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2013-08-15 11页 pdf 943KB 3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2910

暂无简介

举报
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遗 传 学 报,26 (3):187-197,1999 Acta Genetica Sinica 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袁义达 金 锋 张 诚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斋藤成也 (国立遗传学研究所 日本国三岛市) 摘要 姓氏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文化遗传因子,它的传递方式类似于Y染色体的表现。1 000年 前宋朝(公元960.1 179年)中国人姓氏频率的分布,是一组十分吻合Karlin-McGregor的中性 等位基因分布理论的随机数据。16个省区的姓氏种类丰度的相对参数a和迁移率的相对...
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遗 传 学 报,26 (3):187-197,1999 Acta Genetica Sinica 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袁义达 金 锋 张 诚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斋藤成也 (国立遗传学研究所 日本国三岛市) 摘要 姓氏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文化遗传因子,它的传递方式类似于Y染色体的表现。1 000年 前宋朝(公元960.1 179年)中国人姓氏频率的分布,是一组十分吻合Karlin-McGregor的中性 等位基因分布理论的随机数据。16个省区的姓氏种类丰度的相对参数a和迁移率的相对参数 v的,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群的迁移和人群间混合的程度。姓氏遗传距离和树状聚类 图的分析,表明在1 000年前的宋朝中国人群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群体,并提示了南北 两大群体的异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在中国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而且,树状聚类图的结 构还表明1 000年前的宋朝和当代的姓氏分布基本一致。宋朝和现代分别占总人口86%和 87%的100个频率较高的姓氏分布曲线非常一致,反映了中国人姓氏在这1 000年中的传递是 比较稳定的,并证明中国人姓氏分布频率是研究和分析中国人群体结构、人群迁移和亲缘关 系的一种非常有用的“遗传学”资源。 关键词 文化遗传因子,姓氏频率,群体结构,群体遗传学 分类号 Q347 1875年G. Darwin根据人群中的姓氏分布频率,计算和分析了英国人群的近亲结婚系 数[[1],从遗传学、文化和历史的角度,首次把姓氏作为生物学的标记应用于人类学研究之 中。作为文明文化产物的姓氏,在人类社会中的传递类似于人类Y染色体的表现。姓氏 相当于Y染色体上某个遗传座位,每一种姓氏相当于这个座位上的不同的等位基因[[2,310 在人类学[[41、近亲结婚[[5]、人群间的生物相关性[[6]、迁移[[71、群体结构[[8,9]等一系列研究中,人 们对姓氏作为生物学的标记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发现。尤其姓氏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因 子”,在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标记,是一种廉价的和含有高度信息量 的“遗传学”资源。 亚洲的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最早见报于日本人的研究[[10-121。中国人的姓氏起源 有记载的年代已至少4 000年历史,而欧洲不足 1000年,日本也仅仅几百年的历史。从姓 氏历史和人口分布分析,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是很有前景的。80年代初,开始出现 本文于1998-03-04收到,1998-06-15修回 本文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批准号39870406) Yubao WEI 高亮 Yubao WEI 高亮 Yubao WEI 高亮 遗 传 学 报 26卷 有关中国人姓氏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一’5}。这些研究结果与许多遗传标记在中国人中分布 是非常一致。本研究将对宋朝(公元960-1 179年)的中国人姓氏分布进行分析,探讨中 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研究历史上中国人群的迁移和融合。 1 材料 本研究所用的宋朝姓氏样本全部取于《宋人传记资料索引》[161,此从490种文献和 许多其他的资料中收集了宋朝320年间的有关的人物,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人 物最全的一部文献。我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和籍贯,或者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 的地点进行统计。为了便于与现代的姓氏研究的结果比较,宋朝地名的省份的归属按目 前的行政区进行归并。东北地区、台湾省和西藏地区缺乏姓氏资料。在统计中,一些省份 的资料由于太少,我们只好把它们与其相邻的省份合并,其中北京和天津的资料归于河北 省,上海的资料归于江苏省,内蒙古和辽宁的数据合并到河北省,新疆、青海的数据合并到 甘肃省,宁夏的数据合并到陕西省,云南和贵州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总共得到23 411个 人物和436个姓氏的数据(表 1)0 在这份资料中,河北省的赵姓数据很大,总共515个,约占河北省全部数据(1 231个) 的42%。而且,我们发现河北琢州地区的数据是463个,其中赵姓的数据是453个,河北琢 州地区的数据约占河北省数据的38%。按宋朝现在推测的人口数据[17],当时河北琢州地 区的人口仅仅占河北省人口的3%。为什么会出现河北省赵姓人数异常的情况?我们认为 这与“皇族效应”有关,这是典型的“任人唯亲”的现象。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rL,其籍贯和 出身地均在河北琢州,因此当时琢州赵姓容易做官和出名,由此造成了赵姓人数在文献中 的异常。在历史上,因“皇族效应”而造成在文献中皇族姓氏的人数异常是非常明显的,如 汉朝的刘姓、唐朝的李姓、明朝的朱姓等。为了获得更接近随机的数据,河北琢州地区的 赵姓数据需要作必要的推算: 河北省推算人数 二(河北省观察人数一琢州地区观察人数)、97% =(1231一463)*97%=792 其多余的人数 ==1231一792=439 因此,河北省的数据和赵姓人数需要减少439个。表1中河北省和全国的合计人数中括号 内的数据为赵姓未作推算前的原观察数。 2 姓氏频率的分布符合中性等位基因分布的理论 二千年以来,中国人姓氏的传递一般是以父系相传,子女继承父亲的姓,这与人类Y 染色体的传递相似,但有所区别。我们注意到中国人中存在着改姓的社会现象,带有随机 性;以及同姓并不同祖的问题,具有固定性。由于某种原因而改姓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政 治原因、过继改姓、随母姓等等,但是这类改姓的人数在整个人群中占有极小的比率,并不 十分影响群体内姓氏分布的频率。这类改姓的现象十分相似于遗传学中等位基因的突 变。而同姓并不同祖的问题在常见姓氏中普遍存在,但是,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同样也很少 有改姓的现象。目前要区分其祖宗是十分困难的。这相当于在常规下要鉴别某A型血型 人是属于哪种A亚型血型一样困难。所以,同姓并不同祖的问题十分相似于等位基因中 的亚型区分问题。姓氏“遗传座位”上姓氏种类已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人类遗传座位上的等 位基因的数目,所以,本文所需要的姓氏数目是足够了。在传递过程中,姓氏不受疾病、气 188 Yubao WEI 高亮 Yubao WEI 高亮 ?????。???。?????。???????????。?????,?????????????????????????? 哥纽 习 O C2 ④ TT1署U 0 叻“翼 0 iz e ,日 阵 v __ 卜 J co 众 茱 沪 丈 . 巨 只 乒 绷 -,a 卜 呈 鬓彗 叹 笔 霆 N O }+" N 娜 公 兴 .昙臂 CQ O留 《二 沈 一 N 一 钟 一 口 一 O.m} J} O n 【、 X C , C了 一 钾 . 广 肖 ’ 日 坤 Q ‘二 ) 洲 口 G 口 O 补 00ON 嘴) 办 0 心 闪 Wn r- v , 寸 一 卜 . V } w V % W) Cl 一 卜 .厂 〕 O kn 一 心 a 寸 卜 ‘ M 寸 、心 a 卜 , 卜 . to M O 41) rf) N 寸 寸 一 一 ld-} lZ \19, 一 cr3 N 寸 叶 寸 一 MO 0 1 00 1o N 00 to M 110 【、, " l Ln r- 寸 " O l-- 00 O 仇 r } o 吸 a cv 咬 o0 侧 哎 N }n [} 瞬 瞬 M N 6 00 N 41) 卜 , 1义 M O l 寸 ‘厂 , 一 详 乃 0 甘 目 : L!1 N 口 《勺,.. 。 ll- N 。 M 。 }t O O 一 。 E-- N 。 。 哟 。 受 守 M *} 00 仔 O 心 心 O 心 V7 拭 心 一 N n, 00 分 声 之 久试 二 石 : 盆 之 , 沈 盆 二 匕 之 了 ) 《 尝 屯 二 丈 匕 味长 丁 二 益 泛 二只 长搜 户 闷 0 、 0 0 0 , 伽 0 亡 J Vr n r 卜 C N C匀 尸 、 以二 州 洲 、 口C 一 叔 , :农 竺 匕 屯 万 沈 李只 二 言 汉 门 耘 二 二 、 飞 二 二 汉 门 二 岌 ;石 沁 : 竺 竺 火 t、 , 、0 ,... r们 V "1 心 护 闷 r、. K 寸 洲 叫 ,宁 卜 . M .厂 1 劝 . 脚 J r、 叔 ~ 一 、 ‘ , , ~ 、 ’ ‘ 飞 J 、 一 、 ‘ 、 ” ‘ 、 一 叹 r 、 ~ 一 ~ , 1 ,才 0 ‘ , (n OC 、, _ , , ~ ~ ~ 价 q .。 一 L二 . ~ 气 场代 r护1 以 : 、 : 甘 代 心 洲 犷 」 0 0 口 、 飞 V ') 寸 ‘了、 以 C 二 ~ . ~ . “ : , 代 ~ . ~ 少 只 。 、 1 ,~ 二 、 代 丫 二 .丈 , : , 。 , : 叨 丫 、 代 卜 、 C 卜 ~ . ~ 户 卜 , 口 , 、试 .丈 晶 只 ~ 公 曰 : 声 丈 .厂 孙 丹 孟 沪 以 1衬 一 二 ~ , 盆 、 胃 今 李 从 次 ( Ln 00 'Ct 寸 0 二 粤 00 O Lr ) 寸 O } N C T 三 心 二 C 二 度 二二 竺 二 众 里 ~ 盗 弋 犷 闷 : 二 之 了 二 二 么 竺 三 斌 二 .n 一 二竺 声《 份 、 - 一 护户 一 N 廿 卜 、 N OC 一 0 e宁 二 召 石 ,~ C 兰 石 泛 言只 岛 万 { 七匀 众 卜石 卜只 翌 石 义 昌 N 寸 吕 蒸 } (71, 卜 kn N M 篇 M . 。 一 00 O创. 叫 et 00 n It }D 。 t- N 00 O M 一 一 喃 。 V) M 仗 必 呀 任 诫 of 石 M o, 寸 石 N 心 心 训 石 面 心 望 竺 总 众 汉 总 二 衬 粼 孟 滋 减 汉 二 二 毛 之减 众 二 0 } 一 00 00 O 00 M t` M C ll M (D V ) qj- N O` M 一 匕 勺今 ,- 寸 W* ) tdr) M 卜 . M 寸 ,- Ll、 0心 寸 目, 叶 N r、、 石 1 ⋯ , 、 . , , 、 , ‘ 、 . , ~ . 一 、 一 , 、 、 ‘ O C 。 。 的 寸 M , 00 V) O 00 M 叭 寸 M 。 t!) 00 钊 r" 心 心 } M 成 必 O O [} 00 万 尽 5 面 石 心 冷 万二 二 盆 二 二 二不 二奋 { 之牛 ; : 共 竺 : 二 : 一二 二 戈 盖 言二 二 ; 二 戈 谈 牛 二 坟 口 . ,叫 Cr 限宁 0 0 M ti0 M ,.叫 ,宁 ,州 N M .了、 ,宁 户 J 护尹 C〕 匕 ; ;二 , : ‘ 二 : 工 于试 二: 祖 门 蕊 叭 ‘ 土 李又 议 ’ 二 ‘ .1 盔 二 盆 右 之 犷 O C 犷 、 , 叫 曳 宁 7r 心 c^ 卜 、 M 宁 } V) n Itim v) !I M N 卜 、 该 全 、 ” , , ~ “ “ “ , ” ‘ 、 ’ 、 ’ ‘ r、 ., , , 一 一 , , ~ ~ 、, 、, _ ~ , 、 C 卜 矿 》 ‘ N c'1 M _ N 口 、 , 、 ~ ‘二 } Y ) 一 or , N 11 .1 , : 0C 、 飞 气 : 、 : ,曰 、 飞 丫 二 护 闷 口 、代 、代 , : ’一 二 甲丫 M “ 飞 ,又 一 . 一 气 , 公 、 孟 . 公 。 ~ 二 、 几 分 二 ~ . 一 罗 ~ 二 、 : _ 二 勺 尸 J O l ~ : 00 110 En .只 C 1 一 ~ { ~ 万 T O l-- 一 一 : M :乍 之 f'1 二‘ .了 1 沈二 二矛 C,、 M 7 .,., 4 1 : 沈盆 忿, 孟‘ 人 C 沃 考 N 心 冰 } , IC 叶 粼 O C C门 胃 狱 一 00 }ID 叶 办 .: . N 粼 0《 竺 粼 之 、 小 = 当 卜 r门 氦 粼 竺 兰 匕 寸 减 甘 、 N ~ 一 N N 寸 一 “ 一 、 ‘ N f 」 一 一 一 , 堵二 汉 、 、 , 、 , ~ r们 言 气 考四 N 5} 权 叼 的 粼 岩 汾 碱 .日 - 君 GJ 专 自 ts t, g. 出 蕊 *} U 代 n ‘ 画 A 分 V 、 0 IK49} 6. . }'习 “ O昌,履 v Q2 '}p o 邵 国 O N w , 0 0 cf; 民 】 N m }D 0 0 (- , 一 0 0 \D O IN N M .了 、 C c, 0 0 M 心 - N t-- 0 0 0 叫 卜 心 M .厂 〕 V , 一 v l N 11C C 一 C 一 寸 I'D .-r 一 口 卜 ‘ 划二 州 O O O 0 0 0 0 C O C C c C C O c (: 霍 采 罕 哭 橄 00 N } O 1 哭 } } M 鑫 v1 军 段 00 N .-} 11D M ,n N N 艺 [} 已 O }r N - vi O v1 ,qr 00 }D O} O N -} N r1 m (,4 N m m N v7 M : \G N N --} N N : N --} -} ‘ !'K) O 冷 N M N N N N M M --} O s 00 00 O ls \G Q 1 }G tr ) O 寸 t- (7 N O v-) 0 } m ,~ 忆卜 !了 、 r护、 N 气才 Ch v 、 一 N ( , 寸 C, 卜 、 一 m 廿 M N N I- C a In p O M M - + CN }D 寸 v 7 M M IZ 心 m m 寸 寸 V ) tf) 寸 寸 寸 寸 寸 心 u Z M 寸 r、 价 C ; M 仁( N C 卜 , 心 N 咭 r J C ) 寸 r尹 I C r 闷 犷 尸 1 ,~ 0 卜 寸 v -r N 叫 l- 00 00 v、 一 m ,- 一 0 0 0 ,.叫 0 0 0 ,.叫 C二 C , (二 ~ 叫 C二 O C O (: 州 (二 0 p 0 O C , 0 C二 C 0 二 C C C C C 《二 C (V v1 0o N C' 00 N }D } } N M o DO 三 00 分 鸯 呈 骂 O V) 象 }G O O } }' } 00 - 00 } W) } M ,r r-+ .} N N } }C V 、;;::;::;:、、:。;; 令 ~ N 助 Gp bA } x )羹G4x } x令鬓星量晕叠叠pp暑v C! x } " ti } }' w o: 惬 援 4E --IF? 长 只 脚 桩 脚 换 脚 $* 1,:} % }k-ll 理 卞 厦 扣 一9} 度 曰 是 目 曰 易 七 粼 划 划 燕 军 认 狱 巾 ????。????????。?????????。??????.????????[???????。?????。???。???? ???????????????????????????? 遗 传 学 报 26卷 候、居住的地区和环境的影响,每一种姓氏相当于Y染色体上某个遗传座位上的一个中性 等位基因。Karlin-McGregor的中性等位基因分布的理论可以分析姓氏在群体中分布的特 征[[181。在具有k个等位基因的N个单倍体的群体中,每一个体携有一个等位基因,在我们 的研究中“等位基因”是姓氏。在一个群体内,姓氏的数目是固定的。群体内姓氏种类和每 种姓氏频率,因群体迁移并与周围人群的融合而发生变化,这类变化相当于遗传等位基因 频率的变化,或者称为基因流动。携有k个体的姓氏数目的期望值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获 得[”,,。」: E(Sk)=a(1一V) k/k (1) N=a(1一v)/v (2) S=一a log v (3) S/N=[v/(1一v)]log v (4) 在以上公式中,N表示人群的样本大小,S表示人群中的姓氏种类数,a和v分别表示群体内 姓氏种类丰度(surname abundence)和人群迁移率(migration rate)的相关参数,E(又)表示 携有k个体的姓氏数目的期望值。a和v是分析姓氏频率分布的两个重要参数。从同一个 群体中或者同一个省区内,随机获得的不同样本的a值是一个常数,与样本的大小(N)不 存在函数关系,但与姓氏种类的多少(S)有函数关系,图1表示宋朝16个省区的a值与姓 氏种类S的关系,其相关系数为;= 0.78,具有显著的相关。;表示人群的迁移率,,值的大 小直接反映了人群迁移程度。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50 100 150 200 省内姓氏数 图1 Number of surname in province a值与姓氏数的相关 Fig. l The relativity between a value and number of surname 3 结果和讨论 3.1 宋朝中国人姓氏分布和人群迁移 各省姓氏分布的观察值和期望值的吻合程度见表1。其中山西省和湖北省的x2值有 显著差异,其余各省的姓氏分布吻合Karlirr-McGregor理论的中性等位基因分布的模式。 甘肃、山西、河北、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7省的迁移的相关参数,值均很高,表明在这 些省区人群的迁移十分频繁。在宋朝河北、山西和甘肃等北方省区不属于宋朝的版图,而 在唐朝时汉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对这些省区的控制。唐宋时期北部省区前后由西夏、辽、金 190 。????? ? ? 3期 袁义达等: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和元蒙古等北方民族政权统治,西南和西北地区则由吐蕃和回鹊等民族支配,这些地区一 直受到战争的蹂埔,加上北方地区地形环境的特点,人群迁移十分频繁,外来民族与当地 人群的混居也十分普遍。随着战争的间隙及战后的生产的恢复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些 地区外来民族的汉化进程加快。从汉晋、南北朝、隋唐以来,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姓氏的 汉化一直没有间断过【21,227,而且,姓氏的进化一直伴随着民族的融合和汉化进程。在宋朝 的320年间,湖北、湖南、广东和广西等省区的人口增长非常之快,其增长速度比东南省区 还要快,这与人群迁移的相关系数,值和表1中1210年(南宋)和980年(北宋初期)之间 的人口比率所反映的现象基本相符。湖北的人口比率值较低,而迁移的相关参数v值又很 高,这与湖北在宋朝320年中人口激增锐减有关,人群迁人和迁出的频繁程度。由于 北方民族的不断强大和南移,中原地区的大批居民向南部和东南省区迁移,到北宋末期, 中国人口比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南方大于北方的局面。从此结束了我国北方人口多 于南方的历史,政治重心和经济中心也开始由北方移向了南方。 3.2 树状聚类分析 图2是宋朝16个省区人群根据姓氏遗传距离数值D工(the negative logarithms of relative isonymies,表2),采取平均连接法获得的树状聚类结果。姓氏遗传距离数值D,计 算公式: 了一艺,‘。, 1= 1 (5) DI一(刘(S:SJP2 q?i=I i = i )) (6) 在以上公式中,I表示群体p和群体q之间的同姓率((isonymy) ;p,和q;分别表示p和q群体 的第i种姓氏的频率;:表示姓氏种类数;全部 16个省区间的姓氏遗传距离数值列于表20 聚类图(图2)十分明显地把16个省区划 分为2大区域:南部的广东和福建(A区)与其 余14个省区(I:?区)。这两区域间的遗传距离 十分大,提示了南北两大人群的异源性,其明 显的地理区分地域应在中国南部福建省与江 西省交界的武夷山和广东省与湖南省交界的 南岭。B区又明显的划分为C区和D区。C 区包括浙江、江苏、江西和安徽4省,形成了东 南地区人群,其聚类的顺序也很合理,反映了 古吴越民族与中原地区南下人群混合的历史 痕迹。D区进一步可划分成E区和F区。E区 含湖南和广西二省区,在宋朝该地区是一块 很荒凉的“蛮”地,从表1的宋朝320年的人口 增长率分析,人口增长十分迅速,这主要包含 Henan河南 Gansu甘肃 Shaanxi陕西 Hebei河北 Shandong山东 Hubei湖北 Sichuan四川 Shanxi山西 Hunan湖南 Guangxi广西 Anhui安徽 Jiangxi江西 Jiangsu江苏 Zhejiang浙江 Fuj ian福建 Guangdong广东 191 图z 宋朝16省区姓氏频率分布聚类图 Fig.2 The surname phylogenetic dendrogram of sixteen provinces in the Song dynasty Yubao WEI 高亮 遗 传 学 报 26卷 表2 宋朝16个省区的姓氏遗传距离x 104(根据公式(6)) Table 2 Surname genetic distancesx 104 of sixteen provinces in the Song dynasty on formula (6) 2094 3838 2194 1871 2877 6010 2147 1河南 Henan 2甘肃 Gansu 3陕西 Shaanxi 4河北 Hebei 5山东 Shandong 6湖北 Hubei 7四川 Sichuan 8山西 Shanxi 9湖南 Hunan 10广西 Guangxi 11安徽 Anhui 12江西 Jiangxi 13江苏 Jiangsu 14浙江 Zh句iang 15福建 Fujian 16广东 Guangdong 649 688 788 777 679 1050 1760 1674 2804 2591 2796 1441 2640 6252 2277 1 1045 1266 1178 1421 1633 1134 1644 1725 2089 2243 2185 3375 3045 3805 3497 3894 3290 2488 2298 4361 3378 8294 8492 3347 2957 3 4 1071 2019 1548 2447 4145 3390 3233 2074 3497 8159 3708 5 1518 1955 1981 3537 2366 2848 1309 2677 6024 2851 6 2026 2272 3478 3464 3231 2302 2957 6322 2749 7 3537 5540 4000 4041 2922 4256 9314 4964 8 4985 3603 3607 4078 7412 3234 10 2827 2861 3212 6857 4573 11 1954 1920 3668 2325 12 1471 4644 2626 13 2678 2238 927 1212 1043 1039 1272 1410 2154 3585 3435 3968 2311 3958 8730 3579 14 15 了从北方省区大量人群迁人的因素。尤其需要指出,在北宋初期湖北地区人口大于湖南 地区,比值是 1.2,而到南宋时期,由于湖北成为南宋与北方的金国和元蒙古的边界地区, 连年的战争,造成人口急剧的减少,湖北的人口仅仅只有湖南人口的3成,可推断湖北的 减少的人口中其中很大一部分进人了湖南地区。从这点上也反映了:在宋朝北方省区人 群向南迁移的一条主要的方向,即从湖北经湖南向两广地区迁移。F区包括全部北方省区 和西南省区。其特点是,北方省区和西北省区的人群之间的姓氏遗传距离都较小,反映了 该地区人群经历了长期频繁的迁移、混居和融合,形成了互相依存的北方人群。而西南省 区的人群在历史上一直主要与北方省区人群进行交流,四川地区(包括贵州和云南)的聚 类位置也反映了这一历史。湖北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省份,它处于长江的中游,北面河南和 陕西,西接四川,东临安徽和江西,南靠湖南,是中国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图2也十分有 趣地反映了湖北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总而言之,宋朝姓氏频率分布的聚类图反映了在 1 000年前,中国的主体人群已经形成了南北二大人群,其基本的人群分布区域与现代的 分布基本一致。 图3是现代的姓氏频率分布的聚类图,需要说明,Du等的文章[[151中的图7有误,依据 其文中表3的数据所作的聚类图应是本文的图3,这图也同样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群的南北 两大人群的异源性,以及明显的分界地域在南部的武夷山和南岭。 4 宋朝时期的姓氏种类和常见姓氏的分布 本文所用的宋朝姓氏样本来自于《宋人传记资料索引》[16],严格地讲它并不是一个完 全随机的样本。各省的样本观察值和宋朝的人口统计数相比较(见表 1),不难发现凡是经 济发达的省份,尤其是东南数省,其样本数相对较大,而经济落后的边缘省区和宋朝与北 192 3期 袁义达等: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Helon幻iang黑龙江 Liaon吨辽宁 Jilin吉林 Inner Monguli。内蒙古 Hebei河北 Henan河南 Shandong山东 Beijing北京 Tianjin天津 Gansu甘肃 Xinj iang新疆 Shanxi山西 Shaanxi陕西 Ningxia宁夏 Anhui安徽 Jiangxi江西 Hubei湖北 Sichuan四)I【 Hunan湖南 Guizhou贵州 Yunnan云南 Jiangsu江苏 Shanghai上海 Zhejiang浙江 Qinghai青海 Guangdong广东 Guangxi广西 Fujian福建 Taiwan台湾 图3 现代29省区的姓氏频率分布聚类图 Fig.3 The surname phylogenetic dendrogram of 29 provinces in the present 方政权频繁交战的边界省份的样本数相对较少。在经济文化发达和社会稳定的省区,做 官的人士多,出现在文献上的人士也多;反之则少。这就是造成了在文献中各省区之间的 样本数不随机平衡的主要原因。为了了解宋朝时期全中国的姓氏分布的情况,我们依据 宋朝4次人口的统计值(表 1),以年份间隔为加权数计算宋朝的全国和各省平均人口数和 比重(表1),从而推算出宋朝时期全国样本中出现的姓氏的分布频率,可以认为这436个 姓氏分布的频率基本上反映了1 000年前中国人的主要姓氏分布的情况。表3列出的是宋 193 194 遗 传 学 报 26卷 表3 宋朝和现代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100 common surnames in the Song勿nasty and the present 排 宋朝Song dynasty 序 姓氏 观察值 推算值 No. Surname Obs.(%) Exp.(%) 现代The present 姓氏 观察值 Surname Obs.(%) 排 宋朝 Song dynasty 序 姓氏 观察值 推算值 No, Surname Obs.(%) Exp.(/-) 现代The present 姓氏 观察值 Surname Obs.(%) 51 魏 Wei 0.43 0.44 52 罗 Luo 0.4乡 0.44 53 叶 Ye 0.80 0.44 54 沈 Shen 0.67 0.43 55 孟 Meng 0.26 0.42 56 姚 Yao 0.41 0.41 57 傅 Fu 0.44 0.38 58 丁Ding 0.41 0.37 59 章Zhang 0.51 0.36 60 萧 Mao 034 0.35 61 蒋Jiang 0.38 0.34 62 卢 Lu 0.36 0.34 63 陆 Lu 0.52 0.33 64 袁 Yuan 0.40 0.33 65 江Jiang 0.47 0.32 66 晃 Zhao 0.21 0.32 67 谭 Tan 0.16 0.30 68 邵 Shao 0.34 0.29 69 欧阳OuYang 0.24 0.29 70 孔 Kong 0.18 0.28 71 俞 Yu 0.38 0.27 72 尹 Yin 0.24 0.27 73 廖Liao 0.21 0.26 74 阎 Yan 0.19 0.25 75 洪Hong 0.35 0.25 76 夏 Xia 0.26 0.24 77 雷 Lei 0.15 0.24 78 葛 Ge 0.24 0.23 79 文 Wen 0.19 0.23 80 柳 Liu 0.15 0.22 81 陶 Tao 0.15 0.22 82 毛 Mao 0.29 0.21 83 丘Qiu 0.27 0.21 84 龚Gong 0.21 0.20 85 康Kang 0.18 0.19 86 蒲 Pu 0.14 0.19 87 邢Xing 0.17 0.19 88 郝 Hao 0.12 0.19 89 庞Pang 0.10 0.19 90 安 An 0.15 0.19 91 裴Pei 0.13 0.19 92 折 Zhe 0.09 0.19 93 施 Shi 0.21 0.18 94 游 You 0.19 0.18 95 金 Jin 0.21 0.17 96 邹 Zou 0.20 0.17 97 汤Tang 0.20 0.16 98 虞 Yu 0.17 0.16 99 严 Yan 0.15 0.16 100钟Zhong 0.14 0.16 余 Yu 0.41 潘 Pan 0.41 杜 Du 0.40 戴Dai 0.39 夏 Xia 0.39 钟Zhong 0.38 汪Wang 0.38 田 Tian 0.38 任Ren 0.38 姜Jiang 0.37 范 Fan 0.36 方Fang 0.36 石 Shi 0.35 姚Yao 0.35 谭Tang 0.34 廖Liao 0.34 邹 Zou 0.33 熊Xiong 0.32 金 An 0.32 陆 Lu 0.31 郝 Hao 0.30 孔Kong 0.29 白Bei 0.29 崔 Cui 0.28 康Kang 0.28 毛 Mao 0.27 邱 Qiu 0.27 秦 Qin 0.26 江 Jiang 0.26 史 Shi 0.25 顾 Gu 0.25 侯 Hou 0.25 邵 Shao 0.24 孟 Mang 0.24 龙Long 0.24 万 Wan 0.24 段 Duan 0.23 雷 Lei 0.23 钱 Qian 0.22 汤 Tang 0.19 尹 Yin 0.19 黎 Li 0.18 易Yi 0.19 常Chang 0.18 武 Wu 0.18 乔伍ao 0.18 贺He 0.18 赖 Lai 0.18 龚 Gang 0-17 文 Wen 0.17 1 王Wang 6.67 7.61 2 李 Li 6.08 7.19 3 张Zhang 5.24 6.24 4 赵 Zhao 5.07 5.64 5 刘 Liu 4.49 4.67 6 陈 Chen 5.42 3.87 7 杨 Yang 2.33 2.70 8 吴 Wu 2.39 2.26 9 黄Huang 2.19 1.56 10 朱 Zhu 1.70 1.43 11 孙 Sun 1.33 1.35 12 郭 Guo 1.14 1.30 13 胡 Hu 1.38 1.27 14 吕 Lu 1.25 1.21 15 高 Gao 1.01 1.15 16 宋 Song 1.00 1.13 17 徐 Xu 1.42 1.08 18 程 Cheng 0.93 1.08 19 林 Lin 2.03 0.98 20 郑 Zheng 1.48 0甲97 21 范 Fan 0.85 0.90 22 何 He 1.00 0.85 23 韩 Han 0.75 0.82 24 曹 Cao 0.72 0.82 25 马 Ma 0.63 0.80 26 许 Xu 0.84 0.74 27 田 Tian 0.51 0.74 28 冯 Feng 0.66 0.72 29 杜 】:)u 0.64 0.70 30 周 Zhou 0.64 0.69 31 曾Zeng 0.78 0.66 32 汪 Wang 0.60 0.60 33 苏 Su 0.62 0.60 34 董 Dong 0.50 0.60 35 方Fang 0.98 0.58 36 蔡 Cai 0.73 0.57 37 梁Liang 0.52 0.57 38 石 Shi 0.51 0.52 39 谢 Xie 0.66 0.51 40 贾 Jia 0.40 0.51 41 薛 Xue 0.51 0.50 42 彭Peng 0.44 0.50 43 崔 Cui 0.39 0.48 44 唐Tang 0.43 0.48 45 潘 Pan 0.63 0.47 46 邓Deng 0.39 0.46 47 任 Ren 0.42 0.46 48 史 Shi 0.54 0.45 49 钱Qian 0.61 0.45 50 侯 Hou 0.33 0.45 李 Li 7.94 王 Wang 7.41 张Zhang 7.07 刘 Liu 5.38 陈 Chon 4.53 杨 Yang 3.08 赵 Zhao 2.29 黄Huang 2.23 周 Zhou 2.12 吴 Wu 2.05 徐 Xu L“ 孙 Sun 1.54 胡 Hu 1.31 朱 Zhu 1.26 高 Gao 1.21 林 Lin 1.18 何 He 1.17 郭 Guo 1.15 马 Ma 1.05 罗 Luo 0.86 梁Liang 0.84 宋Song 0.81 郑 Zheng 0.78 谢 Xie 0.72 韩 Han 0.68 唐Tang 0.65 冯Feng 0.64 于 Yu 0.62 董Dong 0.61 萧 Xiao 0.59 程Cheng 0.57 曹 Cao 0.57 袁 Yuan 0.54 邓Deng 0.54 许 Xu 0.54 傅 Fu 0.51 沈 Shen 0.50 曾Zeng 0.50 彭Peng 0.49 吕 Lu 0.47 苏 Su 0.47 卢 Lu 0.47 蒋Jiang 0.47 蔡 Cai 0.46 贾 Jia 0.42 T Ding 0.42 魏 Wei 0.42 薛Xue 0.42 叶 Ye 0.42 阎 Yan 0.41 3期 袁义达等: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 ⋯ 宋朝the Sung dynasty _ 现代the present 1.00 0.00 1 6 11 16 21 26 31 36 41 姓氏(序号) 46 51 56 61 66 71 76 81 86 91 96 Surname (number) 图4 宋朝和现代100个常见姓分布曲线 Fg.4 The curves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100 common surname in the Song勿nasty and the present 朝和现代(1982年)的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频率。现代(1982年)的100个常见姓氏的 数据引自《中华姓氏大辞典》的“后记”[231,与中国人现代姓氏频率分布一文[15]所用的是同 一数据。 宋朝和现代各 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频率十分一致。两个时期的100个常见姓氏分 别覆盖了总人口的86.17%和87.19%,其中最常见的姓氏(占总人口1%以上)分别为18个 和19个,这些最常见的姓氏分别代表了总人口的52.73%和55.63%。中国现代的7大姓氏 为李、王、张、刘、陈、杨和赵,宋朝的7大姓氏为王、李、张、赵、刘、陈和杨,姓氏完全一样, 但在人口数的排列上略有区别。宋朝和现代各100个常见姓氏的分布频率曲线非常一致 (见图4),说明中国人姓氏的传递在这 1 000年间是十分稳定的。 5 宋朝(公元960--1 179年)中国人姓氏的分布十分符合中性等位基因分布的特征,反 映了1 000年以来人群的结构变化和姓氏“基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宋朝的姓氏频率分 布和姓氏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国1 000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南北两大区域的人 群,从姓氏遗传信息上明显地显示出南北两大区域人群结构的区别,提示南北两大区域人 群的不同源性,其明显的地域分界线是在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这条东西走向的地带。中 国人姓氏的历史至少已有4 000年以上,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北和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并 同化了各个时期周边各民族的姓氏,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使用的汉字姓氏。根据 1 000年前宋朝的中国人姓氏分布和对人群迁移、混居和融合情况的分析,结果基本上反 映了当时的民族联合和进化的历史,也说明了中原地区的人群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它 融合了南北各个时期的民族成分,尤其是北方地区的民族成分,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的当今的中华民族整体。现代人群分布与宋朝人群分布具有很高相似度,它们之间的区 别点正是在这 1 000年期间人群进一步迁移与分化的结果。 ? ? ?,?。?? ? ??? ? ? ???? ? ?? ?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95 Yubao WEI 高亮 196 遗 传 学 报 26卷 宋朝频率较高的姓氏分布与现代的姓氏分布的惊人一致,进一步说明了中国人姓氏 的遗传稳定性。中国人姓氏的历史与中国古老文明的历史是同样的悠久,姓氏一直伴随 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进化过程。中国人姓氏所具有的历史跨度、遗传稳定性、种类多样和中 性等位基因分布的性质,注定了中国人姓氏频率的研究是对中国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 一种重要补充。姓氏凝聚了巨大的信息,是一种不可替代的“遗传学”资源。因此,对中国 各个时期姓氏的研究是必要的,尤其是有待于对元、明、清3个时期的姓氏分布的研究。这 一研究也将有可能在Y染色体基因组学、医学遗传学、地方病和遗传流行病等研究中发挥 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Darwin G H. Marriages between first cousins in England and their effects. J. Stat. Soc., 1875, 38: 153一184 2 Mencken H L. The American Language. Knopf, New York. 1936 3 Yasuda N. Cavalli-Sforza L L, Skolnick从 Moroni A. The evolution of surnames: An analysis of their distribution and extinction. Theor. Popul. Biol., 1974, 5: 123一 142 4 Fisher R A, Vaughan J. Surnames and blood groups. Nature, 1939, 144: 1047一1048 5 Crow J F, Mange A P. Measurement of inbreeding from the frequency of marriages between persons of the same surname. Eug. Quart, 1965, 12: 199^-203 6 Lasker G W. A coefficient of relationship by isonymy: A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s. Human Biol., 1977, 49: 489一493 7 Zei, G, Guglielmino C R, Siri E, Moroni A, Cavalli--Sforza L L. Surnames as neutral alleles: Observations in Sardinia. Human Biol., 1983, 55: 357一365 8 Roberts D F, Rawling C P. Secular trends in genetic structure: An isonymic analysis of northumberland parish records. Ann. Hum. Biol., 1974, 1:393一410 9 Lasker G W. Surnames and genetic struc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5 10 Kamizaki M. Frequency of isonymous marriages. Seibutsu Tokei--gaku Zassi, 1954, 2: 292一298 (in Japanese) 11 Yasuda. N. Studies of isonymy and inbreeding in Japan. Human biol.,1983, 55: 263.276 12 Yasuda N Saitou, N. Random isonymy and surname distribution in Japan. Biology and Society., 1984, 1: 75-84 13 Chen K H, Cavalli-Sforza L L. Surnames in Taiwan: Interpretions based on geography and history. Human Biol, 1983, 55: 367一374 14 袁义达.中国汉族常见姓氏分布。载:陈原主编,现代汉语定量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226-232 15 Du R F, Yuan Y D, Hwang J, Mountain J, Cavalli--Sforza L L. Chinese surnames and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China. J. Chinese Linguistics, 1992, monograph series no. 5 16 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台湾鼎文书局,1974 17 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8 Karlin S, McGregor, J. The number of mutant fonns maintained in a population. Proc. Fifth Berkeley Symp. Math. Stat. Prob., 1967, 4: 415一438 19 Zei G Guglielrrnino Matessi,民 Siri E, Moroni A, Cavalli-Sforza L L. Surnames in Sardinia I. Ft of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for neutral alleles and genetic population structure. Ann. Hum. Genet., 1983, 47: 329.352 20 Piazza. A, Rendine S, Zei G, Moroni A, Cavalli-Sforza L L. Migration rate of human populations from surname distribution. Nature, 1987, 22: 714一716 21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3期 袁义达等: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 197 22 陈连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23 袁 义达等.中华姓氏大辞典.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213-1215 The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the Diversity of Genetic Population of Chinese Surnames Structure in the Song and Dynasty YUAN Yi-Da JIN Feng ZHANG Cheng (Institute of Gene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Naruya Saitou (National Institute of Genetics Mishima, Japan) Abstr
/
本文档为【宋朝中国人的姓氏分布与群体结构分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