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七章 绘画艺术欣赏

第七章 绘画艺术欣赏

2010-09-03 34页 doc 379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0305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七章 绘画艺术欣赏第七章 绘画艺术欣赏——(1)绘画概说 2007-11-04 09:50 绘画艺术欣赏 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充盈着自然生命力的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代表。从总体上说,它们在创造与审美上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对油画的欣赏,应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从古典油画到近、现代油画主题与风格的流变,建立起衡量画作的"标尺";对中国画的欣赏,则可从不同的表现对象出发,领悟山水、花鸟、人物画的特征。 绘画欣赏固然深奥精微,但若能在提高社会历史知识和全面...
第七章 绘画艺术欣赏
第七章 绘画艺术欣赏——(1)绘画概说 2007-11-04 09:50 绘画艺术欣赏 绘画艺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充盈着自然生命力的物象与空间,展示现实生活与想象世界的多样景观,传达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中国画和油画是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的代。从总体上说,它们在创造与审美上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对油画的欣赏,应从历史的角度了解从古典油画到近、现代油画主题与风格的流变,建立起衡量画作的"标尺";对中国画的欣赏,则可从不同的表现对象出发,领悟山水、花鸟、人物画的特征。 绘画欣赏固然深奥精微,但若能在提高社会历史知识和全面文化修养的情况下,把了解美术历史脉络、掌握杰作风格与发挥艺术感受中的直觉和想象结合起来,将能面对作品得其神髓内涵,获其情致意韵。 绘画概说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明暗、笔触等造型语言在二度平面上塑造艺术形象,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 绘画区别于雕塑、建筑等其他造型艺术的特征是其实体的平面性,即画家是在平面的材料上(如画布、画纸、墙面等)进行描绘。通过描绘,画家创造了一个视觉空间,即画面上的形象构成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联系的,但却是视觉上的,也即虚幻的空间。 由于画家表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绘画作品呈现出的空间面貌也各具特点。 由于绘画是在二度平面上创造三度空间的艺术,可以把它称为"视觉空间的艺术"。 绘画的各类很多,也有不同的分类的方式。 根据绘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分类,可分为素描、油画、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版画、壁画等;根据绘画所表现的内容或对象分类,可分为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山水画)、花鸟画、静物画等;还可以按照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传统分类,如中国画、日本画等。在这许多种类中,有几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也是欣赏中常见的,有必要作简单的介绍。 油画 是以油为调合剂调合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 公元1430年左右,尼德兰画家凡·埃克史弟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运用亚麻仁油调角作画,效果更佳,调好的颜料不易干固,可以层层重叠,画好后又不易褪色,有经久的新鲜感。这种技法很快传到意大利等国,经过许多画家的实践后更加完善,油画由此成为西方的主要画种。 中国画 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就材料而言,西方的油画不存在国别之异,所以人们一般不称"英国画"、"法国画",而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绘画在东方形成了独立体系,中国画因之得名。 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通常指的是以水为调合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可称"水墨画"或"彩墨画"。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为我国特有的笔、墨、纸、砚和绢素。其中宣纸可分为熟、生两种。熟宣适于层层敷染墨和彩,用熟宣创作的画往往称工笔重彩画。生宣具有较强的吸水性,笔触纸面即形成水墨或色彩的痕迹,适合以写意的方式表现物象。 中国画的另一特色是使用毛笔,比起油画笔,毛笔具有特殊的效能,它能自由地勾画出线条。中国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通过线条粗细,顿挫、方圆、疾徐、转折等变化,表现物象的形体和质感。 在水墨一体的中国画中,墨色基本代替了彩色,通过布墨的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等变化,塑造体积,烘染气氛。 西方有人以为中国人缺乏色彩感,没有制造出在欧洲流行的油画形式。其实,墨中有丰富的色彩,"墨分五色"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壁画 是绘制在土砖木石等各种质地壁画上的绘画,所用绘制的颜料比较多样。 根据壁画所绘的场所,可分为殿堂、墓室、寺观、石窟等壁画。殿堂和墓室壁画多描绘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并有生产、战争、社会习俗等场面,间有神灵异兽、山川花木、日月星云等图像;寺观、石窟壁画(在西方主要是教堂壁画)多描绘宗教。 壁画的表现技法多样,各种材料都可以运用,典型的有油质、粉质、白描、堆金沥粉等。 壁画的画面主要依据建筑的要求而定。一般地说,场景恢弘、形象丰富、色泽鲜丽是它的基本特点,它往往与雕塑、建筑相关联,服务于建筑整体的构思,构成综合性的环境艺术。 水彩、水粉画 是以水调合颜料创作的绘画,大多画于纸上。 水彩画特别借助水对颜料的渗融效果及纸的底色,产生画面的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艺术特色。 水粉画颜料有一定覆盖力,又易于被水稀释,可用干、湿、透明、厚积等不同表现方法作画,其特点兼有水彩的明快、油画的浑厚。当代的宣传画、广告画多采用水粉材料画成。 版画 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刻画形象后印制而成,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连续重复印制。 由于版材的性质与刻印方式的不同分为若干品种。主要有:木刻、铜版画、石版画等。 木刻是常见的版画,在枣木、梨木或胶合板上刻去形象之余的部分成凹版,留下有形象的凸版,用油质或水质颜料拓印于纸上。它一般有造型简括,明暗强烈,有刀刻韵味的特点。 铜版画是在铜版上用腐蚀液腐蚀出表现形象的凹线后印制而成,也有的直接用刀在铜版上干刻。铜版画比木刻细腻、层次丰富,主要以光影明暗效果为艺术特色。 石版画是用特制的墨笔在石面上作画后进行化学处理,使墨笔画出的形象可以印制在纸面上。石版画也具有层次丰富、表现力较强的特点。 与其他画种相比,版画作品的造型往往概括洗练,艺术风貌明快、单纯。 素描 又称单色画。广义上指的是以任意一种材料作单色的描绘,狭义指用铅笔、钢笔、木炭笔等在纸上绘出形象。它一般是画家的写生之作,即面对人物或风景描绘而成,是一种带有研究性的绘画基础训练作品。有时也指画家构思大幅创作的草图。 优秀的素描作品不仅是习作,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就写实的绘画来说,素描是造型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素描,就有什么样的油画或国画,素描同样体现了画家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不同的工具材料固然制约了不同的绘画面貌,但绘画创作的共同规律又决定了工具材料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实现作品的艺术效果。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材料,绘画创作总离不开形体、线条、明暗、色调等艺术语言。 绘画艺术欣赏方法 绘画的视觉空间特征决定了绘画欣赏的方式是看,因而提高绘画欣赏力的唯一方法也是看。 绘画语言中的形、光、色、结构等要素都是具有审美感染力的表象符号,不同艺术家运用它们的方式不同,就产生出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因此,对于欣赏者而言,面对风格各异的作品,欲获得欣赏的愉悦,达到欣赏的层次,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概括而言,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首先,对绘画作品(当然也包括一切艺术作品)要以理解的态度加以品评 不论哪种流派、风格,不论是你第一眼喜欢或不喜欢的,在欣赏之前要首先确立自己的理解的态度。所谓理解,即设法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和背景,作者想要说的内容,以及作品结构、形式的特征等,只有对这些真正理解了,和作者的作品在感情上交流了,欣赏者才可能作出比较实事求是的判断和批评。欣赏和批评切忌有先入为主的成见。 二、了解绘画发展脉络,把握代表作品特征 概而言之,绘画世界是一个立体的现象。从纵向上看,是绘画的演变与发展。比如西方绘画 经历了古代(古希腊和罗马)、中世纪(公元5世纪到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5、16世纪)、17、18世纪和近、现代等大的历史阶段。 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理想和艺术表现风格都不相同。我们一般把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初的西方绘画称为古典绘画,即造型基本上是写实的,作品很完整,其美学倾向是典雅与和谐。但在整个古典绘画中,又有风格的演变。 三、培养艺术形式感觉 欣赏的实质不是表现的观看,而是感觉。面对画作,作品的整体面貌在瞬间便直逼眼帘。作品的艺术特征触动、撩拨、撞击、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形成审美的心理活动。 线条是绘画诸要素中最生动的部分,是画家从自然真实中抽取出的一种有抽象意味的语言。 形体在绘画中不仅指具体物象的形貌,还指这种形貌所暗示的情感倾向特征。 色彩是绘画中最富情感性质的要素。 与色彩相关的是色调。特别在油画中,色调是构成主题思想与意境的重要因素。 动感也是绘画中的重要因素,它既指通过构图和造型形成的某种感觉效果,又指涵盖其他因素形成的画面整体精神。 此外,在绘画中起作用的还有笔触、质感、体量感等因素。 所有这些要素在一幅幅画中组成有机整体,有时艺术家也侧重地强调某种要素。因此,培养和提高欣赏力量重要的方法是多看。 四、尊重自我感受,尊重自己的直觉与联想 欣赏绘画是一种"见仁见智"、原无定法的创造性活动。由于欣赏主体的年龄、经历、修养与趣味各异,同样看一幅画,获得的感受结果自然也相异,这是正常的。 欣赏绘画的动机,在于人们希冀通过艺术理解历史文化,也理解自身的意义。 绘画世界蔚为大观。我们将以油画和中国画为主展开比较具体的讨论。这两大画种是东、西方美术的代表。在古代,虽然丝绸之路的开拓与佛教的传播形成了中国与外国美术的交往,但欧洲的绘画并没有很快传入中国。在很长时间里,东、西方绘画是独立发展的。掌握这两种绘画欣赏的知识,可以触类旁通于其他绘画种类。         形与色的交响:油画作品欣赏         在西方美术中,数量最众、影响最大的种类当推油画。油画作品构成的艺术画卷,容纳着宗教与世俗、神话与现实极为丰富的艺术形象。         油画发明之前,西方的绘画主要是壁画,用以装饰教堂内部的壁画和屋顶,它们的内容大部分是《圣经》故事,既把教堂打扮得五光十色,又如一幅幅宣传画,对宗教信徒形象的教育。         可以把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油画概称为古典油画,它们的共同点是:无论画面大小,都有一种很完美的情境。众多物象的场景经画家布局,形成秩序清楚、层次分明、有主有次的画面。主体突出,细节精微,造型与色彩往往呈现出典雅、统一的情趣,给人很悦目的感觉。大部分画家采用的多层画法,暗部颜色往往用稀薄的确良颜料多层均匀铺设而成,看上去隐约中有微妙变化,亮部则多厚堆颜料,具有质感和量感,明暗之间的响亮与深邃,形成深入浅出的节奏与韵味。         意大利油画是欧洲油画发展的先声。文艺复兴使初生的油画生机勃发。文艺复兴对艺术的促进有两个方面: 一是人性的复兴。画家从中世纪基督教的控制中觉醒,意识到人的尊严,在绘画中注入了现实生活。虽然当时许多画家迫于历史环境仍要画宗教画,但在作品中表现的是从人文主义角度理解的宗教题材,即情节取自宗教故事,人物、服装、环境都有现实特征。         二是古典艺术的复兴。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地,它遍地有古希腊罗马的艺术遗迹,经千年沉睡后,许多古代作品在艺术家面前焕发出崭新的光辉,画家的造型于是有了楷模。        波堤切利(1445-1510)是早期文艺复兴画家中的代表。他和当时的画家力求恢复古典艺术对人本身肯定和讴歌的传统,以古典艺术形象作为美好、正义的象征。他的代表作《春》,创作于15世纪70年代,其意图在于引导人们把目光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在纯净的神话王国里寻求美好与永恒。         画中,春的女神抱着鲜花前行,花神与微风之神跟在后面,远处是牵手起舞的三女神;那代表一切生命之源的维纳斯站在中间;小爱神在天空飞射着爱之箭。草地上、树枝上、春神的衣裙上、花神的口唇上,到处布满鲜花。整个世界充满春的气息和爱的欢悦--这就是画家的理想与憧憬。         波堤切利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画家,他用诗一般柔美的线条勾划女性形象,在温婉、优雅的女神姿态中添加了她们略为惘然的情绪。妩媚与忧郁、飘逸与神秘,在他的画中奇妙地合为一种动人的情采。浮想联翩,情意缠绵--那个时代对纯洁与神圣之美的追求,在波堤切利的画中充分显露出来。         宗教绘画的内容对今天的我们是陌生的,但在当时,欧洲人对宗教内容都十分熟悉。仅从画名看,许多作品的题材是相同的,都取自《圣经》。类似《受胎告知》、《最后的晚餐》等题材的油画有许多幅,《圣母子》更是几乎每位画家都画的内容。         著名的意大利画家达·芬奇(1452-1519)除了画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外,还有一幅《岩间圣母》也是他的代表作。         他将圣母、天使及施洗约翰和小耶酥都画在山岩下的清泉旁边,圣母以母亲的慈爱注视着孩子的玩乐,天使犹如人间的少女;近景岩石间充满温馨、潮湿的气息,远景是蜿蜓的田野和溪流。整幅画宛如是一曲轻松的牧歌。         与达·芬奇同代且齐名的拉斐尔一生主要画圣母,笔下的圣母往往有椭圆型文雅的脸庞、细长的弯眉和含情的双眼,在线条、色彩上都显出柔和的韵律。         在美术史上,"拉斐尔的圣母"成为一个名词。画家以对自然和人性的敏感,将圣母画成慈祥美丽的女性,如果脱去那个代替圣人标志的隐约的光环,谁都认为她是温和的人间母亲。        乔尔乔涅(约1477-1510)的《睡着的维纳斯女神》是这种理想的再现。        画面上,卧睡的裸体女神不是躺在室内,而是安卧在宁静、温馨的自然风景中,人体富有柔和流畅的曲线与洁润细嫩的肤肌,广袤的原野如人物梦中的田园。肉体的生命之美、纯洁的灵性之美、自然之美三者合一,传达了诗一般的和谐,也传达了健康的审美情趣。这种表现风格既是画家个人心灵的反映,也是他所处时代的古典精神的征象。         到了17世纪,油画已在欧洲普及,各国相继出现了既遵循古典艺术法则,又融入民族艺术情趣的画家,许多作品以鲜明的个性区别于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有辈大师的风格。         佛兰德斯的画家鲁本斯(1577-1640)曾经研究和临摹意大利的名作,但把意大利纪念碑式的绘画风格与自己民族艺术传统融合起来,形成他富丽堂皇、装饰性和戏剧性很强的绘画特征。他特别善于以充满动力的构图、雄健的造型和华丽的色彩,表现洋溢着生命活力和富有剧烈冲突情节的历史场面或神话故事。         在著名的《抢劫柳西帕斯的女儿们》中,两个骑着棕黑色马的强悍男子正在劫掠两个裸体的少女,一个被推倒在地,另一个挥手呼救,马惊慌嘶鸣,天重云暗,气氛非常紧张。         但是画家并非宣传善与恶的斗争,而是用颇似喜剧的手法描述这个神话故事:奥林匹斯山众神之主宙斯的儿子合伙将迈锡尼国王的女儿抢去。画家注重的是画面直观的丰富性和勃勃生气,马的重色、男子黝黑的肤色与女性明亮丰润的肤色形成强烈对比,画中人物和马的组合间暗藏了许多S状线条,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洋溢着回旋、奔涌的生机。         鲁本斯还擅长用绘画中最体现情感的手段--色彩来组构他热烈、明快的画风,抒发他的浪漫情怀。         与鲁本斯欢乐颂的油画相反,同是17世纪的荷兰画家伦勃朗(1606-1669)的油画则体现出深沉的意境与舒缓的情调。         伦勃朗的身世载浮载沉,前半生家业腾达、主顾盈门、饮誉四方,后半天家道中落、丧妻丧子、遭人诋毁。自身经历的坎坷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冷峻透视,使他在绘画中寄寓了对真与善的执著追求,赋予笔下形象博大深邃的精神感召力。         他是画史上以作肖像出名的画家,特别是以作自画像著称。他的百来幅自画像不仅是从少到老的形象,还是他前半生荣华、后半生贫困的现实写照,更是关于人的生命与意志的形象塑造。         《犹太老人》这件作品体出了伦勃朗艺术的典雅风格。在形象刻画上,十分注意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现实生活留下的痕迹。虽然是半身肖像,但足以显现人物饱经岁月磨难的身世。在艺术手法上,着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五官特征,尤其是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户,作者作了精微的、细致的艺术描绘。         手的刻画也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强调光与影的丰富、微妙的变化,是伦勃朗绘画的另一特色。他的许多作品被称为"光与影的交响乐"。他的用笔也非常独特,把笔触的痕迹显露在画面上,形成特有的笔触美;时而轻染薄敷,时而重涂厚堆,用缜密错综的笔触形成透明而深厚的色彩,从人物肌肤表现隐隐可见充盈活力的血脉。从主题到风格,伦勃朗的独特魅力就在这种质朴、含蓄的画风与浑厚、苍茫的情调之中。         在17世纪的西班牙,画家委拉斯贵支(1599-1660)也以关注现实的精神从事创作。委拉斯贵支作为宫廷画家,艺术自由度是极少的。宫廷的需要、国王的旨意,即是画家的使命。但他以同情平民、热爱生命的态度描绘了宫廷中劳动者的形象。         《纺织女》是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画中描绘了现实中贫与富的差异:一边是马德里皇家织造厂中繁忙而疲惫的女工,一边是悠闲欣赏壁毯的宫中贵妇。对身份低微的纺织女工,画家寄予了同情。他的画风有明快、清新的特点,在《纺织女》中,细腻地塑造不同空间层次的人物,形体的相互关系自然而生动,沉稳中略具活跃的色彩,显出光线与空气组合的亲切氛围。         油画中的色彩、构图、笔触、光感等形式因素,在文艺复兴时期是被和谐、统一地运用的,所以画面很完美。而17世纪的画家是有所偏好、侧重选择的,某种因素在画中显得特别突出,画面的艺术个性很强。在艺术史上,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时代的特征。         "巴洛克"的词义是"变形的珍珠",就是说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强调了某些因素而显得不够"和谐"、"完善",但它们的艺术感染力同样是强烈的。         古典油画到了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成为宣传国家政治,记录历史事实的形式。画家用作品歌颂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描绘当代人物和重要事件,意在唤起人们关切现实生活的热情。这种倾向的典型例子有达维特(1748-1825)的《加冕式》。         这幅高6米余,宽9米余的鸿篇巨制描绘当时执政法国的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仪式、登上皇位的盛典。身穿红绒披风、已经戴上皇冠的拿破仑,正举起手,把小皇冠加于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         达维特作为拿破仑的首席画家,在现场作了速写和草图,用两年时间完成对这一历史场面的忠实记录。画中百余人物均被细致刻画,金碧辉煌的大厅方柱与珠宝点缀的人物服饰,增加了画面华贵的宫廷气氛。油画描绘现实的特长在这样的画作中被推向极致。         与达维特这种重理性、重造型严谨效果的艺术风格相反,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强调发挥艺术想象,主张用强烈的色彩和流畅奔放的笔触抒发艺术家的情感。在题材上,浪漫主义反对理想的、歌颂的内容,主张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甚至去描绘那些生活在战争、贫穷环境中的人们,体现画家的爱憎情怀。         德拉克洛瓦(1789-1863)取材于史实,画了《希阿岛的屠杀》,画中受劫难的无辜者中,有呻吟的老妇,有死去的母亲,有在昏迷的母亲身上寻乳的孩童,有被绑在马背上的少女。入侵者的骄横残忍与受难者的悲惨对应,令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19世纪最有影响的是"印象派",它的贡献主要是绘画技法上的变革。古典油画虽然完美,但其弱点是叙事性太强,理性太多,以主题内容为主要的欣赏方面;形式上,古典油画重造型甚于色彩,棕褐色调太多。         "印象派"画家的变革从色彩入手,他们认为一切物体只有在光线照耀下才为人所见,光线的变化就引起色彩的变化,画家要捕捉的应是瞬间的光影效果。他们还认为阴影中也有色彩,不应像古典油画那样画成黑重的暗部。         "印象派"的领袖莫奈(1840-1926)外出写生时往往准备十多块画布,面对一处景色,从早到晚按光线变化换着画布写生。         在画法上,印象派符合科学的"视觉混合"原理,即不是在调色板上调好一种颜色后再往画布上画,而是在画布上根据感觉用小笔触并置各种颜色,近观似乎一片杂乱,但在一定距离之外看,小笔颜色因视觉作用而构成丰富的色块。这样,在印象派的画上,人们第一次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鲜明色彩。第一次领略到色彩的组合可能形成的美感。        莫奈的《日出·印象》画的是明雾未散、日光熹微的海边,水面与岸边屋影、帆影浑然难分,轻松的笔触造成了水光的反射与颤动。他对色彩极其敏感,技巧也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到晚年双目几近失明的状态下,也能凭感觉画出长达几十米的组画《睡莲》。        印象派画家的生活圈子较窄,主要出入于剧院、咖啡馆、花园,画那些闲适的城市人,或在自己画室里研究技巧,此外,大量画的是风景。        同一时间,在俄罗斯有一种与印象派相反的美术倾向。画家列宾(1844-1930)就是通过在伏尔加河岸的生活体验,感受纤夫的生活现状,才画出了著名的《伏尔加河纤夫》:一群荷重的劳动者缓重地走着艰辛无尽的种,一曲低沉的号子在炎夏的闷热中与河水的悲吟交织在一起。         如果说印象派作品类于无标题音乐,给人以轻松、诗意的愉悦;列宾及一大批描写现实的画家的作品,则以主题深刻、文学性强取胜。这种艺术倾向可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对东欧各国,对后来的苏联油画乃至中国现代绘画都有深远的影响。        现代油画包含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在写实油画中体现现代人的感觉,从而给古典写实赋予新的精神内涵,这是一种缓和的变革;         二是背离传统、背离写实的前卫性探索。后者常常被人们称作"现代派"。         现代派油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首先,画家从主要描绘外部世界转为表现内心世界。其次,艺术形式作为绘画的主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第三,古典油画曾有的"美"消失了,美的起了变化。         荷兰画家凡·高(1853-1890)是古典油画向现代油画过渡时期的画家之一,他从研究古典大师作品脱颖而出,发展了自己个性的风格。         在艺术语言中,他选择色彩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感觉,构筑他执著憧憬的生命世界。面对强烈的太阳,他的内心与之呼应,画出太阳射出的箭般的光芒,画金黄色的麦浪和向日葵。在他的画面上,没有任何平稳安静的气氛。         《星夜》画的是夜景,但充满着生命的躁动:画中的树木直指天际,夜空中的流云和星月吐纳着气息,类似急流中漩涡浪花的笔触互相追逐,以紧张的运动和旋律造就全幅的氛境。         凡·高的作品具有不可重复的个性,那种饱含生命力的形式无不打动、震撼着观众的心扉。         立体主义堪称开现代派油画风气之先的艺术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法国,其特点是:放弃了历来画家从一个视点(一个角度)观察物象的方法,而以多角度观察所得塑造形象。经过左、右、前、后、上、下观察后"组装"成的物象,实际已不似肉眼所见,而成为一组被肢解而破碎或运动着的体积。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的代表画家,虽然他一生不断改变艺术风格,但他在立体主义时期的影响都最大,《弹曼陀铃的女孩》只是他许多作品中的一件。画家把人物塑造成各种几何体的综合状态,令观者感到这是许多次从不同位置观察人物的结果。         立体主义试图证明,我们实际看东西不是位置固定的、包罗万象的一瞥,而是无数个瞬间的一瞥。我们在脑子里把瞥见的东西加以整理,才形成了对物象的认识,由此,立体主义认为他们带进绘画的不仅是一个新的空间,还有另一个新的量度--时间。         立体主义的表达对象还属于客观世界。         在现代派油画愈发重视形式的趋势中,抽象绘画应运而生了。         一般的变形、夸张不等于抽象。         抽象派1910年左右由俄国画家康定斯基(1866-1944)创立的画风。他认为艺术属于精神生活,绘画所以能表达人的精神,主要靠纯粹的绘画语言。他从绘画与音乐的关系研究抽象风格,认为绘画中的点、线、画、色彩等就像音乐中的音乐一样,不倚靠具体形象就有打动知觉、触及情感的力量。画中暗示某种造型的因素愈少,艺术形式就有愈大的感染力。         康定斯基的作品开始是凭感觉和情绪恣意创作而成,画面上笔触奔放,色彩有热烈、理智、宁静、悲伤等倾向。         后期的作品则有一种冷静的秩序感,圆形、半圆形、三角形及各种直线组构成一幅幅表达世界秩序的绘画。这种结构清晰、哲理性很强的抽象,被人们称为"理性抽象",即“冷抽象”。         理性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兰的蒙德里安(1872-1944)。         对抽象绘画的欣赏并不难,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书法的品味、对意境的领略、对"屋漏痕、锥画沙"那种水墨趣味的感悟,都是一种对抽象形式的审美。         油画的面貌固然丰富多彩,但其发展的脉络却比较清晰,它始终随时代的变化而出现新的特征。对油画的欣赏,从历史的角度掌握各时代艺术特征是主要的,以此为基础,展开的欣赏范围将越来越开阔。 线与墨的灵性: 中国画作品欣赏   一、横展竖张巧卷轴       中国画一般是卷轴式的,即画家完成作品后还要经裱褙--用纸或绢绫等材料衬托、加边,上下或左右装上木轴,竖式大幅称立轴、横式长幅称为手卷,收时卷起,观时展挂。横卷如此,立轴亦然。          中国画的透视被称为"散点透视",即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不受固定的焦点透视限制。山水画诀中有"三远"法,即讲作画可用平远、高远、深远的方式经营山水树石形象,左右远近的景物可并入画中,从山脚到山巅乃至云际可容一轴。  二、线造万象墨生辉          用线条造型,使中国画风格侧重于表现而非再现、写意而非写实。因为线条本身是对自然物象的抽象,它表达的不是肖似对象的形,而是对象最本质的特征,同时是艺术家自己的情感、情绪。线的长短、缓急、粗细、柔刚、顺折……等,都表达出不同的感觉。           线条因笔的运行而富有多种表现力,可以勾勒形体,也可皴擦出体积,例如若干平行或穿插的长线组成披麻皴,能表现延绵层叠的山石;粗壮的侧锋短线组成斧劈皴,可表现峻峭的峰峦。         自然界本有丰富的色彩,但中国画以墨代色,称墨为"墨色"。         画家在实践中总结出"墨分五色"方法,即用浓淡变化的墨色造就画中的空间层次和物象特征,致使虽画牡丹,墨色能显牡丹之红,虽写绿荷,墨色能露满纸清气。         许多画家还使用"破墨"法,使墨色多变而富有奇韵,如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湿破干,以焦破润等。         在破墨的基础上又有"泼墨",即大笔饱蘸水墨渲染,或端砚倾墨,任墨在绢纸上晕化成各种状态,然后随墨色诱发的想象略加勾勒点染,使形象清晰起来,成功的作品往往有不可重复的新意。         所以,线与墨就构成了中国画的基本语言。  三、诗书画印合一体         这是中国画完美的情境。         有的作品仅有寥寥数笔,形象似简练粗率,但却在画幅中题了不少字;有的半幅是诗,半幅是画;更有许多历代名画在流传中被不断添上印章和题跋。         画中的诗文或是对景物的吟咏,或是对作画心境的记录,或是以画赠友的酬唱,总之,是画家对人生的看法与心态的披露。         从形式上看,画中的诗文是画的有机部分。何处该以诗文填补,都在画家经营运思之中。画论称之为"补画",但"补"的意义不是填充空处,而是形成书画浑然的面貌。许多画家的书法风格与其画的风格相近,使作品呈现出统一的意韵。         中国画中的不同门类各有特点,因而,具体的欣赏可以从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类展开。         隋代画家展子虔(约550-640)的《游春图》是早期山水画的代表,描写了贵族人家春游的情景,江南早春的湖光山色尽收幅中,山有层峦绵延之状,水有咫尺千里之感。这样的作品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       到了唐朝,画家李思训发展了金碧辉煌、工整富丽的青绿山水画,王维则发展了水墨山水画。         前者一般起装饰屋宇殿堂的作用,后者以其接近自然清新气息的意境,更多在文人雅士间赏玩,或张挂以壁,表示文人接近自然山川的高蹈情怀。         五代和北宋初的画家完成了山水画发展的历史过渡。         生活在南唐的董源(?-约962)居金陵、游江南,针对南方山峰多宽远舒展、江河多绵长逶迤的特征,创出了用横式长卷收览的样式。         他的《潇湘图》引人进入温厚秀媚的郊野,平现春景的安闲与恬静。         在形式上,董源善于用松、湿、淡的笔墨塑造平、秀、虎的山水形象。画中的山势比较平缓,从左到右、从近往深都没有大起大落,而是紧凑地连成一片。以横方向的长线条为主的笔势,均成了景色的静谧的宽远,特别是使用他所擅长的圆润墨点在山体上松快地点染,层层叠叠,斑斑簇簇,点出了山土湿润蓬松,灌木春草葱翠幽深的感觉,传达了江南景色的精神。         董源写江南山青水阔之平远,范宽(?-约1026)则画北方峰雄岭峻之巍然。         范宽于唐末战乱时隐入终南山、太华山麓,与"千岩万壑"为伍。北方的大山大川孕育了他崇尚雄峻之美的情怀。《溪山行旅图》是他的传世真迹。        画中突兀的高峰拔地而起,成为视觉中心,前景的大石、密林、溪流与山径都被推挤在紧凑的空间中,成为中峰的烘托。在两米余高的大幅中,从山石到树木、从茂树到旅人,都得到具体的刻画。此画被誉为"写山真骨",一个"真"字,道出了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富有具体山水对象的真实感的特征。         山水画到南宋出现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构图布景方式上。南宋画家马远和夏圭改变了五代、北宋画家常用的全景山水构图,而取山水景色的一角,即从某个最佳角度截取景色收入画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         马远的《踏歌图》就以造型精练、笔墨简放的特点区别于北宋时缜密的画风。在这幅作品中,马远还使用了"大斧劈皴"法,即以浓墨渴笔侧锋斜刷,表现山石方刚坚实的质感。         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本来,山水画就是文人遁世隐逸思想的体现。在元代,一些汉族文人不满于异族统治,更加有卧游林泉、清高绝俗的心态。         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号称"元四家",都以画山水盛名。         最典型的是倪瓒(1306-1374),他厌恶现实,隐居不仕,长年遁迹于太湖,过着"扁舟箬笠"的生活,沉浸于"无人间烟火"的境界。         他所作的山水有一种高度提炼的构图和风格:画幅多为立轴,下方的近景为平缓坡石,有杂树数株,或茅舍一间,中景是不着笔墨的一片空白,高处即远景山坡淡远而去。这种基本格式成为他精神上空寂与淡泊的象征。         《渔庄秋霁图》是其中一幅,画中大片空白让人神游其内,在空山寂水中获得自然与人生同一的感觉。         有一部分画家则努力打破陈规,开创新意,如"四僧",石涛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石涛一方面出入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研究自然景致的规律,认为"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一方面锤炼胸臆,以意高超于笔妙,认为"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作品《山水清音》就体现了这位大师师造化又师"心"的艺术个性,画作作既有山川充实、生动的形貌,又贯注着画家的磅礴气度。本来属于意念之物的"气",在石涛画中成为由笔墨运动趋势和力度构成的生机。画家还在作品中运用了他最擅长的墨点,点或充当山树,或意为草丛,浓中间淡,淡上压浓,像抖落的黑珍珠在满幅蹦弹跳跃,闪烁着山川的氤氲之光。         花鸟画是中国画的另一支脉。         花鸟在绘画上经过了从氏族部落图腾到作为"祥瑞"图案装点生活空间的漫长变化,最后脱颖为一个绘画专科。         到了唐代,工细一体的花鸟画基本确立,粗放写意的花鸟画也开始萌发,如同山水画一样,花鸟画到五代、北宋也进入繁荣期。         工笔花鸟是在绢、绫或熟宣纸上用严谨工细的线条画出形象后,填以重彩并渲染背景而成的。题材大多是有美好、吉祥象征的花卉和鸟禽,如牡丹、松、竹、梅、菊、孔雀等;在题款上取谐音,以体现音乐、富贵的气氛。         宋代是工笔花鸟的鼎盛期,一幅团扇形式的《出水芙蓉图》虽无作者署名及年款,但细丽的造型和柔和的敷色,既表现了花卉的质感,又刻画出沐露荷花的娇憨妩媚之态。         花鸟画中的写意一格起于唐代,经宋代文同、苏轼等画家发展而成为花鸟画的主流。         "写意"有两层内涵,一是写物象之意,捕捉物象的精神,二是写胸中之意,借形象传达情感。         松、梅、竹、菊在花鸟画中所以成为"永恒"的题材,是因为画家赋予它们以高洁、晚香、坚强等人的品质。例如竹,其"清姿瘦节"、"虚心凌云"的精神如谦谦君子风仪;又如兰,其"幽香独处"、"不染世浊"的品性正符合艺术家的"清高"胸怀。         明代画家朱耷(1626-1705)的《荷石双鸟图》可以称为画家的自画像。         作为明王朝的宗系,朱耷感到明朝的灭亡便是国亡家丧,他奇倔的个性不是一种天性,而是在坎坷的际遇中形成的偏执情结,仇恨、悲切、无奈、幻灭……各种复杂意绪使他每每在画中宣泄或寄托情怀。         画作中扭曲但挺攒而上的荷干,支离破碎的荷叶,上大下小而有几分峻险之势的顽石,都是桀骜不驯的性格象征。画中的鸟是朱耷创作的典型,它目光斜视,不屑于世,但处在不安之中。         这样的花鸟向人们讲述的是画家的惨淡人生和困顿际遇。         在所有画竹的画家中,可能数清代的郑燮(板桥)(1693-1765)数量最多,他自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板桥专画长竹,五十年不画它物"。         与其他画家视竹为个体生命的自重与自傲不同,郑板桥的竹有独到的内涵,即用竹的形象表达他复杂的官场意绪和对现实的关注之情。在他辞去淮县知县官职时,他画了《墨竹》,题诗曰:"不过数片叶,满纸俱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可见他画竹是为了表白自己对"节"的见解。         从风貌上看,郑板桥的竹不属于萧疏淡泊圭老一体,也不属于狂放霸悍怪诞一格,它有对自然之竹千锤百炼后塑造的坦荡与落拓面貌。         吴昌硕(1844-1927)作画极重气势,在花木竹石布局中讲究虚实、疏密、聚散的韵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他的画无论雅俗皆能欣赏,就是因为其作品的"程式"符合人的基本审美要求。         他72岁时作的《桃实图》,结构十分严谨,留白极有韵意。桃色与叶色微微相渗、叶色与杆色润渴相间……许多对立的因素被画家统一起来,散发出醇郁的气息。         齐白石(1864-1957)在技法上师承了吴昌硕,但到晚年进行了"衰年变法",形成大写意风格,把花鸟画又发展了一步。         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已不局限于传统文人的"四君子"等寒窗清供之物,他将生活实中的普通物象收入画幅,虾、青蛙、竹耙、白菜、瓜果等在他的画中都散发出沁心肺腑的村野气息。         在花鸟画坛上,一般说来,每位画家都有最擅长的一类花卉或动物,在长期观察、写生的基础上,对某一种形象有独到的表现力。         例如现代画坛的潘天寿以画荷著称,李苦禅以画鹰闻名,徐悲鸿的马是一种具有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形象……花鸟画的题材内容正随时代不断扩充、发展。         人物画题材可分宗教人物、历史人物、现实人物三类,艺术手法亦可分白描、工笔重彩、写意三类。         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表明用线造型表现人物肖像的传统相当深远。         画史记载人物画自西晋画家卫协"始精",东晋画家顾恺之继往开来,积极提倡人物画"形神兼备"的创作标准和品评尺度,他的《洛神赋图》取材于曹子建赋文,用横卷构图把《洛神赋图》叙述的意象形象地再现出来。         洛神在画中出现数次,以她为中心,全卷分为若干段落,又保持段落之间的连续性,巧妙地以空间艺术传统了时间艺术,把赋文创造的意境进行了再度创造。         画家用"游丝描"的细线勾勒物象,线条有紧劲联绵、风趋电疾的表现力。         南北朝时代,“秀骨清象”的人物画到了盛唐变成了“秾丽丰肥”的仪貌,人物画内容也从贞妃烈女变成宫中贵妇。与盛唐泱泱大国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相呼应,唐代人物画有一股“焕烂求备”的大都气派,有一种极富“艳丽”,追求感官享受的情趣。         周 昉(生卒时间不详)的《簪花仕女图》再现了宫中贵妇闲适风流的生活,将人物塑造成浓妆艳抹,轻衫薄妙、丰体玉肌的丽态倩影,成为唐代人物画的典型风格。         人物画在宗教绘画中也显得十分突出。自从佛教西来,佛教艺术成为中国艺术中独特的方面。像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有许多是描绘佛的生平故事、天国景象的,属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大多吸收了外来的人物造型特征,至隋唐后发展为唐代宫廷绘画一样富丽辉煌的风格。         唐代著名的画家吴道子的作品大多数就是佛教题材的人物画,传为北宋画家武宗元画的《朝元仙仗图》则是反映道教中众仙朝拜最高神祗的题材。         画家通过线条的变化,刻画出帝君的端庄雍贵之志,男仙的肃穆度世之风,女仙的轻盈端丽之仪,以及整个行列飘然行进的动势。         人物画在五代、宋、元时期的发展是多样化的,有像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那样记录人物生活的经典作品,有像李唐的《采薇图》那样刻画古代贤士英雄的历史画,有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那样长五米余全景式收入一个古代都市城内城外风貌的风俗画,还有像梁楷的《太白行吟图》那样不着背景,仅以粗放简括的几笔线条勾画出一代诗仙豁达与豪放性格的写意人物画……。         到了明、清时期,人物画中的“雅集图”和仕女图渐多,前者是文人聚会林泉之间以艺会友的写照,后者多是宫闱女性寂寞仪态的记录,此外,还有专门为皇帝权臣们观赏、作为史实记录的大型历史画以及帝王的肖像。从总的趋势看,人物画风格到了清末变得柔弱。         只有像海派画家任颐(伯年)的《木兰从军》、《女娲补天》、《关河在望》等作品以主题思想的鲜明和人物气质的饱满开创了人物画新面貌。         中国人物画在传统上,总体的美学追求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肖似,而侧重“神似风采”之美,强调“以形写神”、“以神写形”,甚至“以神写神”。,展示不同人物的性格、气度和内心世界,表现出画家的价值观和审美倾向。         到了现代,徐悲鸿、蒋兆和等画家,吸收了西方绘画造型手法,取材于现实生活,人物画显示了传统基础上的时代气息。         古往今来,绘画作品是人类历史的形象记录。在绘画长廊中徜徉与欣赏之时,一幅幅作品将把人引入历史文化的深邃空间,领略一个个历史时代的风采,而绘画艺术形式打动视觉感官,波动人的心弦,会使人感到欣赏过程是一次次美的巡礼与情感的升华。 一、摄影艺术语言(摄影的特性)         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                 摄影是一门新兴的纪实性的造型艺术。从1839年9月18日法国的达盖尔公布他发明“银版摄影术”到现在,还不到150年的历史。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则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摄影艺术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以物理光学、光化学、机械学、电子学的综合应用为手段来摄取实际存在于相机镜头前的物体影像的。离开了科学技术条件,如光的应用、亮度、胶片、镜头及洗印等条件,物体的影像就无法再现。         摄影艺术中某些独特形式的出现,也总是和科学技术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和人们对这些可能性的开拓和驾驭有关。在没有高速感光片时,很难想象有抓拍的手法;彩色胶片没有研制成功之前,很难想象有彩色摄影;没有长焦距镜头,很难想象像今天这样花样翻新的特写镜头。而色彩转化、色调分离、中途曝光、多次曝光、摄影浮雕、网纹照片、粗颗粒制作、反影效果等摄影技法的运用,也都和科学技术本身有关。摄影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与小型、精密相机和快速感光技术有直接的关系。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赋予了摄影艺术以“科学艺术”这一具有鲜明特征的美名。         摄影艺术有各种不同的分类。可以根据拍摄目的,分为实用摄影和艺术摄影;可以根据拍摄的手段和胶片,分为黑白摄影和彩色摄影;还可根据摄影所需器材、技法和条件分为普通摄影、航空摄影、近接摄影、显微摄影、立体摄影、红外摄影、全息摄影等。从摄影的内容上分,又可分为: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体育摄影、时装摄影、建筑艺术摄影、艺术广告摄影等。  构成一幅照片的要素包括:线条、形状、影调、色彩,下面我们简地来分析这些构成要素。    1、线条和形状    一幅好的画面,总是选择事物的富于特征的线条和形状,并将其适当地对应于画面的框架之中,让它在画面上变得鲜明突出,以此来概括事物的特征。    ①   对称   ②   水平线    ③ 三角形   ④ 圆形   ⑤ 斜线   ⑥ 曲线    2、影调        影调是指画面上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及色彩的明暗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使观众感到光的流动变化。      影调的作用表现在: ① 突出主要形象。 ②创造情绪气氛(形成画面基调)。 ③ 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     3、色彩  色彩是摄影画面形式构成中的另一重要元素,色彩不但在造型中起作用,而且对人的具有冲 击力。 黑白照片上的影调主要体现为明暗效果,彩色照片还要涉及色彩问题。色彩既作用于造型,也作用于人的情感。      ①     用色尽可能单纯,主体和背景色彩要有色别或亮度的对比      ②   利用背景色彩和主体色彩面积上的对比,形成色彩重音效果     ③ 利用某一种富有特征的色彩,让它展开在不同明暗的色阶之中,形成这一色彩的基调,以达到色彩上先声夺人的效果。    ④ 多样统一的运用色彩 二、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摄影艺术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它独特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独特的纪实性和逼真性。 三、摄影艺术作品欣赏 1、《白求恩大夫》(吴印咸)主体的处理及环境的选择.它从位置.角度.用光和环境等方面对主体进行十分细致精当刻画. 2、《黎明的钟声》(江波)空白疏通气韵.浓重的黑色剪影和明亮的天空所形成的一大片空白,把人们从具象世界引入一种清新深远的意境之中. 3、《童工》(路易斯.海因 美国)正面角度的感染力.画面上的女孩一手扶着窗台,一手扶着机器,正面对着镜头,像是直接向观众诉说童工的悲哀和痛苦.    4、《到森林里去》(尤金•史密斯 美国)背面角度的含蓄.通过两个孩子的形象来表达一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千里共婵娟》(陈复礼)以多种手法刻划景物神韵,创造意境.取意苏东坡的著名词句,以宁静的湖水.轻盈的月光.漂浮的芦苇.远泊的小船,创造出一种静谧.悠远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词意境.    6、《一湖春水晓帆风》(简庆福)寻找富有造型力的形式元素,仰角的运用。    7、《插秧女》(滨谷浩 日本)特写的魅力.    8、《鹅场》(张阴增)逆光的美感.这幅作品充分发挥了早晨光线的魅力.    9、《倒闭后的滋味》(郑鸣)新闻摄影的特色.    10、《喜盈门》(丁爱民)典型环境、人物和情节.通过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情节,表现了中原人民的风俗情调.乡土韵味,给人深厚温馨的感受.     11、《城市之光》(杨晓利)黑白摄影的韵味,对比:作品以黑白两极调子来表现现代建筑的美. 四、摄影作品的欣赏方法 1、欣赏摄影艺术真实、自然、质朴的美,欣赏摄影艺术家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艺术眼光。    ①形神兼备的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以表现个别的、具体的人物为内容,表现人物的外貌和精神,职业特征和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外形美,心灵美及人物的社会气质和内心世界,通过人物来揭示生活。 它要求准确地捕捉所摄人物的外貌特征,努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形神兼备. 欣赏人像摄影应该重视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神情,特别是眼神。人像摄影贵在传神,人的眼睛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晴雨表,即使是十分内向和善于隐藏自己感情的人,他的喜怒哀乐也会从眼神中透出消息来。在日常生活中,人的一顾一盼,一凝一动,都有其内心的韵律。一般说来,人物视线伸向远向,视点较高的瞬间,容易表露出一种喜悦,振奋,乐观向上的情绪,人物性格显得开朗活泼;眼光朝近处下视则易给人以深沉,思索的印象;双睫微合,视而不见的眼神,人物看来是陷入复杂内心斗争的情绪之中;低头而眼神向上微起,表现出少女的羞态;注目凝视又是目光锐利的特征……。在近景人物中,除眼神外,面部的各种线条都是表现人物神情的重要因素。嘴角眉梢的开合起伏,头部的转向,头发的线型,都与人物的神情性格有关。         其次是手势。手势是人像摄影中重要的形象语言,尤其是用中景拍摄人像时,手势几乎和神情同等重要,它能帮助表达人物的职业特征和性格特征,微妙地传送出人物某种特定的情绪。所以,人们常说"手能语","手是人的第二张脸"。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讲究"手、眼、身、法、步",把手看得比眼更重要。手势在人像画面的形式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在中景及有些近景的人像摄影中,手和手臂所形成的线条是画面的主要结构线。一般说来,人物双手下垂,不但显得呆板,而且双臂线条会与竖边平行,画面有割裂之感,所以,除非有特殊的情绪表现,都避免双手下垂。而富有动作的手势,则给画面带来活泼流动的韵律感。         第三是姿态。尤其在以中景和全景来表现人物时,姿态也和神情、手势一样会成为重要的形象语言。姿态在表现一个人的风度,气质方面,是十分有力的。         第四是环境。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典型的环境背景中,对刻画人物是有利的。一些优秀的人像摄影者,常常有意地选择一些与人物性格,职业特征有关的景物来烘托人物。         第五是细节。人像摄影的细节,包括服饰,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细节安排及生动恰当,常常会使人物增色。比如,少数民族的富有民族传统的服饰,表现出他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给人像带来独特的风采;而矿工头上的矿灯,建筑工人的安全帽,医生的听诊器,牧民的牧鞭……这些生活细节保留在画面中,使人物充满生活气息,职业特征鲜明,能丰富观众对人物的联想。    ② 壮丽秀美的风光摄影       风光摄影以名山大川、农村田野、风土人情、城市风貌、建设新姿等风景为主要拍摄对象。它要求情景交融、寓意深刻、画面优美、色彩鲜艳、生动逼真、令人向往。     欣赏风光摄影应注意作品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画面布局是否繁中求简,和谐统一。第二,是否充分表达了空间。第三,是否妥当处理天空。第四,是否有效利用了雾,烟,以及水的闪光等来创造意境。第五,作品在运用线条和影调的配置来加强画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表现。第六,是否注意动用各种镜头的特性。    ③ 静中寓动的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 静物摄影是以自然界或人工创造的物体为拍摄对象的,如自然界的花草、果实、人工创造的工业产品、工艺美术品、日常生活用具等。 欣赏静物摄影可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结构布局。第二,背景选择。第三,光线处理。第四,技术条件。    ④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摄影      社会生活摄影把人与人、人与环境及社会相互间所形成的事件作为摄取的对象。它要求反映生活的真实,反映人们的精神面貌,要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它除了艺术价值外,还具有史料价值。      欣赏生活摄影作品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情节的典型性。第二,情节的生动性。第三,抓拍能力。 2、欣赏摄影画面的构图美     摄影构图的意义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当主题思想确定之后,重要的便是运用摄影手段提供的一切可能性,将要表现的内容在画面视觉形象上,使主题思想和画图形式完整统一。     摄影艺术形式在反映内容时
/
本文档为【第七章 绘画艺术欣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