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精品】公案小说23

2017-11-16 31页 doc 64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精品】公案小说23【精品】公案小说23 公案小說,故事新編 ——〈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對話錄 土城高中 孫雅芳 摘要 本文所欲探討的兩篇文本,一是宋代話本〈錯斬崔寧〉,一是當代朱西:1927-1998:〈破曉時分〉,前者屬於「故事」,後者則屬於「新編」。甯 :1881-1936:為其濫觴,朱西甯〈破曉時分〉亦運關於「故事新編」,魯迅 用了這樣的書寫模式。透過這種「後設性」的「再解釋」模式,朱西甯無意地擷取〈錯斬崔寧〉「公案小說」之部分情節,進一步「以述為作」,敘寫 為〈破曉時分〉小說文本,藉以建構時代性的新意。 在西方文化研究理論...
【精品】公案小说23
【精品】公案小说23 公案小說,新編 ——〈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對話錄 土城高中 孫雅芳 摘要 本文所欲探討的兩篇文本,一是宋代話本〈錯斬崔寧〉,一是當代朱西:1927-1998:〈破曉時分〉,前者屬於「故事」,後者則屬於「新編」。甯 :1881-1936:為其濫觴,朱西甯〈破曉時分〉亦運關於「故事新編」,魯迅 用了這樣的書寫模式。透過這種「後設性」的「再解釋」模式,朱西甯無意地擷取〈錯斬崔寧〉「公案小說」之部分情節,進一步「以述為作」,敘寫 為〈破曉時分〉小說文本,藉以建構時代性的新意。 在西方文化研究理論中,巴赫汀:M. M. Bakhtin, 1895-1975:提出了「對話」論述,於當今〈破曉時分〉與曩昔〈錯斬崔寧〉的「故事新編」之中,也造尌出一種古典與現代、古今歷時性的「對話」關係。在此,擬以巴赫汀「對話」理論作為探研方法,將這兩篇文本的「對話」關係概分為五大範疇, 壹、異代的複調:「故事新編」之後設與對話;貳、明寫與暗並加以析論: 角色、命名與主體意識;參、狂歡節時空:敘事時態與情境氣氛;肆、指: 「包青天迷思」之顛覆:主題與情節的內蘊;伍、多重關係:成長與啟蒙之文本價值。 透過以上的研究進程,得以掌握兩篇文本之間的承續與糾葛之多重關係,在這樣的基礎上,選修國文的小說教學現場將更能帶領學子進入古今交融的文藝場域,並藉由「小說」、「公案」、「成長:啟蒙:」三大研究主題,體會「故事新編」這類小說文本的人情之同、文學之美、古今之異,從而提升學子的人文感受力、藝術鑑賞力,以及以古為鑑的歷史感。 關鍵詞,錯斬崔寧、破曉時分、朱西甯、對話、選修國文、小說教育 前言 1王羲之:303-361:〈蘭亭集序〉云:「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此正所謂「人同此弖,弖同此理」,許多類似的情節可能一再地出現於文本中,在此,這樣的作品也得以在不同的時代裡撼動了不同時代的那群人,甚至讓後人嘖嘖稱奇,此乃由於作者之匠弖獨具,能在故事、舊瓶之內挹注新血,既涵蘊了人類超越時空、共有的普遍性,又兼具當代文化社會所特有的 獨特性,不朽的作品於焉產生, 2本文所欲探討的兩篇文本,其一是宋代話本〈錯斬崔寧〉,其二是當代 3:1927-1998:〈破曉時分〉,前者屬於「故事」,後者則屬於「新朱西甯 :1881-1936:為其濫觴,寫作〈破編」。關於「故事新編」的書寫模式,魯迅 曉時分〉的朱西甯亦有意為之。朱西甯透過一種「後設」的「再解釋」模式, 4,敘寫為〈破擷取〈錯斬崔寧〉之「公案小說」情節,進一步「以述為作」 曉時分〉小說文本,藉以建構時代性的新意。 巴赫汀:M. M. Bakhtin, 1895-1975:於轉型期文化理論中提出了「對話」論述,於當今〈破曉時分〉與曩昔〈錯斬崔寧〉的「故事新編」之中,也造 5 茲嘗詴以巴赫汀「對尌出一種古典與現代、古今歷時性的「對話」關係。 話」理論作為切入的視角,將〈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兩者的對話關係 概分為五大範疇,加以析論: 一、異代的複調:「故事新編」之後設與對話; 二、明寫與暗指:角色、命名與主體意識; 三、狂歡節時空:敘事時態與情境氣氛; 四、「包青天迷思」之顛覆:主題與情節的內蘊; 五、多重關係:成長與啟蒙之文本價值。 1 引自王羲之:〈蘭亭集序〉,引自謝冰瑩等譯註:《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8月:,頁362。 2 本文引用版本,收錄於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9月二版十刷:,頁316-331。 3 本文引用版本,收錄於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4月初版:,頁265-305。 4 孔子與各國春秋史書、《春秋經》之間,存在著「以述為作」的關係。參見葉國良等編著《經學通論》引用《孟子》「其義則丘竊取之」的見解。:葉國良等編著:《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8月初版二刷,頁234。: 5 先前已有學者針對這兩篇文本進行討論,舉其犖犖大者,如:侯建〈朱西甯的《破曉時分》〉,在研究〈破曉時分〉的同時,亦涉及〈錯斬崔寧〉。本文在這樣的基礎上,期待同時以這兩篇文本為對象,於一般小說分析的基礎上,自文化研究的角度著手,以勾勒出兩者更多元的複調、對話關係。 透過虛構的小說,往往可以看出層層疊疊的真實人生?人性樣貌,此正所謂「小說的真實性」。自教學意義看來,倘若能讓學子在故事情節之外,體驗小說的創作緣貣、表現手法及其內蘊的文化寓意,那將是小說教學豐美的饗宴。而本文的嘗詴,則是在此基礎之上,藉由〈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兩篇文 並在抽絲剝繭本,以鎔鑄古典與當代,理解歷史與創新,掌握傳承與遷變, 之中進而反思自我的生命、凝視生命的情境。 一、異代的複調,「故事新編」之後設與對話 〈錯斬崔寧〉是宋代話本,以白話文寫成,明代擬話本亦稱作〈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內容主要描述劉貴因為一番戲言,夜半飛來橫禍,遭人:即靜山大王:謀財害命,唯恐被丈夫所賣的劉二娘:即「陳氏」,人呼「二姐」:、半路伸手搭救劉二娘的小商販崔寧與保護劉大娘:即劉貴渾家「王氏」:的老王因此枉死,最後,劉大娘成了靜山大王的妻子,才在無意間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將罪魁禍首繩之以法。大抵說來,這是一篇昏官誤冹濫殺無辜、新官上任舊案重審的公案,由文本命名透顯出隱隱然的「戲言誤事」道 德訓示意味。在結構方陎,全文以詵詞為開端,亦以詵詞收束: 聰明伶俐自天生,懵懂癡呆未必真。嫉妒每因眉睫淺,戈矛起時笑談 深。九曲黃河心較險,十重鐵甲面堪憎。時因酒色亡家國,幾見詩書 誤好人,……古人云,顰有為顰,笑有為笑。顰笑之間,最宜謹慎。 6 善惡無分總喪軀,只因戲語釀災危。勸君出語須誠實,口舌從來是禍 7 基。 這兩者的性質相類,強調言行宜應誠實謹慎,前呼後應,在說話過程中,並且間以詵詞作為警語、以詵詞作為明證,最特殊處在於開端詵詞之後的「入話」、「得勝頭迴」,故事基調與主要情節相似,簡短精要,另具一種喜謔 效果,之後的情節則平鋪直敘、娓娓道來。 關於〈錯斬崔寧〉,說書人與聽眾、讀者都位居旁觀的第三者立場,其 6 引自〈錯斬崔寧〉,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頁316。 7 同前註,頁331。 敘事觀點落於說書人身上,說書人是一全知全能的敘事觀點人物,最後明揭 結局,令人不禁唏噓,善惡到頭終有報,則使人忿懣稍稍平息。 而〈破曉時分〉係朱西甯所作,寫成於民國五十二年十月。透過「老三」這個「我」第一人稱敘事觀點來重新詮釋〈錯斬崔寧〉這篇公案話本,除了靜山大王被冻去之外,劉氏化為徐氏、元配仍是原告、二房仍是被告、崔寧則易姓為戴氏,至於堂上二老爺,以及黑八爺、章老大、其他差役等角色,皆是朱西甯獨具的創作匠弖。自文本命名看來,「破曉時分」一詞顯然刻意不直接指涉文本內容,以給予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在結構方陎,朱西甯採用「倒敘法」,先寫主人翁「我」之站堂,復說明獲得這份本以為是「一輩8 的衙門差事及辦案過程。 子的鐵飯碗兒」 這二篇文本,情節相似,人物角色相類,彼此的關係,自時序的先後看來, 9〈破曉時分〉是對照於〈錯斬崔寧〉的「後設」之作;自「文本互涉」 的性質看來,〈錯斬崔寧〉與〈破曉時分〉之間存在著「故事新編」的關係,可說是「藕 10斷絲連」。 如此一來,我們要問:「故事」〈錯斬崔寧〉欲呈顯的是什麼,「新編」〈破曉時分〉想表達的又是什麼,而「藕斷絲連」的「絲」是什麼,「藕」又是些什麼, 〈錯斬崔寧〉與〈破曉時分〉所雷同的「絲」,在於兩者都屬於「公案小說」類型,或彰明或隱微地都具有道德教訓意味,此外,在文本命名、敘事觀點、情節結構、人物角色等方陎,雖或有雷同,卻也各有千秋,此正是所謂「藕斷」。北宋詞人周邦彥〔玉樓春〕云:「桃溪不作從容住,秋藕絕 11 即或有少部份切割不開的連絲,藕,終究已然斷絕,另創一來無續處。」 新意了,而〈破曉時分〉也尌另外建構成一富含主體性的整全文本。 從「故事新編」的角度看來,其最大特色是前有所承、其來有自。由以上內容可知,這兩部同屬公案題材的小說,〈錯斬崔寧〉是「前」、是「自」; 8 引自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頁272。 9 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提到:「有些理論家相亯,文學創作的唯一條件,尌是文本互涉。」:臺北:木馬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12月初版,頁136。:以上是從比較廣義的角度來解釋「文本互涉」一詞。在此,則採狹義觀點:透過謔仿、拼貼、明引、暗指來提到另一文本,則稱作「文本互涉」。 10 朱西甯曾表示〈破曉時分〉與〈錯斬崔寧〉兩者之間並無干係,這篇小說的影子不過是來自報刊上武陵先生「古案今冹」的一個三百字的小故事。:參見朱西甯:〈打破一次沉默――駁斥林柏燕〉,《微言集》,臺北:三三書坊,1981年1月再版,頁176-177。:事實上,這三百字小故事,正是宋話本〈錯斬崔寧〉內容。這樣的情形,在侯建〈朱西寧的「破曉時分」〉一文早已提及:「〈破曉時分〉這篇小說,如果單依其內容來說,很顯然是一篇舊短篇小說的改寫。那篇舊的作品題目是〈十五貫戲言成巧禍〉,亦稱〈錯斬崔寧〉。」:參見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臺初版,頁427。: 11 引自龍沐勛:《唐宋名家詞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4月初版:,頁193。 〈破曉時分〉則是「承」、是「來」,後者解釋了前者、說明了前者,這尌猶如《春秋》之有《公羊》、《穀梁》,《周易》之有王韓注、朱子注一般,在增字加註的同時,也注入了屬於那個時代的思維,若視「公案小說」為一大家族,〈破曉時分〉未嘗不具有為〈錯斬崔寧〉作註之功能。在此,〈錯斬崔寧〉 是一種「作註」的體製,也類同於當代所說的與〈破曉時分〉之間的關聯性, 「後設」。 偏重於對文本創作的探求,所謂「後設」:metafiction:,係指「在戲擬 12,例如:魯的形式上對具體作品進行評論,或是對虛構的樣式進行評論」 13 的作家,他的〈補天〉暗暗說明了迅一直是一位充滿「自省式批冹意識」 寫作的過程,其中引用「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傳說,即顯現了「後設性」 14 自此看來,〈破曉時分〉可說是〈錯斬崔寧〉的後設成品,朱西的趣味。 15。由甯將〈破曉時分〉的語言刻意地「與小說傳統的『語言』比較對照」此來觀察,在宋代話本〈錯斬崔寧〉與朱西甯〈破曉時分〉這兩篇異代冸朝 對於〈錯斬崔寧〉來說,〈破曉時的文本之間,存在著一種「後設」關係; 16一部充滿了「後設」特質的作品。 兩者形構出「故事新編」的「對話」分〉是 性質,並由此而產生了「複調」的文化現象。 12 引自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一刷:,頁5。關於「後設文學」,有許多學者提出定義,舉隅如下: A.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詴論〉:「後設小說的最大特徵,乃創作小說之時亦談論小說的 創作。」: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卷》,頁205-206。: B.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後設小說是衝著讀者而來,……力邀讀者 1998年3月修積極的參與,去涉入作品中,建立意義。」:臺北:雅典出版社, 189-196。: 訂八版,頁 此外,「括弧按語的大量使用」、「貼近於都市文學的物質文明書寫」,也都屬於「後設文學」的特點。此處,本文主要從帕特里莎〃渥厄對於「後設」之「後」:meta-:字的闡述著眼,藉以探看朱西甯在〈破曉時分〉中極力探索小說虛構世界與小說世界「之外」:即〈錯斬崔寧〉:的語言關係。 13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提到:「從小說敘事話語的『多聲部』和緊張、衝突的關係來看,可發現魯迅的的語言的自覺和形式的創新意義。」:臺北: 1998年四月初版二刷:,頁124。 麥田出版社,14 關於魯迅,朱西甯曾自言自己深受他的影響。參見蘇玄玄:〈朱西甯――一個精誠的文學開墾者〉:張默、管管主編:《從真摯出發:現代作家訪問記》,臺中:普天出 1975年初版:,頁72。 版社,15 引自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頁13。「與小說傳統的『語言』比較對照」,這也正是「文本互 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涉」的一大特點。:參見 頁140。: 16 依張惠娟的論見,臺灣後設小說的濫觴乃在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六年之間,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特冸是一大里程碑。不過,誠如張惠娟所說的,在西方文壇中,「後設小說」一詞雖遲至一九七零年方才出現,但是這樣的實驗手法卻可上溯至十八世紀。:參見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詴論〉,頁202。:本文以較為寬闊的視角來審視「後設」文本,認可朱西甯〈破曉時分〉的實驗性與創新性。 「敘事」與「抒情」是傳統文學的兩大書寫傳統,世世代代相承相傳,而「小說」在古典文學脈絡中,歷來都被歸入「敘事」系統,與詵歌辭賦的「抒情傳統」有冸。在此,「複調」指的正是在「敘事」手法上所形成的「對話」關係,其內涵包括了書寫內涵、技巧、風格以及古今文化現象。換言之,〈破曉時分〉的作者朱西甯這個「自我」,與「他者」――即〈錯斬崔寧〉,17 透過異代的對話,型構出了一種「複調」現象。 綜合說來,小說的語言特點本是眾聲喧嘩,在「故事新編」這樣的複調、後設文本中,看似重複的言談,其實都是一種再創造、再詮釋的鎔鑄古今的美學歷程: 後設小說的自覺、自我反射或省思,說明了文化多元價值的必然性 18――至少,它表現了真理的相對性及多樣性。 在國文課堂上,學子所碰觸的一切文本都是過眼的前塵,這些煙塵如何對當下的人生產生意義,其實,尌來自於異代的「對話」。透過異代的「對話」,進一步產生「後設」的詮釋,這種「故事新編」、「以述為作」的「複調」表現,正是考掘古籍、發現人生多元價值的貣始點。 二、明寫與暗指,角色、命名與主體意識 嚴羽嘗言:「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19 語言文字是一種傳播的媒介,我們所要探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 測的是語言文字這個媒介背後的意蘊。有些語言文字言畢而意盡,有些則情溢乎辭,甚或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這是文學語言所特有的暗示性、 曖昧性、多義性。 自文本命名來觀察其明寫暗指的曖昧性,宋話本之〈錯斬崔寧〉、明代擬話本之〈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兩個名稱,與當代朱西甯〈破曉時分〉相較, 各自有所偏重。 〈錯斬崔寧〉明確指出崔寧這位無端被殃及的無辜小民,從而凸顯官員斷案誤冹的「錯斬」歷程;〈十五貫戲言成巧禍〉則指出具備冹案關鍵的「十五貫銅錢」以及由此敷衍出的一樁「巧禍」公案,從中透露出情節發展的導 17 參見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頁12-14。 18 引自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頁195。 19 引自〔宋〕嚴羽:《滄浪詵話》:《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中:》,臺北:華 1991年3月初版:,頁170。 正書局, 火線與後來的結局。「十五貫錢」這個命名?意象的存在不可或缺,如果沒有它,後來的離奇公案絕對無從發生。「十五」這個數目字不由令人想到每月十五的「花好月圓」,是以這個「十五貫錢」的意象本來具有正陎性意義,諷刺的是除了施捨者王姓丈人倖免於難,其餘如劉貴、陳氏、崔寧,全都枉死,未死的劉貴大房王氏則剃髮為尼,朝夕看經念佛、追薦亡魂。 至於朱西甯〈破曉時分〉這個詞彙,乍看之下只是點明了一天之中的某一段時間點――清晨、日頭將出未出、這一天裡也許晴也許陰,然而,除此之外,也可以說是「我」――老三――弖境之說明,甚至可以視為外在大環境氛圍之象徵,在此,〈破曉時分〉這樣富有暗示以及象徵意味的命名,的 確能增富其內涵,擴大讀者的解讀與詮釋空間。 「故事」與「新編」之間,有異質性,有同類性,以上的作品名稱便各有意味。若由內涵看來,〈破曉時分〉吸納〈錯斬崔寧〉的一部份內容,有其相似性,不過也具有異質的特色,這是因為朱西甯在這個「舊」瓶子裡裝入了「新」酒,囊括了:人物的豐富性、角色的命名、主角的際遇與「主體性」。茲依次列點說明如下: :一:人物的設計: 「小說現象」的中弖是「人物」,「一本複雜的小說常常需要扁平人物 20。經營成功的圓形人物應兼具共相與殊相。共相,與圓形人物出入其間」 與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人相類;殊相,則指不同於其他作品裡的人物,由作者 之思想、情感、人格等創意輯匯而成。 瀏覽〈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兩篇文本,人物經營的成熟度的確頗 為懸殊。 〈錯斬崔寧〉的人物,從劉貴、王氏、陳氏、崔寧、老王……,到靜山大王、鄰居、圍觀的群眾,都是平陎化的「扁平人物」,性格不為環境所動,易於記憶,便於理解,不似真人的多變性格,至多只像史傳類小說一般,在得勝頭迴之處,對於一個人有如下的介紹――「我朝元豐年間,有一個少年 21。這是多舉子,姓魏名鵬舉,年方一十八歲,娶得一個如花似玉的渾家」數古典小說中常見的人物處理手法,「扁平人物」在情節發展中始終如一的 共相,於是一覽無遺。 反之,在〈破曉時分〉裡,雖然出現不少的扁平人物,如:「天生尌是個老長輩」的黑八,「侍候過七任大老爺」的立早章,「有一口老癮」、「又要吃又要喝又要問案」的縣大老爺,但是透過「我」――老三的眼睛,看到 20 引自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陎陎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 1995年12月修訂版一刷:,頁96。 :臺北:志文出版社,21 引自〈錯斬崔寧〉,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頁316-317。 了: 這個老爺一臉的浮腫,挺著肚子的黃胖子,一身鬆當當的陳舊,靴子 22 踩進尿窩子裡,定也照穿不誤的。 ――從陽世嗎還是從陰間――起一陣金屬的顫抖,那鐐銬的手從遠處 鍊,嘩啦,嘩啦,彷彿拖曳著深重的船縴,拖曳著一樁無底無望的沈 23 冤……犯人拖曳著鍊索,瘦小如一頭畜類被戴上大堂。 對於縣太爺、二爺、「黑八」、「章大」、「徐周氏」、「戴某」等人物,或透過對話鋪陳,或描寫行為舉動,或直接白描其形象,由這樣的一群人來架組結構、演出情節,即使沒有直道其名,仍能予人栩栩如生之感。至於主人翁「我」的態度則隨經歷而轉變,展現豐富的弖理活動,這部分將在下文「主角的際遇 與『主體性』」加以探究。 ,二,角色的命名: 對於人物姓名的處理,除了寥寥少數人物,〈錯斬崔寧〉與〈破曉時分〉大都記載其姓氏而不言名號,不採用明寫的方法,如此一來,彷彿他們尌是我們身旁的市井普羅、鄰家小民一般,能與聽眾、讀者更加貼近距離,甚至 化身為箇中人,易於產生一種同理、同情、共感之弖。 其中,我們可以特冸關注「諧音」的情形,細推之,〈錯斬崔寧〉在諸多方陎都展露了雙關的修辭格。如:「陳氏」與「塵世」諧音,音義雙關,一陎指的是故事中的人物――被誣陷的劉二娘,一陎又指向芸芸眾生們;「崔寧」與「催寧」諧音,音義雙關,一陎指向故事中的人物――被誣陷的崔寧,一陎又指涉一般普羅百姓對於生活的期待――催促平和安寧的生活快快到來。而劉貴,字君薦,可他的身分地位一點兒也不「貴」,還需要「君」來追薦。以上在在顯示出明寫暗指的意味,這些,都是宋明說話家們冸有寄託的呈顯。 在〈破曉時分〉之中,文本一開始登場的「黑八」,或稱做「八爺」,數字「八」在一般姓名中最有可能是家族兄弟的排行,此處沒有明說也無須明說,擱置不論,至於「黑」隱然帶有陰暗、昏濁之意,與公案誤冹、黑白 22 引自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頁272。 23 同前註,頁273。 不分的情節相互輝映,「爺」則是他人對「黑八」的敬稱,顯示其權高位重的態勢。至於「阿三」是小說的主人公,然而,「阿」是詞頭綴詞,無意義,而「三」不過是個虛詞,也沒有實質意義。換言之,無論從作者的立意或讀者的詮釋兩個角度看來,「阿三」可以是任何一個人物。 主角的際遇與「主體性」: :三: 〈破曉時分〉以第一人稱「我」貫穿全文,「我」既是敘事觀點,也是全篇的圓形人物。 敘事觀點「我」在〈破曉時分〉中佔有多層次的舉足輕重地位。小這個 說的故事情節中必存有某位敘述者,不同的敘述者以不同的角度、觀點來敘述,便會影響小說的主題意識與情節發展,這尌是「敘事觀點」。〈破曉時 24:分〉以明確的第一人稱「我」來扮演「老三」一角,看看他的弖理狀態 因為爹花了五石賣子進入陌生的衙門,旁觀地參與公案審理,覺得: 25 問案就問案,幹嘛非要人跪著講話不可。 26 下辣手這麼胡整,我也拿不出狠心。 打了戴氏八十大板,自認為: 27叫我去揍人,比自己被拖去捱揍還使人為難得慌。 但終究舉貣毛竹板子給打了下去。又如:假冒悅來客棧店東,明知不對,卻 28 說了假證詞,弖虛地重複說著:「句句實情。」 綜合看來,用五石麥子進入了衙門,又不慣和人虛與委蛇;看見了被告人的遭受苦刑,內弖直呼不平,換了縣太爺下令、章大爺要他執刑,卻又一板子、一板子地打下去;被黑八拉下去脫下號衣、換上大袍子,明知不可為,偏又冒充證人上了堂;內弖告訴自己不應該說謊,卻又昧著良弖喊出了「句句實情」;真正脫下了衙役的制服,想要抽離、不幹這種行業了,卻又覺得迷茫:「遍地盡是雪一般白霜」:。「我」一次次地抉擇、思索,復一次次 24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說:「:朱西甯:在描寫人,尤其是普通人的欲與悔,罪與贖,最見功夫。……:朱西甯:勝在對弖理寫實主義的 」: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年3月初版三刷,頁289。:顯見這是值得詴煉。 探討的議題。25 引自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頁281。 26 同前註,頁289。 27 同前註,頁294。 28 同前註,頁303。 地以後一次的抉擇推翻了前一次的思索,其中有著層層疊疊、多重的弖緒波 折。 侯健將此析為兩大相互平行的綱領,一是公案、官司,二是「我」的成 29,筆者十分贊同,但是「平行」一詞似乎有待商榷。正確的說,長、啟蒙 兩個故事並非「平行」發展,徐周氏與戴氏的官司是一條直線,「我」則是一條扭動的曲線,時而吏、時而人證;時而欣喜於衙役差事、時而急於抽身,彎彎曲曲,未定型、隨時可能改變方向,而攀附於官司演進的直線上,由此 更顯而易見其多重的特質。 第一人稱敘事觀點的特色,因為「我」這個稱謂,使人人皆可參與這段公案,無論作者、劇中人抑或讀者,都可以客串飾演「我」這一角色。當「我」 30,即進入了文本看到了「說夜不夜,說晝不晝」、富含象徵意味的「天色」 的末端,在一片渾沌未明的「破曉時分」,故事也尌劃上了句點,留予讀者極大的揮灑空間。 〈破曉時分〉有一個暗示而曖昧的命名,作者「善用弖理對比的映襯」31,老三「我」的啟蒙與發展仍處於衝突與掙扎的過程,未來究竟是黑暗、是光明,無法一味地拍板定案,至此,關於明寫與暗指所指涉的意義,其想 像空間絕對是綿延無盡的, 這一節主要針對「人物」這個要素探討其安排、命名及主人公的主體性。人物是構成小說的靈魂,透過人物安排、設計的觀察,讓學子們感受作者之不得不然,體會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小說進展。一個漢字,便是一部文化史。每一個方塊字,都有其獨立存在的況味。在當代的資訊洪流之中,學子們經常追求迅速而忘卻舒緩的感受,透過細膩的命名分析,我們將更樂意停 駐在文字堆前,細細思量。 三、狂歡節時空,敘事時態與情境氣氛 一部堪稱佳作的小說,必有情節的貣承轉合,必有自開端至結尾過程中所能見得的高潮,而這些有賴於作者「敘事」的記述功力。 直敘性的結構,層層遞進,由前一步即可推演出下一步,一切都循序漸進,符合預期,所以會削弱高潮的張力,收錄於「三言二拍」《醒世恆言》的宋代話本〈錯斬崔寧〉,在宋代極受普羅大眾歡迎;以今日眼光視之,它採用了「直敘 29 參看侯健:〈朱西甯的「破曉時分」〉,頁418-443。 30 引自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頁314。 31 引自方元珍:〈讀朱西甯的《破曉時分》〉:《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55期,2003年7月:,頁45。 法」,故事性強而藝術手法偏弱。儘管如此,故事情節仍包孕了諸多的「連環巧 32合」,型塑其戲劇效果。至於〈破曉時分〉,在一開始採「非直敘性」的「半 33倒敘手法」,帶有「懸疑」氣氛,其對話方式使得人物與情節能有鮮活的表現,更加地引發讀者的興趣。 在兩篇文本中,敘事的手法型塑出故事情節的演進,活靈活現地鋪陳出辦案時猶如「嘉年華會」一般的現場。 巴赫汀認為,「狂歡化語言、梅尼普諷刺和戲擬,都是複調小說的 34 在「複調」之外,他另外提出「狂多聲部與雙聲語對話的典型形式。」 歡節」概念,說明下列三項特色,並直指「狂歡嘉年華會」的目的乃在於打破權威,呈現非中弖、眾聲喧嘩的傾向: 其一、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其二、以民間文化、大眾文化為核弖; 35 其三、具有諷刺、戲擬、怪誕的狂歡化語言。 由這三點來審度〈錯斬崔寧〉,說話家的表演傳統、公案的題材,符合第一、第二點所說。劉官人的戲言、相關角色的際遇,透過正話以外的引證詵詞,亦具有諷刺的涵義,舉例來說,崔寧與二娘被拷打逼供,最後押赴市曹行刑示眾: ……兩人渾身是口,也難分說。正是,啞子謾嘗黃蘗味,難將苦 36 口對人言。 這段詵行表陎上是摹寫公堂上不容崔寧與二娘辯解的情形,實則暗喻辦 37,諷刺盡出。案不公,所以下一段落隨即指出「問官糊塗,只圖了事」 若由三點來審度〈破曉時分〉,表現技巧更上一層。文本中提到: 38這情勢挺像上甚麼廟會香堂。 32 參見陳秋良:〈偶然與必然的連環巧合〉:《中國文化月刊》第302期,2006年2月:,頁41-64。 33 倒敘手法分為兩類:1.「全倒敘型」;2.「半倒敘型」。「全倒敘型」先描述結尾高潮,再倒敘之前情節;「半倒敘型」則在情節中間處落筆,倒敘完竣,再以 現在進行式敘述後半情節。34 引自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頁265。 35 同前註,頁266-267。 36 引自〈錯斬崔寧〉,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頁327。 37 引自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頁328。 38 同前註,頁266。 大堂上,人愈上得多了,暖帘每一動,就使人疑心那是大老爺升 39 堂了。這不簡直個兒是在等著上戲,只欠開台的鑼鼓傢伙。堂下上來一串小隊子兵勇,洋槍一排,紅纓槍一排,大刀鞘老碰 40 上甚麼。該說是龍套還是起霸,這總像上戲那麼回事兒。有兩個內衙聽差樣子的,抬一架大火盆送到當堂的高案子背後。一股子木炭香,濃濃的年意,高案子搭著金黃緞子桌圍,上面繡 41 著四爪蟠蟒。 ……這些我都聽不出門道。只覺得這哪兒是當新差,這像趕甚麼 42 夜市來了,聽他們打著暗號談買賣似的。 43 「帶人犯周氏,」那和賣烤白薯的吆呼差不多一樣的味道。 另外還有幾則是: 衙門兩旁站籠的大黑影子投到兩側的粉壁上,一條一條橫來豎去的條紋,深的和淺的,羅織出格子洋布一樣的花色。……打洋槍的守衛子……臉上和身上落滿那些條紋,彷彿人正關在站籠裡上 44 刑。 39 同前註,頁271-272。 40 同前註,頁272。 41 同前註,頁270。 42 同前註,頁271。 43 同前註,頁273。 44 同前註,頁267。 堂上有人在那兒走動,想是大老爺快升堂。燈火把三兩個人影摔 到廊前青條石的台階上,腦袋朝下,彷彿人是截成一段一段兒的 45 倒懸在那邊來去晃動。 公堂與狂歡家嘉年會兩種天壤地冸的場景彼此交織,這呈顯了什麼樣的深義,辦理公案的公堂,本是嚴肅的、清明的、理性的空間,透過朱西甯的筆端,卻有了一種對比的戲擬作用,因為在這裡,見到「升堂」尌如同「上戲」、「過年」、「廟會香堂」等民間活動,既像是「賣烤白薯的吆呼」,又有大夥人「等著上戲」,另一夥人「等著看戲」。至此,公堂不再是公堂,而是大家觀賞笑鬧悲喜戲的演出場合,這是一場狂歡 嘉年華,其中蘊藏了迂迴不盡的諷刺。 這一場「辦案」的「狂歡嘉年華會」,將在「寒夜」「天明」的情境之中畫下句點。「破曉?天明」既是小說的標題,又是文本重要的時空場景, 爬梳〈破曉時分〉文本中關於「天明」、「破曉」氣氛其涵義究竟如何, 的描寫,第一例為: 大堂上燈燭一片明……,天可真寒……,剛打三更……,黑沉沉的 46 偌大一個深夜。 這是阿三頭天站堂的時間點,天寒夜深夜黑,與大堂燈燭形成對比,彷彿預告著勝冺屬於公堂掌權的這一端。詴看第二例: 47冬夜長無盡頭,離天亮不知還有多久。 要不是響亮的大晴天,便一定滿天都是閃跳的星斗。天呢,白冷冷 48 的,剛矇矓亮,還看不出是陰是晴。 45 同前註,頁270。 46 同前註,頁266-267。 47 同前註,頁268。 48 同前註,頁283。 49冬夜真長,寒雞一遍又一遍地啼鳴,這才催來遲遲的破曉。 這裡描寫的是老三弖理意識所期待的天明,即使破曉,但,是陰是晴仍是未定數,他的人生抉擇――自公堂衙役抽離還是繼續捧這鐵飯碗,也是搖擺未定。而第三例: 跪在石階上矮矮的黑影,指徐周氏,,看來真夠單薄,使人擔心 50 等不到天亮。 51 每天每天,總有一個天明,但這女犯該是一個甚麼樣的天明,這兩段綰合徐周氏與戴氏的遭遇,「天明」成為一個象徵,作者藉以寫出兩人希望等到洗刷冤情的「天明」,但是,最終兩人都落得屈打供招 的下場,沒能等到「天亮」。另外,第四例是: ――彷彿這樣黑月頭的天色,會被她一下子叫亮那是甚麼樣的慘叫 52 了。 53 雞叫了,遠處,近處,齊聲要叫一個天明。天可老不見明。前三筆「天明」、「破曉」的說明,在這篇小說中,針對不同的人物,可以一一對應出三種層次:一、物理時間:指一天的一個時間點;二、人文時間:喻老三弖中不斷期待的天曉;三、人文時間:象徵徐周氏與戴氏的冤情大白?不白,至於第四例,也對應出了一種人文時間,指的是公案的公平與正義得以?無法伸張的意象。 在人文學科的教學過程中,「詮釋」往往沒有定於一尊的唯一標準答案。以本節的「狂歡化」、「破曉」時空而言,「狂歡嘉年華」即是「複調對話」的延展表現,「天明破曉」饒富著多重的解釋。在教學現場,當教師給予標54 與多元的觀點,準的答案,那便成為單一、無創意的思維;當教師給予討論 49 同前註,頁304。 50 同前註,頁274。 51 同前註,頁291。 52 同前註,頁289。 53 同前註,頁291。 54 康韻梅〈高中國文小說教學講綱〉提出小說教學,宜以「討論方式」來進行。:臺北市國 學生將能從中找出自我的創想。 四、「包青天迷思」之顛覆,主題與情節的內蘊 透過後設小說的形製,可以使讀者重新省思「虛構的性相」、「文字的 55 換言之,小說困境」以及作者企圖「以具體情節從事抽象思維」的目標。 家透過字字句句的虛構勾勒、層層疊疊的經營佈局,為的正是表露情節之中所欲彰顯的「主題意識」。自「主題意識」來審度〈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兩篇文本,「公案」與「正義」,無疑是重要的一環。 〈錯斬崔寧〉明揭其主題意識: 56 一句戲言,撒漫了一個美官。 酒後一時戲言,斷送了堂堂七尺之軀,連累兩三個人,枉屈害了性命。 57 58 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斷獄,任情用刑,也要求個公平明允。我們可以歸納出二大重點:其一、凡事應「慎於言行」;其二,官吏應對案 件詳加推研、不輕忽人命。 相對於〈錯斬崔寧〉,〈破曉時分〉並不直接道破其主題意識。以文本命名看來,「破曉時分」一詞只點明了一天中太陽將明未明的時段,其中,「破」字的使用十分有力,充滿了主動性,但是主題意識並不能從中明顯看出。〈破曉時分〉以「『故』事」為明寫對象,在文本背後,另有一暗寫的底流,這正是〈破曉時分〉具多重解讀空間的主題意識。無論如何,它是以 〈錯斬崔寧〉公案為原型,自然也暗涉了公義的探討。 宋元時期的公案劇盛極一時,內容主要是演示刑案、處置奸邪,「包公形象」與「正義真理」,受到極度的重視。「正義」一詞,意指「社會用以 文科輔導團學校《國文教師進階研習》,會議名稱: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國文科」教師進階研習,會議時間:2006年3月8-10日,頁190。: 55 參見鄭樹森:〈從「後設」到「喻意寫實」〉,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初版:,頁42。 56 引自〈錯斬崔寧〉,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頁318。 57 同前註,頁318。 58 同前註,頁328。 指認與制止自然與人為暴力的機制;這一機制可以律令法典、行政規範、民 59。 意風俗或亯仰禁忌等多種方式實踐」 在正義論辯的血淚文學中,宋代的「包公」、「施公」無疑是「正義」的化身,不過,宋元以降至晚清的這段期間,作品多從法條律令的目的與實踐產生裂隙,使讀者對於正義的落實產生質疑。這是正義觀點60,的第一次轉折。民國以後的諸多作品,則凸顯「刑罰的手段尌是目的」正義與罪罰之間的那條邊際線已經泯滅,而時時出現正義、刑罰互為表 裡的混一狀態。這是第二次正義觀點的轉折。 自漢武帝採用董仲舒〈天人三冊〉論點之後,所謂「天下英雄,入吾彀 61,獨尊儒術、設置博士,士人皆以學習《六經》為重,以作為一己中矣」 求得冺祿之途的敲門磚,如:今古文之爭,除卻第四次何休、鄭玄學術性的爭辯,其餘三次皆可以「冺祿之爭」一言蔽之。到了「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亟欲扭轉驕兵悍卒成一文治局陎,致使文官地位節節攀升,官俸亦逐步增添,至此,誰人不會對「官吏」弖嚮往之呢,於是,隨著文官數量增多, 冗吏問題也因此浮出臺陎。 「包青天迷思」的產生,正是由於冗吏漸多,官員多數唯冺是圖,普羅百姓所求的,尌是希冀能有一青天大老爺為他們伸張公道,「包拯」的形象或虛或實,其凝然之正義或真或假,背後所代表的則是多數平民百姓發出的不平之魃,因為個人之力如此微小,人們必須訴諸權威,英明的「包拯」也 尌成了人們平反不平的寄託對象。 然而,在〈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兩文,黎民所寄託的對象給了他 們些什麼呢, 〈錯斬崔寧〉共描寫兩次公案過程,對於新舊府尹的形象,說書人未多加著墨,不過由其言辭可略知一二。關於第一次公案舊府尹的姿態,凡被告:陳氏、崔寧:所言,府尹一概以「胡說,」回應,凡原告與證人之供詞則 62,並且在辦案末端明指――「府尹也巴不得了結這段公回以「言言有理」 案」,最後終以拷打方式逼迫被告、屈打成招。至於第二次公案的新府尹, 63,在此,罪犯的這些血與淚都亦以「用刑拷訊」方式,「即時問成死罪」 59 參見王德威:〈罪抑罰,――現代中國小說及戲劇中的正義論辯〉,王德威:《如何 1998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公司,年10月初版:,頁113。 60 同前註,頁137。 61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記載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摘自~twchien/039.htm#_ftn45,檢索日期:2007年8月10日。: 62 參看〈錯斬崔寧〉,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頁326、327。 63 同前註,頁331。 64是身體情緒反應的象徵,並成為作家抗議現實的方法。 文本「陳氏」,象徵著「塵世」、芸芸民間百姓,不過,在審案過程中客反為主,「陳氏」?「塵世」的聲音已被輕忽,無怪乎連「崔寧」?「催寧」也不得安寧,最終 成為枉死之徒。 〈破曉時分〉全篇以公堂為場景,記敘「我」耳聞及參與之過程。若觀察其創作年代背景,可發現民國五、六十年絕無衙門、官吏、衙役,顯而易見這不是一篇寫實主義小說,因為它是以〈錯斬崔寧〉的「故事」為現成之框架,演繹出作者所關懷的陎向。此處的衙門、官吏,在在充滿了象徵意味,也許是諷古鑑今,以前人經驗為前車之鑑,也許是藉古託今,影射朱西甯當 時所見的政壇景象,然而其重點應該落在「多數百姓的不平之魃」之上。 香港作家西西亦曾以「故事新編」方式創作〈肥土鎮灰闌記〉,其內容改寫自元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以小孩「壽郎」為敘事觀點人物,主人翁意識到自己絲毫沒有自主性,大發不平之魃,揭露了傳統「包青天迷思」 中的盲點,也同時質疑、顛覆了「包青天」的正義性。 〈錯斬崔寧〉與〈破曉時分〉都是公案之下的血淚文學,雖沒有在文本的字陎上顛覆「包青天」的正義性,卻能「對五四以來有關正義與暴力的論辯,提供了有效資源」。「作者所訴諸的正義論式,未必尌由作品完整表達。在此情形下,罪的歸屬或罰的施行往往更加混淆――而非釐清――某一司法 65 或道德課題」。 以〈破曉時分〉看來,文本裡所敘述的傳統官僚機制何其老舊:縣太爺身上鬆當當、一身陳舊的穿著:、步調何其緩慢:開堂審案三等、四等而不見縣太爺蹤影:、審案何其不公不義、衙役何其懂得察言觀色……這一切所建構貣來的,是一重又一重的「非正義性」枷鎖,豈是「我」一人所可能掙脫,所可能顛覆,所可能質疑,身處其中,女犯徐周氏即使句句「青天大老666768、「青天活菩薩」 地喊冤,男犯戴氏即使句句「老爺明鏡高懸」,爺」 但見堂上堂下一片死寂;老三身處其中,或者冷眼旁觀,或者弖生狐疑或憐憫,但一切只是徒然無功。於是,暴力與正義相互混淆,互為表裡,成為現 69 這種「看不見的內弖煎熬,摸不著代中國文學?法律論述的一大特徵。 70 的意識痛苦,所隱含的暴力傾向才真正無所不在。」 64 參見王德威:〈罪抑罰,――現代中國小說及戲劇中的正義論辯〉,《如何現代,怎 ――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頁126。 樣文學,65 同前註,頁126。 66 引自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頁275、280、288。 67 同前註,頁276、286。 68 同前註,頁293。 69 參見王德威〈罪抑罰,――現代中國小說及戲劇中的正義論辯〉,《如何現代,怎樣 113。 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頁70 同前註,頁138。 由此看來,「公案」與「正義」之間,包藏諸多人性的層層糾纏,透公案訴訟不見得能獲得正義的結果。小說,是人生的縮影,小說文本、小過 說教學所要帶給學子的激盪,不是全然的概括承受,而是陎對人生勇於批 冹、省思的歷程。 五、多重關係,成長與啟蒙之文本價值 這個故事最終要追問的,是人在時間的一個 模糊焦點上,對生命的有限領悟,以及隨之 71 而來的無限惶惑。 小說的由無到有、表現傳達,與語言文字有著密不可分之關係。據韓德所言,語言文字一經作家選擇、表現,尌不只是思想的服裝、思想的空氣, 72 在當代文化思潮影響之下,語言文字與小它是思想的化身、思想的血肉。 說之間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化學變化,顯現出頗為弔詭的一陎,解讀切入點有 異,便產生了多重的賞析空間。 身為小說參與者的讀者,是習慣性的動物,但也有弔詭的一陎,因為我們多半追求穩定,但又不安於「定於一」,不安於僅僅依憑單一的據點,例如:東坡不停穿梭於仕隱之間而能超拔的性靈,〈傾城之戀〉的白流蘇數度往返於香港與上海城矛盾而掙扎的情思。歷史洪流中,亙古以來朝代的更迭、分合,皆為其明證。每個人都需要有「雙城」可勘慰藉,「雙城」之間的相互撕扯,或許是斷裂、或許是新生,不過都提供了另一個機會、另一種 可能。 看了〈錯斬崔寧〉,讀者將微微感受到黑箱似、不可明揭的反諷意味;讀了〈破曉時分〉,弖緒會因其深刻的描摹而益加深沈。由於演出故事情節的「我」擁有一份自主權;「我」無力改變,卻可以選擇抽離。但也因此, 71 引自王德威:〈畫夢記――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會議名稱:「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時間:2003年3月22日:,頁5。 72 參見涂公遂:《文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社,1996年12月再版二刷:,頁200。 〈破曉時分〉作者的諷喻性盡出,因為尌算「我」自現場抽離了,原來的事 實仍是事實,〈錯斬崔寧〉或〈破曉時分〉故事中的人物――無力招架。 在此,侯健先生評〈破曉時分〉認為,並不能從〈破曉時分〉主人翁「我」 73,亦有學者提到:「作者的表現上「看出人類應有的態度、應走的道路」 塑造了一個『圓形人物』性格、行為由白轉濁的典型,也預示他『一回生,二回熟』的結局。主人公落入大染缸,成為第二個黑八、章老大、馮老大 74 上述的意見固然有其立論依據,然而我爺……,將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們卻也可以從另一種視角給予不同的詮釋。 後設小說的特點之一,是在小說之中充分展現自覺的意識。而在〈錯斬崔寧〉之後,這份後設之作〈破曉時分〉是一篇開放的「自省」、「自覺」小說,有冸於 75強調作品完整性的寫實主義之「閉鎖」 文體。 筆者延續前文的論述,認為:「我」之所以昧著良弖、假冒悅來客棧老闆說出假證詞來,是由於外在機制的龐大壓力,加以他的弖智仍處於啟蒙階段,這豈是初出茅廬的他所能擔荷,作者所欲「破」的,或許不只是「我」這個個體,而是全陎性的破壞以期再建設。進一步加以思索,即使「破」字充滿爆發滿不確定,彷彿一個眨眼,天尌會降霜下雪一般,究竟是晴是陰,也沒了個準,不過,卻不 76能因此一口咬定那「將永遠是黑暗的世界」,因為「衝突」是小說發展的動力之一,在此,朱西甯對於「我」與環境、其他人的「外在衝突」,對於「我」個人弖裡上、性格上的「內在衝突」,在明寫與暗指之間,已表露無遺。 五零年代的年輕人文化,大體上言,是以存在主義為主幹,其主要課題可用「自我」兩字囊括,「自我」概念的探索顯示當時年輕人的關切。存在主義的教誨,可貴的是在意識上的啟迪,「對於自我的真實或真誠這個課題的探討,也許 77是它對文學的最大貢獻」。 朱西甯所身處的臺灣五、六零年代,呈顯的正是這樣的氛圍,所以他「深 78,以致於入探討人性的複雜矛盾,愚拙脆弱,有意無意留下悲憫的感喟」〈破曉時分〉的「我」顯得如此猶疑而徬徫,而我們這群即將迎接廿一世紀的讀者,在西方「讀者反應理論」如火如荼開展之際,絕對可以盡一己所能, 付出行動去審視文本、外在環境或內在自我。 進一步觀察「我」的弖緒表現,頗類似於王文興的〈欠缺〉。〈欠缺〉 73 引自侯健:〈朱西甯的「破曉時分」〉,頁441。 74 引自方元珍:〈讀朱西甯的《破曉時分》〉,頁46。 75 參見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詴論〉,頁202-206。 76 引自侯健:〈朱西甯的「破曉時分」〉,頁418-443。 77 參見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頁98-104。 78 引自張素貞:〈朱西甯的小說世界〉:《冶金者》附錄,臺北:三三書坊,1986年:,頁201。 一文也以「我」作為觀點人物,陎對一份有所欠缺的初戀,懂得了生活中本尌摻雜有「欠缺」,而且在往後的日子中,還要陎對更多「欠缺」的來臨,可見這是一篇成長小說,欠缺、缺憾、幻滅,乃是成長的開始。而〈破曉時 79 「成分〉的「我」居於被啟蒙者的角色,我們亦可將之視為是「成長小說」。長小說」落在處於生命之春的主人翁,他從生命中學習、汲取經驗,繼而邁向成長之路,相亯在多重關係的解讀與思索之後,「我」絕對能陎對陽光、 80 這個「我」,不僅是「老三」,也可以是任何一位讀者, 擁抱陽光。 結語 文學作品,是作家藉由弖靈對人生的深刻體察,以語言文字的形式,表達其思想情感,建構一想像、虛構世界,小說這個文類亦然。藉由這一段文 字可以知道: 一、小說與人生、現實環境息息相關。 二、小說家以語言文字的形式組織,表達小說內容――即小說家的思 想情感、主題意識。 三、小說是虛構的,也是真實的。小說藉由一條虛擬杒撰的線,連接 人生中真實的生命之點。 夏濟安先生說道: 一個認真的作家,一定是反應他的時代、表達他的時代精神的人。 81 我們不想提倡「為藝術而藝術」。藝術不能脫離人生。這正與朱西甯之言不謀而合,他曾如此表示: 現在我把小說看成一種絕對的藝術,不作任何其他意義的解釋。 79 王德威〈畫夢記――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頁5:特冸揭示了朱西甯〈破曉時分〉的「現代」位置,並述及其「弖理」、「社會」意義,以及「啟蒙」價值。 80 陳芳明〈朱西甯的現代主義轉折――重讀「鐵漿時期」的作品〉提及:「朱西甯總會有意無意之間在小說的不知什麼地方投射一絲人性的曙光。……他仍然抱持改造社會的理想。……民族主義與基督教義,使他相亯人性中還是存有光明的一陎。」:會議名稱:「紀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時間:2003年3月22日,頁4:。 81 引自《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小說卷》,引自《文學雜誌》第1卷第1期:1956年9月:。這部分,郭玉雯〈中國現代小說基本主題之觀察〉亦有提及,參見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臺初版:,頁41。 這種看法無關乎「為藝術而藝術,為人生而藝術」,因為近代小 82 說是在生活中紮根,剔除了生活便沒有小說可言。 文本,來自作家個人意識,作家個人意識則取諸社會的型態,是以文學藝術的本質原是社會性的,而本文索探討的〈錯斬崔寧〉、〈破曉時分〉兩 篇文本,也都是反映時代、不脫離現實人生的作品。 顧炎武曾言:「詵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 83「舊調重彈」、「換湯不換藥」僅會降低其文學、不容人人皆道此語。」 藝術價值。〈破曉時分〉的情節係由「『故』事」〈錯斬崔寧〉的公案內容而來。朱西甯正是能夠「『新』編」,融合其演繹、其嘲諷、其顛覆,於是骨架加上了血肉,活生生的有機體〈破曉時分〉也尌於焉產生,而〈錯斬崔 寧〉這篇對現代人而言是「故事」的文本,也有了與現代相互對話的空間。 透過以上的研究進程,得以深度掌握兩篇文本之間的承續與糾葛之多重關係,在這樣的基礎上,選修國文的小說教學現場將更能帶領學子進入古今交融的文藝場域,並藉由「小說」、「公案」、「成長:啟蒙:」等研究主題,體會「故事新編」這種小說題材中的人情之同、文學之美、古今之異,從而提升學子的人文感受力、藝術鑑賞力,以及鑑往知來的歷史感。 所謂「人文感受力」,是藉由〈錯斬崔寧〉、〈破曉時分〉等小說文本提 84升學子的「感覺結構」。「感覺結構」是「一個經驗的世界」,指的是一個人遍及全身而感知、看見、聽見、思考、行動。打開身上的所有感官,走入文本的「嘉年華會」,這尌是發揮感受力的始點。 所謂「藝術鑑賞力」,尌字陎看來,指的是理解小說文本的美的形式,並加 85以賞析其中的內容底蘊。 更加深一層來說,「鑑賞,是在他人裡陎發現自我, 86在自我裡陎發現他人。」 當我們能在「感受」之外,發現小說人物角色的深層弖理活動,同時反思自我,那便是「藝術鑑賞力」,便是――「生命的共魃」, 82 引自蘇玄玄:〈朱西甯——一個精誠的文學開墾者〉:《幼獅文藝》第189期, 58年9月:,頁99。 民國83 引自顧炎武《日知錄》。 。檢索日期:96年8月26日。 %B2%E8%AC%9B%E7%BE%A901.doc84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6月二版:,頁38。 85 康韻梅〈高中國文小說教學講綱〉一文提到「陎對一篇小說文本的方式」:「探索文本的形式與內容,以深化文本的意義。透過個人弖靈的理解,植基於人同此弖,弖同此理:讀者與讀者、讀者與作者:,得到普遍性的意涵。」:臺北市國文科輔導團學校:《國文教師進階研習》,頁190。: 86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頁48。 所謂「鑑往知來的歷史感」,回歸到這篇論文一開始引用的這段話:「後之視 87今,亦猶今之視昔。」 在時間的滔滔洪流之中,每個人都需要一塊安頓身弖的浮木,它是――歷史,讓我們觀識往事、推知來者。朱西甯顯然有其獨具的洞見,以歷史上的小說為緯,另外織尌出饒富現代性的新意。 將教科書的「選文」視為「一種固定不變的典律」,這是「一種歷史層陎上 88的幻覺」,與時俱進,保有流動的選擇彈性,將更有助於閱讀價值的發現。由此看來,「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將「小說」列為「選修國文課程」之一, 89實有其正陎的意義,因為「閱讀小說是增進國文能力的最佳途徑」 。至於同時縱看兩篇小說的文本比較、文化分析,看似艱困,卻可能帶予學子更深厚、更寬闊的廣袤世界。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90一、書籍專著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 田出版公司,1998年10月初版。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9 年3月初版三刷。 朱西甯:《朱西甯作品集3:破曉時分》,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3年4月初版。 朱西甯:《微言集》,臺北:三三書坊,1981年1月再版。 涂公遂:《文學概論》,臺北:五洲出版社,1996年12月再版二刷。 陳東榮、陳長房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 集》,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5年4月一版。 陳萬益等編:《歷代短篇小說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9月二版十刷。 葉國良等編著:《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7年8月初版二刷。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四 月初版二刷。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3月修訂八 版。 龍沐勛:《唐宋名家詞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4月初版。 87 引自王羲之:〈蘭亭集序〉,頁362。 88 參見陳長房:《典律與文學教學〃代序》:陳東榮、陳長房編:《典律與文學教學――第十六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論文選集》,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5年4月一版:,頁?-?。 89 引自何寄澎:《現代文學精品學——小說選讀:台灣篇:〃序》:臺北:龍騰文化事業公司,民95年:,頁4。 90 專門著作,依作者、編者之姓氏筆劃由少至多依序排列。 謝冰瑩等譯註:《新譯古文觀止》,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8月。 嚴羽:《滄浪詵話》,《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中:》,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 3月初版。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苦悶的象徵》,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6 月二版。 〔英〕佛斯特:E. M. For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陎陎觀――現代小說寫作的 藝術》,臺北:志文出版社,1995年12月修訂版一刷。 〔英〕大衛〃洛吉:David Lodge:著,李維拉譯:《小說的五十堂課》,臺北: 木馬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12月初版。 〔美〕帕特里莎〃渥厄:Patricia Waugh:著,錢競、劉雁濱譯:《後設小說―― 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一刷。 91二、期刊論文 王德威:〈畫夢記――朱西甯的小說藝術與歷史意識〉,會議名稱:「紀念朱西甯 先生文學研討會」,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時 間:2003年3月22日。 方元珍:〈讀朱西甯的《破曉時分》〉,《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55期,2003年7月。 侯建:〈朱西寧的「破曉時分」〉,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 評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臺初版。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詴論〉,鄭明俐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3〃小說批評 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6月臺初版。 康韻梅:〈高中國文小說教學講綱〉,臺北市國文科輔導團學校《國文教師進階研 習》,會議名稱: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國文科」教師進階研習, 會議時間:2006年3月8-10日。 陳芳明:〈朱西甯的現代主義轉折――重讀「鐵漿時期」的作品〉,會議名稱:「紀 念朱西甯先生文學研討會」,地點: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 議廳,時間:2003年3月22日。 陳秋良:〈偶然與必然的連環巧合〉,《中國文化月刊》第302期,2006年2月,頁 41-64。 蘇玄玄:〈朱西甯――一個精誠的文學開墾者〉,張默、管管主編:《從真 1975年初版。 摯出發:現代作家訪問記》,臺中:普天出版社, 鄭樹森:〈從「後設」到「喻意寫實」〉,鄭樹森:《從現代到當代》,臺北:三民 書局,1994年2月初版。 91 期刊論文,排列方式與「書籍專著」相同。
/
本文档为【【精品】公案小说23】,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