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李煜_虞美人_的审美艺术特征

李煜_虞美人_的审美艺术特征

2010-08-10 2页 pdf 3MB 1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10903

暂无简介

举报
李煜_虞美人_的审美艺术特征 2009/6 55 中国古代有很多首诗词都与或浪漫、或温馨、或愁 苦的佚事相关,而其中最惊心动魄、最凄怆悲凉的莫过于 《虞美人》背后的故事。宋代王�《默记》卷上:“又后 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 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 句,并坐之,遂被祸云。”一代词宗在以泪洗面度过三年 阶下囚的生活后,悄然而逝。而以词人生命为代价的《虞 美人》却被一代又一代地吟咏、传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
李煜_虞美人_的审美艺术特征
2009/6 55 中国古代有很多首诗词都与或浪漫、或温馨、或愁 苦的佚事相关,而其中最惊心动魄、最凄怆悲凉的莫过于 《虞美人》背后的故事。宋代王�《默记》卷上:“又后 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 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 句,并坐之,遂被祸云。”一代词宗在以泪洗面度过三年 阶下囚的生活后,悄然而逝。而以词人生命为代价的《虞 美人》却被一代又一代地吟咏、传诵: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 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前人论述此词,多着眼于“愁”字。无论如何变化, 终究脱离不开一个说愁的巢穴。物是人非之愁,亡国失疆 之恨。李煜的这首千古名词几乎成了愁怨的代名词。“将 前两句中已铺陈酝酿出的情绪轻轻地用一个‘愁’字点 破,形成全词的‘眼’。”① 愁怨确实是《虞美人》的主题。但问题是作者如何 将抽象的愁怨形象化地表达出来的?愁怨的归宿指向了何 方?是单纯的愁怨还是富于更深刻的哲学内涵?这些都是 我们应该思考的。 王国维先生曾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 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 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 有释伽、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② 《虞美人》浸染着李煜的鲜血,称得上真是用血写的。而 所谓“有释伽、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正指出《虞美 人》一词由微知著、由小而大叙写生命之短促无常、生活 之挫伤苦难的特点。这不再仅仅是一个亡国之君的痛苦, 更是整个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痛苦。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再细细忖度全词,与其说全词的 词眼在一个“愁”字,不如说在一个“问”字。是对生命 的追问与反诘,在“问”中展示着精神的归乡与彷徨。因 此,才成就了“词至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 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③ 一、生命的追问与反诘 作者问天、问地、问物、问人,最后问己。 前六句,都是作者的追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是对时 间的追问,时光连绵不绝,循环不已,而世事也和时光一 样,逝者如斯,真伪难辨,令人不胜感慨。小楼昨夜又东 风,是对空间的追问。故国寥廓,为何自我身陷囹圄?现 实的逼仄与故国的自由形成了反差。雕栏玉砌应犹在,是 对人事的追问,物象的奢华又有何用呢?容颜的老去和故 国的易帜使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黯然失色,往事非昨。 在三个令人心碎的追问之后,才借用他人之口道出了 自我的追问。到底有多少愁怨呢?回答却出乎意料。愁怨 怎么能说得清数量呢?至于愁怨的程度自是不待言的。留 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 春花秋月何时了,一个“了”字,仿佛是阅尽人世 的老者,在洞悉世事之后的苍凉喟叹。春花,美而短暂; 秋月,圆而苍凉。都是人生遭际中容易感怀伤时的物象。 这里的春花秋月,并非实指当下的春花或秋月,也非想象 往日的春花或秋月。其实,这四个字也不仅仅只是两种物 象,应该说它囊括了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切使人恋 念的事物。在这一声追问中,将作者的伤怀与无奈表露无 遗。而往事知多少。又将虚空下人的兴衰遭际,赋予了感 怀之情。诗人的第二句将自我的情感投注到其中,形成了 独特的人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春花秋月又象征着永 恒之自然,而往事却蕴含着世事之无常。当永恒之自然不 动声色地、一然故我地运转着,而人事的沧海桑田就愈发 显得惊心动魄而又毫无意义。词人在这一句用了遥条韵, 先仄声,后平声,将人生的追问用问答的形式表现出来, 先是逼仄的追问,后是幽淡的回答,追问急迫,答问闲 雅。自然是参透了人生的一种淡定。历尽沧桑之后的稳 妥。声调起承转合就令人更加感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是 作者的囚禁之所。充满了悬置感和孤独感,故国是无限寥 廓的所在,和小楼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东风一 来,才能在作者的心中荡起了无限的感怀。一个是自由的 故乡,一个是异乡的囚徒。境遇的落差,使得作者对人生 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感,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到 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拥有,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直接 指向了故国的草木景象。 小楼,和奢华的雕栏玉砌,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不 过作者这次不是感怀自我的遭际,而是由物及人,陷入了 沉思。朱颜,显然指的是美人,也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些都随着故国的沦陷而黯然失色了。往日的繁华物象还 在,而人已经老去,这怎能不使人伤怀?前面是对能确定 把握的事物的体察,而这里对故国的想象,充满了不确定 感,所以用了一个应字,在?不在?应该在,但愿在;可 李煜《虞美人》的审美艺术特征 王洪辉 56 是也许不在了!将作者的犹豫之情展现出来了。只是,不 经意的一个连词,却将作者的担忧和愤懑,淡淡地表现出 来了。即使“犹在”,而人情世态已非往昔,对李煜来 说,却也如同不在了。一个转折连词却充满了千钧的力 量。正如施蛰存先生认为的“此等词句,皆前无古人后无 来者。论其文辞,则自然淳朴,论其情感,则回肠九转。 非亡国之君不能有此感情,无此感情,亦不能以自然淳朴 之言辞动人……此后主之所以卓绝千古也。”④ 二、精神的归乡与彷徨 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 力,逆来顺受,以图苟且偷安。李煜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宫 廷生活,如《长相思》《浣溪沙》等。极写男女欢爱,感 时伤春、是一种贵族盛宴式的悠闲。975年宋军入金陵,南 唐灭。后主被俘后,《虞美人》《破阵子》《浪淘沙》等 作品,有一腔亡国之恨在心中郁结,虽然也托男女之情而 言志,但是缠绵悱恻,哀婉动人,是不可多得的词作经典。 其中,《虞美人》的成就最为突出,是作者至情的折射。可 惜历来的分析往往语焉不详,“同时由于这些作品具有高度 的艺术概括,白描的艺术手法,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 因此,这些词能被人们广为传诵。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承 认,李煜词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缺乏令人奋进的力量,往 往容易把读者引入感伤的境界中去。”⑤ 作者从万人之上的至尊到人尽可辱的阶下囚,人生的 遭际充满了无法用理性言说的荒谬感和不确定感。一方面 是对生命的挚爱,对自由生活的眷恋,一方面是失去生命 自由的悔恨与压抑之情。这些矛盾的生活状态激荡在一个 单纯的灵魂中,又淡定舒缓的用长短句的形式表达出来, 显得纯净柔和又细腻感伤。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首先是谁问?一般的理解都是作者的自问,其实这句 应该和上一句连起来理解。应该是作者想象中的故人的追 问。不写自己而用了他人的追问,来自己作答,这样作者 的悲愤之情就更表露无遗了。愁怨的力量在这里,用更恰 当的他人追问的方式表现出来。 几多?是数量。而作者的回答却是一个概括的回答, 模糊而含蓄。恰似,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样就将远离故 国几年的离索,用涵义复杂的句式表现出来了。春水,必 然携带着寒冰初融,奔泻而下。仿佛是将作者几年来的愤 懑统统冲走,这是何等的痛快与自由,也是作者奔涌的思 乡之情的写照。因为流向了东方,那,是故国的方向。春 水东流,莫不如说是作者乡愁不尽,思念不绝。所答非所 问,只是含蓄地抒发乡愁,乍看是作者无意的口误,其实 是作者心中奔涌的故国情怀强烈喷薄的结果,也是作者对 人生的感怀:凡事没有确切的指向,只能接受现实的窘 境,只能在不断地追问中,找寻自我的价值。东风和东 流,东风却令人伤怀,这是诗史上的奇妙组合。东风一 来,故国的情怀也盛。东风带来的是对故国的一草一木的 怀念。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流的情感也暗指付之东 流,无所依托。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 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以水来 喻愁,令人感觉到某种无穷无尽、连绵不绝的愁思倾泻而 下,显示出作者极高的艺术概括力和感染力。一字一泪, 如泣如诉,是内心的独白又是真切的陈情。东方,不仅是 故国的所在,也是精神故乡的方向,无所寄托的情感只能 像月明中的故国,遥远而迷茫。向东流,作者借用地势的 流向,暗示自己的归宿和志愿。 刘熙载云:“在外者物色,在我者生意,二者相摩 相荡而赋出焉。若与自家生意无相入处,则物色只成闲 事,志士遑问及乎?”⑥在李煜词中,“物色”绝非“闲 事”,而是与诗人往昔今时的情感息息相关。“生意”则 似隐而实显。当它们“相摩相荡”之后,心物交融,便成 为千古绝唱。 亡国,本来是政治斗争的结局,本来属于民族情感 的范畴,但是李煜却将自己从一国的得失中挣脱出来,将 个人的遭际同人生的命运浮沉联系起来,同人性的自由与 囚禁的落差联系起来。这样归乡的情感越是强烈,人生普 遍的情感表达也越是深沉。让读者从自己痛苦的个人体验 中,读出了人生遭际的无奈,人身囚禁的悲愤,人性自由 的渴望。“春花秋月”人多么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 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 非的惆怅,反衬出他囚居异邦之愁,“诗意的创造使我们 居住。”⑦人与存在的关系表示事态的接近性和关心的重 要性。人对存在者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展示,照亮存 在者。因此海德格尔强调,只有言物不分家时,语言才成 为真正的语言。我们在《虞美人》中欣赏到了李煜的精神 境界。《虞美人》写尽了对生命的追问,对命运的反诘, 对外物的怀疑。 这种自觉的追问,恰恰是找寻自我之路的起点。 注 释: ①③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之《人间词话》,商 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3页,第33页。 ② 张旭东:《李煜精品词鉴赏》,大连理工学院出版社,1998 年第1版,第7页。 ④ 华东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词学论稿》,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148页。 ⑤ 马兴荣:《词学综论》,齐鲁书社,1989年第1版,第111页。 ⑥ [清]刘熙载:《艺概》,《赋概》,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 34页。 ⑦ [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 术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10页。 [作者简介] 王洪辉(1974— ),男,吉林通化人,北华大学文学院中 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及美学。 诗苑纵横 THE GREAT WALL
/
本文档为【李煜_虞美人_的审美艺术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