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冷战史专题

冷战史专题

2010-07-29 50页 ppt 1M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3594

暂无简介

举报
冷战史专题null冷战史专题冷战史专题社会与历史学院 何兢第一讲 绪言 第一讲 绪言 一、冷战的含义和开始 1.含义 Cold war 一词最早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的。 学术界不同的解释: 苏联:认为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安·安·葛罗米克主编《外交辞典》第3卷中的冷战条目,莫斯科1986年版,第5...
冷战史专题
null冷战史专题冷战史专题社会与历史学院 何兢第一讲 绪言 第一讲 绪言 一、冷战的含义和开始 1.含义 Cold war 一词最早由美国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提出的。 学术界不同的解释: 苏联:认为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果实,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安·安·葛罗米克主编《外交辞典》第3卷中的冷战条目,莫斯科1986年版,第536-538页。 null冷战“主要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地缘政治的对抗。他们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在西方集团在经济、贸易和科技领域歧视苏联及其盟国并且企图控制这些国家”。 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null美国:学者认为冷战是利益冲突国家之间除直接军事冲突以外的全面对抗,东西方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 中国:冷战是“指以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全面对抗的一种现象。这种对抗除了直接的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外,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等一切领域,是一种以和平形态表现的战争”。 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外交学院院刊》2000年第2期。null冷战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 第一,资本主义和马列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和冲突; 第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政治和经济的斗争 第三,美国以及盟友同苏联以及盟友的军事对抗、意识形态的斗争以及为争夺第三世界的角逐。2.冷战的开始2.冷战的开始苏联和俄罗斯有三种观点: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笼,美国支持全世界反对共产主义斗争;1917年十月革命;“冷战的起点应该是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两枚原子弹,不仅取得了对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且还成功地向苏联炫耀了实力,进而导致了冷战的爆发”。 扎格拉金:《苏联外交成败史》,莫斯科1990年版,第31页。null 美国学者认为,冷战何时开始取决于个人对冷战实质的认识、最关心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美国有四种解释:第一,冷战史美苏关系的基本模式,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根据战士,安排自己的政治势力范围。1947年是关键时刻,主要标志是情报局的成立、柏林危机、捷克二月事件、朝鲜战争。第二,冷战是意识形态的对立与竞争,1917-1920年则是最佳选择。其间发生的主要事件有十月革命、苏俄退出战争、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共产国际的成立。null第三,冷战的关键是欧洲力量的均势。苏联在30年代初清晰的表达了国家安全利益,冷战开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拒不承认苏联,苏联推行双轨外交、西方拒绝苏联加入国际联盟、慕尼黑协定和苏德条约。第四,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以后正式介入欧洲的战略平衡,把欧洲事务同国家安全利益结合起来。冷战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反对希特勒的斗争中,没罂粟结成脆弱了同盟,并未增加相互信任。美国推迟第二战场的开辟,苏联没有尽到对日作战的责任。冷战结束后一些美国学者强调1945年8月在日本使用原子弹对冷战开始的作用。 二、冷战的分期二、冷战的分期冷战的开始1945-1949 冷战的扩展1950-1962 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 冷战再现1980-1984 冷战的结束1985-1991三、冷战的结束和影响三、冷战的结束和影响1.使冷战结束的因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冷战结束的决定性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信仰的改变 美国的作用:第一,坚持遏制和对抗 第二,“榜样”效应。 第三,支持戈尔巴乔夫摧毁苏联。2.冷战的影响2.冷战的影响第一,冷战时期构筑的国际结构和行为规则将依然主导国际关系的发展和国际政治运作。 第二,冷战思维严重影响国际行为体的决策和政策。 第三,核武器的出现和不断完善,建立在核威慑基础上的核战略均衡维护了核恐怖下的和平。 第四,冷战掩盖下的民族、宗教和地区矛盾日益显露,冲突相继爆发。 第五,冷战是以苏联的退出而和平结束。第二讲 冷战的起源第二讲 冷战的起源一、研究情况介绍 (一)美国学术界的争论 1.传统派:苏联挑起冷战 阿瑟·小施莱辛格:《冷战的起源与发展》载《外交季刊》1967年10 2.修正派:美国无法推卸责任 3.后修正派:两个冷战帝国的争夺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现在我们知道了——对冷战历史的再思考》,牛津出版社1997年版null(二)苏联和俄罗斯人的观点 1.苏联时期:美国把冷战强加给苏联 2.俄罗斯时期:观点对立 3.雅科夫列夫:苏美是冷战的哺育者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null(三)冷战是多种因素互动的结果 1.美苏扩展的机遇 2.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 3.领导人相互猜疑与误解 4.英国的特殊作用二、从国际、国家、个人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二、从国际、国家、个人三个方面对冷战起源分析1.国际因素 战后政治家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有以下几大特点: 首先,和平政治取代了战时政治。 其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战后国际体系中充满着动荡与混乱。null2.国家因素 美苏两国意识形态根本对立,两国国家利益基本相悖。 苏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苏联的国家利益是确保安全,特别是西部边境的安全,是战后初期苏联所要追求的国家利益最基本。 苏联在战争后期及战后初期所追求的目标是: 第一,确立可靠的西部和东部边界。 第二,帮助建立和支持对苏友好的政府。 第三,确保德国不再发动侵略。 第四,在战后许多重要问题上,苏联努力避免同英美等西方大国对抗,甚至不惜作出一些妥协和让步,以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null战后美国的国家利益是充当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和在全世界扩展自己的影响是比维护自身安全更为重要的国家利益。 为了实现国家利益,战后初期美国的政策是: 第一,填补真空,尽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第二,创建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第三,遏制苏联。null3.个人因素 (1)对对方的认识 (2)美苏领导人处理外交的方式或外交风格与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两国间的紧张关系。 总之,战后初期的国际环境,为美苏间的冲突与对抗创造了条件;美苏意识形态信仰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得两国在上述国际环境中迎头相撞,冲突与对抗不可避免;两国领导人或者决策者对对方的认识和处理外交的方式加剧了双方的对立,加速了全面对抗的爆发和冷战的到来。null4.冷战:多因素的产物 (1)国际环境、国家行为动机和领导人三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战后国际环境与美苏意识形态对立及国家利益相悖密切相连。 其次,战后国际环境同美苏两国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及处理外交方式之间也有很大的关系。 最后,意识形态信仰影响了美苏领导人对对方的认识。 总之,国际、国家和个人三方面因素相互联系,共同导致了战后初期冷战的开始。null(2)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思潮 第一,对避免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渴望。 第二,对两种制度、两种观念斗争的极大关注。 第三,“黑白分明”观念盛行。null5.冷战的宣言 冷战起源的标志是什么?学者们对此没有一致的看法,争论较多。 美国学者威廉·海兰认为,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签订的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协定》是冷战的宣言。 西方学者中,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看法,即认为1946年2月9日斯大林的讲演是冷战的宣言。 null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市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反苏反共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称苏联的扩张已构成对西方国家的威胁,东欧已被苏联用“铁幕笼罩起来”。他鼓吹英美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的威胁。此演说被认为是美国及西方阵营发动对苏冷战的前奏曲。 null我认为,“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 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一个演说。在该演说中,杜鲁门公开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和共产主义力量进行反击,并提出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这即“杜鲁门主义”,它出笼的意义在于,表明美国已经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开始和苏联及世界共产主义进行全面对抗。null日丹诺夫的演说可以说是苏联接受美国的挑战,加入冷战的宣言。 1947年9月,在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大会上,苏联领导人日丹诺夫发表了一个重要讲话。他称战后国际政策中两条路线的区分日益明显,与此相适应的是在国际舞台上活动的政治力量划分而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方是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另一方是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这即两个阵营的理论,它成了战后苏联对外政策的一个理论依据。 null6.结论与思考 第一,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战后东西方冷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的产物。 第二,冷战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可见的将来爆发一场新冷战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主权国家领导人之间经常会晤,沟通思想,无疑会大大增进双方之间的关系,冷战时期如此,冷战之后也如此。 null复习思考: 名词解释:冷战、 杜鲁门主义、 铁幕演说、日丹诺夫演说 简答:1.美国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有哪几个派别,他们的观点和各自的代表人物。 2.当从国际、国家和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冷战的起源时,如何认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3.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思潮有哪些? 论述:分析冷战的起因。null 第三讲 冷战中的个案分析null一、柏林封锁和柏林危机 1.柏林封锁(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1949年的柏林封锁是美苏之间在柏林发生的第一次严重对抗。 nullnullnull1948年6月18日西占区货币改革—柏林封锁开始 6月24日苏联封锁通往柏林的一切陆上和水上交通—柏林封锁全面展开 1949年5月23日巴黎召开四国外长会议—柏林封锁结束 null柏林封锁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加剧了东西方之间的相互敌视,深化了欧洲的分裂,加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949年8月20日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1949年10月7日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式成立 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成立2.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2.柏林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年11月27日苏联给西方主要国家发了一个照会,赫鲁晓夫在同一天表示如果6个月内未能就德国和西柏林问题达成协议,苏联将单独采取行动,以此为标志第二次柏林危机拉开序幕。 1961年10月10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的讲话指出,苏联将不坚持一定要在当年年底缔结对德和约。前后持续三年之久的柏林危机至此终于结束了。null柏林墙修建柏林危机nullnullnull柏林墙Berlin Wall 柏林墙的正式名称叫“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89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柏林墙的建立,是德国历史上难以抹去的一道伤疤,这个民族那时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再次分裂。 1990,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1990,两德合并后进入联邦德国的大批市民1989年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开放两德边界和柏林墙之后,一些年轻人在柏林墙头跳舞。 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 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 我心中大叫,朝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吗?!一对被柏林墙隔绝三十年的孪生兄弟终于见面。 哥哥彼得回忆见面时的激动的心情: 我心中大叫,朝我走来的那个男人不就是我天天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吗?!null结论:美苏之间在柏林问题上的对抗虽然十分紧张、激烈,但是最终都没有发展到军事冲突的程度,双方在处理冲突时显得十分默契,都努力避免危机的升级,寻求妥协的途径。二、古巴导弹危机二、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秘密建造导弹基地,由此引发美苏之间的一场严重的危机。 苏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的动机是什么呢?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争论较大,有的认为苏联的主要动机是保护古巴不受美国的攻击,也有的强调苏联是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我认为,上面所说的两个动机是并行不悖的,不相矛盾,尽管一个是利他,另一个是利己。但是,如果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来分析苏联的动机,那么应该说,改善苏联的战略地位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的首要动机。 null10月22日晚上,肯尼迪发表电视讲话。 以肯尼迪的电视讲话为标志,古巴导弹危机全面展开,美苏都摆出准备在加勒比海大动干戈的架势。 1962年11月20日,美国解除海上“隔离”,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nullnull古巴导弹危机null古巴导弹危机的重要后果是,它使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充分认识到核时代两国直接对抗的危险。古巴导弹危机之后不久,美苏就部分禁止核试验达成了协议,这是冷战时期第一个有关核军备控制的重要协定,并且两国还建立了“热线”联系。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古巴导弹危机是冷战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或转折点。在这场危机之后,美苏没有发生类似柏林封锁、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那样的严重的直接对抗,而采取较为和缓的较量方式,两国在地区冲突中更多的以支持第三方反对对方的方式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古巴导弹危机也使苏联认识到自己的战略核力量落后于美国。因此,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加快了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步伐,努力赶超美国,从而促使了以后美苏军备竞赛的步步升级。三、朝鲜战争三、朝鲜战争朝鲜战争(1950-1953)是冷战时期的第一场热战,也是东西方之间最严重的冲突之一。 背景: 二战结束时,美军和苏军在朝鲜以北纬三十八度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 1948年8月15日,南朝鲜成立大韩民国。 1948年9月9日,北朝鲜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null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鲜战争正式爆发。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扭转了战局,并且向“三八线”以北进犯,扩大战争。 同年10月18日,毛泽东主席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自19日夜开始渡过鸭绿江,入朝参战,支持金日成主席领导的朝鲜人民军抗美救国斗争。 到1951年6月10日,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举行,10月8日谈判移至板门店,战争进入边谈边打,谈谈打打的新阶段。 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nullnullnullnullnull从以上对朝鲜战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第一,朝鲜半岛战后政治分裂的局面,是美苏在该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结果,反映了两个超级大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力量对比状况。 第二,朝鲜战争的爆发及其演变为国际战争,同美苏两国对形势估计不慎准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美苏在处理朝鲜半岛的军事冲突时,都以避免双方的直接军事对抗为基本原则,这使得朝鲜战争具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两个超级大国都卷入了这场冲突,但是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 null朝鲜战争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极其深远的。 这场战争加强了苏、中、朝的政治和军事同盟。 在另外一个方面,美国政府把朝鲜战争看作是苏联的扩张步骤,因此采取了一系列抵制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威胁”的措施,促使了冷战军事化的进一步加剧。 null四、越南战争 1.越南战争在很多方面,不同于朝鲜战争。 首先,越南战争比朝鲜战争持续的时间要长。 目前学者们对越南战争始于何时尚无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越南战争始于日本投降以后越南人民抵制法国恢复在该地区殖民统治的斗争。如果从1945年越南抗法战争算起,那么越南战争就先后持续了30年。 也有的人把美国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公开支持法国侵略印度支那,作为越南战争开始的标志。按这个说法,越南战争打了25年。 还有的人认为,越南战争始于1954年。越南战争就进行了大约20年。 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越南战争开始于1959年越南南方爆发有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和得到越南北方支持与指导的游击战争。这样算来,越南战争持续了大约16年。 越南战争始于1965年美国轰炸越南北方和美国地面部队直接参加越南的冲突,那么越南战争也打了10年。 null其次,从战争的形势和战场的范围来看,越南战争也不同于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表现为典型的阵地战,而越南战争则主要表现为游击战和反游击战。 从战争的区域来说,朝鲜战争是以整个朝鲜半岛为战场的,越南战争则发生在越南的部分区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越南战争在起因、过程、苏联的卷入程度以及围绕战争有关东西方大国的相互关系等等方面,显得比朝鲜战争要复杂得多。 null越南战争始于何时 我认为大约开始于1950年。原因:1950年以前,越南人民是在印度支那共产党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胡志明的领导下,进行抗击法国殖民统治者的民族解放斗争。 大约从1950年起,冲突性质有了很大变化,两个事件促成了越南冲突性质的转化:一个是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推翻了美国多年支持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第二个重要事件是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天,杜鲁门政府开始了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积极支持法国及保大政权的过程。至此,越南乃至整个印度支那的冲突开始明显的带有东西方对抗的性质。null2.美国逐步卷入越南战争 美国政府在1950年前对印度支那的政策表现为默许法国恢复对该地区的殖民统治,努力保持“中立”的立场,不直接卷入那里的冲突。 美国政府大约从1950年初起,放弃了“中立”的政策,开始公开支持法国及其扶植的南越伪政权。 1950——1954年间,美国对越政策表现为:美国出枪、出钱帮助法国和保大政权打仗。 在日内瓦会议后不久,美国便背弃诺言,在越南取代法国,扶植南越吴庭艳政权,直接插手和干涉越南的事务。艾森豪威尔在1955-1961年间给吴庭艳政府提供10亿多美元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其中大部分为军援。 null 1961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的肯尼迪,在干涉越南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多米诺骨牌”理论依然是肯尼迪对越政策的指导思想,同时维护美国在亚洲的信誉以及在柏林危机后向苏联显示力量和决心等等动机,也影响了他的对越政策,使得美国在越南问题上越走越远。肯尼迪政府大大增加了对南越政权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增派美国的军事顾问,向南越派遣数百名特种部队,帮助南越军队制定和实施“反游击战”和“反叛乱”的“特种战争”,准许美国军人以飞机驾驶员等身份参加战斗。 到约翰逊当政时,越南战争才全面展开。 null3.苏联的卷入 苏联在越南的卷入程度不像在朝鲜那么深,而且有一个过程,从不插手发展到积极为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越南人民的抗法救国斗争以及抗美救国斗争的前期,并没有得到苏联的物资援助。 在50年代,由于中苏同盟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密切合作,苏联实际上是通过中国支持越南人民的斗争而同美国及其盟国在越南进行较量的。 大约在60年代中期,苏联的对越政策有了根本性的转变。1965年,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博列日涅夫放弃了长期以来苏联所坚持的不介入越南战争的立场,开始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包括提供种武器。 null4.越南战争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国关系比朝鲜战争要复杂得多。 在朝鲜战争中苏联,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基本上可以说是密切合作,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和政治上的斗争。在这场战争中,以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形势比较明朗。而越南战争则不然。在5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尚存,中苏两国保持着友好同盟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时期,中苏两个国家在印度支那问题上是相互配合的,尤其是在外交斗争上共同对敌。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两国已从盟友转变为相互敌视。虽然60-70年代苏联和中国都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援助,但是两国已无法在越南问题上相互配合,相反,苏联从1965年开始向越南民主共和国提供大量军事和经济援助,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同中国较量,在该地区渗透自己的势力。 null在西方阵营方面,美国同期西方盟国在越南战争期间,一直存在着矛盾,难以协调行动。 美国、苏联和中国三个国家的相互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null5.影响 越南战争对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影响是深远的。 这场战争使得美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导致美国实力地位急剧衰落。而苏联却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时候,大大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迅速发展了军事实力。 null五、东西方地区冲突的特色与遗留问题五、东西方地区冲突的特色与遗留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冷战的基本特征,即:它既是战争也是和平。 他们同时也反映出美苏对不同类型冲突的具体处理方式也有所区别。在战略重点或与自己国家安全攸关的地区,两国间的对抗最为激烈,斗争的方式是直接对峙。在这类冲突事件中,美苏两国行为十分谨慎,危机最终得以控制,没有爆发战争。边缘地区的冲突正与此相反。 null复习思考: 名词解释:柏林封锁、柏林危机、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朝鲜战争 简答:1.比较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有哪些不同。 2.通过本章四个案例的分析,美苏对不同类型冲突的具体处理方式有什么区别? 3.朝鲜战争与冷战的关系。null (1)美苏冷战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和半岛南北的对立。1948年12月和1949年6月,苏、美军队先后撤离朝鲜半岛,但是美、苏仍然控制和支撑着半岛南、北双方的对抗。(2)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左右,朝鲜半岛南北之间爆发战争。战争打响后不到24小时,美国立即介入,并在美国的要求下,联合国安理会召开会议,通过决议号召联合国会员国援助或协助韩国一方作战。(3)朝鲜战争是战后初期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局部战争,也是冷战背景下典型的有限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为参战各方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也进一步固定了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有关各国的相互关系。 null 第四讲 冷战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冷战背景下,一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途径一般有四个: 与美国结盟 与苏联结盟 在东西方中间保持中立 同时与两国作对null一边倒 两条线 一条线 独立自主 null一边倒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明确提出了新中国外交“一边倒”的方针。所谓“一边倒”,是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其实质就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它完全是一条政治路线。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null新中国难以在对抗的两大阵营面前选择中立的原因: 第一,新中国建国前夕,东西方冷战已经开始,以美苏各自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在世界范围全面展开。在战后初期那种紧张的冷战对抗中,新中国的对外战略选择余地实际上是很小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很大军事和经济潜力的一个大国,东西方两大阵营都不会允许他在冷战中保持中立的态度,而是极力使之加入自己的营垒。 null 第二,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状态,又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战后多年的内战,这使得新中国在成立初期国力很弱,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增强国力和捍卫国家的安全,都有赖于外部大国的支持和帮助,他或求助于美国及其西方盟国,或求助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换句话说,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没有实现彻底的中立和不结盟的资本,因为自立的前提是自强。 null 第三,在领导人的主观认识上,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对国际局势的认识同苏联是一致的,即认为存在着两大阵营对抗的局面,世界上的国家只能在两者之中作出选择,中立或“砌墙”是不行的。 null向苏联“一边倒”,或者说联苏抗美,是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信仰相一致的战略选择。 首先,担心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武装干涉,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其次,由于共同的意识形态纽带,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自己领导的中国革命视为以苏联为中心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null 最后,“一边倒”也是新中国领导人采取的消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建立和发展新中国和苏联友好合作关系的战略方针。 总之,“一边倒”是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根据国际局势的估计,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而谨慎和独立制定的一个对外战略方针。它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弱点,但当时是一个合乎逻辑的政策选择。null“一边倒”战略的实施 中苏结盟的法律形式就是1950年2月签署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同时签订了: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3.《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  null《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促使中苏两国关系是蜜月期一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着,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颠扑不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79年4月3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条约一年后即告期满。中国将不同苏联继续延长这一条约的期限。最终于一年后废止。 null美国政府对新中国“一边倒”战略方针的认识和反应 在新中国建国前夕,美国政府认真考虑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可能性,并且采取了一些试探性的步骤。 从40年代末开始,美国政府决策层内部对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之间关系的性质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对苏联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他虽受到苏联的影响,但不会是莫斯科的工具或仆从。null 基于上述认识,杜鲁门政府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把促进中国共产党同苏联之间的矛盾,阻止新中国倒向苏联,作为自己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战争的爆发成为中美两国关系中的一个转折点。两国从此“由疏远走上政治和军事的全面对抗”。null两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4年9月3日,开始炮击大小金门、马祖岛等岛屿,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从此拉开序幕。 1955年4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亚非会议上郑重声明:“至于中美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是不愿意同美国作战的,我们愿意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如果大家愿意推动中美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中美之间的争端,那就会大大有利于缓和远东的紧张局势,大大有利于推迟和阻止世界大战。”null以周总理的声明为标志,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结束。 1954-1955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使得中美间的相互敌视大大加剧。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也使中苏同盟内部的矛盾有所显露。null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8年8月23日,开始炮击金门、马祖及其附近岛屿,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爆发了。 1958年10月25日,中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今后逢单打炮,逢双不打炮。艾森豪威尔政府也随之作出决定,只要中国在双日不打炮,美国将不参加护航。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基本结束。null中国1958年在台湾海峡的“火力侦察”的结果表明,美国顽固坚持和新中国作对,始终不愿意放弃对蒋介石集团的支持,中美关系难以有根本性的突破。 中苏两国的分歧和矛盾在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中突出起来。 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中国在建国伊始推行的“一边倒”战略必须进行调整。null两条线 在整个60年代,中国所推行的处理同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基本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两条线”。该战略提出和实施的基本背景是:中苏分裂和中美对立。null复习思考: 名词解释: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简答:1.新中国难以在对抗的两大阵营面前选择中立的原因 。 2.为什么说向苏联“一边倒”,或者说联苏抗美,是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信仰相一致的战略选择? 论述:分析中苏分裂的进程、原因及影响
/
本文档为【冷战史专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