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2010-06-29 5页 doc 36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5681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此,逆反心理与认同心理(或高层次的信奉心理)必然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例如,有的学生在探求知识时,总喜欢寻求与老师、同学、书本不同甚至相反的看法,因为他信奉:一定意义上逆反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又如,在上述逆反心理表现中的信度逆反,即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内容虚假所产生的怀疑,就体现出主体对相反人格或内容的认同。 2.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人种的不同个性遗传下来的生物特性,既有人种的共性,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其中就包含亲代不同性格的遗传。 美国《自然遗传学杂志》1996年初同时刊载两篇在以色列和美国完成的。 这两组研究各自独立,使用的方法也不同,但同样找出影响一个人追求新鲜事物的基因。这种称为D4D(右下角R)的基因,能控制脑部感受体的形成。这两项研究分别对124名以色列人和315名美国人进行,发现脑部的D4D(右下角R)基因较长的人,在追求新鲜事物方面得分较高,比较容易兴奋、善变、性格急躁、冲动、喜欢探险也比较奢侈。而D4D(右下角R)基因较短的人,得分较低,比较喜欢思考、个性拘谨、温和、忠实、恬淡寡欲和节俭。我认为,正是这种性格遗传的差异,形成了人们逆反心理的生物前提或自然条件,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相反。 3.社会成因 遗传素质是心理现象形成的一种自然条件,它仅仅提供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而不能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遗传所提供的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可能性能否变为现实性,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包括教育的作用)以及主体的主观努力,也就是取决于后天的实践与学习。 就决定人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环境而言,包括自然环境,但主要是社会环境,即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对人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教育(包括广义的社会教育含家庭教育及狭义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环境,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则起着特殊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又是一种有目的、有、有系统的、主要由专职的教育者对学生施行的双边活动。因此,对学生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例如,上述中学生逆反心理现象,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定社会关系的实践中呈现出来的。由此可见,逆反心理是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4.主观因素 环境(突出社会环境、特别是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现象形成、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但是,这并不是说环境可以机械地或任意决定心理现象的形成、发展。 人的心理现象依赖于主体与周围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最终要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观环境与主观需要、情感、认识不相符合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主体对客观的强烈抵触情绪。例如,某学生因在上学路途中助人为乐而迟到,此时,他需要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全面评价,尤其需要肯定自己的成绩。而如果教育者不问缘由,只去谴责其迟到的违纪行为,就会形成主体对教育者从需要到情感、认识上的复合逆反。 在主体需要、情感、认识与客观环境要求的矛盾统一体中,就主体的逆反心理形成而言,主体需要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等相吻合时,会表现出主体对客观环境要求的认同心理现象;当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等不相符合时,就会表现出主体对客观环境要求的逆反心理现象。上述逆反心理的表现,就是在客观要求与主体需要相违背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于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使学生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教育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弘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他人、社会),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由于个体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青少年时期的个体都要经受较为激烈的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有时情感两极分化明显,易出现挫折、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常把青少年的这一时期称为“暴风骤雨时期”或“危机时期”。在这段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特殊时段里,逆反心理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是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 首先这与青少年青春期变化密切相关。随着年岁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强化,他们的人格或个性模式往往会较多地倾向于自我评价;另一方面青少年的情感还处在“否定期”,难于接受与他们情感不相适应的各类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青少年很多行为仍然依靠外部评价、同龄人的反应来定向,因此对外部评价的反应往往较为敏感和强烈,对同年群体具有较大的求同倾向。由于家庭教育的某些不当和失误(如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许多独生子女进入了新的环境或进入青春期,在与不同层次或年龄的人相处时,很容易表露出逆反的心态。 态度和偏见是产生逆反心理又一个因素。社会心理学调查表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态度越接近,就越具备交往的稳定性;对其人格特征也因为意气相投而容易接收和认同。相反,人们相互之间态度出现明显差异时就容易发生情绪不协调。心胸狭窄常会导致对对方人格不认可,这也就是偏见(狭隘、嫉妒等)。而这些难以在一个短时期内改变。学生家庭背景不同,与教师本来就存在许多差距(特别是思想、意识形态等观念上),因此师生在思想行为上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而长期以来我们恰恰忽略了青少年个性塑造方面的心理卫生问题,疏于辅导和勾通,因此因为逆反心理而导致的悲剧如体罚、自杀等时有发生。可以说传统的师道尊严,学生要言听计从的观念是逆反心理产生的思想根源。 社会认知中的方法失衡在青少年当中是常见的现象。为了保证社会认知的一致性,人们一方面是努力接近所认知的对象和领域,另一方面在认知的方法上也力图统一。可是在实际操作上,人们并没有按照统一方法模式实现目标,青少年的独创性和大胆尝试,常遭到大声呵斥或冷眼相待。认知方法的失衡带来的自然是青少年逆反心态的产生和滋长。 当然逆反心理的产生还有其他原因,但我们得承认,以上几点应当是最主要的。 二、面对逆反心理,我们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显现出来,有时还带有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行为上的违拗 违拗是指有意不服从,就好比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样。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而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在有关自我管理上,在和异性的交往上,等等,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要知道,他们这个时期很稚嫩,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很模糊,有些根本就茫然无知。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他们当人看待,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必不可少,但也应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走访弱势群体家庭,与监狱里的少年犯交流等,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难,有时甚至可以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恰当的情境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感化人,更能淡化逆反心理。 2.态度上的抵触 态度上的抵触,反驳,强词夺理,这是逆反心理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的心理还很稚嫩,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可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却未注意到这一点,而是时时刻刻以一个长者的身份自居。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在做人这点上的不平等。因此学生态度上有抵触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学生态度上的反常,我们必须冷静冷静再冷静。要分析原因,从做人的角度,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及时与学生沟通疏导,切实解决他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讲究方法,切忌冷嘈热讽,切忌大声呵斥,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冷处理都是好方法。 3.情感上的冷漠 情感的冷漠现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对中国的昨天他们很少知道甚至不知道。对先辈们曾经受过的磨难他们认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隔膜不可避免,冷漠也自然而然。同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他们耳濡目染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诸如拜金主义现象,社会黄黑现象,家庭变异现象,尔虞我诈现象等,在幼小的心灵上促成了他们对于人情的淡漠、冷漠。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让他们认为受宠理所当然,人人为我天经地义,至于我为人人根本不可能。因此习惯于我行我素,至于他人如何教育,一句也听不进去。要根治这种贻害无穷的弊端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当负起自己的责任,更应当视学生如亲子,给他们阳光,给他们雨露,使他们茁壮成长。 逆反心理是阶段性的心理现象。解决这个问题得有一个时间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当将学生当人看待,一切从人的角度来思考。
/
本文档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