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2019-06-04 10页 doc 578KB 9阅读

用户头像 个人认证

沙漠骆驼

一线教师,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一、选择题(50×1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选项填涂在机读卡上.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水稻 B.乳酸菌 C.酵母菌 D.蚯蚓 2.下列元素中,都属于大量元素的是( ) A.C、H、O、B B.N、P、S、Cu C.C、H、O、Ca D.N、P、S、Fe 3.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水 B.无机盐、糖类和核酸 C.脂质 D.蛋白质 4.下列结构中,含脂类成分最多的是( ...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 一、选择题(50×1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选项填涂在机读卡上.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水稻 B.乳酸菌 C.酵母菌 D.蚯蚓 2.下列元素中,都属于大量元素的是( ) A.C、H、O、B B.N、P、S、Cu C.C、H、O、Ca D.N、P、S、Fe 3.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水 B.无机盐、糖类和核酸 C.脂质 D.蛋白质 4.下列结构中,含脂类成分最多的是( ) A.核糖体 B.中心体 C.纺锤丝 D.线粒体 5.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6.将某样液分装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液体显示蓝色,向乙试管加双缩脲试剂后液体呈紫色,则该样液的成分是( ) A.脂肪 B.淀粉 C.葡萄糖 D.蛋白质 7.人体糖代谢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血糖和肝糖原相互转化 B.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C.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和CO2,并释放少量能量 D.肌糖原分解产生乳酸 8.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C.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9.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 A.DNA和糖类 B.DNA和蛋白质 C.RNA和糖类 D.RNA和蛋白质 10.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③静止的 ④流动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1.核糖核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的( ) A.细胞核内 B.细胞质内 C.线粒体内 D.叶绿体内 12.关于ATP ADP+Pi+能量的反应式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存在能量的释放和贮存 B.生物体内ADP转变成ATP所需的能量均来自呼吸作用 C.这一反应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 D.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13.大肠杆菌中不具有( ) A.细胞核膜 B.细胞质 C.核糖体 D.细胞膜 14.在下列结构中,其成分不含磷脂分子的一组细胞器是( ) 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叶绿体 ④细胞核 ⑤内质网 ⑥中心体 ⑦高尔基体. A.①③ B.④⑤ C.⑤⑦ D.②⑥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是( ) A.核糖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细胞膜 16.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 ) 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C.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小,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大 17.将紫色水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增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 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等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水中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 18.下列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将细胞与环境分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可合成能源物质 19.变形虫可以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了(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D.细胞膜具有保护性 20.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 21.将胃液的pH从10降低至2的过程中,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活性的变化是( ) A.一直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22.下列关于无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也可能释放二氧化碳 B.与有氧呼吸的过程有相同之处 C.释放出的能量较少 D.线粒体基质中只进行一部分反应 23.在光合作用中形成ATP的部位是( ) A.叶绿体外膜 B.叶绿体内膜 C.叶绿体基质 D.叶绿体基粒 24.对绿色开花植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一组光是.( ) A.红光和黄绿光 B.黄光和蓝紫光 C.红光和橙光 D.红光和蓝紫光 25.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 26.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移到黑暗处,则细胞内三碳化合物与五碳化合物的变化是( ) A.C3突然增加,C5突然减少 B.C3和C5都减少 C.C3和C5都增加 D.C3突然减少,C5突然增加 27.下面有关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外膜和内膜上 B.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C.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外膜、内膜和基粒上 D.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28.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次序是( ) A.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染色→解离→漂洗→制片 C.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29.一个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40个染色体,再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之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有染色体( ) A.10个 B.20个 C.30个 D.40个 30.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的结果是两组染色体的( ) A.数目不同,形态不同 B.数目不同,形态相同 C.数目相同,形态相同 D.数目相同,形态不同 31.依据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需要O2的仅是①⑤ B.人在饥饿时会发生②过程 C.引起肌肉疲劳的是③ D.胰岛素可促进②⑥过程 32.科学家从胡萝卜上取下一个细胞,以适当的条件进行离体培养,竟然发育成一株完整的胡萝卜植株.从一个细胞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事实说明( ) A.细胞的完整性 B.细胞膜的流动性 C.细胞的全能性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 ) A.基因组的改变 B.基因的选择性达 C.原癌基因的激活 D.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34.下列反应只在线粒体内完成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 D.[H]+O2→H2O 35.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绿色植物的个体发育中先进行异化作用,再进行同化作用 B.鸡的红细胞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并能量 C.将小白鼠从20℃移至0℃的环境中,小白鼠将出现耗氧量减少、心率加快 D.若水稻0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3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0.7,则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4:1 36.将花盆横放,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茎向上弯曲生长,主要原因是( ) A.重力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大于远地侧,促进远地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B.光照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大于远地侧,促进远地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C.重力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大于远地侧,促进近地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D.光照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小于远地侧,促进远地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37.农业生产中,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解除顶端优势( ) A.棉花种植过程中的“打顶” B.移栽高大乔木时去掉树冠 C.为提高葡萄产量而剪枝 D.望天椒过程中的“摘心” 38.如图表示在10℃时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对于曲线的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植物缺镁时,B点向右移 B.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其他条件不变,随着环境温度升高,A点位置上移 D.B点植物既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进行呼吸作用 39.新陈代谢同化作用的异养型和自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B.能否利用光能 C.能否利用化学能 D.能否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40.下列生理过程不需要水作为反应物的是( ) A.无氧呼吸 B.食物蛋白的消化 C.有氧呼吸 D.光合作用 41.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了IAA(吲哚乙酸),然后又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人体有合成IAA的酶,植物也有 B.人体的肾脏有合成IAA的能力 C.IAA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能促进植物生长 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 42.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少( ) A. B. C. D. 4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 A.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44.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能源依次是( ) A.太阳能、糖类、ATP B.ATP、糖类、脂肪 C.ATP、脂肪、太阳能 D.ATP、糖类、太阳能 45.人体内缺少下列哪一种物质容易患脂肪肝( ) A.蛋白质 B.糖元 C.维生素 D.磷脂 46.如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甲不弯曲,乙向左弯曲,丙不弯曲 B.甲不弯曲,乙向右弯曲,丙不弯曲 C.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47.如图表示外界二氧化碳浓度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甲、乙、丙代表三种不同植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 ) A.甲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 B.a点表示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C.b点的数值越小,其对二氧化碳的利用能力就越弱 D.d点限制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碳反应 48.下列能够表示某个洋葱表皮细胞在放于KNO3溶液中液泡体积变化的是( ) A. B. C. D. 49.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是( ) A.光能加速生长素的合成 B.光破坏了细胞的生理活动 C.光加速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D.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50.(1997•上海)将四株长势相似具顶芽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其中侧芽能发育成校条的是( ) A.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 B.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C.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D.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琼脂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50分) 51.如图表示光照下一个叶肉细胞中A、B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据图回答问题: (1)A、B细胞器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CO2从A的产生部位到B内的被利用部位必须通过__________层膜,通过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CO2进入B内参与__________作用,该生理作用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先后两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提供的物质是__________. (3)A、B都能产生ATP,A产生ATP需要通过细胞__________作用,B产生ATP需要通过__________作用. 52.如图表示在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Ⅰ、Ⅱ、Ⅲ代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过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Ⅲ的④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④过程除图示产物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⑤过程进行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 (3)如果将植物种在温室中,写出两种通过改变上述生理过程强度来提高产量的措施: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53.如图为植物和高等动物(如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 (1)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甲、乙两种细胞器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器”,其中在甲细胞器中完成的能量转换的过程包括__________阶段和__________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上完成的,其中后一个阶段在[_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 (2)乙细胞器参与完成的生理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在乙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该过程的第__________阶段,所需的物质A是__________,物质A在__________中产生.H2O参与反应是在第__________阶段,O2参与反应是在第__________阶段,能量产生最多是在第__________阶段. (3)发生在高等动物细胞结构乙中的细胞呼吸过程是(填序号)__________,在缺氧情况下,物质A可通过⑤过程形成物质C(填名称)__________. (4)物质A在肝脏内可以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进行__________作用,形成物质B(填名称)__________. 54.将农田一昼夜的温度变化Ⅰ、光照变化Ⅱ和植物吸收CO2的变化Ⅲ的数据绘成曲线如图.请据图回答: (1)植物在__________段内制造有机物;在__________段内积累有机物. (2)d处凹陷,原因是温度过高,叶片上气孔关闭,使__________吸收量减少,影响了光合作用中__________反应的进行. (3)0到b时曲线III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下半夜__________,使呼吸作用__________. 55.如图是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图中实验材料是燕麦胚芽鞘),请根据图回答: (1)实验1中,提供胚芽鞘生长的物质来自__________,此时胚芽鞘的同化作用类型相当于__________型,异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型. (2)实验2中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__________性;通过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对照分析,推测胚芽鞘的该特性可能是与__________有关(填部位). (3)通过对实验1、实验2和实验3的研究,研究者进一步推测“植物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为了证实这一推测,设计了实验4,将放过麦芽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掉了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结果燕麦胚芽鞘__________生长. (4)仅通过实验4能否证实推测“植物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正确的?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原因是__________. (5)实验5相对于实验4的作用是起__________作用,通过实验5证实了实验4结论的正确性. 2015-2016学年重庆市大足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50×1分),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选项填涂在机读卡上. 1.下列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A.水稻 B.乳酸菌 C.酵母菌 D.蚯蚓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 【解答】解:A、水稻是植物,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 B、乳酸菌(乳酸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B正确; C、酵母菌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C错误; D、蚯蚓是动物,属于真核生物,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种类,对于此类,考生需要掌握一些常考的生物所属的类别,特别是原核生物,包括蓝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放线菌,其中对于细菌的判断,要掌握技巧,一般在菌字前有“杆”、“球”、“螺旋”和“弧”等字样的都为细菌. 2.下列元素中,都属于大量元素的是( ) A.C、H、O、B B.N、P、S、Cu C.C、H、O、Ca D.N、P、S、Fe 【考点】碳原子的结构特点. 【分析】根据细胞内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的比例,将其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为大量元素,如C、H、O、N、P、S、K、Ca、Mg等,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为微量元素,如Fe、Mn、B、Zn、Mo、Cu、Cl等. 【解答】解:A、B属于微量元素,A错误; B、Cu属于微量元素,B错误; C、C、H、O、Ca均属于大量元素,C正确; D、Fe属于微量元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试题较简单,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正确熟记各元素的分类. 3.组成细胞的有机物中含量最多的是( ) A.水 B.无机盐、糖类和核酸 C.脂质 D.蛋白质 【考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 【专题】正推法;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有机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无机物包括:水、无机盐.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水是含量最多的化合物,蛋白质是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 【解答】解: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中,含量最多有有机物是蛋白质,其含量占细胞鲜重的7%~9%,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要求考生能够区分记忆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和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属于简单题. 4.下列结构中,含脂类成分最多的是( ) A.核糖体 B.中心体 C.纺锤丝 D.线粒体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细胞膜的成分. 【专题】正推法;生物膜系统;细胞器. 【分析】磷脂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只要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都含有磷脂分子层,就膜结构对细胞器进行分类如下: (1)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和溶酶体; (2)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 (3)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 【解答】解:A、核糖体只含有RNA和蛋白质,不含脂类,A错误; B、中心体不含膜结构,不含脂类,B错误; C、纺锤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C错误; D、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含有磷脂较多,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中其他细胞器的主要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和分布,能对细胞器进行归纳总结,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5.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千差万别,其原因不可能是( ) A.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不同 B.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不同 C.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考点】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分析】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二是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三是氨基酸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四是多肽链的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解答】解:A、蛋白质千差万别,但组成肽键的化学元素相同,A不符合题意; B、在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不同,是蛋白质千差万别的原因之一,B符合题意; C、氨基酸的数目成百上千,形成肽链时,不同种类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千变万化,C符合题意; D、多肽链形成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D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只要记住四个方面的原因即可顺利作答,此类试题难度较小. 6.将某样液分装甲、乙两个试管,向甲试管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液体显示蓝色,向乙试管加双缩脲试剂后液体呈紫色,则该样液的成分是( ) A.脂肪 B.淀粉 C.葡萄糖 D.蛋白质 【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专题】鉴定类实验;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4)淀粉遇碘液变蓝. 【解答】解:A、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进行鉴定,由于题干中未涉及该试剂,因此不能确定该样液是否含有脂肪,A错误; B、淀粉可用碘液进行鉴定,由于题干中未涉及该试剂,因此不能确定该样液是否含有淀粉,B错误; C、本尼迪特试剂鉴定还原糖,向甲试管加入本尼迪特试剂,加热后无颜色变化,说明该样液中不含还原糖,葡萄糖属于还原糖的一种,C错误; D、向乙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呈紫色,该试剂鉴定蛋白质,因此可以确定该样液中含有蛋白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鉴定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将有机物种类、试剂以及颜色反应对应识记,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应用层次的考查. 7.人体糖代谢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血糖和肝糖原相互转化 B.葡萄糖转化为脂肪 C.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和CO2,并释放少量能量 D.肌糖原分解产生乳酸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血糖调节: (1)血糖来源: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2)血糖去向: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 无氧呼吸是指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乳酸或者酒精和二氧化碳,释放少量能量、同时合成少量ATP的过程.无氧呼吸按照产物不同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另一种无氧呼吸的方式是产生乳酸,无氧呼吸的方式是由呼吸酶的种类决定的. 【解答】解:A、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下,血糖和肝糖原可以相互转化,A正确; B、当血糖含量高时,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血糖能够转化成脂肪,B正确; C、在人体细胞内,葡萄糖经无氧呼吸过程分解成乳酸,没有CO2,同时释放少量的能量,C错误; D、在人体肌肉细胞中,肌糖原分解产生乳酸,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呼吸、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网络构建的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能够识记人和动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明确其中血糖和肝糖原以及脂肪之间的相互转化. 8.R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A.氨基酸、葡萄糖、含氮碱基 B.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C.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 D.脱氧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考点】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分析】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分别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一分子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解答】解:1、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一分子的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和一分子磷酸组成. 2、RNA初步水解产物为核糖核苷酸,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核糖、含氮碱基、磷酸.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RAN的基本组成成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DNA和RNA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彻底水解产物. 9.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 A.DNA和糖类 B.DNA和蛋白质 C.RNA和糖类 D.RNA和蛋白质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分析】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 【解答】解: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则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也是DNA和蛋白质.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体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0.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③静止的 ④流动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考点】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分析】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动运动的. 【解答】解:①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①正确; ②流动镶嵌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并不是组成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②错误; ③罗伯特森提出的膜结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并且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③错误; ④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④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流动镶嵌模型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11.核糖核酸(RNA)主要分布于细胞的( ) A.细胞核内 B.细胞质内 C.线粒体内 D.叶绿体内 【考点】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碱基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T(胸腺嘧啶) A(腺嘌呤)、C(胞嘧啶)、G(鸟嘌呤)、U(尿嘧啶)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磷酸 磷酸 磷酸 分布 细胞核(主要)、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主要) 【解答】解:A、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A错误; B、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B正确; C、线粒体中含有少量RNA,C错误; D、叶绿体中含有少量RNA,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核酸的分布,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2.关于ATP ADP+Pi+能量的反应式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存在能量的释放和贮存 B.生物体内ADP转变成ATP所需的能量均来自呼吸作用 C.这一反应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 D.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 【分析】生物体进行的从“ATP→ADP+Pi”的过程和从“ATP+Pi→ATP”的过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理过程. 1、酶不同:向右反应时是水解酶,向左反应时是合成酶; 2、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 3、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故ATP与ADP的相互转化中,物质是可逆的,能量是不可逆的,酶不相同. 【解答】解:A、ATP水解有能量的释放,ATP的合成有能量的储存,故上述过程存在能量的释放和贮存,A正确; B、生物体内ADP转变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B错误; C、ATP和ADP的转化处于动态平衡中,这一反应无休止地在活细胞中进行,C正确; D、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ATP与ADP相互转化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ATP合成的能量来源. 13.大肠杆菌中不具有( ) A.细胞核膜 B.细胞质 C.核糖体 D.细胞膜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生物包括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非细胞生物是指病毒类生物,而细胞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它们的共同点是均具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和遗传物质DNA. 【解答】解: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没有核膜包被的典型的细胞核,A正确; B、原核细胞具有细胞质,B错误; C、原核细胞具有核糖体这种唯一的细胞器,C错误; D、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考生要识记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没有核膜;明确所有的细胞生物均有核糖体,并且遗传物质为DNA. 14.在下列结构中,其成分不含磷脂分子的一组细胞器是( ) ①线粒体 ②核糖体 ③叶绿体 ④细胞核 ⑤内质网 ⑥中心体 ⑦高尔基体. A.①③ B.④⑤ C.⑤⑦ D.②⑥ 【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分析】1、磷脂双分子层组成膜的基本骨架. 2、双层膜:线粒体、叶绿体、核膜; 单层膜:高尔基体、内质网、液泡、溶酶体、细胞膜; 无膜:核糖体、中心体. 【解答】解:①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①错误; ②核糖体核糖体是椭球形粒状小体,没有膜结构,②正确; ③叶绿体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③错误; ④细胞核具有双层核膜,④错误; ⑤内质网单层膜折叠体,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⑤错误; ⑥中心体由垂直两个中心粒构成,没有膜结构,⑥正确; ⑦高尔基体单膜囊状结构,⑦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无膜的细胞器,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5.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是( ) A.核糖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细胞膜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分析】本题是对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点的考查,梳理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A、核糖体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A正确; B、线粒体真核细胞有,原核细胞没有,B错误; C、高尔基体真核细胞有,原核细胞没有,C错误; D、细胞膜是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结构,但细胞膜不是细胞器,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对于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其中D往往因审题不清而错选. 16.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 ) 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C.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小,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大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解答】解: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7.将紫色水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增高,水的颜色逐渐变红.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加温中受到破坏 B.水温增高,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C.加温使细胞膜等生物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D.加温使水中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 【考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膜的知识. 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这两层生物膜之间的细胞质构成.细胞膜、液泡膜及原生质层均为选择透过性膜,而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呈紫红色的花青素存在于液泡膜内的细胞液中.因此,只有当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花青素才能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水中. 【解答】解:A、细胞壁本来就是全透性的,A错误; BD、花青素存在细胞液中,加温涉及不到它的溶解度问题及发生反应的问题,BD错误; C、在清水中液泡膜和细胞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花青素不能通过生物膜进入水中;紫色萝卜加温处理,高温使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降低甚至失去选择透过性,紫色萝卜的细胞液中红色的物质进入清水,清水变红,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特点和高温对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8.下列有关细胞膜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将细胞与环境分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可合成能源物质 【考点】细胞膜的功能. 【分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A、细胞膜包被在细胞的外层,将细胞与环境分开,对细胞起保护作用,A正确; B、由于细胞膜将细胞与环境分开,且具有选择透过性,因而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B正确; C、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靶细胞,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必须有相应的受体,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能源物质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的特定细胞器中,因而细胞膜不具有合成能源物质的功能,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 19.变形虫可以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了(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D.细胞膜具有保护性 【考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分析】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能够体现流动性的常见的实例:1、变形虫蒱食和运动时伪足的形成;2、白细胞吞噬细菌;3、胞饮和分泌;4、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5、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缢裂过程;6、细胞杂交时的细胞融合;7、红细胞通过狭窄毛细血管的变形;8、精子细胞形成精子的变形;9、酵母菌的出芽生殖中长出芽体;10、人﹣﹣鼠细胞的杂交试验;11、变形虫的切割试验;12、质壁分离和复原试验. 【解答】解:变形虫可吞噬整个细菌,说明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发生运动,能够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有一定难度,流动性实例判断依据﹣﹣看细胞膜的形态、大小是否发生了改变,考生要能够注意掌握相关实例,并加以练习. 20.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属于主动运输的是(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 【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分析】阅读题干信息可知,依据物质跨膜运输特点,对各个选项分析做出判断. 名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解答】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方式是自由扩散,故A错误;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人肺泡内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动力是浓度差,故B错误;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特点需要载体和能量,故C正确; D.水分子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实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把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特点,以及实例判断. 21.将胃液的pH从10降低至2的过程中,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活性的变化是( ) A.一直上升 B.没有变化 C.先降后升 D.先升后降 【考点】酶的特性. 【分析】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解答】解:在测定胃蛋白酶活性时,将溶液pH由10降到2的过程中,由于胃蛋白酶在pH=10时已经变性失活,故胃蛋白酶的活性将不变.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 22.下列关于无氧呼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也可能释放二氧化碳 B.与有氧呼吸的过程有相同之处 C.释放出的能量较少 D.线粒体基质中只进行一部分反应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1)有氧呼吸的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6H2O6CO2+20[H]+能量 (线粒体基质) 3、24[H]+6O212H2O+能量 (线粒体内膜) (2)无氧呼吸的过程: 1、C6H12O62丙酮酸+4[H]+能量 (细胞质基质) 2、2丙酮酸2酒精+2CO2 (细胞质基质) 或C6H12O62乳酸+能量 (细胞质基质) 【解答】解:A、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CO2或乳酸,A正确; B、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都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B正确; C、无氧呼吸的过程是有机物被分解成不彻底的产物,所以只能释放少量能量,产生少量ATP,C正确; D、无氧呼吸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不可能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一部分反应,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在光合作用中形成ATP的部位是( ) A.叶绿体外膜 B.叶绿体内膜 C.叶绿体基质 D.叶绿体基粒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光合作用的阶段: ①光反应阶段:场所是类囊体薄膜上 a.水的光解:2H2O4[H]+O2 b.ATP的生成:ADP+PiATP ②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a.CO2的固定:CO2 +C52C3 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2C3 (CH2O)+C5+H2O 【解答】解:AB、叶绿体的外膜和叶绿体的内膜既不是光反应的场所也不是暗反应的场所,AB错误; C、叶绿体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不产生ATP,消耗ATP,C错误; D、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两个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粒即类囊体薄膜上,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本题是知识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反应物、产物,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关系,结合光合作用的中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相关的知识点并熟练的运用是解题的关键. 24.对绿色开花植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一组光是.( ) A.红光和黄绿光 B.黄光和蓝紫光 C.红光和橙光 D.红光和蓝紫光 【考点】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分析】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而对绿光的吸收量最少. 【解答】解: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为叶绿素和类胡萝素,叶绿素a的主要吸收波长在蓝紫光和红橙光,类胡萝卜素主要的吸收波段在蓝紫光.所以对绿色开花植物光合作用最有效的一组光是红光和蓝紫光. 故选:D. 【点评】主要考查叶绿体的结构以及与吸收光能有关的色素的分布,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5.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这是因为生长素的运输方式属于( )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渗透作用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顶端产生较多的生长素,生长素高由于顶端向下运输,导致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升高,离顶端越近的芽生长素的浓度越高,这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而顶芽处则由于生长素向下运输,生长素的浓度较低,所以生长的较快,这样就出现了,顶芽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而侧芽生长素浓度高抑制了生长,这种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抑制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 【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侧芽生长素的浓度总是高于顶芽,但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仍大量积存于侧芽部位,说明生长素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的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6.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移到黑暗处,则细胞内三碳化合物与五碳化合物的变化是( ) A.C3突然增加,C5突然减少 B.C3和C5都减少 C.C3和C5都增加 D.C3突然减少,C5突然增加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水的光解,产生ATP和[H],同时释放氧气,ATP和[H]用于暗反应阶段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解答】解:光照强度的改变,直接影响光反应.光照由强变弱,在光反应中[H]和ATP的生成量减少. 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联系是:光反应为暗反应供氢、供能还原C3,导致C3化合物的还原反应减弱,则这个反应的反应物C3化合物消耗减少,C3化合物剩余的相对增多;生成物C5和(CH2O)生成量减少. 所以将置于阳光下的盆栽植物移至黑暗处,[H]的含量减少、ATP的含量减少、C3的含量增多、C5的含量减少、C6H12O6的合成量减少.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难度适中. 27.下面有关叶绿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外膜和内膜上 B.叶绿体中的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C.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外膜、内膜和基粒上 D.光合作用的酶只分布在叶绿体的基质中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是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叶绿体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回忆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叶绿体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叶绿体中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A错误; B、由A分析可知,B正确; C、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暗反应的场所的叶绿体基质,因此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C错误; D、由C分析可知,D错误. 故选:B. 【点评】对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叶绿体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综合理解应用,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8.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次序是( ) A.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B.染色→解离→漂洗→制片 C.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D.漂洗→解离→染色→制片 【考点】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操作步骤:解离(目的是使细胞分离)→漂洗(洗去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染色(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制片→观察(遵循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的原则).据此答题. 【解答】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需要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制作装片的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最后再用显微镜观察.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只要考生识记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的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9.一个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40个染色体,再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之后,产生的子细胞中有染色体( ) A.10个 B.20个 C.30个 D.40个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专题】正推法;有丝分裂. 【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有丝分裂的意义: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复制以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所以使前后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解答】解:(1)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一个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40个染色体,则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20条染色体. (2)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相同.含有20条染色体的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仍含有20条染色体.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再根据题干中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 30.细胞有丝分裂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的平均分配,平均分配的结果是两组染色体的( ) A.数目不同,形态不同 B.数目不同,形态相同 C.数目相同,形态相同 D.数目相同,形态不同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分析】有丝分裂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 【解答】解:在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时染色体进行复制,后期时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导致复制后的两组染色体平均的拉向细胞的两极,移向两极的两组染色体数目相同,形态相同.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掌握有丝分裂的意义,难度不大. 31.依据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需要O2的仅是①⑤ B.人在饥饿时会发生②过程 C.引起肌肉疲劳的是③ D.胰岛素可促进②⑥过程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由图可知,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是有氧呼吸,生成乳酸的过程是无氧呼吸,葡萄糖可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当血糖不足时,肝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 【解答】解:A、④过程是无氧呼吸生成乳酸,该过程也不需要氧气,A错误; B、人在饥饿时,肝糖原可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增加,B正确; C、肝糖原生成乳酸,可使肌肉疲劳,C错误; D、⑥过程为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过程,②过程为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胰岛素可促进血糖的氧化分解,抑制肝糖原的分解,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内物质的转化过程,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过程的理解. 32.科学家从胡萝卜上取下一个细胞,以适当的条件进行离体培养,竟然发育成一株完整的胡萝卜植株.从一个细胞可以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事实说明( ) A.细胞的完整性 B.细胞膜的流动性 C.细胞的全能性 D.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考点】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 【分析】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每个细胞都含有该个体的整个基因组,这是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在离体条件下,加上其他合适条件就可以使基因组基因表达,从而发育成某个器官或个体. 【解答】解:细胞的全能性以产生个体为标志.根据题意可知,胡萝卜的一个细胞在适当的条件进行离体培养可以形成一株完整的胡萝卜植株,这说明已经分化的细胞具有全能性. 故选:C. 【点评】本题以胡萝卜为素材,考查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全能性的概念,掌握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 ) A.基因组的改变 B.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原癌基因的激活 D.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 【考点】细胞的分化. 【分析】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据此答题. 【解答】解:A、细胞分化后,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改变,因此基因组不变,A错误;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原癌基因的激活是细胞癌变的原因,不是细胞分化的实质,C错误; D、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是细胞分化的结果,而不是细胞分化的实质,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和结果,明确细胞分化的实质的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4.下列反应只在线粒体内完成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 B.丙酮酸→酒精+CO2 C.ADP+Pi+能量→ATP D.[H]+O2→H2O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正推反推并用法;细胞器. 【分析】线粒体: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产生场所,被誉为“细胞的动力车间”,没有了线粒体,细胞或生物体的生命就将终结.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 【解答】解:A、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丙酮酸,A错误; B、丙酮酸在无氧的环境中,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B错误; C、ATP的合成可以在光反应阶段、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合成,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类囊体薄膜上均能合成ATP,C错误; D、[H]与氧气在线粒体内膜上氧化分解生成水,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细胞呼吸类型和过程的理解.细胞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35.下列有关新陈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绿色植物的个体发育中先进行异化作用,再进行同化作用 B.鸡的红细胞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并能量 C.将小白鼠从20℃移至0℃的环境中,小白鼠将出现耗氧量减少、心率加快 D.若水稻0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3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0.7,则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4:1 【考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 【分析】本题是对新陈代谢的概念、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细胞呼吸的意义和体温调节的综合性考查,根据选项对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然后分析综合判断选项. 【解答】解:A、在生物体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A错误; B、鸡的红细胞含有线粒体主要通过有氧呼吸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错误; C、小白鼠属于恒温动物,从高温移至低温环境时,由生物体散发到环境中的热量增加,通过体温调节作用细胞呼吸作用加强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小白鼠耗氧量增加,C错误; D、水稻0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0.3时,CO2释放量的相对值0.7,有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相对值为0.3,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的相对值为0.4,则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0.4÷2):(0.3÷6)=4:1,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新陈代谢的概念,哺乳动物红细胞与鸡红细胞结构的不同点,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呼吸的意义,体温调节的过程,应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反应式进行相关计算,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综合理解与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36.将花盆横放,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茎向上弯曲生长,主要原因是( ) A.重力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大于远地侧,促进远地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B.光照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大于远地侧,促进远地侧细胞的分裂,使其生长快 C.重力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大于远地侧,促进近地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D.光照使生长素浓度近地侧小于远地侧,促进远地侧细胞的伸长,使其生长快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由于根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强,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促进了该侧细胞的生长,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抑制了该侧细胞的生长,从而使根表现出向地性;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 【解答】解:将花盆横放,重力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较高,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较低. 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弱,远地侧较低的生长素使该侧细胞生长较慢,近地侧较高的生长素使细胞生长较快,从而表现出茎的背地性,即一段时间后发现植物的茎向上弯曲生长.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两重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重力会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识记根对生长素浓度最敏感. 37.农业生产中,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解除顶端优势( ) A.棉花种植过程中的“打顶” B.移栽高大乔木时去掉树冠 C.为提高葡萄产量而剪枝 D.望天椒过程中的“摘心”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专题】对比分析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解除顶端优势的措施:摘除顶芽. 蒸腾作用:水分子以气体形式由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叶子上的气孔进行. 【解答】解:A、棉花种植过程中的“打顶”是解除顶端优势,利用侧芽的发育,A正确; B、移栽高大乔木时去掉树冠是减弱蒸腾作用,有利于存活,B错误; C、为提高葡萄产量而剪枝,是剪去顶芽,利用侧芽的发育,C正确; D、望天椒培育过程中的“摘心,是剪去顶芽,利用侧芽的发育,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顶端优势和蒸腾作用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于顶端优势、蒸腾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8.如图表示在10℃时某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对于曲线的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植物缺镁时,B点向右移 B.A点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 C.其他条件不变,随着环境温度升高,A点位置上移 D.B点植物既没有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进行呼吸作用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分析图解:图中A点光照为0,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B点时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为0,表示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光补偿点;图中C点为光饱和点,即达到最大光合作用强度. 【解答】解:A、Mg是合成叶绿素的组成元素,当植物缺Mg时,叶绿素合成减少,光合作用减弱,而呼吸作用强度不变,因此B点右移,A正确; B、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叶肉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巩固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B错误; C、在最适温度前,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加快,A点下移;当超过最适温度后,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变慢,A点上移,C错误; D、B点时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为0,表示此时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主要探究了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图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39.新陈代谢同化作用的异养型和自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 ) A.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B.能否利用光能 C.能否利用化学能 D.能否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专题】对比分析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自养型:指的是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源,来合成有机物,并且储存能量的新陈代谢类型. 异养型: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 自养型生物: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性细菌. 异养型生物:动物、人、大多数细菌、真菌. 【解答】解:A、自养型的生物也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例如硝化细菌,A错误; B、自养型的生物也可以利用化学能,例如硝化细菌,B错误; C、自养型的生物也可以利用光能,C错误; D、自养型和异养型生物的区别是:自养型的生物能利用无机碳合成有机碳,而异养型的生物只能利用有机碳,不能将无机碳合成有机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察自养型生物和异养型生物的区别,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两者的本质区别. 40.下列生理过程不需要水作为反应物的是( ) A.无氧呼吸 B.食物蛋白的消化 C.有氧呼吸 D.光合作用 【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1、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大量). 2、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3H6O3+能量(少量),或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少量). 3、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6CO2+12H2OC6H12O6+6O2+6H2O. 【解答】解:A、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需要水的参与,A正确; B、蛋白质的消化实际上是一个水解过程,B错误; C、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参与,C错误; 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进行水的光解,D错误. 故选:A. 【点评】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注意,一般的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但少数植物营养器官如马铃薯的块茎、玉米的胚、甜菜的块根进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 41.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在人的尿液中发现并提取了IAA(吲哚乙酸),然后又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中最为合理的是( ) A.人体有合成IAA的酶,植物也有 B.人体的肾脏有合成IAA的能力 C.IAA是人体的代谢产物,能促进植物生长 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 【考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分析】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种类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解答】解:A、IAA为植物激素,所以人体没有合成IAA的酶,植物有,A错误; B、IAA为植物激素,人体的肾脏不能合成IAA,B错误; C、IAA是植物激素,能促进植物生长,C错误; D、IAA是植物激素,它可随食物进入人体,但人体内没有分解IAA的酶,所以会出现在人在尿液中,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就是吲哚乙酸,并能够知道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植物激素,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 42.用显微镜的一个目镜分别与4个不同倍数的物镜组合来观察血细胞涂片.当成像清晰时,每一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如图所示.如果载玻片位置不变,用哪一物镜在一个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最少( ) A. B. C. D. 【考点】细胞观察实验. 【分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反之则越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看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越大. 【解答】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越多,细胞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越近,反之则相反. 所以要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就要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最近.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观察实验,重点考查显微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显微镜的成像原理,明确物镜的放大倍数与其长度的关系,再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图中物镜与玻片的距离,选出正确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3.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 A.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酶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考点】酶的概念.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解答】解:根据题意中“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该酶的化学本质是RNA.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酶化学本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4.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直接能源、主要能源和最终能源依次是( ) A.太阳能、糖类、ATP B.ATP、糖类、脂肪 C.ATP、脂肪、太阳能 D.ATP、糖类、太阳能 【考点】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糖类的作用. 【分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是ATP,主要能源是糖类,重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最终能源是太阳能,脂肪是良好的贮能物质. 【解答】解:ATP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物质,结构简式为A﹣P~P~P,分解时远离腺苷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大量能源,直接为细胞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生物体内所需的能量约70%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因此,糖类是主要能源物质;太阳能是生物界的最终能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动物间接或直接以植物为食.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命活动能源物质的判别,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一般不会出错. 45.人体内缺少下列哪一种物质容易患脂肪肝( ) A.蛋白质 B.糖元 C.维生素 D.磷脂 【考点】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 【专题】正推法;糖类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脂肪在肝脏中主要是被分解或转化成脂蛋白,而脂蛋白的合成需要磷脂.一是当磷脂合成不足时会导致脂蛋白合成受阻,从而导致脂肪的堆积,进而可能形成脂肪肝.二是当摄入的糖类过多(糖类过多时会转化成脂肪)或脂肪过多时,也会使得脂肪在肝脏堆积,从而可能形成脂肪肝. 【解答】解:脂肪来源太多,难以在肝脏中的消耗或转化为脂蛋白,从而会在肝脏中堆积;脂肪要在肝脏中代谢或转化为脂蛋白,而脂蛋白的合成需要磷脂,磷脂缺乏,也就无法合成脂蛋白,无法进行运输. 故选:D.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脂质代谢过程,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病例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脂质的运输知识点的掌握. 46.如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的示意图.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将是( ) A.甲不弯曲,乙向左弯曲,丙不弯曲 B.甲不弯曲,乙向右弯曲,丙不弯曲 C.甲向左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右弯曲 D.甲向右弯曲,乙不弯曲,丙向左弯曲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专题】验证性实验;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运输就不长;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输,均匀:直立生长;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甲中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下部,给予左侧光照,虽然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但是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所以甲不生长,不弯曲; 乙中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右侧,均匀光照,右侧的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而左侧的可以从形态学上端运至形态学下端,所以乙向右弯曲生长; 丙中云母片插入胚芽鞘顶部中央,虽有右侧光照,但是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故尖端下部的生长素分布还是均匀的,所以丙直立生长. 故选:B. 【点评】本题是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考查,结合题图梳理植物向光性实验及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是解题的正确方法. 47.如图表示外界二氧化碳浓度与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甲、乙、丙代表三种不同植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净生产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 ) A.甲能利用较低浓度的二氧化碳 B.a点表示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 C.b点的数值越小,其对二氧化碳的利用能力就越弱 D.d点限制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碳反应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专题】正推法;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解答】解:A、分析曲线图,在较低二氧化碳浓度时,甲已经可以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a点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B错误; C、b点的数值越小,其对二氧化碳的利用能力就越强,C错误; D、d点限制光合作用强度进一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光反应,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的ATP和[H]一定,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结合曲线图考查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和理解,难度适中. 48.下列能够表示某个洋葱表皮细胞在放于KNO3溶液中液泡体积变化的是( ) A. B. C. D. 【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分析】硝酸钾在水中电离成了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这两种离子可以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内的水势原本比外面的硝酸钾溶液高,从细胞里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慢慢主动运输,细胞里面的水势也降低了,同时两种离子的主动运输,里面和外面的水势渐渐趋于相等了.慢慢的进出细胞的水分子数量相等了,质壁分离就又复原了. 【解答】解:洋葱表皮细胞放在0.3g/mLKNO3溶液中,会失水水,原生质体体积变小,随着钾离子、硝酸根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增大细胞液的浓度,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如B选项中的曲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主动运输、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学习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时,要求理解能发生的细胞条件和质壁分离的实质;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和实例.洋葱表皮细胞放在0.3g/mLKNO3溶液中,先质壁分离,随着钾离子、硝酸根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细胞发生自动复原. 49.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是( ) A.光能加速生长素的合成 B.光破坏了细胞的生理活动 C.光加速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D.单侧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专题】信息转化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生长现象,显示出向光性. 【解答】解: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比向光侧多,茎对生长素不敏感,使得背光侧生长快,向光侧生长慢,因此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向光性及生长素横向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0.(1997•上海)将四株长势相似具顶芽的健壮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处理,其中侧芽能发育成校条的是( ) A.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 B.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 C.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 D.不去顶芽,在侧芽上涂以琼脂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植物顶芽生长对侧芽萌发和侧芽生长的抑制作用,叫做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生长素,沿茎向侧芽运输,侧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在切除顶端后的断面上施加生长素,侧芽萌发受抑制,与不切除顶端相同. 【解答】解:A、去顶芽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去掉顶芽可以解除顶端优势,则侧芽能发育成枝条,故A正确; B、去顶芽,解除顶端优势,再在断口上放一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又产生顶端优势,侧芽不易发育成枝条,故B错误; C、不去顶芽,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使侧芽浓度过高抑制生长,再在侧芽上涂以含低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则生长素浓度更高,更不利于侧芽发育成枝条,故C错误; D、不去顶芽,存在顶端优势,在侧芽上涂以琼脂对植物生长无影响,抑制侧芽生长发育,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解决本题需熟练掌握产生顶端优势与去除顶端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简答题.(每空1分,共50分) 51.如图表示光照下一个叶肉细胞中A、B两种细胞器间的气体交换.据图回答问题: (1)A、B细胞器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2)CO2从A的产生部位到B内的被利用部位必须通过4层膜,通过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O2进入B内参与光合作用,该生理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先后两阶段,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提供的物质是[H]和ATP. (3)A、B都能产生ATP,A产生ATP需要通过细胞呼吸作用,B产生ATP需要通过光合作用.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过程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线粒体和叶绿体均属于双层膜的细胞器,都属于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解答】解:(1)图中看出,A细胞器能够利用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即进行有氧呼吸,为线粒体;B细胞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即进行光合作用,为叶绿体. (2)由于线粒体和叶绿体均为双层膜的细胞器,因此CO2从线粒体的基质中到叶绿体的基质中被利用必须通过4层膜,并且二氧化碳通过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O2进入叶绿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先后两阶段,并且光反应能够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3)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进行的有氧呼吸的第二、三两阶段均能产生ATP;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中能将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储存在ATP中. 故选: (1)线粒体 叶绿体 (2)4 自由扩散 光合 光反应 暗反应[H]和ATP (3)呼吸 光合 【点评】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属于高考中常见题型,本题以图为载体,实质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场所、物质变化等方面的知识点,难度适中. 52.如图表示在高等植物体内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 (1)Ⅰ、Ⅱ、Ⅲ代表植物体内的重要生理过程,分别是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呼吸作用. (2)Ⅱ过程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Ⅲ的④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④过程除图示产物外还可能有二氧化碳;⑤过程进行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3)如果将植物种在温室中,写出两种通过改变上述生理过程强度来提高产量的措施:①施农家肥;②合理密植.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据图分析:①②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③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④表示无氧呼吸,⑤表示有氧呼吸.X表示三碳化合物.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Ⅲ表示呼吸作用过程. 【解答】解:(1)Ⅰ表示光反应阶段,Ⅱ表示暗反应阶段,Ⅲ表示呼吸作用过程. (2)Ⅱ表示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基质;Ⅲ的④无氧呼吸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④无氧呼吸过程除图示产物乳酸或酒精外还可能有二氧化碳;⑤有氧呼吸过程进行的场所主要是线粒体. (3)如果将植物种在温室中,通过改变上述生理过程强度来提高产量的措施有:①施农家肥;②合理密植. 故答案为: (1)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呼吸作用 (2)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二氧化碳 线粒体 (3)施农家肥 合理密植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53.如图为植物和高等动物(如人体)新陈代谢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 (1)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甲、乙两种细胞器都是重要的“能量转换器”,其中在甲细胞器中完成的能量转换的过程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1]类囊体膜上完成的,其中后一个阶段在[2]叶绿体基质完成. (2)乙细胞器参与完成的生理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在乙细胞器中完成的是该过程的第二、三阶段,所需的物质A是丙酮酸,物质A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H2O参与反应是在第二阶段,O2参与反应是在第三阶段,能量产生最多是在第三阶段. (3)发生在高等动物细胞结构乙中的细胞呼吸过程是(填序号)⑦,在缺氧情况下,物质A可通过⑤过程形成物质C(填名称)乳酸. (4)物质A在肝脏内可以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进行氨基转换作用,形成物质B(填名称)丙氨酸.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1、由图示分析知:甲是叶绿体,其中1是类囊体膜,2是叶绿体基质,乙是线粒体.物质A是丙酮酸,物质B是其他有机物,物质C是乳酸.①表示合成糖原,②表示糖原分解,③表示合成肌糖原,④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⑤表示乳酸发酵,⑥表示物质转化,⑦表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 2、有氧呼吸的第一、二、三阶段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和[H],合成少量ATP;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H],合成少量ATP;第三阶段是氧气和[H]反应生成水,合成大量ATP.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 3、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葡萄糖. 【解答】解:(1)甲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包括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的场所是1类囊体膜,暗反应阶段的场所是2叶绿体基质. (2)乙是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总反应方程式为: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在乙线粒体中完成的是有氧呼吸过程的第 二、三阶段,所需的物质A是丙酮酸,物质A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H2O参与反应是在第二阶段,O2参与反应是在第三阶段,能量产生最多是在第三阶段. (3)发生在高等动物细胞结构乙线粒体中的细胞呼吸过程是⑦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在缺氧情况下,物质A丙酮酸可通过⑤乳酸发酵过程形成乳酸,即物质C. (4)物质A丙酮酸在肝脏内可以在谷丙转氨酶的作用下进行氨基转换作用,形成物质B丙氨酸. 故答案为: (1)光反应 暗反应 1类囊体膜 2叶绿体基质 (2)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二、三 丙酮酸 细胞质基质 二 三 三 (3)⑦乳酸 (4)氨基转换 丙氨酸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光合作用过程、场所,细胞呼吸的类型、过程和场所;细胞呼吸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枢纽作用,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细胞呼吸在糖类、脂肪、蛋白质的关系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54.将农田一昼夜的温度变化Ⅰ、光照变化Ⅱ和植物吸收CO2的变化Ⅲ的数据绘成曲线如图.请据图回答: (1)植物在b~f段内制造有机物;在c~e段内积累有机物. (2)d处凹陷,原因是温度过高,叶片上气孔关闭,使CO2吸收量减少,影响了光合作用中暗反应的进行. (3)0到b时曲线III发生了变化,原因是下半夜温度降低,使呼吸作用减弱. 【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 【分析】分析这类曲线时注意几个交点及曲线的升降变化.Ⅲ曲线与Y轴的交点表示呼吸作用,它与温度有关.温度降低,呼吸作用量降低;它与时间轴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当有光时及开始进行光合作用,不过在c点时间前强度低于呼吸作用,所以在c点前已经开始合成有机物了. 【解答】解:(1)植物光合作用需要光照,根据光照变化曲线Ⅱ分析可知,植物在b~f之间有光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根据曲线Ⅲ植物吸收CO2的变化可知在 c~e之间植物二氧化碳的吸收量大于0,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有机物积累. (2)曲线Ⅲd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过高,叶片上气孔关闭,导致二氧化碳吸收不足,从而影响了光合作用暗反应的进行. (3)夜间只进行呼吸作用,曲线Ⅲa点时呼吸作用减弱,可能与此时环境温度降低抑制呼吸作用有关. 故答案为: (1)b~f c~e (2)CO2暗 (3)温度降低减弱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考纲中理解层次的要求,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等知识,要求考生能从题中曲线获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对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释现象的能力. 55.如图是发现生长素的一系列实验过程(图中实验材料是燕麦胚芽鞘),请根据图回答: (1)实验1中,提供胚芽鞘生长的物质来自胚芽鞘尖端,此时胚芽鞘的同化作用类型相当于异养型,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 (2)实验2中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通过对2和3的对照分析,推测胚芽鞘的该特性可能是与尖端有关(填部位). (3)通过对实验1、实验2和实验3的研究,研究者进一步推测“植物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为了证实这一推测,设计了实验4,将放过麦芽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掉了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结果燕麦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生长. (4)仅通过实验4能否证实推测“植物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正确的?不能.(填能或不能).原因是不能排除琼脂块中相关物质的影响. (5)实验5相对于实验4的作用是起对照作用,通过实验5证实了实验4结论的正确性.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按对照的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对照类型: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 (2)自身对照: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 (3)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能较好的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分析题图:图示是生长素发现过程示意图,其中图1和图2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单侧光照射;图2与图3的单一变量为是否有胚芽鞘尖端;图4和图5的单一变量为琼脂块是否放过胚芽鞘尖端.据此答题. 【解答】解:(1)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为胚芽鞘尖端,而作用部位为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胚芽鞘生长阶段,胚芽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同化作用类型相当于异养型,异化作用类型是需氧型. (2)实验2中,与实验1比较,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因此说明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而实验3去除尖端,同样也用单侧光照射,胚芽鞘不生长,因此通过对2和3的对照分析,推测胚芽鞘的该特性可能是与尖端有关. (3)通过对实验1、实验2和实验3的研究,研究者进一步推测“植物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为了证实这一推测,设计了实验4,将放过麦芽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掉了尖端的胚芽鞘的左侧,结果燕麦胚芽鞘弯向右侧生长生长. (4)仅通过实验4不能证实推测“植物的尖端可能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是正确的,原因是不能排除琼脂块中相关化学物质的影响. (5)实验5相对于实验4的作用是起对照作用,并且实验5中胚芽鞘不生长,说明植物的尖端确实产生某种能促进生长的物质. 故答案为: (1)胚芽鞘尖端 异养 需氧 (2)向光 2 3 尖端 (3)弯向右侧生长 (4)不能 不能排除琼脂块中相关物质的影响 (5)对照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了解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实验及实验结论;能根据探究实验的原则对图示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结论答题,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
本文档为【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 含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