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东汉行政区域划分和军官兵制

2013-08-12 27页 doc 148KB 9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3947

暂无简介

举报
东汉行政区域划分和军官兵制〖资料〗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军制与官制(转) 西汉末年,政治日益腐败,经济衰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过于分散,最后导致公元9年王莽篡朝,改国号为“新”,建立王莽掌权的“新”王朝。王莽篡政后,大量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乱设行政区划,改变原来的区划名称,地名大乱,形成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极大的混乱时期。直至公元23年(地皇四年),各地起义军奋起,王莽被杀,新朝垮台,新莽政权被推翻,由绿林为首的地主阶级代表、西汉远支皇族刘玄取而代之,年号更始,新朝灭亡。后因政权内部角逐激烈。刘玄于更始三年投降赤眉军后被杀。实际上东...
东汉行政区域划分和军官兵制
〖资料〗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划,军制与官制(转) 西汉末年,政治日益腐败,经济衰落,政治、经济、军事大权过于分散,最后导致公元9年王莽篡朝,改国号为“新”,建立王莽掌权的“新”王朝。王莽篡政后,大量网罗汉宗室功臣后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国,乱设行政区划,改变原来的区划名称,地名大乱,形成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极大的混乱时期。直至公元23年(地皇四年),各地起义军奋起,王莽被杀,新朝垮台,新莽政权被推翻,由绿林为首的地主阶级代、西汉远支皇族刘玄取而代之,年号更始,新朝灭亡。后因政权内部角逐激烈。刘玄于更始三年投降赤眉军后被杀。实际上东汉王朝是从公元25年即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开始的。 因“新”朝时间为时较短,仅存在15年,加之行政区划改动较大,又在管理体制上不成定局,故对其不作详细介绍。 公元25年,汉宗室代表刘秀权势较大,挫败各地割据势力,建立东汉朝(公元25~220年)。定都濉(去目加各)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始称东汉。 东汉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汉时疆域,只是把西汉时各部州的辖区范围变小,东汉在公元140年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其职能基本同西汉)和司隶校尉部,计有十三个中央派出监察区。另在甘肃以西仍设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当地的最高权力机构。东汉的一级行政区划为郡、国(王国)、属国都尉;二级区划为县、邑、道、公国,侯国。 东汉接受西汉衰亡的教训,加强郡县的权利,削弱封国的范围和力量,采取“封列侯,奉朝请”,不让封国掌实权,只食租税,封域减小,兵马数量压缩到最低限度。东汉的封国,—等为王(相当郡),二等为公国,三等为列侯(列侯食县为侯国、小侯食乡、亭,关内侯无土,寄食于县),相当于县级。 东汉中央官制 大体同于西汉,在朝廷中设太傅为上公,但不常置。以太尉(光武初称大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亦即“三司”,而太尉职权较西汉广泛,列名于“三公”之首。“三公”之下所属分别设有长史、掾属、令史、御属等,而太尉之属官尤多,有多达二十四人,令吏及御属二十三人;令史又分合下令史、记室令史、门令史等。建安末,曹操为丞相,郗虑为御史大夫,罢去“三公”之官,只设置丞相、御史大夫。东汉也有“九卿”,大体如西汉,其不同者:(1)光禄勋(西投初为郎中令)设五官中郎将。(2)少府设尚书令,(献帝时分置左右仆射),设尚书六人,光武帝刘秀扩大组织,分为六曹。六曹尚书与尚书令、仆,合称为“八座”,大事“八座”连名上奏。尚书(台)设左右丞各一人,侍郎(即尚书郎)三十六人(每曹六人);令史二十一人(每曹三人)。可见尚书(台)之机构已渐庞大,事权渐重,“三公”徒有虚位,形成了“政归台阁”局面。尚书(台)的设置,是开创性的,为后世各朝代中央政府的雏型,也表明皇权更为加重,这是东汉朝的特点。 东汉基本沿行西汉,分封王、侯与州、郡、县双轨并设之制。皇子封王,其封地为国,每国设傅一人,相一人,相职掌如太守。列侯所食县者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乡侯、亭侯之封为东汉所特设,用以安置贵族、勋戚、功臣,扩大了统治集团,增长豪门世族的权势,但王侯之权力却已远远弱于西汉。东汉以司隶校尉管京都附郭一州,称为司隶,设校尉。司隶校尉之官“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尉犯法者”。光武帝时“并领一州”包括七个郡。其地位在“九卿”上,设十二从事史,司隶职权远较西汉为广泛,其辖包括两汉之西(京兆)、东(河南)二京。司隶之外,置十二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灵帝、献帝时,有的州改设牧),权力增大,州之下为郡,郡之下为县。在边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设道。事实上已形成州、郡、县三级制。东汉前期,加大尚书(台)之权,削弱“三公”及地方郡国之权,以增强皇权。至末年为镇压人民起义,则改变了一贯政策,给各州之豪门大族以重权,遂形成了割据局面。 军事官制 东汉仍设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之品秩如三公。将军下又有前、后、左、右将军,位比上卿。将军之下设长史、司马、从事中郎及掾属、令史、御属等。大将军管辖五部,每部有校尉一人,军司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军侯一人,曲下有屯,设屯长。东汉设北军五营: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北军中侯监五营。其警卫宫殿的属于光禄勋,如西叔南军。灵帝中平五年因农民起义声势洁大,增设西园八校尉以防守京都洛阳。东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设有军事性专官多种,既臣服于朝廷,又维护当地治安。 东汉官制的特点:(1)中央权力更为集中,集权于皇帝直接掌握之尚书(台)。(2)地方行政体制形成事实上的三级制(州、郡、县),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东汉末年,州牧拥兵割据,导致分裂局面的出现。(3)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设立各种专官,其主旨虽在控制人民,但对开发边区,促进中原与周边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东汉建立后,在行政区划工作上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复西汉时的郡县名,清除王莽新朝时乱改的地名,重新规划全国的郡县,撤并了西汉时的县、道、邑、侯国400多个,王莽时增置的郡县基本上全部撤销,郡国数量相应减少。二是在州的建制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刘秀全部废除王莽所建的十二州牧,改交陟(去步加止,趾)为交州,恢复西汉的部州,并固定其州治驻所。升大州级的权力。至东汉末期,体制基本上实行州、郡、县三级。 东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其疆域区划为司隶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长史府,各王国、属国按郡制;邑、道、侯国、公国等按县制。具体区划如下: 司隶校尉部 京兆尹 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右扶风 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左冯翎 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河东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去虫加三点水)泽、东垣。 弘农郡 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河南尹 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内郡 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豫州刺史部 颍川郡 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汝南郡 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 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洇(去因加隐)强、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陈 国 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梁 国 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 沛 国 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锧(去质加至)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鲁 国 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兖州刺史部 陈留郡 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阴、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东 郡 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平、聊城、博平。 济阴郡 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山阳郡 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任城国 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东平国 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 济北国 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 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 泰山郡 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 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 领10县:平原、高唐、祝阿、漯阴、安德、鬲国、西平昌、般县、乐陵、厌次。 济南国 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 领1。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著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 乐安国 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 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 齐 国 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 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县、临朐。 北海国 治剧县(今山东昌乐尧沟镇)。 领18县:剧县、东安平、平寿、营陵、朱虚、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胶东、即墨、壮武、挺县、观阳。 东莱郡 治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城集)。 领12县:黄县、嵫(去山加巾)国、曲城、掖国、当利、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 徐州刺史部 琅邪国 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戴城子)。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沟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东海郡 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彭城国 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下邳国 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古邳)。 领16县: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虑、僮国、夏丘、徐县、睢陵、盱眙、高山、淮陵、东城、曲阳、淮浦、淮阴。 广陵郡 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北)。 领12县:广陵、江都、舆国、堂邑、海陵、高邮、平安、东阳、淩县、射阳、诲西、盐渎。 冀州刺史部 魏 郡 治邺县(今河北临漳邺镇)。 领15县:邺县、内黄、黎阳、繁阳、阴安、魏县、元城、馆陶、清渊、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国。 清河国 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北)。 领7县:甘陵、贝丘、灵县、郁(去有加俞)县、绎幕、广川、东武城。 安平国 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领13县:信都、扶柳、堂阳、南宫、陉县、武邑、观津、下博、武遂、饶阳、安平、南深泽、阜城。 巨鹿郡 治庄(去土加婴)陶(今河北宁晋东陈附近)。 领15县:庄(去土加婴)陶、杨氏、郧(去员加枭)县、下曲阳、南辔(去口去车加言)、任县、平乡、南和、巨鹿、广干、曲周、广宗、广年、斥章、列人。 赵 国 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 常山国 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领12县:元氏、栾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门、蒲吾、井陉、灵寿、南行唐。 中山国 治卢奴(今河北定州)。 领13县:卢奴、安熹、汉昌、蠡吾、安国、毋极、新市、上曲阳、望都、唐县、蒲阴、北平、广昌。 河间国 治乐成(今河北泊头千户屯附近)。 领11县;乐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东平舒、高阳、鄚县、文安、易县。 渤海郡 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领8县: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 荆州刺史部 南阳郡 治苑县(今河南南阳)。 领36县:苑县、西鄂、博望、堵阳、雉县、叶县、犨县、鲁阳、郦国、析县、丹水、南乡、顺阳、武当、冠军、鄼县、阴县、筑阳、山都、邓县、蔡阳、章陵、襄乡、湖阳、朝阳、新野、安众、穰县、涅阳、棘阳、育阳、舞阴、比阳、平氏、复阳、随县。 江夏郡 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 领14县:西陵、邾县、鄂县、蕲春、下雉、沙羡,安陆、南新市、云杜、竟陵、西阳、软(去欠加大)国、郡(去君加黾)县、平春。 南 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领17县:江陵、华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当阳、鄀国、编县、宜城、却(去去加己)国、中卢、襄阳、临沮、秭归、巫县、佷山。 长沙郡 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领12县:临湘、湘南、益阳,罗县、下隽、连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县、容陵。 武陵郡 治临沅(今湖南常德)。 领12县:临沅、沅南、汉寿、作唐、孱陵、零阳、充县、酉阳、迁陵、沅陵、辰阳、镡成。 零陵郡 治泉陵(今湖南永州)。 领13县:泉陵、营浦、营道、泠道、重安、湘乡、昭阳、燕阳、夫夷、都梁、洮阳、零陵、始安。 桂阳郡 治郴县(今湖南郴州)。 领11县:郴县、汉宁、便县、耒阳、阴山、临武、南平、桂阳、曲江、浈阳、含洭。 扬州刺史部 九江郡 治阴陵(今安徽凤阳周圩西南)。 领14县:阴陵、西曲阳,寿春,当徐、下蔡、平阿、义成、钟离、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历阳。 庐山郡 治舒县(今安徽庐江桂元西)。 领14县:舒县、临湖、襄安、居巢、皖县、寻阳、龙舒、六安、安丰、潜(去日加鬲)县、雩娄、阳泉、寥县。 丹阳郡 治宛陵(今安徽宣州)。 领16县:宛陵、芜湖、春谷、溧阳、丹阳、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于潜、泾县、陵阳、黟县、歙县。 吴 郡 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领13县:吴县、娄县、无锡、毗陵、曲阿、丹徒、阳羡、乌程、由拳、海盐、余杭、钱唐、富春。 会稽郡 治山阴(今浙江绍兴)。 领14县:山阴、余暨、上虞、余姚、句章、鄮县、鄞县、诸暨、剡县、乌伤、大末、章安、永宁、东冶。 豫章郡 治南昌(今江西南昌)。 领21县:南昌、余汗、鄱阳、郧(去员加枭)阳、海昏、历陵、柴桑、彭泽、艾县、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阳、庐陵、临汝、南城、雩都、赣县、南野。 今台湾岛当时称为夷洲。 扬州刺史部 汉中郡 治南郑(今陕西汉中)。 领9县:南郑、沔阳、褒中、成固、安阳、西城、锡县、上庸、房陵。 巴 郡 治江州(今四川重庆)。 领14县:江州、垫江、安汉、宕渠、宣汉、汉昌、充国、阆中、涪陵、枳县、平都、临江、朐忍、鱼复。 广汉郡 治雒县(今四川广汉)。 领11县:雒县、新都、什邡、绵竹、涪县、梓潼、葭萌、臼水、郪县、广汉、德阳。 广汉属国 治今甘肃文县。 领3道:阴平道、甸氏道、刚氏道。 蜀 郡 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领8县3道:成都、广都、江原、临邛、郫县、繁县、广柔、蚕陵;绵厩(去既加虎)道、汶江道、湔氐道。 蜀郡属国 治汉嘉(今四川芦山东北)。 领4县:汉嘉、徒县、严道、旄牛。 键为郡 治武阳(今四川彭山城江东)。 领9县:武阳、南安、牛脾(去月加革)、资中、汉安、江阳、符节、南广、僰道。 键为属国 治朱提(今云南昭通)。 领3县:朱提、汉阳、堂狼。 牂牁郡 治且兰(今贵州贵定县东)。 领16县:且兰、毋敛、鄨县、平夷、夜郎、淡稿、谈指、漏卧、漏江、同并、毋单、甸町、宛温、镡封、进乘、西随。 益州郡 治滇池(今云南橙江晋城)。 领16县:滇池、俞元、胜休、建伶、连然、谷昌,昆泽、同劳、同濑、味县、牧靡、秦臧、挵栋、毋畷(去田加木)、律高、贲古。 永昌郡 治不韦(今云南保山板桥)。 领8县:不韦、博南、巂唐、比苏、柴榆、邪龙、云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闽濮部、鸠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凉州刺史部 武都郡 治下辨(今甘肃徽县江洛镇西)。 领7县:下辨、河池、故道、沮县、上禄、武都道、羌道。 陇西郡 治狄道(今甘肃临洮)。 领11县:狄道、安故、大夏、枹罕、白石、河关、首阳、鄣县、襄武、临洮(驻南部都尉)、氐道。 汉阳郡 治冀县(今日肃甘谷)。 领12县:冀县、西县、望垣、上郭、陇县、略阳、显亲、獂道、成纪、阿阳、平襄、勇士。 安定郡 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领7县:临泾、阴盘、鹑觚、乌氏、高平、朝那、彭阳。 北地郡 治富平(今宁夏吴忠西南)。 领6县:富平、廉县、灵州、参辔(去口、车加言)、泥阳、弋居。 武威郡 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领13县:姑臧、休屠、显美、宣威、武威、揟次,鸾鸟、苍松、张掖、朴劓、媪围、颤(去页加鸟)阴、祖厉。 金城郡 治允吾(今甘肃水清县平沟)。 领10县:允吾、枝阳、金城、允街、榆中、浩亹、令居、破羌、安夷、临羌。 张掖郡 治触(去虫加乐)得(今甘肃张掖临泽县)。 领8县:触(去虫加乐)得、昭武、屋兰、删丹、氐池、日勒、番和、骊肝(去月加革)、 另有张掖、居延属国,治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酒泉郡 治禄福(今甘肃酒泉)。 领9县:禄福、安弥、会水、乐涫、表氏、玉门、延寿、干齐、沙头。 敦煌郡 治敦煌(今甘肃敦煌城河西)。 领6县:敦煌、龙勒、效谷、广至、冥安、渊泉。 并州刺史部 上党部 治长子(令山西长子)。 领13县:长子、泫氏、高都、阳阿、际(去示加奇)氏、潞县、壶关、屯留、谷远、铜鞮、襄垣、涅县、沾县。 太原郡 治晋阳(今山西大原晋源)。 领15县:晋阳、榆次、阳邑、祁县、中都、邬县、界休、平陶、大陵、兹氏、狼孟、盂县、阳曲、虑厩(去既加虎)、京陵。 西河郡 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领9县:离石、中阳、平周、蔺县、圜阳、圜阴、平定、广衍、美稷。 上 郡 治肤施(今陕西榆林鱼河镇)。 领9县:肤施、龟兹、白土、桢林、奢延、高奴、定阳、雕阴、漆垣。 雁门郡 治阴馆(今山西朔州汴子疃附近)。 领14县:阴馆、马邑、埒县、楼烦、广武、原平、卤城、汪陶、繁畤、剧阳、崞县、武州、平城、强阳。 云中郡 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古城乡)。 领11县:云中、沙陵、沙南、箕陵、成乐、武进、原阳、定襄、咸阳、武泉、北舆。 定襄郡 治善无(今山西右玉)。 领5县:善无、中陵、武成、骆县、桐过。 五原郡 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哈业附近)。 领9县:九原、河阴、临沃、五原、宜梁、成宜、西安阳、武都、曼柏。 朔方郡 治临戎(今内蒙古磴口县坝楞)。 领6县: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 幽州刺史部 代 郡 治高柳(今山西阳高)。 领11县:高柳、马城、道人、北平邑、班氏、狝(去尔加示)氏、平舒、东安阳、桑干、当城、代县。 上谷郡 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小南辛堡附近)。 领8县,沮阳、居肃、涿鹿,潘县、碓(去石加句)瞀、下洛、广宁、宁县。 涿 郡 治涿县(今河北涿州)。 领7县:涿县、良乡、方城、范阳、遒国、故安、北新城。 广阳郡 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城区)。 领5县:蓟县、广阳、昌平、军都、安次。 渔阳郡 治渔阳(今北京密云十里堡附近)。 领9县;渔阳、犷平、厩(去既加虎)奚、安乐、狐奴、平谷、潞县、雍奴、泉州。 右北平郡 治土垠(今河北唐山北新区)。 领4县:土垠、徐无、无终、俊靡。 辽西郡 治阳乐(辽宁北票南巴图营子附近)。 领5县:阳乐、临渝、肥如、海阳、令支。 辽东郡 治襄平(辽宁辽阳)。 领11县:襄平、辽队、新昌、安市、汶县、平郭、沓氏、西安平、番汗、望平、无虑。 另领辽东属国,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领5县:昌黎、扶黎、宾徒、徒河、房县、险渎。 玄菟郡 治高句丽(今辽宁沈阳东陵附近)。 领5县:高句丽、候城、西盖马、辽阳、高显。 乐浪郡 治朝鲜(今朝鲜平壤南市区)。 领18县:朝鲜、占蝉、遂城、让(去上加冉)邯、浑弥、增地、骊望、镂方、乐都、灞(去霸加贝)水、屯有、含资、提奚、带方、海冥、昭明、列口、长岑。 交州刺史部 南海郡 治番禺(今广东广州)。 领7县:番禺、增城、博罗、龙川、揭阳、四会、中宿。 苍梧郡 治广信(今广西梧州)。 领9县:广信、端溪、高要、猛陵、封阳、临贺、冯乘、谢沐、荔浦。 合浦郡 治合浦(今广西浦北石埇西南)。 领4县:合浦、高凉、临允、徐闻。 郁林郡 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城西南)。 领10县:布山、中溜、桂林、潭中、定周、领方、安广、增食、临尘、广郁。 交趾郡 治龙编(今越南河内北宁)。 领12县:龙编、北带、曲阳、稽徐、安定、朱戟(去早加乌)、望海、西于、封溪、娄(去女加尼)泠、苟漏、嬴队(去人加娄)。 九真郡 治胥浦(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城西北) 领5县:胥浦、居风、无功、无编、咸欢。 日南郡 治西卷(今越南平治省广治市)。 领4县:西卷、卢容、朱吾、比景。 东汉时称今海南岛为朱崖洲。 西域都护府 东汉时西域都护府为少数民族居住区。都护府为郡级单位,下领县及相当县级少数民族居住区,在东汉和帝永元六年至安帝永初元年(公元94~107年)时的行政区划如下: 西域都护府,治它乾城(今新疆沙雅县境内)。 领县和县级单位有: 延城、尉黎、危须、交河城、务涂谷、欢泥、且末、精绝、宁弥、西城、子合、莎车、疏勒、温宿、赤谷城、贵山城、戊部侯城、戊己校尉城、宜禾都尉城等。 东汉时,在中国北部,即内蒙古北部、蒙古国及俄罗斯贝加尔湖东西,由鲜卑、大幕、匈奴、坚昆、呼揭等少数民族居住。 在今辽宁东北部、吉林、黑龙江和俄罗斯地区由夫余、挹娄、沃沮、高句丽等少数民族居住。 今青海、四川西部和西藏广大地区由唐旄、发羌、烧羌、白马羌、蝥(去虫加尼)牛羌、大牂等羌民族居住。马羌,麓牛羌、大烊等羌民族居住。 今新疆西北部由乌孙族居住。 东汉十三部州 司隶校尉部:治所 河南(今洛阳市东) 辖区 今陕西中部,山西西南部及河南西部。称为“司州”。 豫州: 治所 谯(安徽毫县) 辖区 今河南南部、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兖州: 治所 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 辖区 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和江苏西北角。 徐州: 治所 郯(山东郯城县西南) 辖区 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及安徽东北角。 青州: 治所 临锱 辖区 今山东北部及河北东南角。 凉州: 治所 陇(甘肃清水县北) 辖区 今甘肃东南部。 并州: 治所 晋阳(太原市西)今陕西北部,山西大部及内蒙之一部。 冀州: 治所 高(hao)(河北柏乡县北) 辖区 今河北西南部。 幽州: 治所 蓟(北京城西南)。辖区 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各一部。 扬州: 治所 历阳(安徽和县,后迁寿春) 辖区 今江苏南部、安徽中部、南部,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荆州: 治所 汉寿 (湖南常德市东) 辖区 今河南西南部,湖北、湖南二省及黔、桂、粤三省边缘。 益州: 治所 雒(四川广汉县,后迁绵竹,再迁成都) 辖区 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陕西南部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治所 广信(广西梧州市) 江州:即今重庆嘉陵江北岸。 汜水关: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也就是虎牢关,演义里把一个关两个称呼误以为两个关。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北。 祁山:在今甘肃礼县东北。 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 阳平关:汉阳平关在今陕西勉县白马河与汉水交接处,蜀汉的阳平关在在汉阳平关南,今宁强西北。 阴平郡:曹操时设立,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沮水、漳水之间。 赵国:即邯郸郡,治邯郸。 苍梧郡:治光信(今广西梧州),辖梧州及湖南、广东一部分。 赤壁:一般认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说武汉以南的赤矶山。苏东坡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误作赤壁,又被称为东坡赤壁。 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吴郡:治吴县(今苏州),辖今苏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内。 庐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庐江西南。 庐陵郡:孙策时设置,治庐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国:治相县,在今安徽,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北。 陆口:即蒲沂口,蒲矶口,陆水入长江处,鲁肃、吕蒙屯兵处。 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陇西。 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陈国:献帝时改陈郡,治陈县,即今淮阳。 陈留郡:治陈留,在今开封东南陈留城。 昭陵郡:吴开始设置,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阳。晋为避司马昭讳改邵陵郡。 青州:辖今山东东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临淄。 青溪:吴在建业城东南开运河,从钟山西南经今市区入秦淮河。 武乡:诸葛亮封武乡侯,在汉中东北。 武昌:原名鄂县,今湖北鄂城,孙权时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肃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肃成县西。 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西),辖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郁林郡:治布山,在今广西桂平西。辖今广西大部。 芒砀山:在河南永城东北,分芒山和砀山,演义中张飞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汉昌邑郡或国、山阳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东巨野东南。山阳郡和献帝被废后居的山阳县不是一个概念。 昌黎郡:魏始设置,治昌黎,(今辽宁义县)。 金城郡: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肃永靖西北),汉的金城县是指今兰州,不在金城郡辖内。 京城:今江苏镇江,209-211年孙权从吴移治此。东晋开始改叫京口。 兖州:辖今山东西南和河北东部,治昌邑。 河内郡:辖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怀县,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东郡:辖今晋西南地区,治蒲坂,关羽为河东人。 河间郡:有时是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河南郡:治洛阳,东汉时郡的首脑称河南尹。 泸水:今雅砻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砻江交汇后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战后硫备曾驻军于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长江口。 定襄郡:治今内蒙和林格儿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东北。 房陵郡:东汉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 建业:今南京。 建宁郡:原叫益州郡,刘备时改,治昧县(今云南曲靖)。 建安郡:孙吴时分会稽设置,浙江、福建由此开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瓯。 始兴郡:孙吴分桂阳郡设置,治曲江,在今广东韶关南。 始安郡:孙吴分零陵郡设置,治始安,在今广西桂林。 沓中:姜维屯兵处,在今甘肃舟曲西、岷县南。 城阳郡:治莒县,即今山东莒县。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今天津及河北、山东各一部分。 南阳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荥阳郡:曹魏时始设置,讨董卓时尚未有荥阳郡,更无荥阳太守的称呼。 赵郡:在今河北邯郸一带,治邯郸。 临川郡:孙吴在今江西抚州一带分豫章郡设临川郡,治南城,即今江西南城东南。 临渝:又称渝关,即今山海关。 幽州:辖今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称广川国,治信都县,在今河北邢台西南。 济阴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济南郡:治东平陵,即今山东章丘西,晋移历城(今济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北。 桂阳郡: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辖今湘南粤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孙吴在蛇山上筑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驻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吴,只是把柴桑作为临时指挥部。 逍遥津:在今安徽合肥东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东,曹魏时移彭城。 胶东郡:有时是国,治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高阳郡:治高阳,即今河北高阳。西汉初郦食其自称“高阳酒徒”,是高阳乡,在今河南,与高阳郡无关。 益州: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云南晋宁东,益州郡和益州是两个概念。蜀汉改为建宁郡。 凉州:辖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各一部分。原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国:治开阳,即今山东诸城,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刘备称帝前分广汉郡设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 清河国:治甘陵,在今山东临清东。 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淮阳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阳。 淮南国: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渔阳郡:治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刘备始设置。 梁国:治雒阳(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县(今河北蠡县),建安末废。曹魏时又改博陵县为博陆县。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荫:在今四川广元西南,蜀汉改汉寿。 健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东),辖今四川南部和云南贵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肃庄浪东南。 颖川郡:辖今河南中部,治阳翟(今河南禹县)。 鲁郡: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县,在今敦煌西。 渭桥:汉时在长安附近有渭桥,中渭桥在今咸阳东十公里处,东渭桥在灞水入渭水处,西渭桥在今咸阳南。 零陵郡:辖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当时的零陵县在今广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辖地北到松潘,南至宜宾。 雍州:东汉末始设置,曹魏时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阳郡:汉末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就在今江西鄱阳。 谯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国设谯郡,治谯县,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谯县人。 黎阳津:在今河南浚县东,是古黄河北岸的重要渡口,与南岸白马津相对。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孙吴划分了几个郡,辖地缩小。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辽宁辽阳。 襄阳郡:治襄阳,即今河南襄阳。 司州: 郡5:河南郡 河内郡 河东郡 弘农郡 平阳郡 国0: 幽州: 郡11:代郡 上谷郡 范阳郡 渔阳郡 右北平郡 辽西郡 辽东郡 玄菟郡 乐浪郡 带方郡 昌黎郡 国1:燕国 冀州: 郡10:渤海郡 河间郡 清河郡 魏郡 巨鹿郡 常山郡 广平郡 阳平郡 平原郡 安平郡 国3:中山国 赵国 乐陵国 并州: 郡6:燕门郡 太原郡 上党郡 新兴郡 乐平郡 西河郡 国0: 兖州: 郡6:任城郡 山阳郡 泰山郡 济阴郡 东郡 鲁郡 国3:陈留国 东平国 济北国 豫州: 郡4:汝南郡 谯郡 陈郡 颖川郡 国2:沛国 梁国 雍州: 郡10:京兆郡 扶风郡 冯翊郡 北地郡 安定郡 广魏郡 天水郡 南安郡 陇西郡 新平郡 国0: 其它1:抚夷护军府 凉州: 郡7:武威郡 金城郡 西平郡 张掖郡 酒泉郡 敦煌郡 西海郡 国0: 青州: 郡3:东莱郡 乐安郡 城阳郡 国3:济南国 齐国 北海国 徐州: 郡3:东莞郡 下邳郡 广陵郡 国3:琅玡国 东海国 彭城国 扬州: 郡15:簕春郡 庐江郡 淮南郡 安丰郡 弋阳郡 丹阳郡 吴郡 会稽郡 新都郡 鄱阳郡 豫章郡 临川郡 临海郡 庐陵郡 建安郡 国0: 其它1:毗陵典农中郎将 交州: 郡9:南海郡 苍梧郡 郁林郡 合浦郡 高凉郡 朱崖郡 交趾郡 九真郡 日南郡 国0: 荆州: 郡17:临贺郡 桂阳郡 零陵郡 武陵郡 长沙郡 湘东郡 衡阳郡 宜都郡 建平郡 南郡 江夏郡 南阳郡 襄阳郡 上庸郡 新城郡 魏兴郡 南乡郡 国0: 益州: 郡21:阴平郡 武都郡 汉中郡 梓潼郡 巴西郡 巴东郡 巴郡 蜀郡 广汉郡 汶山郡 汉嘉郡 键为郡 江阳郡 涪陵郡 越隽郡 牂牁郡 朱提郡 建宁郡 云南郡 永昌郡 兴古郡 国0: 关于军制:东汉的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通过两大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控制全军。这两大机构是:由郎中令、卫尉、中尉等组成的中央警卫机构;由大将军、太尉、将军、将、尉等组成的国防军事机构。 一;京畿驻军:(东汉形式上沿袭西汉南北军制度,但已无南军之称呼,光禄勋(郎中令改称)统辖七署朗官,卫尉统领各宫卫士。 ) 1;光禄勋属下部队有三支(侍从护卫皇帝,警卫省殿门户,又备皇帝顾问和差遣):1;虎贲中郎将所统虎贲郎1500人, 无常员,多至千人, 皆父死子代;2;羽林中郎将所统羽林郎128人, 无常员,时有增减。其兵源,光武时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后多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良家子弟中选补;3;羽林左、右监所统羽林左骑800人、羽林右骑900人,其兵员一般从北军五营中选拔,待遇低于虎贲郎和羽林郎。 2;卫尉(宿卫殿外宫门和巡逻警备宫内,保卫皇帝、 皇后、太后、太子所后宫殿及中央宫府的安全。 ):南宫卫士令统员吏九十五人,卫士五百三十七人;北军卫士令统员吏七十二人,卫士四百七十一人;左都候统员吏二十八人,卫士三百八十三人;右都候统员吏二十二人,卫士四百一十六人;七宫门司马下属约七百人。共二千七百人左右,东汉卫士多来自洛阳附近的固始、鮦阳、公安、细阳四县所谓农野谨钝之人,而非西汉时由地方郡国兵番上。卫士役期满后,东汉皇帝也如西汉皇帝一样,亲临赐宴,问候疾苦。 3;北军分作两部: 1;执金吾(中尉):属下缇骑(骑兵)二百人,持戟(步卒)五百二十人,任务是警卫宫城之外,洛阳城门以内,月三绕行宫外。 缇骑多为富家子弟, 持戟多出身寒门, 均非征发而来,系招募编成。负责京师,维持治安;天子出巡,则随行护驾,侍从左右。 2;五营(对外征战的主力常备军):由五校尉分统,北军中侯监管五校及其营地,总兵力四千余人,其中屯骑校尉之下员吏128人,领士700人;越骑校尉之下员吏127人,领士700人;步兵校尉之下员吏73人,领士700人;长水校尉之下员吏157人,乌桓胡骑736人;射声校尉之下 员吏129人,领士700人。其兵士最初系由刘秀的元从改编而成,父死子继。安帝时,因国用不足采纳群臣建议,凡吏人入钱谷者,可据数额得力关内侯以至五营士。这样,北军中又增加了大量商贾惰游子弟,他们大都是雒阳人。 4;城门屯兵。这也可以算是北军的沿袭。主官是城门校尉,多以外戚、近臣充任。专门负责洛阳城门的守卫工作,总领洛阳十二城门司马,十二城门每一城门设一城门司马、一城门候,把守城门,领兵数百不等。 5;东汉末年,为了与掌握了北军的外戚集团对抗,宦官们又整出了一个西园八校,这是后话。 二,内郡营兵 1;雍营和长安营:二者沿着渭河下游的谷地形成一条连续的防线。 雍营;即扶风都尉部,驻地雍(今凤翔县),于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初置,并设立右扶风都尉,领导和指挥所属部队。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守卫三辅地区和西汉诸帝的陵园,并作为都城洛阳西部的屏障,以应付西部诸羌和西域各国的军事威胁。 长安营,为京兆虎牙都尉所统,故有虎牙营之称。 驻地在渭河南岸的长安。主要任务是守备长安,并和雍营共同作为京都洛阳的西部屏障,以防凉州各羌族部落生乱和西域各国的叛离东侵。 例如,汉安帝元初三年(116年)右扶风都尉仲光、京兆虎牙都尉耿溥曾率兵同反叛的先零羌战于奚城。又如永初三年(109年)大将军邓骘征种羌于冀县,元初二年(115年)征西校尉任尚与先零羌战于平襄、中平六年(189年)左将军皇甫嵩与韩遂大战于陈仓,雍营和长安营都曾出兵参战。 雍营和长安营的兵员编组无考。二营都尉之下,应置有公府曹史、功曹史、五官掾等属官分曹承办日常业务。从历次与西部羌族部落交战出兵数字和羌族多次入寇三辅,侵掠陵园的情况看,其兵员不会太多,各在2000人左右,战斗力远不如西汉守备三辅地区的北军。 2;黎阳营:以谒者监之,所辖幽、并骑兵千人,驻地黎阳紧傍黄河,是京都洛阳的北方门户,属于首都外围的保卫力量。这支部队从东汉初年开始设置,到汉顺帝时还在文献中见于记载,堪称一支有光荣传统,战力悠久的英雄部队。 3;其他;黎阳、虎牙、雍营都设在东汉国家的内郡。在内郡除了这三处营兵之外,还有其他的营兵设置。在中原要害地区,‘魏郡、赵国、常山、中山六百一十六坞,河内通谷冲要三十三坞,扶风、汉阳、陇道三百坞,置屯多矣’。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臯辕、旋门、小平津、孟津有八关都尉。 三;边郡营兵(东汉的地方驻军,一种是屯驻地方的营兵;另一种就是地方上的郡兵。营兵是归中央直辖,郡兵是地方的国民警卫队,不相统属。) 1;护羌校尉,治所设置在令居塞, 掌西羌事务,兼管屯田,有常备的刑徒兵二千余人。湟中义从胡二三千骑,这是基本兵力构成;一旦有战事,持节的护羌校尉可以征发调动属国系统的羌胡骑,各郡县的边地骑士和屯田兵,加起来林林总总可有数万。 2;护乌桓校尉:屯上谷郡宁城县。掌管乌桓、鲜卑事务,兼管互市贸易。下设长史一人,司马二人,常备军一部骑卒,一部步卒,东汉王朝岁给乌桓族人衣食,利用他们善于骑射的特点,让他们与南匈奴一样,助守边防,对付北匈奴和鲜卑的侵扰。乌桓各部世代为东汉守边,相当于世袭的少数民族雇佣军(不过在汉末,朝廷公认乌桓骑不如鲜卑骑厉害)。 3;象林兵:和帝永元十四年置立,平定南蛮。 4;敦煌兵; 殖民西域的前驱力量,最后的战绩是公元168年(汉灵帝建宁元年)凉州刺史孟佗率领敦煌兵五百人,会同西域长史张晏率焉耆、龟兹、车师兵三万余人讨伐过疏勒,史书上说攻城四十余日,不克而还,但是出土的曹全碑却说那一仗打赢了,还是大胜。 5;渔阳营,为了防备鲜卑。《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建光元年)甲子,初置渔阳营兵。”据李贤注引伏侯《古今注》曰:“置营兵千人也。” 5;扶黎营。《后汉书.鲜卑传》:“元初二年秋,辽东鲜卑围无虑县,州郡合兵固保清野,鲜卑无所得。复攻扶黎营,杀长吏。”李贤注:“扶黎,县,属辽东属国。” 6;度辽营:为切断南、北匈奴的联系,东汉国家设置度辽将军,度辽将军所统率军队称为度辽营兵,屯驻五原郡曼柏(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 总之,东汉在内郡和边郡都有营兵的设置。营兵的设置当以在边地郡县为多,内郡也有营兵的设置,但是在数量上要少于边郡。国家所设营兵人数是不固定的,少的在上百人左右;多的上千人,除了募兵之外,有大量的弛刑囚徒到这军营中服兵役,‘皆赐弓弩衣粮’,这些犯罪分子还可以带上家属一起赴任。国家在边郡和内郡设置的这些营兵,实际上成为东汉国家最重要的常备军。《后汉书·西羌传》载:安帝元初年间,西羌寇乱,任尚为中郎将将兵 征讨,虞诩谓任尚曰:“使君频举奉国命征讨逐寇贼,三州(指幽、并、凉三州)有屯兵二十余万人,弃农桑,被苦役,而未有功效,劳费日滋。”可知,东汉边兵虽不及西汉之盛,但也常备有二十余万。 四,地方兵(地方郡中的军队士兵称‘郡兵’,与中央的‘营兵’区别开来。) 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之后,为了减轻小农的负担,裁撤了各地的都尉、郡兵和军训演习制度,这样造成了地方空虚的局面,后来的东汉政府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郡兵,但把郡兵的征集和统辖权转移给行政长官郡太守,正因为如此,东汉的郡太守又有“郡将”之称,真可谓上马管兵,下马治民。但是,东汉人应劭说:“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后,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鹊捕鹰舃,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不难看出,东汉时期,各郡的郡兵因为缺少西汉时期的军事训练,战斗力十分低下。所以出征打仗,东汉政府往往还是要调动中央直属的常备军‘营兵’才行。 五:少数民族佣兵 1;板楯蛮。益州巴郡的南蛮。这个少数民族擅长毒弩,跟汉族关系一直很亲近。周武王伐纣板楯蛮就帮过忙,还帮秦昭襄王射杀过为害一方的白虎,后来他们从汉高祖还定三秦,因功被免除了部落首领罗、朴、督、鄂、度、夕、龚七姓不纳租赋,余户岁纳賨钱(作为赋税交纳的钱)四十,几乎成了汉朝的职业佣兵。羌人尤其害怕板楯蛮,称他们为‘神兵 ’,在部族中传言,不要向南走,以免招惹板楯蛮。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羌人再次攻入汉中,牧守惊慌失措,再一次依靠板楯蛮才击破羌人。车骑将军冯绲南征,讨伐反叛的长沙、零陵、武陵蛮。虽然朝廷派给他丹阳的精兵,也需要依靠板楯蛮才能平叛。汉灵帝熹平五年)益州蛮夷叛乱, 朱龟用并州、凉州的劲卒讨伐,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太守李颙用板楯蛮平定了这场叛乱。虽说板楯蛮对国家的忠心与功劳是如此大,但官府对他们“更赋至重, 仆役棰楚,过于奴虏”。板楯人“愁于赋役,困于酷刑”,也多次邑落相聚,奋起反抗。 2;丹阳兵,东汉时期的扬州丹阳横跨今天的江苏、安徽两省,领县十六:建业、丹阳、芜湖、永平、句容、宛陵、宣城、陵阳、安吴、临城、石城、泾、春谷、广德、宁国、怀安。由于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开发,这时候的丹阳郡尚且处于半蒙昧半开化状态,山险水恶,僻壤穷乡。尤其是丹阳县(在今天的安徽马鞍山和江苏溧水一带)的山越族,崇尚气力,攀山越岭、如履平地,加之山中生产铜铁,可以自己铸造兵器。历来“依阻山险,不纳王租”,民风轻浮剽悍,是汉王朝的廓尔克,最亡命的步兵材官。 关于军衔:东汉中央也置有若干将军, 掌征伐背叛,以大将军为长,以下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均位比三公。另外还有前、后、左、右将军等。除上述将军外,东汉还有大量杂号将军或大将军,如强驽将军、积驽将军、楼船将军、越骑将军、虎牙大将军、征西大将军、横野大将军等等,多系出征之前临时设置,完事之后撤销。 汉军的编制是部曲制, 在领兵将军之下设部、曲、屯、队、什、伍的组织系统。部是汉军中的最高一级编制(兵力八百至一千左右),出征作战时受领兵将军指挥。 设校尉时,校尉领部,不设校尉时,司马领部,很灵活。 部下为曲,2百人,以军候为主官。曲下有屯,百人,主官为屯长。屯下有队,五十人为一队,有队率, 队下有什,十人一什有什长,什下有伍,五人一伍有伍长。部校尉有缺,由军司马代统。军司马的副职有军假司马、假侯。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 三国军制      谈三国的军事制度必然要先了解中外军制度和世兵制。      曹魏是首先建立中外军制度的国家。其军队主要分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包括中军和外军;中军屯驻(防卫)京城,也叫禁军,外军屯驻(防卫)外地。中央军由都督统辖。地方军是守备各个州郡的军队,由各刺史郡太守统辖。孙吴和曹魏大致相同。      蜀汉基本类似,但有明显的区别。蜀汉军队也基本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地方军由刺史郡太守镇守州郡,这与孙吴和曹魏是相同的。主要是蜀汉的中央军划分更细。中央军分五军,既中军和外军。中军由护军将军统辖镇守成都(京城);外军共分前后左右四军,分别由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统辖镇守在重要战略位置。      东汉以募兵制为主,一旦入伍便长期为兵,成为职业军人。汉末连年大战,人口锐减,募兵制维持不下去。东汉末年以来,军阀的部属叛服无常,为防止官兵叛逃,常将将领甚至士兵的家属作为人质。士兵的家属被集中管理严加控制,形成了军户。军户被强制为父死子代、兄终弟及,世代为兵。曹魏实施世兵制,既某些家庭须世代为兵的制度。      世兵制有利于奖励战功,但是弊端也不少。比如曹操实行军户和民户分离。军户既要打战又要耕作,还可被任意集体迁移。为保障兵源,曹操规定军户女子不得外嫁(只能嫁给军户)。可见军户地位卑微、劳役多、限制多。      因为疆域和人口最小,蜀汉实行征兵制。世兵制虽然也有,但非主流。主要在部曲和少数民族中实行,作为征兵制的补充。蜀汉末期时,蜀国当时加载户籍的有28万户,计男女94万人口,而将士官吏有14万2千,平均二户就要负担一个官兵。老百姓的负担很大。      孙吴士卒家属一般跟随军队,由将领安排住地集中控制。孙吴政权是由江南本地和南迁的大族所支持而建立,所以不得不给他们好处。因此形成了东吴特有的世袭领兵权。将军死   后由儿子带领旧部属。军队变成私产,某些将领因此压榨士兵差使繁重劳役或派到外地赚钱。军户家庭不堪劳役、聚少离多,时有逃亡或反抗。吴国因士兵或百姓引起的内乱远远超过于魏、蜀两国,可见基层的不满很严重。         二、武器发展及演变      1.格斗兵器:戟相当流行,长矛逐渐被重视   三国时代很流行用戟。戟分长戟和短戟(手戟),见下例。   例子:   1.张辽被甲执戟,先登限阵‧‧‧孙权大惊,以长戟自守。(三国志张辽传)   2.魏猛将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军中有语: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三国志典韦传)   3. (董卓)拔手戟掷布(吕布) (三国志吕布传)   4.布(吕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 (三国志吕布传)   5.李肃举戟直刺董卓前胸(柏阳版资治通鉴)   6.有人告诉刘备说:「赵云已经向北逃走﹝义思就是降曹﹞」刘备把手戟掷过去,说:「赵云绝对不会拋弃我。」不久,赵云抱着刘禅归来。﹝柏阳版资治通鉴﹞   7.﹝典﹞韦手持十余戟,大呼起,所抵无不应手倒者(三国志典韦传)   由第3和第6项例子来看:董卓和刘备都是在极端愤怒下,拿兵器掷人。既然非常生气,必是随手拿起身旁兵器,而非特地挑选,可见手戟似乎成了三国时代武将随身配备的护身短兵器,再不然就是贴身侍卫的配备。第7项更加表现出戟﹝尤其是手戟﹞在战场上的妙用。典韦手拿十几根戟,点明了是用戟来掷人,而且应该是拿手戟。手戟﹝短戟﹞重心在前端的形状,就可明了戟比刀剑更适合用作投射武器。也就是说戟不但可以用来作近身防卫和攻击,也非常适合在中程距离杀敌。尤其是像典韦这种大力士,戟就成了恐怖的投射杀人武器。我想这就是三国时代的武将对戟这么捧场的原因吧。      长矛展露锋芒   长矛展露锋芒,使用者比前朝还多,尤其是北疆地带。(至西晋胡人大量入华后,长矛变成骑兵武器主流,因为鲜卑民族多用长矛,骑兵冲刺时用矛最方便)。东汉末年常年动乱,人口大减,曹操等北方武将就征用了相当多的匈奴、鲜卑等北方民族作战,也使长矛
/
本文档为【东汉行政区域划分和军官兵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