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课堂对话忌“流水帐”

2017-09-17 6页 doc 50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课堂对话忌“流水帐”课堂对话忌“流水帐” 课堂对话忌“流水帐” 近日,听一位教师上苏教版第六册课文《剪枝的学问》,教学重点放在作者三次进桃园。教学“第一次”进桃园,教者先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我”为什么进桃园, 师:走进桃园后,“我”看到了什么, 师:“我”感到疑惑,着急地问了什么,(指导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王大伯说了什么, 师:听了王大伯的话,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讨论“将信将疑”的意思) 我们时常评价一类作文叫做“记流水帐”,其特征是没有经过构思、重点不突出且缺乏生动性。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水帐”。类...
课堂对话忌“流水帐”
课堂对话忌“流水帐” 课堂对话忌“流水帐” 近日,听一位教师上苏教版第六册课文《剪枝的学问》,教学重点放在作者三次进桃园。教学“第一次”进桃园,教者先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我”为什么进桃园, 师:走进桃园后,“我”看到了什么, 师:“我”感到疑惑,着急地问了什么,(指导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王大伯说了什么, 师:听了王大伯的话,我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讨论“将信将疑”的意思) 我们时常评价一类作文叫做“记流水帐”,其特征是没有经过构思、重点不突出且缺乏生动性。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流水帐”。类似的对话在日常教学中并不鲜见,它们的基本特征是:其一,提问浅化,无须“静思默想”;其二,答问顺畅无碍,不会“冷场”;其三,课堂单调乏味,没有“预设的精彩。 课堂对话有别于日常对话,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而应在潜心会文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努力营造。这样一问一答的简单提问既不能提升人文精神,也不能培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怎能实现语文课程的意义,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就要杜绝这种“流水帐”式的对话。那么,课堂上哪些对话是有价值的,是高品质的呢, 一、探寻言外之意 课本中很多文字有言外之意,就如京剧《红灯记》的唱词一样,需要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萧红《我和祖父的园子》写园中景物的自由实是表达内心的自由,就连题目为什么不是“祖父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都透露了作者的情感和用意。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思考,带领他们讨论,听到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声音。 在某次教学竞赛中,一位老师上的是《王冕学画》,其中有一个细节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师:“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这句话与第5自然段开头有些相似。 生:不知不觉三四年过去了。 师:读一读,比照着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让人觉得时间漫长,日子很难捱。 同是表示时间变化的表达,却藏着不同的“言外之意”,这个不易发现的细微之处被教者捕捉到了,并且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获取了意外的收获。教师要设疑引导学生品读、赏析,从字里行间揣摩到语言的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和用心。 二、引入文本之境 语文课上,常常要带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象深入文本,产生感悟,唤起情感共鸣。这就需要抓住词句涵咏咀嚼,在脑海中建立意象,使“沉睡”的文本情境被唤醒。 李琳老师在教学《桂花雨》一文时,扣住了“缠”这个字眼。 师:怎样的“问”叫“缠”, 生:“缠”是纠缠的意思,为了让妈妈同意“摇桂花”,“我”每天都要问一回。 生:有时妈妈烦了,就不理“我”,可“我”还是不依不饶,不达目的不罢休。 师:刚才同学们都是从频率上来理解的,次数多,这就叫“缠”。让我们聚焦一次“缠”的情景,想想“我”是怎么“缠”的, 生:有一次,妈妈正在忙着做家务,“我”又来“缠”了。摇晃着妈妈的手臂,不停地问:“妈妈,今天摇桂花吗,”“还没到时候呢~”“桂花已经全开了,可以摇了呀~”„„ 师:用人物的动作以及对话描写了“缠”。 生:妈妈被“我”缠得烦了,把屁股对着“我”,“我”赶紧转到妈妈前面,仰脸望着妈妈,一脸乞求的可怜样。 教者四两拨千斤,通过巧妙的导引,使一个静止的“缠”字被激活了,学生仿佛跟随作者走进了他的童年。这种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走向文本人物的生活体验,与文本双向互动互构的过程,正是需要着力培养的阅读品质和智慧。 三、分享阅读之悟 对文本价值内涵的解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难关,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确定性和开放性的关系。为此展开的课堂对话是很有意义的,并需要好好设计和规划的。在寓言类文本中,对思想、意蕴的探寻尤为必要。如《鹬蚌相争》的教学,不妨这样进行对话设计:鹬和蚌被捉进了渔翁的渔篓里, 这下真的分不开了。它们俩还会继续争执下去吗,此时,这对难兄难弟又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 通常,教者会在课进行到尾声时,把学生从故事情境中拔出来,然后抛出一个冷冰冰的问题——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仿佛学生上这堂课就是为了来接受思想教育的。而这个设计将文本的核心价值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使得彼此分享感悟的过程自然生成,不落痕迹。由于符合学生的心理、情感特点,这次对话显得更有张力。 四、揣摩表达之妙 为了更好地表现意旨,作者连标点的使用、句式的长短都十分审慎,这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创作世界,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爱如茉莉》是一篇自然、朴实的散文,字里行间流淌着淡雅、温馨的爱意,不仅文章的内容诠释了对于“爱”的理解,就连文字也与之匹配,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耐人寻味。一位教师在执教时,从文中微乎其微的细节入手,抓住关键的词句,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渐入佳境。尤其让听课者拍案叫绝的是一个细节。 师:“爱如茉莉,爱如茉莉。”读这句话,我有两个疑问:为什么重复写这句话,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习惯于用感叹号,作者却用了句号,为什么, (生交流,略) 师:茉莉般的爱是平淡的,所以没有用感叹号,而用句号;茉莉 般的爱是绵长的——“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这里不是教者的牵强附会,而是对教材资源的智慧发现和巧妙处理,完全取决于教者的用心研读和独到解读。教师的鉴赏力、敏锐性、语感本身就是教学的资源,学生大多能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之处在于未知、未解或未见。而文本表达之妙往往是学生的视野“盲区”,语文课的对话离不开对表达方法的关注。 五、运用习得之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效率是由其本质属性决定的,有语言实践、重视母语习得的课才是语文课。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丰富母语习得,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以《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为例,课文通俗易懂,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独特的城市特色和氛围外,还要教会学生集中围绕一个特点多方面组织材料的布局方法。有一位教者设计了这样的话题: 师:如果让你仿照课文来写()的学校,你打算写什么, 生:历史悠久的学校。 生:环境优美的学校。 生:生机勃勃的学校。 师:作者分别从历史、装饰、生活、建筑四个方面,全面展示了维也纳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我们以“生机勃勃的学校”为例, 你打算从哪些角度来表现, 生:学校的花草树木。 生:教学楼上陈列的学生艺术作品。 生:体育课时操场上的景象。 生:下课的情景。 生:我们的兴趣社团。 读和写是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阅读文本提供了大量鲜活、典型、可摹仿的范例,是方法迁移的源头活水,是开采不尽的宝藏,教师要创造对话环境,让学生体会、学习、借鉴写作的方法、技巧和构思。 优质的对话有助于发展思维,提高认识,丰富情感体验,形成语言素养,而高效课堂呼唤这样的优质对话。
/
本文档为【课堂对话忌“流水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