下的“狗相”的集合,构成了中国“走狗”类型性格(命运)发展史。此外,还有“二丑”、“带头羊”、“西崽”、“革命工头”、“奴隶总管”、“洋场恶少”等等。 (五)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鲁迅在杂文中自如地驱遣着中国汉语的各种句式:或口语与文言句式交杂;或排 34 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或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一反问句的相互交错,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真可谓“声情并茂”。如《纪念刘和珍君》一类的杂文。另一方面,鲁迅杂文的语言又是反规范的,他仿佛故意地破坏语法规则,违反常规用法,制造一种不和谐的“拗体”,以打破语言对思想的束缚,同时取得荒诞、奇峻的美学效果。透过鲁迅杂文,人们所看到的是对现存秩序(社会、文化的秩序,思维逻辑的秩序,以及语言的秩序)的大不敬与随意戏弄,以及明知戴着镣铐,仍渴望着自由地思想与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挣扎。这本质上是鲁迅为表达自己对外部事物的独特反应、内心世界的“离奇和荒芜”所需要的。 35
/
本文档为【鲁迅学习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