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2010-01-15 22页 pdf 5MB 9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1854

暂无简介

举报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4 ·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小谷围岛位于广州市区东南约 15 公里处 , 是珠江的江心洲 ,属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 (图 一 ) 。岛上地貌为丘陵台地 ,走势平缓 ,海拔 20~40 米 ,面积约 18 平方公里。2003 年 3 月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番禺区文管办 ,在 广州大学城建设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 物调查。2003 年 6 月初 ,广州大学城考古工作 队在小谷围岛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到 2004 年 10 月结束。勘探面积达 134600 平方米 ,共发掘 和清理...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4 ·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小谷围岛位于广州市区东南约 15 公里处 , 是珠江的江心洲 ,属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 (图 一 ) 。岛上地貌为丘陵台地 ,走势平缓 ,海拔 20~40 米 ,面积约 18 平方公里。2003 年 3 月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番禺区文管办 ,在 广州大学城建设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文 物调查。2003 年 6 月初 ,广州大学城考古工作 队在小谷围岛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到 2004 年 10 月结束。勘探面积达 134600 平方米 ,共发掘 和清理文物埋藏点 35 处 ,清理古墓葬 145 座、 遗址 3 处 ,原址保护重要考古遗迹 4 处 [1 ]。这次 考古最重要的收获是清理发掘了南汉德陵和 康陵 (图二) ,现将二陵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德 陵 德陵位于番禺区新造镇北亭村东侧的青 岗北坡 ,当地老百姓相传是“刘皇冢”或“刘王 墓”,一直以来被误以为是康陵 [2 ]。该墓多年来 盗扰严重 ,“文革”期间还被村民用作防空洞。 调查时可以看到暴露于现地的封门处的券 拱和被掩埋一半的盗洞口 (图五) , 以及散落一旁的封门石板。 青岗是一座略呈圆形的土岗 , 海拔 30 米。德陵位于青岗北坡 ,东 经 113°22′343″,北纬 23°03′371″,坐 北朝南 ,方向 358°。陵墓为竖穴土圹 砖室结构 ,由墓道、封门、前室、过 道、后室组成 (图三) 。墓圹南北长 26147、东西宽 314~5182 米 ,墓圹 口距现地表深 0115~1187 米。由于 地貌变化较大 ,原来是否存在封土 已不能确认。从勘探和发掘情况来 看 ,墓圹口有一层填土 ,分布范围约 20 米 ,现存最厚约 018 米。德陵的发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 · 掘自 2003 年 6 月中旬开始 ,至 8 月底结束。 11 墓室结构 墓室内长 10143、高 3104~3145 米 ,用素面 青灰砖砌成。室顶用楔形砖砌出券拱 ,后室券 顶套接在前室券顶上面 (图六) 。 墓道在墓室北端 ,为长方形竖穴土圹 ,残 长 12、宽 3108~3121 米。底呈南低北高的斜坡 , 南北高差 0146 米。其内填红褐色花土 ,分层填 埋 ,夹杂少量碎砖 ,未经夯实。墓道南端靠近封 门处 ,用单砖东西向叠砌 3 层 ,隔出一个器物 箱 ,南北宽 1153、东西长 3121 米。器物箱内放 置青瓷罐 190 件和釉陶罐 82 件 ,器物摆放东西 成列、南北成行 ,整齐有序 ,应是当时“墓前设 奠”之遗存 (图七) 。 封门位于墓道和前室之间 ,残高 1169~ 2116、厚 2164 米。砖石结构 ,砖墙中间夹放 3 块 横置石板 ,其中一块石板已被盗扰者弃于墓葬 西侧地面。石板为青灰色石灰岩 ,长 2177~3、 宽 0183~0196、厚 0116 米。石板两侧的墙用青 灰色的平砖与楔形砖错缝平砌。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长 6127、东西宽 3114 米。东西两壁厚约 1127~1135 米 ,平砖错 缝平砌。两壁对应有上下两层壁龛 ,其中上层 4 个、下层 5 个 ,均被盗扰者破坏 ,无一完整。壁龛 呈平底尖顶 形 , 口宽 0135 ~ 0143、进深 0135~014、顶高 0132~014 米。 前室北端中部靠近封门内侧 ,有一块平面 近方形的青石板 ,石质和颜色与封门石板相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 · 同 ,长 1136、宽 1125、厚 0118 米。石板两面均素 面无纹 ,也未经磨光处理 ,推测是摆置供品的 祭台。在石板两侧清理多块釉陶屋的残片。 前室墓顶为长方形砖、楔形砖砌成的四层 券顶 ,厚 0196、内高 2181~3104 米。券顶两侧下 部有用长条形砖垒砌的夹墙 ,宽 0186~1101、 高 0163 米。 在前、后室之间有一条短过道 ,砖砌门券 , 门宽 1185、壁厚 0168 米。损毁严重 ,仅残存底 部 ,门券高度不详。 后室平面大体呈方形 ,南北长 3148、东西 宽 3177 米 ,砖壁厚 0193~1123 米。有一大盗洞 打破后壁和墓底 ,将后壁破坏殆尽。后室的东 西两壁及后壁均有壁龛 ,其形状与前室相同。 东西两壁各有 5 个龛 ,分上下两层。上层壁龛 2 个 ,口宽 0135~ 0138、进深 0135~ 014、顶高 0134~0138 米 ,下层壁龛 3 个 ,口宽 014、进深 0142、高均为 0157 米。后壁因中部遭破坏 ,仅见 东西两侧各有一龛。 后室券顶结构与前室相同 ,但高出前室券 拱约 014 米 ,内高 3145 米。券顶两侧也砌有夹 墙 ,东侧夹墙高 1104、宽 0195~0199 米 ,西侧夹 墙高 111、宽 018~0185 米。 墓葬由于被多次盗扰 ,整个墓室的铺底砖 全被撬起 ,因此 ,前室是否还有分隔、过道是否 砌砖阶、后室有无棺床都不知晓。 21 随葬器物 墓室内的随葬品已被洗劫一空。仅在前室 扰乱土中发现有青釉陶屋残片。在墓道器物箱 内清理出青瓷罐和釉陶罐 ,共计 272 件。 青瓷罐 190 件。其中盖罐 149 件、无盖罐 40 件 ,另有 1 件瓷盖置于釉陶小罐上面。器型 大小虽略有不同 ,但造型接近 ,基本上都是小 直口、短颈、溜肩、扁鼓腹、平底或者矮圈足 ,肩 部多饰三至四周凹弦纹 ,部分肩部有 4 个横桥 耳。器盖的大小型式也基本相同 ,均为直口、斜 壁、弧形顶 ,盖面饰一至二周凹弦纹 ,顶中有一 菌状小纽。釉色有天青、淡黄色等。有的釉质保 存完好 ,烧结度高 ;有的见冰裂纹 ,部分已脱 落。根据腹部特征分为四型。 A 型 105 件。鼓腹 ,无耳 ,大部分带盖。器 内外通体施天青釉或淡黄釉 ,有细碎冰裂纹。 标本 D ∶91 ,直口 ,无盖 ,肩部饰 3 周弦纹 ,施天 青釉。口径 712、腹径 1514、底径 8、高 1016 厘米 (图四∶1) 。标本 D ∶101 ,敞口 ,带盖 ,肩部饰 3 周弦纹 ,施天青釉。口径 618、腹径 1415、底径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8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714、通高 1317 厘米 (图四 ∶2) 。标本 D ∶1 ,带 盖。敛口 ,肩部饰 4 周弦纹 ,施天青釉。口径 716、腹径 1418、足径 714、通高 1315 厘米 (图八) 。 B 型 50 件。广肩 ,扁腹 ,无耳。最大腹径 偏上 ,肩饰凹弦纹 ,小平底下接矮圈足。通体施 天青釉或淡黄釉 ,釉面呈细碎冰裂 ,部分脱落。 标本 D ∶104 ,敛口 ,无盖 ,肩部饰 3 周弦纹 ,施 淡黄釉。口径 716、腹径 1512、底径 8、高 9 厘米 (图四 ∶5) 。标本 D ∶85 ,敞口 ,带盖 ,肩部饰 3 周弦纹 ,施青釉。口径 612、腹径 1318、底径 712、通高 1118 厘米 (图四∶6) 。 C 型 24 件。扁圆腹 ,无耳。体形稍大 ,小 直口微敛。标本 D ∶67 ,无盖 ,肩部饰 3 周弦纹 , 施天青釉。口径 618、腹径 1614、底径 814、高 11 厘米 (图四∶3、九) 。 D 型 9 件。多数有盖。溜肩 ,圆腹 ,器腹最 大径居中 ,小平底接矮圈足。肩部饰凹弦纹 ,通 体施淡青釉 ,部分脱落。标本 D ∶22 ,有盖 ,无 耳 ,肩部饰 3 周弦纹 ,施天青釉。口径 712、腹径 1512、底径 814、通高 13 厘米 (图四 ∶4、一 ○) 。 标本 D ∶29 ,有盖 ,肩部有对称的 4 个横桥耳 , 肩饰 4 周凹弦纹。口径 618、腹径 15、底径 712、 通高 1417 厘米 (图四∶9、一一) 。 釉陶罐 82 件。胎质软 ,多呈灰黄色 ,外施 绿色低温釉 ,多已脱落。均无盖 ,有的在肩部置 竖桥耳。标本 D ∶220 ,侈口 ,折沿 ,深弧腹 ,最大 腹径偏上 ,平底 ,肩部有 4 个横桥耳。口径 612、 腹径 812、底径 416、高 914 厘米 (图四 ∶7) 。标 本 D∶229 ,侈口 ,微束颈 ,深弧腹 ,平底微凹 ,肩 部对称有一对横桥耳。口径 618、腹径 816、底径 5、高 818 厘米 (图四∶8) 。 31 德陵被多次盗扰 ,没有留下任何明确指明 墓主人身份的遗物。但从墓葬形制来看 ,墓室 的砌筑方法与形式、墓砖与封门石板的材质、 随葬器物的时代特征等 ,均与墓主身份已确定 的康陵相似 ,与广州石马村南汉三主刘晟的昭 陵也有颇多相同之处 [3 ]。由此可以断定 ,这是一 座南汉墓。该墓与康陵、昭陵一样 ,是目前所发 现的岭南地区最大的砖室墓 ,可见墓主身份非 同一般 ,当属五代南汉国的王室成员。 南汉立国 67 年 ,历三世五主。后梁贞明三 年 (917 年) 刘岩称帝 ,国号大越 ,改元乾亨 ,并 改广州为兴王府 ,次年又改国号曰“汉”,史称 “南汉”。刘岩死于大有十五年 (942 年) ,陵名康 陵。殇帝刘玢在位一年 ,被其弟所弑 ,未载有 陵。中宗刘晟葬于昭陵。后主刘 被宋所掳 ,亦 无陵 ,死后归葬于韶州 (今韶关) 曲江狮子岗 [4 ]。 刘隐为清海节度使、兼静海节度使 ,封南平王 , 后进封南海王 ,死时并未称帝。 然而刘岩称帝后 ,追尊其兄刘隐为烈宗襄 皇帝 ,陵名德陵 [5 ]。故南汉国有三陵在广州 ,即 烈宗刘隐的德陵、高祖刘岩的康陵和中宗刘晟 的昭陵。由于南汉一主刘岩的康陵和三主刘晟 的昭陵已被确认 ,因此 ,北亭村青岗的这座砖 室墓很可能就是刘岩之兄刘隐的德陵。从《新 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可知 ,德陵在海 曲 ,至海曲的道上有昌华宫。据南宋《舆地纪 胜》、清《广东新语》、《番禺县志》等记载 ,昌华 苑建在荔枝洲上 ,在河南官洲北亭 ,即今番禺 小谷围岛。北亭村如今犹称昌华市。小谷围岛 盛产荔枝 ,而且四周环水 ,正符合海曲地望。所 以我们推断 ,该墓是南汉襄皇帝刘隐的德陵。 刘隐死于 911 年 ,917 年被追尊为烈宗襄皇帝 , 德陵可能就是在这段时间营建的。 德陵墓道器物箱出土大量的青瓷罐和釉 陶罐 ,是广州第一次发现如此众多的五代瓷 器。此为南汉皇帝的宫中用品 ,当属官窑制品。 其胎质坚硬 ,釉色青中闪灰 ,晶莹透亮 ,是五代 青瓷中的上品 ,为研究五代十国陶瓷器提供了 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 康 陵 康陵位于北亭村东南侧的大香山南坡 ,北 与青岗德陵相距 800 米左右。由地下玄宫和地 面陵园建筑组成 ,坐北朝南 ,陵园范围南北长 约 160、东西宽约 80 米 ,面积达 12800 平方米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9 · 陵墓陵台的中心坐标为东经 113°22′544″,北纬 23°02′986″,海拔 30 米。陵园依山而建 ,占据了 大香山南坡的东部 , 南北高差达 15 米。视野 开阔 , 推测陵园南界与当时的珠江河道相距 不远。康陵被众山环绕 , 而这一带的地势又 属大香山最高 , 显示出陵园经过精心地勘察 (图一二) 。 康陵陵园的原地貌是荒弃后的果园梯田 , 南北大致呈三级台地 ,地表植被茂密。陵台处 在二级台地上 ,为砖砌圜壁土丘 ,当地村民曾 经在此取砖作为他用。发掘工作始于 2003 年 7 月底 ,到 2004 年 10 月上旬结束。自北向南共布 10 ×10 米的探方 103 个 ,实际发掘面积近 10000 平方米 ,分为南北两个发掘区。 陵园地面建筑的遗物的编号 ,都归入探方 地层 ;陵墓盗洞内的遗物统一编号 ,包括原属 康陵玄宫的随葬品和盗洞里的包含物 ;地宫最 底层的随葬品冠以“K”表示 ;从填土中拣出的 随葬品 ,则编为“K填”。 康陵南北向营建 ,地面建有陵园和陵台 , 地下筑玄宫。陵园内中部偏北有方座圆丘形陵 台 ,四周围以夯土墙垣 ,神墙四隅筑有角阙。南 墙正中开设园门 ,门前有廊式建筑 (图一八) 。 (一)陵园 神墙 四面夯土墙垣 ,平面呈长方形。其 修建方法为先挖基槽 ,然后夯土版筑。南北长 9618、东西宽 5713 米 ,墙宽 112~114、残高 015 米。东、西墙依山势由北向南递级而下 ,高低落 差 12 米左右。因受人为破坏和自然冲刷剥蚀 , 墙体仅剩局部的基槽和两侧的夹板柱洞。陵园 的北墙保存稍好 ,局部保存有高出地面 10~50 厘米的夯筑墙基。夯层的边缘用专门敲碎的瓦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片摆砌成线 ,墙壁平直规整。墙基两侧均有大 量的散碎瓦件 ,估计墙头上有顶盖。墙基筑有 护坡 ,由墙体向两侧倾斜 ,垫土表面铺设大量 瓦片 ,应起承接墙檐滴水的作用。 角阙 神墙四隅设有角阙 ,均为一大一小 子母阙对角相连。子阙位于内侧 ,与墙垣相连 接 ;母阙在墙角外侧。角阙的上部已塌毁 ,现存 方形台基 ,中央均有夯土台芯 ,砖砌台壁 ,四周 砌散水 ,可能是楼阁式建筑。在阙台的废弃堆 积里 ,发现有带莲瓣瓦当的筒瓦、板瓦、花边重 唇滴水瓦 (双唇瓦) 、脊头瓦 (鬼脸板) 、垂兽饰 等建筑构件 (图一七) ,表明阙顶原有颇具规模 的屋盖。 东北角阙保存较好。子阙的阙台边长 317、 残高 0155 米 ,母阙边长 418、残高 0176 米。两阙 阙台包砖外壁对角相距 215 米。子阙外壁包砖 , 中间用黄红色山冈土分层夯筑土芯 ,与垣墙相 接 ,夯层厚 6~10 厘米。母阙是先夯筑方土台 芯 ,再砌外包砖 ,夯土台芯边长 215、残高 017 米 ,夯层厚 5~10 厘米。外包砖厚 1115~112、残 高 0172 米 (图一四、一九) 。 陵门 设在陵园的南墙正中 ,东西宽 1614 米 ,残存 12 个磉墩 ,东西向 3 行 ,每行 4 个。门 口中轴线两旁的两列磉墩较大 ,边长 119 米 ,中 心间距 515 米 ;两侧的磉墩稍小 ,边长为 112 米 ,间距为 5 米。磉墩内用褐红色的山冈土和碎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1 ·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2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砖石层相叠夯筑垫土 ,向下挖有方形基槽。从 磉墩的分布推测 ,这可能是一座面阔三间的门 楼建筑基础。 南门两旁的墙基下分别设置砖砌排水沟 (暗渠) 。东侧还保留较长的一段 ,与南墙垂直 , 叠涩收分 ,沟底北高南低 ,应当往南延伸 ,穿过 陵园南侧的廊式建筑。残长 1315、底宽 1、深 014~016 米之间。 (二)门前建筑 陵门南侧约 20 米处 ,发现有 3 排磉墩 ,与 南墙平行分布 ,最东端被鱼塘所毁。依对称布 局推测 ,原为 42 个 ,东西成行 ,每行 14 个 ,南北 成列 ,每列 3 个 (图一五) 。陵门中轴延伸线两旁 的两列磉墩稍大 ,边长 114 米 ,间距为 515 米 , 两侧的磉墩略小 ,边长 1~112 米 ,间距 416~ 418 米。磉墩的做法与陵门相同。在陵园前面设 置廊式建筑的做法为历代所不见 ,初步推测有 两种可能 ,一是具有陵前“献殿”的性质 ,由于 陵园规模较小 ,于是将原本建于陵园内的献殿 移至门外 ;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两重陵门。 陵门前的廊式建筑正对陵门位置南边约 23 米处 ,还发现一对磉墩残迹。经勘探再无其 他遗迹。此处现已属大香山南坡底 ,地势很低 , 这两个磉墩的用途不明。 (三)陵台 位于陵园中部偏北 ,平地起筑 ,由建于地 宫上面的砖砌圜壁封土丘、方形基座与散水、 南面的台阶坡道等组成。陵台下面是地宫 (图 一三、一六) 。 封土台 为砖包土的方座圆丘 ,形如塔基 状 ,中间以红黄土夯筑圆形土台 ,周围垒砌包 砖 ,逐渐内收。底部包砖外径 1012 米 ,夯土内径 519 米 ,现存高 212 米。砖缝间用泥浆黏合 ,外 壁抹有 2~5 厘米厚的白灰 ,多已脱落。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 ·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4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方形基座 封土丘下接方形基座 ,其下有 厚约 30 厘米的垫土层 ,直接覆盖于地宫墓圹口 上。基座边长 1114、高 0115~0125 米。也是砖包 夯土结构 ,基座面内高外低 ,高差约 012 米 ,用 边长 35、厚 6 厘米的方形白石板铺砌 ,石板下 还铺垫有厚约 5~10 厘米的白灰层。 基座四周为大方砖铺砌的散水地面 ,略呈 方形 ,边长 1718~18 米。均呈中央高外围低的 倾斜状 ,落差为 011~0138 米。 在陵台北部 ,紧接方形基座散水有一片方 砖墁地 , 南高北低。用于行走活动以及雨天 排水。 神龛 方形基座之上 ,封土台南壁正中设 一大龛 ,估计是祭奠用的神龛。长方形 ,坐北朝 南 ,被盗洞 (3 号盗洞) 和灰坑 ( H7) 破坏 ,结构不 完整 ,宽 118、进深 119、残高 0165 米。龛口台面 高出方形基座面 014 米 ,东侧还残留一块黑色 门砧石 ,一部分嵌于龛壁下 ,中间有一圆形凹 槽 ,表明此处设有木门。砧石长 30、宽 20、厚 6 厘米。 祭台 方形基座南面有一个砖包土的长 方形台形结构 ,东西长 512、南北宽 3、高 014~ 016 米。台面自北向南稍斜 ,用方形白石板墁 地 ,石板下铺垫 5~12 厘米厚的白灰。废弃堆积 中出土了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和少量的石 构件 ,推测祭台上原本还有顶盖结构和石栏杆 等。这个长方形平台应是与神龛一起 ,同为祭 奠的活动区间 ,暂称之为“祭台”。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5 · 坡道 与祭台相连建在 墓道上方的是一南北长 912、 东西宽 617 米的长方形砖包 土台阶 ,自北而南稍稍倾斜。 原地面被毁 ,局部有墁砖残 迹。 (四)地宫 地宫筑在陵台正下方 , 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竖穴砖室 结构 ,由封门、甬道 (门洞) 、 前室、过道、中室和后室组 成 ,坐北朝南 ,方向 172°(图 二 ○) 。墓室内长 9184、宽 3116 米 ,内顶高 3128 米。墓 壁用厚大的素面青灰砖错缝 结砌 ,厚 115 米 ; 顶为四重券 拱 , 厚达 1145 米。墓壁和券 顶的砖缝间均用白灰胶接 , 结构颇为坚固 (图二二) 。 墓道 长方形竖穴斜坡 式墓道 ,口大底小 ,南宽北 窄 ,底部自南向北略向下倾 斜 ,坡度为 2°左右。墓道口长 1715、宽 313~ 314 米 ,底长 1814、宽 216 ~ 412 米 , 深 0194~5115 米。内填筑夯土 , 夯层清晰 ,夹有极少量的南 汉瓦片。厚一般为 6~20 厘 米 ,最厚达 45 厘米。 封门与甬道 两重封 门。外封门由 3 块长方形大石 板叠放、封堵在甬道口外 ,其 外填筑墓道夯土 ,其内为五 平一丁青灰砖结构的内封门 砖墙 ,将甬道堵实。3 块石板 均呈青灰色 ,素面 ,大小相 同 ,长 3136、宽 0196、厚 013 米。每块石板的上部均凿有 一个圆形穿孔 ,直径 6 厘米 ,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6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系穿绳所用。内封门砖墙已被 5 号盗洞破坏过 半 ,东西残宽 1115、南北厚约 112、残高 111 米。 甬道长 111、宽 2115、高 2135 米 ,与墓室通砌 , 但内部加筑两层衬拱 ,内壁抹白灰。甬道底部 低于前室地面约 011 米 ,无铺地砖。 前室 横向 ,短浅 ,与中室间有过道相隔。 长 1134、宽 3116、高 313 米。两壁对称设置有直 棂假窗和小龛各一个 ,假窗长 0168、高 0135 米。壁龛置于假窗下 ,离墓底高 018 米。为长方 形叠涩顶砌构 ,口宽 0148、进深 0136、高 0144米。龛壁抹灰 ,白灰厚 2~5 厘米。前室近甬道处立石质碑形哀册文一通 ,保存完好。应是在下葬时墓门封堵之前放置的。将前室铺地砖凿开 ,挖槽放置碑石。哀册文碑下部有两排文字被埋入地下 (图二三) 。过道 前室与中室相交处的过道 ,砖砌小直墙 ,形如衬拱 ,顶端镶在墓室券顶内。过道长014、宽 2136、高 2147 米。直墙内侧设木质门框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已朽 ,仅存外包的板瓦和白灰壁残 迹 ,厚达 10 厘米。门臼设于里侧 ,凿 于铺地砖上 ,两门臼相距 1188 米。 门槛处出土汉白玉洗和“开元通宝” 铜钱等。 中室 长方形 ,长 2 米。与前室 和后室同宽、同高。 后室 与中室之间用砖砌矮墙 相隔 ,隔墙宽 018、厚 0144、高 0178 米 ,中间过道宽 1152 米。后室长 5、 宽 3116 米 ,顶高与前室、中室相同 , 后壁厚 117 米。后室中部有砖砌棺 床 ,宽 2125、高 012 米 ,长度被毁不 详 (图二四) 。后壁有龛 ,被盗洞打 破。后室前后有两个盗洞 ,券顶连同 陵台基座和封土丘被挖穿。 在中室和后室的两壁上 ,分别 设置 14 个小龛。上下两行 ,每行 7 个 ,略呈“品”字形分布。均为长方形 叠涩顶 , 形 ,长 0143~0148、进深 0135~0138、高 0132~0135 米。后 室后壁有一大龛 ,为长方形直壁券 拱 ,口宽 213、进深 1106、高 113 米 (图二五) 。 前、中、后室均用边长 40 厘米 的大方砖墁地 ,砖下垫有厚约 2 厘 米的白灰。整个墓室的墙壁上都抹 有白灰 ,由于自然剥蚀 ,白灰壁面已 脱落。部分灰壁表面可见勾勒弧线 和直线纹。 打破墓室和陵台的盗洞共有 7 个 ,有 3 个是进入墓室的。其中 ,贴 近封门石板西侧的盗洞以及凿穿陵 台神龛、中室券顶的盗洞年代最早 , 从盗洞内的出土遗物判断 ,应属北 宋时期 ;打破陵台北部、后室券顶和 后壁的大盗洞时代较晚 ,应是明代。 由于曾遭多次盗扰 ,完整器极少 ,遗 物已失原位 ,多见于盗洞和填土里。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8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据清康熙二十五年版《番禺县志》和屈大均《广 东新语》等方志记载 ,康陵在明崇祯九年 (1636 年) 遭到较大规模盗扰 ,明末清初有人进入地 宫 ,还抄录了哀册文的部分内容 [6 ]。 (五)出土遗物 分为陵园建筑构件和地宫随葬品两大类。 11 建筑构件 包括砖、石、瓦等材质 ,种类 有瓦、脊饰、石构件等。 (1) 瓦 有筒瓦、板瓦、瓦当、瓦饰等。绝大 多数是灰瓦 ,有少量的绿色琉璃瓦。 筒瓦 均呈半圆形 ,有灰陶和灰白胎绿釉 陶两种。多为轮制 ,以青灰陶最多 ,体形大且厚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 重。方唇短舌 ,头窄底宽 ,瓦身中间肥厚 ,两端 变薄。正面无纹 ,背面布纹十分清晰。标本 T0305 ③B ∶3 ,长 30、宽 12~14、厚 112~116 厘 米。 板瓦 长方形弧状 ,内切。以灰陶无釉者 为主 ,灰白陶带釉者较少。正面无纹 ,部分有拍 打痕迹 ,背面有布纹。有单唇和双唇两种。单唇 瓦均为轮制 , 无釉 , 出土数量较多 。标本 TS0404 ③B ∶3 ,灰陶 ,长条形弧状 ,瓦身瘦长 ,头 窄底宽。瓦长 16、宽 20~25、厚 114 厘米。 双唇瓦主要出土于陵台的祭台处。标本 T0306 ③B ∶17 ,青灰陶 ,长方形弧状。残长 19、 宽 21、厚 116 厘米。 瓦当 均呈圆形 ,以灰陶为主 ,胎质青灰且较硬。灰黄陶次之 ,多掺和细砂 ,火候不高。带釉瓦当极少 ,胎质灰白坚硬 ,烧制火候稍高 ,外施绿色低温釉。纹饰以莲花纹居多 ,双凤纹次之 ,花果图案极少。标本 TS0404 ③B ∶1 ,莲花纹瓦当。灰陶。宽边轮。外缘突出 ,内侧为两圈凸棱 ,凸棱之间饰联珠纹 ,当面中心饰莲花瓣。直径 1817、边轮宽 112~119、厚 1 厘米 (图二六) 。标本 TS0404 ③B ∶2 ,双凤纹瓦当。灰黄陶。窄边轮 ,内侧有两圈凸棱 ,凸棱之间饰联珠纹 ,当面饰对飞的双凤。直径 13、边轮宽 016、厚116 厘米 (图二七) 。(2)脊饰 均为陶制的屋脊装饰构件 ,数量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0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不多 ,且都无法复原。种类有脊头瓦 (也称“鬼 脸瓦”) 、陶垂兽、脊兽瓦头等 ,主要出土于角阙 和陵台坡道一带。 脊头瓦 标本 T0808 ③B ∶15 ,出土于东北 外角阙南侧。浅灰胎 ,无釉。平面呈长方形 ,背 面平直。正面堆塑衔环兽面 ,似猪 ,所衔之环象 征张开的大口 ,上为翘鼻并有鼻孔 ,两旁有巨 眼 ,其上为两个招风耳及突起的额头。高 20、 宽 17、板厚 112 厘米 (图二一∶3、二八) 。 垂兽 出自东北角阙和西北角阙附近 ,均 无法复原。浅灰胎 ,施灰黑色陶衣 ,无釉 ,形体 厚重 ,但烧制火候并不很高。标本 T0808 ③B ∶ 16 ,造型可能是龙首 ,头顶和面部已残。长方形 箱体 ,中空 ,无底 ,似安置在角阙 顶盖正脊两头 。通长 35、宽 21、残高 30、壁厚 2 厘米 (图二 一∶2、二九) 。 脊兽瓦 出自角阙附近 ,已 无法复原。均为灰胎 ,无釉 ,烧制 火候较高。应为戗脊上的走兽。 T0603 ③B ∶11 ,出自西北角阙 , 兽头尚存 ,造型似虎 , 脑后瓦面 刻划出鬃毛。瓦残长 28、兽首 面宽 19、通高 15、瓦厚约 115 厘米 (图二一∶1) 。 (3) 石构件 数量较少 ,多 已残断。主要出土在祭台附近 , 可能是祭台勾栏的构件。石质为灰黑色石灰岩 和青灰色石灰岩 ,形状有长方形块状、片状、柱 状等。T0306 ③B ∶7 ,灰黑石 ,上端残。断面呈梯 形 ,明面横錾 3 周凹槽 , 背面较平 , 粗糙无 纹。似为六角形柱的半片。残长 21、宽 115、厚 7 厘米 (图二一∶4) 。 还有一种石构件 ,上、下两端磨成斜角 ,或 者凿成凸状榫头。标本 T0306 ②B ∶6 ,两端呈内 小外大的方座状 ,底座中部有凸出的榫头 ,上 有切痕和凿痕 ,中部圆弧腹 ,束腰。似为勾栏蜀 柱。残长 14、宽 815、厚 4 厘米 (图二一∶5) 。 21 墓内遗物 墓室多次被盗 ,劫后遗存的 完整器物很少 ,多为残片 ,主要出土于盗洞填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1 · 土和中后室。种类有瓷、釉陶、陶、玻璃、铜、银、 铁、石、玉器等 ,以瓷器、釉陶器和玻璃器数量 最多。 (1)瓷器 均为青瓷 ,有罐、盒、碗、碟等。以 罐类居多 , 包括六耳罐、四耳罐和无耳罐三 种 ,均为灰白胎或土黄胎 ,施青釉、青灰釉、绿 釉等。 六耳罐 14 件。仅有 5 件能看出器形 ,型 式相同 ,大小略有差别。釉色基本可以分两类 , 一类为青釉或青灰釉 ,泛银色光泽 ,釉层厚 ,易 脱落 ;另一类是绿釉或浅绿釉 ,釉层薄。标本 K∶32 ,青釉厚而透亮 ,多脱落。圆唇 ,卷沿 ,深 圆腹 ,平底内凹。口径 1112、腹径 1514、底径 9、 高 1214 厘米 (图三五∶1) 。标本 K∶1 ,青灰釉 , 有细冰裂纹 ,多脱落。平折沿 ,束颈 ,鼓腹 ,平底 内凹。口径 1014、腹径 1414、底径 818、高 1014 厘米 (图三五∶2) 。 无耳罐 2 件。器型和釉色接近德陵器物 箱出土的青瓷罐。胎质灰白细腻 ,青釉偏黄 ,釉 色晶莹透亮。标本 K盗洞 1 ④∶91 ,圆唇 ,卷沿 , 近直口 ,广肩。肩腹交界处饰一周凹弦纹。已 残 ,残高 212 厘米 (图三五∶3) 。 盒 8 件。其中 1 件盒带盖 , 1 件仅有盒 身 ,还有 6 件仅剩盒盖。内外施青灰釉或淡青 釉 ,釉色晶莹透亮。标本 K盗洞 1 ⑤∶98 ,盖为 直壁平顶 ,顶中内凹 ,顶周一道凹弦纹。盒为子 母口内敛 ,弧腹 ,近平底 ,下附矮圈足 ,底中心 稍凹。口径 1017、腹径 12、足径 614、通高 8 厘米 (图三○、三五∶4) 。 粉盒 3 件。标本 K盗洞 1 ⑤∶103 ,施青 褐釉 ,釉色灰暗。盖平顶微凹 ,盒为子母口微 敛 ,近直腹 ,平底。盖口径 616、盒口径 517、底径 415、高 118 厘米 ,通高 3 厘米 (图三五∶7) 。 花口碗 3 件。标本 K盗洞 1 ⑤∶104 ,内 外施青釉。敞口 ,呈十六花瓣状 ,浅腹 ,腹壁局 部稍有棱 ,小平底 ,下接矮圈足。口径 1214、足 径 314、高 4 厘米 (图三一、三五∶9) 。 盏 1 件 ( K盗洞 1 ⑤∶86) 。灰白胎 ,施青 釉 ,釉色泛黄。敞口 ,圜底近平 ,矮圈足。口径 1016、足径 516、高 318 厘米 (图三五∶8) 。 (2)陶器 有罐、碗、水果象生等。其中水果 象生 22 件 ,集中发现于中室后部和棺床前端 , 后室后部也有少部分。种类有香蕉、木瓜、菠 萝、柿子、桃、慈姑、荸荠等 ,质地坚实 ,多为岭 南本地的物种 (图三二) 。 四耳罐 92 件。釉陶。形体较小 ,其中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2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17 件可以看出器形 ,型式相同 ,大小稍有差别。 标本 K∶15 ,青釉多已脱落。口径 612、腹径 814、足径 516、高 812 厘米 (图三五 ∶5) 。标本 K∶17 ,青灰釉多脱落。卷沿 ,束颈 ,圆腹 ,平底 , 下接饼足 ,微内凹。口径 616、腹径 814、足径 515、高 814 厘米 (图三五∶6) 。 碗 1 件 ( K盗洞 1 ④∶107) 。内外施半釉 , 釉色青灰 ,较厚并有光泽。敞口 ,斜壁 ,圜底 ,下 接矮圈足。口径 1712、足径 617、高 516 厘米 (图 三五∶10) 。 木瓜 6 件。标本 K∶13 ,红黄胎。椭圆形 , 柄已残断。残长 511、最大径 214 厘米 (图三 六∶5) 。 香蕉 5 件。均为红白胎。标本 K填土∶ 15 ,通长 812、最大径 2 厘米 (图三六∶4) 。 慈姑 3 件。标本 K填土 ∶14 ,红白胎 ,尖 已残断 ,断面中心有戳制的浅孔 ,顶腹相界处 旋施一周凸棱。通高 317、最大腹径 4、底径 214 厘米 (图三六∶7) 。 桃 3 件。标本 K填土 ∶9 ,红白胎。腹面 由上而下竖向施一道凹槽 ,底中心有一个小浅 孔。高 311、最大腹径 215、底径 114 厘米 (图三 六∶2) 。 菠萝 2 件。标本 K填土 ∶1 ,通体刻划弧 线网格纹。正面有竖向间隔 ,浅刻两条平行的 断线。通高 314、最大径 214、底径 1 厘米 (图三 六∶1) 。 柿子 2 件。标本 K∶11 ,红黄胎。最大径 312、通高 414 厘米 (图三六∶6) 。 荸荠 2 件。标本 K∶14 ,红黄胎。直径 315、高 213 厘米 (图三六∶3) 。 (3)玻璃器 按口沿计算 ,至少有 24 件。均 已残碎 ,可复原者仅 1 件。器型较少 ,全部归为 瓶类。标本 K填土∶16 ,湖水绿色 ,较厚处呈墨 绿色。圆唇 ,折沿 ,束颈 ,广肩 ,深腹斜壁 ,平底 内凹。器壁有 11 道凸棱。整器不十分周正 ,口、 肩、底稍厚 ,壁甚薄 ,厚约 011 厘米。口径 513~ 515、底径 417~5、高 1212 厘米 (封面 ;图三七) 。 (4)石制品 主要是哀册文碑 ,还有石俑残 件、石洗、玉片、串珠等。 玉片 残留 2 片。均为长方形直角 ,周边切 割规整。可能是玉带上的 。标本 K填土 ∶29 , 边棱突出 ,中心有两个小穿孔。白色 ,质地透 亮。长 415、宽 4、厚 014 厘米。标本 K∶33 ,青白 色。无穿孔 ,正面磨光 ,背面中间刻一道纵向 槽。长 3105、宽 219、厚 015 厘米 (图三四) 。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3 · 汉白玉洗 2 件。形制大小相同 ,其中 1 件 残。标本 K∶3 ,呈圆角“亚”字形 ,直口微敞 ,外 壁直 ,凹底 ,口沿外和近底部有 2 周凸棱。口边 长 10、底边长 913、高 315 厘米 (图三三) 。 哀册文碑 保存完好 ,其形如碑 ,无座 ,碑 侧刻有缠枝蔓草纹。高 115、宽 154、厚 012 米。 志文楷书 ,首“高祖天皇大帝哀册文”,38 行 , 满行 35 字 ,共 1062 字 (图三八) 。自铭为南汉高 祖康陵 ,刘  (刘岩) 崩于大有十五年 (942 年) 四月 ,于同年 (光天元年) 九月“迁神于康陵” (详见附录一) 。 (六)小结 康陵哀册文碑的发现 ,明确了墓主人的身 份和下葬年代 ,证明了南汉有三陵在广州 ,弄 清了康陵和德陵的本来面貌和确切位置。作为 五代十国的帝陵之一 ,康陵的玄宫和陵台虽然 没有成都前蜀王建墓 [7 ]和南京南唐二陵 [8 ]的规 模大 ,但它是目前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布局完 整的陵园 ,地宫上方的圆形方座陵台、神墙四 隅的子母角阙、陵前的廊式建筑 ,这些都为历 代陵寝所不见。此外 ,砖壁圆形封土丘形制独 特 ,改变了汉唐封土以方为贵的传统 ,具有承 前启后的意义 ,为研究我国古代陵寝提供 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附记 :本次发掘领队冯永驱 ,参加工作的 人员有张强禄、廖明全、全洪、朱家振、苗慧、郭 改委、常永卿、范德刚、熊伟、江海珠、田茂生、 韩东等 ,资料整理张强禄、朱家振 ,器物修复陈 淑庄。发掘期间 ,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其他省 市的领导及专家莅临发掘现场指导 ,西汉南越 王宫博物馆筹建处派出技术人员摄录发掘过 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科技实验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4 · ·2 0 0 6 年第 7 期文物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5 · An Excavation Report on the Mausoleum De and Kang of the Southern Han Dynasty located in Guangzhou City The Relics and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Guangzhou City Mausoleum De and Kang are situated at an island named Xiaoguwei , 15 kilometers from the south2 eastern Guangzhou City. The mausoleums which can be dated back to the 10 th century were unearthed be2 tween 2003 and 2004. The former belongs to Liuyin( Emperor Xiang of the Southern Han) , and the latter one , Liuyan( Emperor Gaozu of the Southern Han) . Although Mausoleum De has been stolen many times , 190 celadon jars and 82 pottery jars with glaze were still discovered in the wareroom of the tomb entrance ; among those celadon wares , the porcelains of the Five Dynasties is exquisite. The large2scaled Mausoleum Kang has overground platform and yard , underground palace. The underground palace has been stolen sev2 eral times , but large quantity of porcelain , pottery with glaze , glassware and jades were unearthed. The two mausoleums provide the study on the system of ancient Chinapis mausoleum with important materials. 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