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三国演义》点评

2017-09-20 7页 doc 29KB 4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国演义》点评《三国演义》品、平、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品读篇(根据自己的善恶和智商去看待) 品三国不如品曹操,品三国不如品诸葛。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此二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下。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曹操是演义中描写的最真人,相反诸葛亮则是描写的最假人。 东临碣石观沧海,秋风萧萧,吹不落治世能臣赤子心。...
《三国演义》点评
《三国演义》品、平、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看惯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品读篇(根据自己的善恶和智商去看待) 品三国不如品曹操,品三国不如品诸葛。曹操和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历史的发展。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我认为此二人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一下。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曹操是演义中描写的最真人,相反诸葛亮则是描写的最假人。 东临碣石观沧海,秋风萧萧,吹不落治世能臣赤子心。 星河灿烂波涛涌,淫雨霏霏,飘不尽乱世枭雄慨以慷。 曹操的真性情在演义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他给我的感觉是他是一个矛盾的男人,很难让人理解。但这个人却很真实。 他是市井里的小混混,身矮貌丑,恶名远播。他好色,喜欢漂亮的姑娘。他曾经差点因为泡妞而送命,但捡了条命后也并没有改变他的私生活作风不检点问题,正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我觉得这算不上他好色无耻只能说他敢作敢当,这正是他真性情的表现。他爱才又忌才,他求才若渴却又见不得别人对他了如指掌。他无情又多情,他杀人如麻却又感怀白骨露于野。他韬光养晦却又锋芒毕露﹑他狡猾奸诈却又聪明可爱﹑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却不属于知识分子﹑他豪爽无边盖世英雄却又婆婆妈妈奸相毕露。这些在演义中都表露无遗。 他是个全才,在政治﹑军事﹑文学都是成就斐然。纵观三国风云人物,他无可匹敌。 他一统北方,平息了战乱,救百姓于水火。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抑制豪强,使统治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不管是自己招揽的还是从别人家那里骗来的,抑或是投降的,反正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在他手下干活。他爱读兵法也爱写兵法,像是“空城计”那种虚张声势的计策就是他发明的,而不是诸葛亮。他能写能说,他喜欢作诗,而且很多作品都传唱千古。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功绩不亚于他在政治﹑军事上的成就。他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口语化诗作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建安风骨。他一出手就革了以铺张渲染为表现手段的汉赋的命。他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口语化,直面血淋淋的现实,一种崭新的文学气象横空出世。另外,他对建安文学也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乱﹑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得以蓬勃发展,同他的重视和推动不无关系。 有人说他是奸雄,是否是奸,真相已无足轻重了,关键在于他的确是个有雄才伟略的人,是个真实的男人,不管奸不奸。 他从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市井混混成为一方枭雄,生命中起落无数。能够为他叹息的只有他自己,为他骄傲的也只有他自己。他总是兴致所至的念诗,不经意间的留下传世之作;他的性情让他爱才惜才又妒才,他杀人如麻,却满肚子凄情;他玩起争天下的游戏不要命,又总是露出胆怯的表情。他有俯瞰世事的胸襟,有纵横南北的气魄,有一统天下的欲望,宇宙气象皆在其呼吸间变换,这就是曹操,史上第一枭雄,不是帝王的绝对帝王,视奋斗为己任,视失败为成功,知错认错不改错,永不趴下,一个真正的男人。 他的性格太过丰富,《三国演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他的真实在于:他的功过﹑是非﹑黑白都清清楚楚地写在历史的画卷上。虽然后世有所误解,但丝毫无损他的枭雄形象:横扫乱世的硬汉,心比天高的政客,杀人盈野的屠夫,意乱情迷的流氓,风骚千古的诗人。一个男人,一个务实的男人,一个琐碎的男人,一个细腻的男人…… 对酒当歌,唱不尽豪情万丈心念高远。 威武雄风,不完拔寨摧城风云如注。 诸葛亮作为中国人智慧的化身,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到的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在行政管理学﹑政治战略学,以及气象学﹑心理学,还有军事战术和后勤保障等学科都是成就斐然。他指挥打仗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忠贞智慧,为蜀汉殚精竭虑,对刘氏父子忠心耿耿,毫无二心。但如此近乎于神的诸葛亮却是不真实的,他只是罗贯中先生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倾心赞颂和精心描绘的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三国演义》给我们描绘的并不是真正的诸葛亮。 他从寄人篱下到辅佐刘备成就君王大业,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但人无完人,是人就有他不足一面。 呼风唤雨?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是我们耳熟能详,再熟悉不过的事了。其实那都是作者虚构的,即使不是虚构的,他真能呼风唤雨吗?是否定的。他在躬耕南阳时应该学了一些农业气象方面的知识,“呼风唤雨”只不过是他气象方面知识的一次实践罢了。 淡泊明志﹑无意权力?我认为其实他权欲熏心,想独揽蜀汉大权。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的主要是出出主意,很少插手兵团的调动。时蜀汉有四大军区,成都军区﹑荆州军区﹑汉中军区﹑永安军区,蜀汉的兵权分别掌握在刘备﹑关羽﹑魏延﹑李严四人手里。后来,关羽的死导致了关羽军区兵团的覆灭。孟获反叛时,诸葛亮南征孟获的时候所带的是成都军区兵团,诸葛亮共起川军五十万对付孟获区区十万犯境人马。我想那次南征最大的的意义就在于诸葛亮从此将成都军区兵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北伐时,诸诸葛亮打着北伐统帅的旗号进驻汉中,从此魏延彻底告别汉中军区军事首领的身份,成为诸葛亮手下一位怀才不遇的将军。而李严又被诸葛亮先调去江州工作后又调去成都软禁起来了,成了有名无实的辅政大臣,军权自然落在诸葛亮手里。至此他军政大权独揽,万人之上无人之下,站在权力的最高峰。还有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其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可以分析为是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警告,起用了妄自尊大的马谡而引发了最后失败的结局。但是诸葛亮一向都知人善用,为什么不派久经沙场的赵云﹑魏延等名将去守卫街亭,而用了从未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在用人问题上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其实往深里面说,我认为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巨大的权力转移斗争。诸葛亮刚刚夺了汉中魏延的兵权,他不想将立功的机会给魏延,他决定把这个机会给马谡,这可以帮助他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军事将领。巩固自己的军政大权。由此看来,淡泊明志﹑无意权力似乎不是说他的吧! 仁义?为了他的理想,他数次北伐,以至于蜀魏两国绝大多数家庭夫死子散,蜀国更是几乎成了女儿国,大街上尽是妇女和儿童。而且他的好战思想还影响到了姜维,后者更是九伐中原,以至于战火延续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三国后期的战争大多和诸葛亮有关。百姓饱受战乱,诸葛亮为天下人幸福发动的战争却让天下人再无幸福可言。仁义?我们似乎很难看出诸葛亮哪里仁义! 智则《隆中对》?《隆中对》作为刘备军团的作战方略一直是诸葛亮智慧的体现。但毛泽东总结诸葛亮败因曾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还有学者认为,《隆中对》重视‘人谋’忽视‘天时’ ‘地利’,反映了诸葛亮潜意识中存在的忽视客观环境,夸大主观努力的思想。真的是智则《隆中对》吗?再者,为了事业忽视了自己身体健康的人,是明智的吗?有人曾说诸葛亮是一个短跑运动员,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结果在中途就透支了体力。所以在与司马懿的长期对垒中,诸葛亮赢得了开场的喝彩,但却输了后半程的较量。为事业透支了自己的生命。智慧?这似乎与他无关他的吧! 忠则《出师表》?人们说《出师表》是诸葛亮忠臣的写照,他为了刘氏父子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诸葛亮之所以被后人所推崇,千百年来一直为民间百姓所敬仰,最突出的一条就是他忠诚于他的领导,为了蜀汉大业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而我以为,诸葛亮从来就没有效忠于刘备,更没有效忠于刘禅。纵观诸葛亮的所作所为,可以认为,诸葛亮的忠诚体现在对待蜀国这个国家。尽管诸葛亮承认刘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也尽心尽力辅佐过刘禅,他尊重刘备﹑刘禅,把刘家父子看作是自己的领导,是自己的上司。但是,尊重和服从不等于就是忠诚,二者不能混为一谈。《隆中对》说: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话已经再明白不过了,诸葛亮出山不是为了效忠你刘备,而是为了匡扶汉室。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两人走到一起开国兴邦,说到底还是因为信仰一致,目标一致,就是光复汉室,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而奋斗。如此,诸葛亮并不是诸葛亮忠于刘氏父子,而是终于自己的理想。 我并不是说诸葛亮是个不智不仁不忠不义的小人,只是说明《三国演义》给我们塑造的艺术典型并不是真正的诸葛亮。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他。勿盲从。 让我们来评述一下诸葛亮这个人吧!毕竟历史人物还是需要一个说法的,是非功过自在人心。 二十七岁出山到五十四岁病故于五丈原,几乎半生的打拼和经营,他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死了,将儿子和事业一起托付给他,他一个人扛起了这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他一个人肩负起整个国家的成败命运,他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默默踟蹰,无人能陪。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后,他依然保存着他的理想,从未忘记。他需要权力需要名利,只有它们才们实现他的理想。他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一天要平静下来。在宦海沉浮了那么多年,见惯了战场上的厮杀无情,他早就不是那个躬耕南阳的幼稚青年了,他懂得了利用手中的条件为自己铺路。在这污浊的世界上,要想生存下去,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学会了善用权谋,积聚权力。他坑过一些人,也排挤过一些人,牺牲过一些人… 在这场权力和欲望的游戏中,从来不会有永远的胜利者,所有的荣华富贵﹑恩怨宠辱,最终在生命消失的那一刻不过是化为尘土﹑归为笑柄而已。 虽然《三国演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假的诸葛亮,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个传奇人物,至少他做到了千回百转却依然矢志不渝,至少他给了我们很多很多…… 三国是个史无前例的乱世,这是毋庸置疑的,能在这乱世闻名的已经了不得,真也好假也罢,能成为最知名的人物,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本事和实力。然而,他们却撑出属于自己的﹑别人绝对碰不得的天空。站在权力的最高峰,挫折对他们来说是磨练,不幸对他们来说是机遇。在三国这个乱世中他们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他们需要的不是皇帝的加冕,也不是后世的称赞。奸也好,假也罢,站在令人仰望而不可攀登的高峰上,他们只愿此生快意恩仇潇洒自然,绚烂如繁花,闪耀似群星。虽说英雄总有归去之时,千古风流,终化尘土。但至少他们曾经那么轰轰烈烈的活过,这足以慰藉英雄壮志未酬的雄心。 马蹄扬尘狼烟处,血泪英雄,戎装上阵。仗剑划开万里天幕。 惊天动地壮烈事,问鼎华夏,折戟沉沙,洒血凝注千秋史书。 北击袁氏,饮马长江,南纵江岸,只有曹操一人经历,不管成败,称雄过。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只有孔明一人做得,不管真假,潇洒过。 魏王﹑武侯生前身后事,留与后人说…… 平反篇(给历史人物一点点尊重) 历史的传言是非常势利的,把你放在光荣榜上或者钉在耻辱柱上,有时是根据你不经意的鸡毛蒜皮小事,只不过它符合人民大众的津津乐道的趣味而已。对待历史人物请大家勿妄断。魏延这个绝代的悲情英雄,他的人生就像一盏茶几,摆满了杯具(悲剧)和餐具(惨剧)。一个难得的将才,却被误认为是叛者、庸者。我认为他需要平反。 诸葛亮临死时,授计给马岱﹑姜维,说魏延有反心,必反,用计杀之。魏延谋反被杀可谓千古奇冤。《三国演义》中魏延曾两次背主投刘备,一者刘备躲避曹操大军来到襄阳,魏延打开襄阳城门要迎接刘备进城可惜刘备未从,魏延只得投靠长沙太守韩玄,后来关羽攻战长沙魏延杀了韩玄献了长沙,但投效刘备时诸葛亮却要杀了他,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不义也”,还说什么脑后有反骨,杀之以绝后患。我却不同意诸葛亮的观点,一者魏延早就仰慕刘备仁义,有心投之,他两次背主,均是为了弃暗投明寻找明主。根本看不出他不忠不义。再者,什么脑后反骨似乎不是理由吧,正可谓无稽之谈。魏延后来加入蜀汉后表现出非凡的军事能力,这一点可以从刘备让其担任汉中太守看出。汉中军团要抵御曹操的大军必须要一有将才之人统领。而刘备却没有派五虎上将中的任何一位驻守汉中,独派魏延驻守汉中,可见魏延有将才。刘备死后,魏延似乎处处受诸葛亮打压,先被夺了兵权,又否定了其出奇兵走子午谷奇袭长安的军事战略。(我认为兵法精髓就在一个奇字,此计足以见得魏延绝对是个将才。)若用这一战略北伐成败就不得而知了。诸葛亮六次北伐似乎都有意不让魏延建功,若用他街亭也许不会失守……。诸葛亮为人谨慎,而且之前就不喜欢魏延。以至于魏延怀才不遇。总之这个有才能而又有个性突出且不善内敛的人,是很难在诸葛亮的体制下舒舒服服的生存下去的。以至于最后获得一个背叛者的骂名 纵观其一生我们很难看出魏延的反心。 读者勿妄断! 疾风知劲草,英雄就是要在浪尖上一飞冲天,才能显出与众不同。只可惜秋风萧瑟,给人以秋凉之感。 评论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国演义》是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太康元年(280)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九十余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的关系。 但凡事物总有利弊,《三国演义》之益﹑毒由来已久。 《三国演义》之益:首先,《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巨大,在艺术结构﹑艺术特点上成就很高。可以说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像《三国演义》那样与民间文学与民俗学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根据其故事情节改编的各种讲唱文学和各种戏剧蔚为大观。其次,阅读《三国演义》,对开发读者的智力﹑提高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手大有裨益的。我们可以学习古人的处世方式,悟出人生的真谛,学会判断善恶和美丑。我们可以研习古人的谋略,从中获得知识启迪,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采取不同的方法,帮助我们化解许多人生窘境。我们可以学会充实自己,对照前人反观自己,找到人生之道。总之,《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人的文化瑰宝,随着世界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其影响将更加深远。 《三国演义》只是一部章回体小说,里面有不少艺术加工,正是这巧妙的艺术加工的创作方法,使枯燥的历史变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也正因为有这样虚实的完美结合,才成就了这部不朽的名著。但人们却总喜欢把它当历史来读,并从中取经,由于心态﹑方法等种种原因很多中国人深受《三国演义》的毒害。 《三国演义》之毒: 【找借口问题】 演义中,几乎每次战争失利,最高统帅总能为失败找到借口。仿佛失败和自己毫无关系。周瑜把失败归咎于“上天不公,既生瑜何生亮”,关羽把荆州之失归咎于“误中魏﹑吴奸贼之奸计”,诸葛亮把六出祁山却无功而返归咎于“上天助曹不助刘”。他们总是可以为自己的失败找出绝妙的借口。找借口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这似乎是我们从《三国演义》中学到的。那样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而且可以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找借口”这一现象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 【诚信问题】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为诸葛亮三气周瑜而拍手叫好,却很少有人说是刘备诸葛亮失信在先,以至于遭到了“失荆州”的报复。这似乎是中国人普遍缺乏信用的表现。当代中国的信用坏境堪忧,小到个人大到上市公司﹑教育机构﹑国家部门的诚信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上市公司的发布虚假情报,信息披露不及时,擅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大股东侵占公司资金,内幕交易等等。再有,为了争夺生源,国内某些知名大学所给出的“预录取”承诺,似乎都是空头支票。承诺的东西一定要兑现,如果你们没有那个能力请不要轻易承诺什么! 【面子问题】《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了面子,在教场操点5万虎卫兵为的是向张松炫耀。每次打仗统帅们总是要下令车乘帐幔﹑旌旗避空﹑铠甲鲜明﹑金鼓震天﹑戈矛耀日﹑四面八方。中国人素来爱面子,不知道是不是从《三国演义》中取经的。人们往往会为了面子做出许多不该做的事,古人且如此,更不用说当代人了。以至于我们常常看到“首次”,“世界第一”,“世界之最”诸如此类的词。如今的地方政府领导也是如此,大兴面子,盲目崇拜GDP,每年9%的GDP增长是他们引以为傲的事情,为此他们实施的都是毁坏资源以求GDP增长的的面子工程。近期江西瑞昌斥资600万大办龙虾节,结果呢?超过200人吃龙虾发病入院。600万?该不是把患者住院费也算上了吧。 【腐败问题】《三国演义》中官场黑暗,各种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卖官鬻爵,结党私营,用人唯亲,就连诸葛亮在选接班人时也是选用了蒋琬和费祎,一者他们是自己从荆襄带过来的,二者都是自己的学生,不会对推翻自己以前的决定。诸葛亮的私心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温总理曾说过腐败最终亡国亡党。的确,纵观历史哪一个王朝的灭亡不是由此导致的呢?还好这个问题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我们就视目以待吧! 从前一阵的温州动车事故中我们不难看出,从事发到事故的善后工作,有关部门领导的行为以及处事方法似乎应该正是上面这些问题所引起的的。再有第八届矛盾文学奖的前十名里有八名是作协主席,最终五人获奖,其中有四人是作协主席。这引起广大网友的争议。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似乎说明了国人身上的确存在这些问题。 我并不是说是《三国演义》引起了上述这些问题,只是为了说明这是我们阅读《三国演义》时应该注意的。在阅读时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 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三国演义》,才能深入三国腹地,叩开那尘封的门扉,呼吸历史那远古沧桑的气息?我的答案是,平常心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勿盲从。例如《三国演义》中既有民主性的精华,也会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关公显圣” ﹑“诸葛禳星”﹑于吉左慈“兴妖作法”都有封建迷信的描写,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这些虚幻描写是应批判的糟粕。还有《三国演义》所宣扬的忠义,再今天对青少年还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提倡见义勇为,却不赞成为讲究“哥们义气”,这是年轻的朋友们应当注意的。再者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思考自身是否有上述的问题。有则改正无则加勉。希望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你们能从中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总之,遇事勿看重,遇人勿妄断,平常心就好。                                 铜陵学院土木建筑系 10土木工程一班                                           王海涛
/
本文档为【《三国演义》点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