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

2017-03-30 7页 doc 36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欢迎阅读参考!!   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   2018年的春节是2月16日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关于放假,目前假日办还未公布2018年春节的放假安排。根据以往的惯例春节放假7天,从2月15日(也就是除夕)起至2月21日(正月初六)   2018年狗年的春节时间:2018年2月16日过年(...
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
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下面是收集整理的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欢迎阅读参考!!   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   2018年的春节是2月16日正月初一,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关于放假,目前假日办还未公布2018年春节的放假安排。根据以往的惯例春节放假7天,从2月15日(也就是除夕)起至2月21日(正月初六)   2018年狗年的春节时间:2018年2月16日过年(正月初一)   春节的古代史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那些难忘的春节记忆】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 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多少年了,那种感觉已经成 为儿时记忆里永远珍藏的经典画面。而如今,当“物质”亲近了我们,“快乐”却黯然离去。春节又要到了,让我们一起追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喜迎春节的难忘 片断……   一九四九年春节:因为解放而与众不同   1949年,刚被国民党兵席卷一空的老百姓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因为解放而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精神上的愉悦却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在过年。“大喜,解放了,好 日子终于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物质上的贫困,日子越来越好的祝愿让人们对这个有着转折意义的春节充满了美好回忆。   三十晚上包饺子是重头,大街小巷听的都是“咚咚”的剁馅声,其实那年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鸽子盒儿,绿豆面摊个饼,上面撒上香菜、胡萝卜 丝、水疙瘩丝,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馅里全充肉了。这顿年夜饭可能让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失望了,但“解放”的临近,却让人们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过 得最好的年。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已让大家忽视了物质上的匮乏。   年货:扭秧歌的红绸带   1949年初仓 惶逃窜的国民党,让大家已没有足够的条件再一一购置年货了。但毕竟是过年了,鞭炮、鸡毛掸子、窗纸都是必买的。年糕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物件。扭秧歌的红绸 带那一年也成了年货,可以不买吃,不买穿,但欢迎解放军不能马虎,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庆祝是为解放。   年俗:拜年的“新喜”换成了“大喜”   按照以前的老理儿,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可是解放了,这个清规戒律被破了,妇女们也都走上大街,一边彼此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问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时还不兴握手。“大喜,好日子终于来了”是人们不停地说着的一句话。   年乐:放焰火、扭秧歌、排演活报剧   上街欢迎解放军进城,是过这个年人们最大的乐事。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拼命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人们自发放起了焰火;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街上随处都可看到人们自编自演的活报剧。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五十年代的春节:干劲与喜悦一起高涨   年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的文章,生动地记录了当年普通百姓的大年夜: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 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我问主妇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 地吃几天的了”……   年货:老北京最爱吃点心   50年代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 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糕点、南味年糕、干果海味、扒 鸡板鸭这时最为抢手。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   年俗:写信慰问志愿军   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瞧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 强”。抗美援朝时期,过春节祖国各地人民都要纷纷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而志愿军战士也要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 写道……   年乐:最大乐子逛庙会   50年代过春节,北京百姓最大的乐子是逛厂甸。传统的春节文化市场始终是人山人海,空竹声、风车声、“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各工厂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六十年代的春节: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 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   年饭:团圆饭摆在公共食堂   60年代初过春节,典型的景象是:各生产队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贴上新春联,挂起毛主席像,大街上吊挂着五颜六色的标语,除夕夜各生 产队集体食堂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大家放开肚皮,拼命地吃,想将一年来亏空的油水,都一下子吃回来。会餐之后,社员们还领了羊肉馅回家包饺子。   年货:解馋是重点   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 买舒心畅快多了。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年俗:老礼儿全都放一边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年乐:穿新衣,放花炮   “穿新衣,放花炮”,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手笨的妈妈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 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撒欢了。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 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可是宝贝,家里统共给买了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七十年代的春节:除去枷锁感受幸福   70年代的开篇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来伟大的70年代”,还有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上级又是“强调”又是“要 求”,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狠抓革命,猛促生产,高门儿大嗓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上再动手。这叫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 脚。   年饭:食品渐多饭不愁   70年代的年饭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由肠胃单调到饕餮大开的改变。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要想吃一顿稍好的年饭对人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的。食的复归可以说是人性复归的一个信号。   年货:货品增多花样翻新   1972年春节期间,百货大楼手表展销专柜展出北京手表厂生产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盘手表。1975年增加了华达呢、的确良、咔叽服装等百多种商品。1976年北京市家具厂发明新式组合家具在中山公园展览的报道列于《北京日报》春节期间的头版……   年俗:豪言壮语变轻松   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那时人们的交往之洽、来往之频繁表达了强烈的社交需求。民间语文也随之丰富起来……   年乐:拨乱反正大团圆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比较单调,1977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春节气氛开始鲜活,有体育演出、庙会、舞会、诗会,还有文艺晚会、音乐会,甚 至有了内部电影。春节演出也丰富起来,种类多达50多种。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可以看到 新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中国香港的片,如日本的《追捕》等,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   八十年代的春节:春晚成为新   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 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年俗: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   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   九十年代的春节:想法多了,年味淡了   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这让北京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春节的乐事多了……   年饭:家宴挪到酒楼吃   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   年货:鸡鸭鱼肉成配角   90年代,正月临近的日子里,很难见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压得难于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参鱿鱼。现在必备年货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 “禁放”地区的人们还不忘记买一样小东西:欢乐球。上亿只欢乐球在那个春节爆响,既安全又声色兼备。吉祥物也是置办的年货,1996年小老鼠,1998年 虎行天下……   年俗:身体健康排第一   春节里,各个体育场馆打开大门,从保龄球、轮滑、羽毛球到室内攀岩,64项体育活动把大约10万以上人次的北京人从麻将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节,北京有5万人奔向了体育场馆。   年乐:旅游过年成时尚   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悄悄改变。如今,春节机票 优惠50%的做法已十分普遍。进入1999年,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悄然流行。   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底下,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老一辈的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 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物事在他们心中分量依然很重。但,人们还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年复一年……为什么呢?
/
本文档为【春节是几月几号2018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