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广东2005年12月11号地方公考部分试题

广东2005年12月11号地方公考部分试题

2009-07-10 8页 doc 156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4439

暂无简介

举报
广东2005年12月11号地方公考部分试题广东2005年12月11号公务员考试部分试题 (无确切答案,只有下面提供的答案仅供参考) 图形题: INCLUDEPICTURE "http://www.qzzn.com/forums/attachment/27_1533.jpg" \* MERGEFORMATINET (这题和考题有点不同,但是解题规律是一样地 数字推理:1. 3,3,-3,-15,(-27)    2. 0,1,3,7,(15)    3. 0,0...
广东2005年12月11号地方公考部分试题
广东2005年12月11号公务员考试部分试题 (无确切答案,只有下面提供的答案仅供参考) 图形题: INCLUDEPICTURE "http://www.qzzn.com/forums/attachment/27_1533.jpg" \* MERGEFORMATINET (这题和考题有点不同,但是解题规律是一样地 数字推理:1. 3,3,-3,-15,(-27)    2. 0,1,3,7,(15)    3. 0,0,1,4,(10)/也有认为是11    4. 118,199,226,235,(238)    5. 0,3,2,5,4,7,(6) 应用题:1.有一批木材,木材可以做30张桌子,也可以做15张床,现在做了2张桌子,2张床,2张凳子用了1/4的木材,剩下的木材还可以做多少张凳子? A.40   B.30 C.25 D.20 2. 某班有35个学生,每个学生至少参加英语小组、语文小组、数学小组中的一个课外活动小组。现已知参加英语小组的有17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30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13人。如果有5个学生三个小组全参加了,问有多少个学生只参加了一个小组? A.15人 B.16人 C.17人 D.18人 3.种树问题 4.逆流和顺流航行问题 5. 24个连续偶数的和为1992,问最大的偶数是多少? 6.一种商品打八折后的利润为原来的20%,问原来的定价是多少. 常识题:1  我国最大的平原(  ) A华北平原.  B西北平原.C东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 2  电源第几次能源. A一次能源.B二次能源.C不可再生能源.D可再生能源. 神六升空的时候什么先分离? A逃逸塔 B助推器 高压锅易熟原因? 用扇子感觉凉快原因? 还有一个是问哪个选项是经济特区的? A汕头 B香港 C上海 D台湾 纳米的长度:( B  ) A一亿分之一.B十亿分之一. 下列不属于人体肝脏的功能的是() A.解毒功能B.防御功能C.血糖转化功能D.消化功能 一纳米等于多少米? 孔子主要的核心思想是? A仁 B义 C信 D孝 值树节的日期是?植树节是具体时间(3月12曰    ) 电风扇为什么会给人带来凉爽? 高压锅为什么煮饭快?” 类比题:白天:黑夜 A生:死 B白:黑 C男:女 D高:矮 轮船:大海 A.汽车:公路 B.火车:铁路 C飞机:机场 海水:大海 A河水:江河 蜜蜂:蜜(    ) A鸡:鸡蛋   B农民:粮食   CD排除项. 阅读题: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与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有模糊性。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努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3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3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与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模糊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模糊的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精确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7.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的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是精确的,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8.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语言模糊”是指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对客观事物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9.关于“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的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模糊语言指客观上的模糊、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模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精确是相对应的。   B.模糊语言为了满足表达上的特殊需要,虽然在用语上是模糊的,但其表达效果却是更好的。   C.语言模糊指没有形成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的模糊相对应。   D.客观上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客观上的模糊性与表述过程的精确性相对应,都属语言模糊。   10.下列各例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b)   A.我国西北的古丝绸之路上,遗存着大量的石窟遗址。这些石窟的岩体多属于砂岩,而且大部分为泥质胶结。   B.海水深度为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1500亿吨,占地球已知储量的三分之一。   C.据预测,北京西站今年春运日客流量高达24万人以上,春运期间输送240多万人,节前15天将出现3次客流高峰。   D.北京在过去5年中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960亿元,2至3年要达2000亿元,相当于过去5年累计投资的29%。 11.最末一段划线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随着淡水供应已达极限,五大洲50多个国家或许很快就将因争夺水资源而发生冲突,除非他们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迅速达成。      目前全球各地都在谈论夺水战争。 2001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对淡水的激烈争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冲突和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最近一份得出的结论认为,在未来15年内,随着各国可利用的水达到极限,国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将增加。      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而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惟一记录在案的夺水战争于4500年前发生在两河流域,即我们如今所知的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拉可什和乌玛之间。相反,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其中许多条约在处理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源方面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对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的分析表明,这些事件的2/3具有合作性质。例如,一些国家商定进行科技合作,并签署了157个用水条约。      然而,另一些人认为,就淡水而言,过去将不是未来的可靠指南。淡水作为一种可再生但并非无穷的资源,正在变得日益稀缺。即使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几乎与4500年前一样多,全球需求已稳定地增加,仅仅从1950年以来,随着世界人口从25亿增至60亿,人均可再生淡水供应量已下降了58%。此外,与石油以及其他大多数战略资源不同,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是无可替代的。淡水对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虽然历史表明,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但并非规律。在过去50年里1/4与水有关的事件是敌对的。尽管这些敌对事情的绝大多数只涉及口头对杭,但是对立国家在37次记录在案的事件中不仅仅彼此辱骂,而且开了枪,炸了水坝,或者采取了其他形式的军事行动。      1.第三段中说,“一些人认为这些警告是杞人忧天”,以下不能支撑这些人所持见解的一项是()      A.伊拉克南部地区的两个城邦之间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夺水战争。      B.从805年至1984年,各国签署了3600个与水有关的条约。      C.在处理至关重要的水资源方面许多条约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D.过去50年间1831个与水有关的国际事件2/3具有合作性质。      2.以下不能证明第四段中“另一些人”所持的观点的一项是()      A.淡水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B.淡水的大多数用途无可替代。      C.与水有关的敌对事件并不鲜见。      D.各国可利用的水已达极限。      3.对原文有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安南的讲话和美国国家情报部门的报告结论都意在指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B.认为爆发夺水战争的警告是“杞人忧天”的人目光短浅,幼稚可笑。      C.“过去不是未来的指南”的意思是:过去不短缺,不等于将来不短缺。      D.淡水“无可替代的用途”指种植粮食作物、制造商品和保护人的健康等。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各国就如何分享流经国际边界的河流达成协议犷也未必能防止和消除争夺水资源的冲突发生。      B.历史经验证明,国家之间缔结条约进行合作是解决用水争端、防止发生冲突和战争的有效途径。      C.淡水稀缺是由于世界可利用淡水总量减少,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需求量增加,从而使供求比例失调引起的。      D.石油资源同样存在短缺的问题,但它可以通过其他能源替代的方式解决。      [答案] 1、A(原文中有“惟一记录”“于4500年前发生”等文字,照应“历史似乎站在他们一边,’;A项以发生过战争来证明不会再发生战争,显然不行)2、A 3、D(A项指出了未来夺水战争的可能而非短缺的现状;B项的观点不无道理,并不是幼稚可笑;C项的意思是过去没有发生,不等于将来不会发生战争)4、C(A项第四段有“与水有关的合作是一种规范,门并非规律”可推出.B项由文章第三段可以知道。D项由第四段“此外,与石油……无可替代的”一句推知) 逻辑题:1.一家珠宝店的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中的某一个人所为。审讯中,甲说:“我不是罪犯。”乙说:“丁是罪犯。”丙说:“乙是罪犯。”丁说:“我不是罪犯。”经调查证实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说的是真话。   根据已知条件,下列哪个判断为真?   A.甲说的是假话,因此,甲是罪犯。   B.乙说的是真话,丁是罪犯。   C.丙说的是真话,乙是罪犯。   D.丁说的是假话,丁是罪犯。   E.四个人说的全是假话,丙才是罪犯。 2.有人说,彻底的无私包含两个含义:第一,无条件地实行为他人服务;第二,拒绝任 何他人的服务。 下述哪项是上述观点的逻辑推论?    A.没有人是彻底无私的。    B.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彻底无私的。    C.如果有人接受了他人的服务,那么一定存在彻底无私的人。    D.如果有人拒绝了他人的服务,那么一定存在彻底无私的人。    E.彻底无私的人要靠教育来造就。
/
本文档为【广东2005年12月11号地方公考部分试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