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语》论仁、孝、君子、教育

2014-03-30 16页 doc 79KB 8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611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论仁、孝、君子、教育《论语》论“仁” 1、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3、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 ③知...
《论语》论仁、孝、君子、教育
《论语》论“仁” 1、子曰:巧言令色①,鲜②仁矣。” ①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3、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 ③知:音zhì,同智。 【译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4、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①约:穷困、困窘。 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5、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①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②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6、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8、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9、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0、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③,屡憎于人,不知其仁④。焉用佞?” ①雍:姓冉名雍,字仲弓,生于公元前522年,孔子的学生。 ②佞:音nìng,能言善辩,有口才。 ③口给:言语便捷、嘴快话多。 ④不知其仁:指有口才者有仁与否不可知。 【译文】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但不善辩。”孔子说:“何必要能言善辩呢?靠伶牙利齿和人辩论,常常招致别人的讨厌,这样的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仁,但何必要能言善辩呢?” 11、子张问曰:“令尹子文①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②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③弑④齐君⑤,陈子文⑥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①令尹子文: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子文是楚国的著名宰相。 ②三已:三,指多次。已,罢免。 ③崔文:齐国大夫崔杼(音zhù)曾杀死齐庄公,在当时引起极大反应。 ④弑:地位在下的人杀了地位在上的人。 ⑤齐君:即指被崔杼所杀的齐庄公。 ⑥陈文子:陈国的大夫,名须无。 【译文】子张问孔子说:“令尹子文几次做楚国宰相,没有显出高兴的样子,几次被免职,也没有显出怨恨的样了。(他每一次被免职)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诉给来接任的新宰相。你看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是忠了。”子张问:“算得上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子张又问:)“崔杼杀了他的君主齐庄公,陈文子家有四十匹马,都舍弃不要了,离开了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离开了。到了另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执政者也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离开了。这个人你看怎么样?”孔子说:“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张说:“可说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道。这怎么能算得仁呢?” 12、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①知:音zhì,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 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1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①;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4、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①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②也,不可陷③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①仁:这里指有仁德的人。 ②逝:往。这里指到井边去看并设法救之。 ③陷:陷入。 【译文】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15、子贡曰:“如有博施①于民而能济众②,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③其犹病诸④。夫⑤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⑥,可谓仁之方也已。” ①施:旧读shì,动词。 ②众:指众人。 ③尧舜:传说中上古时代的两位帝王,也是孔子心目中的榜样。儒家认为是“圣人”。 ④病诸:病,担忧。诸,“之于”的合音。 ⑤夫:句首发语词。 ⑥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16、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17、子罕(1)言利与(2)命与仁。 (1)罕:稀少,很少。 (2)与:赞同、肯定。 【译文】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 1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一说为“能够使自己”(《榖梁》曰:克者何,能也)。复礼,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0、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21、 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1),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2)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3),不仁者远(4)矣。汤(5)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6),不仁者远矣。” (1)举直错诸枉:错,同“措”,放置。诸,这是“之于”二字的合音。枉,不正直,邪恶。意为选拔直者,罢黜枉者。 (2)乡:音xiàng,同“向”,过去。(3)皋陶:gāoyáo,传说中舜时掌握刑法的大臣。 (4)远:动词,远离,远去。 (5)汤:商朝的第一个君主,名履。 (6)伊尹:汤的宰相,曾辅助汤灭夏兴商。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23、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24、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25、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2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1),召忽(2)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3),不以兵车(4),管仲之力也。如其仁(5),如其仁。” (1)公子纠:齐桓公的哥哥。齐桓公与他争位,杀掉了他。 (2)召忽: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家臣。公子纠被杀后,召忽自杀,管仲归服于齐桓公,并当上了齐国的宰相。 (3)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盟会。 (4)不以兵车:即不用武力。 (5)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德。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2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1)管仲,吾其被发左衽(2)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3)也,自经(4)于沟渎(5)而莫之知也。” (1)微:无,没有。 (2)被发左衽: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是当时的夷狄之俗。 (3)谅:遵守信用。这里指小节小信。 (4)自经:上吊自杀。 (5)渎:小沟渠。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28、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29、子曰:“知及之(1),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2)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1)知及之:知,同“智”。之,一说是指百姓,一说是指国家。此处我们认为指禄位和国家天下。 (2)涖:音lì,临,到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德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德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30、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31、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32、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译文】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处处实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人了。”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 (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34、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35、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外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论语》关于“孝” 1、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1)于其父母昆(2)弟之言。” (1)间:非难、批评、挑剔。 (2)昆:哥哥,兄长。 【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2、有子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鲜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⑤。君子务本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 ①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②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③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④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⑤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⑥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⑦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⑧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父在,观其①志;父没,观其行②;三年③无改于父之道④,可谓孝矣。” ①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②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③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④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4、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②无违:不要违背。 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④御:驾驭马车。 ⑤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5、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1​ 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6、子游①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 ①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②养:音yàng。 【译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7、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③馔④,曾是以为孝乎?” 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②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③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④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8、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①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②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1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论语》论“君子” 1、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2、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3、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4、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5、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6、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1)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2),小人穷斯滥矣。” (1)愠:音yùn,怒,怨恨。 (2)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 【译文】(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7、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8、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9、子曰:“君子①,不重②则不威;学则不固③。主忠信④。无⑤友不如己者⑥;过⑦则勿惮⑧改。” ①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②重:庄重、自持。 ③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④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⑤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⑥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⑦过:过错、过失。 ⑧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1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有道②而正③焉,可谓好学也已。” ①就:靠近、看齐。 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1、子曰:“君子不器①。” ①器:器具。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12、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13、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①周:合群。 ②比:音bì,勾结。 ③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14、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③之与比④。” ①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②莫:疏远、冷淡。 ③义:适宜、妥当。 ④比:亲近、相近、靠近。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15、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①怀:思念。 ②土:乡土。 ③刑:法制惩罚。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7、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①子产: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做过正卿,是郑穆公的孙子,为春秋时郑国的贤相。 【译文】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18、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①之以礼,亦可以弗畔②矣夫③。” ①约:一种释为约束;一种释为简要。 ②畔:同“叛”。 ③矣夫:语气词,表示较强烈的感叹。 【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19、子曰:“君子坦荡荡①,小人长戚戚②。” ①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 ②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20、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1、子曰:“君子易事(1)而难说(2)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1)易事:易于与人相处共事。 (2)难说:难于取得他的欢喜。 (3)器之:量才使用他。 【译文】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22、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2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1)。”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2)。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安人:使上层人物安乐。 (2)安百姓:使老百姓安乐。 【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24、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2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26、子曰:“君子疾没世(1)而名不称焉。” (1)没世:死亡之后。 【译文】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2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孔子说:“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 28、子曰:“君子矜(1)而不争,群而不党。” (1)矜:音jīn,庄重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29、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 30、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馁:音něi,饥饿。 (2)禄:做官的俸禄。 【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 31、子曰:“君子不可小知(1)而可大受(2)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1)小知:知,作为的意思,做小事情。 (2)大受:受,责任,使命的意思,承担大任。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能让他们做那些小事,但可以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小人不能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但可以让他们做那些小事。” 32、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3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34、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3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36、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37、子贡曰:“君子亦有恶(1)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2)而讪(3)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4)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5)以为知(6)者,恶不孙(7)以为勇者,恶讦(8)以为直者。” (1)恶:音wù,厌恶。 (2)下流:下等的,在下的。 (3)讪:shàn,诽谤。 (4)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5)徼:音jiǎo,窃取,抄袭。 (6)知:同“智”。 (7)孙:同“逊”。 (8)讦:音jié,攻击、揭发别人。 【译文】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38、子夏曰;“虽小道(1),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2),是以君子不为也。” (1)小道:指各种农工商医卜之类的技能。 (2)泥:阻滞,不通,妨碍。 【译文】子夏说:“虽然都是些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用它来达到远 大目标就行不通了。” 39、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 【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 40、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子夏说:“小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 41、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42、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4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好比日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44、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论语》论“教育和学习” 1、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 ①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①罔:迷惑、糊涂。 ②殆;疑惑、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①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②女:同汝,你。 【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③。今也则亡④,未闻好学者也。” ①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 ②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 ③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 ④亡:同“无”。 【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7、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②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③?” ①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②诲:教诲。 ③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8、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①徙:音xǐ,迁移。此处指靠近义、做到义。 【译文】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9、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1、叶公①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②。” ①叶公:叶,音shè。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 ②云尔: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1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1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14、互乡①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②其进③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④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⑤也。” ①互乡:地名,具体所在已无可考。 ②与:赞许。 ③进、退:一说进步、退步;一说进见请教,退出以后的作为。 ④洁己:洁身自好,努力修养,成为有德之人。 ⑤不保其往:保,一说担保,一说保守。往,一说过去,一说将来。 【译文】(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15、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①为之②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③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①抑:折的语气词,“只不过是”的意思。 ②为之:指圣与仁。 ③云尔:这样说。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16、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3)为?”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3)以:用。 【译文】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17、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1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19、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20、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2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子夏说:“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叫做好学了。” 22、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1)优:有余力。 【译文】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2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艺②。” ①德:旧注云:德者,得也。能把道贯彻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 ②艺:艺指孔子教授学生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都是日常所用。 【译文】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24、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 ①文:文献、古籍等。 ②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③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④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25、子曰:“兴(1)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兴:开始。 【译文】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26、子曰①:“学②而时习③之,不亦说④乎?有朋⑤自远方来,不亦乐⑥乎?人不知⑦,而不愠⑧,不亦君子⑨乎?” ①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②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③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④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⑤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⑥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⑦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⑧愠:音yùn,恼怒,怨恨。 ⑨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本文档为【《论语》论仁、孝、君子、教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