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6

《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6

2018-03-14 5页 pdf 224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0084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62017年9月中州学刊Sept.,2017第9期(总第249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9【哲学研究】《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周宝银摘要:“未若贫而乐”,是《论语》注解中歧义较多的章句之一。历来注家对“乐”下是否有“道”字持论不同。把“未若贫而乐”放在整体语境中考察,联系社会背景、孔子政治抱负、教育思想及子贡的个性特征综合考察,突破“贫而乐道”成说,...
《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6
2017年9月中州学刊Sept.,2017第9期(总第249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9【哲学研究】《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周宝银摘要:“未若贫而乐”,是《论语》注解中歧义较多的章句之一。历来注家对“乐”下是否有“道”字持论不同。把“未若贫而乐”放在整体语境中考察,联系社会背景、孔子政治抱负、教育思想及子贡的个性特征综合考察,突破“贫而乐道”成说,得出“未若贫而乐”之“乐”应读为礼乐之“乐”,前脱“好”字,即为“贫而好乐”,与“富而好礼”对文。关键词:《论语》;贫而乐;乐;贫而乐道;贫而好乐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9-0114-05一、引言《论语》作为儒学经典,是研究孔子及先秦儒学的最主要文献。对《论语》章句的理解,直接影响到对孔子及早期儒学的认识。今本《论语·学而》第十五章云:“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①此章“未若贫而乐”一句,版本存在歧异。综合而论,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邢疏本、元刻《集解》本、朱熹《集注》本、刘氏本及河北定州汉墓竹简本无“道”字,作“贫而乐”;另一类是古本、足利本、正平本、津藩本、高丽本、皇侃《论语义疏》本及唐石经有“道”字,作“贫而乐道”。受此影响,昭明文选幽愤诗“乐道闲居”,注引论语“贫而乐道”。②虽有版本异同,但历代学者注解此章多坚持“贫而乐道”论或训“乐”为“乐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曰:“不如贫而乐道。”③司马迁“从孔安国问古文尚书,史记所载论语亦是古论。仲尼弟子传引论语曰:‘不如贫而乐道’,正与孔合”④。郑玄解释此章曰:“乐,谓志于道,不以贫贱为忧苦也。”⑤刘宝楠《论语正义》虽作“贫而乐”,但刘氏赞同训“乐”为“乐道”。他说:“郑以‘乐’即‘乐道’与古论同。”⑥皇侃《论语义疏》云:“‘未若贫而乐道’者,孔子更说贫行有胜于无谄者也。”⑦班固《汉书·王莽传》云:“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于故旧,笃与师友。孔子曰‘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公之谓矣。”⑧在班固看来,“贫而乐”之“乐”就是“乐道”之意⑨,与郑本同。康有为先生站在今文经的立场,基于各种版本、各家疏注,把“贫而乐”看成是刘歆作伪,是古文经。他说:“集解本作‘贫而乐’,无‘道’字,惟皇本、高丽本、日本足利本、史记弟子列传、孔安国注,皆作‘贫而乐道’。唐石经亦有‘道’字,但旁注汉书王莽传与郑注引无‘道’字,盖古文也。刘氏宝楠不知汉书为刘歆伪撰,以为今文之误也,今不从。”⑩程树德先生根据孔注,认为“乐”有“道”字。瑏瑡杨伯峻先生依据皇侃《义疏》、郑玄《注》,在此章译文增“于道”。瑏瑢李泽厚先生依据“古本”,认为:“‘乐’后有‘道’字,意更明确。”瑏瑣高尚榘教授认为:“‘乐’后应有‘道’字,‘乐道’与‘好礼”对应。”瑏瑤如此不一而足。以上学者或有所据,却亦忽视了孔子之“道”的内涵、当时语境及子贡在孔门的地位,因而,“贫而乐道”或训“乐”为“乐道”的说法值得商榷。本文从孔子“一贯之道”的内涵、教育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及当时语境考察,此章“贫而乐”收稿日期:2016-12-14作者简介:周宝银,男,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曲阜273165)。411并非“贫而乐道”,而是应作“贫而好乐”,与下文的“富而好礼”对文。以下做具体辨析论述,祈请方家指教。二、旧解质疑“道”是孔子思想体系中比较抽象、宽泛的概念。《论语·里仁》载子曰:“吾道一以贯之。”瑏瑥由此,有了历代学者苦苦求索的孔子“一贯之道”之说。清儒刘宝楠说:“‘一贯’之义,自汉以来不得其解。”瑏瑦随着孔子研究的逐渐深入,学者们越来越感到,孔子“一贯之道”的具体所指与礼乐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这关系着对其整个学说思想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因礼乐在治理国家中拥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视为孔子之道的一个内容。瑏瑧所以,“一以贯之”包括孔子在生活、教学中正礼、正乐,以实现“天下有道”的至高追求。瑏瑨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孔子把礼乐之道抽象出来,使蕴含于礼乐之中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普遍原则昭明于世,因而,礼乐之道或礼乐精神即为孔子的仁学瑏瑩,而“吾道一以贯之”就是以“仁”贯之瑐瑠。因而,“道”的主要内容就是“礼乐”等思想。历代名注亦多主此说。如何晏“子之武城”章“君子学道”句集解引孔安国曰:“道,谓礼乐也。”瑐瑡邢昺注疏曰:“此章论治民之道也……意欲以礼乐化道于民,故弦歌。”瑐瑢朱熹集注也以为:“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瑐瑣当代学者也多以此“道”指礼乐或“礼乐制度”。瑐瑤可见,此章“一以贯之”之“道”确指“礼乐”。王滋源先生认为孔子的道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修养,二是以周礼为基础的政治典章制度。瑐瑥因周公使礼乐成为社会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所以,孔子所赞同的典章制度主要是周代的礼乐规范。在《论语·八佾》篇中,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瑐瑦当“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正道”之时,孔子便“退而修诗、书、礼、乐”瑐瑧,以纪帝王之道,目的是让“礼崩乐坏”的社会能“就有道而正焉”瑐瑨,恢复周初的礼乐社会。“礼崩乐坏”的历史事实,让孔子始终不离正礼正乐,进而设置了一幅理想治世。孔子童年就受到鲁国浓郁礼乐文化的熏陶,“常陈俎豆,设礼容”瑐瑩。经历“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瑑瑠,“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瑑瑡,“无所遇”“道难行”的政治现实让孔子转向教学,本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瑑瑢的学术精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瑑瑣,以礼、乐、诗为教学的主课,取得“弟子盖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瑑瑤的巨大成果,所追求的“礼乐之道”也“弥尊矣”。孔子教学并非造就“多学而识”瑑瑥的知识传承者,而是希图培育能拯救乱世、重新树立以礼乐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栋梁之材。孔子“吾从周”瑑瑦的抉择背后,隐藏着他对西周礼乐文明的坚定追求。由此可见,孔子的“道”包含“礼”“乐”内容。“乐道”,已蕴含“好礼”“好乐”“好诗”之意。《论语·学而》篇主要讲学习问,孔子希望弟子成为“君子儒”瑑瑧,而“儒”之本义,就是以“仁”“义”“忠”“信”“孝”“悌”等思想教人,讲究礼乐,崇尚礼仪瑑瑨。“未若贫而乐”章讲的是孔子对子贡的教育问题,“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刻苦学习,以自新也。“‘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瑑瑩“道”指言、说,“学”谓讲习讨论之事。瑒瑠显而易见,在孔子那里,“道学”有着具体的内容,即通过刻苦学习礼乐,不断提升自我。清儒李光地解释此章云:无谄无骄,在“行”上做功夫;乐(道)好礼,在“学”上做功夫。瑒瑡“无骄”与“好礼”,正是这种“行—学”的递进关系。而“无谄”指“行”,“乐道”也指“行”,“无谄”与“乐道”,就没有了这层递进关系,而属于并列关系。“乐道”已含有“好乐”“好礼”之意,与“好礼”难以并列。同样,“乐道”说的是教学目标的“道”,如若对应教育内容的“礼”,则混淆了孔子学术思想中的层次性,违背了并列的逻辑关系。礼、乐、诗并属孔子教学科目,但道的含义则更广,与礼、诗显然不能说是同类。在这里,“贫而乐道”说既无法符合语境中的递进关系,也无法满足语境中的前后联系。此外,纵观《论语》《礼记》《史记》等文献,可知孔子对音乐造诣深厚。孔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瑒瑢,“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瑒瑣。即便面对“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瑒瑤的困境,孔子依然“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并且告子贡“予一以贯之”瑒瑥。子贡认为老师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孔子却强调自己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旨:道。瑒瑦而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先王之道。瑒瑧《礼记·乐记》提出:“先王之道,礼乐可谓盛矣。”瑒瑨孔子在教学中培养“志于道”与“弘道”的君子,要求弟子尊礼正乐,首先并言“礼乐”,其次言诗,礼、乐、诗三者彼此关511《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系密切,共同形成孔子教育之根本。《礼记·坊记》载孔子曰:“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瑒瑩可与《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瑓瑠章相互发明。至此,问题已经明朗,据单承彬先生考证:“无论《古论》《鲁论》,均没有作‘贫而乐道’者。‘道’字之衍,在唐代晚期才逐渐固定下来,并保存在流传于朝鲜、日本的《论语》传本中。”瑓瑡所以,《论语》此章版本不应作“贫而乐道”,“乐”释为“乐道”与文意也不契合。三、“贫而乐”句另解怎样解释“未若贫而乐”句才更合理呢?笔者认为“乐”不是动词,应是名词,指的是孔子教学内容之一的“乐”,“乐”前应有“好”字,整体来讲是“未若贫而(好)乐,富而好礼”。此章实际上是孔子师徒关于“行—学”的谈话。子贡向孔子说自己“无谄”“无骄”的“行”,孔子认为不够,进一步要求子贡多学“礼乐”,子贡意会,引《诗》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形容修学的词句,得到孔子的嘉许。此章中的“乐”作礼乐之“乐”,依据主要如下。西周时期,礼乐并称,相须为用,同体共存,表现为一种国家政治制度,即礼乐制度。《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云:“礼乐,德之则也。”瑓瑢《礼记·乐记》也云:“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瑓瑣礼乐之道成为社会认同。因而,守礼乐成为贵族应尽的道德义务,也成为衡量道德教化成果的。到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当政者争霸图存,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乱频仍,生灵涂炭。以致“周室既微而礼乐不正”瑓瑤,周公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整个社会礼崩乐坏,社会出现诸如“晋平公淫,六卿擅权,东伐诸侯;楚灵王兵彊,陵轹中国”瑓瑥,“(卫)灵公与夫人同车……招摇市过之”瑓瑦,“赵鞅伐朝歌。楚围蔡,蔡迁于吴”瑓瑧等乱礼现象。传统的“古乐”更是受到“郑卫之声”的直接冲击,上层贵族社会所重视的“正音”,逐渐向世俗化的“新声”转变。孔子在鲁国耳闻目睹“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后,坚守“生民之道,乐为大焉”瑓瑨的原则,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瑓瑩为标准,抱着自己的学说仕鲁,适齐,赴楚,居卫,以致周游列国,希望纠正天下不合礼、不合乐等现象,实现“天下有道”。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采取多种方式投身政治实践,在遇到礼乐不“正”之事时,孔子则坚决予以抵制。首先是复乐求正。孔子维护“正音”,明确反对“郑卫之音”,将其作为雅乐的对立面,定性为“淫”。孔子明确指出自己“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瑔瑠,并提出“放郑声,远佞人”瑔瑡的主张。孔子要求从各个方面对“乐”进行约束,使之符合周礼制度。对于“复乐求正”,孔子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理论层面,而是身体力行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如在定公十年春,齐鲁君主夹谷相会,孔子斥齐“四方之乐”为“夷狄之乐”,诛“优倡侏儒”瑔瑢。当颜渊问为邦时,孔子就要求“乐则《韶》、《舞》”,提出“放郑声”,认为“郑声淫”瑔瑣。所以,孔子“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瑔瑤。在孔子看来,“郑卫之乐”是对感官耳目之欲的满足,是对人情放任不约束的迎合,是“乱世之音也”瑔瑥,对于为政为邦的作用是非常消极的。所以,孔子主要是从政治教化的角度去讲“乐”。孔子周游列国时,所到之处也都要适时演习礼仪,弦歌讲颂。在《论语》中多处表现了孔子的乐教思想。如子路问“成人”,孔子的答复是:“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瑔瑦颜渊问“为邦”,孔子回答说:“行夏之时,乘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瑔瑧对季氏的“八佾舞于庭”违反“礼乐”的行为,孔子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瑔瑨的斥责。子贡也认为孔子之道是“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瑔瑩。修海林先生中肯地指出,先秦儒家已“将‘乐’的情感置于礼乐教化的实施过程之中”瑖瑠。其次,复礼求正。孔子反对违制,维护“周礼”。对“三家者以《雍》彻”瑖瑡及“季氏旅于泰山”瑖瑢之类的僭礼违制行为,也是深深叹息。即使是自己的弟子,有不合礼的言行,孔子也进行批评教育。如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坚决反对:“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瑖瑣孔子认为,礼是万不可违背,更是不可废弃的。《论语·八佾》篇记载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瑖瑤的违礼行为,孔子批评其不知礼,认为“管仲之器小哉”瑖瑥。孔子对礼的高度重视,以致晏婴以“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瑖瑦为借611中州学刊2017年第9期口来排斥孔子,迫使孔子离境,齐景公最终以“弗能用”待孔子。《礼记·乐记》指出:“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瑖瑧孔子向往先王美政,积极参与政治,对乐具有相当的热情与深厚的造诣。孔子本人就有“使人歌,善,则使复之,然后和之”的习惯。“学鼓琴师襄子”,进而“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瑖瑨,显然在琴艺的基础上,孔子侧重乐曲内涵与形象者瑖瑩。《论语·述而》言“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由此可知孔子在“是日哭”以外,都会习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瑘瑠,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批评《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瑘瑡;赞扬“《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瑘瑢;认为“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瑘瑣。《论语·八佾》篇记孔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曒如也,绎如也,以成。”瑘瑤孔子所言,是其研究音乐而得出的结论,可见其对音乐造诣之深。瑘瑥孔子的乐教与诗教是相通的,因为乐是与诗、礼相配为用的。《论语·季氏》载曰:“不学诗,无以言。”瑘瑦《诗经》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乐歌,三百篇皆可入乐,它们是可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诗完全依附乐而存在,所体现的也是乐的功能。瑘瑧诗乐一体,诗乐相通。子夏继承孔子的诗乐思想,指出:“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瑘瑨通过“德音”将诗乐联系起来。《诗》主要是以乐章的形式频繁地出现于各种典礼。演奏之时,乐舞伴奏,配之以诗,在特定的场合举行并表现为一定的仪式瑘瑩,即“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所以,诗、礼、乐贯通。台湾学者林庆彰先生认为“所谓诗,本就是要作为歌用的乐章,所以必须用乐伴奏”瑝瑠。所以,诗与乐不可分。《论语·泰伯》篇记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瑝瑡诗、礼、乐三者关系极为密切。在某种意义上说,“乐”其实就是诗乐瑝瑢,诗与乐互为表里,不分主次。所以,《诗》在孔子那里的作用不仅是“诗教”,应该亦包括“乐教”“礼教”在内。如果没有乐的熏陶,则可能“人化物也者”,以致“极口腹耳目之欲”,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瑝瑣。所以说,乐教是在接受了理性教育之后在更高的层次上重新回到情感上去,从而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塑造一个理性的情感本体。情感与理性的和谐统一标志着一个人人格的最终完善,所以说“成于乐”瑝瑤。孔子在培养弟子理想人格的方法上,“以《诗》《书》《礼》《乐》《教》”瑝瑥,提倡礼乐并举,以期达到“礼乐不可以斯须去身”瑝瑦的教育效果。孔子思考礼乐,真正把遵循礼乐作为人生追求,言行贯彻始终。在《论语》中有很多礼乐并列的描述。如《论语·八佾》篇记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瑝瑧《论语·先进》篇记孔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瑝瑨《论语·先进》篇记孔子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瑝瑩《论语·子路》篇记孔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宪问》篇记孔子曰:“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季氏》篇记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论语·阳货》篇记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唐君毅先生指出:“礼乐并行,能表达情意、修养志气,成人内外之德。”徐复观先生指出,孔子教育“礼乐并重,并把乐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孙隆基先生指出:“礼与乐就像天地与阴阳一般,是互相补充的……礼与乐同具教化的功能,其目的是使人人和合同一。”子贡是孔子的重要弟子,在经商成功后,子贡常相鲁卫,且“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向孔子炫耀自己在经商前后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做法,希望得到肯定。但是,孔子的理想是希望先王礼乐制度实现于天下,希望弟子能成为“士”,而“士”则更应该重视学习先王礼乐。在周代,《诗》《书》《礼》《乐》本来就是社会教化的工具:“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在孔子看来,子贡“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自述属于“《乐》之失,奢”,由于缺乏“乐”的基础,“不能乐,于礼素”,导致子贡行为的偏失,而子贡自己也曾有“赐闻声歌,各有所宜也。如赐者,宜何歌也”的困惑。《礼记·经解》言:“广博易良,乐教也。”《礼记·乐记》也言:“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孔子强调“乐”特殊的教育功能,对子贡开展乐教,符合孔子711《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所以,孔子进一步教育子贡学习要礼乐并重,是合乎情理的。总之,“未若贫而乐”章位于《论语·学而》篇中,出现“好礼”“诗云”“言诗”等修学语句,礼、诗必有对应的“乐”,以构成孔子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逻辑的完整性。“未若贫而乐”章的“乐”作为礼乐之“乐”,理解是恰当的,并且符合孔子真意。所以,此章本应作“未若贫而(好)乐”,旧本脱“好”字。对“未若贫而(好)乐”章“乐”的正确理解,也关系到对孔子的从政、教学乃至人生等“一贯之道”的理解。可惜,历代集解注疏诸多围绕“乐”后有无“道”字之争,均未能破此畛域,所以长期以来对此章难有正确解释。为此,我们对待典籍的理解必须超越章句训诂,重视逻辑学理分析,遵从客观,不能囿于经典旧有版本或注疏。注释①瑏瑢瑏瑥瑐瑦瑐瑨瑑瑢瑑瑥瑑瑦瑒瑢瑒瑤瑒瑥瑓瑠瑓瑩瑔瑠瑔瑡瑔瑣瑔瑤瑔瑦瑔瑧瑔瑨瑔瑩瑖瑡瑖瑢瑖瑣瑖瑤瑖瑥瑘瑠瑘瑡瑘瑢瑘瑣瑘瑤瑘瑦瑝瑡瑝瑧瑝瑨瑝瑩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第10、10、42、30、9、74、182、30、86、182、182、10、196、211、185、185、105、168、184—185、24、48、25、26、31、33、33、79、36、32、95、35、201、93、25、124、135、150、168、196、198、209、212页。②⑤⑦〔魏〕何晏、〔梁〕皇侃:《论语义疏》卷一,《论语》上,《四部要籍注疏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第165页。③瑐瑧瑐瑩瑑瑠瑑瑡瑑瑤瑒瑣瑓瑥瑓瑦瑓瑧瑔瑢瑖瑦瑖瑨瑝瑥〔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二),岳麓书社,2012年,第981、759、754、756、773、774、774、756、764、764、759—760、757、765、774、983页。④瑏瑡程树德:《论语集释》卷二,《论语》中二,《四部要籍注疏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第1108页。⑥瑏瑦刘宝楠:《论语正义》卷一,《论语》上,《四部要籍注疏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第761、152页。⑧瑓瑤〔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16、1968页。⑨瑓瑡单承彬:《“贫而乐,富而好礼”校正》,《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⑩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14页。瑏瑣李泽厚:《论语今读》,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4页。瑏瑤高尚榘主编:《论语歧解辑录》,中华书局,2011年,第33页。瑏瑧瑐瑥王滋源:《何谓孔子之道》,《齐鲁学刊》1986年第4期。瑏瑨周宝银、黄怀信:《从“一以贯之”到“天下有道”》,《甘肃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瑏瑩马振铎:《礼乐文化和孔子的仁学》,《孔子研究》1991年第1期。瑐瑠郭祥贵、杨和为:《〈论语〉“吾道一以贯之”解》,《史志学刊》2013年第5期。瑐瑡李学勤主编:《论语注疏》卷十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33页。瑐瑢瑐瑣黄怀信、孔德立:《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524页。瑐瑤瑑瑧瑘瑥黄怀信、庞素琴:《论语新校释》,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425、132、95页。瑑瑣瑑瑩瑒瑠黄怀信:《大学中庸讲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4、11、12页。瑑瑨黄怀信:《“儒”本义及儒学特质》,张秋升、王洪军主编:《中国儒学史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第20页。瑒瑡〔清〕纪晓岚等主编:《四库全书》第210册,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6页。瑒瑦杨朝明:《论语诠解》,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年,第61页。瑒瑧黄俊杰:《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孔子“吾道一以贯之”的诠释———东亚比较思想史的视角》,《文史哲》2003年第1期。瑒瑨瑒瑩瑓瑣瑓瑨瑔瑥瑖瑧瑘瑨瑝瑣瑝瑦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507、676、503、768、469、487、493、670、502、666、666、506、650、481页。瑓瑢〔春秋〕左丘明:《左传》,中华书局,2012年,第502页。瑖瑠修海林:《古乐的沉浮: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考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45页。瑖瑩项阳:《周公制礼作乐与礼乐、俗乐类分》,《中国音乐学》2013年第1期。瑘瑧瑘瑩王秀臣:《从“诗乐”到“乐诗”:礼与诗、乐关系的角色演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瑝瑠何定生:《从诗经本身看乐歌关系》,林庆彰编著:《诗经研究论集》,台北学生书局,1983年,第1页。瑝瑢余群、陶水平:《先秦诗乐之“成”释义———兼论孔子“成于乐”的文化蕴含和创新意义》,《学术交流》2014年第7期。瑝瑤姜国钧:《孔子的大学之道》,《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3期。李西建:《长安学术》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202页。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4页。[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5页。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年,第411页。编辑:涵含DiscriminationandAnalysisof"Delighted"in"NotasGoodasBeingPooryetDelighted"inConfucianAnalectsZhouBaoyinAbstract:"Notasgoodasbeingpooryetdelighted"(Weiruopinerle)inConfucianAnalectshasbeenoneofthecontroversialsentencesamongscholarsfromdifferenttimes.Manyscholarshavearguedwitheachotherwhetherthereisaword"Dao"followingtheword"le"whichmeansdelightorpleasure.Withthesocialbackground,Confucius'spoliticalambitionsandeducationalthought,andZigong'spersonalityconsidered,thisexpressionputintothewholisticcontexttoexamineitsuse,andthesetthoughtof"beingpoorbutenjoyingdao"broken,aconclusionthat"delight(le)"inthisexpressionshouldbeinterpretedas"music(yue)"canbedrawn.Iftheword"like(Hao)"isaddedbeforetheword"music(yue)",thenitcanbeusedtoexpressthemeaning"beingpoorbutstillpursuingmusic",exactlyinparallelwith"beingrich,butfollowingrulesofpropriety".Keywords:ConfucianAnalects;"notasgoodasbeingpooryetdelighted";music(yue);beingpoorbutenjoyingdao;beingpoorbutstillpursuingmusic811中州学刊2017年第9期
/
本文档为【《论语》“未若贫而乐”辨析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