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煤田地质发展的方向

2017-11-26 17页 doc 101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3593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煤田地质发展的方向中国煤田地质发展的方向 中国煤田地质的发展方向 姓名:张凯 班级:硕研2012级5班 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学号:2012020535 摘要:煤田地质工作是煤炭工业的基础性工作,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的重任,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有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根据我国煤炭生产技术现状、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现状,讨论煤田地质前沿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煤田地质,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发展方向 正文: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
中国煤田地质发展的方向
中国煤田地质发展的方向 中国煤田地质的发展方向 姓名:张凯 班级:硕研2012级5班 专业:矿产普查与勘探 学号:2012020535 摘要:煤田地质工作是煤炭工业的基础性工作,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的重任,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有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根据我国煤炭生产技术现状、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现状,讨论煤田地质前沿方向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煤田地质,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发展方向 正文: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 基础,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世界安宁和社会稳定 至关重要。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煤炭在国家一次性能源构成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70%以上。随着国家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总量的大幅度增长,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20世纪,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主要地位,进入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要地位,在中国尤其如此。在中国,1500 1212m 左右的煤炭总资源量约4×10t,已探明保有储量达 1×10t。 而石油、天然气,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与勘探、开发困难等原因,一个时期内难于大幅度增产。但是,随着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煤炭要有竟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上所有采煤国家都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 1 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 图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 图2: 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 煤炭地质勘査肩负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能源的重任,选择与煤田地质条件相适应的勘探技术手段是寻找和査明煤炭资源储量、煤矿开采地质条件与工程技术条件,保障矿井安全高效生产,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效益最佳化的关键。因此,总结我国煤炭地质勘査现状, 2 面临的问题,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对于加快煤炭资源勘査步伐,提高能源保障程度,确保能源供应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煤田地质勘探的进展 (1)成煤系统分析 随着国际能源需求的增长,世界主要产煤国家都在致力于不同地质时段、不同聚煤区和不同沉积盆地的聚煤规律研究。在煤田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聚煤作用系统论;美国学者提出了成煤系统的概念。成煤系统是指形成史相同或相近的几个煤层或煤层群。划分或定义成煤系统的标志主要有:?古泥炭堆积的原始特征;?煤系的地层格架;?主要地层组的煤层丰度;?与古泥炭堆积的地质和古气候条件相关的煤中硫含量及其差异性;?煤的变质程度或煤级。煤是原始泥炭经历一系列既复杂又互相关联的地质过程的产物。一般地说,煤层可用其煤级、厚度、空间展布、几何形态、煤岩与煤化学特征、生成生物气与热 成因气以及液态烃的潜力等特征来描述。成煤系统分析与建立成煤系统模型不仅将煤的形成、煤质及其环境效应和煤作为烃源岩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也为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提供了系统理论基础。成煤系统理论一方面把煤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置于统一的研究框架之下,从而弥补了煤田地质学家通常仅对有限的煤地质领域感兴趣,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成煤系统分析方法也是组织、集成煤盆地各种地质信息的工具。新近完成的煤盆地成煤系统研究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相关学术思想与研究思路已经引起国内煤田地质界的关注。 3 (2)深层煤矿床赋存规律与探测体系 受资源地质条件和煤炭消费市场的限制,我国的大型骨干煤矿区主要位于秦岭以北、贺兰山一六盘山以东的华北和东北地区。经过5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一些大型煤矿区的浅部煤炭资源已经枯竭。据预测,到2020年,40,的国有重点煤矿和60,的国有地方煤矿将因浅部煤炭资源枯竭而面临关闭。如何解决未来的煤炭供应缺口、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是煤炭工业面临的一个严重挑战,其中,煤田地 质学首当其冲。深部和浅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勘查和开采环境存在重大差异。为此,国家科学技术部组织相关专家经3轮详细论证,于2006年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深部煤炭资源赋存规律、开采技术条件与精细探测基础研究”。这项研究主要围绕深部煤矿床形成演化与赋存规律,深部高应力场、高地温场、高承压水体和瓦斯渗流场特征及其多场综合效应或成灾机制与评价,深部煤岩体的流体来源、运移赋存规律和多相介质的耦合作用,深层煤矿床关键地质体和多相介质的地球物理响应与综合勘查理论等关键科学问题,对华北东部深层煤矿床的赋存与分布、开采地质条件和快速、探测体系进行综合研究。这是中国煤田地质学结合国家目标的重大研究题。 (3)煤层气赋存与富集机理 美国是率先开展煤层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开发成功的国家。美国的煤层气理论体系最初是建立在落基山前陆盆地相对简单的煤地质条件和特定环境基础之上的。中国煤盆地的地质背景远比美国复杂。基于成煤条件的多样性,成煤时代的多期性,构造的复杂性和改造的多 4 幕性和不均一性,使得我国已勘探的主要煤储层具有低压、低渗、不饱和、构造煤发育和高煤级煤产气的特点。美国的煤层气地质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采基础研究”已于2008年完成煤层气地质理论以及勘探开发试验的总结工作,其主要进展有:?通过典型盆地或煤田的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及其成藏机制的研究,深化了对煤层气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复杂性的理解,指导了煤层气开发有利区块优选;?提出了煤层气富集单元概念,建立了富集单元序列 ,在完善资源分类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计算方法。瓦斯地质和煤层气地质是一个问题的2个方面,它们均以煤层中自生自储的甲烷气体及其相关地质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过,瓦斯地质是结合煤矿采掘工程,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角度研究煤层瓦斯赋存、涌出和煤与瓦斯突出自然规律的。正在实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煤矿瓦斯构造控制机理研究”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的基础研究”,在特定地质条件下瓦斯的赋存、运移规律,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煤层瓦斯含量、瓦斯涌出量和瓦斯突出危险性的预测,瓦斯突出危险区的地球物理辨识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传统的瓦斯地质研究属灾害地质学范畴。近年来,由于对洁净能源的需求以及煤层气地质和瓦斯地质的协同研究,人们对煤矿瓦斯的认识已经发生了由灾害到资源的转化;有关建立煤层气地面与煤矿井下一体化抽采系统、煤矿井下煤一气共采体系等问题,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5 (4)煤基利用中的基础地质研究 在国家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能源需求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也促进了煤的学和地球化学的迅猛发展,煤液化和气化已成为煤化学和煤的工艺学的研究重点。我国学者针对不同种类煤的特征分析了煤对各种转化利用的适应性,阐明了煤性质与分类对焦化、燃烧、气化、液化及环境效应,进而论述了煤分类学在煤利用工程中的应用。近年启动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大规模煤炭直接液化的基础研究”,在油煤浆化学、物理变化机理及多峰值流变特性的变化规律,低变质煤初始热解脱氧化学反应机理和定向反应调控,煤分级控制加氢液化的反应基础一多相复杂反应网络集总反应动力学,高压多相体系的反应工程学,煤液化残渣及其高沸点重质有机物的物理化学及反应特性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进展。由于煤炭在开发、加工、利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程度不等的影响,国家加强了对洁净煤地质和洁净煤利用的研究支持,重点是研究煤中硫及微量元素、潜在有害元素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富集机理及其在煤炭洗选、燃烧、淋滤过程中的迁移规律与环境效应;进而,为煤炭的加工利用方向提供资源保证。 (5)煤田综合勘查体系与煤矿开采地质保障系统 长期以来,我国煤田地质界普遍采用的以钻探为主的勘查方法,保证了浅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需求。但是,煤炭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煤田地质勘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矿三维地震勘探发展迅速,除常规的构造及解释外,煤田地震地层学、煤层的精细描述技术也取得了 6 积极进展,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在裂隙、应力和瓦斯地质评价和预测方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为了快速、准确地查明煤炭资源和煤矿开采地质条件,改变以钻探为主的勘查模式,充分发挥各类勘探手段的技术特长,优化综合勘探方法,建立多手段立体交叉式勘探技术体系,已经成为煤田地质界的共识。大型现代化煤矿要求预先查明开采前方地质体的精细变化,煤矿开采中的瓦斯、水、火、顶板、煤尘 等5大灾害都与煤矿开采地质条件有关。因此,建立煤矿地质保障系统,已经成为煤炭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我国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受水威胁的煤田和严重程度都属世界之最。近年来,在煤矿突水机理和陷落柱发育规律以及保水采煤技术、华北型煤田岩溶水防治技术体系、煤层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可靠性保障技术和水情自动监测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解放了一批受水害威胁的煤炭资源。矿井直流电法、矿井音频电穿透、矿井无线电波透视、槽波地震、瑞雷波地震、矿井下二维和三维地震、矿井地质雷达为煤矿地质体的精细探测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并成为煤矿地质保障系统中 综合探测技术的有机部分。 煤田地质勘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煤田地质勘查的各个领域,力图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传输过程的信息化。以“3s”技术系统为平台,更新和升级了“全国煤炭地质工作程度数据库”,研发并建立了全国煤炭资源地质主流程信息系统,开发地质信息三维可视化技术,建立了勘探区高分辨率地质模型。同时,信息技术正在向矿井地质多元信息集成分析与预报方向发展。实现煤 7 矿高效安全开采过程中的动态地质保障,是以煤矿生产动态过程中所揭露的实际资料为约束,通过大量矿井多元地质信息的重新处理和精细解释,进行未采区地质条件的实时、动态预报。以工作面的小构造预测为目的,在矿井地质多元信息提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三维地震属性信息与矿井地质动态信息相互融合。 2、面临的主要问题 2、1与国外的差距 (1)综合集成研究不够 我国煤田地质界的不同单位和个人,研究视野较窄,多局限于本地区或本分支学科的专门煤地质问题,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少,真正意义上的多学科交叉比较缺乏,综合集成研究成果少。 (2)重实践、轻理论升华、研究起点低 煤田地质行业在煤炭资源找寻和评价方面成绩卓著,探明的煤炭储量,资源量基本保证了煤炭工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煤田地质界的研究成果,多注重实际资料和实践的积累,与当代地质科学理论的结合较少,研究起点较低,低层次、重复性、应用性成果多。 (3)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煤田地质界的创新环境已有很大提高,但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和国外同行的研究成果相比,模仿性、跟踪性研究多,针对我国煤田地质实际的原创性成果少,特别是近年的高水平研究成果有下降趋势。 8 (4)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不配套,主要测试和探测装备依赖引进,现代科学研究和煤田勘查活动,需要高质量的实验数据和现代化的探测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煤田地质界实验和探测设备相对陈旧,探测体系不完善,科学数据的精度和准确性存在一定差距。 2、2理论与政策问题 (1) 煤田地质研究水平与煤炭行业需求不适应 煤炭工业的高速、迅猛发展和煤炭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对资源的保障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以及煤炭利用的洁净化和环境、健康效应,提出了新的煤田地质研究问题和领域,对煤 田勘查的精度和煤田地质研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田地质学的研究水平与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矿井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2)煤田地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煤田地质行业基层单位队伍老化,技术人才流失严重,传统高校取消了煤田地质专业的设置,忽视了煤田地质专门人才的培养,从事煤田地质研究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已经到了 十分匮乏的程度,研究队伍建设与煤炭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整体研究实力下降,缺乏年轻、高层次综合性学术带头人,影响了煤田地质学的健康发展。 (3)煤田地质科学研究投入不足 煤炭科研体制的企业化以及煤田地质勘查部门的地方隶属化改革,一方面促进了煤田地质勘查、科研单位的自主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从国家获得科研经费的渠道不畅,加之政策的影响,造成了可供 9 煤矿建设的后备煤炭储量资源量充足的假相,煤田地质科学研究投入不足。近十年来,基本上没有组织全国性的煤田地质综合研究课题,难以出大成果、上高水平。 2、3勘探及技术问题 (1)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中国东部一些矿井,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 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中国煤 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 (2)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 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 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 (3)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以及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 10 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帐未清,新帐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 (4)从提高勘探精度来看。连续作业是煤炭工业现代化或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要求开发前查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初探明所采煤层的细微变化,如煤层厚度、结构和灰分的局部细小变化。 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局部变化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煤炭证实储量及中国的探明储量均只主要说明煤炭的原地埋藏数量, 并未充分甚至没有提供满足现代开采技术要求的开采地质信息,为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普遍需要补充勘探; (5)从攻克煤层气开发难关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把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进行研究,已有 20 多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在煤层气试验开发中,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井煤层气产率低、衰减快,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完井后坍塌堵孔,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裂缝短,所占比例低,完井后采气效果差等。显然,研究中国煤层渗透率低的原因、渗透率变化规律、煤层气富集和高产因素、煤层力学稳定性和破坏规律,开发适于中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探索中国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段的评价选择模式就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 2、4区域不平衡问题 东部深层煤矿床勘査开发地质保障系统建设薄弱,我国煤炭资源 11 地理分布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关系,大多数富煤省区经济相对滞后,耗煤量大的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的煤炭资源却十分贫乏,因此大中型煤炭基地远离消费市场,煤炭资源中心远离消费中心。解决煤炭供需中这一突出矛盾有两条途径,一是开发西部地区的浅层资源,二是就近开发 利用东部地区的深部资源。然而,西部地区水资源缺 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西煤东运”还面临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等方面压力,煤炭开发重心西移在近期难以全面实现。东部地区汇聚了我国53%的老矿井,早年勘探深度 多在800m以浅,深部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开采使得600m以浅的资源几近枯竭,矿井生产以8~ 12m/a的深度增加,预计未来20年时间里许多煤矿将进入1 000~1 500m的开采深度。勘探开发东部 深层煤资源面临的难题是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快速查明巨厚新生界覆盖区下煤炭资源分布与赋存状态,弄清三高(高地应力、高温压、高瓦斯)一复杂(地质构造复杂)环境下的矿井开采地质条件。现有的勘探 技术手段和探测成果往往与采掘揭露的情况有较大出入,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技术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深部矿井生产需要,地质保障系统建设仍然很薄弱。 12 图3: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图 图4:我国煤田区域分布状况 13 3、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 3、1转变问题思考模式 (1) 树立煤田地质研究的全球观 煤田地质学肩负找寻煤炭资源的任务,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和对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我国有关部门已将视野投向国外的煤炭资源,以弥补国内煤炭供应的地域性短缺。到目前为止,我国煤田地质研究基本上未超出我国国土。树立煤田地质研究的全球观,不仅会促进中国煤田地质学的发展,同时,将为开发利用两种煤炭资源提供决策基础,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此外,我国煤田开发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煤矿灾害频发;中国和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煤矿开采地质条件的对比研究,将为建立我国安全、高效煤矿生产的地质保障系统提供借鉴。 (2) 突破学科的资源属性,树立煤田地质学研究的综合观和系统观 传统煤田地质学是煤炭资源找寻、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现代煤田地质学强调资源系统观、资源开发动态观以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原则。因此,现代煤田地质学研究除在突破它的资源属性外,还应强调它的社会、环境、生态、灾害属性,其重点是从系统学角度认识煤田形成演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之问的关系。 3、2加快建立煤炭生产交替区 加快煤田勘査步伐,满足优质煤炭基地建设和矿井生产接替需要。我国煤炭地质勘査空白区占含煤区面积的2/ 3,勘査程度低, 14 开发工作滞后,经济可采储量严重不足,后备资源紧缺,矿井接替或生产接续紧张。煤炭 地质勘査要以新的成矿理论为指导,应用先进的勘査技术手段和设备,向地质空白区进军,多快好省地 发现新的优质资源,为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提供新型 能源基地。借助高、新勘査技术设备,应用综合勘查 理论和技术开展矿区外围找矿、矿井深部找矿,提高 地质勘査精度和对地质条件査明程度,保障矿区资 源接替和生产矿井采区顺利接替。 (1)加快我国东部大型老煤矿区深层煤矿床的开发。华北和东北的大型老煤矿区,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大规模开发,800 m以浅的煤炭资源已接近枯竭,急需勘查、评价和开发深层煤炭资源。近期研究重点是:深部煤层形成演化、改造与就位模式和主控因素;深部煤炭资源分布规律与资源潜力;深层煤矿床的温度场、应力场、地下水动力场、瓦斯渗流场以其采动效应,深部煤层和关键地质体的地球物理效应及其精细探测体系;深层煤矿床构造条件的综合评价与量化预测。 (2)加快新疆煤炭资源的区划单元与综合评价新疆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准噶尔、塔里木、伊犁、吐哈、三塘湖等大中型盆地,2 000 m以浅的煤炭资源占全国的35,,是我国最后一块尚待开发的后备煤炭资源基地,30,50年后,可能成为国家的煤炭工业接续基地,但煤地质研究和勘探很低。当前的研究重点是:煤盆地(煤田)形成条件、构造演化与成煤系统,煤炭资源丰度、资源潜力与赋存地质条 15 件;超低灰优质煤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煤炭资源与社会、经济技术、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煤田或煤矿区“三水”转化与演变对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煤炭资源开发和煤转化的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 3、3煤矿区煤层气一体化协同开发 煤层气勘探与开发既是煤矿生产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也是国家能源发展安全的根本要求。煤气共采既要从勘探开发的理念上解决问题,更要从实际行动和技术上真正实现一体化。为此,天然气 研发机构与煤炭行业要真诚合作,认真分析和筛选 国有重点高突矿区,深入研究瓦斯赋存状态和富集 机制、总结矿井瓦斯涌出及突出规律;研发煤层气富 集区探测技术,创新与采煤能力和采掘工程相适应 的煤层气井井网设计和探测技术设备,建立采前预抽、采中抽、采空区和废弃矿井抽采的协调开发模型;研究包括压裂增产技术、注气驱替技术、水平井 与“U”型井增产抽采技术,建立煤层气井排采定量数学模型;研制减少储层污染的钻井液技术,研究造斜井施工工艺与对接技术,加快采煤采气一体化勘 探开发步伐。近期应主要研究:煤层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演化过程、形成机制与有利区块优选;低煤级煤的煤层气赋存、储集机理与资源评价方法;特定条件下瓦斯赋存、运移规律以及煤与瓦斯突出机理;煤矿区煤层气地面、井下一体化开发以及煤与煤层气共采的综合评价体系及其关键技术。 3、4技术与理论研究方面 (1)加快洁净煤的研究与利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家, 16 我国传统的用煤方式是燃烧。这种消费方式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煤炭的洁净、综合与高效利用中的基础地质研究,是中国煤田地质学的重要研究课题。近期研究重点:煤的高效加工利用模式、行为性状与环境效应;液化煤形成机理、资源潜力与保护开发;煤中有害元素分布变化规律与环境、健康效应;煤中有益元素富集、成矿机理与综合开发利用。 (2)以地球动力学和煤炭地质学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全国各赋煤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 从主要成煤期含煤地层层序地层煤质特征入手,建立典型成煤模式; 以构造控煤作用研究为核心,恢复煤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分析含煤岩系后期改造和煤变质作用,揭示不同构造背景煤炭资源的聚集和赋存规律。 (3)从煤层煤系沉积岩体结构构造地应力场地温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入手,以中国煤矿区深部开发出现的高水压高地应力高瓦斯与高地温为研究对象,从煤层本身含煤岩系沉积体岩层结构地应力场地温场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入手,结合岩体力学热力学流变学和采矿工程学开展综合研究,查清影响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的地质因素和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建立深部煤炭安全开采地质保障系统。 (4)运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开展沉积盆地煤炭资源聚集和赋存的系统研究,综合评价煤炭煤层气煤成油煤型气源天然气水合物等多能源矿产资源,深化对煤炭资源概念的全面认识。 (5)进一步完善由煤炭资源遥感技术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快 17 速地质钻探技术煤炭资源勘查信息化技术煤矿区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等五大核心技术构成的煤炭资源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全面提高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煤炭地质工作能力和质量。 3、5政策和措施方面 (1)加强对煤田地质科学研究的投入近年来,国家增加了煤炭资源基础地质和勘查技术研究的投入,但是,和其他类型的能源资源相比仍显得过低,与煤炭在国家能源中的主导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应制定国家层面的中长期研究计划,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煤地质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 (2)高度重视专门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立足于国内,尽快制定吸引和培养人才的专门政策,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条件,一方面吸引非煤田地质专业的地质学家从事煤田地质研究,另一方面,使高层次人才稳定在煤田地质行业的科研和技术岗位上;制定专项研究计划,培养高层次学术骨干群体和学术带头人。 (3)加强国家煤田地质重点实验室和探测装备建设加强煤炭科学研究机构和传统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建立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行业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稳固平台。 (4)建立有效的科研机制抓好煤田地质和煤炭资源开发的产学研基地建设,建立煤田地质科研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加强地域性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之间相互协调与配合,强化信息管理和科学数据共享。 18 (5)加强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规划,对已探明 的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及综合利用。要规划出对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大矿区或重要基地,在条件成熟时将煤炭就地转化,向外 输气、输电、输油。对小煤矿进行联合改造,扩大单井生产规模,改进采煤方法,提高回采率。同时要加强缺煤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使农牧民改烧柴为烧煤,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 (6)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吸纳各种资金开发 煤炭资源,对占而不开、占大开小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 (7)加强环境保护,重视生态建设。本着谁开发、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对因矿业开发引发的煤层自燃,环境污染、地面塌陷、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要加强调查评价和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 重视煤炭深加工、综合利用及洁净煤利用。 参考文献 [1]. 袁春, 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初探. 能源与节能, 2011(10). [1]. 秦志强与戴汀, 浅析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科技视界, 2012(13). [2]. 井治宏与赵志永, 试论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发展趋势, in 2010年度淮南矿业集团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2010: 中国安徽合肥. [3]. 徐水师, 我国煤炭地质勘查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煤田地质, 2006(1). 19 [4]. 贾建称等, 中国煤炭地质勘查主要进展与发展方向. 中国煤炭地质, 2010(S1). [5]. 张泓等, 中国煤田地质学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地球科学进展, 2010(4). 20
/
本文档为【中国煤田地质发展的方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