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是农业大国

2017-09-30 19页 doc 41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994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是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我利用今年暑假,在辽宁省锦州市xx县xx镇文化服务中心做了为期一周...
中国是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无论阶级关系如何变化,农民始终是我国的主要生产力。而在新时期的中国,对农民重视就是对国家重视,因此,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来看,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我利用今年暑假,在辽宁省锦州市xx县xx镇文化服务中心做了为期一周(2007年8月14日——2007年8月21日)的社会实践调查,在这一周内,通过对辽宁省xx县xx镇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和访问,了解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基层的实行情况,尤其是对其中的“文化建设”做了深入的调查。此次调查是我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政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xx县隶属于辽宁省锦州市,在上级政府部门的倡导下,xx县坚持以生产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生产力水平、农民收入、集体收入为落脚点,以村镇规划为突破点,以村屯整治的“四清四改”为切入点,以培养新型农民为根本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可喜成果 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xx县充分发挥县内各培训基地的作用,采取举办培训班、科技讲座、参观学习、印发资料等多种有效形式,对农民进行分类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在调查期间,我还有幸参加了锦州市太和电脑为实行锦州市普惠制培训而对村民进行免费的电脑知识普及,参观了计算机程序员考试的现场,看见原本只庄稼地里干活的农民也可以坐在电脑前,熟练的操作电脑,心里涌现出一种喜悦之情。 农村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普遍知识水平有局限,与外界沟通少。xx县为了解决这一问,采取城乡一网、垂直管理、走产业化路子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发展农村有线电视作为全县“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截至目前,有线电视在xx农村已覆盖20个乡镇,其中13个乡镇与县城实现了光纤联网,共架设光缆干线800多公里,电缆干线2600多公里,151个行政村的6万多农户与城里人同享电视文化大餐,可以收看到有34个频道的有线电视节目。县广电局还完善了网络维修维护制度,解决了村民收看电视信号不好的问题。 村民的文化生活不能仅仅满足于电视、电脑。还应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实习期间,xx线的文化宫广场举办了道具车模展示会,展示了福特、现代等多款上个世纪流行的“老爷车”,这些车都是由东方明珠公司制造的道具车,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中有一款房车,里面洗手间、卧室、吧台应有尽有,让看惯了卡车、货车的乡镇居民过足了“眼瘾”。 xx县是辽宁省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因此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活动很多,其中,作为辽宁省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xx天主教堂在经历了百年的洗礼后,仍焕发着新的活力。在调查期间,正巧赶上了天主教的礼拜日,清晨,有一些老年教众来到教堂,静静的等候礼拜的开始。庄严肃穆的教堂,饱受过义和团的焚毁和xx阻击战的炮击,在新时期的xx县仍为xx县的新农村建设贡献新的力量。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xx县以“一村一品”为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预计全年新建设施农业小区105个,棚室面积203万亩;新建畜牧小区70个,占地面积4450亩,进驻农户555户。在水果生产上,西北部乡镇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和“两梨”,今年新栽植果树近万亩。xx县以创建国家绿色食品原料化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县“三品”生产档次和水平。每个乡、村都有“三品”生产基地,并严格按操作规程去生产,保证了“三品”生产的有序推进。今年新增“三品”认证36个,总量达到62个,面积5.25万亩。总面积达到195.284万亩。养殖业“三品”生产正在有序推进,今年有1/3总量的畜禽按照无公害以上标准组织生产,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申报认证。xx县以水利化、机械化、绿化为重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今年完成了小流域治理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河流整治工程和3座排水站的更新改造工程等。新增水浇地5万亩。 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是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xx县以“四清四改”为切入点,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开展“四清”。对278个村主要街路进行垃圾堆、粪堆、柴草堆、违章建筑的“四清”工作。对28个示范村的所有街路进行了彻底的“四清”。对村屯的道路进行了维修,维修长度100多公里,部分路段修砌了边沟。对主要街路院墙进行了修补,部分院墙进行了粉刷,基本达到了街面干净、道路平整、院墙整齐的标准。逐步进行“四改”。今年新建水厂12处,解决了2.05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村村通油路涉及12个乡镇25个村,总完成油路建设88.52公里。全年新建沼气池1500个,到目前全县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5342个,中型沼气池3个,秸秆气化站1处。 辽宁省xx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农民、农村、农业三方面入手,努力发展农业建设,加强农民文化水平,旨在总体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满足农民的日常生活生产需要。 辽宁省xx县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基层的表现,具有普遍意义。这种建设,对我国农村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xx县的新农村建设正处于探索与实验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漏和错误,但村民在整体上对这种建设还是采取满意和支持态度的。相信,在xx县政府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农民定能脱贫致富,xx县定将成为新时期新农村的典型代表~ 入春以来,辽宁省丹东市气候异常,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对我市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4月22日之后的持续阴雨低温天气,影响了辽宁省丹东市玉米出苗和水稻秧苗质量。近期市农委对全市玉米出苗和水稻秧苗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 一、播种情况 今年由于辽宁省丹东市前期气温回暖较快,玉米播种从4月15日起由北向南陆续展开,开播的时间较去年提前一周左右。由于受连续低温降雨的影响,播种高峰期相对延后,4月28日,5月3日为玉米大面积播种的高峰期,截至到5月10日玉米播种基本结束,全市共完成玉米播种面积约147万亩。 水稻育苗从4月14日起陆续展开,全市共育水稻秧苗约60万标准床,可以保证近90万亩的水田插秧需求。 二、出苗情况 今春我市玉米进入适播期以来,持续的阴雨低温天气,对玉米出苗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田间调查的结果看,尽管受低温多雨的异常气候影响,但总体出苗情况较好,85%以上的地块全苗或接近全苗,个别地块有粉种和缺苗现象。目前多数两叶一芯或三叶,且长势良好,一类苗约占90以上。从调查结果看,一是除粉种外,多数缺苗地块表现为有芽但无力出土;二是个别品种缺苗表现较重,如在凤城,丹玉99、吉东21、新单13、鑫丰1四个品种表现缺苗较重,约有2.5万亩缺苗在35—45%以上,其中丹玉99和吉东21缺苗最高的可达70%以上。 水稻育苗前期温度较高,后期阴雨寡照、温度偏低,对秧苗生长略有影响,秧苗总体生长较往年迟缓,目前秧苗多数3叶(往年同期为4-5叶),且长势不均衡,秧苗质量也不如往年。从调查结果看,园田旱育苗总体好于水田育苗,园田的秧苗苗齐、长势相对旺;水田的秧苗不齐,长势相对弱且青枯病发生较重。目前,已有少部分农户开始插秧,根据秧苗长势,集中插秧应在5月末前后。 三、玉米粉种、缺苗原因 1、气候异常。我市从4月22日到5月10日,持续低温阴雨,特别是4月23日还出现了冻害天气,土壤湿度大,种子吸水膨胀快,但是地温较低,达不到种子萌动所需要的温度,土壤含水量高,通透性差,导致粉种、烂种现象发生。 2、播种过深。从调查结果看,人工刨埯播种的苗情全苗较多,而使用播种器播种的缺苗较多。今年我市有40多万亩的玉米采用了播种器播种。播种器省工省力、播种均匀、质量好、播种深度可调,但是今春我市农民使用播种器播种较人工播种深,一般在4—5?,深的可达7?以上。今年持续阴雨低温,土壤含水量大,土壤通透性差,种子萌动发芽时间长,幼苗在过深的土壤里生长缓慢,待胚乳养分消耗殆尽,幼苗无力拱出土层,在土壤中停止生长或在土壤里放叶,造成缺苗断条。 3、品种差异。由于不同品种间存在着与种子质量无关的差异,特别是个别耐低温性能较其它品种稍差的品种,温光反映比较敏感,遇到今年的特殊气候条件,其不耐低温的特性就显现出来,表现为这些品种缺苗现象严重。 四、近期工作建议 1、尽管农民已经开始补种粉种、缺苗严重的地块,但是仍需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宣传,提醒广大农民及早进行查田补种。出苗不足80%的地块要及时补种;出苗在80%以上的地块,采取铲趟时留双株的方式,保证有效株数。南部地区可选择耐低温、芽率高、中晚熟品种补种;中北部地区可选择耐低温、芽率高、中熟品种补种。 2、发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作用,指导农民补种及加强田间管理,特别是加强对水稻苗床的病虫害防治及后期管理,以保证适时插秧。苗床要喷施敌克松,增强秧苗抗病性;适当喷施叶面肥,以壮秧苗;移栽前还要追施二铵做为送嫁肥,促进早生快发。今年秧苗总体长势弱,在移栽时要相应加大底肥的施用量,促进早生快发,同时要注意移栽不宜过稀,每穴3-4株为宜。 3、对今后播种提出指导意见:一是适时播种,科学使用播种器,提高播种质量;二是春旱年份,要先播墒情好的地块,或者将种子播到干土层上,踩实待雨;三是春涝年份,不强种,待土壤墒情好转适时播种;四是大粒粉质型种子不在低洼冷凉地块播种;五是小粒种子拱土能力差,播种不宜过深。 单产增加 成本略升 价格大幅上涨 收益增加明显 ——2009年辽宁省水稻生产成本及收益 根据对全省2009年水稻生产成本收益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我省水稻生产呈现:单产增加,总成本略升,价格大幅上涨,收益明显增加。 一、单产增加 虽然今年我省总体气候干旱,但由于水稻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完备,有水源供给的保障,生长期未受天气影响,扬花期间的干旱高温天气反而使水稻授粉率增高,今年寒流来的较晚,水稻灌浆期得以延长,秋收时结粒饱满、成熟度好。另外多数农民有选 择的播种适应本地区气候、抗病力强的品种,也保证了水稻产量,如东港地区多用辽兴系列等。今年我省水稻平均每亩产量达到571.95公斤,比上年增加27.09公斤,增长4.97%,是少有的高产年份。 二、总成本略升 今年调查户平均每亩总成本为873.70元,比上年增加28.33元,略增3.35%。其中,每亩生产成本632.79元,比上年增加14.25元,增长2.30%;每亩土地成本240.91元,比上年增加14.08元,增长6.21%。 生产成本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保持平稳,人工成本则小幅增加。 (一)物质与服务费用持平。今年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为426.79元,比上年增加3.48元,仅增长0.82%,呈现增速放缓的喜人态势,其中: 1.种子费持平 从今年农资购买情况看,水稻种子价格与上年基本相同,没有明显起伏,种子用量因种植习惯也变化不大,因此每亩种子费与去年基本相同,为20.22元,仅增加0.67元。 2.化肥费减少 今年水稻每亩化肥费为157.65元,比上年减少7.09元,下降4.30%。虽然今年雨水少,养分不足,农民加大了化肥投入,每亩化肥折纯用量比去年增加1.76公斤,但化肥价格的整体下降,抵消了用量的增加,使化肥费总体下降,据农资专项调查显示,在购肥较集中的3-5月份,我省农户实际购买尿素及复合肥(含二铵)价格分别由去年的2190元/吨和3610元/吨,降为2050元/吨和3130元/吨,降幅分别达6.40%和13.3%。 3.农药费略增 今年每亩农药费为25.66元,比上年增加2.52元,主要是个别地区水稻病虫害偏重发生,如东港地区的条纹叶枯病,使农药用量增加。 4.租赁作业费增加 今年每亩租赁作业费199.47元,比上年增加14.74元,增长7.98%。 其中,机械作业费增幅较大,为每亩109.31元,比上年增加14.84元,增长15.71%。主要原因:一是柴油及人工价格上涨,二是机械作业环节增多,如在东港使用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的农户比往年增多,因此带动机械作业费增加。 排灌费则与去年基本持平,为85.49元,仅增2.07元。其中,使用自流灌溉的地区,排灌费变动较小,而使用抽水灌溉的地区,如北镇,则因降雨减少,抽水用电量增加,排灌费用增加。 除上述几项外,农家肥费、农膜费、畜力费、工具材料费、修理维护费及间接费用则有所减少,但其减少总额仅为9.53元,对物质与服务费用总体影响不大。 (二)人工成本略增。今年每亩人工成本206.00元,比上年增加10.77元,增长5.52%。 由于机械作业的替代作用,使每亩用工天数总体减少,其中家庭用工天数减少0.53天,雇工天数则与上年持平。工价方面,劳动日工价变化不大,雇工工价则明显提高,为45.18元,比上年的41.04元增加4.14元,增长10.09%,是促使人工成本总体增加的主要原因。 土地成本增加 今年每亩土地成本为240.91元,比去年的226.83元增加14.08元,增加6.21%。各地租地费用有高有低,整体平稳上涨。 总成本略增的同时,现金成本也有所增长,为每亩521.47元,比上年增加10.34元,增长2.02%。 三、价格大幅上涨,收益明显增加 今年水稻价格自上市以来就明显高于去年,并且一路上扬,截至调查时,我省水稻调查户每50公斤平均售价为112.28元,比去年同期的96.67元,提高了16.15%,农户对今年的水稻价格普遍感到满意。由于价格的大幅上涨和产量增加,水稻主产品产值大幅提高,达到每亩1284.35元,比去年增加230.96元,增长21.93%,其中由于产量增长影响产值52.38元;由于价格上涨影响产值178.56元。与此同时,副产品稻草也因蔬菜大棚大量使用草苫子,造纸、饲养行业需求量增大而价格明显提高,每亩副产品产值今年是42.93元,去年是31.93元,每亩增加11.00元。在总成本略升的情况下,由此今年水稻每亩现金收益大幅提高,达805.81元,比去年增加231.62元,提高40.34%,每亩净利润也明显增加,达453.58元,比去年增加213.63元,提高89.03%。 四、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必须做好选择优良水稻品种工作。经过调查证明,水稻品种是关系到能否增产增收的 重要前提条件。总结近两年农调户种植水稻的经验教训,凡是选择抗病强的优良水稻品种,都获得很好收成,实现了增产增收的愿望。所以,希望农民在种地前,一定要选择优良水稻品种。 2.切实做好科学施肥配方施肥。从调查中了解到,水稻能否增产,第二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科学施肥。有的农民习惯于传统的种地方法,见秧苗长势缓慢,就急于施肥,施肥量过大,导致水稻徒长,水稻叶片嫩绿下垂就极容易发生叶瘟病。因此,建议广大农民一定要根据土壤情况科学施肥,缺什么施什么,缺多少施多少,充分发挥化肥作用,促进水稻丰产丰收。 3.要认真搞好农业生产服务工作。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选择稻种,还是实施化肥等农业生产工作,农民都需要农业科学技术的指导。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应加强指导和服务,要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增产增收。 辽宁省60年代以来大面积推广的黎明、丰锦、辽粳5号、辽粳326、辽粳454、辽粳9号和辽星1号为试材,从产量结构、株形特点、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动态几个方面入手,在不同肥力水平和不同栽培密度下,对不同品种的生理性状差异进行比较研究。以探寻在品种更替及产量提高过程中水稻植株形态和生理特性的演进规律及栽培调控的作用,揭示超高产的生理基础及增产的内在生理机制,为辽宁省粳稻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 1(随着品种的更替,水稻品种单产不断提高,较高的肥力和较密的种植有利于直立穗和半直穗品种产量的发挥,尤其是对近年育成的新品种。在不同肥力和密度试验试验处理中,产量较高的品种大部分为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所育的品种,而上世纪60,70年代应用的品种,多数产量较低,表明近些年应用的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品种较60,70年代应用的弯穗形品种更易获得高产。但在中低肥水平下,弯穗形老品种通过调节栽培密度,也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表明在品种更新的过程中,栽培肥力与栽培密度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品种更适于高肥力条件下栽培,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产量潜力。 2(随着品种的更替,品种的穗粒数明显增加,而穗数则有所降低,粒重变化不明显。在高肥区,60,70年的品种虽然有较多的穗数,但由于穗粒数较少,产量都显著地低于90年代后期应用的品种。这意味着穗粒数的增加是产量不断提高的直接原因。近年育成的辽星1号品种在高肥时易获得高产,主要是因为其穗数和穗粒数都较多。相关分析表明,穗数和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为显著的正效应,而穗数通过穗粒数对产量为负效应,穗粒数通过穗数对产量也为负效应。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仍是育种和栽培研究的主要目标。 3(生物产量与稻谷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随着品种的更替,生物产量也在增加,而收获指数的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高肥条件下,80年代后的直立穗和半直立穗品种的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表现出同时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其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为品种产量的提高创造了物质基础。在高肥条件下,在水稻孕穗前,不同年代水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差别不明显。从始穗期开始,60,80的品种在经过一个较快的增长过程后,很快进入平缓增长过程,到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速率较低,而90年代后育成的水稻品种,在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速率仍较高。在密植条件下,60,70弯穗型品种水稻在出穗灌浆期群体密闭,不利于通风和透光,使用水稻在后期的光合生产能力受到影响。 4(随着品种的更替,新品种叶片的光合速率最高并逐渐提高,其原因是新品种具有较大的气孔导度和CO2同化能力(胞间CO2浓度最低),同时新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高。 早期品种光合速率的衰减值和衰减速度都要大于90年代后的品种,表明早期品种在生育后期的抗衰性及生理机能较差。近期育成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普遍高于老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而光合速率的衰减率方面则相反,近期育成品种光合速率的衰减率值要小于老品种的光合速率衰减值。 5(株高随着育成年代的推进表现为“高—低一高”的趋势。早期品种平均株高为最大,之后品种的株高有所下降,到了90年代后期株高又逐渐增加。早期品种的叶片较大且披散,这种叶片形态能够适应肥力较低的栽培条件,利于光能的接收。但在高肥条件下,由于叶片互相遮挡,易造成群体密闭。新品种株型较紧凑,这种冠层结构,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光能,有利于中后期光合作用。 6(随着品种的更替,水稻的穗部性状也发生着变化,60,70年代品种的穗长较大,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最少,着粒密度小,成熟后穗弯曲角度最大。80,90年代品种穗长明显降低,每穗的枝梗数也明显增加,着粒密度也增大,而90年代后期育成品种穗长和枝梗数量几乎没有变化,但着粒密度明显有所降低。相关分析表明,水稻的产量与一次枝梗数量呈正相关与着粒密度呈负相关,增加枝梗数量和着粒密度可以提高穗粒数,但显著降低了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进而影响到产量,而且稻米品质也会随着枝梗数量的增加而有降低的趋势。 为在理论上明确辽宁省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食味状况及其与糙米质地的关系,以著名优质品种辽粳294为对照,通过品尝试验与食味记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直、弯两种穗型记30份试材的食味,并分析了充实糙米类别。结果表明:(1)弯穗品种的综合评定值与黏度明显优于对照,味道与外观也有优于对照的趋势;而直穗品种的外观、气味、味道、黏度、综合评定都有低于对照的趋势。直穗品种总体食味不如弯穗品种,其外观、黏度与弯穗品种有显著区别。(2)瑞典FOSS TECATOR公司生产的1241型近红外谷物分析系统的味度值与品尝实验中综合评定值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0.394**)。因此,可用食味记的味度值评价米饭口感的好坏。(3)不论穗型如何其糙米中均是整糙米占绝大比例。与直穗品种相比,弯穗品种有较高的整糙米率,较少的未熟粒、碎米和被害粒。弯穗品种在糙米粒质上好于直穗品种。但弯穗品种的整糙米率、未熟米率、碎米率变异较大。(4)相关分析表明,整糙米率与味度值显著正相关,未熟米率、被害米率与味度值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因此,糙米中的整米越多,未熟粒等越少食味越好。这在品种选育和食味正确评价中都应加以注意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等耐密植品种在辽宁地区成功推广的典型案例,对辽宁省玉米品种及推广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土壤肥力、田间管理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耐密植品种将成为辽宁省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栽培技术不能与之配套是当前一些优秀品种未能大面积推广的严重障碍;粮食市场的引导和拉动对优质耐密植品种的推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高质量的种子是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的有利保障;技术知识的普及、观念的转变和得力的推广措施为这些品种的成功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文采用RVA粘度速测仪对辽宁省主栽的35种粳稻和糯稻品种进行了稻米淀粉糊化特性检测,比较了不同稻谷品种之间的淀粉糊化性质差异,初步分析了淀粉糊化特性值与稻米有关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实验说明:粳稻和糯稻之间稻米的糊化特性完全不同,粳米品种之间糊化小、热糊粘度大、峰值粘度高的稻米一般都具有较好的食用品质.糊化特性曲线的差别源于其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别. 为在理论上明确辽宁省不同年代育成水稻品种食味状况及其与糙米质地的关系,以著名优质品种辽粳294为对照,通过品尝试验与食味记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直、弯两种穗型记30份试材的食味,并分析了充实糙米类别。结果表明:(1)弯穗品种的综合评定值与黏度明显优于对照,味道与外观也有优于对照的趋势;而直穗品种的外观、气味、味道、黏度、综合评定都有低于对照的趋势。直穗品种总体食味不如弯穗品种,其外观、黏度与弯穗品种有显著区别。(2)瑞典FOSS TECATOR公司生产的1241型近红外谷物分析系统的味度值与品尝实验中综合评定值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0.394)。因此,可用食味记的味度值评价米饭口感的好坏。(3)不论穗型如何其糙米中均是整糙米占绝大比例。与直穗品种相比,弯穗品种有较高的整糙米率,较少的未熟粒、碎米和被害粒。弯穗品种在糙米粒质上好于直穗品种。但弯穗品种的整糙米率、未熟米率、碎米率变异较大。(4)相关分析表明,整糙米率与味度值显著正相关,未熟米率、被害米率与味度值显著、极显著负相关,因此,糙米中的整米越多,未熟粒等越少食味越好。这在品种选育和食味正确评价中都应加以注意 本研究旨在研究辽宁省杂草稻的遗传学多样性并对其起源进行探讨。 在初步考察、收集辽宁省杂草稻资源的基础上,对来自辽宁省11个地区的92份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杂草稻的分蘖、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抽穗期、抽穗时壳色、叶毛、1-2穗节长、籽粒长宽比、酚反应、稃毛、芒、颖壳色、维管束等16个生物学性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杂草稻前期具有明显分蘖优势,早生快发,有效分蘖均高于栽培稻;株高大部分高于对照栽培稻,个别材料竟达175.5cm;颖壳色从黑灰色到稻草色,芒色从紫色到黄色,芒长从0到6.9cm等方面具有几乎是连续变化的多态性;按程氏形态指数杂草稻大部分为粳型和偏粳型,只有少数为偏籼型或籼型;杂草稻维管束也具有一定差异性,总的来说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多样性分化比较大。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46份辽省杂草稻和辽宁省近年来主栽品种、部分日本、韩国品种、典型籼稻、广东野生稻分析的结果发现: (1)46份杂草稻每对引物均能扩增出1。7个等位基因,发现2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位点所占比例(P)达86.7,,其中RM218扩增出的多态性位点最多达7个,RM16、RM185、RM519和RM19最少都只有有1个,其余的分别能扩增出2-6个多态性位点,辽宁省杂草稻群体等位基因观察值Na为3.0909,等位基因有效值Ne为2.1180,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7618; (2)辽宁省11个地区的杂草稻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8433,表明有84.33,的变异来自群体间。除了丹东杂草稻遗传差异比较大之外,辽宁省杂草稻群体遗传差异和地区间分布没有明显关系。 (3)辽宁省杂草稻、辽宁省近年来主栽品种、部分日本、韩国品种、典型籼稻、特殊种质资源聚类图可以分成三大群:第一群由21份杂草稻材料和所有辽宁省近二十年来的主栽品种、日韩栽培稻13份和一份来自IRRI的IR512构成了第一群;第二群由其余25份来自辽宁省不同地区的杂草稻独自构成;来自华南的籼稻、国际水稻所品种和广东野生稻构成的第三群。 辽宁省1980-2006年推广的大豆品种种植面积及其农艺性状资料。采用比较品种生命周期的方法,分析了各主栽大豆品种在生命周期中的各阶段特点,并分析了辽宁省主栽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田间试验研究和探讨了密度对铁丰31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获得以下结果: 1.辽宁省1980-2006年推广面积第一位的大豆主栽品种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导入期(即大豆品种的介绍期)很短甚至没有:成长期(即大豆品种的快速增长期)基本在1-2年之内,推广面积快速增长;成熟期(即大豆品种应用的高峰期)较长,可以采取一定有效措施尽量延长;衰退期(即大豆品种的淘汰期)较长,应最大限度推迟退出市场的时间。 2. 在辽宁省1980-2006年之间主栽大豆品种选育的性状上,有百粒重、主茎节数增加;而株高、生育期先增后减;结荚习性由有限结荚习性向亚有限结荚习性变化的趋势。 3.密度对铁丰31大豆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显著。在密度为19.5-22.5×104株/hm2之间,铁丰31的产量最高。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饲、经三元作物,改善玉米的营养品质,对发展畜牧业、食品加工业和优质高效农业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和粮食短缺的巨大压力,玉米一直被作为粗粮,育种目标以提高产量为主;然而玉米品质改良工作起步晚、投入少,基础性研究薄弱。随着农业科技由主要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特别是随着养殖业和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优质玉米的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因此,选育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已成为当今玉米育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普通玉米为材料,采用数量遗传与分子遗传相结合的方法,对多基因控制的主要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规律、育种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用14份玉米自交系及其7×7不完全双列杂交组配的49个F<,l>组合试验研究表明,(1)玉米籽粒容重、异亮氨酸、精氨酸和甘氨酸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影响;粗蛋白、赖氨酸、蛋氨酸和天冬氨酸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同等影响;粗淀粉、粗脂肪和其余10种氨基酸成份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2)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脯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丙氨酸等性状的广义遗传力较高。(3)同一营养品质性状不同材料间,同一材料不同性状间其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存在不同效应大小和正负作用方向的差异,实践上必须重视杂交组合的选育,研究发现698-3可以作为很好的优质高产潜力亲本。(4)多数营养品质性状及产量中亲值与其F<,l>平均值之间存在正相关趋势,实践上应注意选择高值亲本;普通玉米主要营养品质性状之间、单株产量与大多数营养品质性状之间以及它们的配合力效应值间呈正相关趋势,可通过性状相关间接选择,普通玉米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等多数营养品质性状及其配合力可以同步聚合,但要同步改良其蛋白质品质及其配合力还存在较大困难。 以玉米自交系201×698-3的233个F<,2:3>家系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具有134对SSR标记的玉米遗传图谱,覆盖整个基因组1831.4cM,平均图距13.67cM。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在四川雅安和德阳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从25个营养品质和产量性状中,共检侧到64个QTLs。其中,影响蛋白质、淀粉和油份含量的有6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1-3个,每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8.1,-21.O,;控制赖氨酸等14种氨基酸含量的有38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1-9个,每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5,(47.8,;影响单株产量等8个经济性状的有20个QTLs,单个性状的QTL为1-7个,每个QTL的作用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6,-46.O,。该研究成果为优质高产玉米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普通玉米多基因优质资源,根据营养品质性状的数量遗传理论,采用多生态育种结合S<,2>早代测定的方法,S<,4>组配后越级提升,育成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川单15号。川单15号籽粒粗蛋白含量高达11.8,,赖氨酸0.37,,粗脂肪5.1,,粗淀粉74.8,,容重795g,L,各项品质指标全面超过我国食用玉米、饲料玉米和美国商品玉米一级标准,实现了多基因优质玉米杂交种选育的突破;在四川省玉米山区组区试中平均产量高达6882.0kg,hm<,2>,比对照七三单交每hm<,2>增产1200.Okg,增产21.1,,取得了丘陵山区玉米超高产育种的重大突破;抗病、抗倒、抗旱,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实现了优质、高产、多抗结合育种的重大突破。分不同生态区研究和制定了优化栽培技术体系,建立了“育繁推”紧密结合的高效推广体系,促进了山区玉米品种的快速更新换。截至2005年,川单15号已先后在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省(市、区)推广253万hm<'2>,累计增产优质玉米23.5亿kg,新增纯收入26.3亿元,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根据穿梭育种原理及配合力可遗传理论,构建了一种玉米穿梭同步定向育种 (SDSB)新方法。以美国玉米带杂交种3163为基础材料,利用四川-海南SDSB法,用优良自交系48-2和698-3作测验种,在S<,l>及其衍生的S<,3>分离世代连续选择优良单株分别进行早代测定、多生态鉴定和定向选育,5-6年同步育成了2个玉米新自交系K169和K236及其3个相应的杂交种正红2号、正红6号和正红115,这些杂交种具有高产、优质、多抗,株型较好和适应性广等特点,证明了SDSB的应用价值,实现了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同步定向选育,缩小育种群体,缩短育种周期,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此外,本文还提出了用微波消解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玉米籽粒中的锌含量,以及基于密闭微波辅助消解的化学蒸气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CVG-AFS)测定玉米籽粒中痕量总镉的新方法。本方法准确可靠,并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简易、廉价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正红2号、正红6号和正红115微营养成份Zn含量与对照差异不大,而有害重金属Cd含量却显著低于对照品种。 对2001,2007年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水稻品种的常规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品质资料进行分析表明,糙米率、精米率、长宽比、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在不同熟期和年份间差别较小,而垩白粒率、垩自度和透明度等性状差别较大。晚熟品种中达到三级以上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晚熟品种的78.1,,其次是中早熟品种,占全部中早熟品种的77.5,,最差的是中晚熟品种,仅占全部中晚熟品种的55.2,。从年份上看,2004年育成的品种(组合)中达到三级以上的品种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2007年育成的品种,最差的是2001年育成的品种。从类型上看,常规品种和杂交品种在外观品质上差异较大,前者垩白性状和透明度明显好于后者,而后者的整精米率则高于前者,同时两类品种的垩白性状都有上升趋势。 以2006和2007年辽宁省新育成的直立穗和半直立穗中晚熟(生育期156—160d)常规品种和杂交组合为试材,在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盘锦、丹东6个试验点对稻米品质的G×E互作、品种品质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质性状中垩白粒率、垩白度受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属不稳定性状;糙米率、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受环境影响次之,垩白度、粒型性状、直链淀粉含量受环境影响最小,属遗传稳定性状。从变异大小来看,垩白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且在品种和地点的变异显著大于年份间的变异;其次是精米率、整精米率、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糙米率和粒长的变异系数最小。从变异来源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的变异趋势相同,都是在地点间变异最大,在品种和年份间的变异较小;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则都是在品种间变异最大,其次是在地点间的变异,在年份间变异较小。 通过对品质性状与生理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表明:品质性状与植株光合生产能力、灌浆期水稻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02浓度、蒸腾作用之间关系密切,增加水稻灌浆期的光合速率有利于降低垩白和提高整精米率。源库关系的改变显著影响水稻的结实率、籽粒充实度和粒重,从而对稻米品质产生显著影响;增加水稻的叶源量或减少库容量,可显著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降低垩白率。糙米率、整精米率、粒长与结实率具有显著相关性。增加穗部的枝梗数量和着粒密度,会使品质有所下降。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它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教学策略之一,但时至今日,这种重要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普及和应用。 2001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同年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再一次从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增进学校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要求通过学习“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因此在中学生物课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建设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直接影响着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要回到农村,成为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主力军。农村初中毕业生的素质决定着农业人口的素质。因此切合农村实际在农村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有利于为农村、为现代农业培养较高素质的建设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STS教育已经在各中小学积极倡导和推行。如何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STS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切实转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和有着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 因此,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STS教育的文献资料,对STS教育的产生、发展和现状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随后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本文就是实施过程中经验与研究成果的总结整理,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论述了课堂教学中STS教育的含义;STS教育的价值;国内外学者对STS教育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研究理论》,分析论证了支撑STS教育的理论基础,突出孓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对STS教育的理论支持。同时还就现行教材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剖析。探讨了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教学实践》,详细介绍了作者在生物课教学中对STS教育的探索和运用,主要内容包括:STS教育初探和STS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分析,阐述了实施STS教育所设计的现场调查法、问题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和专题研究法。分析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教学策略。 第四部分《评价和反思》,对本次教学实践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STS教育的局限性、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肯定了在农村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STS教育的意义。
/
本文档为【中国是农业大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