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态断裂

2009-04-08 4页 doc 34KB 3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15723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态断裂《中国官场生态断裂致劣官驱逐良官》 官场它实际是指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场所。官场生态则是指党员领导干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息息相关、和谐共处的状态。在现行的学科体系中,官场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但在大众俗文化的表达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实际是指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场所。官场生态则是指党员领导干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息息相关、和谐共处的状态。和自然生态一样,它遵循“人——社会——经济——政治”平衡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一旦人们违背生态运行规律,将导致生态失调、破坏以至断裂,必然受到...
生态断裂
《中国官场生态断裂致劣官驱逐良官》 官场它实际是指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场所。官场生态则是指党员领导干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息息相关、和谐共处的状态。在现行的学科体系中,官场不是一个的概念,但在大众俗文化的达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实际是指党和国家机关工作的场所。官场生态则是指党员领导干部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息息相关、和谐共处的状态。和自然生态一样,它遵循“人——社会——经济——政治”平衡与协调发展的规律。一旦人们违背生态运行规律,将导致生态失调、破坏以至断裂,必然受到应有惩罚,结果将是灾难性和毁灭性的。近年来,检察机关查处的大量腐败案件折射出断裂的“官场生态”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一些腐败分子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大肆卖官受贿,致使当地“官场生态”恶化,形成断裂的、颓废的、荒芜的风气,严重污染党风、民风,给党和国家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治理断裂的“官场生态”,是当前反腐败斗争中一项紧迫的重任。 特征与后果 断裂的“官场生态”特征主要有三个 断裂的“官场生态”践踏的是党纪国法,毒化的是党风政风,丧失的是人民信任,损害的是公众利益,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主要有三方面,从有关案例可以看出,断裂的“官场生态”有如下三个特征: 第一,官位货币化、市场化。在卖官(“一把手”)供给与买官(下属)需求具备的情形下,通过官位与货币交易,使官位实现了货币化。同时,特定的“官市”随之形成。 第二,卖官规模化、期权化。由于卖官出售的不是一次性权力,而是一个任期,这导致了买官者可以在一个时间段内享受官位收益即期权收益,也就是事实上的官位期权化。 第三,卖官稳固化、一体化。卖官规模和范围的扩大、跨期交易的形成降低了暴露的可能性,只有所有的下级官员都是通过买官获得晋升,则买卖双方会构成利益共同体而不是利益对立体。在利益共同体博弈中,攻守同盟、没人举报是稳态均衡解。卖官市场规模越大,利益共同体越稳固,相互掩护的可能性越大。因而,“卖官链”一旦形成便会自我复制,并达到相当庞大的规模。断裂的“官场生态”践踏的是党纪国法,毒化的是党风政风,丧失的是人民信任,损害的是公众利益,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造成“贫困——腐败”的恶性循环。事实证明,越是贫困地区,行政权越可能成为最主要的经济与社会资源配置权。在体制转型和市场机制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监督,从供给看,卖官成为最便捷的生财渠道;从需求看,买官成为最便捷的掌控资源并以此获利的投资手段。官员的目的是为了赚取买官投资收益或卖官以寻租,因而没有真正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任何积极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停滞,从而形成“贫困——腐败——再贫困——再腐败”的恶性循环怪圈。 其次,使“劣官驱逐良官”。官员是公众的代理人,“卖官链”一旦形成,进入买官卖官行列的人便不可能具备称职官员的基本素质,良官没有任何可能进入“官位市场”,这不仅表现在无能或无德者身居高位,还表现在本来正直的官员要么同流合污,要么选择退出。 最后,毒化社会。干部任用这一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环节出现权钱交易,它所带来的危害绝非一般经济活动中的腐败能比。卖官恶习一开,万般腐行前来。那些买官者一旦达到目的,念的是一本万利的权钱交易生意经,往往胆大妄为,总要变本加厉地把“投资”捞回来。 治理路径 笔者以为,对于断裂的“官场生态”,只有从源头上治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用人腐败是最大的腐败,而有资格发生用人腐败的通常是党政领导“一把手”。因此,遏制“一把手”在用人问上的腐败,除了要不断加强建设,更重要的是强化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形成对权力的全方位制约,也就是说,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 第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一言堂”、“家长制”、“个人说了算”、“瞎指挥”等现象的出现,使党内民主流于形式,最后也因为监督制度的缺失让个别干部走向犯罪。因此,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切实贯彻党的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监督机关的规定,定期召开党代会,进一步完善代表大会的议事,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真正发挥组织部门监督、党员互相监督和专职纪检机关监督的作用,将腐败消灭在萌芽中。 第三,建立权力制衡机制。以权治权,在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获得、运行及后果等方面,形成制约制衡机制。通过选举制、考试制、任期制来获得权力,就能使权力获得在最初受到制约,以抑制权力的滥用;通过管理交叉、岗位轮换,强化权力运行各个环节上的互相制衡;提高权力运行透明度,不仅要公开权力运行过程,而且要公开权力运行的结果,使权力运行始终置于大众的监督之下。 第四,建立国家预防腐败机制。通过相关数据、统计信息开展腐败的监督与预警,在日常工作中要对可能发生的腐败事件进行监督,并及时发出预警。对可能出现的趋势和问题进行预警。当腐败案件发生时由具体部门启动预案,使腐败案件得到及时、准确的处理。 总之,“官场危机”、断裂的“官场生态”等现象已经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只要我们从制度、体制、法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治理,“官场生态”就会良性发展。只有维持官场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整个社会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进一步推进。 南方日报:破除“官场三大定律”靠民主 中央党校教授王东京最近在《廉政瞭望》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中国官场三大定律》,认为这三大定律是经济转轨时期的一种客观存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是深化改革。何谓三大定律?首先是地方越穷人们越想做官;第二是年轻时实权越大通常越难做大官;第三是好人未必就是好官。王东京先生对于这三大定律的总结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做了充分的调查,有数据支撑。细细一品,倒令我想起了历史学家吴思先生关于“潜规则”的论断。吴思在他的代表作《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中曾经这样表述:“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现在看来,官场三大定律与其说是官场警示名言,毋庸说就是官场潜规则的表现。当然,这三大定律并不是什么绝对定律,而只是对一些官场不正常现象的概括,既不适用于每一个场合,也不能适用在每一个具体的官员身上。问题在于,即便从常识出发,也难以否定这些现象其实是大面积存在的。“地方越穷人们越想做官”,是由于贫穷地区可资掌握的资源不多,当官意味着具备了更多的资源利用权,“脱贫致富靠当官”,只是这个“官”不是建立在蛋糕越做越大的基础之上的,而是靠夺取在已有的蛋糕上的分配权。说到底,“官场三大定律”说法的提出明确表明当前的权力运行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回望千年以降的中国官场历史,就会发现即使制度再周全,只要自上而下的权力安排体制没有变,官场都会有某些抬不上桌面的“规则”。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严惩贪污,被治罪的各级官吏多至数万,施政不免严酷,可是到了后来,这个宣称“道德治国”的朝代居然是官场舞弊盛行,秦淮风月盛行,较之历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譬如明朝在监察体系方面不仅设有都察院,皇帝还亲自掌握了独立于司法体系之外的东厂、锦衣卫。然而,有明一代,厂卫对官员的监察,作为法外制度,远甚于法定制度的影响。可是,厂卫一旦逍遥于法度之外,滥用权力就开始达致顶峰,卖官鬻爵,贪污受贿,他们可以说无所不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他们只需要听从权力授予者的意见,这种独立于司法体系之外的权力于是就逐渐放大,成为明朝覆灭的重要原因。历史的教训我们理应吸取,破除官场三大定律,破除“厚黑学”的官场,便需要改革权力的运行机制,从“少数人授权”的迷圈中走出来,以民主的方式遏制与官场三大定律如影随形的官场潜规则。 PAGE 1
/
本文档为【生态断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