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2014-01-06 3页 pdf 83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00649

暂无简介

举报
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T H E O R Y F R O N T 2006年 第12期 理论前沿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人类实践活动才能达到真正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2-0029-02 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中,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 规律来解读,就会发现,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的统一。 一、马...
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T H E O R Y F R O N T 2006年 第12期 理论前沿 [摘要] 马克思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人类实践活动才能达到真正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关键词]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2-0029-02 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中,如果从人类历史发展 规律来解读,就会发现,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 的统一。 一、马克思关于人和世界的关系的理论是以人为本的科 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发展就是要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调解人和世界的矛 盾,就是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同时尊重自然,保护我们赖以生 存的地球。尊重自然并不是要把自然的地位放在人之上,为 了保护自然而保护自然,为了保护自然而节制人类的欲望, 使人类重新回到蒙昧状态。我们是要按照人的发展目的和需 要来重新设计和改造自然,这种设计和改造必须符合自然的 必然性。 马克思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科学的见解。一方 面,他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又肯定自然 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在人对世界的态度上他不仅主张人 要保护自然、学习自然、按自然外在尺度办事,人类的一切实 践活动都要合乎规律性,以促进“人的自然化”,而且主张人 要改造自然、美化自然、按人的内在尺度办事,人类的一切实 践活动都合乎目的性,以促进“自然的人化”。马克思从自然 与人“一体不二”的思想出发,上升到了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 一,从而揭示出了自然界的属人性质、为人性质。他曾指出: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的部分,是自然界成为人这 过程的一个现实的部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82页)人类作为自然物质运动长期进 化的产物———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其历史发展既是自然史 的一种天然延续,又是自然史的一个新的伟大开端。从此,自 然界在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影响下发生了属人的变化,自然界 开始成为人!并且“仿佛”是为了人!他认为只有“通过工业” 形成的现实自然界,才是一种“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而 且只有这种“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对人才有价值和意 义。 在对世界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改造中,人类自身也得 前 沿 笔 谈WrittenDiscussiononFrontIssues 表达”要求,结合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使命和实际,正确 地认识和有效地找出推进自身科学发展的基本方略、路径。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经济社会 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 学发展的共同事业中,不同的组织的实践内容和使命是不相 同的;但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十二个字,必须成为 我国各行各业、各种组织推进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三十二 字表达”,是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论的科学发展观 的基本内涵。 (本文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学学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史小今 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 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王立胜□ 29 T H E O R Y F R O N T 2006年 第12期理论前沿 到了改造。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里,提出 一个论断:“环境的改造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被 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 17页)马克思的实践,只能被看作并且被合理地理解为“革命 的实践”,不是随便一种实践,是“革命的实践”———人们改造 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这种实践与过去的那种把实践仅仅 看作是阶级斗争,仅仅看作是单纯的经济生产是相对立的, 它是人们按照和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从事实践的活动,一句 话,它是遵守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 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进步,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合目 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同时,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 自身也得到了改造。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 己。”人在实践中改造了环境,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改变。“马克 思不仅指出了环境通常是由人来改变的一面,而且强调了人 的实践的特征:人改变环境和环境改变人的方向应该是一致 的,亦即人应该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环境,环境也按美的规律 创造人。这一‘双美’的,是人与环境相互改造应遵循的 原则。”(从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谈起:《人民日报》2003年 5月 9 日第九版 )正是在改造环境的伟大实践中,人的生活质量得 到了改善,人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新世界造就了新人类。环境 的改造和人的素质的提升是相互促进的,人在改造世界的伟 大实践中,自身也得到了改造。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 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卷(上),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 104 页)“第三个阶段”,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是“以每 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它由各 具个性的个人组成“自由人联合体”,在联合体内消除了人与 人的对抗,实现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和解。到那时,这些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 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 25卷,人民出版社 1974年版,第 206页 )从而消除 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实现了人地关系的和解。在共产主义社 会,由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 性的自由发展受到了社会的鼓励和保护,因此在这一阶段,人 的发展特点将集中表现为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形成。 自然界的“属人性”,自然物质运动的“为人性”,要求我 们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确保人与自然统一的 基础上将人的发展和人的实现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按照自然本来的规律进行发展和建设。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 统一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因而,只有在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与 合规律性的统一才成为可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在马克思 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广大人民 都是国家的主人,有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我们就可以选 择适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道路与模式。 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对社会的发展 起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正在大力建设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并在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的 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发展 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举措。它将对发展这一党在新时期执 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 锦涛总书记对科学发展观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作了明确 的阐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 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 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 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 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 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 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 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 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2004年 3月 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 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 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 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 质,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使劳动从作为谋生的手 段逐步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显然,这里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目标,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要达到的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个目标虽然在社会主义阶段不 可能完全实现,但是社会主义毕竟是向这一伟大目标迈进的 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我们就这样提出问,对于把握 前 沿 笔 谈 WrittenDiscussiononFrontIssues 30 T H E O R Y F R O N T 2006年 第12期 理论前沿 国外几种发展观解析 张艳玲□ [摘要] 本文对国外几种发展观进行了比较,总结了其在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此说明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我国发展实践的必要性。 [关键词] 发展观; 可持续; 以人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12-0031-02 国外特别是西方发展理论的兴起,与二战后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密切相 关。借鉴国外发展观和发展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深刻理解 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尤为重要。 一、“发展=经济”的经济发展观 “发展=经济”的经济发展观也称经济增长观。这种发展 观盛行于二战结束后至 60年代中后期,这种发展观没有把 “发展”与“增长”区别开来,把发展视同经济增长,把经济增 长等同于物质财富在数量上的增加。具体而言,就是把国民 生产总值 GNP或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标准 与目的,形成了以 GNP或 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 念,通常又被称为“增长第一战略”。 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 长、迅速积累财富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国家实践的结果 也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令人沮丧的局面。这些国家的 经济总量虽然有较大程度的增加,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没 有得到根本改善,相反还出现了诸如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 社会腐败、环境恶化等问题。究其原因,其存在以下缺陷: 1.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社会是一个 整体,它由多种因素组成,而只有部分发展,没有整体发展的 发展称不上真正的发展。2.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是形 而上学的。发展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只有 量的增长而无质的提高称不上发展。 二、“发展=经济+自然”的增长极限论 这种发展观是在 1969—1973年由罗马俱乐部的未来学 派提出的,他们批判以经济为中心,认为生态快到极限了,经 济增长再过 100年也到极限了。于是提出了“发展=经济+自 然”的思想。 增长极限论虽然低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和速度,看不到 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既成发展界限的突破性,但其重大功绩 在于:1.吸引世界舆论注意当代人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在 资本主义所谓的“黄金”发展阶段提出了人类将可能遭遇困 境的忧虑,以“负反馈”的形式向陶醉于表面的、暂时的经济 “繁荣”中的人类敲响了危机的警钟。2.把自然纳入到社会发 展的系统,看到人和自然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 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 性”,地球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着人类对自然掠夺性的开 发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3.有助于人们从传统经济发展观的 种种误区中走出来。传统经济发展观忽视环境、资源、生态等 自然系统方面的承载力,单向度地显示人类征服自然所获得 前 沿 笔 谈WrittenDiscussiononFrontIssues 前进方向,对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减少盲目性、 增强自觉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 20多年发展实践的总结,是吸收 了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所形成的新认识,既是对 我党关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继承,又是一次与时俱进的理 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了发展过程中的 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正确的方法,就会实现发展中的合目的性 和合规律性的统一。这是我国当前诸多问题的理性选择,也 是发展的最高境界。 (本文作者:中共山东省青州市委书记、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柳 波 31
/
本文档为【科学发展观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