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Ⅲ的推进与机动性

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Ⅲ的推进与机动性

2014-04-08 8页 pdf 639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3186

暂无简介

举报
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Ⅲ的推进与机动性 第32卷第6期 2010年11月 机器人 ROBOT 、,01.32.No.6 Nov..2010 DOI:lO.3724,SPJ.1218.2010.00,726 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III的推进与机动性 梁建宏1,郑卫丰1,文力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北京100191; 1,王田苗1,刘永军2 2.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为评估尾鳍推进机构的实用性,以SPC.III机器鱼作为研究平台,在同等排水量下分别使用尾鳍推进 器和螺旋桨推进器,比较两者的功率和机动能力.在海...
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Ⅲ的推进与机动性
第32卷第6期 2010年11月 机器人 ROBOT 、,01.32.No.6 Nov..2010 DOI:lO.3724,SPJ.1218.2010.00,726 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III的推进与机动性 梁建宏1,郑卫丰1,文力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北京100191; 1,王田苗1,刘永军2 2.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210039) 摘要:为评估尾鳍推进机构的实用性,以SPC.III机器鱼作为研究平台,在同等排水量下分别使用尾鳍推进 器和螺旋桨推进器,比较两者的功率和机动能力.在海试条件下,对尾鳍推进器和螺旋桨推进器的功率及机动性进 行r测试,表明前者的转弯半径约为后者的2/5,在2.2kn速度下,前肯的功率比后者低约7%.SPC-Ⅲ仿生水下航 行器携带多参数水质探测仪在太湖完成了航程为49km的水质探测实验,得到J,太湖水域的蓝绿藻浓度分布数据. 关键词:仿生机器人;水下航行器;仿生推进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446(2010)一06—0726-06 PropulsionandManeuveringPerformancesofTwo-JointBiorobotic AutonomousUnderwaterVehicleSPC.III LIANGJianhon91,ZHENGWeifen91,WENLil,WANGTianmia01,UUYongjun2 (1.RoboticsInstitute,BeihangUniversity,Beijing100191,China; 2.NanjmgUniversityofInternationalRe如tions。Nanjmg210039,China) Abstract:Inordertoevaluatethepracticabilityofthecaudalfinthruster,SPC一Ⅲbioroboticautonomousunderwater vehicle(AUV)iStakenastheresearchplatform.thepowerandmobilityofacaudalfinthrusterandascrewypropellerale comparedundertheconditionofthesametonnage.Theseatrialresultsaboutthepowerandmobilityofthecaudalfinthruster andthescrewpropellershowthattheturningradiusoftheformerisabout2/5ofthatofthelatterandthepowerconsumption oftheformerislessabout7%thanthatofthelatteratthespeedof2.2kn.Usingcaudalfinpropulsionandcarryingwater qualitymultiprobes,SPC—IIIhassuccessfullyperformeda49kmprobeexperimentandcollectedconcentrationdistributing dataofblue.greenalgaeinthewaterof1证huLake. Keywords:biorobotics;underwatervehicle;bionicpropulsion 1 引言(Introduction) 二十多年来,人们对海豚和金枪鱼这类具有高 超游泳技能的海洋动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其主 要的推进装置尾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者已经初步 掌握了身体一尾鳍运动方式和水动力学原理[1-2].通 过建模、仿真计算以及水池内的模型实验甚至获得 了尾鳍最佳拍动的运动参数范围【3卅.得益于这些研 究成果,面向任务的仿生水下航行器原型样机开始 出现,低速机动性、低噪声以及高效率成为热点问 题[71.Anderson等人研制了涡流控制无人水下航行 器VCUUV,VCUUv长2.4m,遵循黄鳍金枪鱼的 运动,采用液压驱动的4关节尾鳍装置,速度达到 1.2rn/s,转向速率达到75。/siS-91.Nakashima等人研 制了长1.75m的两关节机器海豚,该水下机器人的 推进速度达到1.2m/s,效率达到0.35[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SPC.HI仿生水下航 行器是一种面向探测任务的原型样机.我们希望通 过SPC.HI实现对尾鳍巡游机理的认识,发展一种 既能改善传统推进UUv的机动性和噪声,又具有 可接受的航速、推进效率或是续航力的仿生推进装 置.SPC系列仿生水下航行器的研究工作始于2001 年.SPC—I是一个用于研究航行稳定性以及艏摇对 尾鳍推进影响的原型样机【llj.SPC.II是一个研究盘 旋和转向机动性的原型样机.它获得了300/s的转向 速率,转弯直径约为1倍体长.它在2004年被用于 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在福建省东山岛辅 助水下考古-T作[t2-t3】.SPC.HI具有和传统UUV一 样的鱼雷似的外形,它的两关节尾鳍推进器可方便 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525314). 通讯作者:郑卫丰,swiphen@163.tom收稿/录用/修回:2009—12—15/'2010-01-27/2010-08-04 万方数据 第32卷第6期 梁建宏等: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III的推进与机动性 727 地更换为螺旋桨推进器,从而可以获取各种性能和 螺旋桨比较的初步结果,评估仿生水-卜-航行器用于 探测任务的可行性. 2实验系统描述(Descriptionoftheexperi. mentalsystem) 2.1 SPC.III系统描述 SPC—Ill是按照任务需要的航行器,因此要 求壳体能够承受水的压力.前段和中段壳体都是由 碳纤维和铝合金骨架构建的.为安装尾鳍推进器, 尾段的形状较为复杂,冈此采用1:程塑料在模具中 成型.SPC系列仿生航行器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 是尾鳍推进器没有采用柔性的结构,而是将体积重 量都很小的驱动连杆机构暴露在水中;二是由两个 直流伺服电机驱动尾鳍,直流伺服电机较之其他方 式具有较高的机电转换效率. 图1 SPC.UI仿生水下航行器与螺旋桨推进的无人水下航 行器 Fig.1SPC—IIIbioroboficAUVandaUUvwithaso'ew propeller 如图1所示,SPC.IU的前段是设备和载荷舱. 安装在最前面的是用于控制小型无人机的IFLY40 自动驾驶仪,它能够提供姿态、航向角、位置和高 度信息,并具有5个PID控制器,在这里唯一的区 别是将气压传感器替换成了水压传感器,提供0~ 50m的深度控制.自动驾驶仪的下面是功率AD转 换和记录仪,后面是尾鳍推进器的运动控制器.中 段是动力舱,由28块84W.h的锂聚合物电池构成 动力单元,能够为SPC.IⅡ提供持久的续航力.背鳍 顶端是自动驾驶仪的GPS大线. 2.2尾鳍推进器及其控制律 如图2所示,产生推力的尾鳍被安装在驱动连 杆总成的末端.尾鳍是由1mm厚的碳纤维制成,模 仿了金枪鱼尾鳍的外形,但展弦比较小,尺寸数据 见表1.连杆1和连杆2分别由两个MaxonRE40 24V电机通过减速比为30的减速器驱动.设尾鳍的 图2尾鳍推进器结构原理图 Fig.2Theprinciplesketchofcaudalfinthruster 表1 尾鳍推进器与螺旋桨推进器对比数据 Tab.1Comparisonbetweencaudalfinthrusterandscrewpropeller 尾鳍推进器 螺旋桨推进器 尾鳍面积S/ram2 25287 直径D/mm 2.40 最大弦长co,ram 120 叶数Z 3 平均弦长clmm 70 盘面比AE,Ao 0.36 前缘后掠角“。) 47 螺距比(P/D)o.豫 0.837 翼型 lmm平板 翼型 NACA66moda=0.8 连杆1、3长度/nun 280 毂径比墙,D 0.18 连杆2、4长度/mm 28 旋向 右旋 驱动电机 I醐(150W)×2驱动电机 RE40(150W)x1 减速器 i=30(2级直齿轮)减速器 i=5(1级行星齿轮) 万方数据 机器人 20lO年11月 拍动幅度为A,相对来流的攻角为a,01、02分别是 两个电机经过减速器输出的角度,则有如下关系: 忙≯ ㈣ 在巡游状态,尾鳍工作的有效性受到以下几个 参数的影响[5】:(1)无量纲摆幅,定义为日=Ao/co, Ao是摆动的峰值;(2)尾鳍攻角幅值ao;(3)前两者 的相位差①;(4)斯特劳哈尔数(Strouhalnumber), 定义为St=fAo/v,V是来流的速度.对于海豚及 金枪鱼等主要采用尾鳍推进的海洋动物,其尾鳍运 动规律可表述为 JA=二Aocos(27c) m 、a=葫c。s(2耐一o) M’ 可见,只要调整电机输出8l、晓的运动规律, 就可以实现对前3个因素的精确调节.本文利用一 台两轴运动控制器作为尾鳍推进器的控制系统,来 产生上述运动规律.关于以上4个参数的最佳范围, 前人已经得到了初步的结论13-5,14】,在后面涉及的实 验中,将给出自推进的SPC一Ⅲ在开阔水域下获得的 部分结果. 在尾段锥形的狭窄空间里安装两台驱动单元是 非常困难的,这里定制了一种非常薄的直齿轮减速 器,并且将电机一减速器一密封总成交错放置,来 完成尾鳍推进器的装配,因此不能再增加转速扭矩 传感器. 2.3螺旋桨对比UUv 搭建用于对比的UUv实验平台,实际上是直 接将SPC.Ⅲ的尾鳍推进器替换为螺旋桨推进器,动 力单元、运动控制器和放大器等是完全一样的,这 样减少了存在差异的因素.螺旋桨的选择和制作得 到了中国船舶研究中心的帮助,该螺旋桨在5kn时 的敞水效率7lo预计为0.67[151.螺旋桨推进器的结构 如图3所示,它与尾鳍推进器的参数比较列于表1. 图3螺旋桨推进器结构图 Hg.3Structurediagramofthescrewpropeller 3推进及机动性实验(Testofpropulsiveand maneuveringperformance) 3.1测量系统 整个SPC一Ⅲ的测试系统如图4所示,IFLY40 自动驾驶仪为它提供了完善的遥测功能.本文主要 关注推进器的功率,航行器的航速、机动性和航行 稳定性.所有采集的数据是通过自动驾驶仪加入协 议帧后发给地面站软件的,上传的速率在l~10 帧/秒内可调整. IFLY40控制和数据传输 期蘸 L皇丝焦丝鱼呈l k动控制卡l t⋯一一一一一CAN,蛾.一一一L=:一 图4 SIC.III仿生水下航行器电气系统 Fig.4ElectricalsystemoftheSPC-HIbioroboticAUV ·航速测量.由于IFLY40自动驾驶仪具有AUV 和RPV等多种导航方式,为航行器长时间保持航向 或航线进行测试提供了便利,冈此,本文直接将自动 驾驶仪发同米的经度纬度坐标作为计算距离和速度 的原始数据.该GPS提供的定位精度达到2m(CEP 误差),如果取足够长的距离间隔进行计算,则可获 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本文中,取200S的数据进行 距离和速度计算. ·功率测量.功率的测量采用了一台具有8通道 16位A/D的嵌入式计算机.采样频率为100Hz,每 1S对功率进行求和计算,所得功率通过自动驾驶仪 发送到地面站(GCS),地面站对数据帧进行记录. 在航速和功率测量模式下,自动驾驶仪的上传速率 为1帧/秒,和航速测量一样,功率测量也对应地取 200S的数据求平均值.电流和电压测量的节点设在 电池向放大器供电的回路上,因此测到的是推进器 消耗的全部电功率. ·转向速率测量.在机动性测量模式下,自动驾 驶仪的上传速率加快到10帧/秒.IFLY40采用了数 据融合算法将陀螺和电子罗盘的输出合成为一个不 易受干扰和产生漂移的航向角. 3.2推进性能比较 2006年10月9日~13日,在位于渤海两海岸 的秦皇岛市海岸进行了SPC—m及其螺旋桨对比实 验,如图5所示.实验选在每天退潮后平静的近岸海 域进行.首先对推进器的静态功率和无负载功率进 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尾鳍和螺旋桨推进器静止时, 分别有7w和3.5w的功耗,这分别对应了2台和1 台放人器的静态功耗.无负载功率指去掉尾鳍和螺 曩 万方数据 第32卷第6期 梁建宏等: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RI的推进与机动性 旋桨,驱动总成运动的功耗,包含了全部的传递损 失.在这个环节,由于机械结构更为复杂的原因,尾 鳍推进器的功耗要大于螺旋桨推进器的功耗,前者 在2.5Hz时达到了25W,后者在10r/s时为18W. 图5 SPC.m仿生水下航行器(右)与尤人水下航行器(左) 对比 Fig.5ComparisonofSPC—IIIbioroboticAUV(thefightone) andaUUV(theleftone) 水中测试,首先调整航行器的姿态达到水平, 为保证GPS获得稳定的信号,以及无线数据收发机 工作在良好的状态,调整航行器吃水深度使得GPS 高出水面0.2m.为消除控制系统造成的影响,没有 启动自动驾驶仪的航向控制功能,而是通过手动调 节尾鳍拍动的中间位置,或者方向舵的偏离角使航 行器保持直线轨迹,在使用尾鳍推进器时,方向舵 是不可用的. 功率和航速的测试是连续进行的,当通过地面 站软件GCS300向自动驾驶仪设置新的频率、转速 和拍动参数后,细微调整保持航行器的直线运动, 并且将这个稳定的状态保持几分钟,记录当时的 GPS时间,后期数据处理时根据这个GPS时间寻找 有关的测量数据.最终测试结果如图6~8所示. 在2.5Hz,H=1.5时,尾鳍推进器获得最人速度 1.36m/s,此时推进器的功率为161W;螺旋桨推进 器在lOfts时获得最人速度1.4m/s,此时螺旋桨推 进器的功率为165W.当试图提高拍动频率或转速 以提高航速时,航行器的俯仰变得不稳定,也可能 因为水面的阻力人于水下的阻力,航行器容易俯仰 震荡,潜入水中,使得GPS不能正常丁作. 在尾鳍拍动的运动律调整中,原则是产生较大 的推力和速度,以便与螺旋桨推进器做比较.由于 碳纤维尾鳍产生形变,实际使用的运动律与早先 工作得到的理想值有一些差异,尾鳍的形变可理 解为攻角幅度的增大和相位的滞后,最终实验采用 a=100,西=45。,这时获得较人的推进速度.实验 中测试了H=0.75,日=l,Ⅳ=1.5三种情况,发现 日=1.5在同等频率下能输出较人功率,而相同速度 下消耗的功率又相对较小.特别是当H=1.5,f= 2Hz时,尾鳍推进器获得1.1m/s的航速,比对应航 速下螺旋桨消耗的有效功率小约7%(图8),其中有 效功率指总功率减去空载功率后的功率. 芝 褥 雷 转速/(r/s) 图6螺旋桨推进器功耗一电机转速曲线 Fig.6ThepowerofscrewpropellerVS.themotorspeed 窆 糌 雷 频率/Hz 图7尾鳍推进器功率一频率曲线 Fig.7Power-frequencycurveofthecaudalfinpropeller 速度/(cm/s) 图8.尾鳍推进器有效功率一机器人鱼速度曲线 Fig.8TheeffectivepowerofcaudalfinpropellerVS.thespeed ofrobotfish 3.3苏比萨机动性能测试结果 便携式UUv可能的任务包括港口、海岸的探 测,水雷识别和销毁,这些任务往往要求UUv近距 离靠近目标,同时义要避免碰撞,这时低速机动性 尤为重要.例如,在自主航行状态下AUV陷入狭小 i 万方数据 730 机器人 2010年11月 的空间,这时需要AUV原地同转以回到开阔水域, 但原地旋转这种ROV常用的机动对于以巡航为优 势的AUV是苛刻的要求. VCUUV的转弯半径为2倍体长(BL),转弯角 速率达到75。/sIsJ.由于具有柔性的尾段壳体及液压 驱动的四关节尾鳍,因此其转弯机动性很好.SPC. m虽然是完全的刚性壳体,并且只有2个关节,但由 于独特的尾部结构,尾鳍可实现0~90。的偏转角, 在偏转角为90。时,可用丁紧急制动. 图9 SPC.III采用小同尾鳍偏转时的游动轨迹(速度大约为 1.1m/s) Fig.9ThetrajectoryofSPC—IIIAUVperformingdifferent caudalfindeflectionatabout1.1rrds 图10螺旋桨UUv采用不同方向舵偏转时的游动轨迹(速 度人约为1.1m/s) Fig.10Thetrajectoryofthe叫Vwithscrewpropeller performingdifferentrudderdeflectionatabout1.1m/s 图9、10给出了SPC—m及螺旋桨对比UUv进 行机动性测试时的圆形轨迹.该轨迹是由自动驾驶 仪记录的GPS坐标,利用GCS300地面站软件绘制, 注意这时地图的比例尺刻度为5m.SPC一1/I采片j的 拍动频率是2Hz,螺旋桨的转速是7.5r,s,对应的直 线速度在1.1m/s左右,而在转弯中,速度会随着转 弯半径变小而显著减小.在45。偏转角下,尾鳍推 进器获得2BL的转弯直径,而使用方向舵的螺旋桨 推进器获得5BL的转弯直径.尾鳍推进器的最小转 弯直径在偏转角为60。时获得,为1.5BL.图11是 转弯速率测量结果,使用了两种数据,一种是根据 航行器完成圆形航线的时间计算获得,另一种是由 罗盘数据获得,两种方法取得的数据基本一致.在 同等偏转角下,螺旋桨的转弯角速率大约是尾鳍的 1,2. 善 ¥ 倒 馏 静 辩 偏转角|℃∞ 图11 SPC.III和对比uuv的偏航速率与尾鳍(方向舵)偏 转角的关系(速度人约为1.1m/s) Fig.11 Relationshipbetweenturningrateanddeflectionangle ofSPC—IIIandthecomparisonUUVataboutLlrrds 4蓝绿藻探测实验(Explorationofblue- greenalgae) 通过蓝绿藻探测实验可以检验SPC—III的推进 和机动性能.太湖是无锡市主要的饮用水水源.2007 年夏天,太湖蓝绿藻大规模爆发,成为困扰当地居 民和政府的首要环境问题.2007年11月,SPC-III 搭载多参数水质探测仪(HACHD5X),在太湖完成 了约49km的水质探测巡游(图12),获取了蓝绿藻 浓度分布等水质数据,部分探测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SPC.Ⅲ搭载哈希D5X在太湖所获得的数据 Tab.2DatabroughtbackbySPC·1IIcarryingHACHD5Xin 惭huLake 太湖水质数据 平均Ph值 8.52 最高的Ph值 9.51 蓝绿藻浓度(湖中央) 3823cell/ml 平均污染浓度(部分湖岸) 288l12cell/ml 获得的最大浓度 868120cell/ml 作为一种便携式UUV,SPC.HI的便利性在太 湖实验中得到体现.图13所示为SPC—III在太湖的 工作环境.它可以由2个人轻松地投放或者打捞, 仅仅依靠手,不需要专门的船只和装置.靠近湖岸 的树枝、水草通常会成为小型螺旋桨的巨大威胁, 但是仅依靠摆动推进的尾鳍推进器在通过这样的区 万方数据 第32卷第6期 梁建宏等: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IC.III的推进与机动性 域时十分安全,因此SPC—IN可以在十分靠近岸边、 水生植物丰富的水域巡游,这些地方恰恰是蓝绿藻 十分活跃的地点.SPC一Ⅲ的机动性优势也得到了 发挥,在设定的航线上,常常会出现渔网或者航标, 这时需要人为干预改变航行器的航向,由于SPC.III 具有较大的转向角速率,不必要很早就对障碍物 进行预警,只需要十分接近时采取措施.在距离湖 岸只有几米的地方巡游时,会遇到凸出的水生灌 木,SPC-111只需要将速度降下来,利用很小的同转 半径绕开,这对于只有一个推进器的螺旋桨UUv 是非常凼难的.仅对电池进行了一次充电,SPC.m 完成了连续3天、总路程49km的工作,尾鳍推进 器没有出现一次故障,初步证实了这种推进器的可 靠性. 图12SPC.Ⅲ在太湖的巡游轨迹用蓝色表示,重度污染区 域以红色表示 Fig.12 CruisingtrajectoryofSPC一ⅢinTaihuLakeshownin blue,andareasunderheavypollutionindicatedinred 图13SPC—IU在太湖的工作环境 Fig.13WorkingenvironmentofSPC-llIonTaihuLake 5讨论(Discussion) 与高速巡游的海豚、金枪鱼相比,现有的仿生 水下航行器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与传统的单 螺旋桨推进器AUV比较,SPC—III已经取得了很大 的进步.它只占用不大的排水量,就实现了一元矢 量推力,从而使AU'V的低速机动性得到了显著提 高,并且尾鳍推进器的功耗并不令人失望.因此,采 用伺服电机驱动两关节的尾鳍推进器,不失为现有 工程技术下一种可行的方案.但是,这种方案也有 先天的不足.由于伺服电机工作在往复摆动情况, 在提供同样平均功率的前提下,伺服电机的峰值功 率要比匀速状态下的功率高40%,冈此要求伺服电 机和放大器具有更高的功率冗余,这相当于降低了 推进器的功率密度.这也限制了SPC.III提高航速. 同样还是因为工作在往复摆动模式下,伺服电机、 减速器并不是一直在最佳效率点jI:作,可以预见尾 鳍推进器的机电转换效率和传递效率要低于匀速转 动的螺旋桨推进器. 6结论(Conclusion) 对于单螺旋桨推进器的便携式AUV,本文给 出了一种两关节尾鳍推进器的替代.使用 这种尾鳍推进器的SPC—III仿生水下航行器排水量 47kg,长度1.75m,尾鳍推进器仅占排水量的7%. 在海面上进行了白航对比实验.当日=1.5,f=2Hz 时,尾鳍推进器获得1.1m/s的航速,比对应航速 下螺旋桨消耗的有效功率小约7%.最人速度达到 1.36m/s,最小转弯半径约为0.75倍体长,而对比螺 旋桨UUv的最小转弯半径约为2.5倍体长.配置 168W·hx14动力单元时,在2l【Il左右航速下的续航 时间达到20h. 参考文献(References) 【l】FishFE,RohrJJ.Reviewofdolphinhydrodynamicsandswim- mingperformance[R].USA:UnitedStatesNavy,1999. 【2】WhYT,BrokawCJ,BrennanC.SwimmingandOyinginha- tureIM].NewYork,USA:PlenumPress,1975:53—55. 【3】 AndersonJM,StreitlienKBarrettDS.eta1.Oscillatingfoilsof highpropulsiveefficiency[J].JournalofFluidMechanics,1998, 360:41.72. [4】 BarrettDS,TriantafyllouMS,YueDK只eta1.Dragreduction infish-likelocomotion[J].JournalofHuidMechanics,1999, 392:183—212. 【5】TriantafyllouMS,TrlantafyUouGS,YueDKPIHydrodynam— iesoffishlikeswimming[J].AnnualReviewofFluidMechan- ics,2000,32:33—53. 【6】ChengJYZhuangLX,TongBG.Analysisofswimming three-dimensionaiwavingplates[J].JournalofFluidMcchan- ics,1991,232:34l-355. 【7】BandyopadhyayPR,Trendsinbioroboficautonomousunder- spavehicles[J].IEEEJournalofOcealticEngineering,2005, 30(n:109—139. 【8】AndersonJM,ChhabraNK.Maneuveringandstabilityperfor- lnanct:ofarobotictuna[J].IntegrativeandComparativeBiol— ogy,2002,42(1):118—126. (F转第740页) 万方数据 740 机器人 2010年11月 本文提出的鲁棒仿生学习方案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时 间去进行试错学习,大大提高了控制器的收敛速度; 并且由于鲁棒项的存在,即使存在外部或内部干扰, 机器人也能达到期望的目标,表现出良好的鲁棒性. 由于本文提出的鲁棒仿生学习控制器是一个不基于 模型的控制器,冈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可以应 用于任何一类指定的系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I】UnsalC,KachrooEBayJS.Multiplestochasticlearningall- tomataforvehiclepathcontrolinallautomatedhighwaysys— tern[J].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 PartA,1999,29(1):120-128. 【2】 ChangHS,FuMC,HuJQ,eta1.Recursivelearningautomata approachtoMarkovdecisionprocesses[J].IEEETransactions onAutomaticControl,2007,52(7):1349—1355. 【3】 SuRonRS,BartoAG.Reinforcementlearning[M].Cambridge, USA:MIT.1998. 【4】 KondoT’ItoK.Areinforcementlearningwithevolutionary staterecruitmentstrategyforautonomousmobilerobotscon- trot[J].RoboticsandAutonomousSystems,2004,46(2):“l- 124. 【5】 蔡建羡,阮晓钢,郜同园.随机模糊控制策略及其在机器人 控制中的应用【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9,13(5):754-761. (上接第731页) [9】 AndersonJM,KerrebrockPA.Thevorticitycontrolunmanned underseavehicle(VCUUV)一Anautonomousvehicleemploy- ingfishswimmingpropulsionandmaneuvering[CJHlothIn- ternationalSymposiumonUnmannedUntetheredSubmersible Technology.1997:189.195. [10】NakashiiliaM,TokuoILKaminagaK,eta1.ExperimentalstIldy ofaself-propelledtwo-jointdolphinrobot[C]99thInternational offshoreandPolarEngineeringConference.Cupertino,CA, USA:InternationalSocietyofOfhbore&PolarEngineers. 1999:419.424. 【ll】WangTM,LiangJH,ShenGX,eta1.Stabilizationbasedde· signandexperimentalresearchofafishrobot[C]//IEEE/RSJIn- ternafionalConferenceonIntelligentRobotsandSystems.Pis— caraway,NJ.USA:IEEE.2005:954—959. 【12】梁建宏,邹丹,乇松,等.SPC.II机器鱼平台及其自主航行 实验【J】.北京航窄航天大学学报,2005,3l(7):709.713. LiangJianhong,ZhouDan,WangSong,eta1.强alvoyageof SPC—IIfishrobot[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 ticsandAstronautics,2005,3l(7):709—713. CalJianxian,RuanXiaogang,GaoYuanyuan.Stochasticfuzzy controlstrategyandapplicationtorobotcontrol[J].ElectricMa- chinesandControl,加109,13(5):754-761. 【61 RuanXG,CaiJX.StochasticfuzzycontrollerbasedonOCPFA andappliedontwo-wheeledself-balantedrobot[M]//Advances inIntelligentandSoftComputing,v01.62.Berlin,Germany: Springer-Verlag.2009:141—151. [7】 SkinnerBEThebehavioroforganisms[M].NewYorLUSA: Appleton-Century—Crofts,1938. 【8】KuijacaO,LewisFL.Adaptivecriticdesignusingnon—linear networkstructur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AdaptiveControl andSignalProcessing,2003,17(6):43l—445. 【91 LinCK.Adaptivecriticautopilotdesignofbank—to—turnmis— silesusingfuzzybasisfunctionnetworks[J].IEEETransactions onSystems,Man,andCybemeties:PartB,2005,35(2):197— 207. 【10]LinCK.Robustadaptivecriticcontrolofnonlinearsystems usingfuzzybasisfunctionnetworks:AnUMlapproach[J].In— formationSciences,2007,177(22):493伸46. 作者简介: 蔡建羡(1978一),女,博士生,讲师.研究领域:机器人智 能控制,机器学习等. 阮晓钢(1958一),男,博士后,教授.研究领域:机器人, 自动控制与人工智能等. [131LiangJH,WangTWjWangS,eta1.Experimentofrobofish aidedunderwatcrarchaeology[C]//IEEEInternationalConfer- enceonRoboticsandBiomimetics.Piscataway,NJ,USA: IEEE,2005:499,504. 【14】梁建宏.水下航行体仿生推进机理研究[D】.北京: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2006. LiangJianhong.Propulsivemechanismofbionicunderseave- hicle[D].Beijing:BeihangUniversity,2006. 【15】YingL,ZhuJ.Screwdesignandimplementaryoncomparison UUV[RI.China:ChinaShipScientificResearchCenter,2006. 作者简介: 梁建宏(1977一),男,博士,讲师.研究领域:‘仿生机器人, 微小型飞行器. 郑卫丰(1986一),男,硕士生.研究领域:仿生航行器控 制. 文力(1982一),男,博上生.研究领域:仿生机器鱼动力 学. 万方数据 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Ⅲ的推进与机动性 作者: 梁建宏, 郑卫丰, 文力, 王田苗, 刘永军, LIANG Jianhong, ZHENG Weifeng, WEN Li, WANG Tianmiao, LIU Yongjun 作者单位: 梁建宏,郑卫丰,文力,王田苗,LIANG Jianhong,ZHENG Weifeng,WEN Li,WANG Tianmiao(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北京,1001911), 刘永军,LIU Yongjun(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江 苏,南京,210039) 刊名: 机器人 英文刊名: ROBOT 年,卷(期): 2010,32(6) 参考文献(15条) 1.Fish F E.Rohr J J Review of dolphin hydrodynamics and swimming performance 1999 2.Wu Y T.Brokaw C J.Brennan C Swimming and flying in nature 1975 3.Anderson J M.Streitlien K.Barrett D S Oscillating foils of high propulsive efficiency[外文期刊] 1998(0) 4.Barrett D S.Triantafyllou M S.Yue D K P Drag reduction in fish-like locomotion[外文期刊] 1999(0) 5.Triantafyllou M S.Triantafyllou G S.Yue D K P Hydrodynamics of fishlike swimming[外文期刊] 2000 6.Cheng J Y.Zhuang L X.Tong B G Analysis of swimming three-dimensional waving plates[外文期刊] 1991 7.Bandyopadhyay P R Trends in biorobotic autonomous undersea vehicles[外文期刊] 2005(01) 8.Anderson J M.Chhabra N K Maneuvering and stability performance of a robotic tuna[外文期刊] 2002(01) 9.Anderson J M.Kerrebrock P A The vorticity control unmanned undersea vehicle (VCUUV)-An autonomous vehicle employing fish swimming propulsion and maneuvering 1997 10.Nakashima M.Tokuo K.Kaminaga K Experimental study of a self-propelled two-joint dolphin robot 1999 11.Wang T M.Liang J H.Shen G X Stabilization based design and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a fish robot [外文会议] 2005 12.梁建宏.邹丹.王松 SPC-Ⅱ机器鱼平台及其自主航行实验[期刊论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5(07) 13.Liang J H.Wang T W.Wang S Experiment of robofish aided underwater archaeology[外文会议] 2005 14.梁建宏 水下航行体仿生推进机理研究 2006 15.Ying L.Zhu J Screw design and implementary on comparison UUV 2006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 王振龙.杭观荣.王扬威.李健.WANG Zhenlong.HANG Guanrong.WANG Yangwei.LI Jian 乌贼游动机理及其在仿生 水下机器人上的应用[期刊论文]-机械工程学报2008,44(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qr201006004.aspx
/
本文档为【两关节仿生水下航行器SPC-Ⅲ的推进与机动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