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人口变动与生育政策

中国人口变动与生育政策

2013-05-06 50页 ppt 2MB 5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0814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人口变动与生育政策null中国人口生育变动 & 生育政策中国人口生育变动 & 生育政策2013-春null基本理论null1929年沃伦. 汤普森(Warren Thompson)收集了一些国家1908-1927年的资料, 根据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概括三种主要类型: A种类型(北欧、西欧和美国): 从19世纪后期到1927年,这些国家人口从很高的自然增长率转变为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并且将很快进入静止状态,进而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汤普森,1929:968)。 B种类型(意大利、西班牙和中欧斯拉夫民族)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了下降的迹...
中国人口变动与生育政策
null中国人口生育变动 & 生育政策中国人口生育变动 & 生育政策2013-春null基本理论null1929年沃伦. 汤普森(Warren Thompson)收集了一些国家1908-1927年的资料, 根据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概括三种主要类型: A种类型(北欧、西欧和美国): 从19世纪后期到1927年,这些国家人口从很高的自然增长率转变为很低的自然增长率,“并且将很快进入静止状态,进而人口数量开始下降”(汤普森,1929:968)。 B种类型(意大利、西班牙和中欧斯拉夫民族) 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出现了下降的迹象,但是 “死亡率的下降速度与出生率的下降速度或者一样,或者在一段时期内甚至比出生率下降得更快。B种类型国家的情况和30-50年前A种类型国家的情况一样”(汤普森,1929:968-969)。1、“人口转变” 理论 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nullC种类型(世界其他国家):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没看到出生率和死亡率得以控制的迹象。 在C类国家(包括当时大约70-75%的世界人口),由于相对地缺少出生与死亡的主动控制,因此这些国家的人口可能持续增长,但“主要取决于这些国家增加其生存资料的可能性。就像马尔萨斯所说:‘生活资料增长的地方,人口必然增长......’,此言十分准确地描绘了人口增长的进程”(汤普森,1 929:971)。弗.诺特斯坦(Frank Notestein)弗.诺特斯坦(Frank Notestein)汤普森著作16年后,1945年Notestein重又捡起汤普森的命,他认为汤普森是从空间上划分人口增长模式的,诺特斯坦认为这种空间上的特征实际是按时间进程发生的转变过程,他对汤普森的三种人口增长类型(A、B、C)冠以标签: A种模式为开始下降阶段, B种模式为增长的转变阶段, C种模式为具有高增长潜力的阶段。 由此诞生“人口转变”一词。 “人口转变”三阶段:“人口转变”三阶段:在第一阶段,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虽然呈现低自然增长水平,但存在人口高增长的潜力。 第二阶段为转变阶段,即人口从高出生与高死亡率到低出生与低死亡率的过渡阶段。由于死亡率下降先于出生率,使人口增长潜力得以实现,导致“人口爆炸”。 在第三阶段,当死亡率已下降到极低水平时,生育率还继续下降,直至出现人口负增长的结局。高死亡率 高生育率 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低死亡率 高生育率 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 低生育率 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转变图示 人口转变图示null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联合国预测: 美国人口咨询局2010年68.9亿 2050世界人口将达100亿左右; 人口规模可能在达到110-140亿后才会最终停下来; 将在2175年下降到83亿,实现最终的稳定。世界人口变动缩略图示null在人类发展大约1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约有99万年生活在原始狩猎、采摘状态,世界人口增长一直十分缓慢;--高高低 公元前8000年始农业革命,人口出生率开始略为高于死亡率,使得人口增长速度开始略为加快; 大约250年前,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与之伴随而来的是死亡率的快速下降,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的规模和速度魔术般地加快。--高低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死亡率的下降又导致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这直接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世纪50余年世界性“人口爆炸”。“人口爆炸”?“人口爆炸”?2050—100亿左右 2010—68.9亿 2000—61亿 1999—60亿 1985—50亿 1950—25亿 人口倍增时间35年 1750—8亿 1650—5亿 公元1年3亿 人口倍增时间1350年戴维斯[Davis]戴维斯[Davis]1945年,戴维斯在《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学会年报》文章“世界人口的转变”: “从长远观点看,地球上的人口像一条又长又细的慢慢燃烧的导火索,直到它终于燃至尽头发生爆炸”。 戴维斯的“人口爆炸”是指诺特斯坦说的B种类型“转变阶段的人口增长”。1968年,联合国运用平均预期寿命和TFR指标 划分和测定了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1.人口转变发生之前的阶段 高死亡率(25‰) 高生育率(35‰) 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平均预期寿命< 45 TFR=61968年,联合国运用平均预期寿命和TFR指标 划分和测定了人口转变的四个阶段.null“人口转变”理论最初是对欧洲人口再生产动态特征的总结性描述; 是指人口发展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经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的过程。 它描述的是人口再生产类型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的趋势,反映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再生产的的内在联系。 人口转变的现代化理论认为,过去两百多年的西方人口史证明,人口死亡率和生育率的下降与人类的现代化过程相辅相成。 人口转变理论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规律性的总结人口转变理论是对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规律性的总结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首先下降,出生率下降则滞后若干年,甚至几十年后才下降。 经济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也使一个社会转变为一个都市工业社会,在都市工业社会中实行义务教育,这使孩子的劳动力价值减弱。 人们逐渐认识到婴儿死亡率的降低,意味着不需要生育很多孩子来保证孩子的存活率。 ---最终导致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在于,由于工业生活和都市生活削弱了家庭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减轻了人们需要大家庭的压力。人们对于大家庭的期望在于为父母提供后续的劳动力资源、为父母提供养老保障。 ----终于,由于社会机制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结果,“高生育率的压力减弱了,人们自觉控制生育率的意识逐渐得到了加强”(泰矣尔鲍姆,1975:421)。6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率达高峰60年代世界人口增长率达高峰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放缓.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数量指标变化 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数量指标变化null 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变动 单位100万 世界各洲人口增长变动 单位100万预测到2050年:预测到2050年:发达国家人口比例将从2008年18%下降到2050年的14%,总量仅从12亿增加到13亿。 发达国家只有美国、加拿大可能将有极小数量人口增长,而且新增人口中很可能绝大部分来源于欠发达国家的移民. 欠发达国家人口将从2008年55亿增长到81亿. 非洲人口增长速度最快,2050年将占到世界人口21%(1950年9%)null2、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2、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现代西方微观生育理论的重要学说之一。 代表人物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G..贝克尔(G..S.Becker)。 美国新家庭经济学的首创者、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莱宾斯坦(H.Leibenstein)之后,最先运用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行为理论来分析家庭人口的生育行为,创建了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主要观点:主要观点:夫妇决定生育子女是一种合理的行为,因为孩子可以成为直接的效用资源,类似于耐用消费资料。 按照这一假定,当收入增加时,人们通常愿意多生孩子,即收入对生育存在着正效应。 但是现实却与此相反。原因是孩子支出的增加将提高孩子的质量,父母通过对孩子支出的自由选择,自由地选择了孩子的质量,因此生育数量的多少与养育质量之间密切相关, 家庭内部影响生育率的决定性因素是:父母对孩子质与量的选择。 而且时间价值的上升,是导致家庭选择以孩子质量替代孩子数量的主要因素。五个方面因素:五个方面因素:第一,经济发展将增加对高质量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高质量劳动力的价格将大大高于低素质劳动力的价格,家庭对孩子质量投入的预期收益将大大高于对孩子数量投入的预期收益,从而产生孩子质量对数量的替代。 第二,父母受教育水平高,收入水平高,尤其是妇女受教育水平高,就业率高,则父母的时间影子价格高,工时费用高,则养育孩子的机会成本大,父母倾向于减少养育孩子的时间,从而降低生育孩子的数量。 null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的完善,使孩子的保障效用下降,从而生育效益下降,有助于降低生育孩子的数量。 第四,父母受教育水平高,父母自我意识强烈,更注重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要求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学习时间,工作时间,社交时间,倾向于少生孩子。 第五,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规模扩大,生活费用的上升,将增加家庭抚育孩子的成本,从而降低生育孩子的数量。 一、49年以前中国人口变动简述一、49年以前中国人口变动简述华夏文明5000年, 20世纪以前,中国人口发展数量始终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灾害,1949年以前人口总量时常呈现上升下降上升、大起大落,曲线式扩展。 秦汉开始,中国开始有官方正式的人口统计数字,但由于隐漏、统计资料丢失,后人对各朝代人口统计数据讨论、争论很多,包括秦汉以前中国人口统计数据为学者根据史料分析、估计数字。null二、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二、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中国开始发生“人口向高增长的转变”中国开始“人口转变”的标志:中国开始“人口转变”的标志:1)人口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7‰左右的高水平,表现出高生育率延续性特点; 2)死亡率比较高,但趋势是逐步下降,3年下降3个千分点,反映出死亡率首先下降的特点; 3)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上升4个千分点。 中国人口再生产增长开始呈现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三年恢复时期人口政策--限制节育 (1949-1952中国开始进入人口转变初始阶段)三年恢复时期人口政策--限制节育 (1949-1952中国开始进入人口转变初始阶段)①1950-4-20国家和军委卫生部联合发文《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规定“为保障母体安全和下一代生命,禁止非法打胎”,规定6种情况之一允许打胎:有重症肺痨病、心脏病、恶性贫血或其他影响孕妇生命的疾病等;发生流产现象,安胎无效时;为保障孕妇生命,须施行必要的治疗或手术,须先行打胎时;因骨盆狭窄,难产或剖腹产两次以上者;生育过孩子之孕妇身体衰弱足以影响儿童抚育者;因患精神病,足以遗传胎儿者。 规定:“打胎以前,必须本人丈夫同意并签字”,经公立医院妇产科医生证明,申请批准。“凡未经批准批准施行打胎者,对其本人及执行打胎者,应分别予以处分”。null②1952-12-31卫生部制定了面向全民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规定实施绝育手术必须符合3个条件:有重症肺痨病、心脏病、恶性贫血或其他影响孕妇生命的疾病等;因骨盆狭窄,难产或剖腹产两次以上者;已婚妇女年逾35岁,有亲生子女以上,其中至少有1个年逾10岁,如再生将严重影响其健康乃至生命者。 “凡违反本办法,私自施行绝育手术或人工流产手术者,以非法堕胎论罪,被手术者及实行手术者均由人民法院依法处理……医师应予以行政处分”。null《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规定:药房出售节育药具,须向当地卫生主管机关呈报核准。未经批准的店铺摊贩一律禁止出售节育药具。购买避孕用具者必须持有医师证明交由药房按照限量出售。 1953年卫生部曾通告海关禁止进口避孕用具和药物。 国际背景:二战后,国际上出现生育高潮,同时禁止堕胎及人工流产呼声很高,不少国家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三、第一次生育高潮(1953-1957“一五”)三、第一次生育高潮(1953-1957“一五”)人口再生产完成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转变第一次生育高潮特点:第一次生育高潮特点:1)表现出高出生率的延续性,但延续中已略有下降; 2)死亡率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5年又下降3个千分点; 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年平均增加1434万新增人口,为中国人口史上罕见。 表明:随着”一五”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口再生产已完成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转变,形成新中国第一个人口增长高峰。 5年时间人口增加7171万,人口总量突破6亿。第一次生育高峰与中国历史纵向比较第一次生育高峰与中国历史纵向比较至1957,新中国头8年人口增加1个亿(5.4-6.4亿); 1912民国元年4.4亿,到1949年5.4亿,增加这1个亿人口时间长度为37年; 从宋朝突破1亿 →清乾隆2亿 →嘉庆3亿 →咸丰4亿,每增加1个亿人口时间长度约半个世纪(50-60年).“一五”人口政策--提倡节制生育 (1953-1957第一次生育高潮)“一五”人口政策--提倡节制生育 (1953-1957第一次生育高潮)1953年人口普查6.02亿(含台湾,大陆5.8亿)。普查后3个月周总理讲话: “我们大致算了一下,我国人口大概每年平均要增加1000万,那么10年就是1万万。中国农民对生儿育女九牛二虎之力事情是很高兴的,喜欢多生几个孩子。但是这样一个增长率的供应问题,却是我们的一个大负担。”(彭佩云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7,P133)null1953-8邓小平副总理指示卫生部改正限制节育、禁止避孕药和用具进口的做法。 1954-5-27全国妇联副主席邓颖超写信邓小平,反映机关妇女干部要求实行节育的意见。 1954-11卫生部发布579号通知,规定对避孕节育一律不加限制,凡请求避孕者,医疗应予以正确的节育指导,一切避孕用具和药品均可以在市场销售,不加限制。null1954-12,刘少奇代表中央主持了节育工作座谈会,宣布“党是赞成节育的”,并指出,中国不需要搞母亲英雄,中国应提倡节育,中国搞节育不会闹人口恐慌,人口增加太快困难很多,家庭、社会、国家都有困难。(国家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1) 1955-2卫生部党组提交《关于节制生育的》,检讨过去“没有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没有加以认真的研究,就草率地采取了反对节育的政策”。提出:“根据党中央精神,我们认为在中国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是应当提倡节制生育的;在将来,也不应当反对人民群众自愿节育的行为。……”null55年2月卫生部《报告》:中国现在已有6亿以上人口,而且每年要增加1200万到1500万。当然,这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但在目前条件下,人口增加过速,会使国家和家庭暂时均感困难。国家的困难是:托儿所、校以及生活资料来不及供应。家庭的困难是:子女多了,父母负担过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影响对子女的教养”。(国家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编《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P26-27) “对于人工流产、绝育与一般的节育应分别处理。节育应该一律不加限制,并应适当地加以提倡,给予指导。人工流产或绝育应加以限制。溺婴则应禁止。” 《报告》特别说明,我们提倡节育,与马尔萨斯人口论以及新马尔萨斯主义“毫无共同之点”。四、生育低潮(1958-1961大跃进&困难时期)四、生育低潮(1958-1961大跃进&困难时期)不是人口转变出现的正常的生育低潮第一次生育低潮背景:第一次生育低潮背景:1)1957反右斗争、批判马老之际,正值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沸腾时期: 工业钢铁翻番,农业大放“高产卫星”、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用集体劳动、公共食堂“移风易俗”、“改造中国”,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影响正常的人口再生产,61年比57年出生率下降16个千分点。 2)“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经济恶化后果:粮食减产200-300亿斤。 3)死亡率一路攀升:58年11.98‰→59年14.5‰→ 60年25.4‰,第一次生育低潮分析:第一次生育低潮分析:这一生育低潮,是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特别是3年国民经济困难影响的结果: “3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非正常”死亡人口多少? 政府公布2000万;有研究推算3250万、3755万。 也有分析中国政府公布的天文气象资料表明,那3年恰恰在全国未发生大面积自然灾害,主要是“人祸”造成的; 人民公社干部回忆,在大跃进、大干快上的年代,基层干部向中央报粮食产量,虚报浮夸成风,中央政府收走的“公粮”不断增加,造成农民粮食不够吃,导致饿死许多农民。null一般情况下,人口转变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是在死亡率下降并趋于稳定之后,生育率长期持续下降形成的。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生育低潮: ①一方面,生育率和出生率确有明显下降,但是60年TFR下降到最低点时仍为3.29, 在更替水平之上; ②另一方面,主要是死亡率大幅度上升造成的,60年死亡率是57年的2.35倍 ,致使该年出生人数抵不上死亡人数,出现负人口增长。 1957-1961年4年中,年平均增加人口302万, 53-57年平均增加1434万新增人口。 这次生育低潮完全是一种特例,是社会经济遭受挫折,经济供给主要是食物短缺,造成死亡率升高的一种特例。“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 控制人口思想发生反复1958-5-4北京大学60周年校庆大会,陈伯达(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主管意识形态工作)讲话:马寅初要对《新人口论》作检讨。 1958-5-5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工作报告:“某些学者甚至断定,农业增长的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他们认为,人口多了,消费就得多,积累就不能多……他们只看到人是消费者,人多消费要多,而不首先看到人是生产者,人多就有可能生产得更多,积累得更多。显然这是一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 控制人口思想发生反复null1958-12-10中共八大六次会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一反人多地少的观点:“过去人们经常忧愁我们的人口多,耕地少。但是1958年农业大丰产的事实,把这种论断推翻了。只要认真推广深耕细作、分层施肥、合理密植而获得极其大量的高额丰产的经验,耕地就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人口就不是多了,而是感到劳动力不足了。这将是一个极大的变化。应当争取在若干年内,根据地方,把现有种农作物的耕地面积逐步缩减到例如三分之一左右,而以其余的一部分土地实行轮休,种牧草、种田草,另一部分土地植树造林,挖湖蓄水,在平地、山上和水面都可以大种其万紫千红的观赏植物,实行大地园林化”。(《中国计划生育全书》P44) 五、第二次生育高潮 (1962-1973)五、第二次生育高潮 (1962-1973)形成1963年中国人口变动史上珠穆朗玛峰1962-1973第二次生育高潮特点:1962-1973第二次生育高潮特点:1)生育率和出生率均创出新高,TFR63年达7.5(第一次生育高潮中57年6.4为最高),出生率43.37‰(37.97‰),新中国最高纪录; 2)死亡率创出新低,1973年死亡率下降到7.04 ‰,(57年最低值10.80 ‰); 3)人口增长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人口年平均增长率25.61 ‰,人口自然增长率达33.33‰,创造新中国60年中最高纪录。 4)持续时间长,生育高峰达10余年(头一次5年),共出生人口3.1790亿(净增2.2亿),制造了人口金字塔中比例最高异常庞大的群体部分. 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分人口上升到哪里,人口问题便出现在哪里----入托、入学、就业、结婚生育、家庭、医疗以及养老依次来临。“文革”前期--丧失计划生育 政策实施环境“文革”前期--丧失计划生育 政策实施环境66年文革开始后,计划生育政策未改变,但一些计划生育机构名存实亡.66-69年年均人口出生率都在34‰以上,年净增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人口生产处在第二次生育高潮中。 1969年全国人口突破8亿。 1970-2周总理在全国计划会议说:计划生育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有点放松,“青年结婚的早了,孩子生的多了”,“70年代人口要注意计划生育”。 1970-6周总理:“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你连人口增加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 《中国计划生育全书》P136)六、70年代计划生育国策六、70年代计划生育国策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51号文件: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无政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有计划生育。--国策开端8.5亿 73年—“晚、稀、少”政策; —8.9亿 74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9.08亿 78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9.6亿 79年——公开为马寅初和《新人口论》平反 9.7亿 80年—《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9.87亿 恢复计划生育机构:恢复计划生育机构:1973国务院恢复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任命华国锋组长,主持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76国务院副总吴桂贤继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长; 77-12北京经济学院人口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前身)出版《人口理论》10万字小册子,人口理论禁区初步解禁。 1978-6[1987]117号文件《关于调整补充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任命陈慕华兼任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长.陈上任提出“36字方针”: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宣传教育、典型引路、加强科研、提高技术、措施落实、群众运动、持之以恒。 1978-11全国人口理论科学研讨会召开,陈慕华讲话。 ----实际上,在人口理论沉睡的17年中,中央领导讲话关于中国人口生育问题,以及涉及人口问题的中央文件始终未断。1972春罗马俱乐部报告 《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Growth)1972春罗马俱乐部报告 《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Growth)报告依据过去70年人口、粮食、自然资源、工业化、污染变动和发展的数据,纳入计算机模型外推计算结果,100年内将达到增长的极限。 报告描绘:“是这么一个世界:工业生产降到零,人口剧烈减少,海陆空污染到了不能补救的程度,文明已成为遥远的记忆……”; “更叫人惊骇的是:崩溃之降临,不是轻移莲步,姗姗而至,而突如其来,势若排山倒海,锐不可挡……”。(D.H.麦多斯等《增长的极限》,巨流图书公司,1974) 六、70年代人口形势六、70年代人口形势生育率快速下降(滞后于死亡率下降20年)1.生育率快速下降(滞后于死亡率下降20年)1.生育率快速下降(滞后于死亡率下降20年)1)出生率CBR 1970年后开始下降: →71年以前基本在30-37‰,72年始29.77下降到30 ‰以下。 2)TFR 70年5.81→→79年2.75. 生育率下降速度相当快。 3)死亡率CDR 49年20‰ →77年6.8‰→至今30年均在7‰以下。2.人口增长绝对量大,每增加1亿人口缩短为5年,人口基数近10亿2.人口增长绝对量大,每增加1亿人口缩短为5年,人口基数近10亿出生率CBR从70年33.43下降到79年17.82 TFR从5.81到2.75 ---生育率下降一半 人口总量: 1954年达6亿 64年突破7亿 10年 69年8亿, 5年 74年9亿 5年 79年达9.75亿3. 城乡人口增长率发生历史性转折1)1949年城市人口5000多万,占10.6%--农业国; 70年代乡村人口还占到80%; 82年“三普”乡村人口7.9亿,城镇人口2.1亿。 2)1963年以前城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高于农村; 1964年始,城市人口出生率32.17‰,开始低于农村40.27‰,自然增长率24.90‰,低于农村28.10‰。 ---这决定了后来中国人口变动和人口政策的走向。3. 城乡人口增长率发生历史性转折七、第三次生育高峰(1981-1990)七、第三次生育高峰(1981-1990)1980-1991TFR维持在略高于2.1第三次生育高峰分析:第三次生育高峰分析: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62-73年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生育年龄,81-90年净增1.43亿人口(CBR20‰左右,最高值23 ‰ ) 。 第一次生育高峰53-57年5年间净增7171万(CBR30 ‰ 以上,最高值38 ‰ ), 第二次生育高峰62-73年12年间净增2.2亿(CBR30 ‰ 以上,最高值43 ‰ )。80年代实施“独生子女政策”80年代实施“独生子女政策”80年—《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9.87亿 82年--十二大“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10亿 同年修改《宪法》:“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84-90年—中央允许各地有条件地生育二胎80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由允许生2孩的人口简单再生产 调整为生1孩的缩减型人口再生产80年五届人大三次会议 由允许生2孩的人口简单再生产 调整为生1孩的缩减型人口再生产1980-9五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宣布实行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 华国锋总理讲话:“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 80-9-25《公开信》开宗明义:“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null1980-9-25,中共中央发表《公开信》: “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是一项关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和前途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健康和幸福,符合全国人民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重大措施。中央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用实际行动带头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并且积极负责地、耐心细致地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某些群众确实有符合政策规定的实际困难可以同意他们生育两个孩子,但是不能生三个孩子。对于少数民族,按照政策规定,也可以放宽一些。节育措施要以避孕为主,由群众自愿选择”。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党和政府已经决定采取一系列具体政策。在入托儿所、入学、就医、招生、城市住房和农村住宅基地分配等方面,要照顾独生子女及其家庭”。1984-4-13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中央[1984]7号文件)1984-4-13中共中央《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中央[1984]7号文件)TFR统计1980-1984年仍分别:2.91、3.32、2.78、2.70。事实证明,新生育政策在农村执行很难,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也十分紧张。 1.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 2.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谓:‘开小口堵大口’)1988-3-31政治局常委讨论国家计生委《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汇报提纲》1988-3-31政治局常委讨论国家计生委《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汇报提纲》农村独女户可以生育第二胎??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现行政策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包括独女户要求生2胎的,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2胎;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3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据田雪原:这是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农村独女户可以生育第2胎,这一具体政策对后来的人口变动影响很大。国策实施格局国策实施格局“一孩”政策的地区占37.79%; “一孩半”政策的地区占53.04%; “二、三孩”政策的地区占5.45%; 政策允许的二孩占3.71%。 郭志刚“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结论:全国政策生育率1.47(即按全国各地生育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生育水平),一方面表明中国生育政策不是“一刀切”的“一胎政策”;另一方面显示,现行生育政策要求大多数63%只生一个孩子。(曾毅《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152)null全国形成5类人口生育政策 (31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国形成5类人口生育政策 (31省自治区直辖市)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省、市、自治区由地方人大先后制定了本地区计划生育条例。 1.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有特殊情况(各地规定的情况一般在10种左右)的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直辖市。 2.依据不同条件进行分类指导,有区别地在农村实行只有一个女孩的农民生育2个子女的政策。重庆、四川等省、直辖市。 3.农村只有一个女孩的农民,实行可以生育2个孩子的。河北、山西、内蒙(汉族)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陕西、甘肃等省、自治区。null4.农村普遍实行生育2个孩子的政策。广东(1998年以前)、海南、云南等省,以及一些省的局部地区,如河北山区、坝上、沿海渔区,黑龙江省的边境地区,安徽省的大山区,福建省的人少地多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边境地区,重庆市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大山岖以及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试点的山西省翼城县、甘肃省酒泉地区等。 5.由民族自治地方确定的少数民族生育政策。内蒙古自治区(少数民族生育2个,夫妻双方为农牧业人口的可以再生育1个子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在1000以下的少数民族可以生育2个), 西藏自治区(藏族干部、职工等城镇居民可以生育2个子女,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生育3个;腹心农牧区以自愿为主,提倡生育3个子女;对边境农牧区、门巴、珞巴族及夏尔巴人、僜人只进行计划生育宣传), 青海省(农村普遍生育2个子女;牧区少数民族牧民可以生育3个),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夫妻以及双方中一方是城镇居民、一方是农民的夫妻普遍生育2个;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泉、彭阳、盐池、同心等8县少数民族农民可以生育3个),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民可以生育2个子女;少数民族农牧民可以生育3个子女,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生育4个子女)。P220北京生育2孩条件规定(2003年第17、18条)北京生育2孩条件规定(2003年第17、18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夫妻双方申请,经区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 1)只有一个子女,非遗传病残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 2)双独夫妻; 3)婚后五年不孕依法收养一子女后又怀孕; 4)再婚夫妻双方只1子女; 5)边疆调入少数民族职工经调入前当地批准生育二孩的; 6)农村居民兄弟二人或以上只一对夫妻有生育能力,其他兄弟不收养他人子女的; 7)男性农村居民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书面表示自愿瞻养老人的(女方家姐妹只照顾一人); 8)农村居民夫妻一方为二等乙级以上伤残军人或一方残疾 9)深山区农村居民只一女孩,生活有实际困难的 18条,生育第二个子女间隔不少于4年或女方年龄不低于28岁“一孩生育政策”学术研究背景“一孩生育政策”学术研究背景1980-2-14《人民日报》摘登、《光明日报》全文登载七机部二院和中国社科院合作人口预测研究成果。公布了5种预测,说明未来100年中国人口变动趋势: 1)如果从1980起平均生育率(定义为每个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为3.0,到2000年14.14亿,2050年达29.23亿 2)80年起2.3,2000年将达12.82亿. 3)如果2.0, 2000年达12.17亿,2052年达到峰值15.39亿;从2053年起转而减少,2080年可减少到14.72亿. 4)如果保持1.5,2000年11.25亿,2027年达峰值11.72亿;2028年起转而减少,2080年可减少到7.77亿. 5)如果从1980年起平均生育率显著降低,到1985年降低到1.0并长期保持下去,则2004年达到峰值为10.54亿,从2005年起转而减少,2060年可减少到6.13亿,2080年可减少到3.7亿.1981人民出版社出版宋健、田雪原、于景元、李广元合著《人口预测和人口控制》。1980-3~5五次人口座谈会1980-3~5五次人口座谈会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办公厅,召开研究人口问题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讨论今后20年和更长远一些时间的人口政策,请大家畅所欲言。出席会议人员:国家计委、民委、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农业部、劳动总局、团中央、妇联等25人;从事神经、妇产、泌尿、遗传、避孕和控制论等自然科学家19人;从事人口、经济、社会等来自社科院、高校和部委研究部门的社会科学家19人。 5次座谈会最后形成3份文件: 《人口问题汇报提纲》(草稿)向中央书记处的《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 附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多长时间为宜》。5次座谈会讨论的主要问题:5次座谈会讨论的主要问题:1)要不要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 座谈会对这一点形成共识,基于三方面原因: 第一,人口现状和未来变动趋势: ①人口基数大9.8亿; ②增长速度快,30年平均自然增长率20‰,净增4.3亿; ③人口年龄构成轻,1978年15岁以下35.6%,15-29岁人口27.8%,即解放后出生的人口占63.4%。null第二,政策和要求逐渐明确: 78年7月河北提出“鼓励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78年10月中共中央批转《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生育间隔三年以上”。 在此前后,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吉林、山西等省市都提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要求或规定。 1979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李先念,先后提出要求一对夫妇最好只生育一个孩子,并对生育一个孩子的实行奖励,如优先安排工作等。副总理陈慕华多次提到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称之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转移。 1979年6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鼓励只生一个孩子的夫妇”。null第三,来自基层自愿生育一个孩子的呼声日益高涨。 1979年3月烟台荣城县农民鞠洪泽、鞠荣芬(女)等136对夫妇,向全公社、全县育龄夫妇发出《为革命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书:“我们这136对夫妇,通过学习党中央的指示决心听党的话,只生一个孩子,不再生二胎。我们少生一个孩子,就是为四化多做一份贡献。” 天津医学院44位职工,也发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倡议书》。2)会不会引起智商下降? (intelligence quotient,IQ—智力商数)2)会不会引起智商下降? (intelligence quotient,IQ—智力商数)智龄÷实际年龄×100 = 100中等、120聪明、<80愚钝) 民间俗称:老大憨、老二聪明,最聪明、最机灵的数老三。 ----没有科学依据,如今“老大”未必是第一次怀孕所生。3)会不会发生人口老龄化?3)会不会发生人口老龄化?回答是肯定的。 《报告》、《汇报提纲》指出在20世纪余下的20年里,不用担心人口老龄化问题,20年以后,也可以通过出生率的适当调整,加以解决。即到一定时候适当抬高生育率和出生率,将老龄化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null附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多长时间为宜》(田雪原撰写),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是今后二三十年,主要是本世纪内的事情,进入21世纪以后生育率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避免人口年龄结构过度老龄化,超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能力。 《附件》基本观点是: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主要是控制住一代人的生育率,因为控制住一代人的生育率,也就自然地控制了下一代做父母的人口数量,因而可以起到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作用。为什么不能搞两代人、三代人?如果实行两代人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人口年龄结构就会发生向着”倒金字塔”方向转化.。“控制好一代人的生育率,是未来二三十年特别是本世纪(20世纪)内的事情。”4)会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4)会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报告》和《汇报提纲》对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变动趋势的预测: “劳动力在未来的32年时间内一直是上升的,从1979年的5.4亿上升到2012年7.9亿.2013年以后开始下降,但直到2046年才能降回到目前的水平”。 “老年人口虽然增长比较快一些,但未成年人口减少也比较快,两项相抵,抚养指数(每个劳动力负担的抚养人口数)在1998年以前一直是下降的,1999年以后开始上升,但要回到目前的水平(1980年水平),需要到2035年(后来称之为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或‘人口红利’期)。 所以,在本世纪余下的20年时间里,不存在老龄化和劳动力、兵源不足,抚养指数增大等问题。”5)会不会引起性别比升高?5)会不会引起性别比升高?性别比作为“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大力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以后,可能有的人子嗣岭观念比较浓厚,要男不要女,溺女婴、弃女婴的情况可能产生”,“应在法律上加以禁止”。6)会不会形成“四二一” 家庭代际结构?6)会不会形成“四二一” 家庭代际结构?“四二一”家庭结构中的第三代为“一”是否存在,取决于生育政策,只有独生子女结婚后再生育一个孩子,“一”才可能成立。要想不出现第三代为“一”的家庭结构,生育政策就要明确规定独生子女结婚允许生育二个孩子。 各省市计划生育条例基本从一开始都规定了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结婚,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12亿目标??12亿目标??对于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目标的提出,一直存在疑问,学界和政界做过不同的阐释。 于旺解释《计划生育工作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P57) : 12亿是全国范围的目标,是根据我国人口情况反复测算的。参加部门 ;计划生育办公室、人口研究所、公安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社科院、七机部及一些专家学者。 曾预测6种方案: 根据当时人口增长率和生育指数每对夫妇平均生2.3胎、2胎、1.7胎、1.6胎、1.5胎、1.0胎分别进行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规模。null经过反复研究,最后中央采纳了不超过12亿这个方案。 12亿是平均1.7胎左右。这是就全国算大帐而言,但少数民族还要多生一点,具体到汉族大体是1.5胎左右。 为什么说“左右”? 第一,预测的基础资料不十分精确,如分年龄组人口数,若干年后到底进入结婚年龄的有多少夫妇,妇女到底有多少?全国没有这个数字,只是根据公安部的1964年人口普查、1978年的一个不到1亿人口地区的调查资料,推算全国得出来的; 第二,军队没有包括在总人口中; 第三,还有一些没有报户口的,山西等其他地方的矿区没户口的人数不少。 如果都搞2胎的话,起码是12.5亿。12亿人口目标提出过程:12亿人口目标提出过程:田回忆:1979年十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议》提出:全国人口增长率逐年下降,1985年要降到5‰左右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并继续有所下降,那么2000年全国人口增长率将接近于零。 1980年中央办公厅主持召开人口座谈会,传达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等中央领导对生育下降、人口控制目标的指示精神,要求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的要求。 简单计算表明,如果2000年人口控制在12亿,国民生产总值要以年平均8.1%的速度增长,才能达到人均1000美元的目标。当时提出3种可供选择的人口测算方案:第一种方案,低位预测(1985-2030)。 TFR1985年后保持1.0第一种方案,低位预测(1985-2030)。 TFR1985年后保持1.0第二方案,中位预测.TFR1.5第二方案,中位预测.TFR1.5第三方案,高位预测.TFR保持2.3第三方案,高位预测.TFR保持2.3比较3种预测:比较3种预测:第一种---低位预测TFR1.0,本世纪末总人口不超过11亿,自然增长率接近于0. ---不现实,不可能做到全部生育1孩. 第三种---高位预测TFR2.3,总人口将一直增长下去,大约40年翻一番,2020年可达19亿以上,人口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设想按第二种---中位预测TFR1.5方案来考虑未来人口发展规划,即2000年总人口为11.3亿(不包括台湾省、军队),自然增长率为6.2‰. 即使选择第二种方案,仍然需要大力提倡一对夫妇生育1个孩子.当时领独生子女证的仅占6%左右,要提高到60%左右,这包含一场异常艰巨的移风易俗的思想革命. TFR1.5是对汉族而言,就全国而论1980年以后TFR为1.7,2000年人口可控制在12亿水平. 以上为1980年5月,准备向中央汇报时所做的分析和建议,以后中央书记处如何讨论不得而知.----田雪原《大国之路》书稿P200据《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P78 :据《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大事要览》P78 :1980-6-26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并讨论陈慕华副总理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汇报,胡耀帮总书记主持会议并讲话。 80-9-7华国锋总理在五届人大三次会议讲话:“国务院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必须在人口问题上采取一个坚决的措施,就是除了在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外,要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便把人口增长率尽快控制住,争取全国总人口在本世纪末不超过12亿”。 80-9-25《公开信》开宗明义:“为了争取在本世纪末把我国人口总数控制在12亿以内”。从此20世纪人口控制在12亿的目标成为导航一段时间人口政策的风向标。八、三次生育高峰后人口步入平稳低增长八、三次生育高峰后人口步入平稳低增长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完成人口转变null中国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三低”中国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三低”大约经过一个人口预期寿命时间,将迎来人口零增长和负增长(田)2008世界与中国人口变动比较2008世界与中国人口变动比较资料来源: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4 Revision P20-24;UN:world Population 2008, New York,2008.1)2009-9-11国家统计局报告: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 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处于自发的高增长时期; 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逐步走向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 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率持续稳步下降。2000年始,年净增人口<1000万(五六十年代1800多万),2002-2005年净增人口下降到700余万。1)2009-9-11国家统计局报告:2) 计划生育国策关键词变化2) 计划生育国策关键词变化91年《关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 TFR2.24 (91年始,连续15年中央人口座谈会) 2000《关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TFR92年下降到2.1以下为2.05,93年1.9,96年后持续1.7) 2001-12-29《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法律形式规定现行生育政策 2007-1-11政府《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07-1-22《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2011翟振武:相对于“十一五”“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十二五”规划“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逐步完善政策”。 (2011年4月26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 )3)从“国策”到“国法”3)从“国策”到“国法”57年—批马寅初《新人口论》,拒绝计划生育建议 —6.5亿议 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51号文件: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无政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有计划生育(国策开端) --8.5亿 73年—中央提出“晚、稀、少”的政策        —9亿  74年12月29日—毛泽东在《75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 78年——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78年《宪法》:“国家提倡和鼓励计划生育” 79年中央提出2000年总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 80年——《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9.9 亿, 82年——十二大:“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 ;  中发11号《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规定生育政策、技术政策、奖励政策、处罚政策、财务政策等 84-90年——中央允许各地有条件地生育二胎; 1991——《关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     —11亿定 2000——《关于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13亿2001-12-29《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艰难的立法过程:2001-12-29《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艰难的立法过程:第一阶段,1978—1980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 组办公室组织起草《计划生育法》8稿; 第二阶段,1982—1988国家计生委先后修改 《计划生育法》12稿; 第三阶段,1989—1990国家计生委根据中央决 定改为起草《计划生育条例》,共修改9稿; 90年决定,先由地方制定法规,积累经验。 第四阶段,1994—1996 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将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再次提上日程; 第五阶段,1998—2001年,98、2000年江泽民两次指示地方法规建设回顾:地方法规建设回顾:1、79年上海制定《推行计划生育的若干规定》; 2、80年广东颁布第一个《计划生育条例》, 之后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公布共计31个地方法规; 3、北京市91年通过第一个《条例》,99年修改; 4、区县一级有《<条例>实施办法》或《细则》; 5、乡镇一级有《计划生育管理规定》; 6、村、居《自治章程》有“计划生育管理”条款; 7、村规民约中有“社区居民计划生育自治公约”、 “村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等等。地方法规主要内容:地方法规主要内容: 生育政策;节育政策;优待和奖励;限制与处罚;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等。 国家正是在总结各地地方法规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国家《人口法》。 李鹏说:其他工作是先有法律,后有法规,计 划生育工作是先有法规,后有法律。 ——6月27日2001年2001年3月28日,国务院36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人口法(草案)》 4月24—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会议进行初审 6月26—30日,22次会议二审(李鹏讲话) 此后半年中西部十省市座谈会,要不要立法?(张讲) 12月20号《法》又提到政治局会议上研究——很少见 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体系框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律体系框架宪 法 相关法律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婚姻法 村委会组织法 国务院行政法规 地方法规 部门规章 继承法 母婴保健法 妇女权益保障法 执业医师法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 29省条例 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 行政处罚法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 单行法规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配套规章 收养法 行政复议法 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 自治条例 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管理办法 劳动法 行政诉讼法 母婴保健法实施管理办法 国务院信访条例实施办法 国家赔偿法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省政府配套
/
本文档为【中国人口变动与生育政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