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奇才范蠡和神医扁鹊

2010-08-30 13页 doc 83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4987

暂无简介

举报
奇才范蠡和神医扁鹊奇才范蠡和神医扁鹊 [观看视频] 来源:燕赵讲坛 作者:孙立群          孙教授:亲爱的石家庄市的朋友们,各位文史爱好者们,大家上午好!三个月前的今天我在这儿做过一次讲座,那是4月26号,今天是7月26号,我自己感觉到频繁到石家庄会不会讨嫌,但是咱们石家庄社科联同志们希望我再来一次我是这次是南开系列的最后一讲。从月初开始南开大学的宁宗一教授、胡宝华博士还有郭长虹博士,他们就历史问题、文学问题、艺术问题都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了交流,他们几位讲的或者是章回小说、或者是唐代的纳谏问题、或者是艺术史上的怪才问题,...
奇才范蠡和神医扁鹊
奇才范蠡和神医扁鹊 [观看视频] 来源:燕赵讲坛 作者:孙立群          孙教授:亲爱的石家庄市的朋友们,各位文史爱好者们,大家上午好!三个月前的今天我在这儿做过一次讲座,那是4月26号,今天是7月26号,我自己感觉到频繁到石家庄会不会讨嫌,但是咱们石家庄社科联同志们希望我再来一次我是这次是南开系列的最后一讲。从月初开始南开大学的宁宗一教授、胡宝华博士还有郭长虹博士,他们就历史问、文学问题、艺术问题都在这里跟大家进行了交流,他们几位讲的或者是章回小说、或者是唐代的纳谏问题、或者是艺术史上的怪才问题,应该说和我今天讲的都不一样。 我今天讲的话题是接着上一个话题,上一次我讲的是关于怎样走好人生路或者叫性格、命运,主要介绍了以吕不韦和李斯两个人生结局并不圆满的人,他们两个人都是英雄,都是对历史有贡献的人,但是他们的晚年都不好,一个是自杀而死,一个是被他的政敌施以酷刑。我主要通过这两个人谈到了人究竟怎样才能稳妥地走好自己的一生,在辉煌和成就面前怎样保持理智。 最后我还谈到了与他们两个不圆满人生正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时代的范蠡,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范蠡没有完全展开。范蠡的形象是正面的,他的人生几乎没有让我们感觉有哪些不足和遗憾。我觉得范蠡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去研究和借鉴。去年的12月份,我在《光明日报》上发了一篇文章《研究范蠡提升社会文明》,范蠡的问题是去年8月到9月期间,我在央视《百家讲坛》所做的系列讲座的一个题目,在央视的四频道又重播了一次。对于范蠡我的感想和前面的人不一样:前面的人多半是对于他们的身世之迷和失败原因、人生缺憾在议论,对于范蠡,大家知道的仅仅是帮助勾践去吴国和打吴王夫差,别的事都不太清楚。我觉得范蠡问题是近几年我们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把历史面向社会让大家都去关注的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新星。 从去年的9月到今年的4月,我连续参加了好几个关于范蠡的会议。去年到了河南南阳的淅川县参加了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范蠡的老家是河南南阳,南阳为之感到非常自豪。南阳在春秋战国到秦汉的时候人才荟萃,南阳人常常说我们这儿有四圣:范蠡是商圣——商人的始祖、还有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科圣——研究圆周率的祖冲之,一个地区有四个世界级的伟人,不容易,说明那个地方在中国历史上曾经辉煌过。但是南阳很大,范蠡究竟是哪个地区的,南阳几个地区都在争,南阳市说是南阳市宛城区的人,这是一说。南阳西南内乡县,他们说是他们那儿的人,内乡县有一个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县衙门,整个建筑都是原貌,非常棒。再往西南走,淅川县就快到湖北了,离长江很近了,南水北调的丹江口就在那儿,淅川县说是他们那儿的。三个地方都说范蠡和他们有关系,谁有可能去打造范蠡的文化氛围谁就去做吧,淅川县盖了一个非常大的范蠡纪念园,树起非常高的范蠡的塑像,和经贸联系在一起召开了一个规模非常大的范蠡经济思想研讨会。 今年4月我又到了山东,山东泰安市的南面有一个肥城县,肥城说范蠡的归宿地在我们这儿,我们查《史记》能找到,范蠡晚年到了陶,带陶的两个地都在山东:定陶,其实古人在说陶的时候没有加定,肥城说陶在我们这儿,肥城有一个地方叫陶山,我去过两次,看到了陶山的地势。肥城打造了一次范蠡的活动。 范蠡的精神和研究确实是有很大的空间,他是目前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研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现在看书、听讲座好像帝王热一直不衰,最近《百家讲坛》湖南师大的一个教授讲李煜,作为知识知道李煜可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当不了李煜,亡国之君能有这么好的生活,跟他那两个小姨子还在那儿搞,这都不现实。我们有兴趣去看看他们的生活,看看他们的政治活动,但是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我自己感觉,只有那些活生生的人,普通的人,才跟我们最贴近。基于这个把握,我在接受央视给我的任务的时候我就不讲帝王,不讲非常玄虚的所谓大人物,我想讲跟咱们的生活非常贴近、看得见、摸得着,从他们身上直接可以得到某种直接启迪的人。 范蠡是我自己抓的一个比较好的题目,最初央视不是让我讲范蠡,去年春天他们准备让我讲勾践,我确实也做准备了。勾践我觉得作一个电视剧、一个文学作品可以写、可以编、可以演义,但作为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可写的可讲的东西不多。后来我说:“勾践我不愿意讲,我觉得他这个人很阴,越往后讲越觉得这个人深不可测。”我说,“换一个人吧。”讲谁比较好呢?当时在勾践身边有范蠡、文种,在夫差身边有伍子胥,这些人都可以讲。他们问:“你最喜欢讲谁?”我说:“范蠡。”于是就做范蠡的准备,播出以后,确实是感觉到这个人物的价值提升了,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奇才,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不是有意地去炒作他、提升他,实实在在的讲,我们过去对他的研究有一些是误区。 今天的时间有限,我不可能把范蠡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做介绍,我想围绕范蠡说几个跟他有关系的问题,这只是我的一己之见,希望可以得到大家的争鸣,希望大家能够参与讨论。 第一 关于范蠡的评价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对一个人物的评价的高与低实际上是受当时的社会政治和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许多有作为的人,古代很多名声很大的人:一,他确实有作为;二,当时的统治者出于维护统治、巩固政治有意地把他们抬起来。这是必然的,哪个统治者都愿意抬高自己喜欢的人,不会把自己不喜欢的人抬高,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一个伟人、一个有贡献的人往往统治者也是喜欢的,比如说南宋的岳飞,比如说三国的诸葛亮。现在有许多网上的文章批判诸葛亮,有的语言像文化大革命的语言一样,有炒作之嫌,我说的跟你的不一样,以提高他的知名度。比如说有篇文章说:“诸葛亮是破坏国家统一的罪魁祸首。”这哪是历史评价?这不是喊口号吗?特像文革的口号,一看就知道他是专门挑大家认同的反对,还有“诸葛亮是伪君子和野心家”等等。从整体上看,诸葛亮、岳飞的名声是历代当政者都认可的,道理很简单这二位都是以“忠”字为先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那位智商很弱,能力又不强的阿斗,明明知道不行也要这样做。历代统治者不正是需要这样的人吗?岳飞更是如此,明知回到南方回到临安肯定是要被杀的,他还是回去了,以我们现在看,你在北方,你在河南,你在郾城,你完全可以不回去,他是一个忠臣,我们觉得可以不做的,他却做了。我们觉得是遗憾,他却认为是作为一个臣子的本分,所以他们二位身价倍增。当然,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去借鉴和肯定的。总体上看,当政者需要这样的人,所以历代对他们的评价非常高。 今天讲的范蠡就不是这样的人,范蠡按贡献不低于他们,帮助勾践灭吴国,绝对是一个大功臣,但是为什么后来对他的评价就不行呢?我们看到两个材料:第一个材料,《汉书》是班固写的,他写文章有一个独出心裁的格式,是表——古今人物表。当时评价人物的是什么?他把圣古到秦朝的一千多人,分为九等,然后按照时代列成表,一个一个地写,当然最高的绝对是好人,最不好的绝对是坏人。最高的是圣人,其次是仁人,像孔子、孟子之类的,但是班固在安排范蠡的位置时,既没有把他作为圣人也没有把他作为仁人,而放在了第三等智人,可以说在班固心目中范蠡是一个谋略智慧很高的人,这是第一个材料,说明他不是完人。第二个材料三国时有一个人叫刘劭,他写过一本现在搞人力资源研究人才的应该看的书叫《人物志》,他把人分为各种类型,范蠡在刘劭心目中是一个什么人呢?他说:“范蠡是一个术家。”什么是术家?就是“思通道化,测谋其妙是为术家”,是讲他的谋略很多,他的处事的方法和办法很多。谁是术家?刘劭说了两个人:“范蠡、张良是也。”在刘劭眼里范蠡不过是这么一个人,他和张良放在一起会让我们觉得确实两人有相似之处。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帮助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和他一起帮助刘邦的,萧何成了丞相、韩信成了将军,张良怎么样?假托自己有病,隐居起来。后来证明汉初三杰,韩信锋芒毕露没有保全自己,被刘邦杀死了。萧何兢兢业业也被刘邦猜忌,最后他身边一个很清醒的谋士告诉他:“你注意,你已经被刘邦盯上了。要想保全自己怎么样?不要在政治上太张扬了,回到家乡在家乡多占土地强买土地,表现出对钱财很贪婪,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当然这是政治的一种必然现象,萧何明白了,回到家乡以后专门做贪得无厌的事,刘邦感觉:“萧何行!你就是一个大财迷,在政治上不伸手。”结果萧何保住了。张良呢?离开了政治的中心到深山去修炼了,然后得到了全身。张良的归宿非常像范蠡,在后人看来他们都是善于保全自己的人。张良也好,后来善于保全自己的其他的人也好,比如陶渊明,你会发现他们仅仅是离开了政治的中心,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政治划出了距离,不参与了。他们的自我保全仅仅是就个人而言的,而范蠡与他们的不同在于他并没有为自己的全身为自己的安全做安排,而是离开了勾践,开始了二次创业,而且屡创佳绩,一步一步走向了更大的辉煌。这种人在中国历史上真是不多见,到齐去搞农业,到陶去经商,干什么什么成。 范蠡很自负,他说自己:“居官则治天下,经商则治千金”,我不做官,我当老百姓我能赚大钱,我们听这句话很自信,甚至有些自负了。他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劳动致富,这个人不值得我们研究吗?在历史上他的地位声望不像诸葛亮、岳飞那样,他是我们今天在创造新事业的时候,值得研究的一位古人,他不愚忠,他不是陶渊明那样仅仅保全自身的个人自由主义者,他是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关注民生、关注社会的人,他的历史价值非常之高。 第二 范蠡和他的志向 中国古代大凡那些有作为的人都喜欢立志,立志存高远。在立志过程中表现出了他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吕不韦立志要弃商从政,他要搞的政治不是一般的政治,他自己要订立国君,他必须采用冒险的行动,所以我们看吕不韦的志向,是要用商人的投机的动机订立国君。他给我们留下一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叫“奇货可居”,喜欢出其不意的利用商人的手段来从政,我们就看到他的后半生就想占便宜,就想如何能得利,结果把自己毁灭掉了。我们不是说商人经营谋利是错的,而是用商人的视角来搞政治是很危险的,为什么呢?商人经商这次失手了、亏本了,甚至亏了大本了,不要紧,还可以东山再起,跌倒再站起来,经商谁都可能失手,谁能说必胜呢?只要不断吸取经验,但是搞政治不容得你失败了再来一次。政治是很残酷的事,历史上大家看到没有任何的宽容,错了就是错。所以商人吕不韦用他商人的视角搞政治危险不危险?李斯也是如此,他没有商人的视角,但是他有一个很大的念头:就是要荣华富贵。从他的青年到中年到晚年四个大字刻在他的心里,那就是“荣华富贵”。每个人都想荣华富贵,但是百分之九十几的人不可能有荣华富贵,平平淡淡的过一生就不错了。他的志向就是要做高官,要爬上高位,而且他的话是毫无讳言公开地讲,这是这两个人的所谓的志向,最后两个人都自毁前程。 但是范蠡的志向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他没有过多的高调,没有多少气壮山河的语言,他在家乡观察社会,读了很多书,感悟到了人生,感悟到了自己的责任感,但是没有人能够跟他沟通,他找不到共鸣者,找不到知心的人,所以他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比较另类。史书记载这样说的:“一痴一醒,不与世人结交。”(就是好像他一阵一阵地发傻,有时候又清醒,跟一般人谈不来。)“披发佯狂,不与于世。”“佯狂倜傥不俗”,这几个词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很个性化,很另类的,没有朋友的人,但是心里非常清楚,只是找不到机会。他不轻易表现自己有什么志向,他的名声就传出去了:在乡下叫三户这个地方,有一个小青年表现得跟大家不一样,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传到了当时的县官文种哪儿,文种先派一个人去调查调查,看看乡下这个小青年究竟怎么样,回来告诉文种:“你说的这个人我去看了,问了当地的人了,这个人神经病一个。” 文种一听哈哈大笑,他说:“大凡那些有才能的人常常被人讥讽,大凡那些非常不清醒的人常常被人不理解,这不是你们众人所能理解,所能知道的。”看文种,就是我们说的伯乐,是跟范蠡可能有很多共鸣的人。他感觉这个人与众不同,亲自带人去见范蠡。两个人一见面相见恨晚,比肩而谈从白天谈到晚上,高谈阔论,分析天下形势。谈到最后,两个人表示离开此地,咱们一起去创业。范蠡向东边一指,东南有霸气,这个地方将来要有一个国家成为霸王之国。要成就自己成就事业,文种县官都不做了,和范蠡离开了家乡。这件事很戏剧化,甚至有一些文学色彩,但我们看到了范蠡的人生的价值,他心里很清醒,但找不到知音,遇到文种得到了一个机会,他的志向得到了发挥,非常个性化。 范蠡立志是儒道互补型的,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里是我们调节人生的心态,调整人生的行动、道路的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儒,是入世——达则兼济天下,道,是出世——穷则独善其身。”于丹老师自己解释儒和道的关系,她说:“儒是八小时之内工作时间,道是八小时之外休闲时间。”其实我们人生也应该是这样的,古代许多人以儒为唯一的宗旨,对政治锲而不舍,不能成功,如果以道为人生的唯一追求也不可能成功,中国古代人的成功往往儒道兼有型的。典型的看像苏轼、范蠡都是成功的,他给我们一个非常美好的人生的追求,范蠡的人生价值终其一生用这两个思想不断地调节自己,把自己调节到最佳状态。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在胜利面前、在失败面前、在失意面前、在不得志面前都能够正确地理性地对待。 第三 范蠡与勾践 这个问题,大家一定很熟悉,这个故事通过影视媒体已经家喻户晓了。我想说的是范蠡和勾践相处了多少年?他们相处最少在40年以上,公元前514年勾践和文种到了越国,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不久范蠡就离开了勾践,所以这样一算,最少在40年以上。40年的接触,范蠡对勾践看得太透彻了,勾践的为人、价值观,范蠡可以说一目了然。勾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读论著有不同的评价,我觉得他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一个忍耐力极强的人。忍耐力是古代成功的基础,无论做事无论做人没有忍耐力是不行的。最近我们看中央电视台的广告,经常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她的几句话涵盖的就是这道理,一句话说:“我从身高不到一米五到世界冠军。”再一句话:“我从字母学起到剑桥博士。”这都是反差很大的事,这都是奇迹呀!但是她凭借的是什么?坚持。一个是人们的鼓励,一个是自己的坚持,坚持本身就是忍耐,忍耐痛苦、忍耐寂寞、忍耐自己不得志的煎熬。在中国古代忍耐成功的人物中,勾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典型,卧薪尝胆,兵败会稽,入吴为奴,受尽了奇耻大辱,最后回国十年生计,十年教训终于到公元前473年灭了吴国,这个过程耗时二十多年,多不容易!可是他忍耐过来了,卧薪尝胆成为我们现在讲忍耐的最好的一个符号了,这是他的第一个价值。 第二,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勾践身边最有名的一个是范蠡一个是文种,大家看《史记》看《吴越春秋》发现勾践对他们俩的意见是言听计从,这也是成功的标志。古代如果找成功,勾践成功就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后来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刘邦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他身边的谋士不断地给他提意见,甚至骂他都行。 第三,勾践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帝王心态的人。帝王心态什么心态?帝王心态典型的标志就是:你们和我能够打天下,但是不能和我坐天下,你们可以和我共患难,但不能和我同乐,帝王心态是一种独占的心态,一种排他的心态。后来的典型的表现还有谁?刘邦和朱元璋也是。所以杀功臣成为开国君主的常见的表现。当然有些也不一定表现为杀大臣、杀功臣,比如说刘秀让功臣去享受荣华富贵也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也是,方法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独占心态。范蠡知道不知道勾践这一套呢?知道不知道他的这三个特点呢?很清楚。但是范蠡是君子,我答应帮你我就帮到底,而且你还听我的,所以他一方面知道勾践的内心深处非常阴,另一方面又觉得我帮人帮到底,你毕竟是听我的。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许诺,然后又巧妙地离开了勾践。这一点我觉得范蠡是一个高人,而他的好朋友文种恰恰在这方面没有理解,他离开以后给文种写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天下已定了,你注意你应该到哪儿去?你身边勾践这个人非常阴,可以患难不可以同乐,子何不去?这番话是告诉他赶紧走,文种自己看不出来,他自己感觉咱们俩帮助勾践立了那么大的功,他能把我们怎么办?结果过了时间不长,勾践把文种叫来拿出一把宝剑扔在地上,说:“文种,你跟我说过你有七条计谋灭吴国,现在你仅仅用了三条计谋就把吴国灭了,还有四条,现在你带着这四条去见我的祖宗去吧。”这话大家听了都要发凉的,他就是这样对待一个立了大功的人,不用你了,你去死吧。这时候文种他才想到:范蠡劝我走,我为什么不走啊?遇到这么一个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人我有什么话可讲呢?拿剑自刎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故事,一个是巧妙脱身一个是执迷不悟被杀害,这种例子史无绝书,比较而言,范蠡的智慧是超前的。有些材料说后来范蠡告诉文种:“你注意勾践这个人长得非常凶狠,鸟嘴,长得像动物一样。”这些都不是真的,是托词,更重要的是范蠡看出了勾践的内心,不能和他共处,一走了之,范蠡确实是古代人能够得到自己全身的一个典型,是一个智慧型的人物。 第四 范蠡与计然 计然是这个时期的一个深不可测的很神秘的人物,现在学术界对计然有两种说法:一,是人名。二,比如台湾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认为:计然是一个书的名字。还有一说,计然是个语气词,计,用计,然,就是用完了。是人还是书名,目前比较多的人认为计然是一个人,说他神秘、深不可测,就在于他当时也是勾践身边的一个人,只是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离开了勾践,但是有几条信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范蠡非常尊重计然。这点让我感觉:计然是不是范蠡的老师呢?因为我们在讲范蠡的思想时,会发现很多话都是计然的话,但是这个人找不到,不知道他是怎么一个原形,所以,人们都说这些话是范蠡的了。从他们的关系看,我觉得他很可能是范蠡的老师。 第二,计然可能比范蠡更早地发现了勾践的为人。也就是说在范蠡帮助勾践灭吴国的过程中,计然就告诉范蠡:勾践这个人你不能和他作天下,你要做好走的准备,所以在范蠡帮勾践灭了吴国以后就离开了。看范蠡的故事,计然是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的经济思想和谋略是很高深的,但是我们现在对他了解甚少。 非常有意思,今年五月份我们的硕士研究生做论文答辩,一个学生就专门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他写了十几万字,他通过许多材料排比对照得出的结论是:计然确实是有这个人,只是行踪还不太清楚。计然有很多关于经济方面的论著,他都一条一条整理出来了,很有价值。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个人单枪匹马,很可能有一个社会氛围,有一个群体,使他不断地升华不断地提高。 第五 关于范蠡的二次创业 是我特别强调的,看到范蠡前半生搞政治成功,但是范蠡不满足,他还要在经济在商业上展示自己的才能。我为什么说他真是奇才呢?治国良臣,用兵奇才,商家始祖。他离开勾践以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到了齐,在山东的沿海肥城,我们看《史记》会发现,字数不多,但是司马迁把范蠡全家人在这里艰苦创业的活动都展示出来了,范蠡带领全家人“耕于海滨,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来到了海边,这里没有政治斗争,相对安全,干什么?“苦身戮力”用今天的话说艰苦奋斗、白手起家,“父子治产”,现在看范蠡可能有三个儿子,他带领全家人种地,在这儿经营,后面的话让我们感觉到奇才就是奇才,“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你想一家人在海边,时间不多就赚了这么多钱,你现在到海边看看去,盐碱滩,哪像我们石家庄这华北大平原,一望无际土地肥沃。严格说,海边种田很有限。但是他为什么能够“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大家有兴趣看看商业史,商业史到这都要停下研究范蠡为什么能够致富,海边种地很有限,但他竟然富了。因此人们感觉到范蠡有多种经营,其中很可能有海上经营,其中包括:第一,煮盐。大家看中国历史,盐可是历代最重要的生活用品,你只要把海边的盐运到内地,你就不用干别的事了,运过去就是钱,古代异地贩运发财,是最常见的。贩贱卖贵啊,尤其盐到哪儿都有得要。第二,捕捞。捕捞什么?海产品,是捕捞海带还是其他的产品就不可考了。总之他一定是利用了海上资源在经营,所以“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他的精神值得肯定,头脑也值得肯定,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要想致富首先得找市场,首先得找一个能够让你发挥才干的地方。 改革开放三十年最早的一批淘金者是奔着深圳,后来90年代以后奔着上海,现在是奔的是天津滨海,大学生、海外读学位的人纷纷到了滨海,为什么?那里是国家定的最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如果大家去滨海,你会发现日新月异,他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了天津的60%。天津早在民国时期就是老工业基地,但是现在老企业都已经不行了,但是到了滨海耳目一新,创业那是一个好去处。同样的道理,范蠡当年也是在寻找,所以我甚至开玩笑说,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者,他抓住了发财的机遇,二次创业。范蠡并没有满足“居无几何,致产数千万”,他把他的钱分给穷乡亲,然后到了陶,到了现在的肥城也好,定陶也好,又开始了新的发展。他的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很具现实意义,这时候他的年龄是在五六十岁,没有养老没有享清福而是继续发挥他的才干。   第六 范蠡与商业 中国的商业始祖是范蠡,有一副对联说得好:“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横批是“陶朱氏也”,陶朱是谁?就是范蠡。范蠡改了两次名,本名范蠡,到齐在海边经营的时候改名鸱夷子皮,这个名字很怪,和西施还有关系,第二次改名是到了陶,做商业的时候起名朱公,由于他在陶做商业,所以人们称之为陶朱公,陶朱公做生意是成功的,人们把做生意成功的人也称为陶朱氏也。他的经营思想是研究范蠡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范蠡经商是极具智慧的,不是靠暴力,靠不正当手段,靠权钱交易,他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凭借自己的劳动来致富的,让我们心服口服,两千多年前他的商业思想在我们今天看让也极具现实意义: 第一,掌握时机,候时转入。商场如战场,最佳时机就是最佳的发动攻击的时间。范蠡能够掌握时机是基于他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观察,他发现社会经济运行有丰年有欠年,六年一丰,六年一欠,欠年往往是丰年的前期,而丰年又有欠年的可能转化的机会。如果想经营商业成功,一定要抓住这种转机。他得出的结论就是“待伐理论”,“待伐”也就是社会上,下一步需要什么我就要做准备。我们现在对它的理解,不是机械地去搬照,而是看他掌握机会的智慧。他说过一句话:“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冬则资絺,夏则资皮”。这里的资是准备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涝的时候要准备车,(涝完以后肯定要旱,车有用),旱的时候准备船,冬天准备夏天穿的丝织品,夏天要准备冬天穿的皮的衣服。这种思想不是机械的,而是指要有所准备。今天我们可以把这种思想用在寻找市场寻找商机上,不打无准备之仗。 第二,薄利多销,不求暴力。这是范蠡极具人性化的,很多商人致富往往靠的是暴利,范蠡他自己追求的是“逐十一之利”,就是薄利十分之一的利,而战国时期其他的人的都是“逐十二之利”也就是逐二分的利。他是非常理解民情非常关注民生的一个商人,薄利多销,我们今天太需要这种精神了。 第三,多种经营。在海边种地,他的思想在他和别人对话中常常表现出来,他说:“真正的致富要用多种手段。”一个叫猗顿的人向他请教:“我怎么致富呢?”范蠡说:“要想致富饲养五种牲畜。”也就是要搞养殖业,猗顿按照他说的去做,很快就富了。范蠡提出要养鱼,中国古代最好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是北魏的贾思勰写的,里面就有一段贾思勰摘录的范蠡的“养鱼经”。了不得,范蠡的眼界是很宽阔的。 第四,诚信经商。第一,他特别强调商品一定要好——“务完物”,就是说我的东西一定要是最好的,腐败而不可食的东西一定不能留,他很有商业道德,商德太值得我们学习了!第二是“无息币”。钱不能压在这儿,东西要好,钱要盘活要流动。商人经商其实没有什么太深奥的,东西好,钱是活的,薄利多销,你绝对能发财。范蠡特别强调做事不要轻易地责难别人,整天怨天尤人不好,他不责于人。他的思想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人性化,我们今天看也不过时。 第七 范蠡与慈善事业 范蠡有几个之最:最成功的商人、最早的有名有姓的慈善家。他的精神境界很高,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他是中国古代最早把自己挣得的钱,不是不义之财而是劳动所得分给穷乡亲、穷亲戚的人。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为什么?第一,可信,钱多了没用。第二,他是人,他不是那种我们平时看到的裸捐,什么都捐了,这有点超前。我觉得范蠡捐助社会不是一切都捐了。《史记》中说,范蠡把自己在海边挣得的钱分与支友乡亲,可是范蠡带着最值钱的东西不知所去,也就是他把自己最重要的钱财带走了,因为他还要创业,他需要本钱。司马迁还说:“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十九年中三次发财,他又 “再散于贫交疏昆弟”,这是什么意思?现在有些论著没有仔细分析这几个字,范蠡十九年当中三致千金,再分于贫交(穷朋友们)和疏昆弟(远房的亲戚),再,两次。也就是说,范蠡十九年当中三致千金他两次都分了,不是全都分了,最后年老了,把剩下的家财传给了儿孙,儿孙们继承范蠡的精神,不是坐吃山空,利而是用他的家财继续创业,结果“家产至巨万”,这是《史记》的话。史记注释:“巨万,亿万也”。范蠡又创造了中国之最,第一,慈善家,第二,中国最富的人,做一个富豪排行榜,范蠡绝对是第一,亿万富翁。范蠡让我们感觉到是一个可信、可敬、可亲的人,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人,把什么都捐了,捐得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不是。这让我们感觉到中国人内心的人格之美,有社会、有国家,也有自己的家庭。 第八 范蠡的精神 我总结一下,觉得他有五种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去研究,他的现实意义也是巨大的: 第一,是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从年轻到他的老年,没有自己享受,自己安乐,而是总是在牵挂着社会和民生。 第二,儒道互补的健全的人格精神。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苟且偷安或者是非常过激的行为,而是办事非常掌握火候,非常掌握、顺应发展的规律,而且最大的最健全一种精神就是有难敢上,有祸敢当。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会稽,打了败仗就要接受吴国的惩罚,勾践要到吴国去当奴隶,谁陪勾践去呢?勾践想到了文种,找范蠡说:“我想带文种去,他有管理经验,在我身边我心里比较踏实。”范蠡怎么说?范蠡说:“不行,文种有管理经验当过县官,但是他在遇见事情的时候处理比较缓慢,我虽然没有当过官,但是我能处理应急的事务,我跟你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跟勾践去吴国是生是死谁能料到?这就是君子精神,这是健全的人格。我既然帮你就帮你到底,我敢和你一起去接受这个苦难,这时候勾践对范蠡真是五体投地的感情,这种精神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范蠡反复说的总是顺,《国语》里他说的是“顺天、顺地、顺人。”就是一定要遵循大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特别强调顺天要持盈,顺人要定倾,顺地就要结事。持盈、定倾、结事,是范蠡精神的精华。持盈就是要一股劲地向前发展,保持发展的势头;定倾,倾:倾倒,就是要定住,解决问题。结事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干事,一步一个脚印。今天看这些思想,都具有现实意义,要脚踏实地的发展而不是好大喜功,不搞花架子。勾践要打夫差四次找范蠡,不断地说:“咱们打吧!”范蠡说:“不打,再看看。”一会儿说天时不到,一会儿说人气不到,总之稳扎稳打。这种稳妥地作风就是和谐。 第四,真诚经商是智慧经商的精神。 第五,关爱民生、回报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他这五种精神不是我们凭空炒作,而是有现实依据的,这种精神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同样需要的。 第九 范蠡和西施的关系 第一,西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确有其人。西施在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当中非常之多,在戏剧、小说、民间故事里西施俨然成了中国美的符号,是中国最美丽的一个女子,是四大美人之首。“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沉鱼”之美就是西施,“落雁”之美王昭君,另外还有杨玉环和貂蝉等等。在历史上这些人有的确实有,像杨玉环、王昭君,貂蝉就有争议,西施争议最大。现在许多人认为没有西施这个人。我的观点是很可能有西施,她是乡间的非常本分的一个女子。材料是什么?学历史的最注重最接近那个时代的材料,第一手材料,讲范蠡、讲西施用和他最接近的材料。为什么现在我讲范蠡、西施有底气?《国语》里就有范蠡,而《国语》是春秋战国人左丘明写的,而西施谁最早提到的?是最接近于范蠡那个时代的人是最可信的,比如西施如果春秋战国人不提,秦汉人不提,到唐代的李白提了那就悬了,时间太长了,不可信了。我比较相信的材料就是距范蠡最近的一个人,是战国初年人墨子,大约生于公元前480年,是战国初年,范蠡还没有死,也就是墨子懂事的时候范蠡还在世。范蠡离开勾践的时候应该是公元前473到公元前472年的时候,那时墨子应该是七、八岁,他可能就得到了当时关于范蠡和西施的、勾践的、夫差的许多一手的故事。墨子在书里提到了四个人,而这四个人大家一听就你会发现西施可信不可信?他是这样说的:“比干之殪,其抗也”,比干是商纣王身边的一个大臣,他当时劝商纣王,要好好治国,不要太荒唐了。后来商纣王剖了他的心,圣人有七个窍我看你的心有几个窍,比干剖腹啊,这是《史记》记载的,墨子说比干的死是因为他批评了商纣王。“孟贲之杀,其勇也”,孟贲是战国的一个大力士,他的力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要参加奥运会得拿几块儿金牌。据说他一次在路上行走看到两头牛顶起来了,他想:牛还打架?他过去一掰把两牛掰开了,其中的一头牛让他一用力还按在地上了,没有在地上的那头牛,还是不服气,结果他过去把它的角拔下来了,牛死了。绝对是传说,绝对是夸大。这不可能啊。就形容他力气大。古人形容人能耐大的时候往往是说得不可思议,比如《史记》说商纣王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力曳九牛。”他的力气比孟贲的还大,九头牛的尾巴让他一拽住,牛跑不动了。“堵梁换柱”把房子的梁顶住以后拿来柱子换上。大家一听就形容他的力量大,一听就非常夸大。孟贲后来帮助秦武公参加一个活动,秦武公去顶一个鼎,鼎太重了,把他给砸死了,孟贲后来被怪罪,被杀了。“西施之沉,其美也”,她被沉到湖里死了,为什么?她太美了。“吴起之裂,其事也”,吴起就是在墨子时代,战国初年,吴起帮助楚昭王变法,得罪了权贵,后来被抓住以后被车裂了,他和商鞅都属于改革家的非常悲壮的下场。这四个人:比干、孟贲、西施、吴起,三个人《史记》都有,也就是说都是确有其人的,唯独西施,尽管《史记》没有记载,但是墨子是距范蠡最接近的一个人,所以我觉得西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确有其人。 第二,西施之死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一个无辜的女子被作为一个工具使用,是无辜的。《孙子兵法》里有美人计啊,中国古代打仗、搞政治,常常用这个办法,西施被利用完了没有使用价值了,吴国都灭了还用你干什么?沉下去吧。既然勾践连文种都敢杀,西施算什么?但是后来往往把西施的作用夸大了,好像吴国灭亡是西施到那儿以后迷惑了吴王夫差,使夫差留恋声色,不思进取,丧失了意志,其实夸大了,一个国家灭亡了主要还是自身的原因。为什么有的人不被美女迷惑呢?美女的作用究竟会产生多大的效应呢?“女人祸水论”“女人亡国论”是很迂腐的观点。在古代北宋的时候大变法家王安石就意识到了,说吴国的灭亡是西施的作用是不对的。王安石写过一首诗《西施》: 谋臣本自系安危,(大臣是国家安危的承担者,)贱妾何能作祸基?(一个女子怎么会成为国家灭亡的祸水呢?) 但愿君王诛宰嚭(宰嚭是和伍子胥作对的吴王夫差身边的一个大臣,后来被越国收买了,他劝吴王把宰嚭杀掉), 不愁宫中里有西施! 王安石是北宋人,他的观点是很现代的。认为女人不是祸水,女人是无奈的。这是第二个观点,西施的责任没有这么大,而西施的结局有种种说法:沉水说、自杀说,还有说跟着范蠡泛舟五湖(太湖),来到了美好的家园,这种说法其实是浪漫的想象,我们看《史记》好像不是。 第三,西施和范蠡的结局。我的观点,他们的年龄相差很大,当勾践派范蠡去找民间美女的时候范蠡已经是五十出头了,当他在苎萝山上的小山村发现西施的时候,她最多十六七岁,绝对不会比这个年龄大,因为只有这时候最有魅力,如果三十多岁的西施能让她去吴国吗?这个年龄,谁更容易产生爱慕呢?肯定是范蠡呀。对那小女孩范蠡肯定心动了,问题是范蠡家里有妻子啊,范蠡是个君子啊,他如果在这点上出了问题,咱们后面可能就不会这么宣传他了,他心动了但是忍住了。心里爱慕,你看这小丫头!太好了!可是后来送到吴国去了,吴国回来以后就给杀了,对于一个已经年近花甲的老人这是一个多大的痛苦呢?怎么办?我找她去。范蠡很可能在离开齐的时候到太湖转了转,“你在哪儿死的?我看看你沉水的地方,哪儿有呢?”没有啊,太湖比现在要深得多啊,怎么办?改名鸱夷子皮,“鸱夷”是什么意思?就是皮革做的,皮就是大皮囊,据说西施沉水的时候是放在皮囊上压上石头沉下去的。范蠡心里很不平衡啊,这么好的小女孩被你杀了,我又不好天天在家说“我挺想西施的。”我改名吧,鸱夷子皮,非常有隐蔽性,跟家人说,我到齐国还叫范蠡让人发现越国的上将军来了怎么办?可是偏偏改了这么一个怪怪的名字,大皮囊,实际上他心里在怀念她,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他暗恋西施。得到了南京大学的中文系的教授王计志老师的支持,我们去年底在一起开会他找我去了,他说:“孙老师我听你讲了范蠡暗恋西施,我同意,你讲得不够,应该用爱情心理学来讲。”他给我忽悠了几句:“你应该说他为什么改名?是因为他心里装着西施,他在心里呼唤西施,他在内心里悄悄的喊着:“西施啊!我永远拥抱你!”我说:“打住!你这太肉麻了。”中文系老师他就可以按照逻辑来推演几句,我觉得肯定精彩,可是我不敢说。总之,西施千古之迷,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是讲英雄加美女的最好的一个故事情节,但是我觉得毕竟有民间传说的成分,大家可以发表不同的观点.   神医扁鹊 今年3月份接受的《百家讲坛》的任务,5月份在央视放的,前不久我们讲五大中医的五个老师在北京一起签售,因为《千古中医故事》这本书由重庆出版集团正式出版了,除了我还有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郝万山教授,纪连海老师。我讲扁鹊、王老师讲华佗、纪连海老师讲孙思邈、钱文忠教授讲的是李时珍、郝万山教授讲的是张仲景,他是主讲,因为他是医学专家。我是从历史角度讲的,最后书是郝万山教授审订的。我为什么讲扁鹊?第一,因为目前在国内有一部分名气很大的人在极力地否定中医、抨击中医,不得人心,央视决定通过讲这几个医学家的故事来做一个正面回应。第二,扁鹊非常有价值,围绕扁鹊,中医的很多问题都展开了。 围绕扁鹊有七个问题,很简单,大家如果有兴趣读读史记或者读读我们这本书都可以得到解释。 第一,扁鹊的姓名之迷。 《史记》中围绕扁鹊有三个名字:《史记·扁鹊列传》,但是大家再往后看,扁鹊还有两个名字。第二名字叫秦越人,第三个名字是卢医。这三个人到底哪个是真的呢?我现在得出的结论是秦越人是真的。卢医是指他出生的地,在当时的一个地方叫鲁国,在现在山东的长清,而扁鹊是什么人呢?扁鹊是上古传说中的一个神医,而扁鹊我们听这两个字“扁(biǎn)”字最早念“扁(piān)”。后来到了唐朝说书的人讲到扁(piān)鹊,扁(piān)字音不太响,于是把“扁(piān)”念成了“扁(biǎn)”。严格讲它就像一个喜鹊一样给人们带来了好消息,用这个来形容大夫是最好不过了,妙手回春,救死扶伤,大夫一来我病好了,像喜鹊一样。所以这三个名字当中,我理解是秦越人确实有其人,因为他是一个名医治病救人非常好,于是人们就把他和扁鹊联系在一起了,你就是上古的扁鹊再世,扁鹊重现啊。 第二,扁鹊生活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时代。 通过扁鹊治病的案例看,好像最早治病的年代是春秋,公元前695年,这太早了,他给蔡桓侯治病,最晚治病是到了秦国给秦武公治病是公元前309年。这样一算扁鹊活了380多年,这不可思议而且不可能,怎么解释?我想大家可以有多种解释:第一,我相信他是春秋人。第二,是春秋战国之际人,也没问题,为什么?我们查扁鹊我们查汉朝的班固把他列在了什么位置?班固古今人物表把他列在了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在那一栏里写了三个人,其中有扁鹊和勾践和赵简子,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很可能是春秋战国之际。但是我们看《史记》还有更晚了,因为扁鹊死在秦国公元前309年,说扁鹊是战国人也行。很可能是当时人们把精彩的治病救人的故事都加在了他身上,很难说哪个故事是他的,这是民间传说。姑且说扁鹊是东周人,就可以了。 第三,扁鹊有没有特异功能。 司马迁讲扁鹊一上来就讲,扁鹊原来在家乡是一个招待所的服务员,在那里出来进去的一个很神秘的人叫长桑君,来来去去十来年,后来他走的时候发现这个小伙子不错,谁呀?就是扁鹊,秦越人,掏出一卷东西,告诉他:“这是我的禁方——就是治病救人的秘方。”但是你要用它治病必须做一件事:喝“上池之水”一个月。上池之水比较多的人认为:水从天上落下来以后没有落到地上,而是落到了树叶上,落到了草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露水,因为没有接地。你喝这个水喝一个月,然后用这个方法来治病。结果喝了一个月,最后一天喝完了再一看“视见垣一方人” 垣,墙也。我也喝水,他也喝,他一下子看到了马路那边的人了,墙那边的人了,我当然什么也没有看到。用这个方法看病“尽见”意思是全部看见,五脏六腑里面的结构全都看到了,能不灵吗?这个大爷胃不好,咱们得做CT呀B超啊,他不用,一看你那儿有一个溃疡,多棒啊!用这个治病可以说不是十拿九稳的,而是十拿十稳的。 特异功能目前不是让大家在主流媒体上宣传的,我们看网上看民间的说谁谁谁有这个功能,但是咱们《人民日报》从来没有登过,再早80年代有过,四川有个小孩叫唐雨用耳朵来认字,后来不了了之了。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起码不能肯定,只有说有待于发展。我怎么解释?因为扁鹊看病非常高超,治病救人,别人治不好,到他那儿就好了,他一定能够看到病灶,于是就有了这个说法,解释得比较勉强。最近还听到有人说是真的,他说:“你说的扁鹊能看到五脏六腑的事是真的,只是你看不到。”他说,“我知道谁谁就有这个本领,我现在也快了,你哪天来我也看看你。”我说:“我也不敢让你看,看出毛病就麻烦了。”这个事在民间确有相信者,有些练气功的是不是确实是有这个功能,我们不好说,但是我自己起码算是自圆其说吧 第四,在扁鹊列传里备受争议的,有的说就是扁鹊的思想,有人说不尽然,这句话就是:“六不治。” 有六种人我不给看,这六种人是不给治吗?这是扁鹊的话还是司马迁随便发表的议论呢?他是不是扁鹊的思想?代表不代表扁鹊的医德呢?我想这也接到了许多信,因为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这“六不治”你们看是不是可以不治:“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我个人观点可能不一定对,这不是扁鹊的思想,如果他有这种六不治的思想,他不可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因为《史记》在写的时候没有扁鹊曰,就是这么一段话。司马迁的意思是现在这个社会人们觉得好医生太少了,所以有六不治。我觉得当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医学还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扁鹊遇到这六种人一般情况下他还是给治的,后来材料里证明也是这样做的。 第一,“骄恣不论于理”。这个人不讲道理,说话粗声粗气或者恶言恶语我就不给治吗?我想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受的教育太差,素质太差,不懂礼貌,在大夫面前说话也是挺横的。第二,常年病重卧床他身体不舒服,他有时候出言不逊。这时候大夫好言相劝,尽可能地劝,但是如果确实是遇到那种说什么也不听那种人也没办法。但这是个别的。 第二,“轻身重财”。这不是个别人,而是许多人。在古往今来是相通的,人们一方面想治病,另一方面想少花钱,看起来古来都有这个问题。治病花钱太多,人们心疼钱,有的可能想买点便宜药,有的可能治不起,我没有那么多钱还要养家。一个医德高尚的人应该尽可能地劝,讲讲钱和病的关系,同时尽可能地用便宜药治大病,这也是我们现实的问题。你想现在我得病了,还没治呢几千块钱花了,为什么?整个检查,身上每一个血管都查遍了,最后一看没什么病。为什么要轻身重财,大夫要理解。 第三,“衣食不能适”。我说最应该治的病就是这种病,得病都是因为吃、穿不合适,要是都吃得好穿得好,那就不得病了,那要大夫干什么?我们到医院看最多的不是吃多了就是穿少了。 第四,“阴阳并,脏器不定”。什么叫大夫?大夫的水平就在这儿,疑难杂症,别人看不知道,大夫一看就知道。为什么不给治呀? 第五,“形羸不能食药”。他身体不好不能吃药,你不能给他打针灸、贴膏药吗?怎么能不治呢? 第六,“信巫不信医”。这点最值得研究,有人说这是扁鹊思想进步,信巫术的不给治。我想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是迷信的,巫他有一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基础,如果他信巫的来找你来了,你问他:“信巫还是信医?”他说:“信巫。”“你就说不治?”未免太粗鲁了。 所以六不治都应该是大夫的职责范围,不是扁鹊的看法,是司马迁自己的主张。 第五,在《列子》这部书里记载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就是换心之迷。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扁鹊是比华佗更早给人做手术而且是器官移植手术的人,那了不得了。那就是说两千四百多年前就有这种手术了,一个人是齐婴一个叫公扈。扁鹊已经给他们两个人治好病了,但是扁鹊说:“公扈你这个人有个毛病,虽然你志向远大,很想干大事业,但是你的气质不行,气质柔弱,办事不能做决定。齐婴你这个人没什么志向,没什么技法,但是你的气质不错,挺刚强的,怎么办呢?我给你们俩换换心。”他们俩就答应了,扁鹊给他俩喝一种药,昏迷了三天三夜,然后剖腹把这两个人的心换了,换了以后逢上没几天就好了,多棒啊!但是问题出来吧,换完以后这两个人各自回家,结果公扈到齐婴家去了,齐婴到公扈家去了,人家的老婆孩子不认识这两个人啊:“你谁呀?”“我公扈啊!”“你怎么这样了?”都打起来了,结果又把扁鹊叫过去,扁鹊做了解释事态才算平静了,但是不知道事态是怎么平静的,是公扈还回自己家,还是你就认了吧,他就算公扈吧,这不知道。史书没有记载。这本书是一部伪书《列子》,是魏晋时的人假托列子写的,这个故事很有想象力,很有一些创见,认为移植可以进行,并且古人早就有移植的打算了。但是问题是移植心脏能不能带走原有的记忆?从理论上有没有啊,把心脏换了两个人的气质和志向能不能也得到取长补短呢?从今天看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说心想事成了,想你想得我心疼了,其实这不是,真正的思维器官还是大脑。 所以我想这是古人们的想象,现在器官移植已经不是大问题了,心脏移植也不是大问题了,我想大家有没有发现移植了某个人器官以后会不会带来了某个人的记忆呢?那就不知道了,现在想想,动物的器官也可以移植那不就太可怕了吗?我的心脏、肝都是猪的,那我完了就不会站着走路了。 第六,切脉大师和望诊的高手。 这点我就不说了,都已经写入了,尤其是望诊的故事《扁鹊见蔡桓公》在中学教材上都有,这两个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中医的魅力。 第一个故事是切脉大师,因为他把当时虢国的太子已经死了,又给救活了,而且扁鹊通过切脉通过针灸,确实是把中医的望、闻、问、切全部展示出来,最精彩的一段故事。所以司马迁在讲完这段故事以后就提到了:“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今天我们摸脉是扁鹊发明的,以前的人摸脉都是从上到下的,扁鹊发明了就摸手腕,我想中医的价值这一条就够我们说魅力无穷了,脉象就是这样,高明的大夫和平庸的大夫通过摸脉就可以看出来。 “望”也是,第一次见蔡桓侯的时候“病在皮肤,赶紧治。”但是他没有听,再见蔡桓侯“病在肌肉,。”蔡桓侯说:“不治。”第三次见蔡桓侯“病在肠胃赶紧治。”蔡桓侯还是不治。第四次见到蔡桓侯扁鹊一见掉头就跑,为什么?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治了?”“不治了,病在骨髓,管延性命的那些人来治也不行了。”这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传说故事,但是他反应了什么?“望”的魅力,当然韩非子写这个故事的本身并不是在于这儿,而是在于君主应该听得进劝谏大臣的话,不要讳疾忌医,更多的是用于政界。这两个故事太精彩了,既是警示作用又是中医的无限魅力的展示。 第七,扁鹊之死。 扁鹊之所以被司马迁写进《史记》里我觉得不是轻易的,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一个人把一个中医大夫写进正史里,再一个他为什么偏偏写扁鹊呢?我想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他写某一个人肯定有他选择的标准,或者是伟人、或者是有特殊贡献的人、或者是这个人的命运跟我可能有某些感慨万端的人。写扁鹊我想两个用意:第一,肯定他的医学贡献。第二,他的身世、他的结局跟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扁鹊公元前309年到了秦国,当时的秦武公有病,当时扁鹊看到了说:“我给你治。”可是秦武公身边有些小人说扁鹊坏话,说:“这个人治不了病,不用拿他来治病。”结果第二天扁鹊去的时候秦武公说:“我不用你治病。”他非常生气,把治病的针扔在地上,说:“如果你让能人贤士治国国家就能治好,如果是让小人治国国家就灭亡。”说完就走,走了以后当时秦武公身边有一个御医李醯派人追上了扁鹊,把扁鹊给杀了,一代名医死于非命。 我们看到这个结局司马迁就感慨了,他说:“女人一旦进宫就遭到嫉妒(不管是长得漂亮还是不漂亮,一进宫身份就变了);学者一旦有了名气就被人议论,美好的东西可是不祥之兆啊!扁鹊你名气太大了,你最后遭到了陷害。”我读到这儿突然间想到司马迁有个人的感慨了,司马迁招谁惹谁了?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可恶的汉武帝竟然也不杀司马迁也不关司马迁把司马迁给宫了,这是欲死不能欲生不能的,这可是奇耻大辱啊,也就是司马迁,如果换个人早就自杀了,所以他想到自己的才华和自己的命运感慨万千。 总之,我们关注古人、关注历史我觉得出发点是与现实的观照,就像我们学历史常说的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们对他的不管研究不管宣传总有一点就是他们身上有闪光的地方、有现实的意义。我想这是我们的燕赵讲坛之所以办了这么几年了这也是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也就是大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今天我给大家介绍这两个人物如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我觉得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最后希望大家以后多读些书,从古人身上吸取一些启迪,为了我们今后的生活、工作更坚实地更大踏步地前进! 谢谢大家!
/
本文档为【奇才范蠡和神医扁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