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江保卫战

2017-08-29 32页 doc 59KB 44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1654

暂无简介

举报
大江保卫战《大江保卫战》课堂教学实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17 16:08:37 查看( 45 ) / 评论( 2 ) / 评分( 10 / 0 ) 师:同学们,面对肆虐的洪水,我英勇的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让我们一起来到大堤上,看看战士们是怎样进行抢险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战士们抢险的句子,并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边读、边思、边画、边写。) 生:读了这一小节,我深深体会到在大堤抢险中战士们那种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师:能联系课文谈谈吗...
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课堂教学实录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4-17 16:08:37 查看( 45 ) / 评论( 2 ) / 评分( 10 / 0 ) 师:同学们,面对肆虐的洪水,我英勇的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让我们一起来到大堤上,看看战士们是怎样进行抢险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小节,画出描写战士们抢险的句子,并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边读、边思、边画、边写。) 生:读了这一小节,我深深体会到在大堤抢险中战士们那种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 师:能联系课文谈谈吗, 生:“官兵们„„保住大堤~”从这句话中的“沉重”“来回穿梭”“赤脚奔跑”“全然不顾”等词可以看出战士们意志坚定、奋不顾身。 师:你能把战士们的这种崇高精神用你的朗读现出来吗, (指导生感情朗读) 生:“战士们高声喊道„„筑起了一道人墙。”这句话通过对战士们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了战士们在抢险中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我读了以后,情不自禁地想加入到抢险的队伍中去。 生:从“支队长一声令下„„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这句话我看出战士们行动迅速,见到险情就上。 生:从“大堤,保住大堤~”这句话我知道了战士们唯一的信念就是保住大堤,把保住大堤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生:“风声雨声„„水水相融。”这个对联写得很好,把战士们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表现生动形象地写了出来。 师:你理解“惊心动魄”的意思吗, 生:惊心动魄的意思就是说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生:还有可能是说场面很大很惊人。 师:请你想一想,除了战士们与洪水的大决战惊心动魄,还有哪些情况惊心动魄, 生:足球比赛的场面惊心动魄。 生:打仗的时候惊心动魄。 生:„„ 师:那你能用“惊心动魄”造个句子吗, 生:(造句略) 生:(齐读“风声雨声„„真实写照。”) 师:好,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战士们在大堤抢险中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听录音)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人民子弟兵显出了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让我们轻声读课文第4小节,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我觉得描写黄晓文的句子让我很受感动。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我想用我的朗读来表达我的感受。(感情朗读) 生:这句话里的一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的铁汉本色。如“一咬牙、猛地、拔、扯、捆、二话没说、又”等。 生:想想我自己真觉得惭愧,一次我削铅笔把手上的皮削破了,还哭了起来,跟黄晓文比真是差多了。 生:从“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啊~”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像黄晓文这样的英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师: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能使大堤不溃;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能让军威永扬。在大江保卫战中,人民子弟兵除了保卫大堤,还要救护遇险的人民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请默读课文的第5小节,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生:“汹涌的激流中„„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这句话连续用了三个“飞向”说明战士们营救群众的速度很快。 生:还可以看出处处都有遇险的群众,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去进行营救。 生:从“哪里有洪水„„军徽闪烁。”这句话可以看出战士们无所不在,永远冲在最危险的地方。 生:从“滔滔洪水中的群众„„他们的大救星。”这句话可以看出人民子弟兵在群众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群众把人民子弟兵看作大救星。 生:我从“在安造垸„„以生的希望。”这句话不仅看出了子弟兵救了很多群众,也看出了人民子弟兵在群众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被困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和被困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他们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他们相信人民子弟兵一定会去救他们的。 师:说得多好啊,为他鼓掌~ 师:同学们,在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的浴血奋战下,大江保卫战终于取得了胜利。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朗读课文的第6小节。 师:大江保卫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有许许多多的人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家园。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我心情非常沉重,我要给灾区的人民捐款捐物,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生:我想灾区小朋友的学习用品一定被可恶的洪水冲走了,我要买好多好多的书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让他们能安心学习。 生:我要勤奋学习,将来做一名水利专家,治理好洪水,不让它再危害人民。 生:„„ 《大江保卫战》教学实录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师:谁会唱《国歌》, 生:(唱《国歌》)(掌声) 师: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觉,用个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 生:雄壮,好像看到义勇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的情景。 生:豪迈,不怕牺牲,顽强战斗,很感人~ 生:激动人心,让人热血沸腾。如果我是战士,也会奋勇杀敌的~ 生:气壮山河,斗志昂扬。听了浑身有力量。 生:是男子汉的歌~(众笑) 师:哦,是吗, 生:这首歌很有男子汉的气魄,刚劲有力,不屈不挠~是真英雄~ 生:(女生)女子也有英雄气概的~(众笑) 师:巾帼不让须眉~总之,这首歌雄壮豪迈、振奋人心。那么,谁会唱《小燕子》, 生:(唱《小燕子》)(掌声) 师:你听了这首歌又有什么感觉,用个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 生:很甜美,感觉小燕子很可爱。 生:很温柔,让人感觉很舒服。 生:舒缓的,柔美的。(掌声) 师:你真专业~ 生:和《国歌》完全不一样的,是那种很美的感觉。 师:《国歌》是豪放之美,而《小燕子》是柔美。音乐讲究乐感,语文讲究, 生:语感。 师:对啊~读一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你有什么感觉,用个恰当的词语形容一下。(出示词语:第一组,日夜兼程、堤坝鏖战、劈波斩浪,第二组,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铮铮铁汉) 生:(读词语)我感觉很有气势,很有力量~ 生:(读词语)我感觉气壮山河,震撼人心~ 师:所以,朗读时应该声高、气满,节奏明快,刚劲有力~你再读一次~ 生:(读得很饱满,掌声) 师:感觉如何, 生:大声读才能表现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 师:你找到语感了~一起像她那样读一读~ 生:(齐读,很有气势) 师:这篇课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词语、句子,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这种气壮山河的气概与精神。 生:(投入地大声朗读,教师巡视) 师:读了课文,那些场景给你一种气壮山河的感觉,概括说说。 生:四百多名官兵保卫堤坝的情景最感人,声势浩大,激动人心的。 师:(板书:保大堤) 生:连长黄晓文不顾脚受伤坚持扛沙包的情景很感人,一般人有点伤痛就喊受不了,可是黄晓文把铁钉一拔就冲上大堤,真的很感人~ 师:你对这一个情景感受很深~ 生:我觉得人民子弟兵在滔滔洪水中救群众的情景很感人,场面很壮观,战士们那种奋不顾身的精神都表现出来了。(板书:救群众) 师:你不简单,已经体会到场景背后的东西了~ 生:我觉得洪水爆发时危急的情景也很有气势,你看,(众笑)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多有气势啊~ 师:气势在哪儿啊, 生:人多啊,有几百万群众,还有几十万官兵呢~人山人海的,很有气势~ 师:人多有气势,那还不够~几百万溃败的军队有气势吗, 生:他们日夜兼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就是气势。(掌声) 师:再体会一下,气势还表现在哪里, 生:(迟疑) 师:他们的敌人是, 生:(恍然大悟)他们的敌人是洪水,他们是在与自然作战。大自然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一般人是不可抗拒的。但是解放军官兵和人民群众敢于与大自然段战斗,就说明他们有英雄气概的, 师:你看,这样一体会就深刻了~ 生:我觉得解放军驾着冲锋舟救人的场面很壮观,很有气势! 师:是的,刚才有同学说过了,你强调一下也是有必要的。(众笑)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大体上已经了解了,主要写了“保大堤,救群众”两个内容。写什么大家都不陌生了,但是 怎么写的还是一个需要探究的秘密:怎么写出那气壮山河的场面,怎么体现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四百多名官兵保大堤的场面,你觉得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战士们的精神,这些词语有什么特别的,边读边画出来。 生:(专心地阅读,圈画。师巡视。) 师:读了这个段落,你能在“保大堤”前面添一个恰当的词语吗, 生:勇往直前(保大堤)。 生:舍生忘死(保大堤)。 生:全然不顾(保大堤)。 生:奋不顾身(保大堤)。 师:这些词语都概括出了人民子弟兵在保大堤时体现出来的精神和气概。那么,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出这种精神和气概呢,选择你体会最深的说一说,说的时候先读一读你跳入你眼帘的词句,然后简要谈谈你的体会。 生:我注意到的句子是“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这里的“上~”写得很好,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战士们在冲锋的时候,都是这样喊的“冲啊~”“杀啊~”很有气势,说明战士们很勇敢。 生:我补充,这句话里的“一声令下”说明战士们一切都听指挥员的命令,没有一个人开小差的。(众笑) 师:这就人民军队,一切行动听指挥~灾情就是命令~ 生:我也补充,“一条长龙”说明人很多,很有气势。 师:这里形容官兵像“长龙”,而前面形容洪水泛滥的长江像“暴怒的巨龙”,都是用“龙”作比喻,有什么不同, 生:“暴怒的巨龙”是说长江洪水已经失去控制了,我们有危险了,是不好的~而“长龙”是说人多,人多就力量大,就能战胜洪水,保住大堤。 师:“暴怒的巨龙”是贬义,“长龙”是褒义,作者的感情很鲜明。 生:龙对龙,战斗才紧张、激烈啊~(掌声) 师:对,这场是生死决战~堤毁人亡,两个比喻预示着决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体现了人民子弟兵的大无畏精神~敢与长江争胜负~这种英勇的气概气壮山河~好好读一读~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哪个字最有力量感, 生:“上~” 师:要读得干脆利落~像个指挥员那样~ 生:(再读,很出色。) 师:四百多名官兵,“一声令下”,就成了“一条长龙”,就成了一道钢铁长城~你再读读下文,还有类似的地方吗, 生:我画的是这个句子,(读)嶙(lín)峋(xún) 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么多战士,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像一个人一样,齐心协力~ 师:说得好~“一个念头”~这就叫“众志成城”~这就叫“万众一心”~这就叫“人心齐,泰山移”~ 生:我读这个句子: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这里的一道人墙很感人,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滔滔的洪水,奋不顾身。 生:用“一道人墙”来比喻四百多名战士的齐心与勇敢。 师:“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同学们,你们发 现什么没有, 生:都有一个“一”。 生:四百多人就像一个人一样, 生:表现战士们的齐心协力。 师:对啊,四百多名官兵凝聚成了一个力量,这个力量足以撼动天地,足以挡住滔滔洪水啊~这段中还有这样的“一”吗, 生:有一幅对联,“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师:从没有“一”的地方读出了“一”,有眼光~ 生: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是战士们的一声呐喊~ 师:作者就是通过六个“一”,表现了四百官兵如一人,凝成一股绳,无坚不摧,勇往直前~好好体会一下这六个“一”,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略。)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与这一段有什么不同,仔细读读课文,用心发现一下。 生: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保大堤的情景,第二自然段是写一群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群体,个人。 生:第二节是整个保大堤的场面,第四节是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既然已经写了整个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呢, 生:从一个人身上看到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 师:怎样的, 生:就是这样的~(众大笑) 师:用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铮铮铁汉的样子的~ 师:对啦~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那么,写一个人与一群人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4自然段) 生:是抓住黄晓文受伤后的动作来写的。特别是“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liǔ) 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这几个句子,很感人,那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写出来了。 生:我发现也是抓住几个“一”来写的。“一咬牙、猛地一拔、一股鲜血、扯下一绺布条”,都是写他很勇敢的。 师:你已经触类旁通了~这是一连串的动作,很会发现啊~在细致地体会一下,“咬、拔、扯、捆”这一些动词,有什么特别的意味, 生:“咬牙”是在很痛的时候,强忍着痛才咬牙。 生:“捆”是说黄晓文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伤痛。我们都是要到医院里包扎的,可是他就随便捆一下,又上堤坝了。 师:这些平常的动词,用在这里就不平常了,体现了一个铮铮铁汉的本色~ 生:我发现“三下两下”是说黄晓文根本不把伤痛放在眼里。不像我们,一点皮擦破了,都要大声叫喊。还要到医院去消毒,挂盐水什么的。所以说,他很英雄~(众笑) 师:你将黄晓文与一般人进行对比,一比就能真切地体会到他的英勇与顽强,这种体会方法很好~读书就是要把自己带进课文中去,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这里一连串的动作表现, 干脆、利落,刚劲、有力~细腻感人,以一个英雄的形象衬托整个群体的英勇。从这一个铮铮铁汉身上,我们可以想象到有无数这样的铮铮铁汉奋战在堤坝上。(在“奋不顾身保大堤”前板书:铮铮铁汉)注意这些动作细节,好好体会一下,再读一读。 生:(很有感情地朗读,略。) 师:老师听了你们的朗读,也想读一段。(生掌声)不过,不是第四自然段,而是第五自然段。(师动情地朗读第一句。)看来读得不太好, 生:(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这一句写什么啊, 生:战士们奋不顾身驾着冲锋舟救群众。 师:这里没有群众啊, 生:这里“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就是说战士们到这些地方去救群众。 生:群众被洪水围困在漂动的树梢上,灭顶的房屋上,摇摇欲坠的电杆上。 师:啊,你看到了吗, 生:看到了。 师:读书需要透过语言文字表面的意思,读到隐藏的、没有直接告诉你的那个意思:救群众~继续往下听。(师读第二句。)(生掌声)这一句写什么啊, 生:人民子弟兵从洪水中救出了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和小江珊。 生:不仅仅救这两个人,还有像她们一样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因为这里有一个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人被救了。 师:(对第一个学生)救群众~你听了有什么启发, 生:我只看到了表面的意思,没有想到还有其他的意思。 师:认识到这一点就是进步,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到隐含着的意思,这是不容易的。再往下听。(师读第三句。)这一句写什么, 生:救群众。 师:这里没有写救啊, 生: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耀。军旗、军徽就是代表解放军;哪里,哪里就是解放军到这些地方救。 生:这里没有说到哪里救,其实就是哪里有被围困的群众,就到哪里救。 生:救群众的意思是藏在句子里的。(掌声) 师:你们越学越聪明了。继续~(师读第四句)这一句写什么啊, 生:(齐答)救群众~ 师:这一小节4句话,每一句都是写救群众,不是重复了吗,你再读一读,想一想。 生:四句话写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写法不一样。 师:你真会发现,说说看~ 生:第一句是说战士们驾着冲锋舟飞快地救群众,第二句是写救出了哪些群众,第三句是写有危险的地方就有解放军来救,第四句是写群众被救出来了。 师:虽然写的都是救群众,但是每一句的内容不同。那写法呢,仔细看一看,用得最特别的是什么写法, 生:排比~ 师:读读这些排比句,有什么感觉, 生:(大声读排比句: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 救星。 生:感觉很紧张。 生:感到很急迫。 生:很有气势。 生:读起来很特别。 师:这么特别,读读看~ 生:(读后)很有节奏感,感觉很好~(众笑) 师:语句排列整齐,气势连贯,读来朗朗上口,这样的排比句能传达出一种气壮山河的激情~好好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其实,除了排比有这样的气势,对偶,也能表达这样的气势。看一看,这里的对偶句。 生:(齐读)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师:句式对整齐啊,读起来多流畅啊~透过这样的对偶和排比,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呢, 生:心中的激动。 生: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 生:夸赞人民子弟兵。 生:告诉我们全国各地都是在这样救群众。(掌声) 师:这一段,就像电影的远镜头一样,扫描一下整个救群众的宏大场面,抒发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一起读一读,感受那种如虹的气势,澎湃的激情~ 生:(齐读) 师:谁能在“救群众”前面添一个词语, 生:奋不顾身。 师:恰当,但已经用过啦~ 生:舍生忘死。 师:不错~ 生:义无反顾。 生:全力以赴。 生:不顾一切。 生:众志成城。 师:上文用“奋不顾身”,这里用“舍生忘死”更能递进一层~那么,在这个词语前面,再添一个什么词,就与上面“铮铮铁汉奋不顾身保大堤”对称了,想一想,词语字数要一样,意思要一致~ 生:人民子弟兵。 师:意思对的,但是字数不一样了。 生:人民英雄。 生:英勇战士。 生:无名英雄。 师:对啊,许多战士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只知道他们叫解放军~ 生:人民救星。 师:解放军就是人民的大救星,不错~ 生:闪闪红星。 师:好,用了“借代”的手法,形象、生动~更重要的是,上面是“铮铮铁汉”,前两个字是重叠的,这里的“闪闪”也是重叠的;“铁汉”对“红星”也很妥帖~就用你的“闪闪红星”~ 生:(齐读)铮铮铁汉奋不顾身保大堤,闪闪红星舍生忘死救群众。 师:你发现这其实是什么, 生:一副对联~ 师:横批是什么, 生:大江保卫战。 师:可以~ 生:军民鱼水情。(掌声) 师: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好~一起读~ 生:大江保卫战,军民鱼水情~ 师:又是一幅对联~一幅有气势的对联~下课~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点评 2009-06-25 17:31:28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战士们主要做了哪两个方面的事情, 生:大堤抢险、勇救群众。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把我们带进那暴雨成灾的1998年的夏天。(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我想同学们肯定会感受到当时灾情的万分危急。让我们再齐读一遍,一起感受那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生齐读)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大堤抢险、勇救群众”两个词~言简意赅。朗读第一小节~进一步感受了灾情的严重~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2,4自然段 师: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了无数的感人肺腑的场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九江赛城湖大堤上那惊心动魄的抢险场面。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当时大堤抢险场面的惊险。找到了,用笔圈出来。(生浏览找词,师巡视) 师:你说说,你找的哪个词, 生:惊心动魄。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师板书:惊心动魄 师:“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心”、“魄”分别指什么, 生:“心”是心灵,“魄”指灵魂,“惊心动魄”就是使人的心灵震惊,灵魂受到震撼。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惊心动魄,用笔画下来。还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生读、写,师巡视) ,抓住了“惊心动魄”~就抓住了第二小节的灵魂~此举“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抓手。, 师:都读好了,谁来说说,哪个地方最让你惊心动魄。(指名)你先读句子,如果你读出了你内心的惊心动魄,你的回答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 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师:战士们肩上是一百多斤的沙包,读得再沉重点。)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战士们扛沙包这部分让你惊心动魄是吗, 生:是的。 师:你告诉大家,你读了这些句子为什么感到惊心动魄, 生:虽然肩上的沙包很沉重,但官兵们为了抢时间,跑得很快(师:战士们容易吗,苦不苦,生:不容易,很苦。)更有甚者,为了行走方便快捷,干脆把鞋子脱了,赤脚奔跑,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师:你再读读,读出你的惊心动魄。 师:就这句话还有谁有话要说吗,(指名说) 生:(无语) 师:你是怎样理解“穿梭”的,梭子见过吗,这里“穿梭”形容什么, 生:形容战士们跑得很快。 师:“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师:你查过词典是吧,(生点头)这是个好的学习习惯。 生:可是,词典上的意思我也不怎么懂。(该生一脸的无奈。) 师:现在不懂没关系,你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嶙峋的片石”是指什么样的片石, 生:(读文后)“嶙峋的片石”就是锋利的片石。“嶙峋”在这里我想是“锋利”的意思。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书上说“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因此我想这片石肯定是锋利的,要不然怎么会割破脚趾呢, 师:能告诉大家你理解这个词语的经验吗, 生:遇到不懂的词,要认真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或自然段,结合上下文理解。 师:这是他的经验,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 “嶙峋”这个词~学生查了词典~也知道了词典上的解释。但学生仍然没有真正理解~甚至连词典上的注释都不能理解。教者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再一次朗读相关语句~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让学生在读中检索与“嶙峋”有关的信息。学生找到了“片石割破了脚趾”~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嶙峋”在课文中的特定意思。教者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引导学生道出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适时地加以推广~从而“授人以渔”。, 师:嶙峋的片石把战士们的双脚割得鲜血淋漓,可他们全然不顾,课文中就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全然不顾的铮铮铁汉,他是谁呀,一起说。(生:黄晓文)谁来读读黄晓文的感人事迹。(在读的过程中,指导读好故事) 师:指名,听了这个故事,你能告诉大家此时你心里的感受吗, 生:感动~黄连长的脚被铁钉扎破了,当时肯定是钻心般的疼痛,我们知道当时大堤一片泥泞,伤口很容易发炎,但黄连长坚决不下火线,特别让人感动。 师:同学们,铁钉扎进脚底,嶙峋的片石把脚割得鲜血淋漓,难道他们就不疼了吗, 生:“疼”~ 师:战士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知觉。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大堤,保住大堤~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动,再读读这几句话。再一次感受一下顽强的战士,英勇的战士。 齐读: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 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特写~第二小节是面的描写~第四小节是点的描写~点面结合。教者敏锐地抓住文章的特点~适时把学生引入第四小节的学习~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第二小节的理解、感受。这一教学环节省时、高效。, 师(走到一生面前):请你说说第二节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惊心动魄。 生: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你的朗读已经让我们惊心动魄了,说说让你惊心动魄的地方。 生: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这墙是砖头砌的吗,是沙包垒的吗, 生: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他们在用自己的身体阻挡汹涌的洪水。 师: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肆虐的洪水,你惊心动魄。“奋然”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奋不顾身。 师:战士们有生命的危险吗, 生:有 ~ 师:你怎么认为的,当时情况怎样, 生: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堤岸。说明当时雨大,风狂,浪大。人跳下去很可能被洪水冲走,被巨浪吞没。 师、生: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也许这一跳,就会被急流冲走 ;也许这一跳就会被巨浪吞没 ;也许这一跳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 ,再也不能回到自己温馨的家里了;也许这一跳,孩子失去了父亲;也许这一跳,母亲再也见不到自己心爱的儿子了„„ ,这是一个无痕的说话训练~通过师生的这段心灵对话~孩子们的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真正走进了战士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意”“文”兼得~“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师:孩子们,当时有太多的“也许”了,但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 师:他们顾的是大堤,他们心中装的是大堤后面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师: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的。师范读: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狂风、暴雨、巨浪会为战士们呐喊、助威、加油吗, 生:不会~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们这一声声高喊,喊出的到底是什么,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的坚强。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不怕牺牲,面对困难、危险的勇敢无畏。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乐观的精神。 师:面对洪水,战士们随时都可能失去自己的生命,但他们仍然如此的乐观,难道不让人惊心动魄吗,大家一齐读读这句话,读出战士们的壮志豪情,读出他们的英雄气概。(生齐读) 生:“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这句话中的“鏖战”我不太理解。 师:你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官兵们当时的样子, 生(默读):“鏖战”是指激烈的战斗,残酷的战斗。我是从“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中体会出来的。 师:是的,你真聪明,刚才那位学生的经验你已经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鏖战”就是激烈、残酷的战斗。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从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鏖战, 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 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从黄晓文脚被铁钉扎伤,简单包扎了一下又爬上了大堤。 生: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 ,“鏖战”这个词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一下子不能看出它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教者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并没有因为学生一时看不出来~而毫无耐心地去揭“老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认真阅读下文~从“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体会出“鏖战”就是激烈、残酷的战斗。另外~课文中还有多处语句能帮助学生深化对“鏖战”的理解~教者敏锐地发现文本这一特点~不失时机地追问一句: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场鏖战,教者及时的引导~把学生对“鏖战”的理解引向深入~化抽象为形象~化干瘪为丰盈。通过解词~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一次次与生动形象、血肉丰满的语言文字亲密接触。我们应该明白~让学生习得理解词语的方法~远比记住词语的意思重要得多。, 师:战士们用勇敢、坚强、 乐观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的抗洪战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二小节,一起感受一下九江赛城湖堤那惊魂动魄的情景~ 齐读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们除了保护大堤外,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谁来读读第五小节, 生: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师:这句话连用了三个“飞向”,战士们驾驶的是冲锋舟,是船,假如用“驶向”不是更恰当吗, 生:速度快,所以用“飞向”。 师:有道理,但仅仅说明速度快吗, (生无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句话。想想被困的群众危险吗, 生:危险~ 师:他们身陷险境,心里急不急, 生:急~ 师:但此时有人比他们更急,他们是谁呀, 生:战士们。 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他们心里非常急, 生:飞向。 师:体会得真好。你再读读第一句话,读出战士们心中的那份“急”。 ,为什么用“飞向”不用“驶向”,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因为只有学生真正入境入心地读懂了课文~才能真正体会到“飞向”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飞向”不仅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了战士们奋不顾身勇救群众的急切的心情。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急切地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飞向”的精当~以及它丰富的内涵。, 师:战士们面对汹涌激流,飘动的树梢,面对灭顶的房屋,摇摇晃晃的电杆。他们救人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受到严重威胁,你们担心吗,(生:担心)再读读,读出你的担心。(指名读) 师:谁接着读。 生:在„„在„„(师:句子比较长,要注意停顿。) 师:“„„”省略了什么, 生:战士们勇救群众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作者就不一一罗列了,所以用了一个省略号。 师:谁接着读, 生:“哪里有洪水„„大救星。”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战士们勇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生:为抢救群众不畏艰险,舍生忘死。 生:人民群众信任战士们。 师:人民群众信任战士们,把他们看作“大救星”,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战士们的勇敢,读出人民群众的信任。(指名读)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会忘记他们吗,(生:不会。)谁来读读第六小节,(指名读) 师:“铭记”是什么意思, 生:记住。 师:有“记住”的意思,但程度比“记住”要深。“铭”是什么意思, 生:刻,铭刻在心。 师:铭刻在心,能忘记吗, 生:不会忘记,永远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师:“铭记”就是永远不会忘记。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江珊,你会永远铭记住什么, 生:我会永远铭记,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我被洪水所困,在飘动的树梢上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生命危在旦夕,是人民子弟兵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师:你就是周运兰老师,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我在灭顶的房屋上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正当我感到万分绝望的时候,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我的生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永远铭记„„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战士们呐喊着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黄连长大声喊道:“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 „„ 师: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大家齐读最后一段,让这些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这里词语教学是一个亮点。学生对“铭记”的理解是“记住”~很多教师面对学生的这种回答往往会把他放过去了。但教者却没有放过~反映了教者教学严谨、扎实的态度。“铭记”的意思是“深深地记在心里”。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准确地理解了“铭记”的意思。教者并不满足于学生明白了它的意思~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利用“铭记”这个词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这就把这个词学活了。同时~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深刻地领悟到看似平淡的两个字其中蕴含的人民群众对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的热爱、感激、崇敬之情。这一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扎实、高效。, 总评: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手段~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走过场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一节课的教学~执教者通过朗读逐步地将学生的理解、感悟引向了深入。比如词语教学~更多的是在朗读中~在联系上下文的朗读中实现了深层次的理解。如“惊心动魄”、“鏖战”、“铭记”这三个词的教学就是例子。教者先让学生说出词语字面的意思~然后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特定的意思~再结合上下文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是扎实的~是高效的。 其次~教者的教学思路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而定的。对于第三、四自然段的教学~结合学生理解第二自然段战士们的表现进行~两者揉和式的教学~将“点”和“面”充分地融合起来~这是对教材艺术的处理。难能可贵的是~学生找到了让自己“惊心动魄”的点后~教师没有因一个学生的“精彩”发言就 一带而过~而是紧紧抓住这样的点~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讨论~从而深化所有学生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朗读~学生读得充分~读得深入~读出了语感~读出了对英雄的人民子弟兵崇敬的情感。整节课的教学~通过朗读~将语感训练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执教: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陆华山 一、一、紧扣课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江保卫战,你用哪个词,(学生回答,师择要板书:惊心动魄) 2.课文写大江保卫战最终是为了写谁,(板书:人民子弟兵) 3.用一个词来形容人民子弟兵。(板书:舍生忘死) 大江保卫战 气壮山河 人民子弟兵 舍生忘死 4.如果给这幅对联加个标点该怎么加, 5.齐读对联。 小结学法:抓住文中的主要词语就能概括其主要内容。 二、默读课文,圈划对联 1.像这样的句子,文章中还有一处,默读课文,把它找出来。 2.指名学生回答,相机出示: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3.这两个句子好不好,好在哪里, (表现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4.齐读 三、品读集体“保大堤”的场面 过渡:要想真正的感受这两个句子的妙处,要把第二自然段好好的读一读。读到自己心里有话想说的句子画下来,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1.学生自学,划句子,师巡视指导。 2.交流展示。 ?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 大堤~” (1)说说自己的感受,师板书:一个念头 (2)还有谁关注这句话的,指导朗读 过渡:此时最可怕的是什么,投影出示 ?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 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1)你有什么话想说, (2)结合语境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 堤坝下出现了。 ? 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指名朗读,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完成板书: 一声令下 一条长龙 全然 一个念头 奋然 一道人墙 3.用一段话串起板书,这是一种方法。 4.再读四个一,两个然,想想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现在再读这幅对联,你的感受一定不一样,齐读。 过渡:写完这个场面,目光落在谁的身上,谁愿意将黄晓文的形象展现在老 师面前, 四、品读个人“保大堤”的场面 1.指名读写黄晓文的语句。 2.交流。 (1)那几个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 (2)感受人物的英雄形象。 (3)把黄晓文的英雄形象通过朗读带到我们面前。 3.学生感情朗读。 4.互相评价。 5.用一个词赞颂黄晓文。 6.这些词文中有没有出现,感受细节描写的深入人心。 7.教师点拨,学生美读,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五、前后对比,总结写法 1.课文二、四自然段都是写“保大堤”,有什么不同, 2.总结并板书 (集体)面 (个人)点 3.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齐读。 六、品读“救群众”的场面 1.过渡:相比较保卫大堤来说,勇救群众是略写。这篇课文为什么要求我们背诵 略写的第五自然段,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 3.学生交流。 4.师生共同分析文章结构,提炼背诵方法。 这一段有排比句、对比句,结构清楚,有嚼头,值得背诵。 5.你最欣赏哪一句, 出示: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 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6.三个“飞”字能不能换成“驶”字,为什么, (?表现了子弟兵救援速度之快?反映了子弟兵迫不及待的心情?体现了子弟 兵奋不顾身的精神) 7.学生尝试背诵,能背多少背多少。 七、品读第八节 1.齐读课文 2.总结:我们学课文,不但要学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知道怎样写生动,写具体的, 在今后的习作中要敢于模仿。 《大江保卫战》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李吉银 评析:李伟忠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读—— 生:《大江保卫战》。 师:这是一篇通讯,通讯要打动人、抓住人,往往题目就很震撼人心。从课题入手,读出一些问题,去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你们试过吗,读出什么问题来了吗, 生:我读出,是谁去打大江保卫战的, 生:为什么要打这场大江保卫战, 生:他们是怎样打的, 生:打的结果是什么, „„ 【评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李老师在课的伊始就抓住通讯的特点~“从课题入手~读出一些问题~去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孩子们提出了“是谁去打大江保卫战的,”“为什么要打这场大江保卫战,”等疑惑。教学就是这样~需要教师以自己充满启发性的语言引领学生之间实现思维的相互碰撞~去唤醒学生沉睡的质疑能力~而不应该用教师的告诉与解说去替代、束缚甚至扼杀孩子的这种潜能。 【教学片段二】 师:课文围绕“大江保卫战”一共写了哪几个事情, 生:主要写了1998年夏天,400多名官兵在塞程湖大堤崩塌时去进行救援。 师:可不可以简单点说—— 生:保大堤。 师:请你把这三个字写到黑板上题目下面。这第一件事——保大堤。高度概括,精练。第二件事—— 生:第二件事是救群众。 师:说得真好,在救群众之前还有一件事,按课文顺序,你说了第三件事。你把它写在他的文字下面。中间还有一件事。 生:拔铁钉。 师:说得真好,三个字,这就是水平啊。谁拔铁钉,黄晓文拔铁钉~当然拔铁钉三个字有丰富的内容。来,你把它写上去。 【评析】阅读文本~不仅要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来培养孩子的概括、综合、运用等能力。教学中~李老师让孩子在充分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说说“课文围绕大江保卫战一共写了哪几个事情,”并鼓励孩子学会简要概括。语文教学要强化双基~而双基只有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在学生的心田扎下根。让学生通过扎扎实实地读书后学会概括~就是一种在已有的双基基础上的有效的自主建构。 【教学片段三】 师:好多同学都画出了这个句子,这里面有一个词——全然不顾。什么意思, 生:什么都顾不上。 师:请你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他们全然不顾什么, 生:他们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的划伤,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他们全然不顾被洪水冲走的危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生: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伤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伤痛是哪儿来的, 生: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 生:他们全然不顾身上的伤痕累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他用了一个词:伤痕累累都不顾,真好~你们说得丰富多彩,我也说了几句,一起来读一读。(多媒体呈现) 生齐读:他们全然不顾肩头沉重的沙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他们全然不顾泥水中来回穿梭的劳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他们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脚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他们全然不顾生命的危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 【评析】词语教学~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臵于具体的语境之中。抽象的词语背后是丰富的情感世界。这里~李老师抓住“全然不顾”来引领孩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说说官兵们全然不顾的是什么。孩子们动情朗读~真情诉说~将“全然不顾”诠释到极致~教师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引领孩子激活已有表象~创造新的形象~让词语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紧密。 【教学片段四】 师:我本来想让你们思考一下,现在都出来了。看一看吧,课文第二自然段着重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属于“面”的描写。如果我们拍电视,就是一个“面”的扫描。这是一群人民子弟兵。第四自然段着重写四连连长黄晓文的个 人表现,属于“点”的描写。这种描写叫什么,(生群答:点面结合~)如果只写面或者只写点行不行, 生:不行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写作文要有详有略。 师:她把学课文与写作文联系起来了~你一定是优秀的孩子~(竖大拇指) 生:因为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面”到“点”的过渡句。 师:真高明啊~他是小作家。只写“面”或只写“点”都是不行的~大家读 一读这段话。出示:“点面结合的描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可以让人很真 切地了解事情的具体情况。” 生齐读。 【评析】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就是要去把握“文理”~凸显“学理”。教学中~李老师紧扣“点面结合”这个写作方法~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揣摩文章的写法~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文本的语言之美~又能领悟到文章的形式之美~学生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迁移模仿~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
本文档为【大江保卫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