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直指不坠轮回

直指不坠轮回

2013-11-15 24页 doc 123KB 1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269

暂无简介

举报
直指不坠轮回直指不坠轮回 吕仙祖、勇笔王奇谋主着 注:本书由懿敕拱衡堂扶鸾著作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本堂主席关 登台 圣示:今夜恭接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金阙御史陈 降 诗曰:赉诏中州降圣堂。著书颁示泽流长。苍生普度无辞责。立德修功感玉皇。 圣示: 吾今夜乃为颁宣玉诏,降尔道场,玉旨颁宣,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凌霄,痌瘝万众,无时不以苍生是念。兹尔南瞻部洲台疆懿敕拱衡堂,设道场以普度众生...
直指不坠轮回
直指不坠轮回 吕仙祖、勇笔王奇谋主着 注:本书由懿敕拱衡堂扶鸾著作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本堂主席关 登台 圣示:今夜恭接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驾,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驾,其余神人排班候驾。 钦差金阙御史陈 降 诗曰:赉诏中州降圣堂。著书颁示泽流长。苍生普度无辞责。立德修功感玉皇。 圣示: 吾今夜乃为颁宣玉诏,降尔道场,玉旨颁宣,神人俯伏。 钦  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 朕居凌霄,痌瘝万众,无时不以苍生是念。兹尔南瞻部洲台疆懿敕拱衡堂,设道场以普度众生,鸾期传真,阐教济世,以尽代天宣化之职命,允为挽转狂澜,匡正世道人心之中流砥柱,颇尽厥职而建奇功。朕心大悦,如此道场即如暗路明灯,指引众生归向觉路。今乃敕旨一道,命由鸾门五圣之吕仙祖领旨著书,每逢星期五,沙盘木笔,为期一年,命由勇笔主着,题其颜曰:「直指不坠轮回」。以为众生开迷入悟,由觉生慧,达成免坠苦海,能升净土极乐逍遥之境界。旨既颁宣,由此神人用命,以代朕分忧解劳。书成之日,论功行赏。  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甲戍年四月廿四日 九天司命真君 降 吾为《直指不坠轮回》一书为序 夫,今逢末法,人心虽存善慧,可惜恶业绾系,形成业力牵引,灵魂不得清宁,大都直坠九幽冥府。虽然大道普传,众生有幸闻道、求道、得道、修道,但是道虽普传,修道者亦众,却苦受宿累所扰,大都有苦难言。修道子终竟道程而成道果者少,究其因由,即乃落于因果之轮回。   三教普传,广渡有缘,虽然结缘者众,得其妙谛者少。今上天慈悲,畀命鸾门著书开示要义,书名《直指不坠轮回》,顾名思义,即在解开众生坠入轮回之枷锁。今书已将着,吾深愿众生上体天心之仁,有幸阅书,仔细体悟,从书中有所得,则不坠轮回即乃易如反掌。聊述数语,用志篇首,并以期勉众生。                                   九天司命真君 序于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运甲戍年四月廿四日 瑶池金母 降 为《直指不坠轮回》一书作序   诸子修道,即在追求永恒,亦即灵性不昧,而轮回却是灵性受害最大原动力。是以故,不坠轮回亦即可使灵性永恒超脱。各宗教之大开普度,各传教义,广度有缘,因时济利众生,同沐法益,故鸾门迭有著书,阐述修道过程诸般罣碍,以利众生慧觉。际值末劫时期,因果积重,轮回加速,因而修道子所受阻障,日益沉重,为求道程顺利,在修持过程中不可不多悟理,悟理则须阅书,智慧之门于焉打开。今日天降宝典,阐理述法,直指不坠轮回,则书中涵盖修道行持过程,以迄达到究竟境界,俱与诸子有关。甚愿书之着,诸子不分宗脉,仔细研阅,定有所得,则不负天降宝典之苦心,红尘十丈亦多智觉者。                                   瑶池金母 序于台疆丰原懿敕拱衡堂 天运甲戍年五月初二日 九天司命真君 降 为《直指不坠轮回》一书作概论    众生在十丈红尘之中存活生长,既皆有命,因而万物始得生生不息。忝为万物之灵,乃为人之智能高于其它生物。但,智慧之高低虽然是为存活之绝对关键,但却绝非脱却轮回之绝对关键,因为智慧与观念乃属一体两面。换言之,在轮回理论之中,智慧观点仍然因人而异;唯一不变者,即是众生既有生与死、死与生,生死之轮替,亦即轮回之显现。    一般不知修道的众生或许将轮回理论存疑在心中,既然修道子因大多数无法左证,亦有或多或少对此轮回存有疑问,此种不坚定心,在临际命终之时,会产生更大干扰力而使得灵神涣散,无法往生清静净土、极乐世界,反而易坠地狱黑暗路。灵之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坠,经典早有明载,因而灵神受此犹豫意念所紊念干扰,不但一般众生易坠地狱道,修道子亦然。人乃由灵神之真及四大假合-地、水、火、风之成,一旦命终,此真假组合即告崩解,四大假合复归元于大自然,融入乌有。唯一可挽救者即在真灵,使真灵不坠于地狱道,庶几成为脱却轮回之首要先决条件。 但,人对轮回之理论无法心悦诚服,即在无有铁证佐信,因而天降宝书《直指不坠轮回》,将在人之生死、死生之剎那,形神反应以及其反应利弊有所详列述明,以期众生心无所疑,可至无所牵碍于灵神,而灵神之不散已可不坠于地狱道,在人生过程中精修道程则不坠于轮回实非难事也!今已著书,众生有幸,吾颇为庆幸苍生洪庥,因而在此篇首加以批述,即在使众生能有所感戴,并用心阅书,庶几无负天心之苦。 第一章 修行 吕仙祖 降 第一节 生死论    人生必有生死,乃因此绵衍生息。而众生之生,由人身而胎生者,其之生则为一样相同,但其死则各有不一,至百种之间。是以生死之间,有其过程,而造成结果。    但死虽有百种之异,不论病死、横死、溺死、祸死,在临际命终,却有如生者之时一般,均乃痛苦莫名。所痛者,生乃灵神入胎,彷如明珠投暗,一片乌漆,灵识慌张,胎生破体而出,是以婴儿落地,哇哇不止。死者灵神昏昧,似欲离体,因而恐惧不得安宁,体躯器官败死,疼痛莫名。因而生物临死,均有一个现象─灵神特别恐惧,因而特别敏感,体躯感受力亦比平时 敏锐数倍。故其疼痛感觉更如椎心刺骨,从此刻乃是灵神离体,上升或下坠之分判。    一般人不论生前是有修道,或者未得修道,灵神以体躯面临死亡之时都是同一个现象。但其中差别,乃在修道者在灵神恐惧之时,可以得到外力之助(即仙佛引渡),以及自身行持有素,在面临灵神离体之际能有凝神之功,以作自救(以上所列,将在本书逐章详述),可使灵神不致恐惧弱化,而投入黑暗世界。生死乃为彼此之开始,因生而后有死,因死而后有生。所以在此一体两面,互牵互动的关系中,关键就在过程,是否能够知道这个生死的过程,主宰关键就在灵神。    修道法门万千,但却在灵神的修涵最为重要。儒曰「内性」;佛曰「见性」;道曰「守性」,即在以性灵为内修最高境界,亦由此明修道欲达究竟之界,修道子不坠轮回,则灵神的修持功夫不可轻忽,况且他又关键人生生死之主宰力量。 人之生,似如明珠出土,大放光芒─不论其往后必须面对之人生是苦是乐;人之将死,却是一段漫长苦涩阴暗而森冷的过程。将临命终者,其外乃为筋肉颤动,而面色因血气之不行而渐趋灰白。在周身毛细孔紧促缩张之间,寒冷感受愈重,气息之中断直欲随时气绝;因而筋肉宛如寸寸挖割,疼痛难当,神智则渐渐昏昧,这是临命终人之知觉所可体会之恐惧。而因恐惧,神识愈趋不清,灵识宛如受到一片黑色罗网所笼罩,此时任何暖意炉火均不足以助其脱离此一浑噩。而环绕其周遭之亲人因其已似气绝,有者号啕大哭,有者手忙脚乱为其搬动躯体,整理后事;实则此时临命终者最为痛苦,因为每一个震动,每一个刺激,均数倍大于平常的感受,因此也是临命终者最关键的时刻。此时其灵神有如受惊小鹿在其躯体窜乱不安,因哭声如雷响使其惊吓离体则容易窜入黑暗道;相对的震动躯体亦容易使其灵神窜入黑暗道。所以此时周遭之人切记不要移动临命终者之躯体,及莫号啕大哭;此时其人虽已死去,但灵神尚未离体,严格说来尚未死去,尚无须放声大悲哭嚎。 有许多佛门宗脉在临命终者气绝八个小时之内不予移动体躯,并以善友助念即是此意。但是最为关键者却在灵神尚未离体,临命终者能够自我心生忏悔,这是一个光明与黑暗最重要的分界线。每一个人当气息奄奄之时灵神最为脆弱,但在脆弱的过程却有短暂的回光返照,那时灵神清醒。此时自身如能发出忏悔之心,持续至气绝,则其灵神必不致恐惧,基本上已可不直接窜入黑暗道了!这是一般众生基本上际临命终时能够保持忏悔心,则生死门勘透一半。 第二节 修行论    当生命终结之时,躯体之痛苦难当,一般众生俱同。但,生前知所修道之修道子却可不同于一般众生,因为修道子在修道的过程中,不论任何宗脉都有内性的修持,此一内性的修持不但在平素是内功的精修,一旦际临命终之时更可稳定灵神不致恐惧。    即将命终者感觉更加强烈,如果再加上外力的增强,因而产生剧烈的怨恨,则容易因此不平心而坠入地狱道。因而此时最要使其释去怨恨,给予足够的安宁,不再加重其心理上罣碍,才能够顺利的让神识不致坠入地狱道,而这个有利的方法可以分成外助与自救两部份。所谓外助,一般莲友、善友以及助念者均是,敦聘法师诵念超渡也是。此般外助因属他人发心,因而其效益当事者无法控制,更因各人发心不一(尤其敦聘法师诵念,以形象意义重于实质意义,其效果彰否,尤有商榷余地),但一分的付出,有其一分之收获,助念有其不可否定之效益(尤其得当之助念,一切按部就班,使临命终者放松心灵包袱之后,其效倍宏)。   自救之道,意即在临命终者本身神识未尽涣散之时,可以自我帮助神识不坠入地狱道。但有先决条件,分成有修行、有信仰,以及未修行、无信仰四大部份,以及本身生平功过;因为,一旦临命终者生平过业累累,则纵有大罗仙法亦无可助其免坠地狱之道。因而此段理论只适用于生平未有大罪大过者,而如若生平有罪过,临命终之际能够一心忏悔,发此大愿心,则或有 可能减轻其累而得善终。 ◎今先述明有修行者应在临命终之际,以坚诚愿心,凝聚愿力,则借此凝聚愿力,保护灵神不坠黑暗物象之中(此黑暗物象后续将有详述);当然修行者灵神之凝聚,可以在临命终之际产生,快速达成,其主要关键即在生平的精修。 ◎未修行者因无平素修持的苦工,欲凝聚愿力有所困难;但是却可在临命终之时,一心虔诚,以念佛、颂圣或忏悔,使心一致而达到可聚灵神不散,基本上可不轻易窜入黑暗假象之中。 ◎信仰之有无乃攸关个人心志之凝聚,因而际临命终之时,信仰心如果不灭则帮助更大。吾试举其例:佛家有念佛会,尤其在临命终之际,更有佛教徒口中念佛不止,企望蒙佛接引。此一实例,必非绝无可能,只要临命终者信仰心虔诚,则其心声当不下修道子之愿力,定可蒙佛感应接引。相对其它教门,如道家颂圣,举凡道祖、恩主,更及至于师尊、师母、老母等,一心所聚,也非不能蒙圣接引。关键只在信仰心,届时是否可能发挥无遗。   综此而言,凡诸心念所聚,基本上有助灵神不坠入黑暗物象,而种下投地狱道之根。 第二章 解脱 第一节 万缘显示    业识牵掣,因而际临命终者灵识受蔽障,在其意识之间充满难以割舍之情怀,如财富、亲情、爱情等,因而懊恼、怨恨随之涌上心头。俗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但是实则一般人之将死,意识俱皆充满恨意,尤其生平造业犯过之人,当他际临命终,在呼出最后一口气之前一刻钟,生业俱皆如幻灯影片在脑海中盘旋不出,进而神识尽受业累所控制,何来心灵安静?是以当他气绝,灵魂出体,必是直坠黑暗地狱。所以在呼出最后一口气之前,亦即弥留状态,最是关键解脱的时刻。   修道子因在平素即能外行功德,因而日渐消业;内修灵性,可得光明。因此际临命终之际,外来业障干扰较轻;内有圆明灵性照耀,故大多可避免受业累而坠地狱。但是一般修行较浅,或无所修行者,必将如吾所言,灵性如油尽灯枯,日渐暗淡;而心有不释,内无以自主,外无以御力,受业所伏,终将直坠地狱。 第二节 导示解脱    在此刻最重要即为导示。所谓导示,即是在际临命终者处于弥留状态,能够引导其启发自我潜能,控制住莫名怨恨以及不释;因心有难以割舍又无可奈何,故怨恨之心必重。所以,导示者可立即针对其所最难释怀或无能割舍者,在其耳边先行诵念往生咒一遍,紧接针对其心事加以强调,以释情怀,可助其心灵明清而达到解脱第一要素。 吾试举其例,某人有年高父母未善尽孝养,可惜天不假年,其人必对此无所释怀,则在身旁之人立即以往生咒一遍助其先避业扰(此时亦有以经文、佛号、圣号等均可),然后在其耳边 强调,要其释去挂念所在(此处可立即如父母可有财力自行赡养,或兄弟姊妹能够尽孝),以助其力,直到际临命终者神色转为安详为止(一般际临命终者,可及至其八小时之中,助以导示,均有其效。而必须慎记在前篇所云,莫使临命终者加重躯体之痛苦,以及心神之恐惧,则解脱第一要素必可完成。) 第三章 命终之际 第一节 物外假象    凡诸灵神受苦必定有强烈反应;换言之,就如人之受创,容易暴跳如雷。因而,灵神亦同此理。而灵神长久以来,即被假体所保护(虽然是被假体所束缚,但此一束缚相对亦产生保护作用)。所以人之灵神就如同温室之花朵,不知外界之惊涛骇浪,一旦与假体分而为二之时(即是命终之际),则第三空间之假象物障对刚离体之灵神而言,就如一个关在深山的村童乍入城 市一般,眼现的均是茫然不知所措,因此容易坠入物外假象之间,而此物外假象即是黑暗路的门户。    物外假象即为第三空间轮回引力的门户。举例而言,在地府门前黄泉路上有三叉口,此即为一个空间门户。在灵神离体之后,已不受假体保护(束缚),因而空间里各种物象都产生反射,以此而带动引力。是以善者、得道者之灵神,轻清可上升;恶者、不修者灵神重浊而下坠。此即为物外假象引力的牵掣,而此现象颇多,吾再逐一列述。    人一旦命终,呼出最后一口气,其灵识犹在,并且在灵识尚有所知觉之际将会产生许多境识。此一现象即是个人生平功过累积、善恶业障、福缘、道缘、神缘之显现,因人而异。佛家谓之「明光意境」,乃为各人归宿之显现,亦即吾前文所述之「物外假象」,亦有曰之「中阴实像」。不论其名词如何,综结即是灵魂之归宿;因而亦是关键上升天堂、极乐净土,或是下坠 九幽冥府。吾逐一阐述之: 明光意境有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人命初绝,灵识未离体之际: ◎若现红光锐芒,即是此人得南天引渡,可往南天报到。 ◎若现白光灵圈,此人必属佛徒,有道必得往生西方。 ◎若现金光护体,则为返回理天仙真。 ◎若现蓝芒,则此人必往冥府报到。(尚有多种现象,乃为修行他教者之现象,非为本书范围,故无赘述之。) 因此,第一阶段实已可断言此人生平功过福缘,但仍有第二阶段:此处颇为复杂,因灵识已脱体,在此明光意境中,实则已在轮循环中。(此处之灵识均已受过地府审判,因而二阶段的明光非有相连,仅乃灵识所必须面对。) 一、明光境中显现欢乐气氛,若灵识投入必生于畜道。 二、明光显现黑暗甬道,灵识投入必将沦入水族。 三、明光显现飘渺之气,灵识投入必得生于修道家门。 四、明光显现有笼如罩,灵识投入必成残障。 五、明光显现爆声,灵识投入必成凶死之人。 此明光意境之现象,总计柒佰陆拾种现象,无须赘述。吾仅就有用部份提出阐述:   此种明光意境必会产生于灵识初离体之前后,以及通过冥府审判之时;但灵识在生平功过定谳后是否有自主选择之能力?一般众生只知六道轮回由冥府判定,但实则面对此一明光意境之第二阶段时,灵识有所自主。(除了罪大恶极判入阿鼻地狱,明光显现漩涡,巨大吸力将之纳入无间地狱,灵识无法抗拒外,其余均有选择能力。)而其关键就是如何修持,使灵识面对二 阶段的明光仍能保持自主能力。    人已气绝,而灵识未尽消散之时,在三日至十日间会有完整灵魂从聚而显现,谓之中阴身,亦即俗称之鬼魂。当此灵魂在尸旁徘徊之际,他能听见亲人之哭泣呼唤,甚至亡乐杂音等,但其亲人却无法知其响应之言行(除非特殊或是通灵者)。因此灵魂久而颓散,因为他不知阳世人之无法响应,以为与阳世人有所争执或隔阂,因而失望、惊惶、恐惧,紊念不止,黯然离去,一如生前与人不欢而散一般。    此时又遇上一个危险处境,因为灵魂失望黯然最易产生忿怒,与人生前习性无异。因而业识又产生幻相,亦即由灵界与灵魂产生之引力而出现前文述及之物外假象。在此关键时刻,除了先天上已有罪大恶极之罪状而无以避免坠入黑暗地狱道,介于两可善恶差距不大之灵魂,此时走对了路,将可少受累世以后之磨苦。而其关键除了前述灵魂莫受物外假象所惑外,最重要的就在于是否有基本修行了。 第二节 基本修法 所谓基本修法,亦即针对已命终者灵魂之现象的修行法门。虽然说是命绝灵魂的修法,但是这个法门各教均有之,且在平素均已在行持,关键只在行持深浅而已。命终之际,以及中阴身显现,从弥留以至灵魂出窍,有者十天至半月,有者四天至九天,期限虽不等,但大部份都同一个现象,亦即恐惧、惊惶、失望。而这些情绪产生的撞击力,在已失去躯体保护的灵魂而言,有如山崩地裂一般,有颇大的毁灭侵蚀力量。因而最重要的就是保存凝神,使魂魄有赖以维系的力量,才能够面对这个巨大的破坏力而不使灵魂坠入黑暗地狱。吾逐一叙述各家修法的梗概,以供众生就近加强修持。 释门:佛家以明心见性为主,讲慈悲心。但释之一脉,广分宗支,各有所长。不过众生细察之,佛门高僧坐工却无所废,有者至少亦以早晚课以及忏悔行之。禅坐自是凝神之不二法门,所以无须赘述。而早晚课以及忏悔行仪都是必须专注精神,使意念不紊扰于灵神,故凝神之功益,日积月累,达到其效益。 玄门:道家主抱元守一,讲清净无为,亦即使自性外绝于世情;重品德之修行,亦以养生之术而参天地造化,所以道家练丹以日月精华为药引而融会入炉鼎之工。但众生细细研味,道家修法有激发潜能发诸于体外,即是俗称之法术、法力。这些情形都必须以神使气而达到异能,先决条件以将元神凝练不散,终至大成,尚可元胎飞升,故道家修法实已从最基本修法作起。 儒家:首重浩然正气。此一浩然之气沛之可充宇宙,则在人体之内刚正不阿,百邪无所惑乱。故儒家贤哲凭此一股浩然正气,则可破物外假象之引力。此说或有过于抽象,吾作具体之逻辑解说:凡有正气,其言行自不邪祟,而言行不恶,自无业识可乘之机,一旦际临命终,业识无法在其灵识中显现,当然可以免除物外假象之扰。 总结而言,空玄二门以自身内在之修持达到抗拒物外假象之引力;而儒家则以外在言行而培养胸中正气,使灵魂不用面对物外假象。由此可知,在生前孜孜勤勤的修行,不论内行、外功的修法俱有其关键力量。 近世以来,一贯天道以及鸾门道务宏兴,在此二支道场内修行者为数亦多,因而吾并此叙述此二支修行法。 一贯天道─救灵。所谓救灵乃在广渡有缘进入道程,使灵魂得不灭而脱离六道轮回。此一救灵的传道仪式中,有间接领承天命之道子为后学者点开玄关窍,亦即明师一指。在一贯天道中对此明师一指有颇多阐述,唯在本书中有其相关,因此乃再赘述之。 明师一指,开窍神,天地桥连,返理乡有其功用。亦即借此仪式而启开后学者之玄关藏神窍,窍开神舒。如果天道修子能够持恒修道,则灵神不瞶昧,终可避开坠入黑暗幽冥路;所以一贯天道是属救灵,而且是重内修之工夫。更因此可见灵神苏醒则是不坠九幽路之不二法门;换言之,使灵神得以充满清净法喜的境界,亦即保护不受物外假象之引力。 鸾门─救苦。所以鸾门与一贯天道除了一重内修、一重外行之差异,两支道脉实则有表里之异曲同工,更有相辅相成之功用。但既然以外行功德之救苦道脉,如何使灵神得以不昧不瞶?由外行功德圆满可使灵华外露,此在各家均是定论。故鸾门修子由外行而累积,亦属可避坠入九幽路之一条快捷方式。唯,本书主着立论乃在由内使灵神不受物外假象所引而避开坠入轮回,故除以上外行功德圆满外,内修仍然可在鸾门修子身上印证。 际值末法,大道普传,鸾门应运而兴;而鸾门自来即已倡盛三教合一(五教合一),故鸾门修行则三教教义均有遵循者。尤其近来道脉倾向内修为重,一般鸾门修子均有涉猎坐工,故可由此达到使灵神不分之境界。前项有述及一贯天道之明师一指,可点开藏神窍,使灵神不瞶不昧,此乃由外力之助而自身保持之;但鸾门修子无此外力之助,端靠己身修持,虽较吃力,但 实则因从济世救苦为道脉宗旨,是以外行功德之圆满,双管齐下亦必可事半功倍。   综此而言,基本修法即在如何修持,使灵神尚在有自主能力之时,使其保持苏醒而富活力,以备面对物外假象有所保护自己。(关于如何修持灵神之法门,待后述专章阐述之。) 第四章 护法之要 第一节 灵神之恐惧    当明光显现时,有者灵神虽能坦然面对,但绝大部份之灵魂大都恐惧,不敢去面对明光意境。那是因为灵魂本身脆弱,亦即在其生前灵识有自主时即已无法凝神;因而,一旦面对此一先显现强烈光芒之明光意境时即生恐惧。面对强烈光芒而不敢坦然面对,将无以证入光明境界,亦是属于灵魂无法摄受导引(不论是佛光、神光俱无法摄受)。此乃灵魂之自主意识涣散,内无以与光灵契合,外无法抵御物外假象之诱因,终致坠入黑暗地狱。   灵魂在人身死亡之后八个小时之间,其能力正是在脆弱之中。可是当他在逐渐复元之际(亦即四七之间),却必须面对第三空间的大自然力量。所以在灵与人合体之过程(亦即人命存活的过程),必须使得灵魂的自主能力,加强到他一旦脱离人体后,能够保护自己(亦即与光明契合而证入,亦可抵御物外假象的引力)。 第二节 如何在生前修持灵识的凝聚    吾在前述几篇中已有分门别类,将各宗脉的特殊性说明,唯在此另述一种各宗脉修子俱皆适合的修持聚灵法门。 ◎在儒家有沈思。◎在佛家有禅坐。◎在道家有静坐练气等。   在此名称用词上非常容易误导众生,以为修行必须「坐」。实则禅有坐禅、立禅、行禅,更有卧禅;既然禅有坐、卧、行、立,则静坐亦当如是,坐、卧、行、立俱皆如此,而沈思更可不必局限坐在某一地而为之;是以故,聚灵亦可不必拘泥于形式。聚灵既无所拘束,则其关键只在是否有恒心,及其方法是否正确。吾先就此二大项详细阐述之。 一、恒心:    所谓恒心,就是固定而持恒不怠。恒心看似老生常谈,但是却有许多因素使人难以恒心。诸如情绪之不稳定:人生在世有许多与日常事物有密切关联,而足以惑动个人的情绪好恶;加上人类先天上惰性,因而容易因情绪而影响心志。另有因惶恐惧怕而影响心志,因为聚灵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有异常的现象产生,所以惧怕不明的情形下都会影响恒心的实践。(因此吾将会把 聚灵的过程现象明述,以释修者之疑,而不致影响实践恒心。)    方法之正确与否:其关键即在修者是否有用心去领悟它的行持过程。以上是为聚灵的体认,吾再将如何聚灵详述于此: 二、聚灵:   顾名思义,要把己身之灵识由分布全身而达到聚集于一处(或一点)。一贯天道有明师一指,乃借此打开(点开)玄关窍,以利元神出入;但这一原则上之行为,并不代表每个经过明师一指的道子,元神都能在此后自由出入,其关键仍是在精修不怠。所以聚灵也是如此意义,由自身的恒心修持,使灵神由面而点,能够发挥潜异能量,就是有成。    修持的过程又是如何呢?所谓万法归一,在灵神的修持工夫唯有使之入静而已。婴幼儿的成长主要不在于食物而是在睡眠,这就是个明证。灵神要茁壮有力也必须使其入静,因为人之日常不论醒睡之间,因受七情六欲以及人世间诸般事物生态的影响,灵神无法安静,更无法凝聚;所以聚灵的第一步工夫,就是使意念之纷乱,减轻至最低限度(当然能够入静至「忘我」是最佳状况),但并非每个人能够如此顺利,所以有赖恒心去行持。    至于这种聚灵的最基本功夫,是否一定要有静坐而行?吾前述已言及,禅不止于坐,则静亦如是。问题只在于各人如不由坐而行,是否能够入静?换言之,你若能不坐而静,则形式不拘。    昔日苦行者为何要盘坐禅定,此乃以有形躯体之崩紧而牵掣意志之紊念颇有收效,因而衍演成一脉之禅定。今日修行者与昔日修道者背景环境有所不同,所以不必执意于如何修持,应该注意如何融入修行的境界,直到个人的修持能够不受意念的困扰,最明显的现象就是可以入静(亦即进入忘我境界)。也有人不能进入忘我,但不受意念干扰的灵神会显现出特别敏锐的现 象。比如说:耳力听闻清晰;眼前显现明光心识;有时更可串连前世、未来世,亦即有神通现象,此都在正常现象。    最后一个步骤即是要恒心而加紧用功,因为静而忘我即是灵神可不受假体束缚,而可融入天地精华的孕育,可绵绵生息。不过在这个阶段也是最重要,因为灵神既可融入天地,亦即表示容易受到第三空间邪祟的侵扰;一旦灵神不适可立即回神醒来,以免受到不当干扰,久之灵神自有警觉;而变成一体时即可神游太虚,如道家之地行仙境界;更可因此使灵神结成元胎,不受物外假象之引力,而不用坠入九幽地狱了! 第五章 万法根源 吕仙祖 降 第一节 细论    在此之前,本书侧重于著述人之将死,以及其命终之际,那些可能遭遇之情况;以分析重于实述,并且多方举例,其目的即是要让众生先明了,人之死亡乃是灵魂初始面对第三空间之处境,一如新生儿之诞生。由此可以加强众生体悟,本书题颜之主旨。    虽然本书之著述,有以颠倒叙述之著作方式,但为强调如何始能不坠轮回,因而有必要将一般众生命终之后,在第三空间之处境,以及其与修道子所面对之际遇加以区别,俾资劝化众生向道而修。况且前述四章,均有以灵魂之遭遇以及趋吉避凶之阐述,则更可加深阅者之印象矣!今此而后,本书将再广泛阐述,各家修子在生命过程未至命终之际如何修持,更可达到命终之后不致坠入轮回。 第二节 觉证    试举目前诸宗脉道场之修持,大都在行持于宿世、前世等业因之中;换言之,亦即大都停留在行功了愿的进修过程。当然这种修持乃是循序渐进的正宗修道,只不过落于了脱过去因,而对未来果之修证所能得到的效益,却必须千辛万苦加倍行持。(因为尚有过去业的讨报,所以无法达到尽修尽得的境界。)    举目环视目前各大教门道场所传布之道,有各自倡言本宗教义俱能达到究竟之境,直如宗教之春秋战国。实则各大教门以及道场确实有超脱之道,但是却因修持者或心志不诚,意志不坚;或者认理不明等等后天因素,致使各家精髓未能发挥光大。试举佛道而言,大支分流,宗脉纷歧,各倡其说,演绎流传,或有失误,或成别支,以致教义不彰,反有沦为宗教圣务形成人为庶务之争。    昔日佛家精修之士以慧生定。乃以顿悟进入空灵妙境,产生无边智慧,乃得以窥参天地造化而绎传布法,普度众生。道家以日月阴阳之理,得勘玄机,融入天地而生生不息;乃为玄妙而成天地人三才并立无生无灭之境界。但道传不计年,直至今日,宗脉错杂,虽然可得普化众生之便利,但直入空玄妙境之奥理却受日渐肤浅之表面文章所掩盖。因而近世以来,修道子受此误导,乃致多行冤枉路,绕了一圈还是未达究竟。也因此日积月累,重复显现过去业因,渐消渐种,因此无可避免永坠于轮回之中。   所谓十世修来一世佛,亦即以行功了愿渐消过去业,而渐积未来果的现象。另一个对立之观点,所谓十世劫磨一世消,即是以了除夙累的牵缠。上天亦因有鉴于此,乃有所谓末法清算;亦即欲使修道子在迂回之道程中,能够不多绕冤枉路,使过去业显现于精修道子中,了断过去业,造就未来果。由以上理论可以印证出本身欲在道程中行持,不落入轮回现象中,修道子必 须「坚守心志」。   「坚守心志」亦乃凝神之具体作法。须知人之心志乃由自幼受教育环境,及至人文、文化之影响而有所建立其雏型,可从个人平素言行略窥一斑。因而对特定事务之立志,以迄贯彻,均可培养其心志之方向;更因如此心志之凝定,其贯彻力量乃由毅力为后盾。故心志确守,则日积月累,亦即凝聚个人心灵力量,终此一生可达到凝神作用。换言之,亦即外用之言行达到内敛之习性,在此过程中点滴使成恒性,必可帮助于凝神。    「觉证」一词,即为智慧的体验。「觉」在宗教领域中乃超乎世俗之纷扰,由日常事务而印证天地玄奥,达到体验,进而可在玄微之中了悟生死情境。欲求了脱轮回,在生之修持乃正本清源之上策,亦即积极之作法。明悟死后所须面对之事理则乃防杜之消极作法。因而本文主论即在阐述如此宗旨,欲勉众生在世恒修,以达觉证,而可不坠轮回。 第三节 轮回    「轮回」一词出于佛家语。心地观经曰:「有情众生生六道,犹如车轮无始终。」所谓六道,即乃: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以上为三善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以上为三恶道)。众生自无始以来,轮回之间,或时行善,或时行恶,故在六道之中轮转不停,有如车轮无始终,故云轮回。    按行善如行上品十善业,则生天道。如行中品十善业,则生人道。如行下品十善业,则生阿修罗道。如行上品十恶业,则生地狱道。如行中品十恶业,则生饿鬼道。如行下品十恶业,则生畜生道。    依此而论,善业与恶业,此一业识即乃轮回之动力,亦如事发前必有其动机;故众生之轮回即在善恶业识之中。而业识依循轮回之轨迹,深植于众生灵性之中;故在人生过程中,积善行恶乃成累世业识启动之药引。所以要超脱轮回,了断生死,在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之下;在累世业识之深植,唯有消极去弭消它;但未来之因业却可以积极去隔绝它,亦即是广结善缘,避免恶因;一则堵绝启动累世业识,再则避免新造因果,则轮回之动力可在己身戛然而止。正如车轮加装剎车系统,可紧急剎车,避免坠入永无止境之轮回。    轮回,在佛家以因缘转世为主论,而其宗支具体之表率则首推密宗之活佛转世灵童。此一象征,其意义即在因缘的串连,虽然时空之转移,却无昧灵根;由此印证在宿世业识中深植,可以在三世之间具体查察而知。道家也有轮回论,不过大抵植根于善恶皆有报之儒家思想,较少提及业识重于现实;以行善得福报,行恶得恶报,强调轮回之福祸。但不论佛道轮回之立论, 其转世之说却深见于佛道教义之间;是以故,众生亦深受轮回果报之影响。 第四节 结论    在本章所阐述者,以强调人生过程的诸般景况,牵连于累世之间因缘;亦即在累世转生中轮回乃是一股大自然浩瀚力量,以有限而渺小之人力,可以断言无法抗衡此一股无边之自然力。唯有凭借有限之人力(即假体)修行,契合妙法(即修真),由此借假修真才能产生抗力,或者去平衡轮回之大自然力,亦即可由此摆脱轮回之动力。当然这是一个理论,消除轮回动力有分等级,亦即是不受轮回程度,吾等在后章再阐述之。 第六章 轮回动力的现象 第一节 概论    在前章中阐述及六道轮回,既有六道轮回之区别,亦即可知轮回有其区别之等级。换言之,善业之大小攸关轮回转生于何种善道;而恶业之大小亦攸关转生于恶途之分别,此即轮回之动力。    轮回之律例由天地界订,但其基本要素却在个人;换言之,推动此一轮回之力量就在个人所行善恶,故曰由个人主宰。但是完成轮回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在尚未形成轮回定局之前,即是其中之过程却仍可以影响将来轮回之定局。比如说:生前不足善业可资转生善道,但是在灵神修持方面,有足够力量去避免物外假象之引力,则将轮回善恶两道之间仍有自主力量之转寰余地;又如个人过世后得到他人助力。(如:亲人行善功回向,如贵堂「昊天紫绶灵修位」之保调;以及上师、大德、莲友、同修之助念,广聚善愿之力,均有可能扭转轮回,形成另一股影响轮回之动力。)    地界磁场(亦即地府)、地上动力(亦即因果电波)、天界神通力(亦即天津),三个现象组成轮回的动力。但这个动力的变量除了前述个人有其主宰力量外,大自然之间,亦即地球上仍然有一个不可臆测的大变量--即坏、空等大劫。此一自然界之劫数亦能左右人世间轮回的动力。其主要依据即在一个循环的理论:因为形成坏空大劫均因天地间充满暴戾之怨气;如同 水受蒸发上升,遇冷成云,再形成雨水落下地面的循环相同。积怨过重,天地形成大劫,劫数杀残生灵,生灵又形成怨气,如此循环更推动轮回的力量。因而必须减轻它的动力,唯一的方法即是「净土善愿」。 第二节 修行善愿    佛家所谓阿赖耶识,在人体可形成自主光体,亦一切无形动力的源头。人身有三魂,灵、生、觉三魂,各与阿赖耶识形成主属以及互动的牵制力量。阿赖耶识以过去世之因业储存,而下达指令于灵魂。灵魂受到阿赖耶识中善恶业力量的冲击乃分传讯息予生、觉二魂,而生、觉二魂乃支使肉体物质的传令;如此一来,接受善业的指令,肉体物质就愈健康,因为善业没有破坏力;但是一旦接受恶业,那么生、觉二魂就会使肉体物质产生质变,因为恶业本身即具破坏力,生、觉二魂照单全收,只是下达所支配的躯体时产生质变(即疾病)。是以人生在世,因此一传布系统而了结过去因业在今世显现。   于人身躯体之间若有外灵(即所谓冤亲债主),则阿赖耶识下达指示传布至灵魂之时,灵魂已无自主力,不能再下指示到生、觉二魂,因而灵魂受到干扰,以致错乱,此即所谓冤魂缠身之理论。    换言之,阿赖耶识是每个灵神的储存转播站,虽然与灵神同体轮回,但却无自主能力。唯有正本清源使阿赖耶识不要储存不善因业,就不会使三魂受到干扰。而欲求阿赖耶识的净化,最消极的作法只有力行功德,去除前业以及慎种因业,使其不再储存恶业。(此在前着《末劫收圆上理天》已有述及。)   本书「不坠轮回」与阿赖耶识仍然大有关连。试举今世每个人俱都带业转世,亦即已有恶业储存于阿赖耶识之中,因此必受此串连业识的干扰,坠入恶趣苦途之间。因而唯有从己身凝聚一股更大的力量,以阻绝阿赖耶识传达恶业指示给灵魂,而这股力量即是「愿力」。   阿赖耶识是人体中一个主光体,与生即俱,当它的作用在持续当中,有如水之泛滥。(正本清源是泄洪疏流,或另引渠道,但是在无能为力之时亦可先筑堤堵绝)。因而在人身之中,即是以灵魂所主宰之心识发大善愿去修行,以此修行大愿发出的力量去堵绝阿赖耶识所发布的恶业。当然堵乃下策,是为通权之一环,以修行大愿去堵绝,然后一直坚持修行,就像时时刻刻 再增强堤堵的坚固。当个人修行到标准程度(亦即不受三魂的支配),就可不受阿赖耶识的困扰,亦可不坠轮回矣!    所谓不受三魂所支配是何境界?下期再述。 第三节 三魂合一    在生命存续过程之中,三魂在人体内所能发挥之功用,乃分别如下: ◎灵魂入于玄关藏神,乃主掌眼睛视觉;入于心,乃主掌心识。故灵魂之功用在人身处于主宰发号司令之地位,而且其能量亦是三魂之冠。 ◎生魂仍入于脾、胃,主人身之动静,为主掌人身存活之延续,故在人身乃处于辅佐之地位。 ◎觉魂入于肝、肾,在人身主掌气力之支配,在三魂之中乃属负责执行动力之地位。   人身三魂各有所司,再配合七魄,乃形成生命之整体;在生命过程之中虽然共聚一身,且各有所司,但因人身之假体阻障三魂之聚合,故其能量仅能布达于肉身之间,无法使其能量融入大自然而发挥淋漓尽致。而肉身之所以阻障三魂,虽然有些先天之合聚,此所以能形成生命体之先决条件;但肉身之质变却又因源于三魂所传布之业识;因而三魂与肉身又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    在修道过程中有许多得道之士(不论佛、道,以迄各宗道场)均有显现异能力量,比如说六大神通,以及道家术法,甚至潜移默化,脱胎换骨,使人身灵气外露,俱是三魂已突破肉身阻障。三魂可在人身之中合一聚灵,乃可使三魂之能量融入大自然而不受肉身之阻碍,于是形成超异能力,即为俗称之神通法力。   三魂合一,生前可得显现无量光能;在生命断绝之时更可以因三魂凝聚而使七魄不散,仍然形成一股完整灵体;因而亦可不受物外假象之引力,更可不受灵界中之破坏力所干扰、侵袭,而使地界磁场失去效用,则不用坠于九幽冥狱,直升天堂。(此一三魂合一现象,在生命存续过程中,已得之修道者即为地行仙,属半仙之体。) 三魂各有其用,因在人体之内共聚而各有所司,且时期过长(生命之过程动辄数十年);而三魂又因业识之传流,故亦各成自身之执识,此所以三魂不易合一。而生命灭绝之时,三魂又各归所司:灵魂入冥,生魂入坟,觉魂入禄位,其来有自。因此,在修行过程中唯有赖于先从灵魂之点醒着手。 欲使灵魂不灭,必须由心生愿,以强力约束,如戒律或惧慎,以此使愿无止,久成愿力,而可使灵魂永受愿力之保护而感召生、觉二魂。此在修行法门即是大愿力护持,终可修成三魂合一,不致坠入轮回。 第四节 推波助澜之三毒    贪、嗔、痴三毒,本为人性之劣根,但劣性将蒙蔽灵神,造成更大之恶浊,使灵神无以御卸轮回之动力,加速轮回之引力,故不可不慎。 贪─乃人性入于心,其意即贪求无厌,心无止息,无边心念由此而生,念业于是加速各人轮回,以致业识、业报接踵而至。 嗔─乃人性之火,易起无明,不驯之气。故嗔念动火起烧灵明,则对修行者之聚灵适得其反,焉得无害? 痴─乃人性之迷思,易乱神。凡有所痴,不论痴于情爱、事物,终必乱神,神乱则无以自主。   综此而言,三毒各有其害,或在灵性,或在人身,但此均以害灵神为甚。贪入于心,嗔成于性,痴执于神,在人生过程中将是一股恶浊之动力,足以使修道人或者一般众生,因此三毒而使累世业识更加强了力量;使得轮回动力因此三毒之植入众生意识而无法自拔;在生命过程中无时不受轮回动力之牵掣;就像地心引力之于人体,两者形成不可分割之密切关连。唯有在生命过程中对此三毒分别有效之抑制,始能切断轮回动力之引线,也才可能在人生过程中修行究竟之法门。 第五节 生生不息之戒律    即然轮回之动力是难以抗拒,且在人生过程之间无所不在,则各个灵神欲求不使动力引入轮回之间,唯有从生命体作起。所谓生命体,即乃人之灵神与躯体合为生命体,亦即有形有相之活体。为有效使生命体不受浩瀚轮回之动力所牵引,必须在此生命体构筑一道坚韧之防护罩,而戒律即是最佳之防护罩。   昔日佛、道两门之修行者,为何都以深山大泽为清修之地,一则远避尘嚣,再则也以苦行而修;在僻境之间不但情欲易断,而苦行守戒亦可以此惕励身心,待修行有成之后再入世而救世。当然在如今台疆一地,以昔日苦行之修持已不可能。但是时日变迁法亦迁,今日之修道者不但不可能深山大泽去清修,更因道在火宅,人道首先,因此圣凡双兼才是目前普及之修行。因此,苦行唯有靠己身之强力约束,使佛规、道戒深入心灵;更因此一强力自我约束,可使灵神受到强力震撼,容易使灵与体契合无隙。    因此,戒律的力量是足以保护每个修道子去抗拒,解卸轮回动力之牵引;只不过关键在各修道子如何去面对戒律?佛、道两门戒律虽然有不尽相同,但众生仔细研阅 吾所阐述戒律之力量,其所以产生乃在个人之强力约束,亦即个人之意志戒律胜于戒律本身之力量。 第七章 神丹  第一节 概论   所谓神丹,即为丹神,在道家尤其重视,除了龙虎山以及茅山、祝由等支脉以法为尊;故,修行者不以丹神鲜矣!遍观今日寰宇之内,诸家修道虽然分门别派,而且宗支林立,但实则细 分只有内外之别而已,修丹即为内修之功夫。五大教虽然入世、出世,传教布道兼而有之;但,修道子同处一宗之内,有者修行法门却不尽如一,因而实有必要将之阐述。况且,丹道之究竟更是可不受轮回之境界,因而本书之内有专章阐述。 第二节 何谓丹道    丹道,乃道家内修之主流,渊源可上溯自玉虚宫元始天尊,由一「炁」化三清,乃丹道之大成。所谓「炁」,即乃天地之精华。而人身秉赋既承于天地精华,因而以先天之「炁」培育后天之丹即乃丹道之主论。但是,数千年之传承衍绎,丹道自然也形成许多旁支别流,因而传世之中难免有所以讹传讹。   自道家由老君驻世宏法以来,分成内外双修法门;经典传世一般误为外修,而养生一般视为内修,实则内外修行法门交错为用。而老君所传世之炉鼎炼丹更是后世尊为丹学之祖。今日台疆一地,丹道之学亦因道气蔚然成风加以带动,可谓研习者如过江之鲫。但是其中却有因或一知半解,或私心为用,因而未将神髓尽皆传世,实乃丹学之一大憾事。丹道重坐工,因而与它教有所抵触,因此受抑制,亦为丹学未能尽皆阐扬之因素;唯在如今末法时期,各家应运普度,丹学自不例外,因而在此稍作批注。 丹道大致可分成二脉,一者主「功体」,二者主「丹神」。吾详加析解: 功体─乃由修子接受传承(此为形容词,亦即密家之灌顶,灵学之启灵),使人身之气机结成动力,如滚雪球般在人体之内运行,直至凝聚人身真气,九九八十一旋转丹成,可达九重境界而突破肉身;而此一修行法门无他,唯有勤于坐工而已。当然,气机运行自非一帆风顺,有名师指导自是不可缺少之要素。 丹神-此乃道家元神之说,以气养神,如胎儿之在母体,端赖脐带输送维持生命;人之元神在人体之内一如胎儿,以气养神即是欲使此一元神可突破假体,道家神游太虚即为此一法门之究竟境界。但,其修行法门因涉及灵神,较易受排拒,斥为异端,故修行者少。但今日圣教宏扬,台疆一地,道场林立,此一修行法门亦将日渐受人所知;但在目前恐修者易入歧途,故不多阐述其法。 综观此一丹道之法门,或可粗略划分为,一者以气养丹,一者以气养体;分成内外或也中肯,但其修行法门却不出于坐工,故又难以划分内外。因而修道者切记,无须强制区分内外法门,依循步骤进修,自然无碍。丹之既成,既可超脱假体,则当可不受轮回。是以故,欲求不入轮回,丹道之修行也是一条明路,仅在明辨是否可依循此一法门以及自身之胜任能力。 第三节 圣魔一线    所谓「万法惟心,殊途同归」,在道程间或修行法门上俱皆如此。五教虽然各异,但其教义却总汇于劝善之信仰而已。丹道在法门上虽属道家之一支,但亦无可脱此窠臼;因而修法之过程,一如其它教门之心法,有其殊胜者,亦有其弊害者。总而言之,亦即修成成圣,不成入魔,两极利弊之分。    所谓成圣-在修丹奠基而后必须加以勤修恒持。丹如璞玉,未成一如顽石,须经雕师加以精雕细琢,而后成玉成器,姑能散发玉华。修丹亦如是,必得细心修持,恒心修持,始足以聚气,九转成丹;而且,成丹更比炼药成丹更加百倍辛勤。炼药有三个基本要素:药引、药材、炉火。此三者丹炉炼药不可或缺。修丹亦如是,须有药引(即为师授),须有药材(即为本身之 资质)、炉鼎火候(即为细心、耐心之修持)。 昔日仙人炼药丹,不但如此三者具备,更是时时加以注意火候,因为火过旺盛,易使药材变贸;火过弱,不易使药材发挥淋漓尽致。因而,修丹之坐工亦如炼药丹,须有细心去养丹,须有耐心去护丹。因为聚气成丹此一过程是在奠基之间,最怕气驭不驯、气行不纯、窜气不顺,尤其更怕外力之干扰。昔时乃怕受惊扰,以及本身脾气火性之无名;今日仍然相同,只不过今日胜于昔时,乃在道与法普传。    际值末法时期,诸天仙佛因应有缘助道广渡,时有加持,则修法者今胜昔倍数有余。但是,修丹过了奠基而后,进入九转成丹,以期九重境界,可使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之境界,却是一关尤胜一关苦。昔日修丹者,个个俱有天劫须度,能够圆满劫数始能飞升得道;若不能圆满劫数,纵然修丹有成,也只不过地行仙一个。今日末法时期,天劫已免施于各人,但各人夙累业 障,阻碍修法却也不下天劫,因而修丹者必须有所觉悟,始有成圣之境界。 所谓魔-任何一个法门,修持过程绝无可能避开魔扰。盖,魔可分内、外以及入魔三种;内外乃为区分之形容词,入魔则是结果。魔扰既分为三种现象,乃逐一析解: 内者之魔扰─有从岔气,有从自性而乱。岔气因何会入魔?因为丹道乃为三灵合一之道学心法,以精气神合而成丹,故岔气则牵一发动全身,因此有异于道家另宗练气之学。岔气在初学者尚无大碍,但愈进入,功行愈深,则一旦岔气则有伤身,导致陨命之虞。而自性魔扰,一则有关智慧所判明,再则与后天脾性有关;因为性起火升,火升则使气虚,因而在整个修法过程亦是一大关键。    外者魔扰─在修丹法门中唯有勤于坐工,先聚气而后行气,以迄御气;能纯气御周天,足而盈余,气化生精,精气护神,入于丹田,三灵合一,在丹田气海之中始克成丹。再运丹九转,功行愈深,重重进级,九转丹成。因而坐工之际深怕惊扰,此一惊扰,有无形与有形之分。无形乃来自灵界(即为业障、冤欠以及阴煞冲犯等),因此一外来灵力之干扰,使得元神无以入 丹田,或入丹田却因外力之牵制,时时冲击,终致涣散,或者入魔;此一现象有如婴儿熟睡,巨响之下立即受到惊吓,哇然而哭,同一道理。有形者乃在修法坐工之际,受到人为物体之骚扰冲撞;因物体之撞击,使精气神之驾御无法顺畅气行,因体驱之震动而有涣散,气散精失,则神失于护持,导致入魔现象。   入魔现象─入魔乃一结论。因为修法有利有弊,法成丹成;但是法不成,从修习过程之种种蜕变,产生躯体因为反自然变化之原则,因而耗弱败坏不一而定。一般均以为入魔其义即是发疯错乱,实则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丹道乃以精气神为用,假身为体,仍然受囿于大自然之定律。丹道功行浅者仅由岔气并无大碍,但功行愈深入魔将不止于岔气而已。从初级上溯,功体愈深则受害愈深;初时有因躯体形成病障,导致沉痾之病母,及至影响于丹神之际,则万劫不复,此为修丹道者不可不慎。    语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一个法门亦皆相同,如若不能熟知,贸然投入,慎之!戒哉! 第四节 总论    丹道上溯宋时,即有汉张子房编着《道藏》,收录道家典籍,其中载明三宝天君,即天宝君、灵宝君、神宝君(此即为今称之三清)。有《云笈七签》收录 元始天尊所演说《洞真部经》,是为道家大乘法,其中即是丹道衍记;但是却有颇多禁忌,如饮食、起居、脾性以及资质等,并且注明修丹入魔乃为天劫之一;因而,魔考几为丹士之畏途。但为何丹学却演于 元始天尊,受后世道家所尊崇?此乃时代背景有关。    宋前无有佛、道之分,唐三藏法师所绎《华严经》有云:「普观众生发道心。」由此可知,在此之前,佛、道修行者一律称道人,因而道家修行者为有别于佛家修行者乃倡行丹道,以别佛门禅宗,此有其时代因素。而今时运变迁法亦迁,丹道之学虽为道家大乘之法,但在昔日之修道环境下,修成者屈指可数。时至今日,阻碍更大,其关卡仍未消除,因而修行者更宜倍加 谨慎,若无万全,则切忌贸然投入,以免挽之不回也! 附注:其禁忌中仍有丹药为辅,以补修丹之不足。因现今法令药物管理严格,故不列入正文,仅以附注为补正。 第八章 劫 第一节 概论    修道子在修道过程之中最怕有劫数,因为劫之形成乃累世以来即已默默孕育,直至时机成熟而显现。并且劫数又是在因果未尽了断、轮回不止之际,随着灵体业识而转轮于宇宙之间,故无从捉摸,无从堵绝,唯有在道程精修之际预防而消弭它。但是整个劫数却又因为整体万象众生的互动而产生各种不同形态,所以预防亦属甚难;甚至修道子在整个道程之中已经注列劫数中人。不过劫数虽然无可抗御,但却非绝对;因为每个修道子,诸如精修心志、大愿行持,更甚至法门行持等后天因素仍是一个关键。比如说:道场掌舵人如果能够引领一修正确路线,则可免许多无谓劫数。 许多劫数之产生,人为因素亦属不可轻忽,诸如:西洋异教有集体自杀、殉教之情事,则此一劫数乃为人为因素矣!所以修道子在面对此一不可预测之力量过程,唯有自行审酌。再者,诸大教门都有较消极之弭劫方式及仪式,许多忏悔、赎罪、持咒、念经,均是在以心念起愿,以坚持愿念而弭消宿世不善动力,以期化弭劫数。是以故,修道子在行持之间仍不可忽视此一法施、无畏施兼行之愿力。   劫数从宿累所形成之灵劫,以迄身体之灾劫,而至人际之间互动所产生之不测劫,俱是修道子须去面对它。因为它将打击或者败毁修道子之灵根道志;一旦不能精修,则何以超脱轮回?所以劫数也是不坠轮回一大阻障。 第二节 避劫    劫因既已在夙累之中形成,唯有在今世以消极之避劫,而积极去慎防新劫因之延续。   凡是修道子自古至今俱难避免灵劫、身劫以迄天劫,总在道程之内形成重重阻力,一则以为了结宿世业累,亦可藉此而使因果有所了断;再则亦使天地怨力有所疏泄,即如水库亦须泄洪,以成正当功用,一般所谓天劫即是如此;在天地间灵障遍处,以各种积怨所附为普遍,因而形成山精水怪、魍魉魈魅等是。人生在世,各有互动,由互动之间产生人际因缘,因此亦连带产生恩怨;所以天地之间多有不释之怨结,有如目前工商社会使用电讯频繁,造成空中电波复杂;天地间亦因此一怨结不释,造成人灵之阻障,产生各种异象之劫数。 关于人身罹祸之灾劫更是变化莫测;是以故,劫数在人生过程乃属一大杀伤力量;唯有在道程中以心志愿力作防护,进而以共修共善之愿力弭消天地间推动劫运之力量。因为劫运在天地间无从绾系,更无可截阻它之孳生;因而唯有消极保护自己才能避开它。而保护自己又无可能独善己身,因而必须以共善愿、共修愿凝聚此一力量,在天地间清除劫运之力量,所以谓之消极避开。    但是在宿累之劫运既已形成一个定数,消极清除避开它,同时更必须谨慎不要再启或触及新的劫因。新的劫因由点而面,俱是由个人之怨结恨意;因此恨怨之气乃人之念念所注最为不易化解,正如人之善念精诚不涣,分属善恶两面各有其不容忽视之力量;因而必须由个人作起,推广至大众。若天地间只有仁善之念而无恨怨之气,则不但劫因可消,天地更可成祥和净土; 因而在避劫,唯一即是消弭怨恨,广发善念。 第三节 应劫与了劫    佛家修道士有唯识一宗,乃在印度本土盛行。以了断宿世业障以及穷究性命之修为义理,其依据即是在《解深密经》,有云:「以苦行戒律,一则守心修行,一则苦行了结业障,是为瑜珈宗是也!」因而,佛家修行亦属颇为正视肉身之劫数。西洋基督教亦有一支修道院,属浸信教会,其修士、修女均有以身受鞭,以此苦磨作忏悔,祈求解弭人生苦难。诸此种种,俱是先以苦行灾难之自我惩罚,希冀消弭前种恶因(即今日之前,诸般恶业罪过);此于儒宗之自省有所异曲同工,唯较激烈而已。 今日东土修道子大都穷究于义理而忽略了实践,此因回溯于佛陀住世以及佛灭后年间致力于弘法,故佛陀涅盘之后在天竺一地,都有论师之修行者而少有苦行者;影响所及,佛法虽宏扬,但唯识一宗却几近
/
本文档为【直指不坠轮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