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越南常往偏误_黄薇

越南常往偏误_黄薇

2013-07-28 2页 pdf 138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177

暂无简介

举报
越南常往偏误_黄薇 周刊2012年第81期 从而构成了作品与文化的互文性, 深刻地再现了时代的政治 特征和精神状况,警醒了参与运动的各方力量。 莫里森的《宠儿》与黑人的典型遭遇构成文化互文以引起 人们对于美国黑人群体的关注。 《宠儿》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 件构思而成。 1855年美国当地报纸报道了一个从肯塔基州逃 亡的名叫玛格丽特·戛纳(Margaret Garner)的奴隶的遭遇。 根 据美国国会于1793年和1850年所通过的《逃亡奴隶法》,全国 所有的法院执行官有责任捕捉并遣返越州逃亡的奴隶。 玛格 丽特·戛纳在面对自己和孩子将被捕获并...
越南常往偏误_黄薇
周刊2012年第81期 从而构成了作品与文化的互文性, 深刻地再现了时代的政治 特征和精神状况,警醒了参与运动的各方力量。 莫里森的《宠儿》与黑人的典型遭遇构成文化互文以引起 人们对于美国黑人群体的关注。 《宠儿》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事 件构思而成。 1855年美国当地报纸报道了一个从肯塔基州逃 亡的名叫玛格丽特·戛纳(Margaret Garner)的奴隶的遭遇。 根 据美国国会于1793年和1850年所通过的《逃亡奴隶法》,全国 所有的法院执行官有责任捕捉并遣返越州逃亡的奴隶。 玛格 丽特·戛纳在面对自己和孩子将被捕获并遣返的事实,为了不 让孩子再次沦为奴隶,遭受痛苦,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现实中的玛格丽特·戛纳成为小说《宠儿》中杀死自己两岁女 儿“宠儿”的逃亡奴隶塞斯(Sethe)。 小说中的宠儿开始只是一 个鬼魂,继而被赋予肉体,与塞斯生活在一起。 这种魔幻现实 主义的手法深刻地刻画了塞斯失去女儿后的真实的心理或精 神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奴隶对这种制度的恐惧、憎恶与绝望。 这种心路历程在现实社会底层的黑人中有着强烈的共鸣。 《宠 儿》 等作品与黑人叙事的历史性转换构成文化互文以引起人 们对意识形态发展的关注。 文化意识形态中的叙事模式的转 变不是要改变历史事实而是要“重新强调”过去以便发掘存在 于经典奴隶故事中的新的意义。 《宠儿》以现实为背景,运用后 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将创作的领域由物质世界拓展到人的精 神世界。 这种叙事风格的转变引领读者回到曾被压制、忽视、 忘却的过去, 重温历史, 以避免在建立文化身份中或误入歧 途,或以偏概全。 三、《宠儿》中的文本互文性 传统非洲文化、 古希腊神话及圣经等经典作品大量出现 在莫里森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传统文本中的隐喻、意象或典故 被莫里森置于后现代的语境中, 以非线性的叙事手段将现代 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底层人物成功位移至文化的中心焦点。 这 种意识形态中的文学中心位移的成功不仅是单一文本的成 功,而是整个受压迫的阶级的存在得到了广泛关注的佐证。 以《宠儿》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不仅与神话原型构成互文, 还从内容、传统等方面与其他文本构成互文。 《宠儿》中杀婴者 的主可以说是西方文学中的母题,并得到广泛的关注,其神 话原型是古希腊的美狄亚与伊阿宋的故事。 美狄亚是科奇斯 岛会施法术的公主, 她与到岛上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王子一 见钟情。美狄亚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伊阿宋取得了金羊毛,并与 伊阿宋结婚。 为了私奔,她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利用父亲收尸 之机赢得时间与伊阿宋逃回希腊。后来伊阿宋移情别恋,美狄 亚由爱生恨,将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杀死。如果说美狄亚杀婴 是为了报复以宣泄心中的愤怒,那么《宠儿》中的杀婴更多是 基于无奈的救赎行为。正如前文所述,莫里森笔下的杀婴惨剧 是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大多数与《黑人之 书》等历史文献或黑人叙事作品相关。 《黑人之书》是莫里森所 编辑的有关美国黑人的纪实作品, 该书记叙了美国黑人三百 年的历史,不仅包括美国黑人从奴隶到自由人的生活记录,还 揭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所产生的黑人文化。 历史文献与文学 作品的互文性为读者提供了现实的背景, 同时后现代主义的 叙事手段更为有力地吸引着现代读者。 《宠儿》等文学作品还 与当时流行的“黑人叙事”作品形成互文。 “黑人叙事”是由获 释奴隶讲述亲身经历的一种散文形式的美国黑人文学体裁。 经典的黑人奴隶叙事以线性叙事为主, 将记忆以独白的形式 机械地再现出来。 莫里森的作品将黑人叙事形式与魔幻的背 景结合起来,采用非线性叙事策略使机械的独白跨越时空,交 织穿插于繁复多变的情节中。通过这些文学手段,莫里森将似 曾相识的传统文本置于后现代的语境中, 使被边缘化的内容 成为主流文化中的中心化文学文本。 这种意识形态中的文学 中心位移的成功代表了整个阶级的文化发展的状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文性理论为研究托尼·莫里森的这部经典作 品《宠儿》提供了一个新的可以尝试的角度。 文化互文及文本 互文的引入进一步增强了这部经典小说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使得其在社会文化研究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更加淋漓精致的 体现。 参考文献: [1]罗宏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文学理论教材建设[J].广 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朱丽娅·克里斯蒂娃 .符号学 :意义研究[M].朱立 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3]Bakhtin M.Discourse in the novel[M].Holquist M.The di- alo gic imagination.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4]Davis C T,Gates H L.The slave’s narrative [M].New York:O 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5]Mobley M S.A different remembering:memory,history and mean ing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M].Bloom H.Modern criti- cal views:Toni Morris on.New York:Chelsea House Publishers, 1990. 摘 要: 本文对以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汉语时间 副词“常(常)、往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调查,借此发现他们在 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 所帮助。 关键词: 越南学习者 时间副词 习得偏误 “常(常)” “往往” 一、引言 时间副词“常常、往往”在汉语里使用频率很高,均是 大纲里的甲级词,而外国学生在使用时却常常出错。本文对以 越南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习得“常常、往往”的偏误情况进行了 调查,数据来源于8所云南高校中越南学习者的作文、试卷、作 业、书信等书面语语料中的例句56条。 经过整理,留下46条作 为研究样本。本文通过对学生“常(常)、往往”偏误句子进行分 析,以期寻找越南学习者对“常(常)、往往”习得过程中造成偏 误的原因,希望对学习者及对外汉语教学者有所帮助。 二、时间副词“常(常)、往往”的偏误分析 1.常(常) “常常(常)”表示某种动作、行为或情况多次发生,而且时 间相隔不久。 它强调情况反复出现,可以用于主观意愿。 使用 “常常”的句子不需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条件或结果,如: (1)我常不去锻炼身体,你呢? (2)我不常常跟朋友一起上课。 (3)我常常在晚上12点睡觉了。 (4)我很喜欢这件大衣,我常常穿上课和去玩的时候。 (5)午饭我常吃面条和喝可乐。 越南学习者时间副词“常(常)、往往”的习得偏误考察 (1红河学院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2红河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 黄 薇1 彭 杰2 ○ 文学语言学研究 14 2012年第81期周刊 (6)妈妈常常催眠我小妹妹,她歌唱非常好听。 (7)虽然我们家人每天都很忙 ,但是我们常有一起的 时间。 (8)他上街常常。 (9)晚上我常在宿舍预习生词、复习课文还是做。 例(1)问题在于两个副词错序。 张谊生指出,副词连用的 顺序是:评注性副词、关联副词、时间副词、频率副词、范围副 词、程度副词、否定副词、协同副词、重复副词、描摹性副词、描 摹性副词。 所谓评注性副词,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 评价和态度,包括语气副词。 描摹性副词是对相关行为、状态 进行描述、刻画的(张谊生,1999)。根据这个排序,这个句子应 该改为:“我不常去锻炼身体,你呢? ”“不”是否定副词,“常”是 描摹性副词。 例(2),常常(常)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其否定形 式多用“不常”,一般不用“不常常”。 例(3),“常常”表示经常性的动作,“了”表示已经完成的 动作,二者不能同时出现。 Toi thung xuyon ngu vao 12 gio dem. 我 常常 睡觉 在 12 点 晚上。 例(4),表示状态的持续,要在动词“穿”后加上“着”,而且 这个动作经常发生。 例(5),“和”是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只能连接单词、短 语,不能连接分句。 该句中要表达“吃面条”、“喝可乐”是经常 发生的动作,中间可以改为顿号。 例(6),“催眠”是一个不可带宾语的动词,这里应改为一 个介宾短语“给我小妹妹”,修饰限制“催眠”。 例(7),“常”和“一起”都是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根据句子 意思,缺少了一个动词,比如“吃饭、聊天”等。 例(8),汉语中的“常常”只能放在中心语之前,而越语中 “luon(常常)”一般都放在中心语之后,还可以重叠使用,表示 “经常、不断”的意思。 Anh ay di pho luon luon. 他 上 街 常 常。 应该把“常常”放在中心语“上街”的前面。 例(9),“常”表示经常性的动作,是肯定形式,但句中的呼 应成分“还是”是一个连词,用于选择问句,应该改为“或者”。 2.往往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或状态经常发生、存在或出现。 “往往” 是对以往经验的,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 使 用“往往”的句子一般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条件或结果,如: (10)我往往去老街和朋友见面。 (11)他往往起床很早。 (12)我往往喝牛奶。 (13)我们往往去打网球。 例(10),越语中没有“往往”这个词,因此越南学习者往往 用意思相近的“常常”来替代。 “往往”除了强调动作经常出现外,还是对到目前为止出 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 而“常常”单纯强调动作 经常出现,不一定有规律性。 因此例句(11)—(13)应该换成 “常常”。 而且用“往往”的句子需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条件、 情况,如: (14)我周末往往去老街和朋友见面。 (15)他往往早上六点起床。 (16)我往往吃饭后就喝牛奶。 (17)我们往往一起去体育馆打网球。 三、偏误类型统计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副词的偏误类型大致分为误 加、遗漏、误用、错序四种,本文对语料中的偏误用例进行了 统计,得出下表(注:有些例句中包含两种以上的偏误;或是 难以归入上述四种类型,放入“其他”留待将来再作进一步考 察。 )。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越南学习者在习得时间副词 “常 (常)”时,各种类型的偏误都出现过,而“往往”全部是误用。 “常(常)”和“往往”意思很相近,“常(常)”表示行为、动作 发生的次数多,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 存在或经常发生,它脱离语境后很难与一些词语搭配,出现时 要有一定的条件,有必要的语境交代。能用“往往”的句子一般 都可以用“常(常)”替换;但能用“常(常)”的句子不一定能用 “往往”替换。通过分析学生语料,发现学生在使用“常(常)”和 “往往”时相当混淆。翻阅有关越语资料后发现越语中没有“往 往”这个词,学生经常把二者混用。 本文因此推断这个偏误很 可能是由于目的语的过度泛化以致教师或者教材中在出现这 两个词的时候忽略了二者使用的搭配。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 本文得出越南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间副 词“常(常)、往往”时,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的语的过 度泛化。 因为越语里没有“往往”这个词,所以学生在习得“常 (常)”后把使用规则泛化到“往往”而造成偏误。 学习者受到所学有限目的语的干扰,把他所学的有限的、 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推类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新的 语言现象上,造成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或过度泛化,这种无限制地运用目的语规则而造成的偏误,属 于语内偏误,与学习者的母语无关。 “如果说由于母语负迁移 所造成的偏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占优势, 这是学习者内化规 则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①。 虽然在初级阶段目的语过度泛化 的偏误还不是很多, 但也出现了一些, 学生在学习了一些词 汇、语法规则之后常常会把它推而广之,形成一类偏误。 当然,造成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母语负迁移、 目的语知识的泛化、学习者个人因素、教材教法、环境、文化等 方面,但具体是哪方面的原因影响最大,还需要将来更广泛的 数据支持及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注释: ①刘粦.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195,196. 参考文献: [1]周小兵,赵新,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副词研究[M].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齐沪扬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M].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5.9. [3]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 1999.1. [4]黄敏中,傅成劼 .实用越南语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7.4. [5]鲁健骥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 学与研究,1987(4). 书书书 摇摇类型 副词摇摇 误加 遗漏 误用 错序 其他 合计 常(常) 4 2 6 4 2 18 往往 6 6 ○ 文学语言学研究 15
/
本文档为【越南常往偏误_黄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