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_何叔涛

2013-10-25 5页 pdf 992K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3215

暂无简介

举报
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_何叔涛 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 何 叔 涛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 , 我们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民族归属。 民族问 题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向题 , 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然而 , 什么是民族 , 如 何给 “民族 ” 下一个科学的 、 比较完整的 、 各门学科都能适用的 、 绝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定 义却是 困难的 。 古今中外 , 不同的学者和政治家分别从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出发 , 根 据 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允度 , 分别对良族下了不同的定义并相应作出了界说 。 自从斯大 林 � � ...
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_何叔涛
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 何 叔 涛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 , 我们每个人都有 自己的民族归属。 民族问 题是当今世界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向题 , 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 然而 , 什么是民族 , 如 何给 “民族 ” 下一个科学的 、 比较完整的 、 各门学科都能适用的 、 绝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定 义却是 困难的 。 古今中外 , 不同的学者和政治家分别从不同的学科性质和研究目的出发 , 根 据 自己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允度 , 分别对良族下了不同的定义并相应作出了界说 。 自从斯大 林 � � � �年在 《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 一文中提出 �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 同语言 、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 , 毋 这一著名定义并在 � � � �年的 《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一文中又加以重申以后 , � 几十年来 , 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围绕这一定义进行争论 。 �� �� 年底 , 《民族研究》 杂志社曾组织国内知名 学者进行过专题讨论 , � 尔后又有部分学者 �包括笔者在内了 发表过一些这方面的文章 。 � 这场学术讨论充分体现了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不少文章都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作了有益的 补充和修正 , 其中亦不乏持较多的否定者 。 然而事隔几年之后再来 回顾 , 感到遗憾的是 , 当时很少有人能够从与民族问题相联系的角度来分析民族现象 。 包括那些对斯大林定义持较 多的否定意见在内的文章 , 亦未能改换认识角度 , 从根本上实现方法论的突破 。 对斯大林民 族定义的批评 、 修正和补充 , 以至重新下一个民族定义 , 仍然是囿于斯大林的理论模式。 就 笔者当时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观点来说亦不例外。 当年那些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批评 、 修正和 补充的学术观点 , 现在看来 , 基本上局限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 � 民族共同体的特征究竟有几个 � 是斯大林说的 “四大特征 ” , 还是五个 、 六个 , 或者只有两三个 � 特别是怎样把 “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 划分得更细一些和更 清楚一些 。 �二 � 究竟哪些是民族特征 , 哪些不是民族特征 � 除 “ 四大特征 ” 之外 , 还有哪些民族构 成要素应作为民族的特征 � 对此 , 有的学者提出“地域不是民族而是国家共同体的特征 ” � � 有 的学者分别提出了民族自我意识 、 民族自称 、 族内婚等应作为民族特征写到民族定义之中。 � �三� 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上述民族特征或构成要素之间的相耳关系 , 即谁 先谁后 , 谁决定谁 。 哪些是民族形成的条件和前提 �哪些是民族形成后的表现形式和基本内容 。 � 《斯大林全集》 第 � 卷 , 第� �� 页。 � 同上 , 第�� 卷 , 第��� 页 。 � � 参见 《民族研究》 �� � �年第 � 期 、 第 � 期有关文章 。 � 笔者文章即 《斯大林民族定义评析及对现代民族特征的探讨》 , 见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 � � 年第 � 期 。 � 贺国安 � 《关于人们共同体与民族共同体的思考》 , 见 《民族研究》 �� � �年第 � 期 , 《斯大林 民族理论模式驳 议》 , 见 《民族研究》 ��� � 年第 � 期 。 此外 , 还有些文章从现实的民族过程出发 , 对斯大林 “四个特征缺少一个就不能成其为 民族” 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 笔者认为 , 上述围绕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讨论 , 从研究的方向和学术价值来看 , 有助于我 们进一步对民族这一人们共同体的各种特征和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及表现形式作进一步的探讨 和分析 ,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理论研究的深化发展 。 然而 , 由于研究方法和研究角 度的局限 , 这场学术讨论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明确提出民族与其他人们共同体的本质区别 , 因为共同地域 、 共同语言 、 共同经济生活乃至于自我意识与共同称谓等特征不仅为民族共同 体所具有 , 其他一些与民族有密切联系的人们共同体亦不同程度地具备 �对此 , 有些学者已 经指出过� 。 � 因而单纯从特征和要素出发所下的民族定义 , 很少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对民族 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 对探讨民族共同体自身产生 、 发展 、 消亡的规律, 即对民族过程的客观 规律和民族问题的由来与发展趋向的科学研究 , 亦难以达到入门的 目的 。 而在民族主义思潮 茎延 、 民族问题普遍困扰着人们的今夭 , 使人们从认识什么是民族人手 , 合乎逻辑地去理解 什么是民族问题 , 从而达到进一步去研究民族过程与民族问题产生发展规律的目的。 这种客 观要求对于体现民族定义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 充分展现民族定义与整个民族理论体系其它内 容的有机联系 , 是非常重要的 。 由此出发 , 笔者通过对自己一贯的学术观点的反思 , 得出了这样一个看法 � 要对民族这 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下一个科学的完整定义 , 必须按照上述要求来更换认识 角度 。 首先 应指出人们是根据什么来进行民族划分的 , 即人类社会民族的划分和其它人们共同体的划分 有什么区别 � 其次应根据民族过程的客观规律来概括出民族的本质特征 , 再次是应根据民族 的本质特征明确指出民族共同体与民族问题之间的必然联系和逻辑关系。 只有这样给民族下 定义 , 才能认识民族与民族过程 , 并进一步理解民族问题 , 以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和 规律 , 为党和国家制订民族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 同时对民族研究的各门分支学科提供带指导 性的、 ‘具有哲学意义上的科学方法论 。 在学术界有关争鸣意见的启示和对自己以往学术观点反思的基础上 , 通过近年来对民族 现象和民族问题现实的观察 、 分析和思考 , 笔者提出这样一个不同于以往并对过去的理论进 行修正和再认识的民族定义 , 表述如下 � 民族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分的人们共同体 , 同时又是具有凝聚力的利益集团。 最初的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崩溃的基础上形成 , 但却丧失了氏族部落的 社会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在原有民族分化瓦解重新聚合的情况下 , 不断有新的 民族产生和发展 。 只有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 民族才能通过融合走向消亡 。 构成 民族的要素和进行民族识别的标志是共同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文化 , 一定程度的经济 联系性和大致相同的经济模式 , 以及建立在共同体经济文化生活基础上并受到族际 关系所制约而强调共同起源 、 反映共同利益的民族感情和自我意识 。 这一表述 , 字数稍长 , 但作为对民族共同体理论上的再认识 , 基本可达到上述要求 , 实 现科学性和完整性的统一 。 民族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分的人们共同体 , 这里的文化当然是广义的文化 , 泛指人类社 ’ � 见 《民族研究》 �� �年第 � 期及 ��台�年第 � 期上贺国安文。 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 其内容包括语言文字 、 风俗习惯 、 宗教信 仰 、 伦理道德 、 文学艺术 、 科学技术 、 社会思想 、 价值观念 、 体育�卫生以及经济文化类型与 生产生活方式等诸多内容 。 这些方面的异同决定了民族的分野 。 人们判定某人或某些人属于 某个民族 , 往往先从观察他或他们操什么语言 , 穿什么服衰, 过什么节日 , 有什么样的饮食 习惯和生活禁忌 , 住什么样的房屋人手 � 然后再看他或他们以什么样的经济手段谋生 , 以什 么样的生产方式与其他人们发生经济生活的联系 � 再进人到他或他们具有何种宗教信仰、伦理 道德和价值观念 , 崇尚或喜好何种形式的文学艺术 , 和周围的人有何种共同的精神风貌及心 理 、 思维 、 行为方面的特点 � 最后是了解其父母双方的民族成份 , 从小受到熏陶的父方或母 方的民族文化环境与氛围 , 本人的民族归属感和其主观意识所归属的民族共同体的人们对他 的认同乙这样一个由浅人深 、 由表及里的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是极其具有普遍性的 , 在民族 学家和其他职业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头脑中 , 这一过程也是一致的 , 其区别仅在于不同的 人们推理到达判断停留的深度和广度有所不同 。 一般来说 , 普通人的判断和推理往往滞留于浅表层次之中 , 但 “按文化来区分”却是共同 的。对此 , 熊锡元先生曾谈到 “文化不仅表现一个民族的外在风貌 , 而且是它内在的 ‘灵魂 ’。 一个民族的成员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 都受其文化模式的制约 。 ” � 他还指出 “一提到某 个民族 , 除了外貌 、 体质等特征之外 , 我们面前 自然就会展现一幅该民族所特有 的 文 化 图 景 。 譬如说到蒙古族 , 其文化模式的图景就是 � 畜群 、 草原 、 牧歌、 马头琴 、 蒙古包、 烤羊 肉、 奶茶屯摔跤 、 骑射 、 历史悠久的蒙古文字 、 当年叱咤风云的成吉思汗 , ·“一 。 还有许多 民族 , 几乎同它的某一两种风俗文化同义 , 例如藏族—哈达 , 傣族—拨水节 � 汉族—春节、 雕梁画栋与楼台亭阁式建筑 � 回族—清真寺 � 苗族—芦笙歌舞 , 壮族—歌好 多白族—三月街 � 侗族—凤雨桥 , 等等 。 ” � 因而 “按文化划分” 开宗明义而又准确无误地揭示了民族与其他人们共 、 民族问题与其它社会问篡的本质区别 , 无疑地有助于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 的 复 杂联系性 、 人的社会属性的多元特点产生进一步的 理 解 和 认 。 因为不同的人们共同体是从社会生活的不同角度来划分的 , 以与民族有着密切联系的其 性识 它人们共同体来说 , 如阶级是从经济的角度 , 根据人们对生产的占有和人们在生产 、 流 通 、 交换 、 分配过程中的地位来划分� 国家是从地理的角度 , 按照政权管辖的疆域来划分 � 、 种族是从人的自然属性的角度 , 依据人种的生理特征来划分 � 政党是从政治的角度按其所代 表的阶级及政治主张来划分 � 而宗教团体则是从信仰的角度 , 按其信奉的神学体系来划分的 。 然而仅就文化的差异是不足解释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发展的 , 因为民族还是个具有凝聚力 的利益集团。 马克思曾经说过 �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 ” � 对共 同的利益的关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纽带 , 在深受民族关系所制约的民族自我意识中 , 强调共同起源和共同文化在很大程度只是为了维护共同利益。 “民族是个利益集团 ” 即从本 · 质上说明了民族问题是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和关乎到民族利益的社会发展问题 。 在各民族 之间的交往中 , 一方面不仅存在着互相学习 、 互相吸收的文化互补性 , 还存在着因经济类型 不同而交换产品 、 互通有无的利益互补性 � 另一方面亦同样不仅存在着因文化模式不同所引 起的误解和冲突 , 而且还存在着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不同所引起 , 并被剥削阶级 � � 熊锡元 � 《略论民族文化的全民性与整体性一对 “两种民族文北” 论的再认识》 , 见 《民族研究》 �� � � 年第 � 期 , 第 � 页。 � 马克思 �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 �第一篇 � 》 � �� � �年 � 月 �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 卷 , 第�� 页。 利用和扩了的利益矛盾 。 因此 , 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 , 不仅有文化的因素 , 而且还有经济和 政治的因素 。 对于民族过程 , 即民族共同体的产生与消亡 、 发展与变迁 , 民族共同体之间的 同化与异化 、 一体化与分化 , 民族文化的承传 弘扬与创新发展 、 吸收和传播 , 经济 因素和作 为经济的集中表现的政治因素同样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 。 正因为如此 , 民族问题才能成为人 类社会中综合性的较为复杂和重要的社会问题 。 最初的民族起据闰�厚始社会末期崩溃了的氏族部落组织 , 但却丧失了氏族部落制度的社 会职能。 揭示了民族与氏族部落之间 , 不仅有着阶级社会之前与以后 的时代差别 , 地缘基础 与血缘纽带的划分标淮区别 , 而且还存在着性质的区别 。这种本质的区别就是 , 民族仅仅是 一种社会组织和人们共同体形式 , 而氏族部落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和人民共同体形式 , 而 且还是一种制度 , 具有社会管理的职能 。 这就从根本上理顺说清了民族与氏部部落的相互关 系 , 并和那种将氏族部落亦当做民族共同体的一种形式的 “广义民族 ” 说区别开来 , 继承了 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 一书中提出的 “从部落发展成了民族和国家 ” � 的正确观点 。 在原 有民族分化 、 瓦解和聚合的墓础上不断有新的民族形成和发展 , 则揭示了民族起源多元性和 统一性的有机结合 , 克服了 “单线进化论 ” 的局限性 。 而只有到 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 民族 才能通过融合走向消亡 , 则指明了民族和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 以上的概括和论述 , 表明了民族共同体的性质和民族与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 这 种特殊性和复杂性就在于 , 民族虽然是个利益集团 , 但它仅仅是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分 , 因而民 族并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和政治实体 , 也不具备氏族部落和国家政权的社会职能和 功能 。 民族间的利益冲突 ,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和国家与国家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 地区与 地区之间 , 以至不同的经济实体 、 政治团体和宗教团体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 。 通过上述阶级 、 国家 、 地区、 经济实体和政治 、 宗教团体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 。 不与上述现 象相联系 , 不通过上述现象所反映的民族冲突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如此 , 民族问题才成为社 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 当然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特殊重要性的一部分。 但总的来说 , 只有 通过社会发展总问题的解决 , 民族问题才能得到最终的解决 。 事实上 , 民族是个利益集团 , 但并非是内部利益完全一致的整体。 民族利益常常是和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结合在一起的 , 不能离开国家和阶级的利益来侈谈民族利益 。 单一民族国家是这样 , 多民族国家也是这样。 因而民族的划分很重要 , 但不是唯一的 。 很多时候 , 政治和经济的划分要比文化的划分深刻 得多。 我们既要看到人们之间民族文化的差异性 , 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 关于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特征 , 即划分和识别民族的标志 , 本文提到的共同历史渊源 、 语言文化 、 经济生活的联系和民族自我意识这些民族构成要素 , 早已为人 们 所 熟 识。 应当 说 , 这些构成要素对于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必要的 , 缺一不可 。 然而在不同时代 、 不 同 国 家 和地区以及不同的民族关系下的不同民族中表现却是不同的。 往往会出现上述民族构成要素 之间此显彼隐 、 此隐彼显 、 此起彼伏、 彼起此伏 、 此长彼消 、 彼长此消以及同质异构 、 异质 同构等种种复杂情况 , 以致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民族界�限有时是明显的 , 有时则是模糊 的 。 特别是民族自我意识 , 在民族关系松驰和谐的情况下 , 民族自我意识呈现 出淡化的趋势和 隐蔽的特点 , 而在民族关系处于紧张对抗的状态下 , 民族自我意识则呈现强化的趋势和锋芒 毕露的特点 。 这就要求我们克服那种教条的形而上学的观察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 透过现象看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 卷 , 第��� 页 。 · �� · 本质 , 用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辩证方法来看问题 , 真正把民族现象当作一个过程来研究 , � 并注意动态与静态 、 宏观与微观的正确结合。 传统的西方民族学 , 往往只是把民族当作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 , 民族学即文化人类学 , 而 “文化人类学被定义为研究非西方部落民族的科学 。 ” � 由于对 “文化 ” 的兴趣超过了对 创造文化的人们的兴趣 , 因此在他们看来对 “民族 ” 下定义就显然不如给 “文化 ” 下定义那 么重要 , 从而忽视了民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利益集团。 在研究中 , 很多西方学者热衷于以 猎奇的目光去描述少数民族的原始落后与原始落后的少数民族 , 结果必然会引起觉醒了的原 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各民族人民的反感而遭到抵制。 这同传统的西方民族学研究在根本上忽 视被 压迫民族的利益这一阶级的和时代的局限性分不开 。 如同列宁曾尖锐地指出的那样 “欧 洲人常常忘记殖民地人民也是民族 。 ” � 当然 , 到了现在 , 许多西方学者也开始认识到 “强 调非西方部落民族研究的文化人类学定义已不再适用 ” , � 因此 , “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已 把他们的兴趣转向研究现代社会 。 现在 , 你可以发现 , 人类学家象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上作调查一样 , 在纽约城进行人类学调查 。 ” �与此相应 , 把民读学与民族问题研究结合起来的新 学科—政治人类学 �或称政治民族学� 亦应运而生 , 从而使西方民族学研究开始走出了死胡同。 饭 那么 , 在我们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 �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研究的理 论体系 �不论是民族理论还是民族学 � , 既不能走西方民族学走过的弯路 , 也不能像前苏联 的民族学界那样老是从概念到概念地回避现实问题 , 而无法体现理论的超前指导性 。 我们既 要研究中国各民族以至世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 , 亦不应回避民族在一定程度 上 是 个 利益集 团 , 并 且是个有内聚力和向心力的利益集团。 不应忽略民族关系中现实存在的 利 益 冲 突问 题 。 只有这样 , 才能正确揭示民族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 当然 , 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中存在的 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 , 是全国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局部利益冲突 , 矛盾是非对 抗性的 。 这同阶级压迫制度下对抗性的民族冲突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 致基础上出现的局部利益冲突 , 可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 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机制 , 依靠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立法来协调解决 , 从而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 目的 。 有鉴于此 , 笔者认为本文明确地将 “民族 ” 定义为 “从文化的角度来区分 的 人 们 共同 体 ” 和 “具有内聚力的利益集团 ” , 无论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观察处理现实的民族问题上 , 都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 � � � 〔美〕尤金 · � 。 科恩 、 爱德华 、 埃姆斯著 , 李富强编译 《文化人类学基础》 ,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 �年 版 , 第 � 页。 � 《列宁全集》第�� 卷 , 第“页 �
/
本文档为【略论民族定义及民族共同体的性质_何叔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