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第三国外交_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_吴振君

_第三国外交_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_吴振君

2013-07-31 4页 pdf 533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6874

暂无简介

举报
_第三国外交_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_吴振君 [收稿日期 ] 2011- 02- 23 * [基金项目 ] 2009年度武汉大学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科研项目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项目 编号: 112- 271077。 [作者简介 ]吴振君 ( 1987� � ), 女,江苏淮安人, 硕士生。 DO I编码: 10. 3969 / .j ISSN. 1671- 7422. 2011. 02. 015 �第三国外交 �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吴振君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 要 ]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
_第三国外交_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_吴振君
[收稿日期 ] 2011- 02- 23 * [基金项目 ] 2009年度武汉大学世界史专业本科生科研项目 �世界历史整体发展中的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研究�,项目 编号: 112- 271077。 [作者简介 ]吴振君 ( 1987� � ), 女,江苏淮安人, 硕士生。 DO I编码: 10. 3969 / .j ISSN. 1671- 7422. 2011. 02. 015 �第三国外交 �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吴振君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 � 要 ]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要地的伊朗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 盟国都力争伊朗,巴列维政府再次提出了 �第三国外交 �战略,在战争初期引进德国势力失败后,又引 进美国势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保卫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伊朗引进美国势力期间,美伊 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伊朗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并在运送盟国对苏联的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大的 作用,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 �第三国外交�;美伊关系;二战 [中图分类号 ] K152�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 1671- 7422( 2011) 02- 0061- 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 under the Strategy of "Third Power D iplomacy" and Its Impact onW orldWar II WU Zhenjun ( Schoo l ofH istory, Wuhan Un iversity, W uhan Hube i 430072) [ Abstract] Because of its mi portan t strategic location inM idd le Eas,t Iran has been the in tersection of the in� terests of b ig powers. DuringW orld War II, A xis and A llies were striv ing to get Iran. The Pah lavi govern� ment again proposed a " th ird pow er d ip lom acy" strategy. A fter the fa ilu re of in troducing the G erm an forces, it introduced U. S. forces successfu lly at las,t defend ing Iran s' independence, sovereign ty and territorial in� tegrity. D uring the in troduction ofU. S. forces in Iran, there existed close cooperation betw een Iran and U. S. Iran cooperatedw ith alliedm ilitary operations and p layed an mi portant ro le in the delivery of strategic ma� terials to the SovietU n ion, mak ing great con tribu tion to the victory of ant i- fascistw ar. It also had a s ign ifi� cant mi pact on postwar in ternational s ituation. [ Key words] th ird power d ip lomacy; the U. S. and Iran relationsh ip; W orldW ar II � � 目前, 国内有关美伊关系的研究重点大多 集中在二战以后的冲突与对抗。而在二战期 间 , 美伊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合作关系, 这与伊 朗的 �第三国外交 �战略分不开。 一、伊朗 �第三国外交 �战略的 初步实践 1939年 9月欧战爆发, 德国和英国这两 个在伊朗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大国的开战, 使处 第 28卷 � 第 2期 2011年 4月 � � �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H uangsh i Institute o f Techno logy( H um an ities and Socia l Sc ience) � � � Vo.l 28� No. 2 Apr�� � 2011 于战略要地的弱国伊朗面临困难的外交抉择。 9月 4日 , 伊朗政府正式宣布中立, 表示要与 所有国家保持友好关系。但是 , 伊朗的中立其 实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 那就是礼萨王对德国有 所偏重。在 20世纪 30年代, 英、苏对推行亲 德政策的礼萨王还能持容忍态度, 可是到了二 战期间, 英苏面临的战争压力越来越大 , 两国 对礼萨王的亲德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 1] 42。 苏德战争爆发后, 英苏联合抗德已成为必 然之势, 伊朗战略地位日益突出, 抢先控制伊 朗 , 无论对德国方面还是对英苏方面, 都具有 重大的战略意义。远离伊朗的法西斯德国试 图发动亲德政变来控制伊朗, 以实现其在中东 的侵略 , 威胁英国与苏联的利益。在该地 区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英苏两国则想通过向 伊朗施加压力甚至动武使伊朗就范, 以此粉碎 德国的计划 , 打通波斯湾经伊朗走廊到苏联的 战略通道 [ 2 ] 60。当时通过北冰洋沿岸摩尔曼斯 克港的运输船只非常容易受到德国潜艇袭击, 因此, 运输效率不能满足苏联作战需要 ; 如果 通过苏联远东港口运输, 又面临日本的袭击危 险 ; 通过黑海海峡的线路也被德国控制。遍观 四周, 盟国发现把波斯湾西北端同外高加索和 黑海连接起来的横贯伊朗的铁路, 是一条向苏 联输送物资的比较安全的捷径。控制这条交 通路线, 对于苏联和整个反法西斯阵营来说, 都是胜败所系的一件事 [ 3]。伊朗在战争中的 重要性由此骤然提升 , 它的命运也随之开始发 生巨变。 英、苏两国于 1941年 8月 16日向伊朗发 出照会, 要求伊朗注意境内德国人为数众多以 及他们可能损害英苏利益、破坏伊朗中立的危 险 , 敦促它驱逐德侨 (以后又进一步要求逮捕 德侨 )。对此, 伊朗以保持中立为由, 加以拒 绝 [ 4] 393。英、苏两国于 8月 24日再次分别照 会伊朗政府 , 要求伊朗方面把轴心国公民驱逐 出境。由于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 8月 25日, 英苏军队便同时从南北两方进入伊朗, 9月 17 日又同时进入首都德黑兰。伊王礼萨汗被迫 退位, 将王位让给他 21岁的儿子巴列维 [ 5 ] 282。 英、苏入侵伊朗是在肃清伊朗的德国间谍的名 义下进行的 , 其实入侵的根本原因在于打通向 苏联运输援助物资的通道。正如巴列维国王 在其回忆录中所言 : �假若盟国不需要经过伊 朗运送军火的话, 那么就不会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中出兵占领我国了。� [ 5] 47 随着英苏压力不断增大, 礼萨王更加希望 和美国进一步发展关系, 企图把美国拉进伊朗 事务中, 以作为抗衡英、苏、德的第三国力量。 礼萨王深知 , 要使美国增加对伊朗的关注, 就 必须付出一些代价, 所以他在 1939年 1月同 意了罗斯福总统要伊朗重开驻华盛顿使馆的 请求, 答应赔偿先前收归国有的美国在伊朗的 教育设施, 而且还与美国就贸易、贷款、飞机和 技术顾问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谈判 [ 6]。 1941年 8月 11日, 伊朗驻美公使穆罕默 德 �沙耶斯泰受命约见莫雷, 表示伊朗希望在 受到英、苏侵略时能得到美国的道义支持和物 资帮助 [ 4] 394。 8月 23日, 礼萨王指示其驻华盛 顿公使, 命令他请求美国当局出面制止英、苏 对伊朗的威胁。 25日 , 国王直接向罗斯福总 统发出求救信, 请求美国总统 �采取有效和紧 急的人道主义 , 以结束 (英苏的 )侵略行 径 �[ 4] 418。罗斯福要求国务卿与苏、英联系后, 复电声称英、苏军队对伊朗没有领土要求, 美 国政府已要求两国政府发表一项声明, 公开保 证伊朗的领土完整。罗斯福总统极力避免干 涉英、苏对德军事行动。国务卿赫尔在接见伊 朗大使时, 十分坦率地说, 美国同情反法西斯 的同盟国, 希望伊朗与同盟国合作, 放弃支持 纳粹德国 [ 4] 432。 随着二战的进展和伊朗对盟国作战, 巴列 维再一次企图借助美国力量抵制英、苏不断增 加的压力。为此, 他加强了与美国接触并向美 国大使表达了与美国结盟的愿望。但是由于 美国当时尚未参战 , 表面上仍然保持中立, 而 且当时美国决策者主要关注的是欧洲整体战 局 , 在他们眼中, 更有利于对德作战才是重中 之重。因此美国对伊朗的愿望没有做出应有 的反应, 更没有给予具体的答复。 二、美国重视并加强与伊朗的 合作 欧战和苏德战争初期 , 美国标榜中立, 实 际上偏向盟国。 1941年 8月 14日, 罗斯福与 丘吉尔共同签署了大西洋宪章。美国理解和 支持 8月 25日英苏联合出兵伊朗的行动, 认 62� � � � � � � � � � � � � � �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2011年 为此举对于抵抗纳粹侵略是必要的, 有利于西 半球的安全。 12月 7日珍珠港事件后, 美国 正式卷入大战。鉴于伊朗石油和伊朗作为连 接波斯湾和苏联的战略通道对盟国反法西斯 战争的重大意义, 美国国务卿赫尔指出: �美 国战时对伊朗的重视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中 东国家。� [ 7] 加强盟国在伊合作以打败轴心 国 , 成为美国对伊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1942年 7月 14日 , 丘吉尔、英国第一海 军大臣庞德和苏联驻英大使迈斯基进行会谈。 庞德介绍了北方补给线援苏船队遭受的惨重 损失, 提出终止通过这条航线向苏联运送补给 品。迈斯基强烈反对庞德的主张。丘吉尔和 庞德告诉迈斯基, 由于援苏船队中美国船很 多 , 这个问题最终要美国人来决定 [ 8]。 7月 15 日 , 美国致电丘吉尔表示勉强同意英国海军部 关于暂时中断北方援苏补给线的主张, 同时强 调必须采取一切措施增加伊朗走廊援苏物资 的力量。为此, 罗斯福建议由美国人接管伊朗 铁路的营运。 12月 24日和 30日, 伊朗驻美 公使奉命两度与美国国务院近东司官员会晤, 要求美国管理伊朗的整个铁路系统, 包括德黑 兰以北苏联控制的伊朗铁路。同时, 伊朗公使 还希望美国能使英苏两国政府明确向伊朗政 府表示同意美国接管南部铁路 [ 9] 316。为了加 快通过伊朗走廊向苏联运送急需的补给品 , 同 时扩大美国在伊势力 , 美军以波斯湾后勤司令 部的名义, 于 1942年底开始进驻伊朗 , 接管了 原英军控制的波斯湾港口和伊朗南部的铁路 业务及大部分公路拖运业务。驻伊美军为伊 朗走廊这座 �胜利之桥 �的拓宽和保持其畅通 无阻做出了无法抹灭的贡献。 美国虽然在伊朗问题上强调大西洋宪章, 却不愿意承担保障伊朗独立和领土完整的义 务。为了实现美国战时对伊政策目标, 美国认 为一个独立、稳定的伊朗是重要的。在提供援 助又不承担条约义务的前提下 , 美国将租借法 的适用对象扩大到伊朗, 并且向伊朗派遣美国 顾问团。 1942年 3月 10日, 罗斯福亲自指示当时 租借事务管理署署长斯退丁纽斯, 称他确信伊 朗的防御 �对美国的防御是至关重要的 �, 并 授权斯退丁纽斯向伊朗提供租借援助。同年 12月 4日, 美伊两国政府达成一项美国向伊 朗提供援助的协议。到战争结束之前, 美国政 府无偿向伊朗提供了价值约为 4 150万美元 的食品和军火。美国运来的小麦缓解了伊朗 的饥荒, 美国援助的武装对于伊朗政府维持治 安和镇压礼萨王逊位后再次兴起的部族骚乱 发挥了重要作用 [ 10] 350。 1942年 10月, 美国副国务卿威尔斯向罗 斯福递交了一份 , 表示国务院准备同意伊 朗政府的要求, 向伊朗派遣大批顾问, 涉及军 事、财政、公共卫生等方面。在报告的末尾 , 威 尔斯表示相信美国顾问团的工作不但可以扩 大美国在伊朗的影响, 而且能够帮助伊朗复 兴 , 使伊朗成为美国 �积极和自愿的伙伴 �。 这表明美国国务院已经开始将美国战时对伊 政策与战后伊朗的前途联系起来 [ 2] 119。 三、德黑兰会议 � � � �第三国外 交 �的胜利及对战后的影响 1943年年初起, 对侵占伊朗已毫无指望 的德国人, 转而采取切断输油管、炸毁铁路桥 梁和隧道等破坏性手段。 1943年夏天, 加什 盖伊部落武装在德国伞兵的煽动下, 在萨米拉 姆歼灭了一支政府军。 盟国军队采取措施, 逮捕了德国伞兵和空 降特务, 伊朗政府也因此决定于 1943年 9月 9日对德宣战。既然伊朗政府采取了如此果 断的措施, 同盟国则答应 : 第一, 不在军事、政 治和经济方面增加伊朗政府的额外负担; 第 二 , 伊朗可成为由反对德国的 26个国家于 1942年 1月 1日在华盛顿签署的 �联合国家 宣言 �的签字国, 战争结束后, 以平等资格和 权利与其他国家一起参加相关和平会议。伊 朗政府立即表示愿意加入 �联合国家宣言 �签 字国行列。伊朗对德宣战和加入 �联合国家宣 言 �签字国行列之后, 国王陛下同英国、苏联、 美国和中国的首脑互致贺电。伊朗政府保证 为实现同盟国家的共同目的和彻底击败德国, 将与其他国家一道继续做出真诚而有效的努 力 , 而且要比以前做得更加出色 [ 10] 346。 为了协调同盟国对德国及其他轴心国的 作战行动, 确保最后胜利 , 英、美、苏三国首脑 决定在德黑兰会晤。 1943年 12月 1日, 即德 黑兰会议最后一天 , 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 第 2期 � � � � � � � � � � � � 吴振君: �第三国外交�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 � � � � � � � � � � � 63 签署了 �苏美英三国关于伊朗的宣言 �。在这 个宣言中, 三国首脑充分肯定伊朗在反对共同 敌人的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 他们保证将增加 对伊朗的经济援助 [ 11] ; 战争结束后 , 将召开有 关国际会议 , 专门研究伊朗及其他同盟国的经 济问题; 三国首脑再次申明尊重伊朗的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 并将同伊朗及其他爱好和平 的国家一道 , 为在战后建立国际和平和、安全 及繁荣幸福的生活而共同努力 [ 12] 289。 德黑兰宣言是伊朗战时外交的一个巨大 成就。它提高了伊朗的国际战略地位, 苏联和 英国将其驻伊朗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宣言 也着美国对伊政策的重大转折: 以前美国 仅在双边外交函电中表示注意到英苏尊重伊 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保证, 回避任何条 约义务, 也不愿单独根据大西洋宪章的原则发 表任何关于伊朗问题的声明; 而在德黑兰宣言 中 , 美国政府则 �对于伊朗政府维持其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表示完全赞成 � [ 6] 283。 德黑兰会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产 生了巨大影响。苏军为了履行德黑兰会议决 议 , 在 1944年连续给敌人以 10次强有力的毁 灭性打击, 把德军赶出了苏联国土, 把战场转 移到了德国境内。早在 1943年 7月 10日 , 英 美军队开始在西西里岛登陆; 9月 3日, 意大 利投降; 10月 13日, 意大利对德宣战。此时, 反法西斯盟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进攻德国, 加快了德国的灭亡。 二战把伊朗卷入了国际政治的旋涡, 英、 美、苏三国的合作在此完成, 三国之间勾心斗 角也在此萌芽, 新兴的美国凭借强大实力取代 英国在伊朗的地位, 社会主义苏联战后的强大 使伊朗处于苏美冷战和争斗的前沿。可以说, 战后美苏冷战最早发源于伊朗 , 伊朗所处的国 际战略地位也影响了战后伊朗的国内外政 策 [ 12] 290。二战结束后, 在美国的敦促和伊朗的 强烈要求下 , 英国和苏联, 尤其是苏联不得不 从伊朗领土上撤离。伊朗终于在引进第三国 势力后, 在美国的帮助下, 保持了国家的领土 主权完整, 但也引狼入室, 造成了随后被美国 控制的局面。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导 致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发生, 伊朗与美国反目成 仇 , 相互指责对峙 [ 13]。 参 考 文 献 [ 1] � � 范鸿达.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 [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 2] � � 李春放.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 ( 1941- 1947 ) [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3] � � 刘竟, 张士智, 朱莉.苏联中东关系史 [M ]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 4] � � United States Departm ent of State .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the Near East and A frica, Vol� um e III, Iran[M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 n ited S tates d ip lomatic papers. W ash ington, D. C. : U. S. Governm ent Prin ting O ff ice, 1941. [ 5] � � 刘陵, 洪育沂. 国际关系史简编 � � � 半个世纪 世界风云 [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6. [ 6] � � Un ited States D epartmen t of S tate . 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the Near East and A frica, Vol� um e II, Iran [M ]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 n ited S tates d ip lomatic papers. W ash ington, D. C. : U. S. Governm ent Prin ting O ff ice, 1938. [ 7] � � 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 ( 1775- 1989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 8] � � United S tates D epartm en t of S tate. Europe, Vol� um e III , U n ion of Soviet Soc ialist Repub lics [M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nited States d ip� lom atic papers. W ash ington, D. C. : U. S. G ov� ernmen t Print ing O ffice, 1942. [ 9] � � United S tates D epartmen t of State . The Near East andA frica, Volume IV , Iran[M ] / / Foreign rela� tions of the United S tates d ip lomatic papers. Wash� ington, D. C. : U. S. Government Prin ting O ffice, 1942. [ 10] � (伊朗 )阿布杜尔礼萨 �胡尚格 �马赫德维. 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 [M ].元文琪,译. 北京: 商务印馆, 1982. [ 11] � United S tates D epartmen t of State . The Con fer� ences at Cairo and Tehran, V. Post- con ference papers [ M ]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 tates d ip lomatic papers. W ash ington, D. C. : U. S. Government Prin ting O ffice, 1943. [ 12] � 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 [M ] .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 13] � 蔺焕萍. 论罗斯福时代的美伊关系 [ J]. 商洛 学院学报, 2008, 22( 1): 15. (责任编辑 � 尹春霞 ) 64� � � � � � � � � � � � � � �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 � � � � � � � � � � � � � 2011年
/
本文档为【_第三国外交_下的美伊关系及其对二战的影响_吴振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