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托马斯阿奎那

2017-09-28 9页 doc 36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808

暂无简介

举报
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 13世纪中叶,在著名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 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 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 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 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就是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 那(1225~1274年)。 据同时代的人描述,阿奎纳是个大块头,肥胖而且皮肤黝黑, 头颅硕大,发髻很高。他的为人处世表现出很好的教养:众人认 为他举止端正,温文尔雅,而且令人如沐春风。在争论中,他保 持克制,并且用人格魅力...
托马斯阿奎那
托马斯阿奎那 13世纪中叶,在著名的巴黎大学有一位年轻的神学教授,因 沉默、温顺、人送外号“哑牛”。但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已崭 露头角,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很赏识这位年轻人,阿尔伯特就曾断 言:“哑牛”之声必将闻名于世。果然,“哑牛”后来成了中世 纪最有名的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他就是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 那(1225~1274年)。 据同时代的人描述,阿奎纳是个大块头,肥胖而且皮肤黝黑, 头颅硕大,发髻很高。他的为人处世表现出很好的教养:众人认 为他举止端正,温文尔雅,而且令人如沐春风。在争论中,他保 持克制,并且用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赢得对手的尊重。他品位 朴素,周围的人为其出色的记忆力所倾倒。在他沉思时,常对周 遭的环境浑然不知。他能够系统、清晰和简明地表达他人的意见, 使自己的思想富有热情而且兼收并蓄。在另一方面,他经常对于 自己著作的数量不足感到遗憾,因为他认为他所受到的神的启示 远远不只这些。 托马斯孩提时代曾在蒙特卡西诺修道院受了9年初等教育。 1 身为伯爵的父亲一直希望他能成为修道院院长。14岁时,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接触到大量的科学与哲学著作。5年以后,加入了天主教组织“多明我教团”,这成为他一生的重要转折。 1245年,托马斯前往巴黎,受教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阿尔伯 特。自1257年开始在巴黎大学教授神学,用10年时间专心从事教学和著作活动,并被罗马教廷任命为神学顾问与讲师。在他去 逝3年后,巴黎各神学大师谴责了219条命,其中有12条是托马斯的观点。这是中世纪最严厉的谴责。托马斯在巴黎大学执 教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大量涌入,在教徒中引起的反响极为 强烈。教会深感其著作的危险性,几次试图封锁这种与天主教正 统信仰不相容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禁止转录、阅读和保 存。可托马斯并不害怕这种学说,他和老师阿尔伯特一起潜心研 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而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加以全面系统地发 挥,并将其纳入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使它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的 基础。 他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 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 存在和本质》、《论正统信仰和真理、异教徒议论大全》等。《神 学大全》是他阐释神学思想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其内容涉及 社会、宗教、政治各个方面,是一部经院哲学的百科全书。 2 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最高信条作了 哲学的论证。认为应通过上帝的创造物来认识上帝的存在,利用 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思想推论出万物创造者的 上帝的存在。 托马斯歪曲和利用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和质料的学说,主张世界是上帝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断言世界的创造是有时间开端 的;同时,上帝创造了一个等级制的宇宙系;最低层是大地及由 水土火气四种元素构成的一切物质,之上是植物、动物和人,再 上是天体,再之上就是整个世界所追求的最高目的??三位一体 的上帝;还探讨了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认为存在于个别事物中的 一般,并不是个别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是寄居或隐藏在个别事 物中的某种特殊实体。物体之间的不同特性,是由于潜入物体的 这种“稳秘的质所决定的。铜之所以为铜,是因为它里面潜藏着 ‘铜’这种特殊实体,铜之所以能压延,是因为它里面潜藏着‘压 延性”这种隐秘的质。所以,有多少种物体的特性,就有多少种 “稳秘的质”,那就不必深入研究事物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了。 显然,这种学说严重妨碍科学的发展。 托马斯还力主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认为如同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一样,教会高于世俗的国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 政权应由他掌握,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顺从教皇。他还 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认为君主制是最好的政治形式, 3 并说,没有一个统治者控制和指导民众,社会就会解体。 托马斯从灵魂不死的观点出发,大力宣扬“来世幸福”,认 为尘世生活的幸福并非最高幸福,最高幸福是对上帝的静观,从 而使灵魂得救。 这只有在来世、在彼岸世界才能做到,因而为争取现实生活 的幸福而进行斗争就是恶就是犯罪,最大的犯罪行为是异端或异 教行为。对一切异教徒均应活活烧死,“将他们从世界上消灭掉”。 托马斯包罗万象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产生后,很快成为西欧中世 纪思想领域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学说。教会在他生前就给予了他 极大的支持和极高的声誉,称他为最光荣的“天使博士”。1323年教皇追封他为“圣徒”,1567年他又被命名为“教义师”,1879年教皇还正式宣布他的学说是“天主教会至今唯一真实的哲学”。 ? 4 但丁的生平记录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 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20岁时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有3子1女存活。 “”ponte vecchio 贯穿全城的阿尔诺河上,横跨着很多座造型优美的古桥,每座古桥都记录着一个昔日的传说。最为知名的是位于三圣桥下边 的“旧桥”(ponte vecchio),那是阿尔诺河上的唯一的廊桥,像 一条“空中走廊”,把乌菲齐美术馆和比蒂宫连成一体。这座饱经 沧桑的老桥建于古罗马时期,1177和1333年曾两次受到洪水侵 袭,只剩下两个大理石桥墩。现在这座造型典雅的三拱廊桥是1345年在原有的桥墩上重建而成,桥面过道两侧坐落着三层错落 有致的楼房,桥面的中段两侧留有约20米宽的空间作为观景台, 这一别开生面的设计使得整个大桥显得奔放而和谐。1944年夏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诺河上的十座古桥中的其它九座 都被纳粹军队炸毁了,唯独“旧桥”安然无恙。 不过,这座古桥之所以出名并不全在于它古老而传奇的历史, 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曾经演绎过另一个版本的“廊桥遗梦”,而它的主人公正是被世人所仰慕的伟大诗人但丁。 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阳光洒在阿尔诺河上,波光闪闪, 把河上的廊桥(那时的老桥还是古罗马时期的模样,桥面和桥廊 5 都是木料所搭)和桥畔的行人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位高贵而 美丽的8岁少女在侍女的陪伴下向老桥走来。此时,但丁正从廊 桥的另一头迎着8岁少女走上廊桥,两人在桥上不期而遇。但丁凝视着8岁少女,既惊喜又怅然;而8岁少女却手持鲜花,双目 直视前方,径直从但丁身边走过,仿佛没有看见但丁。但她的眼 里放射出的异样的光芒和脸上泛起的潮红却透露出少女情动的信 息。 这是著名画家亨利?豪里达在他的油画《但丁与贝特丽丝邂逅》中所描绘的但丁与贝特丽丝相遇并一见钟情的情景。画中手 持鲜花的少女就是诗人但丁的梦中情人贝特丽丝。 其实,这幅油画所描绘的仅仅是但丁初恋的开始。贝特丽丝 最终并没有嫁给但丁,在但丁第二次见到她时,她已被迫嫁给了 一位伯爵,不久就夭亡了。贝特丽丝带走了但丁的梦想,也把美 丽和哀伤留给了但丁。但丁是个对爱情矢志不渝的人,他一直爱 恋着她,永志一生。这样的哀伤和思念,成就了他早年诗作《新 生》。 但丁在《新生》中抒发了自己对贝特丽丝的一片纯真的爱恋 之心后,继而将他的恋人描绘成追求天国真理的化身,她的灵魂 飞向天空,得到了新生。即便到了晚年,但丁对贝特丽丝的那份 执着依然难以释怀,他在《神曲》中,又把贝特丽丝描绘成集真 善美于一身、引导他进入天堂的女神,以此来寄托他对贝特丽丝 的美好情感。爱情催生了《新生》,《新生》又为他晚年创作《神 6 曲》作了情感和素材的准备。而这一切都源于“廊桥”的一次邂逅。 正是在“廊桥”的这一次相遇造就了但丁“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最初一位伟大的诗人”之地位,同时也造就了旷世诗作《神曲》。 1. 一次,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听差捧给意大 利各城邦使节的都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给但丁的却是很小很小 的鱼。 但丁没有表示抗议,也没有吃鱼。他用手把盘子里的小鱼一 条条拿起来,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好像听见了什么,然后再逐一 放回盘子里。 执政官见状,很奇怪,问他在做什么。 但丁大声说道:"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逝世,举行的是海葬, 不知他的遗体是否已埋入海底,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看它们知 不知道情况。" 执政官问:"小鱼说些什么?"。 但丁说:"它们对我说,它们都还很幼小,不知道过去的事情, 让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 执政官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吩咐听差马上给但丁端一条最大 的煎鱼来。 2. 但丁年轻的时候,喜欢在他的家乡翡冷翠的广场上仰天枯 坐。尤其是在仲夏之夜,他常常伴着满天的星斗坐到天明。这个 7 孤独的青年诗人有着十分惊人的记忆力。一天晚上,有个陌生人 径直向但丁走去,躬下身说道:“久仰您的诗名,知道您是翡冷翠的骄傲。在下承诺回答一个问题,但苦于自己学识浅薄,无法解 答,特请先生襄助。我要回答的问题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 么?“鸡蛋。”但丁脱口而出说。那人点点头走了。几年之后的某 一天,但丁仍然坐在那个广场上仰望星空,还是那个陌生人走上 前去,继续数年前的对话:“那么,如何烹调呢?”但丁看了来人 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放一点盐。” 马西略(Marsilius),又译马西利乌斯。意大利思想家。生 于帕多瓦城,曾任该城教长,后在巴黎研读医学与哲学,获硕士 学位。1312~1314年任巴黎大学校长。因拥护王权、反对教廷, 于1327年被罗马教廷开除教籍,逃往巴伐利亚投靠路易四世王 朝,继续反对教皇。其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1320~1324年所写 的《和平的保卫者》一书中。 马西略继承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为国家的产生是 基于人们对共同需要的认识。为了良好的生活,人类认识到必须 分工合作,过群居生活。最初是家庭,然后是许多家庭联合为村 落。但人类所具有的自私、损人与残暴等倾向又有碍于合作。理 性使人类产生了善恶是非的道德或正义观念,订立了许多行为规 则,即自然法。为执行这些规则,制裁犯法的人们,于是产生了 一种有强制力的政府,国家就产生了。国家存在的目的是实现人 8 类和平的幸福生活;国家由各有分工的 6个等级构成:从事生产 的农民、工匠和从事交换的商人,负责保卫的军人,负责按照《圣 经》教诲人们的教士,以及负责保障各等级专司其职、分工互助 的官吏。人民是一切政治权力和法律的源泉。国家的立法权,不 管在何种政体下,均属人民全体或人民中“占优势的部分”。执行法律的官吏由人民选举产生,由人民罢免。他认为要维护国家的 统一与和平,就要排除教会对国家事务的干预,因为这种干预是 造成意大利分裂、纷争的祸根,是和平的最大威胁。教会没有强 制权力,要受国家的管辖。教会不应有财产权力。教会的最高机 关应是相互平等的信徒选出的宗教代表会议,而不应是教皇。 马西略的政治思想具有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对近代资产阶级 的民主思想有一定影响,其中关于教会改革的主张,为宗教改革 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 在马西略的政治思想中,表现出摆脱神学束缚的倾向。 9
/
本文档为【托马斯阿奎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