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6

2008-06-03 4页 doc 50KB 1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8009

暂无简介

举报
26第26课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具备一定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能力,流畅朗诵课文,快速背诵。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研习写法——体会感情——说写练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
26
第26课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具备一定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能力,流畅朗诵课文,快速背诵。 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研习写法——体会感情——说写练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理解文中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抓特点写景物、综合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借景物抒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法;引导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生字词,搜集作者生平资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雪》——体会——作者——柳宗元——课文。 二.文学常识: (一)识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爱,唐宋八大家之一,柳河东。 (二)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生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文学主张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创作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寓言。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1、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3.自由朗读然后再请学生读。 四.疏通文意,重点词及翻译。 (一)见后。 (二)知识点汇总。 (1)重点词语 1、清洌:清凉   2、可百许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3、佁然不动:呆呆的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4、俶尔:忽然。   5、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6、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7、邃:深 8、寂寥:寂静寥落。   9、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坻:水中高地 屿:小岛 堪:不平的岩石 10、明灭可见: 明灭:或现或隐 11、以其境过清: 清:凄清,冷清清 (2)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3)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4)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一)理清写作顺序,把握景物特点 分组分段交流,课文每段写了哪些内容,抓住了小石潭景物的哪些特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指导,总结。 1、第一段,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周围的景物。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文章一开头,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逐步为我们撩开了小潭的面纱。 作者写出了小石潭景物的哪些特点?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 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这真是太神奇了。 青青的树,翠绿的藤蔓,缠绕扭结,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周围,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令人心驰神往。 2)齐读第一段,感受小石潭的幽、美。 2、文章第二段写了什么?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游鱼。 教师进一步提问:作者笔下的鱼儿有什么特点?仅仅是写游鱼吗?你从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游鱼还衬托出了潭水的清澈,而且也感受到作者快乐的心情。鱼水相衬,动静相生,精彩至极。 学生齐读第二段,感受作者快乐的心情。 3、第三段,探寻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 学生齐读第三段,感受画面之奇。 4、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感受。 这一段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在这一段中,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环境和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悲凉的心境。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多媒体显示: 齐读第四段,感受潭边凄清、幽寂的氛围。 5、明确:第五段记下同游者。 6、总结本本文写作顺序。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 潭中气氛 (二)品评作者写景的妙处 全文写景文字集中在前四段,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四人。要求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作品,小到一个词语的锤炼,大到艺术表现手法,都可品评议论,分析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活动成果展示: 1.文章写景抓住景物特征,尽现其“神”。 如文章写石,无不透露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珮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再如文章写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正面写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小溪的形状。 2.文章写景动静结合。 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的生动活泼;小溪“斗折蛇行”两个比喻,一动一静,赋予景物以动感,以活力。 3.文章写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 除了静动对比,写鱼“皆若空游无所依”,尤其突出了水清之状,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实感。 4.文章写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描写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然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珮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遭遇相同,触景伤怀。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遭受挫折,生活上不如意,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的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的凄清美与作者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共鸣,有力衬托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也含蓄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5.文中有镜头,有画面。 第一段移步换景,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观赏小石潭周围的优美景致,像是观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第二段中写潭水游鱼则是定点观察,定点特写,活灵活现地写出潭中游鱼的美景。 (三)情景中的情 提问: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明确: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被贬远方,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引申:“一切景语皆情语。”永州山水以其独特的性灵吸引了柳宗元,使他暂时摆脱烦恼,消解忧愁,同时柳州山水也被柳宗元孤寂悲凉的心境物化。真正实现了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寄情山水不是目的,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才是真意。 六、课堂拓展延伸: 提示:大家已学过不少描写景物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描写山水的名句摘录下来,并选一两则加以赏析。 学生回忆所学的相关诗文,小组内部讨论交流,然后课后整理讨论发言。 如《桃花源记》中“桃源之美”,《三峡》中的山美、水美,《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七、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文中调动各种技法营造小石潭幽清秀美的景致:有移步换景,有定点特写;有简笔勾勒,有浓墨重彩;有动静相生,有化静为动;有正面烘托,有侧面映衬;这些手法值得我们借鉴。柳宗元的个人遭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千多年前知识分子的立身处世,间接接触社会,丰富人生阅历。 八: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复习重点词以及翻译。 板书: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 潭中气氛 PAGE 1
/
本文档为【26】,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