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日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逆转”?

2014-03-19 12页 pdf 832KB 4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45250

暂无简介

举报
日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逆转”? 徐 乎 基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经济增长或 衰退,这是经济学从未停止过探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 从已经发现的诸多要素中进一步分离出主要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 创新。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Simon Smith Kuznets)指出的那样:“创新是 任何重大经济增长的前提。”至于创新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国另一位 学者威廉·鲍莫尔 (Willi籼 Baumo1)认为,创新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积累性 ...
日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逆转”?
徐 乎 基于创新理论的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经济增长或 衰退,这是经济学从未停止过探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 从已经发现的诸多要素中进一步分离出主要的决定因素——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 创新。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 (Simon Smith Kuznets)指出的那样:“创新是 任何重大经济增长的前提。”至于创新为什么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美国另一位 学者威廉·鲍莫尔 (Willi籼 Baumo1)认为,创新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积累性 特征——构成经济发展中知识存量的净增长;二是公共产品特征——在技术改进 方面形成规模经济的效果;三是加速发展特征——一个稳定的创新产品通常意味 着产量的增长。正是创新所具有的三个重要特征,才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 性因素。具体来说,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创新。 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虽然同属创新,但其所表现的特点以及所需 要的支撑条件各有不同:1)技术创新具有个性化、偶然性和规模小的特点。关 于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曾列出五个方面,即新产品开发、新生产手 段、新市场开拓、原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源以及新的产业组织。他认为,这样 的技术创新一旦出现,经济发展就会产生一种 “不连续的”飞跃。正是这样一种 “不连续的”飞跃,才使技术创新成为开动或保持经济增长的动力。当然,技术 创新具有风险性,即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复杂性以及创新者自 身能力的有限性等因素,容易导致技术创新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熊彼 特认为:为了鼓励创新而给予研发者一定的保护是合理的。比如专利制度的设计 就是给予研发者保护的制度安排。有研究证明,专利保护越强,研发者的积极性 就越高。1980年以后,美国积极进行了专利制度改革:一是将更多的产品纳入 专利保护的范围,如软件、生物工程、金融衍生工具甚至企业的商业竞争方法均 可申报专利保护;二是设立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管辖专利侵权诉讼案件,赋予专利 持有人更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三是将专利保护期从 17年延长至20年。此后,美 国专利数量增速明显。m2)产业创新具有连锁性、扩散性和规模大的特点。技术 创新通过产业问的联系,会将更多的产业卷入发展的过程。用熊彼特的话说,技 [1】徐朝阳:“专利制度与创新:争论与进展”,《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第 1期。 80 InternadonMEconomic Review 8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 逆转”? 术创新一旦卷入商业过程,便会 “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和创造新结构”,实现 “产 业突破”。产业创新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丰厚的利润回报,从而鼓励技术的持续创 新。产业创新需要承担更多的市场风险,更需要获得制度性的鼓励。3)制度创 新使创新活动从偶然性到常规化,从自发行为到组织行为,从企业行为到国家体 系。如果制度安排将更多的报酬给予了大胆的寻租活动或破坏性活动,诸如战争 或有组织的犯罪,而将较少的报酬给予了生产性的创新活动之时,我们可以预料 一 个经济体中的企业家资源将会被配置在生产性事业之外。因此,“对一个社会 而言,最有希望推动创新活动的方式,就是减少非生产性或破坏性寻租行为的收 益”。 在其他类型的经济体中,新技术的扩散是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的,通常需要 几十年甚或几百年的漫长过程,而市场经济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新技术传播扩散的 速度获得了显著提高。市场经济中存在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地进行创新,同 时给予创新行为以相应的制度保证。 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三者的关联中,我们可以看出,技术创新 是动力,产业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而三者的高度协同则成为现代经济 增长的重要条件。口 正如美国学者波特 (Michael Porter)指出的那样:持续的技 术创新连锁效应的生成条件包括四大要素:一是高度的人才、社会基本建设和包 括知识产权在内的要素条件;二是市场需求的要素条件;三是关联产业之间的互 动和产业集群的存在;四是可散发技术创新动力的国内竞争。脚不难看出,这四 大要素无不与制度条件有关。只有在制度创新的条件下,技术创新以及由此而引 发的产业创新才具有必然性。 创新要素的缺失与日本经济赶超的 “逆转” 在创新理论中,本文更加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二是后发展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主要路径是技术进步 (包括技术引进和技术创 新)。一般情况下,赶超经济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1)通过社会能力的培育, 为实现技术引进奠定社会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粗放式的经济增长 — — “规模扩大”;2)通过贸易和投资活动,实现技术引进和制度模仿。这一阶 ⋯1鲍莫尔:《资本主义的增长奇迹》,中信出版社,2004年,前言。 『212黄茂兴:“技术选择、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2009年第7期。 【3】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 1O页。 国际经济评"~/2013年/第6期 81 徐 乎 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的高速增长—— “效率增进”;3)通过培育自主创新机 制,实现技术创新发展,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经济增长动力从后发优势转 向先发优势—— “自主创新”。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 “第 三阶段”,才是实现真正赶超的实质性阶段。就大多数后发展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来看,它们在第一阶段即遭遇引进与模仿的恶性循环。对于引进技术难以进行有 效的消化吸收,以至于难以形成模仿与改进的能力。其结果是当需要对前一轮引 进技术加以革新或替代时,只能继续重复上一轮技术进步的过程,再引进新的先 进技术。如果这种引进的恶性循环普遍发生于大多数产业领域,或者发生于战略 性产业,就会导致有关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缓慢或停滞,直至沦为发达国家的经济 附庸。在工业化过程中,日本顺利实现了前两个阶段的跨越,但在第三阶段出现 了问题。这是因为在进入第三阶段后,技术创新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实质性 变化:一是个体的动机与追求;二是社会的价值体现与文化氛围;三是国家的制 度安排与政策环境。[1 社会条件的这样一种变化,势必要求对业已形成的政府主 导下的 “赶超模式”进行制度性的调整。但是,赶超经济既可以促进后发展国家 工业化的生成、发展和实现,也可以为后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埋下隐患,使其 在后续的转型中为解决这些遗存的隐患付出难以想象的社会代价。[21 战后,日本经济的赶超过程就是技术进步的过程。在有关战后日本经济增长 的研究文献中,“日本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了技术进步”是最具有普遍性 的观点。可以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就是技术进步的时代。从日本和美 国的技术开发水平的对比来看,以各期美国的水平为 100的话,曰本在20世纪 60年代、7O年代和80年代的水平分别为22.2、41.0和58-4。在电子产品领域,日 本的录像机、激光唱片、电视机、传真机、数码表、摄像机、计算机游戏等制造 技术曾一度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竞争态势。尤其在节能技术、机械制造、微电子 技术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世纪80年代,美国商业与贸易阁僚会议发表 的题为 《美国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评价》报告,开始将日本列为美国高新技术领 域的主要挑战国。然而,在国内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日本不仅没有如 预期的那样实现重大的技术创新,反而在新技术革命面前显得踟躇不前。有资料 显示:全要素生产率 (TFP)的增长在 1963—1973年间达到了4.1%,对经济增长 率的贡献度超过了50%,反映这一时期技术进步的速度十分迅速;在1973—1983 [1】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 102页。 [2]李会明:《非市场失灵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实践》,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年,第6章。 82 InternatJonalEconomic Review 日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 逆转”? 年间,TFP下降到了0.5%,反映这一时期技术进步尚不能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 1983—1991年间,TFP重新上升到2.5%,反映这一时期技术密集型产业调整 收到成效;在 1991—2000年间,TFP又降到了0.2%,反映这一时期技术进步明 显放缓的事实。就目前而言,日本的强项技术如精密机械技术、液晶技术、钢铁 技术、汽车制造技术等,大都是从20世纪70年代继承下来的。这些传统产业的 特点是市场范围狭小、利润空间有限、驱动能力薄弱。同时,产业结构线性发 展,取向单一,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多元化发展。f1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尖端技 术,绝不仅仅局限于非常少数的工业制造领域,还应包括已经高度专门化的若干 技术,如垃圾焚化技术、油污处理技术、屏蔽保护技术、有毒排放监测技术、绿 色技术等。像绿色技术在21世纪已迅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技术领域,而在 日本却举步艰难,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检测和处理有毒化学物 质。这些技术领域一旦被忽视,无论哪个国家都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有美国 学者尖锐地指出:“日本错过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整个现代技术体系 的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技术体系中包含了服务、经营和管理等广泛的领域。尽管 日本似乎戴着国际公认的 ‘发达的日本’的面具,事实上,日本国家的科学技术 水平在很多方面仍处于蹒跚学步的初级阶段,尚落后于西方社会几十年。” 再比 如,进入21世纪后,手提电脑、平板电视开始成为家电市场的主流,日本企业 在台式电脑和手提电脑两个方面,均无显著成绩,而韩国企业则表现得相当强 势。在电子书、智能手机等方面,日本企业也变得悄然无声。过去,人们常把日 本称为 “信息社会”,日本企业也以善于收集各种信息而闻名,但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在信息革命中,日本却在与美国的竞争中严重落伍。进入20世纪90年代 以后,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多样化、个性化,美国各 种风险企业辈出,成为适应多样化需求发展的技术革新的旗手。与此相反,Et本 囿于陈IEl的思维方式和旧有的社会体系,改革缓慢,没有及时推出适应消费者需 求的产品和服务。t312004年度日本 《通商白皮书》也承认,日本与美国不同,与 信息技术投资相伴的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仅局限于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实用领 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拓。而美国却凭借信息技术带动了信息、工业以及经营等领 域的发展。 在这方面,日本不仅落后于美国,而且落后于亚洲一些新兴工业国 【1】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2】科尔:《犬与鬼——现代日本的坠落》,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42~43页。 [3]3日本经济新闻社:《21世纪的技术与产业》,日本经济新闻社,1999年,前言。 【4】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 83 徐 乎 家。甚至当韩国成为世界半导体大国之时,许多日本企业却认为这是电脑千年虫 造成的虚假需求,并没有积极扩大生产。2000年,当香港已经在议论 “信息技 术不景气”的问题、有的厂家开始以半价出售库存的电子零部件,台湾的厂家突 然开始大量取消电子零部件的订货时,日本却刚刚开始掀起信息技术热。由于技 术创新的滞后,日本的国际竞争力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曾经富有竞争力的半导 体产业也失去了领导地位。『1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发表的 《世界竞争力报 告》,到2013年,日本的国际竞争力排名已经从1993年的第3位降到第24位。 难道是日本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吗?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日本 早就意识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正如日本经济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在赶超过 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新的技术或制度,但是一旦加入了发达国 家的行列,就不能只依靠复制别国的东西来进行发展,必须通过技术革新来不断 地创新。”在完成赶超任务后,日本政府就提出了 “技术立国”战略 (1981年被 确定为 “技术立国”元年)。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 《科学技术基本法》,在技 术立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 “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的战略。从技术立国到科学 技术创造立国,标志着日本技术立国战略的核心内容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目的 就是以技术创新为指向,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日本高度重视从技术引进向 技术创新的转变,但严峻的现实却是事与愿违。 日本为什么没有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潮头?为什么没有实现技术上的重大突 破?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制度创新不足。新技术的发展必然要求经济体制的制度性 重组,日本政府也意识到需要改革政府体制以顺应时代发展。多年来,日本政府 一 直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但由于制度的硬化,日本政府已经无力促成这 样一种转变。那么,造成日本政府制度创新不足的原因又何在?具体来说,在于 其政府体制的僵化性、市场体系的封闭性和社会的排他性。 (一)政府体制的僵化性 德国学者雅斯贝斯指出:“当一个时代丧失其创造力时,就往往出现教条僵 化和发展停滞。”口 在日本学者看来:“日本的经济体系直到现在还残留着限制过 多和创新不足等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中所残留的负面遗产。这对于日本的进一步发 展来说,已经构成了制度性的障碍。” 美国学者科尔在对日本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1]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45页。 【2】王洛林主编:《日本经济蓝皮书2008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0~102页。 [3]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2页。 [4】大野健一:《从江户到平成——解密 日本经济发展之路》,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84 lnterna6ona】Economic Re view 8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 逆转 ? 也认为:“日本传统的制度供给 已经无法获得新事物,这是今天日本危机的核 心。”[11战后初期,为了实现赶超目标,日本形成了适合于经济高速增长的政府体 制——官僚体制下的 “官民一体”。这一体制有三大特点:权力控制、关系依赖 和投资依赖。1)权力控制。在 日本,官僚制度具有特殊地位。日本社会存在着 “官尊民卑”的特权思想,使 日本政府部门内部一直保持着 “非民主性”的特点 以及政府官员 “神圣化”的倾向。[21在官僚权力中,最强有力的工具莫过于被称 为 “下凡”的工具,即官僚退职后,在其原先任职省厅控制下的产业界或外围团 体得到职位。“政府职能部门利用手中的权力,采用各种方式,谋求各种利益。 在职期间,他们将利润丰厚的下达给 自己的直属机构,甚至可以不通过任何 招标方式。作为回报,他们在退休后,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到民营企业或公益法人 部门任闲职,心安理得地获取丰厚的薪金。依靠这样的体系,一个退职官僚通过 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所获得的总收入,有时可高达几亿日元。 如果传统制度安排 调整的话,政府的权限就有可能减少或削弱,一些政府的制度安排会被社会出现 的新型公共机构所代替,政府高级官员 “下凡”到企业的道路也会被阻断。如 1996年当日本厚生省的退职官员到与新药许可和销售方面跟民间企业有密切关 系的厚生省药务局任职的消息被披露之后,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批判,于是厚生省 开始对 “下凡”官员进行整肃。但事隔不久,就又发生了退职前曾负责药物审查 的政府官员到东京医药品工业协会任理事长的事件。由此可以看出,长期以来日 本政府在传统制度供给条件下已经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惯性。仅从政府官员 “下凡”的情况来看,虽然早已遭到来 自国民的批判,但至今尚无改变的迹象。 2002年 日本政府 “下凡”官员人数为 1086人,到2011年为1144人。2)关系依 赖。在权力控制下,日本形成了牢固的政府、官僚、财团之间的 “铁三角”关 系。这种体制虽说增强了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却也助长了一些企业的依赖意 识,阻碍了企业挑战风险的主动性及政治与行政改革。据日本媒体报道,自福岛 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在舆论的不断追问下,一个封闭自负、共存共荣的原子能 官、学、商利益集团逐渐浮出水面。这个利益集团,被日本媒体称之为 “原子能 村”。官: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和原子能安全保安院的官僚集团,负责行政监 管;商:东电为首的电力企业和日立、东芝等核电设备商;学:核工业、核物理 【l】科尔:《犬与鬼——现代日本的坠落》,中信出版社,2006~g,第 143页。 [2]什清明:《日本官僚制研究》新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后篇。 [31科尔:《犬与鬼——现代日本的坠落》,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9页。 国际经济评i~/2013年/第 6期 85 乎 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主要分布在原子能安全委员会以及文部科学省的原子能研究 开发机构,提供核能政策。在 “原子能村”中,东电起着 “龙头大哥”的作用, 处处可以发现东电的人脉关系。因此,有人认为:“拥有左右国家能力的精英 们,为了私利私欲而操纵了日本整个国家。”m3)投资依赖。日本政府体制的附 属性特点是投资型增长,形成了一种 “公共投资依赖症”,这也是 “日本独立于 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而拥有的特殊地方”。[21日本政府不是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 题,而是专注于各种标志性工程建设。日本就如同一个 “土建国家”,各种用途 不明建筑物林立于全国各地。一些地方政府也沾沾自喜、引以为荣地建设所谓的 “高科技未来都市”、“乌托邦城市”、“临海商务区”以及美术馆、超级昂贵的智 能大楼等。因此,有人把日本称为 “钢筋混凝土国家”,把日本政治称为 “土建 政治”。以公共投资为中心的财政体制孕育了强势的既得利益集团,正是有了政 治家和政府官僚的背后撑腰,日本的建筑业才不断壮大。到 1998年,全行业从 业人员达690万,占日本劳动力总数的10.1%,相当于美国或欧盟相关数字的2 倍。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研发费用来源来看,2008年日本政府承担的研发费用 比例为 17.8%,远远小于美国的27%,德国的27.7%,法国的39-4%,英国的 29.5%。[3 那么,日本政府为何达不到其他国家那样的投入比例呢?这是因为在官 僚主导型的政府体制下,日本政治家为照顾选区和确保官僚的 “下凡地”,将巨 额国家财政支出浪费到高速公路、农村道路、维护新干线等保护性基础设施的建 设中,然而,这些公共投资并未达到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预期。f4 以至于日本松 下政经塾政经研究所所长小泽一彦痛心地质疑:“对人口急剧减少的过疏化地区 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大坝、桥梁和铁路建设,究竟有何投资和福利的意义呢?” 财政投资取向的偏离,导致日本最终没有更多的财政能力像美国和新加坡那样及 时地投资于信息网络建设。而一些实证研究则显示,因特网建设完善的企业更有 可能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体制的各种 “程式化”表现,也 表明了它适应当今非常不同的世界变化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是有限的。比如面对 东北地震、海啸、核泄露造成的重大灾害,日本政府的应对能力就暴露出重大缺 陷,政府的救灾程序如同 “迷宫”。大地震发生后,国际红十字会表示向日本援 [1]竹内宏:《日本金融败战》,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 176页。 【2】科尔:《犬与鬼——现代日本的坠落》,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8页。 f31《日本科学技术要览平成22年》,日本文部科学省,2010年,第5页。 [4]竹中平蒇:《软实力经济:21世纪日本展望》,日本PHP研究所,1999年,第l90~192页。 [5]小泽一彦:《现代日本的政治结构》,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36页。 86 Intel-nadonal Economic R eview 8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 逆转 ? 助毛毯,但政府却指定毛毯尺寸必须达到规定。有的国家要派救生犬,但政 府却表示救生犬在机场检疫要花费一个月时间。有的国家希望运送食品,但政府 却称如不贴日文标签就无法接受。韩国 《首尔新闻》认为:“地震后日本国民显 示的处乱不惊和秩序感让世界为之动容,日本政府的应对举措却让世人汗颜。”[11 (二)市场体制的封闭性 主要表现是:1)政府对外政策的内取性。虽然从客观指标看,日本属于开 放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但由于 日本市场的开放具有开放行为的被动性、开放过程 的非合理保护性、开放倾向选择的生产者利益性以及商品进口的原材料优先性等 特征,致使某些产业降低外资进入壁垒的措施难以施行。比如在国际社会的压力 下,日本于 1966年开始启动外国直接投资自由化,但事实上日本的大门到2O世 纪90年代中期才微微开启。到2002年,在日本国内注册的外资企业雇佣规模仅 为20万人,而美国为180万人,德国为 100万人。[2 即便到目前,外资总额也仅 占日本国内产生总值的3.6%,而这一比例在中国已达9%,美国为 15%,法国为 35%。 对此,经济合作组织 (OECD)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 日本经济状况的报 告中指出:“事实上,日本社会的国际化程度是OECD成员国中最低的,甚至脱 离了OECD社会。”OECD前秘书长约翰斯顿 (Donald J.Johnston)在任时编写的 一 份日本经济报告认为:日本已经成为 “全球一体化的落伍者”, 也有学者认为 日本堪称一个被保护主义限制的 “封闭国家”。E512)政府对内政策的垄断性。日 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拥有对经济的直接控制权,如分配进口外汇配额权和限制进 口数量权等。从严格意义上讲,具有强烈的政府管制色彩。伴随日本市场的逐步 开放,企业的自主权逐渐得到认可,但 日本政府并不心甘情愿丧失曾经拥有的控 制权。因此,以政府规制等方式尽可能保留对经济的间接干预,并形成了庞杂的 规制体系,从股价、超市,到教科书的内容,政府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61因此,有人认为日本堪称世界上屈指可数的 “规制大国”。 甚至有人戏称 “大藏省对某些产业如何生产筷子都要进行管制”。[81根据2008年日本国民对政府 【l】“日本政府遭选民惩罚”,《环球时报》,2011年4月12日头版报道。 『21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 177页。 [31迈耶:《谁是亚洲领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41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年,第 177页。 [51中谷岩:《资本主义为什么会 自我崩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28页。 [6】科尔:《犬与鬼——现代日本的坠落》,中信出版社,2006年,第97页。 [7】戴晓芙:《日本式经济·政治·社会体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8页。 [81波特:《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中信出版社,2002年,第 38页。 国际经济评~/2013年/第6期 87 徐 乎 制定政策的满意度调查,国民认为政府制定政策不能反映或不能充分反映民意的 竟占75%。n13)企业体制的封闭性。日本企业集团成员之间的相互持股、金字塔 型的系列承包制 (内部交易)以及企业内部的终身雇佣制 (内部劳动力市场), 造成了信息披露原则、破产法律以及促进市场竞争的措施难以落实。日本企业体 制的这种封闭性也体现在技术研发方面。美国企业在经营中经常通过购买、技术 合同等方式导入必要的技术,而不是单纯依靠自身的研究开发。与美国企业积极 利用外部资源不同,日本企业通常依赖自身的研发。这种方式使得 日本企业可以 获得核心技术,但也承担了投资风险。由于研究开发周期长以及投资风险大,日 本企业的研发投资回报率很低。有统计表明,尽管许多日本企业的研发投资甚至 超过了固定设备投资,但研发投资并没有与企业利润的提高相联系。因此,日本 的TFP增长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局面。 (三)社会体系的排他性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接受并追求创新。创新需要一定的社会氛 围,需要对原创研究的心理认同和政策鼓励。而日本社会是一个对失败极不宽容 的社会,甚至达到了几近残酷的程度,人们对特立独行的人普遍持批评的态度, 对创业者更是如此。对于 “在你认识的人中,创业者是否受到尊重?”这一问题 的回答,只有25%的人给予肯定,而美国则为75%;对于 “你是不是因为害怕失 败而没有创立 自己的企业?”,70%的日本人回答 “是”,80%的美国人回答 “不 是”。正如日本法政大学原校长清成忠男指出的:“在日本,无论是舆论的氛围还 是国民的认识,都对失败持批评的态度。竞争社会必然会出现失败,而在日本社 会中,一旦失败了,既没有对勇于挑战的精神予以肯定,也没有再挑战一次的信 念。人们都以 害怕失败 的心态采取行动。”在日本,冒风险并承担失败的相 应后果,是需要超常魄力的。许多创业者往往不对群体抱有任何归属的希望。此 外,日本鼓励创新的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之处。比如对待职务发明,日本依旧将专 利归于政府和企业,使得发明者难以得到合理的发明激励。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关 于蓝色高亮度发光二极管的诉讼案。企业凭借该技术在 1O年中获利 1200亿 日 元,但发明者仅得到企业2万日元的奖励。 由制度创新滞后所造成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迟延,使日本企业难以寻到 生产性投资的渠道,于是游离了技术创新的主题而滑向盲目扩张,导致泡沫经 [1】日本内阁府大臣官房政府广报室:《关于社会意识的舆论调查》,http://www8.oao.go.jp/survey/h19/ h19一shakai/index.html。 88 ternationM Economic Review 8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 逆转”? 济。泡沫经济期间,日本整个社会弥漫着近乎疯狂的投机行为,人们痴迷于敛财 而失去了理性。据统计,1986—1990年问,日本全国商业用地的平均价格累计涨 幅达67.4%。日本投资者甚至以高价购买美国土地、矿产、农场、企业、银行、 商业中心等。在夏威夷,大约有80%的酒店和70%的高尔夫球场为日本人购买。 早有学者指出:“当经济奇迹达到极限的速度超过了人们想象的时候,一切理论 与政治阵营已处于高度自我蒙蔽的状态。”此时的日本,从政治家到普通国民都 开始头脑发热,整个列岛充满了骄狂之气,以为日本已是世界至尊,对大量过剩 资本以及其流向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更没有将其引导到提高基础开发能力和技术 及产业创新上去。1988—1990年间,日本企业大规模地增加了设备投资,甚至超 过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幅度。但是,此次投资只用于扩大生产能力,而非用于 创新技术和产品。当时市场上出现的所谓新产品,基本上都属于泡沫技术,而非 技术创新。n 《日本经济白皮书》还错误地将此视为技术创新的标志。泡沫经济 破灭后,日本经济开始步入漫长的衰退期。总之,僵化的政府体制弱化了市场的 敏感性,封闭的市场体系限制了开放的深度,社会体系的排他性抑制了人们的创 新精神。有学者指出:“虽然 日本既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巨 大变化,但 日本仍然难以从固有的成功惯性中自拔,并易于形成拒绝放弃以往既 得利益的 ‘抗拒势力’,这无疑会使 日本的各种制度更加偏离时代的需要。” 只 要这样一种了无生气的基础继续存在,日本的衰落趋势就无法遏止。[3 因此,青 木昌彦建议,为了给民间以适当的激励,需要建立使官员不能轻而易举地进行干 预的机制。 日本经济赶超 “逆转”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了追赶发达国家的努力。正当人们对日本寄予 厚望的时候,日本却突然发生了 “逆转”。因此,怎样赶超发达国家仍是一个有 待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的重要课题。总结日本的经验教训,对我们有如下启示: 第一 ,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 。美 国经济学家罗斯托 (Walt 【1】泡沫技术是指只给产品增加某些讨人喜欢的特征,并不增加实际功能的技术。 [2]小岛明:《日本的选择》,东方出版社,2010年,前言。 [3]森岛通夫:《透视日本—— “兴”与 “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第287页。 [4】青木昌彦:《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第251页。 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 89 徐 乎 Whitman Rostow)指出:“一个社会要维持较高的平均增长速度,就必须不断地 同减速进行斗争,现代科学技术也许会提供这种潜力,而开发这种潜力的社会就 必须不断地重复这个痛苦的创造过程。”而创新活动又往往是以猜想为基础并经 过无数次的试错完成的。因此,创新需要一个宽容的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环境,需 要获得社会的鼓励和支持,甚至需要一种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将激发和孕 育创新的要素。这样,创新才能从单纯的经济活动上升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勇于创新、激励创新和保障创新的氛围,使创新成为人 们的一种 自觉行为。这也是美国硅谷发展的成功经验。 第二,积极引导社会的适应性发展。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那些伟大的发明, 还包括成千上万的创新活动。创新活动是同社会协同发展的,这一过程构成经济 增长背后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社会的适应性发展对创新活动具有至关重要作 用。适应性发展实际上是一种选择,是针对创新活动所做出的适应性调整。经济 发展史的经验表明,社会对采用现代技术的新部门的潜在可能性所做出的反应, 可能是一个比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变量。要维持社会进步的趋势,就必须不断地 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三,积极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技术创新是个体行为,产业创新是企 业行为,制度创新是政府行为。技术创新者需要保护,产业创新者需要鼓励,政 策制定者需要公益,他们各 自活动在不同领域。技术创新往往以个人申请专利的 方式进行,产业创新往往以经营者购买的方式进行,政府既要保护个人的积极 性,又要鼓励经营者的积极性,提供各种制度保障。世界银行2001年 《东亚的复苏与超越》指出: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面对新的经济变化 形势,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提供保证。当然,这种框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必须 有一个 “能够成功和有益地施加影响的政府”。关于政府存在的意义,人们已经 达成许多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的运作——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为技术创新提 供保障,如产权保护、规则制定、信息提供等。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就要明确职 责,强化效率意识,树立服务理念,注重政策效果,适时进行政策调整。圃 90 InternationalEconomic Review
/
本文档为【日本的经济赶超为什么会突然“逆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