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电影史5——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

电影史5——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

2013-06-17 50页 ppt 108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6255

暂无简介

举报
电影史5——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null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李 嘉英国电影——“布莱顿学派”英国电影——“布莱顿学派”1900年左右,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出现了世界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他们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断” ,而不是像 梅里爱那样局限于纪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 。 他们对电影的表现形 式、电影语言技巧的使用做出了早期的贡献。 威廉保罗,在1900年剪辑了一部名为《比卡狄利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这是第一部有意识的应用移动摄影法拍摄的外景影片(1903年,他还拍了一部《北极探险》) 。null乔治...
电影史5——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
null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李 嘉英国电影——“布莱顿学派”英国电影——“布莱顿学派”1900年左右,在英国的海滨城市布赖顿,出现了世界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他们主张像卢米埃尔那样,在“露天场景中创造真实的生活片断” ,而不是像 梅里爱那样局限于纪录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 。 他们对电影的表现形 式、电影语言技巧的使用做出了早期的贡献。 威廉保罗,在1900年剪辑了一部名为《比卡狄利马戏团的摩托车表演》,这是第一部有意识的应用移动摄影法拍摄的外景影片(1903年,他还拍了一部《北极探险》) 。null乔治·阿尔培特·斯密土在1901年拍摄的《祖母的放大镜》和《望远镜 中所见的景象》中,先后在一个场景里交替地使用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使得影片的视 觉效果骤然产生变化。这一革新手段的运用,创造性地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段,发现了电影独 特的思维表达方式。由此产生了电影最早的“分镜头”原则。 1902年,斯密士又在《玛丽·珍妮的灾难》一片中,以更为复杂的电影语言方式表 现了一个灾难性事件的因果关系。斯密士的摄影机紧紧跟着女主人公移动,根据剧情的必要而改变视点。null詹姆士·威廉逊曾在卢米埃尔手下担任过摄影师 。他在1901年拍摄的《中国教会被袭记》是一部歪曲中国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影 片。他在影片的拍摄中,保持了 户外拍摄的自由,使用追逐和救援的场面,以及富有节奏性的剪辑,发展了电影语言 的表现力。 这种表现形式是典型的“追逐片”的叙事特征,为以后的 惊险片、美国的“西部片”开辟了道路 。 1903年莫特肖拍摄了《邮车被劫记》。美国人鲍特于同年模仿该片拍成了《火车大劫案》。null埃斯美·柯林斯进一步发展了具有喜剧色彩的追逐片。 他在《汽车中的婚礼》(1903)中, 最初以摇拍的表现一个老人追赶一对青年男女的情形。 而后又用“移动摄影”和 “反角度”镜头,以追逐者和被追逐者的相对视角,交替表现两辆汽车相互追赶的场面。 在举行婚礼时,柯林斯巧妙地运用大特写镜头表现了一只手给另一只手戴戒指的情形, 以象征的手段、省略的原则替代了教堂里的结婚仪式。 这些电影语言技巧逐渐成为电影叙事的普遍创作手段。null希赛尔·海普华斯于1905年拍摄的《义犬救主记》,同样是一部紧张的追逐片,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作。 影片描写了一个婴儿 在被吉普赛人拐走之后又被一只忠实的牧羊犬救回来的故事。 在这部较为复杂的情 节剧中,海普华斯将他的同伴们所尝试的各种电影语言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 发挥,特别是在影片的剪接上,显得更为流畅和连贯。null“布赖顿学派”还有一部 分作品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主来进行表现的,比如:《荣誉的和平》、《为 国效劳》、《士兵的归来》、《战争前后的一个后备兵》、 《衣衫槛楼》、《贫民窟的孩子们》。 “布赖顿学派”就此发展了社会文献性影片。 萨杜尔说:“英国影片的内容,和它的形式一样,令人感到新奇。如果说外景电影 培养了英国电影的技术,那么,英国的观众是从主题方面对它提出了某种社会现实主义 的要求”。null同样仅仅是几分钟的短片, “布赖顿学派”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的萌芽,的确是极其可贵的。 在形式 上,与卢米埃尔的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户外生活片的纪录相比;与梅里爱乏味的“乐队 指挥”的视点、封闭的戏剧舞台空间的纪录相比,“布赖顿学派”在多视点的时空观念 上的突破,在采用户外拍摄与情节表现相结合的处理中,特别是通过“追逐片”的样式, 所体现出来的美学追求,真正使影片朝着电影化的方面迈进了关键的一步。 英国电影很快便告衰落,这是因为英国的影片生产始终停留在手工业的阶段,所以一旦电影工业化之后, “布赖顿学派”便很快的没落了。直到1928年,英国电影才开始逐步复苏。“悬念大师”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悬念大师” ——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 1925年的《乐园》是他的处女作。 1926年的《房客》则确立了他的声誉。1929年的《讹诈》是英国第一部有声片。 在导演了《39级台阶》(1935)和《失踪的女人》(1938)两部名片后,赴好莱坞发展,在美国的首部影片《蝴蝶梦》(1940)便荣获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 其主要代表作有:《爱德华大夫》(1945)、《美人计》(1946)、《后窗》(1954)、《眩晕》(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0)、《群鸟》(1962)。英国纪录片学派之父:约翰·格里尔逊英国纪录片学派之父:约翰·格里尔逊英国电影界在1930到1940年间最为突出的大事就是纪录片学派的形成。 格里尔逊,纪录片导演与制片人。1929年导演了《飘网渔船》,1932年与弗拉哈迪合作摄制《工业的英国》,1934年与安斯梯合作摄制《格兰东号拖船》。但他主要是制片人和英国纪录学派的创始人。 格里尔逊监制过的主要作品有:《锡兰之歌》(1935,巴锡尔·瑞特导演)、《夜邮》( 1936 ,巴锡尔·瑞特与哈莱·瓦特导演)、《房屋问题》( 1936,安斯梯导演)、《丰富的粮食》(1936,安斯梯导演)、《虹的舞蹈》(1937,伦·赖埃) 、《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 1937,卡瓦尔康蒂导演)、《北海》( 1938,哈莱·瓦特导演)。 大卫·里恩 大卫·里恩大卫里恩首部独立执导的影片是《天伦之乐》(1943)。成名作是《相见恨晚》(1945)。 大卫里恩的作品严谨,风格多样,为了获得最完美的表演和镜头,不惜浪费大量的胶片。其作品兼顾英美两岸的口味。 代表作品有:《孤星血泪》(1946)、《雾都孤儿》(1947)、《桂河大桥》(1957)、《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日瓦格医生》(1965)、《瑞安的女儿》(1970)、《印度之行》(1984)。卡洛尔·里德卡洛尔·里德卡洛尔.里德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三个人》(1949),影片运用了一般侦探小说的传统结构,在视觉效果上采用倾斜构图来强调人物的性格矛盾和战后欧洲的混乱局面,利用光影等视觉因素来创造紧张神秘的气氛,在听觉上利用琴声来增强上述效果。影片荣获1949年嘎纳金棕榈奖。 他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虎胆忠魂》(1947)、《倒下的偶像》(1948) “自由电影学派”“自由电影学派”英国在1956年左右出现了一个“自由电影学派”,它比法国“新浪潮”早了3年,代表人物有:林赛·安德森、托尼·理查森和卡雷尔·赖茨。 他们主张以“诗意的手法拍摄被摄的对象”,注重描写社会现实,利用电影手段探索普通人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琐事。其创作激情更多地放在反映现实上,而不是放在反映创作者本人的主观世界上。 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主要是想为青年导演的个性发展和创作活动开辟道路,力求在风格上革新电影手段,他们的主题更注重自身的经历。林赛·安德森林赛·安德森1948年,安德森应约克郡制造公司之邀,开始拍摄纪录片,代表作有:《星期四的孩子》(1954)、《每天除了圣诞节》(1957)。 1963年的《如此体育生涯》荣获嘎纳特别奖。此后,他的创作转向社会讽刺,最有名的作品是《如果…》(1968,1969年嘎纳金棕榈奖),影片描述了英国公立学校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学生的反抗。 其它主要作品还有:《幸运儿》(1973)、《大不列颠旅馆》(1982)。托尼·理查森托尼·理查森其前两部作品 《愤怒的回顾》 (1959)和《优伶》(1960)大大推动了英国当代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 在《迷糖的滋味》(1961)之后的《长跑手的孤独》(1962),是其最重要的作品,也是“自由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影片以比喻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少年无产者的经历,他在一所工读学校中因为有长跑才能赢得了校长的同情,但最后他却拒绝走上适应外境的道路,因为他认识到,这个社会被迫提供给他的好处是不值得接受的。 从1963年《汤姆琼斯》之后,他偏离了原风格而面向更广泛的观众,此片也荣获4项奥斯卡奖。 其它主要作品有:《可爱的人》(1964)、《小姐》、《直布罗陀海峡来的海员》(1966)、《内德·凯利》 (1970)、《黑暗中的笑声》(1968)、《真万确的事》(1974)、《边界》(1982)、《蓝天》(1994)卡雷尔.赖兹卡雷尔.赖兹卡雷尔的首部故事片《星期六晚上和星期日早晨》(1960),是“自由电影”运动的一部代表作,也是英国电影的一部代表作。影片完全继承了以往纪录片的传统,主人公是一位青年工人,他每天在工厂里拼命地干活,为的是能在周末尽情享受自己的自由。此片之后,他就偏离了这种风格。 其它主要作品:《黑夜必然降临》(1964)、《摩根,适于处理的案件》 (1966)、《伊莎多拉》(1968) 、《赌棍》(1975)、《法国中尉的女人》 (1981)。约翰·施莱辛格约翰·施莱辛格施莱辛格也是“自由电影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一位导演,他最著名的影片是在美国拍摄的《午夜牛郎》 (1968)。 其它主要作品 :《终点站》(1961,纪录片)、《一种爱情》(1962)、《骗子比利》(1963)、《亲爱者》 (1965)、《躲开狂乱的人群》 (1967) 、《血腥的星期日》 (1971)、《蝗虫之日》 (1975)。约瑟夫·洛塞 约瑟夫·洛塞 原是美国人,首部重要的作品是《绿头发男孩》(1948)。 1951年被美国非美活动委员会传唤,导致他流亡英国。洛赛把电影作为社会的工具,擅长描写复杂的心理。 其最著名的作品是《送信人》(1971),该片荣获1971年的嘎纳金棕榈奖。 他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罪犯》(1961)、《仆人》 (1963) 、《车祸》(1967)、《秘密典礼》 (1968)、《风景画上的人像》 (1970)、《暗杀托洛茨基》 (1972)、《玩偶之家》(1973)、《浪漫的英国人》(1975)、《克兰先生》(1976)、《唐.吉奥瓦尼》(1979)、《鳟鱼》(1982)。肯·洛奇肯·洛奇影片以纪录片和写实剧居多,致力于用影片来揭露现实社会的不公、立场鲜明的支持弱势群体,擅长描写小人物和社会边缘人。 1967年完成电影处女作《苦命母牛》,主要作品有:《凯斯》(1970)、《致命档案》(1990,嘎纳评委会奖)、《底层生活》(1990)、《石雨》(1993,嘎纳评委会奖)、《折翼母亲》(1994,柏林银熊奖)、《以祖国之名》(1995)、《卡拉之歌》(1996)、《我的名字是乔》(1998)、《甜蜜16岁》(2002)。彼得·格林纳威 彼得·格林纳威 以绘画开始艺术生涯,从1965年起作纪录片的剪辑师。1966年开始自导影片,在他的影片中,绘画、音乐和神秘的事物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他善于构筑幻境、发挥想象力,追求视觉上的奇观。 主要作品有:《画师的契约》(1982)、《动物园》(1985)、 《建筑师之腹》(1987)、溺水者的计数》(1988)、《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1989)、《魔法圣婴》(1993)、《魔法宝典》(1994)、《枕边》(1996)、《八又二分之一女人》(1999)、《图西鲁皮的手提箱》(2003)。特里·吉列姆特里·吉列姆影片以诙谐和充满超现实的幻想而著称,是近年来最有特点的导演之一,早期作品在英国完成,90年代后赴美国发展。 主要作品有:《巨蟒与圣杯》(1975)、《无聊话》(1977)、《时间大盗》(1981)、《深红色的永恒保证》(1983)、《生活的意义》(1983)、《巴西》(1985)、《吹牛大王历险记》(1988)、《渔夫王》(1991)、《12猴子》(1995)、《拉斯维加斯情仇》(1998)、《格林兄弟》(2004)。德瑞克·贾曼德瑞克·贾曼英国著名的同性恋导演,最初的职业是画家,是先锋电影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1994年因艾滋病死去。 主要作品有:《塞巴斯蒂安》(1976)、《庆典》(1978)、《暴风雨》(1980)、《卡拉瓦乔》(1986)、《英伦末日》 (1987)、《安魂曲》(1989)、《花园》 (1990)、《爱德华二世》(1991)、《斯特根斯坦》(1993)、《蓝》(1994)。艾伦·帕克艾伦·帕克艾伦·帕克的作品富于音乐的节奏感、故事精巧,讲求人性的张力。 主要作品有:《午夜快车》(1978)、《迷墙》(1982)、《射月》(1982)、《鸟人》(1984,85年嘎纳评审团大奖)、《烈血暴潮》(1988)、《来看天堂》(1990)、《追梦人》(1991)、《贝隆夫人》(1996)、《天使的孩子》(1999)。麦克·李麦克·李英国著名戏剧、影视导演。1971年导演的处女长片《暗淡时刻》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之后重心转向舞台和电视片。影片大多亲自编剧,通常以讽刺物质社会中的各个层面为主题,擅长刻画英国中下阶层的生活状态。 主要作品:《暗淡时刻》(1971)、《厚望》(1988)、《生活是甜蜜的》(1990)、《赤裸》(1993,嘎纳最佳导演)、《秘密与谎言》(1996,嘎纳金棕榈奖)、《折翼天使》(2002)。其它一些值得关注的英国导演和影片其它一些值得关注的英国导演和影片安东尼.阿斯奎斯:《流星》(1928,与伯兰布尔合导)、《达特摩尔山庄》(1929)、《告英格兰》(1931)、《卖花女》(1938)、《通往星球之路》(1945)。 亚力山大.柯尔达:《亨利八世》(1933)、《唐璜秘史》(1934)。 劳伦斯.奥立弗:《亨利五世》(1945)、《王子复仇记 》(1948) 汉佛莱.詹宁斯(纪录片):《闲暇的时光》(1939)、《工人的福利》(1940)、《伦敦大火记》(1943)、《莉莉玛莲的真实故事》(1944)、《给梯摩西的日记》(1945)、《战败的人民》(1946)、《隐约的小岛》(1949)、《家庭照片》(1950)。 罗伯特.哈默:《善心和验尸官》(1949) 密契尔.鲍惠尔:《偷窥狂》(1960)null戴维.拉切尔:《马尾巴》(1969) 杰克.克菜顿:《上流汁会》 (1958) 沃特金斯:《战争游戏》(1966) 布朗洛和莫洛:《这里发生的事情》(1964)、《温斯坦利》(1975) 肯.拉塞尔:《热恋中的妇女们》(1969)、《恶魔》(1971)、《马勒》(1974)、《tommy》(1974) 理查德.阿顿波罗:《啊.多么壮观的战争》(1969)、《甘地传》(1982) 尼古拉斯.罗格:《演出》(1971)、《现在不准看》 (1973)、《天外来客》(1975) Peter Medak:《统治阶级》(1972) 休.赫德森:《火之战车》(1981) Ronald Neame:《笛鼓振军魂》(1960)null詹姆斯.艾弗瑞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86)、《墨利斯的情人》(1987)、《霍华德庄园》(1992)、《长日将尽》(1992) 艾德莲.林恩:《不忠》(2002)、《一树梨花压海棠》(1997)、《雅哥布的梯子》(1990)、《九周半》(1986) 萨丽.波特:《美丽佳人奥兰多》(1992)、《梦幻舞神》(1997) 迈克尔.温特波顿:《无名的裘德》(1996)、《欢迎来到萨拉热窝》(1998)、《奇境》(1999)、《尘世之间》(2002) 史蒂芬.佛瑞尔斯:《我美丽的洗衣店》(1985)、《激情床伴》(1987)、《危险关系》(1988)、《致命化身》(1996)、《发财专家》(1996)、《非恋不可》(1998)、《莱姆》(2000)、《天使夜惊情》(2002)。null丹尼.波勒:《浅坟》(1994)、《迷幻列车》 (1996)、《沙滩》(2000) 盖伊.里奇:《两根大烟枪》(1998)、《偷摸拐骗》(2000) 彼得赫伊特:《滑动的门》(1997) 尼古拉斯.希特内:《疯狂乔治王》(1994) 马克.赫门:《哑巴歌手》(1998) 夏克.哈卡帕:《伊莉莎白》(1998) 安东尼.明格拉:《真正的、疯狂的、深深的》(1991)、《英国病人》(1996)、《冷山》(2003) 斯蒂芬.达德里:《跳出我天地》(2000)、《时时刻刻》(2002)。爱尔兰爱尔兰尼尔·乔丹:《蒙娜丽莎》(1986)、《哭泣游戏》(1992)、《夜访吸血鬼》(1994)、《迈克尔·柯林斯》(1996)、《屠夫男孩》(1997)。 杰姆.舒里丹:《我的左脚》(1989)、《因父之名》(1993)。 约翰.布尔曼:《将军》(1998,嘎纳最佳导演)瑞典瑞典瑞典电影第一个黄金期的代表作: 斯约史特洛姆:《生死恋》(1916)、《赛尔日.维根》(1917) 、《煤矿女》(1917)、《英格玛尔的儿子们》(1919)、《卡琳,英格玛尔的女儿》(1919)、《鬼车魅影》(1920)、《火的考验》(1921)、《风》(1928)。 M.斯蒂勒:《吸血鬼》(1912)、 《火红的小花之歌》(1919)、 《阿尔纳的宝藏》(1919)、 《渔村》(1920)、《尤哈》(1920)、《古庄园》(1923)、《古斯泰.贝林的故事》(1924)。 维金·艾格林(实验电影):《对角线交响乐》 (1922) 、《地平线交响乐》 (1923) 。英格玛·伯格曼英格玛·伯格曼瑞典著名的电影和舞台导演、剧作家。父亲是路德派牧师,母亲是一位上层阶级出生的小姐,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的片子几乎无一例外的对下列问题进行探讨:1.人的孤独与痛苦;2.上帝是否存在;3.生与死,善与恶的问题。 其作品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是不直接反映社会现实,不直接表现社会冲突和重大事件,不注重展开剧情,而是把注意力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和感受上,以此折射西方社会的某些侧面。 他的一系列重要作品开辟了电影表现的新领域,展示了新的表现手法,对现代电影艺术的发展和电影语言的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null1945年独立执导首部电影《危机》。随后的电影作品有:《雨中情》(1946)、《黑暗中的音乐》(1947)、《港口的呼唤》(1948)、《监狱》(1948)、《三种奇怪的爱情》(1948)、《喜悦》(1949)、《夏日插曲》(1950);《不该在此发生》(1950)、《女人的期待》(1952)、《莫尼卡在夏天》(1952)、《小丑的夜晚》(1953)、《爱的一课》(1953)、《秋日之旅》(1954)、《夏夜的微笑》(1955)、《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生命的门槛》(1957)、《面孔》(1958)、《处女泉》(1959)、《魔鬼的眼睛》(1960)、《犹在镜中》(1960)、《冬日之光》(1961)、《沉默》(1962)、《这些女人们》(1963)、《假面》(1965)、《狼的时刻》(1966)、《羞耻》(1967)、《仪式》(1968)、《安娜的激情》(1968)、《接触》(1970)、《喊叫与耳语》(1971)、《婚姻生活》(1972)、《魔笛》(1974)、《蛇蛋》(1976)、《秋天奏鸣曲》(1977)、《木偶生命》(1979)、《芬尼和亚历山大》(1981)。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其他瑞典导演和影片其他瑞典导演和影片阿尔夫·斯约堡:《天国之路》(1942)、《伊丽斯和上尉的心》(1946)、《只有一个母亲》(1949)、《朱丽小姐》(1950)。 汉普·福斯特曼:《女巫》(1944)、《拉尔斯·汉德》(1948)、《草原花开之时》(1946)。 Vilgot Sjöman:《我好奇之黄译本》(1967)、《我好奇之蓝译本》(1968)。 波·维德伯格:《65年的爱情》(1965)、《爱尔维拉· 马迪甘》(1967)、《1931年的阿达伦》(1969,嘎纳评委会特别奖)、《碧血黄花》(1971)、《毒如蛇蝎》(1986)、《教室别恋》(1995)。null简·特罗尔:《移民》 (1971) 、《新大陆》(1972)、《Zandy的新娘》(1974)、《鹰扬》(1982)、《汉姆生》(1996)。 莱塞·霍尔斯卓姆:《狗脸的岁月》(1987)、《恋恋情深》(1993)、《浓情巧克力》(2000)。 卢卡斯·穆迪森:《给我一点爱》(1998)、《一个屋檐下》(2000)、《永远的莉娅》(2002)。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 1928年,他和著名画家达利合作,拍摄了首部电影《一条安达鲁狗》,这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 在1930年的《黄金时代》之后,他于1932年又回到西班牙,拍摄了纪录片《无粮的土地》,记录西班牙乌尔德斯地区农民十分悲惨的处境,是西班牙电影史上十分重要的影片。 1950年,他拍摄了《被遗忘的人们》,这部反映墨西哥儿童悲惨命运的影片,获得了嘎纳最佳导演奖。 然后他拍摄了三部以宗教题材为主题的影片,《纳萨林》(1960,嘎纳国际奖)、《西里迪亚娜》(1961,嘎纳金棕榈奖)、《沙漠中的西蒙》(1965,威尼斯银狮奖),影片阐释了他的无神论思想,无情的讽刺和批判了宗教对人的迫害和宗教的伪善。null1964年,他导演了《女仆日记》。1967年导演了他后期的代表作《白日美人》,影片描述了一个贵妇人在白天和晚上的双重的生活,批判揭露了资产阶级腐朽和病态的生活方式,影片荣获威尼斯金狮奖。 1970年,他导演了《特里斯丹娜》。以上三部影片构成了他的女性三部曲。 1972年,他导演了另一部重要影片《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影片的结构是他对弗洛依德理论和超现实主义理论的集大成体现,通过现实到回忆,回忆到梦境,再由梦境到梦境中的梦境的手法,表现了资产阶级的空虚和滑稽。影片也由此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他的其它主要作品还有:《苏珊娜》(1951)、《一个没有爱情的女人》(1952)、《鲁滨逊漂流记》(1954)、《少女》(1960)、《毁灭天使》(1962) 《银河》(1969)、《自由的幽灵》(1974)、《欲望隐晦的目的》。卡洛斯·绍拉卡洛斯·绍拉绍拉是60年代成名的继布努埃尔之后最重要的导演,作品注重对电影表达语言的探索。 主要作品有:《狩猎》(1966)、《薄荷油》(1967)、《安杰丽卡表妹》(1974,嘎纳评委会奖)、《故息养奸》(1975)、《快快》(1981)、《血婚》(1981)、《卡门》(1983,嘎纳最佳艺术贡献)、《飚向死亡线》(1996)、《探戈》(1998)、《波尔多的欲望天堂》(1999)、《莎乐美》(2002)。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1974年以拍摄8毫米影片开始电影生涯,1979年以《贝西、卢比、邦以及不出众的姑娘们》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80年代末,阿尔莫多瓦迎来了艺术创作上的高峰,成为西班牙举国宠爱的“电影国宝”以及欧洲最具国际意义和票房号召力的电影大师。 他的作品色彩艳丽,音乐节奏感强,颇具幽默色彩,往往都带有一定的情色意味。 主要作品有:《激情迷宫》(1982)、《修女爱疯狂》 (1983)、《我为什么命该如此》(1984)、《斗牛士》(1986)、《欲望规则》(1987)、《精神近于崩溃的女人》(1988) 、《捆着我绑着我》(1989)、《高跟鞋》(1991) 、《基卡》(1993) 、《我的神秘之花》(1995)、《活色生香》(1998)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1999)。其他西班牙导演和作品其他西班牙导演和作品胡安.巴尔登:《骑车人之死》(1955)、《马约尔大街》(1956)。 胡里奥.密谭:《牛》(1991)、《红松鼠杀人事件》(1994)、《人间昆虫计》(1996)、《露西娅的情人》(2001) 维克多·艾里斯:《蜂巢的精神》(1973)、《光之梦》(1992,嘎纳评委会奖) 胡里玛.巴赫.乌略亚:《蝴蝶的翅膀》(1991)、《死去的母亲》(1993) 奥古斯汀.迪亚斯.亚内斯:《当我们死后就无人再议论我们了》(1995)、《没有上帝的消息》(2001) 阿莱克斯.德拉.伊格莱西亚:《野兽日》(1995) 比加斯.卢纳:《火腿火腿》(1992)、《乳房与月亮》(1994)null古铁雷斯.阿拉贡:《说话,沉默的小女孩》(1973)、《布莱克之家》(1977) 维特森.阿朗达:《情人们》(1991) 菲尔南多.莱.德阿诺亚:《家庭》(1996)、《灵欲的乐章》(2000)、《阳光下的星期一》(2002) 马里亚诺.巴罗索:《我亲爱的兄弟》(1994) 马里奥.卡慕斯:《蜂巢》(1983)、《神圣的、纯真的》(1984) 路易斯.加尔西:《未完之路》(1987) 费尔南多.特鲁埃瓦:《苏醒之年》(1987)、《四千金的情人》(1993) 阿梅纳瓦尔:《挣开你的双眼》(1997)、《神鬼第六感》(2001)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波兰导演:安杰伊·瓦伊达波兰当代电影之父,其作品是“浪漫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混合结晶,同时带有超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他善于创新,敢于提出尖锐的社会问题。 主要作品:《一代人》(1955)、《下水道》 (1957)、《灰烬与钻石》 (1958)、《洛特娜》(1959)、《西伯利亚的悲情小姐》(1961)、《一切可供出售》(1969年)、《战后的大地》(1970)、《白桦树》(1971)、《福地》(1974)、 《大理石人》(1976)、 《威克的女孩》(1979)《铁人》(1980) 、《鹰冠上的戒指》(1993)、《圣周》(1995)、《无人小姐》(1996)、《立陶宛最后的袭击》(1999)、《复仇》(2002)。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伟大的波兰电影大师,80年代最重要的国际导演,也是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 早期拍摄纪录片,主要作品有:《来自洛兹城》、《照片》、《工厂》、《小孩》、《初恋》、《生活故事》、《医院》、《年龄不同的七女子》。 从1975年后转向故事片,作品有:《人员》(1975) 、《生命的烙印》(1976)、《影迷》(1979)、《机遇之歌》(1982)、《永无休止》(1984)、《十诫》(1988)、《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1991)、《蓝》(1993)、《白》(1993)、《红》(1994)。罗曼·波兰斯基 罗曼·波兰斯基 在早期的一些短片中就已经显示出波兰斯基的黑色幽默风格和对怪异人际关系的兴趣。1962年即以粗旷自然的处女长片《水中刀》一举成名。1963年移居国外,先后在英、美、法等国拍片。2002年更是以《钢琴战曲》荣获嘎纳金棕榈奖和奥斯卡最佳导演。 其它主要作品有:《排斥》(1965)、《荒岛精魂》(1966)、《无畏的吸血鬼杀手》(1967)、《罗斯玛丽的婴儿》(1968)、《唐人街》(1974)、《房客》(1976)、《苔丝》(1979)、《苦月亮》(1992)、《死亡与处女》(1994)、《第九道门》(1999)。其他波兰导演及作品其他波兰导演及作品克日什托夫.扎努西:《启蒙》(1973)、《女人的决断》(1975)、《伪装》(1977)、《螺旋》(1978)、《夜路》(1979)、《康斯坦斯》(1980,嘎纳最佳导演)、《无法到达》(1982)、《寂静太阳年》(1984,威尼斯金狮奖)、《全速飞驰》(1996)、《附言》(2002)。 安格奈卡.赫兰:《愤怒的结局》(1985)、《欧罗巴.欧罗巴》(1991)、《全蚀狂爱》(1995)、《朱丽归家》(2001)。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洛普罗斯希腊电影大师:西奥·安哲洛普罗斯安哲洛普罗斯的影片沉郁而富有诗意,喜欢用远景和长镜头,并通过固定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营造不连贯的叙述和对时间的印象。 1970年完成了首部作品《重建》,接着完成了奠定其国际大师地位的“希腊现代史三部曲”——《1936年的岁月》(1972)、《流浪艺人》(1975)、《猎人》(1977)。 80年代后的作品,增加了怀旧和感伤的人文气氛,旅程成为叙事的基本主题。主要作品有:《塞瑟岛之旅》(1984)、《养蜂人》(1986)、《雾中风景》(1988)、《尤里西斯生命之旅》(1995)、《永恒的一日》(1996)。南斯拉夫电影大师: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南斯拉夫电影大师: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库斯图里卡的作品狂放不羁,在神经质般的狂野之下深深埋藏着一颗忧郁的灵魂。 26岁即凭借处女作《你记得陶利·贝尔吗?》在1981年荣获威尼斯金狮奖。 1985年以《爸爸出差去了》荣获戛纳金棕榈奖。1989年以《茨冈人的时代》荣获戛纳最佳导演奖。1993年以《亚利桑那之梦》获柏林银熊奖。1995年以《地下》第二次荣获戛纳金棕榈奖。1998年以《黑猫白猫》荣获威尼斯最佳导演银狮奖。 最近的作品有:《超8故事》(2001)、《生活是奇迹》(2004)。null南斯拉夫导演,杜尚·马卡维杰夫:《被诅咒的假日》(1958)、《人非小鸟》(1965)、《弱小者的清白》(1968)、《生物的奥妙 》(1971)、《潮湿的梦》(1974)、《叶之爱》(1988)、《南方旅馆》(1994)。 斯洛文尼亚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无主之地》(200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马其顿导演,米尔科·曼切夫斯基:《暴雨将至》(1994)、《尘土》(2001) 土耳其导演,耶斯明·乌斯塔奥格卢:《太阳之旅》(2000)。值得关注的比利时导演和作品值得关注的比利时导演和作品瑞米·贝尔瓦克斯:《人咬狗》(1992)。 让-皮埃尔·达涅利亚:《一诺千金》(1996)、《罗塞塔》(1999,嘎纳金棕榈奖)、《儿子》(2002)。 雅克·冯·杜梅尔:《托托小英雄》 (1992)、《第八天 》 (1996)。 尚塔尔·阿克曼:《我你他她》(1973)、《让娜.迪尔曼》(1975)、《巴黎情人,纽约沙发》(1996)、《迷惑》(2000)。丹麦的“Dogma95”宣言丹麦的“Dogma95”宣言1.影片拍摄必须在场景的现场完成。不得取用道具和加工的场景(若是道具是非不得已必得需要,则须在道具可以被找得到的现场拍摄)。 2.声音和影像的制作不得分离。(音乐除非就存在于影片拍摄现场,否则禁用。) 3.必须是手提摄影。任何移动或是固定的镜头,只允许在手提摄影里完成(不得用脚架,影片必需在取镜的现场完成)。 4.必须是彩色电影,不得使用特殊灯光(若是灯光太弱不足以曝光,这场戏就必须取消,或是只能使用附在摄影机当中的单一灯光)。 5.禁止使用光学仪器以及滤光镜 6.影片不得用浅薄的动作填塞(不得出现谋杀,武器)。 7.禁止背离当时和现场(影片必须发生在当时和当场)。 8.不接受类型片。 9.必须是Academy的35mm底片。拉斯·冯·特里尔拉斯·冯·特里尔1984年的首部作品《犯罪的元素》是一部混合了黑色电影和德国表现主义的高度风格化影片。在《流行病》(1987)和《欧洲特快车》(1991)之后,于1994年导演了一部名为《医院惊魂》的超现实风格的连续剧,获得巨大成功。 在1995年加入“Dogma”小组后,风格开始转变。相继拍摄了《破浪》(1996,嘎纳评委会大奖)、《白痴》(1998)、《黑暗中的舞者》(2000,嘎纳金棕榈奖)、《狗镇》(2003)。值得关注的丹麦导演和作品值得关注的丹麦导演和作品卡尔·德莱叶:《圣女贞德的受难》(1928)、《愤怒的日子》(1943)、《诺言》(1955)。 比利·奥古斯特:《在我的生活中》(1978)、《儿童之城》(1983)、《巴斯特的世界》(1984)、《征服者佩尔》(1988,嘎纳金棕榈奖)、《美好的意愿》(1992,嘎纳金棕榈奖)、《金色豪门》(1993)、《孤星泪》(1998)。 托马斯· 温特伯格,“Dogma95”宣言的发起者和倡导者,主要作品有:《最后的英雄们》(1996)、《家庭聚会》(1998,“Dogma1号” ,嘎纳评委会奖)、《关于爱》(2003)。芬兰和瑞士 芬兰和瑞士 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一钱不值》(1982)、《罪与罚》(1983)、《升空号》(1988)、《火柴厂女工》(1990)、《我雇用了一名合约杀手》 (1990)、《波希米亚人生》(1992)、(1996)《浮云》、《朱拉》(1999)、《没有过去的男人》(2002) 瑞士导演,阿兰·塔奈尔:《夏尔之存亡》(1969)、《蝾螈》(1971)、《世界的中央》(1974)、《扬纳2000年将是25岁》(1976)、《光年》(1981,嘎纳评委会大奖)、《白色之城》(1983)、《丧失影子的人》(1992)。 瑞士导演,萨维尔库勒 :《希望之旅 》(1990)。荷兰电影 荷兰电影 尤里斯·伊文思,著名的纪录片导演,无产阶级斗士,主要作品有:《桥》(1928)、《雨》(1929)(与M.弗兰肯合作)、《英雄之歌》(1932)、《西班牙的土地》(1937)、《四万万人民》 (1939)、《印度尼西亚在呼唤》(1945)、《开始的年头》(1950)、《友谊一定在全世界胜利》(1951,与培利耶夫合导)、《激流之歌》(1954)、《雪》《》(1958)、《意大利不是穷国》(1959)、《明天在南圭拉》(1960)、《古巴纪行》(1961)、《武装的人民》(1961)、《十七度线》(1967)、《人民和他们的枪》(1970)、《愚公移山》(1975)、《风的故事》(1988)。 Marleen Gorris:《安东尼娅家系》 (1995)。 乔治·斯鲁依泽:《神秘失踪》(1988)匈牙利电影匈牙利电影伊斯特万.萨伯,能够以一种抒情和诗意的手法真实反映出不同时代人的复杂情况。主要作品有:《父亲》(1966)、《一部爱情影片》(1970)、《消防队胡同25号》(1974)、《信任》(1979)、《靡菲斯特》(1981)、《亲爱的爱玛,甜蜜的波彼》(1992)、《阳光》(1999)、《抉择》(2001)。 米克洛什.扬乔:《无望的人们》(1965)、《红军与白军》(1967)、《静默与呼喊》(1968) 、《冬季旱风 》(1969)、《红色圣歌》(1971,1972嘎纳最佳导演)、《妖之节》(1987)、《蓝色多瑙河的华尔兹》(1992)。捷克“新浪潮” 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捷克“新浪潮” 的主要导演及其作品埃瓦尔德·朔尔姆:《平日的勇气》(1964)、《浪子归来》(1966)、《五个找麻烦的姑娘》(1967)、《牧师的结局》(1968)、《第七个白天、第八个晚上》(1969) 维拉·希蒂洛娃:《雏菊,并非童话》(1966)、《天堂的果实》(1968)、《争苹果的游戏》(1977) 伊日·门泽尔 :《严密监视的列车》(1966,196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无常的夏天》(1968)、《捷径》(1980)、《甜蜜的小村庄》(1985)、《失翼的灵雀》(1990,柏林金熊奖) 扬·卡达尔和埃尔玛·克洛斯 : 《被告》 (1964 ) 、《中央大街上的商店》(1965)米洛斯.福尔曼米洛斯.福尔曼在捷克完成了《金发女郎的爱情》(1964)、《消防队员舞会》(1967)等影片之后,逃亡到美国。 在美国完成的主要作品有:《起飞》(1971,嘎纳评委会奖)、《飞越疯人院》(1975,奥斯卡金像奖)、《爵士时代》(1981)《模扎特》(1984,奥斯卡最佳导演) 、《性书大亨》(1996)、《月亮上的男人》(1999,柏林银熊奖)。其他捷克导演及其作品其他捷克导演及其作品杨.斯维拉克:《青春校树》(1995)、《柯里亚》(1996,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深蓝色的世界》(2001)。 杨.史云梅耶,动画大师:《树婴》(2000)、《极乐同盟》(1996)、《爱丽丝》(1988)。葡萄牙、挪威、奥地利、罗马尼亚葡萄牙、挪威、奥地利、罗马尼亚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葡萄牙电影大师,主要作品有:《传家宝》(2002)、《回家》(2001)、《纸牌》(1999,嘎纳评委会奖)、《亚伯拉罕山谷》(1993)、《神曲》(1991)、《战士的荣誉》(1990)、《杜罗河上的劳工》(1931)。 Erik Skjoldbjærg,挪威导演:《失眠》(1997)。 吕西安.平蒂勒,罗马尼亚导演:《橡树》(1992)。 尤里西.塞德尔,奥地利导演:《狗日子》(2001)。
/
本文档为【电影史5——欧洲其他国家的电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