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

2010-03-28 5页 doc 97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9068

暂无简介

举报
手阳明大肠经穴手阳明大肠经穴 【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谷两骨 ( 之间,上入两筋 (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6)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7)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8)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
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阳明大肠经穴 【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 (1) 之端,循指上廉 (2) ,出合谷两骨 ( 之间,上入两筋 ( 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 (5) 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6)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 (7) ,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8)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本经穴]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和髎,迎香。    [交会穴]大椎、水沟(督脉),地仓(足阳明),秉风(手太阳)。 【注释】    (1)大指次指--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又名示指,亦即第2指。    (2)上廉——取曲肘执笔体位,上廉即靠桡骨一侧。    (3)合谷两骨--指第一、第二掌骨,合称歧骨。    (4)两筋--指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髃骨——髃读作隅,角的意思。此指肩峰部。    (6)柱骨之会上——张介宾注:“颈项之根为天柱骨”,意指颈椎。“会上”指大椎,为六阳经所聚会,释作锁骨。    (7)颊——面旁的总称。    (8)人中——又名水沟,位于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 (1) 所生病:目黄,口干,鼽衄 (2) ,喉痹 (3) ,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4) 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5) 。 【注释】    (1)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2)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3)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4)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5)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走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 (1) ;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 (2) 。    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注释】    (1)曲颊偏齿--颊骨所钩着处,曲如环形故名。上行到曲颊,偏络于齿根。    (2)宗脉--意指总脉、大脉,耳中为手、足少阳、手太阳、足阳明四脉所总会。    (3)龄--龋齿,即蛀牙。    (4)齿寒痹隔--谓手阳明之脉外受风寒,络脉痹阻不通,可致具冷等症。 【语译】    手阳明络脉,名偏历。在腕关节后三寸处分出,走向手太阴经脉;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部位,上行到下颌角处,遍布于牙齿根部;其支脉进入耳中,与耳目所聚集的许多经脉(宗脉)会合。    其病症:实证,见龋齿痛、耳聋;虚证,见齿冷,经气痹阻不通畅,可取手阳明络穴治疗。 手阳明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1)循膺乳(2)别于肩髃(3)入柱骨(4)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 【注释】    (1)手——指手阳明经。    (2)膺乳——侧胸和乳部之间。    (3)肩髃——此指部位。    (4)柱骨——释作颈椎。张隐庵:“肩胛上之颈骨为柱骨”。一释作锁骨。 【语译】    手阳明经别,在肩上部肩髃穴处分出,从第七颈椎处进入体腔,下行到达大肠,归属于肺脏,向上沿喉咙,浅出于缺盆部,脉气仍旧流入手阳明本经。 手阳明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臑,结于肩髃;其支者,绕肩胛,挟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九页);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    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 【语译】    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绕侧端,结于腕背部,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髃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处,挟脊柱两旁;直行的经筋从肩髃部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前方,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    其病症;在所经过之处可出现支撑不适、拘紧和疼痛,肩关节不能高举,颈不能向两侧顾视。 位置: 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 《灵枢·本输》:“大指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灸集成》:“与第一节横纹头相直”;即食指指甲廓桡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功效: 泄热止痉、开窍利咽。 主治: 古代记述: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热病汗不出,胸中热,寒热{108}疟、咽喉肿痛,青盲,手指麻木,手臂外廉痛, 肩背痛引缺盆,牙痛,口干颐颔肿。 方例: 中风、昏迷、休克:百会、人中、内关、商阳。 寒症:商阳、太溪。 咽喉肿痛:合谷、少商、商阳。 刺灸法: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其它: 井(金)穴。 三间穴 (LI3 San jian) 位置: 微握拳,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方桡侧凹陷处。 《灵枢·本输》:“注入本节之后三间”;《针灸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者中”;《循经考穴编》:“约去二分许陷中”。 功效: 泄热利咽,调腑通便。 主治: 古代记述:目急痛、下齿痛、咽喉肿痛、喉痹、咽塞、手指手背红肿、寒热、胸满肠鸣、肩痛、唇口干、身热、喘息、大便不通、多卧善唾、疟疾、手指麻木、发热无汗。  近人报道:口腔颌面病症、三叉神经痛、失眠。 方例: 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喉痹:间使、三间。 肩背浮风劳:三间、肾俞。 手背肿痛:三间、后溪。 刺灸法: 半握拳,向掌骨掌侧直刺或向合谷方向斜刺0.5~1寸。 其它: 输(木)穴。 阳溪穴 (LI5 Yang xi) 位置: 腕背桡侧,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拇指上翘时,当鼻烟窝中。 《灵枢·本输》:“在两筋间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腕中上侧两傍间陷者中”;《循经考穴编》:“与太渊相并,直对食指本节,骨尖有动脉。”《针灸逢源》:“张大指、次指取之”。 功效: 祛风泄火。 主治: 古代记述:头痛、目赤痛、目翳、耳聋、耳鸣、喉痹、腕痛、牙痛、肘臂不举,掌中热,舌本痛,惊{17}、妄言,烦心,咳呕沫。 近人报道:齿神经痛,小儿消化不良,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方例: 胸满不得息:天容、阳溪。 惊悸怔忡:解溪、阳交。 刺灸法: 浅刺0.3~0.4寸,注意不要伤及动脉。 其它: 经(火)穴。 温溜穴 (LI7 Wen liu) 位置: 前臂背面桡侧,腕横纹上5寸处。屈肘肘,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阳溪上5寸。 《针灸甲乙经》:“在腕后,少士五寸,大士六寸。” 功效: 清邪热,理肠胃。 主治: 古代记述:头痛、口齿痛、喉痹、面浮、肩背酸痛,肩不举,哕,腹鸣腹痛,疔痈,伤寒寒热,癫痫、面赤,肿,狂仆,四肢肿,吐涎,口舌痛,膈中气闭,喉痹不能言。 近人报道:口腔炎、腮腺炎,舌炎。 方例: 癫疾:温溜、仆参。 牙痛:厥阳俞、温溜、内庭。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刺灸法: 向桡骨背侧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郄穴。  ·商阳穴 (LI1 Shang yang)  ·二间穴 (LI2 Er jian)  ·三间穴 (LI3 San jian)  ·合谷穴 (LI4 He gu)  ·阳溪穴 (LI5 Yang xi)  ·偏历穴 (LI6 Pian li)  ·温溜穴 (LI7 Wen liu)  ·下廉穴 (LI8 Xia lian)  ·上廉穴 (LI9 Shàng lián)  ·手三里穴 (LI10 Shǒu sān lǐ)  ·曲池穴 (LI11 Qū chí)  ·肘髎穴 (LI12 Zhou liao)  ·手五里穴 (LI13 Shou wu li)  ·臂臑穴 (LI14 Bi nao)  ·肩髃穴 (LI15 Jian yu)  ·巨骨穴 (LI16 Ju gu)  ·天鼎穴 (LI17 Tian ding)  ·扶突穴 (LI18 Fu tu)  ·禾髎穴 (LI19 He liao)  ·迎香穴 (LI20 Ying xiang)
/
本文档为【手阳明大肠经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