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阿里巴巴

2010-08-18 50页 doc 289KB 7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4683

暂无简介

举报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迄今唯一一本全面描述阿里巴巴公司概况的图书   2005年8月11日,当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到阿里巴巴及雅虎中国身上时,马云和他的团队又一次站在了舆论风暴的中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雅虎中国“送给”阿里巴巴10亿美金;雅虎中国得到阿里巴巴40%的股份和35%的决定权……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交易背后,阿里巴巴由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未来的确定和不确定性(1)  和马云谈话是需要集中精神的。   2005年7月1日的下午,这个小个子杭州...
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迄今唯一一本全面描述阿里巴巴公司概况的图书   2005年8月11日,当全世界的目光聚集到阿里巴巴及雅虎中国身上时,马云和他的团队又一次站在了舆论风暴的中心: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雅虎中国“送给”阿里巴巴10亿美金;雅虎中国得到阿里巴巴40%的股份和35%的决定权……在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交易背后,阿里巴巴由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阿里巴巴:未来的确定和不确定性(1)  和马云谈话是需要集中精神的。   2005年7月1日的下午,这个小个子杭州人用标准的“互联网姿势”——坐在沙发前的靠椅上并把脚直接踩在茶几上——花了接近两个小时来和我们描述他心里为阿里巴巴构筑的未来。虽然谈话中更多地是用了一些类似“我也不知道”、“不是很清楚”这样的字眼,但从这些看似支离破碎的表述之中,隐约可以看到阿里巴巴的未来。   是的,实际上马云就是靠这些表述来保持着他与阿里巴巴整个公司的关系,尽管这个公司现在已经有十几个亿的营收——看起来数字不算太大,但对一个年龄才六岁的电子商务公司来说,这样的业绩已经足够使它五次登上《福布斯》杂志电子商务排行榜的榜首,同时还使坐在我们面前这个人登上了央视中国经济年度十大人物的行列,虽然在那个行列里马云所代表的阿里巴巴的营收可能是最小的一个。但是在阿里巴巴公司里,除了在楼上楼下跑跑,他现在已经几乎不大参加具体的什么会议,至于淘宝,他说他更是已经一周多没有去过一次了。   “马云和他的手下是这样分工的:他负责琢磨干什么,他们负责琢磨怎么干并把它干出来。”这是一个接触阿里巴巴比我早得多的电视人对马云和阿里巴巴公司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这种高度概括的能力使我佩服——其中的关键是十分准确。   与其说马云是阿里巴巴的总裁、首席执行官或者其他一些什么职务的话,不如说他是阿里巴巴的造梦者更为合适。他负责营造一个梦想:未来会怎样,阿里巴巴在这个未来里可以做什么,然后用这个梦想来引导阿里巴巴前进。因此他有理由说,他可以不懂电脑,在网上除了发电子邮件和浏览以外不会做第三件事情——虽然阿里巴巴是个以网络为主业的公司。我相信,马云在说这个话的时候,与其说是在说事实,不如说是在表述一种自豪,因为他在阿里巴巴里的工作只要有这些技能就可以完成。   我们将会有很多空间来描述在阿里巴巴成长过程中马云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细节。因为这本书将以阿里巴巴六年的成长为其主题,当然,我觉得更有价值的是马云这个有关阿里巴巴的梦想从他接触互联网开始诞生到现在“实现了一点点”(马云语)的过程。而在这个序言里,我们可以把马云对未来商务世界的一些描述作一个简单的表述,放在这里作为一个印证。这种表述在我看来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巨大,因为它们将引导着这个公司对未来的走向。   按照马云的设想,未来的商业世界可能是这样构成的:如果一个住在撒哈拉沙漠里的亚齐想买一把电动剃须刀,他会做的事情是打开电脑,在一个常去的网站上搜索一下,看看出来的几个网上小店里的品牌、价钱和性能合不合他的胃口,然后用鼠标点击一下其中的一个,并用电子货币支付了价钱,可能是半天之后,他要的剃须刀就由网上小店的店主送到了。   不过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马云的构想最核心的部分在下面:可能是过了一周,那个网上小店的店主穆罕默德发现,亚齐买过的那种剃须刀快卖完了。于是他也打开电脑,在一个网站上搜索一下,看看那上面这种电动剃须刀的价钱,然后又打开自己的供应商库,用即时通信工具调出一个也是很小的在美国达斯汀某个镇上的老供应商马克,与他谈了谈价钱,订了一打货。   马克有一百或者两百个像穆罕默德这样的买家,他通过电脑里的一个数据库软件来管理他们。在与穆罕默德谈定这批货的交易以后,那个数据库里正式增加了这批电动剃须刀的生产安排并直接进入了马克的生产主管阿杜尔的程序,在阿杜尔做完了计划安排之后,这批货又进入了物流商米里的客户管理程序里,在米里做了运输安排后,货在马克的工厂里被生产出来,并在米里的卡车和集装箱里呆了一周多,最后被送到了穆罕默德的手里。   当然,我在这里是根据马云那些支离破碎的表述杜撰出来的一个商业循环。有了这么一个场景,我们可以对照着试图来理解马云为阿里巴巴构想的未来以及背后的一些理念。   首先请注意我在这个商业循环里对两个商家的描述都用了一个描述“小的”。马云认为未来的商业世界是一个小型的世界,现在像恐龙一般巨大的企业将会被肢解。“小的就是美好的。沃尔玛有什么理由存在?如果电子商务把渠道的问题解决了,小店主们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与小企业主们直接建立联系,沃尔玛凭什么在那些小企业那里要一个比它的零售价便宜几十倍的价钱?”马云争辩说。   尽管存有疑义,但我不想就未来企业的大和小去与马云争辩。是的,关于这个问题,已经有无数人争辩过了,并且没有什么结果。如果马云坚持用这样一个基点来构建他未来的商业世界的话,那么就让我们先认同这样一个说法吧,因为支持这一观点的大人物也大有人在。托夫勒在二十年前的《下一次浪潮》中便预言了公司个人化年代的到来,而尼格洛庞帝在他成名的《数字化生存》中更是明晰地声称,互联网精灵的尖叫是巨型公司走向覆灭的丧钟。 阿里巴巴:未来的确定和不确定性(2)   其次,我们发现亚齐和穆罕默德在订购电动剃须刀的时候都没有半点犹豫,而且他要的货也都及时地送达了。这是因为在马云的描述里,未来世界中电子商务将会建立一个遍及全球的信用库,虽然不是每宗交易都被记录在案,但是如果有一宗交易的一方对对方在交易中不按承诺行事的行为感到愤怒,他可以把他的愤怒写入对方的档案,我们假设这个对方是马克的话,那么全世界的商人都会在想与马克交易的时候接到电子商务体系的警告,马克在与穆罕默德的交易中发生了被投诉的情况,这样一个强大的体系将使马克和穆罕默德不得不遵守他所有的承诺而不发生违约,从而保证所有交易都会令人放心地进行。   第三,不是所有的商品都会在网上发生零售交易,不少的个性化商店还是有存在的空间。比如说女士的装饰物和服装、或者家庭的装饰品,出售这些物品的小商店仍然会遍布全世界。顾客们仍将会光顾这些商店来触摸并找到他们喜欢的商品,但店主发现缺货的时候,仍将通过与穆罕默德与马克一样的交易过程来补足他们的货物。   好了,我想用这样一个案例已经可以把这个被很多媒体称为怪人的马云对未来商业世界的想法表述得可能比他自己表述的更完整了。那么我们现在可以来看看,马云希望阿里巴巴在这个图景里做些什么了。尽管马云自己说:“我们现在好象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个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阿里巴巴造几幢楼,现在的基坑已经都打好了。也许到2009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那么我们就按亚齐——穆罕默德——马克——阿杜尔——米里这样一个流程来看看阿里巴巴想做并已经“打了基坑”的几件事情吧。   我们可以在亚齐在网上购物的那个网站里看到阿里巴巴现在已经在做的淘宝C2C网站的影子;   我们可以从穆罕默德打开网站比价的过程中看到阿里巴巴网站的影子;并在他和马克之间的谈价过程中看到阿里巴巴现在在做的即时通信工具——贸易通的影子;   阿里巴巴刚刚提出的“WORK ATALIBABA”的口号,是马克和阿杜尔以及米里之间的工作和交易流程的一种模式,里面包含着小型企业一些外部和内部因素的ERP系统;   而整个从亚齐——穆罕默德——马克——阿杜尔——米里的交易流程背后的支付及信用系统,是阿里巴巴现在推出的诚信通和支付宝在中国所要建设的一个网上交易的环境和支持系统。   而把这些体系都拼起来,也许未来还会加上那么几件现在我还想不到的工具,马云和他的阿里巴巴想做的就是一个类似盖茨建立的操作系统帝国,只不过他的界面将搭建在一个贴着商人标签的人群之中。   因此本书想探寻的,是阿里巴巴的这个梦想的形成过程和它在六年中生长的过程,并试图从这个梦想的生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对它的未来做出一点推测。   顺便说一下,在今天这个世界上除了我和即将读这本书的您对马云和阿里巴巴感兴趣之外,很多大人物也很想弄懂这个小个子的中国人。就在7月1日那次访谈后的第三天,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邀请马云去美国一个叫圣山谷的地方,那里每年定期有一个没有记者、也不带助手的巨商私人聚会,马云是除了杨致远以外的第二个参加这个聚会的华裔。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1)   吴晓波   一   马云最终决定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目睹本书的创作。   在他的承诺下,作者郑作时被允许接触历年来所有的公司档案和资料(不包括那些受商业契约条款而限制的,比如我们始终不知道当年高盛的种子投资到底占了阿里巴巴多少比例的股份),他可以自由采访阿里巴巴的任何一位员工,他在书中所表达的任何观点都不受到任何的制约。与传统中国公司所完全不同的、互联网公司的“阳光特性”在本次创作中凸现无遗。   终于有一天很晚了,郑作时打电话给我,他显然正深陷在激荡的创作热情中,他说,“看来马云讲的那些话都是真的。”   说实在的,就在蓝狮子财经创意中心委请郑作时担纲创作阿里巴巴成长史时,他和我们一样担心那些已知数据的准确性,比如阿里巴巴声称有600万的会员,比如马云宣告2005年每天可以赚100万元。   富有戏剧性的是,本次成长史创作历时数月,其间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爆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一起购并案,作者目击了这个事件的酝酿、角力和发生。从访谈的一开始马云就在暗示,即将有一个大事件要发生,“它的爆炸性超过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郑作时将猜测此事当成了创作期间最大的乐趣,他隔两天就会跟我讨论一种可能性,ebay、微软MSN、巴菲特、亚马逊、新浪等等,每一种排列组合都让人对未来的网络势力充满了想象空间。直到8月上旬,也就是收购新闻发布的十天前,种种迹象渐渐指向雅虎:马云去美国见杨致远,中国雅虎的周鸿玮(衣字边旁)去职,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诱发中文搜索引擎领域的全盘重组……   对郑作时,对蓝狮子来说,关于阿里巴巴的这次零距离关注,让我们有机会领略了互联网世界中的中国智慧。   二   互联网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有时候想来,竟会让人有宿命的感觉。   尽管上苍令中国这头巨狮沉睡了很久,但它还是怜悯的。它让这个国家在1949年结束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乱,然后举全民之力开始了一场颇有点军事色彩的农业和重化工业建设,在1978年以后,它又让国家的成长主题从主义之争重新回到经济发展的轨道上。于是,在10年之后,当互联网这个幽灵从美国东海岸的实验室里蹿将出来,搅乱整个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时,已经初步完成了体制和观念转轨、特别是形成了一定的民间资本力量的中国正好踩在了这个转型点上。你很难想象,如果中国的经济改革再迟10年,或互联网的浪潮提前10年到来,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将会是一番怎样的格局。   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中国在二十一世纪的崛起也许真是一场命定的事件。   恰如美国战略家加里·哈梅尔在《竞争未来》一书中所描述的,随着互联网世代的到来,放松管制、全球化、私有化以及新技术正在使产业边界变得毫无意义,国与国竞争、企业之间竞争的假设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任何商业体的生存疆域显得动荡而不可测。他像先知一样地宣称,“当下正是改写游戏规则的千载良机。”   我们宁愿相信哈梅尔是对的。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的所有产业中,后发的中国公司都已经没有了“创造未知”的可能性,在每一个制造业领域,我们都处在产业的末端,以能源消耗、环境破坏、劳动力盘剥为特征的“世界工厂”的命运从一开始就冰冷地设定在中国发展的道路前方。只有在互联网的世界里,中国公司找到了打破疆域和重建游戏规则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尽管极其的微小,但是,它确乎是存在的。   今天,阿里巴巴的意义就在于这里,马云和他的团队试图证明这种可能性真的存在。   三   阿里巴巴常常让我想起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公司,瀛海威。   1998年6月,张树新黯然离开她一手创办的瀛海威公司,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领跑者出局了。张树新说,“现在回过头看,瀛海威不幸生得太早。”   而就在那时,马云正打算从北京回杭州创办他的阿里巴巴。   瀛海威是第一家将互联网价值定位于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司,它所面对的用户与马云日后的用户有很大的重叠性。更有趣的是,当年瀛海威在北京中关村曾经树起过一块很有名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而郑作时找到一张当年马云的名片,竟跟瀛海威的这句广告词非常的相似。现在看来,他同样很可能跟张树新那样,成为那只被鸟吃掉的早起的虫儿。   “将互联网作为一个窗口,让数以千万计的中国中小公司从这里出发,与世界对接。”   这应该是当时中国IT人共同的一个梦想,这也正是张树新创办瀛海威和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的共同起点。直到今天,阿里巴巴依然将此作为阿里巴巴的战略目标,他创意的推广词――“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便最直接地表达了这个理念。这个愿景无疑是现实的,无非操作者的策略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命运结局。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2)   与张树新相比,马云做对了三件事情。   马云干对的第一件事情,是从北京南下把公司建在了浙江。这里远离传媒的喧嚣却有中国最庞大和活跃的民营企业集群,他们是中国商品走向世界的第一势力,阿里巴巴在这里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马云干对的第二件事情,是把互联网看成了一件生意。如果说张树新想在互联网世界中盖一个显赫而豪华的大商场,那么马云想开的是一个集贸市场:圈一块空地,让一群文化不高却喜欢倒来倒去的商贩在这里赚钱。所以,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很简单,马云对网站建设的要求只有三点:可信、亲切、简单。直到今天,阿里巴巴都没有“烧”过钱,马云一直很节俭,无论在网络发烧或低潮,阿里巴巴都好像置身事外。   马云干对的第三件事情,是他近乎本能地发现互联网的本质是“分享”。唯有分享才可能把资源都聚拢在一起,而唯有资源聚拢在一起,才可能降低沟通和交易的成本,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被碾成了一块扁平的大饼,而以往依靠信息不对称而构筑起来的产业链便会被彻底地打破。从创业一开始,阿里巴巴就通过免费服务的方式让信息以最快的速度聚集在一起,当“信息水库”建成之后,马云剩下来的问题就仅仅是如何“卖水”了,他用这个战略建成了阿里巴巴,后来又用这个战略如法炮制地建成了淘宝网。   四   几乎所有中国成功的网站,都在美国资本市场上找得到对应物,仿佛唯有如此风险投资商才算得清它的未来和价值。阿里巴巴则很不相同,从一开始它就是个“中国式胚胎”,它诞生于中国专业市场最发达的浙江省,马云为了让知识不高的乡镇企业家和习惯于定式思维的媒体了解阿里巴巴到底有什么用处,曾经在很长时间里用了“全球最大的网上集贸市场”这个概念,“它是一个市场,谁有东西都可以上来吆喝。”   同时,阿里巴巴创造了很多中国式的产品和概念,如“中国供应商”、“诚信通”、“支付宝”等等,这都是一些不熟悉中国经济和国情便很难被彻底了解的名词。   《福布斯》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到阿里巴巴价值的媒体,当阿里巴巴创办不久,马云贴在湖畔花园墙上的报纸还没有干透的时候,它的记者就飞越太平洋找到了它。在第二年的一个评选中,这家严肃的老牌杂志就把它排为“全球最佳BtoB网站”的第一名。(我不明白福布斯的那几个编辑当初为什么不投点钱在这个公司里,如果那样的话,现在他们足可以去创办另一份《福布斯》。)   也就是说,阿里巴巴从一开始就被搁置在全球领跑者的位置上,它必须替全世界的网络人、投资人解答那个听上去就很难的问题:到底互联网对于商业交易的价值有多大?   说实在的,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思考一个未知的“世界级问题”。是互联网和庞大的中国中小企业集群为马云提供了这个平台。   中国社会未来面临的最严重的两个经济命题是,如何解决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如何拉平东南沿海与北方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差。所有考察中国问题的人,都不得不从这里出发去发现答案。   当我们将这两个命题与“阿里巴巴-淘宝”模式联想在一起的时候,便会生发出很多的想象来。阿里巴巴让无数的中小企业摆脱了传统销售渠道的控制,得以用最低的成本进入到任何一个开放的市场,它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速度,它让最偏远的工厂主都有机会对全世界的人吆喝一声,只要你的商品能够吸引眼球便会有人马上来卖你的货!而淘宝网则为无数渴望创业的年轻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如果你想做生意,你甚至不需要去租店铺和雇佣员工,只要有一台电脑,你就拥有了一份可能带来财富的职业。   马云计算过,中国每年渴望做出口贸易的企业超过500万家,中国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在2000万上下,当今中国还有三万亿元的库存商品,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谁能为这些公司服务,谁能让那么多人都有工作,谁能把那些库存一一盘活?   也许你已经听出来了,阿里巴巴的价值,便隐藏在这样的描述之中。   五   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   这是本书作者郑作时最想告诉大家的,也是所有购买这本书的读者最想一下子就弄明白的,但现在看来,我们无法做到这一点。郑作时清晰地回溯了阿里巴巴六年成长历程,并对这家公司每一个业务模块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描述,在此之前阿里巴巴从来没有对外界如此坦诚地公开这一切。但是,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还是一个谜。   连马云都认为自己不知道。他对郑作时说,“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个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3) 2003年,当所有人都认为阿里巴巴将在BtoB领域深度拓进的时候,它突然创建淘宝网,正面挑战全球CtoC领域的老大ebay,而在2005年的夏天,它更是转而收购雅虎中国,在搜索和门户领域插上一脚。那么明天,它还会做出什么?   现在来看,唯一有的解释是,马云还不想让阿里巴巴定型。他认为阿里巴巴还有很多种可能性,他想象章鱼一样地在互联网世界中舒展中国人的智慧。   马云是一个多元的人,他的英文好到可以用它来思考问题,而在公司的战略设定上最彻底的中国化。他为阿里巴巴的每一个模块都很实际、很有效率感,但在愿景上则十分的理想化,在很多时候他像一个沉浸在幻想中的孩子,像一个无法自拔的造梦者,他坚信自己将完成一件很伟大的事业,但是他到今天还不能清晰地将之描述出来,因此当很多媒体人喋喋不休地描写“阿里巴巴是什么”的时候,他便会挑衅地说,“你们确定自己知道吗?告诉你们,其实连我也不知道。”他甚至宣称,“能说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就认为他们不是我的对手。”   在某种意义上,他一直在公众和公司内部酿造着这种“不确定文化”,他逼着自己和大家一起去寻找。   事实上,所有的突破都是从困惑开始的。当马云坐在离我一米远的地方说这些话时,我从他的小眼睛里看出,他真的是不知道。这种“不知道”让他很兴奋,因为在“知道——不知道——知道”之间活跃着太多的灵感、机遇和可能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人最宝贵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比任何方法论都重要”。而有人问当世天才霍金:“人类下一个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霍金答:“它将是某种不可预料的东西,将非常奇异地到来,世界就是这样进展的,它是由想象力的跳跃组成的。”   这些话用在互联网、阿里巴巴和马云身上都非常的合适。这个小个子、相貌奇异的中国人似乎是从想象力王国蹦出来的,他每每手舞足蹈,话语跳跃,做一些让你预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情。看到马云,你不得不承认,世界真的是属于那些有想象力的人的。   六   马云常常口无遮拦,他说过一句让很多中国企业家听上去很刺耳的话,“中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赚钱,而阿里巴巴是在做事业。”马云始终认为,赚钱很容易,而能够做出一个商业模式来则很难,它必须强大,必须可持续性,必须可规模化。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则必须选对行业,然后建立起自己的核心能力。   今天,任何人都相信,没有哪个领域比互联网更能够让中国企业家逼近这些指标。如果我们假设,人类的所有知识和财富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分享,那么,世界还会是今天这个模样吗?我们还真的需要沃尔玛吗?微软凭什么还依然强大?   这无疑是一连串让人激狂的设问。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中国机会”和“中国财富”的人们,你们是幸福的。   我们还不能说阿里巴巴已经是一个卓越的公司,尽管它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跑者,尽管它让另一些卓越公司如ebay如临大敌,尽管它刚刚完成中国互联网史上的最大购并案,但它毕竟只有短短的六年成长历程。而在全球概念的互联网市场中,全球电子商务的竞争格局还没有定型,处在核心竞争圈中的阿里巴巴必须在悬崖边上竭力搏杀,他的每一个对手和伙伴都庞大得让人不寒而栗,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一切仅在一线之间。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阿里巴巴确乎是一个可以让人寄予希望的中国公司。一个现代国家的商业声誉和传统往往来自于若干个伟大的公司,譬如美孚石油、通用、微软之于美国,松下、索尼之于日本、三星之于今日的韩国,再譬如宜家、菲力普、皇家壳牌之于瑞典和荷兰,这些公司的表现和商业品质最终构成了他们各自国家的商业象征和话语能力。十年、二十年后,谁将成为中国商业力量的代表,是已经有了二十年历史的联想、海尔、华为,是有国家资本背景的中国石油、中国移动、还是年轻而豪情万丈的新浪、盛大、阿里巴巴?至少在今天看来,在这场角逐中,马云的位次和后劲似乎不错。   七   最后,说几个小故事,那是我对企业家马云最深刻的印象。   1999年的春天,马云从北京铩羽回到杭州,在城郊的湖畔花园的家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公司成立的那一天,家里的墙壁突然渗水了,他对大家说,我出去找点材料。过一会儿,他抱了一大卷旧报纸回来,然后大家一起把它们贴在墙上,就这样开始了公司的第一天。   阿里巴巴当时总共18个人,马云对全体员工发表开业演讲,“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马云的演讲很能煽动人,“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此数据需要核实)的公司。”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4)   大家一边鼓掌,一边想,“反正能不能活到80年,我们可能谁也看不到。”   “第二,我们要建设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大家鼓掌,在这一点上谁也没有疑问。   “第三,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犯嘀咕,“这个目标太具体化了,就凭我们这几杆枪?”   后来马云告诉我,他搞电子商务,从那一天起就铁了心。   2001年,全球互联网遭遇大寒流,那年冬天,他飞赴日本向投资阿里巴巴的软库总裁孙正义汇报公司情况,那些日子,孙正义投资的上百家互联网公司乱成了一团,大家都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那天,前来汇报的各国CEO一个接一个地进去出来,轮到马云了,当他简短地讲完阿里巴巴的境况后,孙正义幽幽地说,“今天前来汇报的CEO,所说的话都与我当年投资他们时说的不一样了,只有你还在说当年说过的话。”   今天,当过一天世界首富的孙正义的资产已缩水95%,很多投资项目早已面目全非,只有阿里巴巴还是那间他当初投资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是软库最成功的投资项目之一。   时间转又到了2002年底,互联网世界开始回暖。中国著名的网络公司如新浪、搜狐等相继实现盈利,而一些颇有市场前景的互联网项目也初露端倪,当时阿里巴巴的网商用户已经超过400万家,马云面临新的诱惑。   “阿里巴巴拥有那么多有价值的注册客户,具备了开拓任何领域的最佳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当时,摆在马云面前的道路有三条。   第一条道路,是发展短信业务,以搜狐、网易为代表的中国门户网站均在这个聚宝盆里掏到了大金块,短信市场已非常成熟,阿里巴巴完全有抢夺蛋糕的能力。   第二条道路,是投身网络游戏领域,当时全中国还没有一家大型网络游戏公司,陈天桥的盛大才刚刚起步,如果阿里巴巴转身此领域,应当会有大作为。   第三条道路,是继续在尚未成熟的电子商务的“老路”上走下来。   马云的抉择是,不改初衷,一条道走到黑。他宣布当年阿里巴巴只赚一元钱。   今天,阿里巴巴没有成为另一家网易,马云也失去了成为“中国首富”的机遇。但是,在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一路狂奔,无人可追。在当今全球网站的综合排名中,阿里巴巴的排名已超过ebay,如果加上淘宝网,两个网站的排名竟已离全球前十的目标不远了。   在中国,聪明人太多,机会主义者太多,而像马云这样勇于坚持的“铁心企业家”却委实太少。   在我看来,如果说杨致远是互联网领域里第一个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那么马云就可能是下一个。杨致远是商业的天才,他发现了互联网搜索的价值,而马云则是天才的商人,他把一团让人手足无措的乱麻织成了一匹锦绣。   我的开场白可能说的太长了,从现在开始,请跟随郑作时的文字进入真实而神秘的阿里巴巴的世界。   阿里巴巴之前的马云   文/沈家乐   拿到《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书稿,第一时间翻看,想要找一些描写马云的段落,可是到最后才终于发现,讲阿里巴巴根本不可能离开马云,也就是说马云不只出现在一些段落里,而是贯穿在整个阿里巴巴的故事里。   马云一直以来是很多人的“偶像”,虽然他长了一张不能说一般的脸,但是他凹凸有致的脸往往能帮助他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马云的早年故事,在还没有阿里巴巴的时候并没有人关心,但是在阿里巴巴之后却变得广为传之:小的时候,他是愤世少年。也许跟他的家庭出身不好有关,据他自己说祖父曾经作过国民党保长。而这类角色的子女在他成长的年代里,正是最被人欺负的——如果是国民党高级官员,往往是受保护的一群。而保长子女正好拿来当作敌人的角色。马云自述他小时就有警察跑到家里来教训祖父,“不许你乱说乱动。”   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这个少年有两个可能的发展前途,一种是变得唯唯诺诺,一种是变得狂娟不羁。而马云显然是后面一种:打架、义气、街头智慧、江湖道义成为除了学校教育外的另一种好教材。   但是到大一点的时候,这个已经有些成型的不良少年似乎番然觉醒了,他开始非常努力地学习英语,为此他甚至经常跑到杭州为数不多的几家宾馆门口等着老外们出来给他们当免费导游。在后来的故事里很多人始终会认为,英语是他所有机会的来源,而事实上,马云用流利的英语侃侃而谈的形象确实是一种象征,也确实为他带来了无尽的机会。 序言:互联网的中国智慧(5)   一个三度参加高考最后被录取在本地一家师范学院的学生,马云的英语才能显然是被他的努力放大了再放大。在毕业的时候,愤世少年马云在学业上的优秀表现使他成为这个学校所有学生中唯一一个毕业后可以到大学去教书的人。   但是马云天生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如果是,可能今天的杭州城里会有一个优秀的英语老师,但是这个马老师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跟“阿里巴巴”的存在相比较。   1995年,因为“可能是杭州英语最好的一个人”,当时的马老师被郊县的一家公司请去作为代表与美国合作方谈判一条高速公路的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他触网了。   马云这样回忆他的触网经过:“当时我在西雅图的一个大学里,有个老朋友对我说:‘给你看一样东西,它可以找到所有你想找到的东西。’一开始当时我不敢碰电脑,因为我知道很贵,按键盘都怕把键盘弄坏了。在他的帮助下我在搜索引擎上输了‘中国’,可是什么也没有出现,接着我键入了英文的啤酒两个字,还真是,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啤酒都出来了,可是没有中国的啤酒。于是我又在小伙子的帮助下把我在杭州搞的海博翻译社做成一个特别简陋的网页放上去。接着就去逛街了。但到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叫我去看,因为这个网页,我已经在这几个小时里接到了五个电子邮件。五封电子邮件里都说我刚刚做的这个网页是他们所能搜索到的第一个中国公司在互联网上的网面,他们有事情要与我合作。所以当时我就在想,哎,这个东西可能会有戏。”   从西雅图回来的马云沉浸在互联网给他带来的巨大激动中。他决定用远在天边的互联网这个工具来开始创业了,而作为一种类似创业宣言的方式,在决定创业之前,他找了二十四个朋友来做咨询。   但是对于互联网这个当时在省级城市杭州还根本没有出现的东西,一向口才极好的马云的描述也只能得“迷迷糊糊”的,他的朋友们更听得“云里雾里”,这直接导致了他描述的结果是这二十四个朋友里除了一个人觉得可以试试外,另外所有人都表示反对他的这个决定。   但是这个咨询结果似乎并不能对马云的决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创业还是如期开始了。   马云的创业起家点是借来的二千美元外加自己家里的家俱——“公司开张的时候有三个人,我、我的创业伙伴学自动控制的何一冰和我的妻子,我们在一座大楼里租了一间办公室,把自己家差不多所有家俱都搬过去了。”此时的时间是1995年4月。   这家最初中国黄页虽然不是阿里巴巴的前身,但是谁也不能否定它为日后阿里巴巴的诞生所作的贡献。外人很难想像马云和他的最初团队之间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正是从中国黄页开始起步的。这种感情的标志之一,就是阿里巴巴最初时的十八个创业元老到现在一个也没有离开阿里巴巴。这里面不排除有马云的个人魅力所在,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要做自己的事业的梦想。   此后的马云和他的团队一路北上,两年之后重又回到杭州,对未来的阿里巴巴来说,他们在北京期间所做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的生存,除了维持了马云的这一支基本团队之外,更重要的是未来网站的初步构架和思想已经成型并得到的初步的验证。   最终马云北上时从中国黄页公司挑选了八个伙伴一起出发,在他的印象中最值得自豪的是两年后这八个人一个都不少地又跟着他从北京回到了杭州。除了马云是个人的创业冲动驱使之外,另外八个人必须要克服的因素在旁人看来几乎是无法克服的。他们必须越过类似新浪雅虎的高薪诱惑、继续在外经贸部干下去的前景诱惑和跟马云回来前途迷茫的恐惧这样的障碍。而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出作为一个团队,北京之行以外,未来阿里巴巴公司的核心已经形成。而在北京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几乎结识了所有在中国互联网中后来有所作为的人物,而且在对方心目中都留下了印象。   团队、创意、人脉,虽然这支从北京很不得意地回到杭州的创业团队此时好像已经走到了最令人气闷的一步上,但实际上当他们把这一切都具备的时候,就像那个阿拉伯青年看到强盗的马队一样,虽然气氛令人窒息,但那个藏金洞却已经离他们不远了。   1999年,阿里巴巴在杭州成立,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以后,马云的名字将伴随着阿里巴巴的快速成长最大限度地被人所熟知,并且也给他带来了藏金洞的真正的钥匙。 ---------------------- 更多免费TXT书请到 BBS.Aisu.cn交流 ---------------------- 该TXT小说下载自Aisu.cn 程东升:立体的阿里巴巴(1)   文/程东升   我们始终不清楚,是时世造英雄还是英雄造就了时世;是阿里巴巴成就了马云,还是马云成就了阿里巴巴。我们唯一可以证实的是,在历经严冬之后,互联网又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当众多网络英雄曾经灿烂的笑脸已被历史尘封的时候,马云则在这个春天里保持着自信而诡秘的微笑。   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个身材矮小、长相极其一般的杭州人,他的特力独行,他的处乱不惊,他的吃苦耐劳,让他在平凡的学历教育后,有了一个与同班同学迥异的出路。我们得感谢南风窗记者郑作时,是他以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了阿里巴巴的成长过程,让我们在他清新、优美的文字中,看到了一个睿智、坚韧的马云。此前,尽管,我们也知道阿里巴巴,更经常可以在电视、杂志中看到镜头后那个精神头十足的马云,但是,没有一本完整讲述阿里巴巴和马云故事的书。   如果说,此前,阿里巴巴和马云仅仅是媒体聚光灯下的一个传说,那么,郑作时的这本《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让我们看到的则是实实在的一个公司和个人的真实历史;如果说,此前,我们了解的仅仅是片面的、概念化的阿里巴巴和马云,那么,郑作时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的则是全面的立体的活生生的阿里巴巴和马云。   我们正处于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财富神话的缔造速度越来越快,过去用终生积累的财富,现在只需要10年、甚至几年。基于互联网的新经济为这些神话的诞生创造了适宜的条件。于是有了阿里巴巴,有了盛大、百度。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还将陆续有一些奇迹出现。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创业英雄层出不穷,但众多创业者如过眼烟云,一瞬而逝,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失败则是最普通的结局。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那些影响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创业者,都足以使后来者震撼。   正是由于成功如此来之不易,成功者的经验才越发显得珍贵。至少目前看来,阿里巴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经济商业模式,更主要的是,这个商业模式开创了中国大规模B2B交易的先河,这就是马云在中国新经济史上如此显赫的原因之一。   尽管,阿里巴巴已经在业内领先,但是,阿里巴巴并非没有危机。书中并没有透露真正的网上贸易佣金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但外界普遍的看法是阿里巴巴的利润来源仍旧十分依赖会员费收入,也就是说,制造在网上贸易这块,阿里巴巴必须保持老会员的稳定,以及通过不断吸纳新会员方能保证利润的持续增长。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种过于单一的利润来源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马云显然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近年来动作不断,先是进军网上拍卖,后又收购了雅虎中国。阿里巴巴开始大规模“变身”,在这种巨变下,小个子马云是否能顺利驾驭,恐怕还是个挑战。   我们期待着郑作时在今后继续描述未来的阿里巴巴。   程东升:财经作家,任职于《21世纪经济报道》,著有畅销书《华为真相》(2003年),《华为经营管理智慧》(2005年)。   《东方企业家》总编:天下没有难做的公司   文/张良   怎么才能做出一个好公司?这似乎不是一个好问题,因为不可能有答案。   人们为什么有兴趣去了解一个企业?这似乎可以找出一些线索了。它也许很牛,很出名,或者很别致。   在阿里巴巴身上,这三者恰好都具备了。   它是今年最火热的行业——互联网――中最火热的企业;它在一场石破天惊的并购中更加夯实了全球电子商务领跑者的地位;它的领袖被看作将成为互联网领域的第二个世界级的华人企业家;它只用了6年的历史,就创造了每年10亿的营业额和40亿美元的市值。无疑,这样一个公司具有强烈的借鉴和示范的价值。它体现了我们对未来的渴望,也浓缩了中国梦的内涵。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通过一本书去了解这个非同一般的企业?   因为机缘,作者得以深入企业最深层,可以全方位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关于阿里巴巴的梦想、团队、资本、产品;关于厕所里搞掂8200万美元投资;关于作为公司天条的价值观,与众不同的唐僧团队;关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激烈交战,以及2000年那种全世界设立公司,“红旗插遍全球”的气势为什么没有把公司拖垮?马云为什么能及时收手?做小公司的出身,为什么能一开始就要宣称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进入全球网站前十位?等等,这本书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资讯。这可看作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一书的基本价值。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资讯本身不能带给我们阅读的快乐,只有生动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而不是公司大事记和领袖语录,才能吸引我们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里,耐心地把25万字读完。 程东升:立体的阿里巴巴(2)   我们每年都会见到许多难读的企业传记,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绝不在此列。我有幸在作者写作此书的过程中通过电话和草稿“目睹”了其状态,那是一种激发出了强烈好奇的兴奋,是一种兴致勃勃的探索,是一种刨根问底的冲动。这种激动的状态,虽然作为资深财经记者的作者,出于职业要求,一再压抑着,控制着。但是,他显然还是被这个不一般的公司打动了。这种激情被他带到了书里,带到了文字中。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自己正在触摸这个公司,能感觉到它的温度、质地和跳动。   阿里巴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这不是本文要表达的内容,甚至也不是《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或许就是本书最大的价值所在。   这首先与阿里巴巴本身有关。“不确定文化”指引下,这个个头已经不算小的公司仍然是一个基本处于原生态的公司。就像他们的“造梦师”马云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好像在建一个大楼,今天是装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个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经常改来改去。现在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可以这样说,阿里巴巴造几幢楼,现在的基坑已经打好了。也许到2009年,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与在大多数企业传记中,我们只能看到美好而成熟的结果不同,《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不是展现已经成形的东西,而是展现阿里巴巴从地表线之下开始的全过程,清晰、完整地重新演绎出了一个公司思考和成长的逻辑。就像把墙打掉,露出里面的管线给大家看。   大部分企业都已经是被各种各样的墙所分隔的体系,我们阅读其传记的时候,往往也只能跟着“导游”在这个迷宫里游走。他带我们看了一些精彩的地方,但我们不知道他是否带我们看了所有的地方——包括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把我们拉到了一个高地,可以从上来俯视这个公司:它的结构,它的脉络都一目了然。至于它是什么样的公司,它有什么样的形状结构,每一个看客都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在与作者的持续交流中,他总是引用马云的一句话:商业活动本质上就是一场智力游戏。是的,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进入这个神奇的公司,看看一场伟大的游戏是如何玩的。   本文作者为:现为《东方企业家》总编。 现场(1)   2005年8月11日12点,一个普通的北京夏天的闷热下午。   中国大饭店十号会议厅安安静静,两个女服务员站在门口议论着她们今天的服务对象。   “阿里巴巴,是一什么公司啊?”   “是一网络公司,昨儿北京电视台还介绍他们老总来着。小个儿,长得忒难看。”   “架不住人有钱呗。”   “电视上演的说他也是个苦出身,靠自个儿干出来的。现在做得挺大,连克林顿都来捧他的场。”   “克林顿,就上次来过的那美国总统?”   “是啊。”   “哦?那这人倒不易,有两下子。”   就在门里,一个大约一千平方米的会议厅里,同样也是安安静静的。看来是一家专业会议公司的几个职员正在调整机器、布置会场,准备将到来的会议。主角阿里巴巴公司只有一个北京办事处的女员工在现场盯着,检查效果。主席台上依次排放着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这是那个长得忒难看的小个的新头衔)马云和全球互联网最领先公司首席执行官罗森格以及两家公司其他一些高层职员的名牌。而主席台的背后,是一块巨大的蒙着红布的展板,透过红布,可以隐约地看出“阿里巴巴与雅虎公司全面战略合作新闻发布会”的字样。   主席台的左手边,一块大屏幕上全屏显示着一张照片,这是一张七年前的照片。我们在本书第三章的第四节里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来历,照片上的两个人正是马云和雅虎的“酋长”杨致远,本次大事件的两个主人公。关于这张照片,后面我们还有话要说。   这是一个纯粹的新闻发布会的现场,与大部分中国公司的新闻发布会现场不同的是,虽然这个新闻后来出现在几乎中国所有的媒体上,但现场没有一个通常会被邀请做为见证的政府官员的席位,除了两个公司的成员外,现场只安排了记者席。   这就是已经被全世界媒体议论了十多天的那个大事件的现场,这样的现场在全世界一共有三个,一个在美国的硅谷,出席的核心人物是杨致远,;还有一个在东京,出席的核心人物是孙正义,日本软银公司的总裁。   关于这个“大事件”,最早的报道出现在9月8日美国最权威的《福布斯》杂志上。福布斯的报道标题是:“雅虎并购阿里巴巴30%的股份,价值十亿美元。”   这样的一个事件引起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互联网上当时就开了锅。”一个媒体的记者评论说,“所有的记者都在相互交头接耳地打听,你在阿里巴巴或者雅虎有认识的人吗?”   而在所有的报道中,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关于此事的报道引起了人们格外的注意。它的标题是《阿里巴巴鲸吞雅虎中国、雅虎十亿美元陪嫁》。   “这两个报道对比起来看格外有趣。”一个互联网从业人员说,“我的理解是,福布斯的消息是从雅虎得到的,所以格外偏向雅虎;而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的消息是从阿里巴巴得到的,所以偏向阿里巴巴。照我看,雅虎和阿里巴巴虽然开始了合作,但相互之间还是小小地过了一招。”   除了十亿美金这样一个天文数字的并购金额会激起人们的了解欲望外,究竟是雅虎并购了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买下了雅虎中国?这是小道消息给人们留下的巨大问号。   十二点半,几个阿里巴巴公关部门的员工到达了现场。而此时,中国大饭店的电话开始忙了起来,一个接着一个的电话都打进来。“都是媒体的电话,来问今天我们是不是有阿里巴巴的新闻发布会要开。”饭店的几名工作人员来问阿里巴巴的员工,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的,下午一点可以宣布。   一点钟,现场的阿里巴巴员工纷纷掏出手机,开始通知媒体;   一点半,大批的媒体记者到达;   两点钟,雅虎和阿里巴巴两公司高管们进入会场;   再过了十五分钟,马云和罗森格从会场外面的休息室里冒了出来,随即被摄影记者们团团围住,马云排开记者,与罗森格谈笑着往前走,但面前还是有三四个记者一边倒退一边拍照,一直到他进入会场。   显然,对于互联网上的传闻和新闻大战,马云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因此在新闻发布会开始后他的第一句话是:“虽然这是个新闻发布会,但我确实不知道还有多少新闻可以发布。”   接下来他开始介绍那张照片:“阿里巴巴与雅虎的合作,可以说恋爱从七年前就开始了,这张照片是七年前杨致远访问中国时我们在长城上留下的合影。从那时起,我们的相互欣赏就开始了,而现在,这场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我们的读者可以从本书第七章里看明白马云是在什么情况下与杨致远认识并留下了这张照片,现在让我们回到那个问题上来,究竟是雅虎并购了阿里巴巴,还是阿里巴巴吞下了雅虎中国?马云操着他那个著名的露齿笑说:“我们这次宣布是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雅虎中国的所有资产,中间包括了雅虎的门户、雅虎的一搜,雅虎的IM,3721,包括雅虎在一拍网上所有的资产,我们整个收购这个资产。同时雅虎给阿里巴巴公司投入十亿美元的现金,成为阿里巴巴重要的战略投资者之一,从股份情况看,雅虎在阿里巴巴的经济利益是40%,拥有35%的投票权,阿里巴巴占2席,雅虎1席,软银1席,所以这个公司还在阿里巴巴的领导之下,我继续担任CEO。” 现场(2)   请注意,这是一直以来保持私募性质的阿里巴巴公司第一次向外公布它的股份结构和董事会组成。但是马云在这里还是保留了一个秘密:他没有公布阿里巴巴的董事会是人数的票决制还是股权的票决制。   现在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雅虎和雅虎中国,看看为什么阿里巴巴会想得到并有能力来得到雅虎中国这个庞然大物。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再了解一下,关于这个问题,马云是怎么说的。   关于阿里巴巴为什么想得到雅虎中国,他说:“我们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电子商务,为了搜索引擎,这次我们将和雅虎一起全面建筑搜索引擎,我们不是为了搜索引擎而搜索引擎,会不会因为百度的股票上涨而有了阿里巴巴和雅虎的合作,其实我们还要早,我们认为,未来的电子商务,全世界的电子商务离不开搜索引擎,全世界的搜索引擎也离不开中国的搜索引擎,所以我们将全力投入。”   而关于为什么阿里巴巴能够得到雅虎中国,他说:“要告诉大家的是,非常感谢雅虎今天在中国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决定,以及他们对阿里巴巴的团队的完全信任,我们将会在未来几年以内,把雅虎的品牌在中国全面深入人心,把雅虎的技术、雅虎的服务,成为中国最好的互联网。”   雅虎无疑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名字,这个全球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在它的中国网站上这样介绍自己:   正如计算机时代的很多新事物一样,Yahoo!起源于一个想法,随后变成一种业余爱好,最终成了使人全身心投入的一项事业。Yahoo!的两位创始人大卫·费罗(DavidFilo)和杨致远(JerryYang),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博士生,于1994年4月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指南信息库,将其作为记录他们个人对互联网的兴趣的一种方式。但是不久,他们就发现他们自己编写的列表变得很长,不便于处理。于是他们开始在Yahoo!身上花费越来越多的时间。   1994年,他们将Yahoo!变成了一个可定制的数据库,旨在满足成千上万的、刚刚开始通过互联网社区使用网络服务的用户的需要。他们开发了可定制的软件,帮助他们有效地查找、识别和编辑互联网上存储的资料。   1995年初,NetscapeCommunications公司(位于加州MountainView)的联合创始人之一MarcAndreessen邀请大卫·费罗和杨致远将他们的文件转移到Netscape公司提供的更大的计算上。这一做法不仅使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网络恢复了正常,而且令双方都有所受益。   今天,Yahoo!含有链接到互联网上的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SanJoseMercury新闻最近指出:“其实Yahoo!的贡献最近乎于Linnaeus的工作,Linnaeus是一位18世纪的植物学家,他所创建的分类系统有效地划分了整个自然界。”   现在,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www.yahoo.com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38位。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而雅虎中国则这样介绍自己:   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12种语言版本,其中雅虎中国网站于1999年9月正式开通,它是雅虎在全球的第20个网站。雅虎中国网站致力于通过与本地优秀合作伙伴的密切合作,不断强化其内容和服务,为国内互联网用户提供丰富、及时、本地化的内容和讯息交流服务。   雅虎中国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搜索功能,通过其14类简单易用、手工分类的简体中文网站目录及强大的搜索引擎,用户可以轻松搜索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房地产、教育、艺术、娱乐、体育等各方面的信息。   自雅虎中国网站开通以来,雅虎中国一直十分重视网站的本地化建设,目前已与人民日报、中新社、北京日报/晚报、中国青年报、路透社、ENET等众多国内外媒体以及垂直网站结成内容供应合作伙伴,他们为雅虎中国提供国内、社会、财经、国际、娱乐、体育、科技、房地产等丰富的、专业的本地新闻报道。未来,这个合作伙伴队伍还将不断壮大。   好了,相信不必再多说一些什么了,这样一个公司没有人不想得到。可是马云和它的阿里巴巴倒底凭什么能得到它?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有整整一本书的空间来得到答案。但是现在,让我们通过对马云的话来试图简短地了解一下。   很显然,马云的意思是,阿里巴巴是因为团队的优秀而得到了雅虎的信任,因此雅虎把雅虎中国这个需要本地化的公司交给阿里巴巴来运作。而同时马云也说过,阿里巴巴得到雅虎中国以后,将把它的核心业务——搜索引擎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电子商务中的一块核心业务来操作。那么接下来我们还必须知道的是,雅虎又为什么会把雅虎中国交给阿里巴巴。 现场(3)   如果读者是三年以上的互联网使用者,您一定知道这样一个趋势,到2005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搜索引擎。这个在雅虎的自我介绍中作为杨致远他们一个业余爱好的工具,现在已经慢慢地成为一种甚至要取代门户而成为用户首页的网站。   但是在过去的两年中,雅虎在原三七二一公司总裁周鸿伟的领导下,尽管在营收方面的业绩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是在搜索方面,据一家调查公司的数据,刚刚在美国上市的百度占到了对于雅虎而言最重要的中国市场的47%,而现时在全球最为活跃的GOOGLE占到了45%的业绩,而雅虎则危险地占到了7-8%的份额。   “雅虎中国在
/
本文档为【阿里巴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