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2009-11-27 11页 pdf 499K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9822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张建军 【摘  要】斯大林民族定义是中国民族理论中最广为人知又最富争议的定义 , 科学解读该定义对于 准确运用该定义认识民族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在运用于汉民族形成问 题上时引起的矛盾进行分析 , 指出造成该定义本身科学性和特定指向性矛盾的客观原因 , 提出民族形成 的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同时在梳理东西方民族不同发展轨迹的过程中 , 提出文化民族概念 , 分析政治民族形成 , 归纳出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定义...
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 张建军 【摘  要】斯大林民族定义是中国民族理论中最广为人知又最富争议的定义 , 科学解读该定义对于 准确运用该定义认识民族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在运用于汉民族形成问 题上时引起的矛盾进行分析 , 指出造成该定义本身科学性和特定指向性矛盾的客观原因 , 提出民族形成 的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同时在梳理东西方民族不同发展轨迹的过程中 , 提出文化民族概念 , 分析政治民族形成 , 归纳出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定义 ; 认同 ; 文化民族 ; 政治民族 【作  者】张建军 , 新疆大学南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西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新疆乌鲁木齐 , 830049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 454X (2009) 02 - 0009 - 011 On the Stal inpis , derinition of Nation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ory Zhang Jianjun Abstract : Stalinpis definiton of Nation is the most well2known and most controversial definition in Chinapis Ethnic Theories1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 interpreting the definition in a scientific way and us2 ing accurately the Stalinpis definiton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1There have ha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sing Stalinpis definition of Nation to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of Han2nationality1This pa2 per point out the objective reasons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in between on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itself and a specific defini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tradictions1Then I put forward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na2 tionality that is formation on the identity of nationat culture Therefore by Carding different path of devel2 opmenl on the nationality in East and West ,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2nationality and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nation , sum up a gener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ationality1 Key words : Stalinpis definition of Nation ; Identity ; Cultural2nationality ; Nation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 , 可能没有什么学科在基本理论框架层面上面临象民族学这样复杂的令 人无所适从的困境 , 具有如此多的概念分歧和理论争议 , 矛盾从学科的基石 ———民族定义开始 , 一 直蔓延到学科研究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 , 这种状况使每一个民族理论研究者都陷于一个非常尴尬的 境地 , 即为了避免误解、误读 , 在论述任何一个相关理论问题时 , 都不得不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什么是民族 , 我怎么理解民族 ———谈起 , 否则就难免会出现因缺乏理论设定而不知所云的状 况。这就造成了在学科基本理论上极大的“思维浪费”。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以后 , 特别是近些年 来 , 随着大量西方民族理论的译介引入 , 中西学术话语对接的矛盾产生后 , 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因此 , 构筑一个科学的、完整的 , 既符合中国实际情况而又能反映世界一般状况 , 既满足本土性又 合乎世界性的学科理论体系迫在眉睫。每一个民族理论工作者都需要拿出最大的热情、智慧和耐心 ·9·广西民族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96 期) 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 , 以理论创新、与时俱进为方法 , 推动中国的 民族理论向前发展。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 谈一些对于民族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个人思考 , 引 玉之作 , 恳请批评指正。 1957 年 5 月三联书店出版了一部由历史研究编辑部编的《汉民族形成问题讨论集》。该讨论集 的出现源于范文澜先生 1954 年在《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中提出的“汉族 在秦汉时已经开始形成为民族”这一观点的讨论。围绕这一观点基本上形成了两派针锋相对的观 点 : 支持者认为范文澜先生的观点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实际 , 汉民族确实是在中国封建社会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中形成的“民族”; 反对者认为范文澜的观点脱离了“民族”产生必须的生产 关系和社会物质条件 , 孤立地将民族形成四要素机械地照搬应用于汉族形成问题上 , 因此结论必然 是错误的 , 秦汉时的汉族只能是“部族”, 而不能是“民族”。 在讨论过程中 , 双方都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作为理论依据 , 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 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 体”[1 ] 。这就非常令人感到疑惑了 , 为什么在同一个理论依据指导下 , 面对同一个研究对象会产生 两种彼此对立的观点呢 ? 这就需要我们结合斯大林定义对正反两派观点进行具体分析了。 双方分歧一 : 关于共同语言 , 范文澜认为秦时“书同文”就是共同语言形成的标志 ; 反方则认 为秦汉时方言仍占优势 , 没有统一的语言 , 书写符号的统一并不等于共同语言形成。 双方分歧二 : 关于共同地域 , 范文澜认为就是秦汉统一后的长城以内的广大地域 ; 而反方认为 秦汉以后这一民族要素是在逐渐形成过程中 , 而且长时间分裂割据状况使这一要素在很久以后才最 终形成。 双方分歧三 : 关于共同经济生活 , 范文澜认为“车同轨”代表了秦汉时期交通和工商业流通已 有很大发展 , 国内形成了大小市场 , 封建地主经济和封建工商业已经使人们形成了共同经济生活。 反方对这一观点进行了重点诘难 , 他们认为 , 在秦汉时代及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中 , 在自然经济占绝 对优势、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很薄弱、全国统一市场没有形成、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 , 各地 方的人们是不会有共同经济生活的。 双方分歧四 : 关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 范文澜认为“行同伦”就是“表现于共同文化 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它包括“祖宗崇拜与孝道”; 反方认为秦汉以来汉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存在着 和逐渐发展着的 , 但“祖宗崇拜与孝道”却是宗法封建思想表现 , 不是全民所有的。 双方分歧五 : 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定时空限制 , 即“民族不是普遍的历史范畴 , 而是一定 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封建消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人们形成民族 的过程”。[2 ]在当时社会背景下 , 范文澜对这一限制无法否定和质疑 , 所以在承认的前提下 , 得出 “汉族 ⋯⋯是在独特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独特的民族”这样一个稍显拗口的结论 ; 反对者认为据此 条件完全可以认为秦汉时期的汉族是“部族”, 即介于部落和民族之间 , 处于原始公社制解体到资 本主义上升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共同体 , 汉族成为“民族”要等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 现 , 或者干脆就是鸦片战争以后了。① 上述理论分歧 , 依据斯大林民族定义及相关判断 , 似乎都有道理 , 那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 ? 难 道是斯大林定义本身有什么问题吗 ? 我们知道 , 对于任何思想理论的认知都不能脱离产生它的特定 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 必须从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出发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这样才能得出 正确的认识。 我认为论证的双方对斯大林定义本身的特定指向性的误读、误判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斯大林定义的解析来说明问题的所在。 斯大林定义中的四个共同长期以来被理论界奉为判定一个民族是否形成的 , 在考察一个群 体是否是民族时 ,“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是一个民族”。[3 ]但是人们普遍忽略了斯大林定义中 的四个共同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 , 那就是民族认同 ( Identity) 的形成 , 这才是人们共同体之所以 成为“民族”的关键。具体来讲 : ·01· 广西民族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96 期) ———共同语言是群体成员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工具 , 是形成认同的主要因素。 ———共同地域是群体生产、生活的基础 , 是人类群体从部落的血缘联系中走出 , 迈向更高一级 人类群体时的重要联系纽带 , 它从客观上规定了人们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共同经济生活是将群体成员结合为一个整体的关键纽带 , 人们通过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 , 彼此交往 , 彼此依赖 , 形成了牢固的群体认同。 ———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就是在上述三个共同基础上 , 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物质文化、制 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 而其中上升到较高理性的精神文化正是包含了群体认同的内核 , 即道德伦理和 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是人们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判定 , 价值观念是 人们对于事物、行为的善与恶 , 是与非 , 好与坏等等方面的价值判定。 那么 , 当一个群体具备了基于上述四个共同而形成的认同时 , 我们似乎就应该认定这个群体成 为“民族”。但是斯大林又进一步提出 ,“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民族的 , 因 为当时还没有民族市场 , 还没有民族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 因而还没有那些消灭各部族人民经济 的分散状态和把各部族人民历来彼此隔绝的各个部分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的因素。”[4 ]这个限定一 下又将问题复杂起来了。为什么斯大林要这样说 , 有什么依据呢 ? 我认为两方面原因促成了这个限 定。 首先是欧洲中世纪具体的社会状况。斯大林考察和研究民族状况主要是针对欧洲 , 而前资本主 义时代的欧洲 , 确实如斯大林所讲的“没有民族市场”, 没有“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 没有将民族 结合为一个整体的条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 一方面是由于欧洲封建社会的领主经济制度 , 另一 方面是由于普世主义基督教的存在。在中世纪的欧洲 , 上层识字的基督教僧侣阶层和封建贵族领 主 , 普遍使用的是拉丁语和拉丁文 , 而广大下层民众则使用的是各种方言 , 僧侣和贵族对于促成统 一“民族共同语言”并不感兴趣 , 对于他们来说“强调、加强和突出特权群体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和 为他们所独有的那些特性显然是有利的”[5 ] 。而“民族的共同地域”则由于整个欧洲大大小小的封 建诸侯和领主的存在 , 完全不可能形成。仅在德意志 , 1900 年之前就有 314 个邦国和 1475 个庄 园 , 总共有 1789 个独立的拥有主权的政权。[6 ]在“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方面”, 领主经济中 , 因土 地的世袭性而不可买卖 , 加之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得封建领主缺乏经营发展和进行商业活动的动力 , 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主要是满足领主的个人需求 , 除了一些奢侈品求诸于外部 , 商业流通对于庄园 主作用非常有限 , 促成建立经济中心和民族市场的力量基本不存在。最为重要的共同文化 , 因为基 督教普世主义的存在 , 宣扬每个人在精神上都是直接面对着上帝、天国 ,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身份 , 那就是基督徒 , 这种宗教文化宣扬的认同掩盖了个人因出身、地域、语言等其他方面形成的文化认 同。所以 , 上述几个原因就使得欧洲在中世纪不可能形成斯大林定义所指向的民族身份认同 , 只有 到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当时资产阶级打破封建主义和封建割据局面而把民族集合为一体并使它 凝固起来了”,[7 ]这时才会有“民族”认同。 其次 , 就是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定政治指向。18 世纪末 , 西欧资产阶级以自由、民主、人权 为旗帜 , 以“民族”为动员工具 , 发动革命 , 领导人民推翻了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 , 建立起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 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资产阶级打着维护“民族利益”的旗 号 , 对内掩盖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 , 对外进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殖民掠夺。在此影响下 , 欧洲三大 传统帝国内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 , 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运动在三大帝国内的 各民族中间成为潮流 , 这些运动遭到了帝国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后 , 由阶级压迫和剥削引发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起来 , 已经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于此欧洲各无产阶级政党纷纷展开了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研究 , 用于指导革命实践。这些 理论的产生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从根本上讲 ,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学说 , 其他一切思想理论都 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一核心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不例外。②“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 题的一部分”[8 ]的论断就是具体体现 , 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就是通过暴力革命 , 推翻资产阶级的剥 ·11·民族理论研究 削和压迫制度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资产阶级以所谓民族利益、民族认同为旗号的 民族主义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动员各国无产阶级起来打倒本国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障碍。因而认 清革命的对象 , 辨明其真实的面目 , 抓准其本质 , 从而在理论上击破资产阶级关于民族的谎言 , 就 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研究民族及民族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讲 ,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必然是 也只能是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Nation2state) 时代的民族 (Nation)”。[9 ]也就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 的民族 (Nation) 。这样看来 , 关于汉族是什么时候成为民族的讨论似乎是可以划上句号了 , 因为 根据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特定指向 , 在资产阶级出现前 , 汉族无论如何不能够成为“资本主义上升时 期的民族”。那么什么是“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民族”, 它是怎么形成的 , 它具有什么特点呢 ? 所谓“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民族”主要是指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或摆脱 殖民统治 , 构建资产阶级民族国家过程中出现的“民族” (Nation) 。其中又以法国和美国为典型代 表。18 世纪的法国还处在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 , 以国王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统治对包括新 兴的资产阶级在内的广大民众的压迫和特权 ,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因此法国资产阶级以 “自由”、“平等”、“人权”为口号把民众动员起来推翻了封建特权统治 , 将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 体 , 在面对外部力量对革命的干涉时 , 又以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为号召 , 鼓动民众去保卫资产 阶级革命果实。在这个过程中 , 民主主义和民族主义相结合 , 完成了法兰西全体人民的“民族” (Nation) 自觉。而美国的状况与法国不同 , 它是由 18 世纪北美 13 个英国殖民地在反抗英国的殖 民压迫和掠夺过程中逐渐完成的“民族” (Nation) 自觉 , 建立美利坚民族国家的过程就是构建美 利坚“民族” (Nation) 的过程。其间 ,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的殖民地人民的“朝圣”之旅和印 刷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0 ]在法国和美国的影响下 , 欧美许多国家完成了“民族国家” (Nation2state) 化 ,“一个民族 , 一个国家” (One Nation , One State) 似乎在西方政治生活的不断 重复中成为普遍原则。民族主义 (Nationalism) 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 “民族”和 “民族利益”则成为资产阶级掩饰其对内剥削压迫和对外侵略扩张的最好工具。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的“民族”(Nation) 概念直接和国家相联系 , 自然就包括了政治的内容 , 而因应资产阶级“民族” 概念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民族”定义当然也就具有了同样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斯大林定义产 生前后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民族与阶级、民族与国家、民族自决权等等方面的论述找到相关的 依据。 正是由于斯大林民族定义产生于欧洲具体社会历史背景和它所包含的政治特性 ———直接与国家 政权相联系 , 使得它在面对欧洲以外人们群体的民族 ( Ethnic/ Nationality) 形成问题和当今世界广 大的与政权并无直接联系的民族 ( Ethnic/ Nationality) 群体时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 可以 说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 , 限制了斯大林民族定义本身的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 ———其实就其定义本身 而言 , 是既适用于 Ethnic/ Nationality 也适用于 Nation 的。当我们跳出这两大限制 , 单纯从斯大林 民族定义本身来考察世界各民族形成情况 , 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让我们从这个角度再来考察汉民族 ( Han2nationality) 形成这个问题。 首先 , 关于汉民族共同语言。民族共同语言是从氏族、部落共同语言发展而来的 , 而且它必须 要先于民族的产生。汉民族的共同语言一定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产生 , 秦始皇“书同 文”只是通过统一书写符号将它固定下来。也许有人会反驳说同样的书写符号并不代表形成共同语 言 , 可以以汉语方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例。这种认识只看到了方言之间差异 , 但却没有看到各方言 间内在的一致性 , 如语法、词汇、构词法和表述方式上的一致性。书写符号和书面表达的一致性进 一步强化了方言间内在的一致性 , 这是共同语言形成的必然结果。如果语言间没有内在一致性 , 即 便使用了同样的书写符号 , 也不会产生共同语言 , 如同样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英语和法语 , 如同样 使用汉字的古代的中国、日本、朝鲜和越南的语言。 第二 , 关于汉民族的共同地域。斯大林认为只有经过人们长期的共同生活才能形成民族 , 而长 期共同生活必须要有共同的地域。在很古老的年代 , 汉民族的华夏先民就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 区 , 历经夏、商、周三代的发展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蛮、夷、戎、狄各部落的兼并、融 ·21· 广西民族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96 期) 合 , 到秦统一时已经形成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广阔的地域 , 秦始皇贯通长城分隔南 北以后 , 在长城以内统一的地域就成为了汉民族生活、生产的主要地区 , 再经过汉代四百年的经 营、开发 , 最终汉民族的共同地域就固定下来。 第三 , 关于汉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这一条是汉民族是否在秦汉时期成为民族的关键 , 也是争 议最多的一点。问题主要存在于秦汉时期的地主经济是否能够产生普遍而广泛的联系 , 将人们结合 在一起 , 能否造就全国性的市场和经济中心 , 使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联系、交往中产生认同。秦汉 时期的地主经济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铁制工具的出现、井田制的废除、牛耕的普遍采用 , 由先前 的领主经济发展而来的。地主经济不同于领主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土地权利的可流动性和农奴 与领主的依附关系变成地主与农民的雇佣关系。土地所有权的可流动性意味着地主可以通过商业行 为对土地进行经营 , 扩大或转让自己拥有的土地 , 土地上的产出不再仅限于满足个人需求 , 更多的 部分将投放到市场上 , 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地主经济事实上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这点和小农 经济不一样) , 地主就是土地资本家 , 而农民就是农业雇佣劳动力。秦统一以前 , 基于地主经济的 商品经济已经很发达了 , 范文澜先生就引用了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的话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土地 资本不同于后世的货币资本 , 一是有限性 , 适宜于耕作的土地是有限的 , 二是与人们的生存直接相 关性。地主利用土地资本进行扩张 , 往往造成两个后果 , 首先是大量的土地兼并 , 其次就是农民被 最大限度榨取剩余劳动以致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 , 最后沦为流民。这二者结合就成为封建社会中国 层出不穷的农民起义的根源。如汉代绿林、黄巾。而封建时代同时存在的小农经济在地主经济的压 力下只有两条路 : 一条路 , 被地主土地资本吞噬 , 由自耕农成为雇农 ; 另一条路 , 就是努力经营 , 使自己上升为地主经济。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就在不断重复着土地重新分配、兼并、矛盾激化、农 民起义的轮回过程中进行着。人们就在围绕土地进行的流动中不断加深交往、强化联系 , 最后形成 了对彼此的认同。 第四 , 关于汉民族共同文化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按照泰勒的观点 ,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 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汉民族在先秦时已经发展出以农耕为基础的物质文化 , 到了秦汉时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而汉民族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经过先秦周礼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发 展 , 已形成了以强调尊卑有序、各安其位的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就是这 种制度文化的体现 , 而以忠、孝、仁、义为内容的儒家道德伦理和价值观也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 的内核。这样一种共同文化之上自然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同。这样的认同可以通过与异族交往时的 “认异”来体现。《史记·匈奴列传》对匈奴有这样的描述 : 匈奴 ⋯⋯居于北蛮 , 随畜牧而转移。其 畜之所多则马、牛、羊 ⋯⋯。逐水草迁徙 , 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 , 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 , 以言语 为约束。儿能骑羊 , 引弓射鸟鼠 ; 少长则射狐兔 , 用为食。士力能贯弓 , 尽为甲骑。其俗 , 宽则随 畜 , 因射猎禽兽为生业 , 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 其天性也。⋯⋯苟利所在 , 不知礼义。⋯⋯自君王 以下 , 咸食畜肉 , 衣其皮革 , 被旃裘。壮者食肥美 , 老者食其余。贵壮健 , 贱老弱。父死 , 妻其后 母 , 兄弟死 , 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 , 而无姓字。[11 ]这段文字充分反映出当时儒家伦理为核 心的汉民族认同已经形成。 也许有人会对封建等级制度下 , 这样的认同能否被广大下层民众接受提出质疑 , 也许有人会对 没有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 人们之间是否能结成认同的关系提出质疑。但是只要我们仔细地分析一 下中国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 , 这两个疑问就很容易得到解答。首先 , 我们必须承认 , 中国的封建社 会确实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自最高统治者之下 , 士、农、工、商四大阶层 , 等级分明 , 彼此之 间有着清晰的界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阶层之间不会有社会地位的流动。《孟子·告子》篇里有一 段话颇值得民族学家、社会学家玩味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管夷吾举于士 , 孙叔敖举于海 , 百里奚举于市。这段话说明了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下层群体向上 层社会流动的事实。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四大阶层中的“士”这个阶层。封建社会中 , 作为普遍的识 字阶层 , “士”掌握着国家的文化权利 , 它起着联系君王和底层民众的纽带作用 : 向上 , 则成为 “士”, 进入朝廷成为代替君王守牧四方的官僚 ; 向下 , 则退居乡野 , 成为封建社会中基层宗法自治 ·31·民族理论研究 社区的意见领袖和宗法权力的实际拥有者。“士”们起着掌管文化、解释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 化的作用。在封建乡土社会中 ,“士”不但据有文化权力 , 而且拥有依据封建文化 ———主要是儒家 文化 ———治理宗族的权力。儒家思想中注重道德教化的特点 , 又使得封建统治者将儒家文化广泛地 向下层民众传播。关于这一点 , 一些西方的学者也敏锐地察觉到了 , 厄内斯特·盖尔纳在他的《民 族与民族主义》中指出 : 掌权者被夹在具有次民族规模的地方社群和更具民族规模的横向阶级或种 姓之间的压力场中 , 他们所忠实的那个阶级更热衷于划清自己与比自己地位低的阶级之间的界限 , 而不关心把自己的文化传播给他们 , 这个阶级常常超越地方政体的界限 , 超越政治 , 与国家抗衡。 它只有在极少情况下 (如中国的官僚们) 能与国家具有同等的范围 (在这种情况下 , 它表现出某种 民族主义) 。[12 ]在中国 , 一种高层次文化更多地与伦理和国家联系在一起 , 它可能并没有什么代表 性 , 但正是在那个方面 , 而且仅仅在那个方面 , 它是国家和文化的现代联系的先行者。 在那里 , 高层次文化与多种多样的口头语言共存 , 并将继续共存。[13 ]同时在封建地主经济中 , 土地所有权可以流转 , 所以普通农民可以成为地主 , 地主可以成为普通农民 , “士”可以是地主 , 地主可以兼营商业 , 商人可以买地。这些因素 , 可以保证人们群体产生普遍的基于儒家道德伦理的 认同。 其次 , 在秦汉时期中国没有出现象后世欧洲那样的资本主义大发展 , 即便明清时期产生资本主 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也没有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太大影响 , 这一点和西欧近代有根本不同。为什么 会这样 ?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 人口众多 , 幅员广大。在 生产力没有太大发展的情况下 , 单凭个体手工业甚至早期工场手工业的生产能力 , 完全无法满足全 体人民的需求 , 再加上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人头税轻土地税 , 手工业产生出来的效益不能与大土地 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取的收益相比 , 因而就无法对封建社会的地主经济构成太大的冲击。西欧社会由 于国小人少 , 市场开拓就促使工场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去打破封建领主经济的封闭、隔绝、割据的 状况 , 促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民族的诞生。所以 , 即使抛开中国封建社会抑制资本主义产生的其他 因素 , 仅生产力落后使得手工业生产能力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点 , 就限制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 展。中国要想彻底打破封建地主经济 , 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 恐怕只能等到机器大工业产生以 后了。所以 , 根本性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必须要有资本主义经济 , 而是在于是否会有顺畅的社会交往 和联系的渠道 , 这才是群体认同能否得以形成的关键。相形之下 ,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打破领主经济 走上资本主义大发展的道路 , 同时在社会生活中缔造了民族认同 ; 而中国则是在封建地主经济条件 下完成认同的构建。二者的主客观条件各有不同 , 但是都完成了构建民族认同的工作。所以强求中 国必须要等到象西欧资本主义大发展以后 , 才承认中国汉民族具有了民族认同 , 形成了民族 , 这是 典型的削足适履的行为。 那为什么不可以是部族 (Nationhood) 呢 ? 按苏联学界的看法 , 部族 (Nationhood) 不也是处 于资本主义上升期前的人们共同体形态吗 ? 让我们先来看什么是部族 (Nationhood) : 社会主义部 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人数少 , 它的其他一些特点也是由此决定的。⋯⋯在部族的经济中 , 同民族的 经济相比 , 工业的比重低一些。在他们的阶级结构中 , 工人和知识分子的比重也相对小一些 , 城市 居民的比重也不大。⋯⋯只有几千人的部族是不能广泛发展自己的文字和出版事业的 , 也不能开 办、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职业剧院、电影院、音乐学院、大学等。[14 ] 这怎么是一个以文化认同作为核心联系纽带的人们共同体的判定标准呢 ? 这分明是对于一个现 代工业国家和社会的评判标准。如果依照这个标准 , 即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 , 除了西方一些工业化 国家的民族之外 , 大部分人们群体都会被判定为部族 (Nationhood) , 仅凭工业比重低和城市居民 少这两条 , 今天中国包括汉族在内的 56 个民族都会被归为部族 , 更不用说在秦汉时期的汉族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 苏联理论界所讲的“部族” (Nationhood) 概念和“民族”(Na2 tion) 概念一样 , 都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 , 在苏联 , 被归为“部族” (Nationhood) 的群体与归为 “民族” (Nation) 的群体所享有的政治待遇 ———即建立什么样的政治权力机关 ———是有很大不同 的 , “民族”可以建立从加盟共和国到自治州、自治专区在内的各种政权机关 , 而“部族” (Na2 ·41· 广西民族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96 期) tionhood) 中只有少数能够建立自治州和自治专区 , 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是属于“民族” (Na2 tion) 的权利 ,“部族” (Nationhood) 是无权拥有的。 所以 , 因部族 (Nationhood) 概念本身的缺点和其在苏联的特定政治指向 , 用它来命名普遍的 人们共同体是不合适的。 总之 ,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 , 汉民族于秦汉时期形成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 , 既然封建时代的汉民族是“民族” ( Ethnic/ Nationality) , 斯大林所谓“资本主义上升期 的民族”也是“民族” (Nation) , 那这两种“民族”有什么区别 , 二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 下面我们 就通过梳理人类各种类型共同体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 , 人类社会最早的共同体是血缘家庭 , 由血缘家庭发展成为氏族 (Clan) , 由氏族发展成 了部落 ( Tribe) , 这个时期的人们共同体 ,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 只能以血缘作为联系和认 同的纽带 , 群体规模都比较小 , 人口比较少 , 人们的活动范围往往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内 , 使用的是通行于内部的氏族 ———部落语言 , 信奉原始宗教或流行巫术 , 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 , 群体共享一切物质劳动成果 , 群体成员没有个人意识 , 只有群体的观念 , 婚姻关系由最早的乱婚 , 经历了群体内群婚、群体外群婚、对偶婚等阶段。因劳动剩余而产生的阶级还没有出现。这个阶 段 , 在中国应该是在启打破禅让制 , 建立世袭制的夏之前的漫长时代 ; 在西方 , 应该是古希腊城邦 制建立之前的地中海沿岸社会和在侵入西罗马帝国之前的所谓“蛮族”社会。 其次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 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 , 部落首领或部落内部掌握产品分配 的人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取更多的好处 , 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 部落内部产生了阶级。以往 在部落战争中往往会被杀死的俘虏 , 由于产品剩余的出现得以保留下来 , 成为最早的奴隶。部落内 部平民因生计原因无法维持生活 , 只能依附于部落内的富人 , 他们成为了最早的农奴。奴隶主、农 奴主与奴隶、农奴成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 , 生产的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 , 专偶制家庭成为生产 ———消费的基本单位 , 三次社会大分工带来了社会的大分裂 , 阶级的利益冲突使得氏族 ———部落社 会瓦解 , 国家开始出现 , 一个新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 ( Ethnic/ Nationality) 诞生。为了与下 文的“民族” (Nation) 相区别 , 我借用恩格斯的话将它命名为“文化民族” ( Cultural2Nationali2 ty) ,[15 ]即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共同体 , 该共同体具有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和广泛社会联系而产生的共同文化的认同。这个群体在中国和西方具有不同的历史发 展轨迹 , 需要分别加以介绍。 在古代中国 , 夏朝建立后 , 就开始由部落阶段向文化民族阶段过渡 , 到西周时期文化民族形 成。这个文化民族群体最早的名称叫做“华夏”。华夏民族 ( HuaxiaCultural2Nationality) 的形成有 一个发展过程 ,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众所周知 , 确定或区别一个民族的核心要件就是文化 , 民族的 稳定性也是由文化维系的 , 而文化的三个层次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并不是均匀的、 齐头并进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物质文化由于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 往往最先形成 , 而制 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 特别是后者 , 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方能得以最终确定并固定下 来 , 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价值伦理的核心。[16 ]具体到华夏民族的形成 , 首先民族共同语言 由部落语言转化而来 , 到商代出现了相对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其次民族的共同地域 , 在打破了 部落的血缘联系以后 , 历经夏、商、周三代 , 已经固定在了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内。 第三 , 民族的共同经济生活和社会联系。由夏至周 ,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奴隶主 ———领 主经济已经普遍建立 , 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社会分工带来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 业已经将社会联系在了一起。第四 , 民族共同文化。农耕文化已成为华夏民族的主流物质文化 , 这 可以通过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广泛存在的考古发现得到证明 ; 制度文化方面 , 夏、商、周三代都 建立起了奴隶主 ———农奴主专制制度 ; 精神文化方面 , 由夏朝而始 , 经商朝发展 , 到周朝周礼的集 大成 , 已经形成了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等级制的道德伦理和价值。第五 , 民族认同。这个时 期 , 关于华夏等五方之民的观念已经出现 , “华夷之辨”、“华夷有别”的思想在统治阶级知识分子 中普遍存在 , 可见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民族认同已经形成。当然 , 我们也要承认此时的民族认同还 ·51·民族理论研究 是主要存在于奴隶主 ———领主阶级中 , 但广大的奴隶和农奴不可能不受影响 , 毕竟任何时代的思想 都是统治阶级思想的反映 , 至少作为文化载体和思维外在的语言因素应该起到作用。这时的华夏民 族已经实现了因文化认同而来的民族自觉 , 这种文化自觉尽管有其局限性 , 但却为华夏民族的后继 者 ———汉民族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文化自觉打下了基础 , 而汉民族因前文所述中国的具体情 况将这种文化民族的身份延续到了近代。 在古代西方 , 部落制度的解体最早促成了古希腊城邦制国家的出现和古罗马基于部落民主发展 而来的奴隶主贵族的早期民主共和制。在希腊 , 雅典人比欧洲任何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 : 相邻的 各部落单纯的联盟 , 已经由这些部落融合为单一的民族 (Volk) 所代替了。于是就产生了凌驾于各 个部落和氏族的法的习惯之上的雅典普遍适用的民族法 (Volksrecht) ; 只要是雅典的公民 , 即使在 非自己部落的地区 , 也取得了确定的权力和新的法律保护。[17 ]希腊的社会分工、商品和货币关系、 法律造就了阶级 , 也造就了基于语言、地域、农业和工商业基础上的文化民族 , 国家在这个过程中 起了重要的作用 , 第一 , 它造就了一种已不再直接等同于武装起来的全体人民的公共权力 ; 第二 , 它第一次不依亲属集团而依公共居住地区为了公共目的来划分人民。[18 ]当时在雅典正在产生的国家 借以开始的单位 , 正好和现代国家在其最高发展阶段上借以完结的单位相同。[19 ]这个单位就是“民 族”。归纳起来 , 以雅典为代表的古代希腊的文化民族具有了以下几个特点 : 一、部落和氏族语发 展为民族共同语 ; 二、城邦的领土范围 , 即法律覆盖的范围构成民族共同地域 ; 三、农业和发达的 工商业成为民族经济基础和共同经济生活 , 在此基础上人们建立了普遍的社会联系 ; 四、古代雅典 多神教的信仰、基于公民权利 ———义务关系而形成的道德伦理成为人们的共同文化。在上述几点基 础上形成的民族认同极似现代国家意义上的民族认同 , 以致于恩格斯将二者相提并论 , 但雅典城邦 奴隶制的社会制度 , 使得民族认同的内涵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认同的内涵完全不同 , 因此只能 将其划为文化民族。古代罗马的情况与古代希腊的雅典城邦民族形成状况类似 , 但罗马帝国时期 , 由于大范围的扩张和对基督教普世主义的广泛接受 , 情况发生了变化 , 罗马的世界霸权的刨子 , 刨 削地中海盆地的所有地区已经有数百年之久。凡在希腊语没有进行抵抗的地方 , 一切民族语言都不 得不让位于被败坏的拉丁语 ; 一切民族差别都消失了 , 高卢人、伊比利亚人、利古里亚人、诺里克 人都不复存在 , 他们都变成罗马人了。罗马的行政和罗马的法到处都摧毁了古代的血族团体 , 这样 也就摧毁了地方和民族的自主性的最后残余。新出炉的罗马公民身份并没有提供任何补偿 ; 它并不 表现任何民族性 , 它只是民族性欠缺的表现。[20 ]这个时候的罗马帝国 , 经济上已经由原来的奴隶主 大庄园经济转变为早期的领主经济 , 奴隶已经转变为早期的农奴 ———隶农 , 商业、手工业已经衰 落 , 人们之间交往的频率下降 , 联系减少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罗马帝国“它把自己的生 存权建立在对内维持秩序对外防御野蛮人的基础上”。[21 ]为此 , 罗马国家变成了一架庞大的复杂机 器 , 专门用来榨取臣民的膏血。捐税、国家徭役和各种代役租使人民大众日益陷于穷困的深渊 ; 地 方官、收税官以及兵士的勒索 , 更使压迫加强到使人不能忍受的地步。⋯⋯商业所得到所保持的东 西 , 都在官吏的勒索下毁灭了。[22 ]经济的衰退 , 生产的封闭、保守 , 商业联系的断绝 , 使得广阔版 图上的罗马人文化认同的因素减少 , 仅余的身份认同是两个 , 一个就是公民 ———直接与罗马帝国的 苛捐杂税相联系 , 另一个则是基督徒 , 其他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东西都被这二者所代表的行政权 利和宗教意识形态所覆盖 , 甚至消泯了。而拉丁语 , 由于与基督教宗教礼仪和宗教知识直接相联 , 也与所谓“民族文化”毫不相干 , 甚至成了民族文化与语言的对立物。在这样的情况下 , 原本在罗 马共和国时期拥有光辉灿烂文化的古罗马文化民族就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任何其他民族一样 , 原有 的民族文化自觉被普世性的宗教自觉所代替 , 民族文化进入了休眠状态 , 期待着下一个历史时期以 一个新的方式被唤醒。这个时期的文化民族 (Cultural2Nationality) 因其内外部力量的作用要么没 有完成文化自觉 , 要么已有的自觉也已消退 , 但构成民族文化的要素仍在缓慢发展中 , 所以斯大林 在《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一文中 , 说了这样一段话 : 当然 , 民族的要素 ———语言、地域、文化共 同性等等 ———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而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期逐渐形成的。但是这些要素还处在 萌芽状态 , 至多也不过是将来在一定的有利条件下使民族有可能形成的一种潜在因素。[23 ] ·61· 广西民族研究  2009 年第 2 期 (总第 96 期) 因此 , 我们可以把这类文化民族称为“潜伏的文化民族”, 或象盖尔纳那样称其为“沉睡的文 化民族”。蛮族入侵罗马后 , 全盘接受了罗马帝国后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基督教 , 由氏族、部落 的公社转变为分裂、割据的诸侯领主制 , 在相互隔绝、自成体系的领土制度之上 , 基督教依旧统治 着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 , 所以沉睡的依旧沉睡 , 未自觉的依旧未自觉 , 直到资本主义上升期的到 来。 公元 476 年 , 随着日耳曼各民族的大迁徙 , 西罗马帝国灭亡 ,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在欧洲封建 社会里 , 领主制成为主要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在领主的庄园里主要生产者是农奴 , 农奴对封建领主 具有人身依附关系。封建国家里 , 国王和领主层层分封土地 , 彼此结成以土地为纽带的阶梯式的封 主、封臣关系。封建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结合 , 形成了一个个拥有主权的诸侯领地。这种封建割据 局面造成了政治上的分裂和思想上的保守 , 商品流通和文化交流都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同时 , 作为 西欧封建制度精神统治工具的基督教掌控了西欧的文化和思想领域 , 一切非基督教的思想文化都被 消灭 , 整个西欧社会都处在严酷的思想控制和愚昧文化的统治下 , 神权压制了人权 , 神性取代了人 性 , 人的个性和创造力 , 被无情的压制了。直到 14 世纪 , 随着工场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 , 城市 的兴起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逐渐产生 , 新兴的市民阶级不满于封建割据和精神禁 锢 , 渴望统一和精神文化的解放 , 在这个背景下 , 产生了以打破封建割据的领主制度和基督教思想 垄断为目的的一系列革命运动 , 包括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主义运动和资产阶级革 命。这一系列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 , 但是在客观上 也促成了原来西欧文化民族的觉醒和新型民族形态 ———“资本主义上升期民族 (Nation)”的形成。 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 , 封建割据和基督教教义将民族的文化自觉完全压抑了 , 人们的身份认同 要么是某个领地的领民 , 要么是某个教区的教民 , 没有什么民族概念。但是文艺复兴运动吹响了民 族文化自觉的第一声号角 , 代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市民阶级知识分子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 名义 , 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 , 希望以人性代替神性 , 以人权代替神权 , 强调个性解放 , 反对蒙昧主 义。文艺复兴对民族文化自觉最直接的贡献就是出现了一大批使用各地方言而不是拉丁文创作的诗 人、作家 , 他们的作品为方言的规范化、民族化打下了基础 , 是后来方言语言化的开拓者 , 包括但 丁、薄伽丘、塞万提斯、莎士比亚等等 , 他们后来都被看作各自国家民族文学的代表人物。 如果说文艺复兴带来了语言文字的民族化 , 那么宗教改革则带来了精神信仰的民族化。中世纪 后期罗马教廷的势力越来越大 , 教皇通过教会控制各国 , 教会占有广大的土地 , 征收各种宗教赋 税 , 出售“免罪符”, 教廷和一些教士腐化极其严重 , 各阶层民众对此日益不满。因此 , 16 世纪欧 洲新兴资产阶级以宗教改革为旗号发动的大规模反封建的社会运动得到了民众广泛的支持。宗教改 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 不承认教皇和教会有解释教义的绝对权力 , 信徒可直接与上帝沟通 , 无须教会 中介 , 要求用民族语言印刷宗教经典和举行宗教仪式。宗教改革使得英、法、北欧诸国君主相继摆 脱教皇控制 , 将本国教会置于君权控制之下。宗教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 , 促进 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语言文化的发展 , 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扫清了道路。 到了 17、18 世纪 , 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认为欧洲各国封建专制主义等级制度和教权主义的蒙 昧思想已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 必须从思想上将其摧毁 , 从制度上将其打倒 , 于是 就发动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和以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时期的科学 技术迅猛发展 , 为启蒙主义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启蒙主义思想家以科学反对迷信 , 以理性反 对蒙昧 , 强调入的价值和权利 , 批判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 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 个人自由 , 主张建立以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权力制衡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法制国家。在启蒙主义思 想的引领下 , 资产阶级经过与封建势力的艰苦斗争 , 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建立以启蒙主义思 想为原则的资产阶级“民族 ———国家” (Nation2state) 。这一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 其一 , 建立资产阶级国家 ; 其二 , 构建与国家相一致的资产阶级“民族” (Nation) 。资产阶级日甚一 日地把生产资料、财产以及人口的分散状态消灭下去。它使人口密集起来 , 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 , 使财产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由此必然发生的结果便是政治的集中。原先各自独立的 , 差不多只是由 ·71·民族理论研究 联盟关系结合起来的 , 各有其单独利益、单独法律、单独政府和单独税则的各个地区 , 此时已经团 结成为一个具有统一政府、统一法制、统一民族阶级利益以及统一关税的民族了。[24 ]此时的“民 族”与以前的文化民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第一 , 文化民族的共同语言只是该群体的通用语 , 资 产阶级“民族”因其与国家相一致 , 其语言被称为“国语”, 具有了政治与法律意义。第二 , 文化 民族的共同地域是该民族自然分布的地域 , 资产阶级“民族”的地域是该民族国家的政治版图。第 三 , 文化民族共同经济生活和社会联系主要基于前资本主义的奴隶主经济、领主经济和地主经济 , 资产阶级“民族”的经济基础是机器工业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 , 更强调社会内部的分工 , 人们的 联系更加紧密。第四 , 文化民族的共同文化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 , 资产阶级“民族”的共同文化是 在对“传统文化”加以取舍之后 , 又加入了资产阶级启蒙主义、自由主义等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 因此西方的资产阶级“民族”可以被看作是来自于文化民族 , 但又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联系的“民 族”, 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政治民族” (Nation) , 也有人因其与国家紧密相联而称其为“国族” (State2nation) ,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文化民族 (Cultural2Nationality) 的文化自觉之上又加入了政 治自觉。 特别需要提请注意的一点是 ,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 , 为保障资产阶级内外部利益而产生 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 ( Nationalism) , 即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 的”,[25 ]在政治民族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当资产阶级将要建立的国家中 , 恰好有一个 文化民族 (Cultural2Nationality) 时 , 民族主义会利用并改造它 , 使之成为一个政治民族 (Nation) ; 如果有多个文化民族时 , 民族主义会将其整合为一个政治民族 ; 如果完全没有可资利用的文化民 族 , 如在一些移民国家中 , 民族主义就会创造出一个政治民族。所以盖尔纳指出 , “一个无法逃避 的事实是 , 民族主义会利用先存的文化 , 把它们变成民族 , 有时会创造民族 , 而且经常消灭先存的 文化。”[26 ] “民族主义不是这些神秘的、被认为是自然的 , 既定的单位的觉醒和确认。相反 , 它是 新单位形式的具体体现 , 它适合现有的条件 , 它利用了从前民族主义时代继承过来的文化、历史和 其他方面的遗产 , 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原材料。”[27 ] 西方政治民族 (Nation) 的概念经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和政治的扩张 , 逐渐传播到 世界的各个角落。许多仍表现为文化民族的群体在外力作用下完成了政治自觉 , 许多前资本主义国 家也在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影响下构建了“国族” ( State2nation) , 完成了民族 ———国家化。 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 : 资产阶级 , 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 , 由于交通的极其便 利 , 把一切民族甚至是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 , 是它用来摧毁一切 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 ———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 阶级的生产方式 ; 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的制度 , 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 , 它按照自 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28 ]因此 ,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诸多
/
本文档为【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