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司马懿谋略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2017-11-15 17页 doc 36KB 1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1103

暂无简介

举报
司马懿谋略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司马懿谋略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毕业论文 (2012届) 从《三国演义》看 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吴 完成日期 2012年4月 30日 从《三国演义》看 1 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内容提要: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 物,诸葛亮辅佐蜀汉政权,司马懿从事于曹魏。二人作为托 孤重臣,其政治、军事地位十分显著。在军事谋略方面,诸 葛亮与司马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长远的战略性目光,学 识渊博。诸葛...
司马懿谋略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司马懿谋略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毕业论文 (2012届) 从《三国演义》看 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指导教师 吴 完成日期 2012年4月 30日 从《三国演义》看 1 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 内容提要: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 物,诸葛亮辅佐蜀汉政权,司马懿从事于曹魏。二人作为托 孤重臣,其政治、军事地位十分显著。在军事谋略方面,诸 葛亮与司马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长远的战略性目光,学 识渊博。诸葛亮用谋施计时变化多端,远胜于司马懿,但在 人才任用及培养上,却又逊于司马懿。 Abstract:Zhuge Liang and Sima Yi were important figures in the three kingdoms,.Zhuge Liang’s supporting Shu Han regime,while Sima Yi to Cao Wei. Two men entrust an orphan to a high-ranking official with heavy responsibility, their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sition is very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military strategy,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Zhuge Liang and Sima Yi,.They both have a long-term strategic vision and scholarship. When Zhuge Liang Shi is very dynamic, far better than Sima Yi, but on the appointment and training of personnel, but inferior to Sima Yi.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司马懿;军事谋略 Key words: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Zhuge Liang;Sima Yi;Military strategy 2 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属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等职,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更是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三十八回正式出山至一百零四回陨落五丈原,共占六十六回;而司马懿在九十一回初掌兵权,很快就中计遭贬,直到九十四回被加为平西都督,才正式走上战场,至一百零八回病逝,仅占十四回。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作为托孤重臣,其政治地位皆十分显著。在军事方面,诸葛亮是刘备的首席军师,全权掌管蜀汉兵权;司马懿一路崛起,成为继曹真之后曹魏的军事掌权者。二人最为突出的都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军事谋略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现出更多的差异,现将二人军事谋略异同作一简要分析。 一、二人军事谋略的共性 (一)远见卓识 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隆中对》里指出:“将 3 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见三十八回)这一“连吴抗曹,吞荆占益”的主张成为刘备集团的远大战略,最终促成三国鼎立。 同时诸葛亮算无遗策,料事如神。如赤壁之战中完全算定曹操的逃跑路线;刘备入吴迎娶孙权的妹妹时,诸葛亮授予赵云的三个锦囊一一应验。诸葛亮不仅能料定生前之事,还能算出身后之事。入川之时在鱼腹浦布下八卦阵,后来成功困住陆逊;邓艾暗度阴平偷袭成都 时,发现诸葛亮生前曾在险隘处创立营寨,只是早已被后主荒废。 司马懿也有长远的战略性目光,曹操得东川时,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见六十七回)但曹操认为“既得陇,复望蜀耶,”而拒绝采用司马懿这条计策。后法正有云:“昔曹操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乃留夏侯渊、张郃二将屯守,而自引大军北还:此失计也。”(见七十回)刘备取得汉中后,操自悔“恨当时不用卿言”,当曹操大怒要讨伐刘备时, 4 司马懿又献策给曹操:“江东孙权,以妹嫁刘备,而又乘间窃取回去;刘备又据占荆州不还:彼此俱有切齿之恨。今可差一舌辩之士,赍书往说孙权,使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以救荆州。那时大王兴兵去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救,势必危矣。”(见七十三回)这一联吴击蜀计策,“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的方针相抗衡,这样做 1的好处是利用矛盾,打击刘备,保存自己。”最终取得“关羽兵败被杀、刘备失去荆州”的 战果。 诸葛亮二出祁山与曹真对阵时,蜀军粮草不济。司马懿判定“吾军胜,蜀兵必不便去;若吾军败,蜀兵必即去矣”(见九十八回),事实的确如此,孔明胜了一阵立马暗地撤兵归国。在平定辽东前,司马懿预言“渊若弃城预走,是上计也;守辽东拒大军,是中计也;坐守襄平,是为下计,必被臣所擒矣。”(见一百六回)后果如其所料,在襄平斩杀公孙渊父子。 由上可见,诸葛亮与司马懿二人作为军国重臣,都有着长远的战略性目光和超凡的军事预见能力。 (二)学识渊博 诸葛亮学究天人,在草船借箭之后答鲁肃:“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见四十六回)可见诸葛亮对于天文地理、奇 5 门阴阳以及阵图兵势都了如指掌。在天文方面,诸葛亮不仅在草船借箭时算定三日后的大雾、一出祁山破羌兵时看出天将降大雪,更是在赤壁之战中借来东南风。孔明自称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在刘备、庞统西征益州时,曾致书玄德:“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见六十三回)在六出祁山时用遁甲之法使阴云集合,驱六丁六甲扫荡浮云。赤壁之战时也夜观乾象,算定“操贼未合身亡。”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能呼风唤雨,而且还能料人生死。 而司马懿在入寇西蜀时夜观天文,算定月内将会有大雨,所以停军不前。诸葛亮六出祁山时,司马懿夜观天象,见中原旺气正盛,奎星犯太白,判定当时的局面不利于西川,后来诸葛亮果然病逝于五丈原。司马懿在平定辽东叛乱时,也根据流星坠落算定五日后必斩公孙渊。但司马懿在天文造诣上,只能料人生死而不能呼风唤雨,技逊诸葛亮一筹。同时,诸葛亮还会卜易,刘备不敢亲身去东吴迎娶孙权之妹时,孔明安慰刘备说 “适间卜易,得一大吉大利之兆。主公便可应允。”(见五十四回)而司马懿并不擅阴阳之术。 (三)长于离间,敢用奇兵 对于诸葛亮和司马懿这样的将帅来说,伏险设防完全是得心应手。《三国演义》书中关于二人诱敌伏兵、疑兵怠兵之 6 计的描写比比皆是,在此不一一枚举。诸葛亮和司马懿较为相像的是——长于离间,敢用奇兵。 兵法有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 2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诸葛亮在南征孟获时,离间雍闿、朱褒、高定三人,从 而平定建宁、越嶲郡、牂牁郡;后来又采用马谡的计策,反间曹睿与司马懿君臣,使司马懿削职回乡;连收服姜维,也是利用魏国驸马夏侯楙离间姜维与天水太守马遵,从而把姜维逼1 2 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第205页。 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中华书局2010年,第53页。 得走投无路只能降蜀。诸葛亮用离间计使司马懿中计遭贬,司马懿也以此相报,诸葛亮四出祁山一路旗开得胜,但最后却因为司马懿使人在后主刘禅面前进谗言,污蔑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从而迫使诸葛亮回师。 3兵法有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先探知陈仓守将郝昭病 重,就表面上调兵遣将三日后出兵,自己却暗出汉中,星夜倍道直达城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一举打下陈仓。司马懿“克日擒孟达”也是同一个道理,降将孟达认为“宛城离洛 7 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见九十四回)而司马懿不等圣旨批复,八日就到了新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擒杀孟达。 二、二人军事谋略的差异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较量颇有看头,二人的军事谋略水平各有千秋,他们的军事谋略不同之处主要呈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战略方针不同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见三十八回) 这一战略方针按阶段可以分为三大步骤:“第一,占荆州为根据地,取益州后建立蜀国,与魏、吴三分天下;第二,和戎抚夷以固后方,外结孙权,北拒曹操;第三,待天下有变, 4从荆、益两路北伐中原,灭魏兴汉。”诸葛亮在实现第一步后,派大将守卫各处“保其岩阻”, 南征孟获,也是为了实现“南抚彝、越”这个目的。孔明在入川前还教给关羽保守荆州的方针——“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一再提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克复中原,重兴汉室”等口号。 诸葛亮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这三步战略,在“跨有荆、益” 8 之后蜀汉政权到达巅峰。后经过努力第二步战略计划也成功实现,但是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决定了其最终目标——“兴复汉室”没有实现。虽然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北伐,但第三步战略计划始终没有实现。 反观司马懿则没有那么大的战略方针,他只需要奉命行事。在抵抗诸葛亮北伐时,诸葛亮主攻,而司马懿则奉行“以守为攻”的战略指导方针。 (二)谋略特色不同 1.诸葛亮——足智多谋 鲁迅曾有“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的评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始终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形象出现,他从不亲自参与战斗,诸葛亮的谋略特色是——足智多谋。 在《三国演义》书中诸葛亮制定的计谋,除最基本的诱敌伏兵、疑兵怠兵之计外,大概还有以下14种: 3 4 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中华书局2010年,第54页。 熊笃、段庸生:《〈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重庆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诸葛亮用谋施计变化多端,司马懿曾仰天长叹曰:“其(诸葛亮)谋略吾不如之。”同时,诸葛亮的计谋还有几个很明显的特征: 9 (1)专用火攻。诸葛亮坦承自己“平生专用火攻”,博望坡用兵就烧掉夏侯惇十万大军;火烧新野大败曹仁、曹洪;火烧赤壁促成三国鼎立;烧藤甲兵七擒孟获而平定南方。 (2)锦囊妙计。《三国演义》全书出现过四次锦囊妙计,一次是曹操赤壁兵败后留锦囊给曹仁保南郡,其余三次则皆是诸葛亮策划,第一次是刘备去东吴成亲时,孔明授予赵云三个锦囊,使刘备安然回荆州;第二次是三出祁山战司马懿时,让姜维、廖化临阵拆开锦囊,后来大败魏兵;第三次是私授马岱锦囊,在魏延造反时斩杀魏延。 (3)喜用激将法。诸葛亮的军事计谋,都需要得力人手去实现,在某些特殊时刻他还会用激将法。曹将张郃攻打葭萌关时,孔明故意说黄忠和严颜年老恐非张郃对手,使黄、严二人主动请战,后来黄忠“智夺天荡山”;南征孟获时,以赵云、魏延不识地理为由激其深入重地,先破金环三结。 (4)口才非凡。“舌战群儒”、“骂死王朗”、“三气周瑜”、“羞死曹真”等,都显示出孔明口才非凡。 (5)打心理战。孔明赤壁之战时对于周瑜的心理了如指掌,所以借得东南风后可以安然归去。“空城计”更是心理战术的最佳战例,利用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平生谨慎”这个心理,以一座空城退了司马懿十五万大军。 (6)神出鬼没。诸葛亮退兵神出鬼没,往往走了几日敌军才发觉。同时诸葛亮还喜用神鬼之术,如五出祁山时“出陇 10 上诸葛妆神”,割尽陇上小麦。六出祁山叫张嶷引五百军,都扮做六丁六甲神兵,吓退郭淮。 2.司马懿——贵于乘时 相对于诸葛亮而言,司马懿策划计谋的能力就要弱很多。在运谋布局上司马懿远不如诸葛亮,但是孔明北伐时认为“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司马懿用谋施计比不过诸葛亮,但是他却有着非凡的判断力,能准确地把握住时机,或者等待时机到来。司马懿的军事谋略有着很明显的特色——贵于乘时。 曹操取得东川时,司马懿就提出“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他建议曹操应该一鼓 作气攻下西川。当时司马懿的判断完全正确,只是很可惜没有被采用。 书中第九十四回“司马懿克日擒孟达”,司马懿这个时候 “克日”就是“承时”的表现, 5“司马懿不用,则孟达不死。孟达不死,则两京可图。两京可图,则曹氏可灭。” 司马懿 敢于决断,不依旧例申报天子再行用兵,从而立下大功一件。 司马懿在后期与曹爽的争权时,先是示敌以弱,托病回家不理政事。曹爽让人来试探时,司马懿立刻装出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使曹爽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等到曹爽等人跟 11 随皇帝出城祭扫时,司马懿马上抓住时机一举控制都城,从而杀死曹爽,夺得军政大权。 反观诸葛亮,虽然被称为“智绝”,但是对于时机的把握就没有司马懿做得到位。诸葛亮六出祁山好几次都是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退兵,直到第六次出祁山时才开始实行军民屯田,同时还造出木牛流马搬运粮草,但是此时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没多久就在五丈原病逝。如果诸葛亮很早就着手解决粮草问题,那么蜀国的北伐事业应该又是另外一番局面。 (三)人才任用及培养不同 诸葛亮用兵如神,调兵遣将无人能及,但是诸葛亮在用人上,也出现过重大失误。 第一次是因为错用马谡而丧失街亭重地,一出祁山因此前功尽弃。刘备曾对孔明评价马谡:“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见八十五回)但诸葛亮没有听取刘备的建议,南征孟获时极力赞同马谡的“攻心为上”策略,北伐前也用马谡的计策反间曹睿与司马懿的君臣关系,正是诸葛亮对马谡的重用,才使马谡刚愎自用不听王平的正确建议,从而导致街亭失守。第二次是在诸葛亮在四出祁山时,因为李严部将苟安在成都散播流言,引发后主猜忌而下诏班师。诸葛亮没有及时地追究李严之过,在处理完这起君臣误会之后就马上进行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在前方旗开得胜之时,李严却因为军粮不济,以“东 12 吴即将入侵”为由骗回孔明,北伐再一次失败。诸葛亮因为错用马谡和李严,直接导致了两次北伐中断。 对于大将魏延的任用,也是多有不公。“平西川,争汉中,擒孟获,魏延屡建战功,伐中原时魏延是帐下第一员大将,曾斩王双,战张郃,诱司马,功绩无人可比,但孔明全不念其功劳。尤其错误的是,他死前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就断定身后魏延必反,暗中安排马岱 6斩杀魏延,一手制造了蜀国最大的冤案。” 诸葛亮用魏延一开始就抱着怀疑态度,使魏延 始终没有进入蜀国的权力核心,饮恨而亡。 在人才培养方面,诸葛亮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自己病逝与五丈原这27年间,也没有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最终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虽然诸葛亮选择了姜维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直到自己即将病逝时,才将平生所学著书二十四篇传授给姜维。姜维九伐中原皆以失败而告终,“诚然, 姜维不乏胆识与谋略, 可在蜀汉集团时间较短、功劳不高、资历尚浅, 缺乏群众基础, 尤其是在备加赏识、信任他的诸葛亮去世后, 更是孤掌难鸣, 难以服众。当他还在前线浴血奋战之时, 后主已经降晋, 这充分体现刘禅君臣对姜维挽救蜀 7汉覆灭命运之能力的怀疑。” 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生平对手,却从未出现过用人失误。 13 他一奉诏出关,就重用曾大战张飞的猛将张郃,为战争战略全局的取胜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司马懿向曹睿举荐杂号将军郝昭守陈仓,郝昭以三千兵马对抗诸葛亮的三十万精兵,诸葛亮昼夜相攻二十余日,也是无计可破。在诸葛亮五出祁山时,司马懿又推荐夏侯家四大将一同抵抗诸葛亮,为魏国提供了重要人才资源。 司马懿识别人才独具慧眼,他赏识两位青年人物——钟会、邓艾。钟会“喜读兵书,深5 [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618页。 6 7 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王莹雪:《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今日科苑》2008年第18期。 明韬略,司马懿与蒋济皆奇其才。”(第一百七回)邓艾“素有大志,但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画,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人皆笑之,独司马懿奇其才,遂令参赞军机。”(第一百七回)后来钟会和邓艾都成为魏国后期的栋梁之材,为灭蜀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司马懿在人才培养上,直接将两个儿子视为接班人。“懿长子司马师,字子元;次子司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志,通晓兵书。”(第九十四回)且二人常年跟随父亲南征北战, 在 14 战争中迅速成长, 又在与将领朝夕相处时笼络了一批忠于自己的党羽,为篡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不负所托,灭蜀降吴,并最终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实现三家归晋。“三家归晋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司马懿,他不仅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集团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大 8权, 而且极力打造了两位西晋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由此可见,司马懿培养人才还是相 当成功的。 三、造成二者差异性的原因 上文提到这二人军事谋略上有诸多不同之处,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格特征 诸葛亮生平谨慎,一出祁山前,魏延曾建议由自己兵出子午谷,以奇制胜,却被诸葛亮认定为危计而拒绝采纳。司马懿对此曾评价:“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见九十二回) 虽然诸葛亮也摆出过“空城计”,但他事后自己承认:“此人(司马懿)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见九十五回)奇袭陈仓也是早就打探到守将郝昭病重,才敢采用突袭策略。 正是由于诸葛亮谨慎处事,所以他指挥作战时都事先制定 15 万全之策,这是形成“足智多谋”谋略特色的原因之一。 诸葛亮逝世时才五十四岁,“恢复吴蜀同盟,平定南中叛乱,闭关息民,发展经济,操练军队,件件都要他亲自抓。百官要他监督,军队要他训练,军械要他改良,农业要他倡导, 9北伐要他指挥。” 不仅如此,他还”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 数升。”(见一百三回)诸葛亮事必躬亲,不仅把自己的身体拖垮,还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手下将领才智的发挥,所以始终没有培养出杰出的接班人并导致军事后备人才凋零。 司马懿性格多疑,为人以奸诈阴险著称。在诸葛亮不得已摆出“空城计”时,司马懿手握重兵不仅不敢攻城,反而掉头就跑,这就是由他的性格多疑决定的。在与曹爽争权时,先是装病麻痹曹爽,等到良机到来一举控制都城后,为了劝降曹爽而许诺:“吾与蒋济指洛水为誓, 只因兵权之事, 别无他意。”(见一百七回)等到曹爽真正交出印绶后,曹爽兄弟三人照样被灭三族。 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懿的性格中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面对诸葛亮这样的对手,他是败多胜少,但是他懂得扬长避短,以守为攻。司马懿在上方谷受困差点被烧死后,马上躲入营寨坚守不出。甚至于孔明送妇人衣服给司马懿想激其出战时,司马懿按捺住心中怒火没有应战,却从来使口中打听到孔明事多食少,从而断定:“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16 只有司马懿这样懂得隐忍的将领,才能最好地执行魏主的坚守政策。 司马懿为人狡诈,深谙蛰伏之道,总是等待最佳时机的到来,所以使他的军事谋略特色带上“乘时”色彩。 (二)政治地位 8 9 王莹雪:《司马懿与诸葛亮形象之比较》,《今日科苑》2008年第18期。 刘光利:《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再认识》,《文史杂志》2010年第5期。 诸葛亮一出山,刘备就“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见三十八回)。在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将三个儿子叫到孔明跟前交待:“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见八十五回)所以无论是在先主还是后主时期,诸葛亮都是处于“一人 10之下万人之上”的政治地位。兵法有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诸葛亮有着君主对他的充 分信任,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到“足智多谋”,但也就是因为诸葛亮位高权重,才会偶尔因为大意而出现用人失误。同时,诸葛亮的身份也决定了他需要制定远大的战略方针——“兴复汉室”。 司马懿却是文学掾出身,后历任尚书仆射、大都督、太尉、太傅等职,直到扳倒曹爽夺权成功之后,才真正掌控魏国朝政。司马懿的崛起之路历经坎坷,官职有贬有升。他在处理 17 君臣和同僚关系上,比诸葛亮要艰难很多,那么司马懿用人从不能出现重大失误,否则就会动摇他的政治地位,甚至引来杀身之祸。他在魏国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要懂得隐忍,所以司马懿的政治地位不稳定,也是促成他的军事谋略“贵在承时”原因之一。 (三)目的可行性 诸葛亮的最终战略方针是“兴复汉室”,所以他一定要进行北伐,从而达到“恢复中原”、“还于旧都”,也就决定了诸葛亮必须主攻。但是诸葛亮北伐前,蜀国先是丧失荆州,再经过夷陵之战国力大损。王燕华认为:“荆州丧失,‘隆中对’战略提出的两路钳制攻势失 11效„„西出祁山只能是一支偏军,形成不了东西呼应的效果。”诸葛亮北伐时已经面临粮草 不济、人才凋零等危机,所以诸葛亮的目的实现的可能性非常小。 司马懿就是依据蜀国衰弱、魏国强大的最根本形势,在加上有利地形才能实现战略性防守。诸葛亮的目的大而空,选择时机也多有不对,再加上用人失误等原因,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司马懿的战略目的都很具体明确,主要是抵抗诸葛亮北上,所以易于实现。 (四)作家创作倾向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 18 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12略”,也就是相对于史实的诸葛亮来说,运用奇谋妙策并非其所长,反而从政管理能力还要高于军事才能,但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绝”形象,创造了大量虚构情节,如“草船借箭”乃孙权所为,并非诸葛亮的创举;“华容道放曹操”、“五丈原镶星”、“空城计”等都没有历史根据,等等。这都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 13兵如神的谋略大师,成为中华民族无比智慧的化身”。 《三国演义》中对司马懿的描写基本符合史实,但仍有一些虚构之处。如诸葛亮北伐的前三次,魏军的统领并非司马懿而是曹真;马谡“失街亭”时魏军总指挥是张郃也不是司马懿;上方谷一战蜀兵大败魏兵和“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皆确有其事,但过程虚构;等等。作者为了刻画人物形象,“舍弃某些不符合人物典型化,采用民间传说,或引进艺 14术虚构,使历史人物性格更加集中鲜明,形象更加突出,”这也是造成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 谋略差异的原因之一。 当然,《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军事谋略还有很多异同之处,造成二人军事谋略差异的原因也不止这些,本文仅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论述,其他的不一一罗列。目前大多数读者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司马懿作为他的手下败将每次 19 只能落荒而逃,但我们客观地分析文本,就可以发现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的军事谋略水平不相上下。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而司马懿看似常常打败仗,但是他却从未遭受过致命的打击,反而保存了实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我们应该深层次、客观地解读文本。 10 11 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中华书局 2010年,第38页。 王燕华:《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再探》,《西部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 12 [晋]陈寿著,[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第775页。 13 沈伯俊:《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76页。 14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73页。 参考文献: 1.[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2.[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凤凰出版社2010年。 3.[晋]陈寿著,[南朝]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 4.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 1992年。 5.沈伯俊:《三国演义新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6.熊笃、段庸生:《〈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溯源研究》,重庆出版社 2002年。 7.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5年。 8.关四平:《三国演义源流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吴如嵩:《〈孙子兵法〉十五讲》,中华书局2010年。 10.齐裕焜:《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11.李国帅:《近现代三国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年 12.武志国:《〈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13.刘光利:《对诸葛亮“鞠躬尽瘁”精神的再认识》,《文史杂志》2010年第5期。 14. 杨晓东:《司马懿崛起之路试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2期。 15. 崔积宝:《论〈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谋略特色》,《学习与探索》 1995年第3期。 16.栾文洁:《司马懿早期与曹魏政权关系之》,《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1 17. 李润芳:《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智者之愚》,《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18. 付开镜:《司马懿父子的卑劣人格:晋王朝松软的立国根基》,《许昌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22
/
本文档为【司马懿谋略 从《三国演义》看诸葛亮与司马懿军事谋略异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