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沈从文和昆德拉的善恶世界

沈从文和昆德拉的善恶世界

2010-09-07 2页 pdf 77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2464

暂无简介

举报
沈从文和昆德拉的善恶世界 2010.02学教育 关于沈从文和昆德拉,其实 很难把他们在客观世界存在的生 活联系在一起,然而对于这两个 中外的文学大师,我们可以用文 学做媒介,来切入他们精神上共 鸣的地方,当然,也可以从中感受 出两个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 异。 沈从文的《边城》和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比,无 疑《边城》要轻快许多,关于《边 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 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 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优美的 人生形式之中,处处透露出来的 是善良,这是《边城》给我...
沈从文和昆德拉的善恶世界
2010.02学教育 关于沈从文和昆德拉,其实 很难把他们在客观世界存在的生 活联系在一起,然而对于这两个 中外的文学大师,我们可以用文 学做媒介,来切入他们精神上共 鸣的地方,当然,也可以从中感受 出两个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 异。 沈从文的《边城》和昆德拉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相比,无 疑《边城》要轻快许多,关于《边 城》的创作动机,沈从文说,我要 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 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在这优美的 人生形式之中,处处透露出来的 是善良,这是《边城》给我们最直 接的感受,无论是翠翠、爷爷、傩 送、天保,还是顺顺,都是极其善 良的,因为人性本善,所以他们都 不会用尽心思的想要去伤害别 人,而正因为如此,才会造成有意 无意的自我伤害和互相伤害,最 后成就了悲剧。 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 受之轻》所表现的则完全是相反 的人生态度,在昆德拉看来,人生 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 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 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 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 的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 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 外之物。而透过这种种幻象,昆德 拉感到,也许这“追求”本身,便是 一种错误。而托马斯和特丽莎之 间从最开始到结束,都是在这种 “追求”的过程之中,他们的爱情 并不轻盈,无法像翠翠和傩送那 样单纯而透明,爱情对于他们来 说,早已经不再是十八岁少年眼 中的神秘美好,他们需要的并不 是彼此之间美妙的情愫,而只是 想在这个孤单世界中找到一个依 靠,他们也无法确信,他们之间会 依赖彼此多久。他们内心曾经的 冷漠和荒凉就如同这个残酷的世 界一般,让人触目惊心,而在他们 结合之后,托马斯依然和多个女 人之间保持情人关系,总之,在昆 德拉的笔下,所展现的是人本性 的欲望,而这欲望是丑陋的。 沈从文则把这欲望很好的掩 饰了起来,他让爱情变得健康而 自然起来,翠翠的世界是一个独 立的世界。在她的世界里,亦或是 在沈从文的世界里,惟有善良的 存在。一切都是美好的,脱离了现 实世界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欲望的 索求,一双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小 兽物”的翠翠,感情纯洁的如同阳 春三月里的白雪。 我们看《边城》,会觉得所有 的故事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 本来就应如此的思维逻辑的顺 承。它没有那么多的偶然,不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用了六个 偶然,将特丽莎和托马斯的命运 紧紧联系在一起。昆德拉精心设 置了一个又一个意象,让我们去 感受那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 “轻”。结果却让我们感到沉重。而 沈从文则不一样,你感受不到他 的独具匠心,读《边城》,就好像在 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给你讲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 的故事里面没有太多不可琢磨的 意象,你所听到、看到的,以及你 所能想象的便都是事实。从头到 尾,这个故事都没有刻意设置深 奥的意象,什么都是透明的,一目 了然。两个大师在讲述故事的时 候显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 而由这些不同当中我们可以 更深刻感受到中西文化中对人性 的不同看法,虽然两个故事的结 局都是悲剧,但是无可避免的, 《边城》的人性本善和《生命中不 能承受之轻》的人性本恶呈现出 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本。虽然身 处亚洲的中国和来自东欧的捷克 在某一个时间段都由相同的政治 形态所主宰着,但是两个人的选 择却截然相反,沈从文选择了隐 忍。就如同翠翠不敢正视自己内 心所涌动的感情一般,他也选择 了不去正视那个时代的苦难,翠 翠在小心按奈自己的感情,而沈 从文则小心隐忍着时代的伤害。 而昆德拉则在“布拉格之春”事件 发生之后,毅然在1975年离开了 捷克,去了法国,就如同特丽莎的 爱情一样,为了能够摆脱乡村的 低俗生活得到托马斯的爱情,一 个人带着一个皮箱就来到了举目 无亲的布拉格。当昆德拉这个优 雅的捷克人无法忍受时代的戕害 时,他身上的反叛因子便促使他 金 妮 沈从文和昆德拉的善恶世界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沈从文的《边城》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比较,感受其在叙述风格,表 现手法,作品中所透露的人生态度以及中西文化对人性的看法等方面的差异和两者在人物心理的描写及作品 的精神内核等方面的相同之处,近一步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悲剧 追求 欲望 人性 精神内核 硕士论坛 130 2010.02 学教育 做出了逃离的选择。 然而,即便他们有这么多的 不同。《边城》和《生命中不能承受 之轻》却有太多的相同点。 首先是它们的结局,他们的 结局都是悲剧,只不过《边城》的 结局更隽永,而《生命中不能承受 之轻》的结局更直接,就像被刀切 断一样,嘎然而止,用生命的结束 做了故事的结局,而《边城》却用 翠翠的等待做了结局。 其次是他们对人物心理的描 写都是极其细腻的,《边城》里面 的翠翠心里虽然喜欢傩送,但是 却不知道如何来表达,于是她的 内心活动便变得丰富多彩。她的 内心虽然渴望爱情的到来,但是 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封建礼 教之下,她只能在心里面幻想,即 便是面对爷爷的启发和诱导,她 依然只能够有意无意地掩饰和回 避,甚至生气。所以“她在月光下 坐了一阵,心理却当真愿意听一 个人来唱歌”。但是她却不敢直接 去跟傩送说,我想听你唱歌。于是 就有了隔膜。正是这样的心理描 写,我们才更加能感受那感情的 含蓄和纯洁。而昆德拉本身就是 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在写托马 斯和特丽莎的爱情时,他写道,虽 然托马斯爱特丽莎,但他却不愿 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 人那样甘于平淡地生活。于是,他 不断地与其他女人偷情,并用这 个不得已的手段向特丽莎表明, 他绝不属于特丽莎,托马斯是自 己的托马斯。然而,托马斯却又不 能不承认,他嫉妒别的男人靠近 特丽莎。于是,是为爱丧失自己, 还是为自己丧失爱,成了托马斯 解不开的两难。托马斯内心的矛 盾便是由昆德拉出色的心理描写 所展现出来的。 再次,《边城》和《生命中不能 承受之轻》都荡漾着诗人的激情 和散文家的温柔。虽然都是小说, 但是两部小说都像是用诗写成 的。翠翠的生活整个就是一个诗 化的生活,她的生活里面有傩送 美妙的歌声,还有白塔、菜圆、虎 耳草。她做起梦来,灵魂都为“一 种美妙歌声漂浮起来”。沈从文用 他诗一样的文字构造了一个真空 下的爱情故事,不食人间烟火的 除了诗里的爱情,还有什么?昆德 拉也同样如此,虽然故事深刻的 让人胸口发闷,可是他的文字却 并不严峻,而是饱含诗情。他写托 马斯对特丽莎的感觉,说,特丽莎 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 草篮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 岸顺手捞起了她。这是特丽莎最 初来布拉格他的感觉,也是以后 伴随他一生的对特丽莎的爱。每 次他感到自己对特丽莎的爱,伴 随出现的,总是这个关于顺水漂 流的孩子的比喻。只这一个比喻, 我们就可以看到《生命中不能承 受之轻》的风格,它用优雅的文字 叙述了一个沉重的故事,在大师 的笔下,再多的沉重也可以表现 出举重若轻的缠绵悱恻来。 另外,在小说的的精神内核 上,《边城》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轻》也有着相似之处。沈从文在《边 城》的序言里面说,我将把这个民 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 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 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 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 观念和欲望,来做朴素的叙述。凄 美的爱情故事只是一个载体,他真 正想要表达的还是对命运的关注。 和沈从文一样,昆德拉也表达了他 对人生的命运和价值的关注。他说 特丽莎是一个顺水漂流的孩子,难 道翠翠就不是吗?我们大家都是这 样的孩子,我们都漂浮在生命不息 的洪流当中。这是一个久远的命 或者意象。叔本华说,个人漂浮在 苦难的大海中。梭罗说,我可以是 急流中的一片浮木……一个不得 不问的问题: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 上把握自己?其实顺水漂流的孩子 根本无从把握自己,注定了只能随 波逐流,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同 命运。就像翠翠的爱情,也只能随 着傩送的离去而漂流在桃源溪上。 沈从文和昆德拉在文字间叙 述了人,可是在文字的背后,我却 隐约看到了神的微笑。梭罗在说 完“我可以是急流中的一片浮木” 之后,接着说,“也可以是从空中 俯视尘寰的因陀罗”。在神的面 前,人的命运是卑微的,人对于这 样的安排,自然是不满的,因此要 竭力的反抗这命定的位置,尽力 的作出自己的选择。梭罗提出了 人存在一种高贵的生命的可能, 因为他将自己置身人群之外。生 在捷克的昆德拉却无法将自己置 身人群之外,他面对着一个苦难 的祖国和多变的世界,敏感的小 说家觉出了命运的无常,用自己 的笔描述着这无常命运下的人, 也就是他小说的两大主题:人性 和政治。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 轻》中,“我”出现时总是有着洞悉 一切的冷静和狡猾。也可以说, “我”就是把特丽莎放在篮子里的 的命运之神。生在中国的沈从文 也无法将自己置身在人群之外, 他在《边城》序言里还说道,我的 读者应该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 便基于对中国现实社会变动有所 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 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 寞的从事和民族复兴大业的人。 参考文献: ①米兰·昆德拉著,马洪涛译,《生命 中不能承受之轻》,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 ②沈从文著,《边城》,北京燕山出版 社,2006年版。 ③洪耀辉. 沉潜在田园牧歌中的愤怒 与呐喊———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批判意识 [J].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 ④聂晓轩.《边城》:一曲农业文明的挽 歌[J].作家,2008,(12)。 ⑤陶丽萍. 美丽的一瞬———《边城》中 的邂逅爱情描写[J].语文学刊,2008,(14)。 ⑥张晓华.“存在”外的存在———昆德 拉小说中的“可能”世界[J].西安文理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⑦李彩霞,生命存在及存在方式——— 有感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现代语 文(文学研究版),2008,(03)。 金妮,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研究生。 硕士论坛 131
/
本文档为【沈从文和昆德拉的善恶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