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2013-04-20 10页 pdf 892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6823

暂无简介

举报
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第33卷第6期 2011年6月 电子与信息学报 Journalof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 Vbl.33No.6 Jun.2011 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杨奎武哟 郑康锋① 钮心忻① 杨义先① 郭世泽①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北京100876)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郑州450004) 摘要:连接探测效率对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Delay—TolerantMobilitySensorNetwork,...
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第33卷第6期 2011年6月 电子与信息学报 Journalof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 Vbl.33No.6 Jun.2011 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杨奎武哟 郑康锋① 钮心忻① 杨义先① 郭世泽①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北京100876)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郑州450004) 摘要:连接探测效率对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Delay—TolerantMobilitySensorNetwork,DTMSN)的性能有 着重要的影响。该文在对随机路点(RandomWay-Point,RWP)移动模型统计特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 RWP的DTMSN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AdaptiveContact.ProbingScheme,ACPS)。其基本思想是节点根据每次 移动过程中连接到达率的不同,自适应地调整连接探测次数和探测时间,通过提高探测效率和探测准确性来降低探 测能量开销和连接发现延迟。仿真结果表明,与固定周期探测机制(Fixed-cycleProbingScheme,FPS)相比,ACPS 能够以较低的能量开销取得更高的探测成功率和更短的连接发现延迟。 关键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连接探测:随机移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96(2011)06-1282.08 DOI:10.3724/SP.J.1146.2010.01119 AnAdaptiveContactProbingSchemeof Delay.tolerantMobilitySensorNetwork YangKui-wll∞ZhengKang-feng①NiuXin-xin①YangYi.xian①GuoShi.ze① ⋯(iscD,StateKeyLaboyNetworkingandSwitchingTechnology, BeijingUniversityoy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100876,China) ⋯(Instituteo/ElectronicTechnofogy,InformationEngineeringUniversity,Zhengzhou450004,China) Abstract:TheefficiencyofcontactprobinghasallimportantimpactontheperformanceofDelay-Tolerant MobilitySensorNetwork(DTMSN).AnAdaptiveContactProbingScheme(ACPS)ofDTMSNisproposed,which isbasedonthestudyofstochasticpropertiesofRandomWay-Point(RWP)mobilitymodel.Themainideaof ACPSistoadjustadaptivelythetimeandthenumberofcontactprobingaccordingtothearrivalrateofcontact arrivalprocess.Theschemec柚effectivelydeducetheprobingenergycostandcontactdiscoverydelayby improvingtheprobeefficiencyandaccuracy.SimulationresultsshowthattheproposedACPShashigherdiscovery ratioandlowerdiscoverydelaythantheFixed-cycleProbingScheme(FPS). Keywords:Delay-TolerantMobilitySensorNetwork(DTMSN);Contactprobing;Randommobilitymodel 1 引言 近年来,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DTMsN)【l】 由于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 注。在DTMSN网络中,由于节点的移动性或部署 的分散性等原因,使得网络具有间歇连通的特点, 即网络中节点之间大多不存在端到端的连通路径, 只有当节点移动到彼此通信范围之内时才能完成连 接。DTMSN的数据传输正是通过节点间的这种机 会性连接来完成的。为了保证这种机会性数据交互 能够及时进行,节点通常不得不采用持续、周期性 2010-10-18收到,2011.02-28改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821001,61070204),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f2009ZX03004-003-03)$1q6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0PTB- 05-03)资助课 +通信作者:杨奎武ykw.ieu@gmail.Corn 发送探测(beacon)帧的办法来检测自身是否与其他 节点间存在连接,从而消耗大量能量,严重影响网 络寿命[21。 当前,对DTMSN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路由技术 领域,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如文献[3-61,而 对DTMSN连接探测机制的研究却很少,如文献『7,81 等已有的一些传感器网络连接探测机制也主要是针 对静态或全局连通的网络而的。在无线网络中, 最常用的连接探测方法是固定周期探测机$1](FPS), 即节点以固定周期发送beacon帧,以此来完成自身 连接探测,当其接收到其他节点的探测应答后则表 明连接存在,否则连接不存在,该方法在Bluetooth 和ZigBee等短距离无线通信中普遍应用。连接探测 机制主要有两类:同步探测机制和异步探测机制。 同步探测机制,如文献f9,10]等给出的方法,虽然这 万方数据 第6期 杨奎武等: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1283 种机制具有探测功耗低、网络寿命长等优点,但是 要在动态网络中实现全网同步通常比较困难,并且 这种机制有着连接发现延时长的不足;异步探测机 制,如文献f8,11-15]等,这些机制易于实现,但其 连接探测能量消耗却往往高于同步机制一个数量 级【16J。为了降低异步连接探测过程的能量消耗,研 究人员将休眠机制引入到节点当中,并通过降低节 点duty-cycle的方法来节省能量开销,但这种方法 在网络拓扑结构快速变化的条件下,很难实现较高 的连接探测成功率。 本文在对随机路点(RWP)统计特性【17J研究 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能量有效的自适应连接探测机 制(ACPS),该机制主要是根据RWP中节点分布的 概率密度对其移动过程中的连接到达率和连接次数 进行预测,并以此作为节点连接探测次数和连接探 测时间的计算参考,通过节点自适应的改变自身连 接探测次数和探测时间达到节约能量开销和降低发 现延迟的目的。 2模型及问题描述 2.1连接过程模型 文献f12]给出了连接过程模型(如图1)。设网络 中节点按照一定的算法进行beacon帧的广播,并在 接收到其他节点的beacon帧后会通过应答来表明 连接存在。当任意两个节点A,B移动到彼此通信范 围内时(即使未彼此发现),则认为A,JEi发生一次连 接;节点在单位时间内与其他节点平均发生连接的 次数称为连接到达率,通常用入表示。节点间连接 状态保持的时间td(曲称为连接持续时间;节点相邻 两次连接发生的时间间隔用0(i)表示;beacon帧的 发送时刻用L表示,节点发送beacon帧的数量称为 连接探测次数;从连接发生到节点探测到连接存在 的时间『日J隔屯称为连接发现延迟;两节点处于连接 状态,但彼此都没有发送beacon帧发现对方,称为 连接错失;节点所发现的连接次数与其真正连接发 生次数的比值称为连接探测成功率。 2.2网络模型 如图2所示,假定DTMSN初始时,Ⅳ个传感 t。(1) :tc(2) { ;[—西既口I----------==二----------_ :r—-匿磊百—]。td(3I)整堡2 1. ’ 离葙舔百习一 图2DTMSN网络模型 器节点随机部署在一个a×a的正方形监测区域A 内(箭头代表移动方向)。所有节点的移动规律都符 合RWP移动模型,其移动规律描述为:节点在区 域A内随机选取起始点S和目的点D,随机选取仃 属于(‰。,%。)作为此次移动的速度,并沿S到D的 直线匀速移动到点JD,在点D随机选取一个等待时 间瓦。。属于(‰,k)保持静止,这样一次移动过 程结束,将本次移动的目的地作为下一次移动的起 点,随机选择下一个目的点如此重复移动。网络中 所有节点均遵循上述移动规律且相互独立,节点的 移动过程如图3所示。为简化实验,除所有节点都 符合RWP移动规律外,本文还假设DTMSN网络 具有如下性质: (1)所有节点具有相同的通信半径r,并明确当 前自身的运行速度秽和目的地D; (2)节点已知监测区域A的边长a及网络中节点 的数量Ⅳ,并假设节点等待时间瓦。。=0; (3)节点内部设有定时器,可以完成计时功能; (4)暂不考虑网络环境及信道干扰等因素对通 信的影响。 2.3问题描述 由于在DTMSN网络中,数据大多是通过中间 节点采用“存储一携带一转发”㈣的方式进行传递,因 此为了能够及时将数据路由至目的地并达到较高的 图3节点在RⅣP中的移动过程 万方数据 电子与信息学报 第33卷 传输成功率,就需要节点在连接探测过程中尽可能 多,并及时地探测到存在的连接,同时尽量降低 beacon帧的数量和提高探测的准确性,以降低能量 开销和发现延迟。设计能量有效的连接探测机制实 际上是在能量消耗和探测成功率之间寻找折中 点[”】。通常DTMSN连接探测机制需要满足以下3 个要求:f1)准确预测连接数量,通过预测连接到达 数量来适当安排beacon帧的发送数量,能够有效降 低能量开销;(2)合理设定探测时间.提高探测准确 性,有助于提高探测成功率并降低连接发现延迟: f3)探测算法简单,计算开销小,易实现。 3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ACPS) 3.1RwP节点空间分布 图4(a1是RWP初始化时节点在正方形监测区 域A中的分布情况,图4(b)是网络运行1000s后节 点在A中的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节点在移动 过程中并不服从均匀分布,而是大多数节点都集中 在^的中心区域。文献『201给出了RWP在多边形区 域下节点空间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和相关统计特 性,其中在边长为。的正方形区域且静止时间 k删=o的条件下,节点空问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如 式(1)#-l所示,从仿真图4(c)中可以看出,越靠近监 测区域中心,节点出现的可能性越大。 Ay(≈Y)z等(,一∞)(矿一叫), Ⅱ 0茎zSⅡ,0≤pSa (1) 3.2连接到达率殛探测次数计算 如图5(a)所示,假设节点在区域^中某次运行 是以速度"∈(‰⋯‰。)从源点s(zs,Ys)移动到目的 点D(zD,Y。).其所用的时间为T,由节点运行距离 £和运行速度可得T*L/√(%一拈)2+(%%)2/口(2) 由向量SD与z轴正向的夹角日以及节点的起 始位置,可得节点运行所在直线表达式为 Y=Ys+tan日扛一%)(3) 其中tan8=(YD啦)/(zD一%)。设8D为节点运行 过程中其通信半径所覆盖的区域,利用式(1)可以计 算出该运行区域中节点出现概率为 昂=ff^r(≈,Ⅺ一 (4) 如 当s。与A面积相等时,R=1。则在此次运行的T 时间内节点所能够遇到的平均连接数为 E[z】_(N一1)×晶=(N一1)。fJ^r(日”)d口(5) ≮ 其中Ⅳ为监测区域A内节点的数量。文献f211指出 在正方形区域内节点平均运行距离ElL.=a/3,因 此当r<评价
标准。实验以节点平均实际连接数量 达到100时为结束时刻,实验数据为50次独立运行 结果的均值(所有实验均以ACPS。EIP为参考,FPS 通过调整探测周期来满足探测成功率和探测次数的 要求)。 4.13种探测机制性能比较分析 在表1所示默认参数条件下,3种探测机制的 具体性能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尽管FPS在连接发现过程 中发送了最多的beacon帧,但其探测成功率却是3 种机制当中最低的,主要原因就在于FPS机制发送 表1仿真实验参数 监测区域半径口 节点通信半径r 节点数量Ⅳ APCS常数£ 节点最大速度‰ 节点静止时间zo FPS探测周期 表2默认参数下仿真实验结果 beacon帧的时间间隔相同,没有考虑节点运行覆盖 区域的连接发生概率,所以即便当节点在连接发生 概率低的边缘区域移动时,节点仍然频繁地发送 beacon帧,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却不能提高探测 成功率。而与此相反,ACPS—EIP和ACPS—EPP机 制在连接探测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节点运行区域连接 发生的概率,在连接发生概率高的地方提高探测频 率,在连接发生低的地方降低探测频率,因此提高 了探测效率,所以能够在探测开销相对较小的情况 下却有着更高的探测成功率。由于ACPS.EPP机制 对探测时间的计算更加精确,因此其效果也要好于 ACPS.EIP机制,在探测开销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有 着更高的探测成功率。从连接发现延迟的角度来看, 3种机制中ACPS—EPP机制的发现延迟最低,FPS 的发现延迟最高,主要是因为在连接发生概率较大 的区域ACPS.EPP和ACPS—EIP两种机制提高了 探测频率,因此相应地降低了连接发现延迟,同样 由于ACPS—EPP对于探测时间的计算更为合理,所 以发现延迟也更低。虽然ACPS的两种机制是通过 相对较多的计算来换取性能提高的,但是与节省的 探测能量相比,计算的能量开销可以基本忽略不计; 同时由于相关计算都是在每次移动起始时刻完成, 因此对连接发现延时也不产生影响。 4.2节点通信半径对性能的影响 当节点通信半径变化时,3种机制的具体性能 如图6所示。其中图6(a),6(b)中分别给出的是在 平均每个节点发送beacon帧相同的情况下3种机制 探测成功率和连接发现延迟的曲线,图6(c1中给出 的是在探测成功率相同的情况下,3种机制平均每 帅 细啪 墙 呻吣 :薹 瓤 ,‘ 5 1 万方数据 第6期 杨牵武等: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1287 K 一 脊 督 氆 楚 j}!j 通信半径一m) (a)连接探测成功牟 通f自半径r(m) (b)连接发现延迟 +FPS—●rACPs-EIP+ACPS-EPP 图6节点通信半径变化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个节点发送beacon帧的数量。从图6(a),6(b)中可 以看出,通信半径的加大,使得节点间连接持续的 时间也相应的变长,因此节点连接探测成功率也随 之加大。当通信半径较小时,由于连接持续时间短, 因此连接发现延迟也很短,随着通信半径的增加, 连接发现的延迟也有所增加,但是当通信半径大到 一定值时,由于beacon帧的数量增加、探测时间间 隔的降低,连接发现延迟又逐渐降低。从图6(c)中 可以看出在探测成功率相I—J的条件下,随着通信半 径的变化,ACPS两种机制的平均探测次数变化不 大,主要是因为通信半径加大时,节点间连接次数 也相应的增加,此时节点探测的频率也相应地提高, 因此反映在beacon帧数量上变化并不明显;但对 FPS机制而言,当通信半径较小时,为了能够达到 ACPS机制的探测成功率,必须加大beacon帧的发 送数量,而随着通信半径的加大,节点间连接持续 时间的增长,节点在适当降低探测次数情况下仍然 能够保证较高的探测成功率。综I二,在通信半径变 化的情况下,ACPS两种机制有着较好的性能,而 FPS机制性能最差。 4.3节点速度对性能的影晌 在节点最大速度变化时,3种机制具体性能如 图7所示。其中图7(a),7(b)中分别给出的是平均每 个节点发送beacon帧相同的情况下各机制探测成 功率和连接发现延迟的曲线,而图7(c)给出的是在 探测成功率相同的情况下,3种机制平均每个节点 发送beacon帧的数量。从图7(a),7(b)中可以看出, 节点速度的提高,导致节点间连接持续时间迅速降 低,对于ACPS两种机制而言,速度的增加也会使 得探测频率提高,因此节点探测成功率基本没有变 化;但对于FPS而言,虽然探测次数也在提高,但 由于性能不如ACPS,因此直接导致节点连接探测 成功率迅速降低。同样,由于节点间连接持续时间 的降低使得3种机制的连接发现延迟也相应降低。 从图7(c1中可以看出在探测成功率相同的条件下, 邮 瓤 霉 幕 逛 幽 裂 露 * 《 担 通信半径一m) (c)节点平均发送b∞con帧数鼍 由于节点速度增加,使得节点连接到达率迅速增加, 对于ACPS—EPP和ACPS—EIP探测机制而言,虽 然节点发送探测帧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但由于仿真 运行的时间变短,所以总体上beacon帧的数量有所 降低;而FPS探测机制为能够保持与ACPS—EIP同 样的探测成功率,不得不大幅度提高beacon帧的数 量,在一些情况下,ACPS能够节省近50%的探测 功耗。 4.4节点密度对性能的影响 当区域A内节点数量改变时,3种机制的性能 如图8所示。其中图8(a),8(b)给出的是平均每个节 点发送beacon帧相同的情况下各机制探测成功率 和连接发现延迟的曲线,而图S(c)中给出的是在探 测成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各机制平均每个节点发送 beacon帧的数量。从图8(a),S(b)中可以看出,节 点密度的增加,使得连接到达率相应地增加,同时 探测次数也增加,冈此探测成功率逐渐提高,并且 连接发现延迟逐渐降低。从图S(c)中可以看出在探 测成功率相同的条件下,随着节点密度的提高,对 于ACPS—EPP和ACPS—EIP机制而言,探测时间 间隔相应降低,因此导致beacon帧数量基本服从线 性增长,而FPS机制为了能够达到与ACPS.EIP相 同的探测成功率,需要更大程度上提高beacon帧的 发送数量。 4.5探测系数£对ACPS性能的影响 图9给出的是当探测系数E变化时,ACPS机 制性能变化曲线。由图9(a)可见,随着探测系数£的 增加,节点探测频率随之提高,连接探测成功率也 相应提高,但提高速度会逐渐降低。同时由于探测 频率的提高也会使得连接发现延迟随之降低,如图 9(b)所示,连接发现延迟降低速度接近线性。由式 (12)可知节点探测次数与E成正比,图9(c)也正体现 了这一点。因此,根据实际网络情况(节点通信半径、 节点速度、节点密度等),可以通过调节探测系数£ 值来达到探测能量与探测成功率问的折中。 万方数据 1288 电子与信息学报 第33卷 节点速度‰ax(m/8) (a)连接探测成功率 节点数量 (a)连接探测成功率 E (a)连接探测成功率 节点速度‰。(m/8) (b)连接发现延迟 +FPS—●rACPs.EIP--b-ACPs-EPP 图7节点速度变化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节点数量 (b)连接发现延迟 十FPS—^-ACPs-EIP--4--ACPS-EPP 图8节点密度变化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O 5 10 15 20 25 30 亭 (b)连接发现延迟 —●卜ACPs-EIP+ACPs-EPP 图9E对ACPS性能的影响 5结束语 DTMSN与传统的WSN有着很大的不同,其 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节点间的机会连通和延迟容 忍特性,这些特性也使得以往WSN研究中的很多 连接探测机制在DTMSN中的表现并不好。本文 提出的基于节点连接到达率和连接次数的自适应 连接探测机制(ACPS),能够较好地完成DTMSN 的连接探测功能。本文主要贡献有: (1)针对RWP移动模型,以节点分布概率为基 节点速度q,。(m/s) (c)节点平均发送beacon帧数量 节点数量 (C)节点平均发送be日00n帧数量 E (c)节点平均发送bfnⅫ帧数量 础,准确预测节点运行过程中的连接达到率和可能 发生的连接次数,并在此基础上自动调整beacon帧 的发送数量。有效控制了探测能量开销,提高了探 测效率和探测成功率。 (2)在确定beacon帧发送间隔时,提出ACPS. EIP和ACPS—EPP两种机制。ACPS—EIP具有计 算简单,实现容易的特点,而ACPS.EPP则有着 计算准确的优势。这两种机制能够有效降低节点连 接发现延时和提高探测成功率。 仿真实验表明,与FPS相比,ACPS可以以较 5 5 5 4 5 3 5 4 3一。一图艘爵划辎剃霹} 万方数据 第6期 杨奎武等: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1289 低的发现延迟和探测开销达到较高的连接探测成功 率,并可以根据网络特点调整探测系数£来达到最 佳的性能功耗比,非常适用于DTMSN网络。由于 ACPS机制要求节点始终处于“监听一探测”状态, 没有充分利用节点的休眠来更进一步降低能量开 销,因此将休眠机制引入到ACPS当中将是下一步 研究的重点。 【10】 【11】 参考文献 FallK.Adelay-tolerantnetworkarchitectureforchallenged internets[C].SIGCOMM03,Karlsruhe,Germany,Aug. 25—29.2003:27—34. SuJing,ChinA,andPopivanovaA,etat.Usermobilityfor opportunisticAd—Hocnetworking[C].6thIEEEWorkshopon MobileComputingSystemsandApplications(WMCSA2004), EnglishLakeDistrict。UK.Dec.2004:41-50. WuHY,WangY,DangH,andLinF.Analytic,simulation, andempiricalevaluationofdelay/fault.tolerantmobile sensornetworksfJ】.IEEETransactions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7,6(9):3287—3296. WangYandⅥhHY.Replication.basedef!ficientdata deliveryscheme(RED)fordelay/fault—tolerantmobilesensor network(DFT—MSN)fCl.4thIEEEInternationalConfefence onPervasive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Workshops (PERCOMw’06),Washington,usA,2006:485—489. XuFu-long,LiuMing,andCaoJian—nong,etnL.Amotion tendency-basedadaptivedatadeliveryschemefordelay tolerantmobilescnsornetworks[C].The51stAnnualIEEE GlobalTelecommunicationsConference(GLOBECOM’09), Hawaii.USA.2009:1—6. 张可,曾家智,刘伟.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概率复 SJJSJ数据传输策略及其性能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0, 32(3):677—681. ZhangKe.ZengJia-zhi.andLiu、^ki.Datadeliveryschemeof DTMSNbasedonprobabihtyreplicationanditsperformance research[J],Journalo{Electronics&InformationTechnology。 2010,32(3):677—681. AngelosanteD,BighenE,andLopsM.Asimplealgorithm forneighbordiscoveryinwirelessnetworks【C】.ICASSP2007, Honolulu,HI,2007,V01.3:169—172. YangDong-min,ShinJong-min,andKimJeonggyu,etaL. Anenergy-optimalalgorithmforneighbordiscoveryin wirelesssensornetworks[C].6thIEEEConferenceon ConsumerCommunicationsandNetworkingConfefence (CCNC2009),LasVegas,Nevada,USA,2009:951—952. KohvakkaM,SuhonenJ,andKuorilehtoM,et以.Energy- efficientneighbordiscoveryprotocolformobilewireless 8eIlsornetworks[J}.Adhocnetworks,2009,7(1):24—41. ZhangZ.Performanceofneighbordiscoveryalgorithmsin mobileAdhocserf-configuringnetworkswithdirectional antennas[C].IEEEMILCOM2005,AtlanticCity,NJ, October2005:17—20. YangDong-min,ShinJong-min,andKimJeonggyu,etaL. Asynchronousprobingschemefortheoptimalenergy— efficientneighbordiscoveryinopportunisticnetworking ICl.7thAnnual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Pervasive 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PerCom2009),Galveston, TX.USA.2009:1—4. WangW,SrinivasanV,andMotaniM.Adaptivecontact probingmechanismsfordelaytolerantapplications[C].ACM MobiCom07,Montreal,Quebec,Canada,2007:230—241. CornejoA,LynchN,andViqarS,eta1..Neighbordiscovery inmobileadhocnetworksusinganabstractMAClayer[C]. 47thAnnualAllertonConferenceonCommunication, Control,andComputing(Allerton),Monticello,Illinois,USA September2009:1460—1467. AngelosanteD,BiglieriE,andLopsM.Neighbordiscoveryin wirelessnetworks:amultiuser—detectionapproach[C]. InformationTheoryandApplicationsWorkshop(ITA2007), LaJolla,CA,2007:46—53. KandhaluA,LakshmananK,andRajkumarR.U—Connect:a lowqatencyenergy—efficientasynchronousneighbordiscovery protocol[C].9thACM/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 InformationProcessinginSensorNetworks,Stockholm, Sweden,April2010:350-361. KohvakkaM,HannikainenM,andHamalainenTD.Energy optimizedbeacontransmissionrateinawirelesssensor network[C].16thAnnualIEEEInternationalSymposium PersonalIndoorandMobileRadioCommunications (PIMRC05),Berlin,Germany,2005:1269—1273. Hyyti{lE,LassilaP,NieminenL,andVirtamoJ.Spatialnode distributionoftherandomwaypointmobilitymodelwith applications[J].IEEETransactionsonMobileComputing, 2006,5(6):680—694. JainS,DetainerM,andPatraR,etaL.Usingredundancyto copewithfailuresinadelaytolerantnetwork[C].ACM SIGCOMMComputerandCommunicationReview, Philadelphia,PA,USA,2005:109—120. WangWei,MotaniM,andSrinivasanV.Opportunistic energy-efficientcontactprobingindelay-tolerantapplications 【J】.IEEE/ACMTransactionsonNetwork,2009,17(5): 1592—1605. HyytiaE,LassilaP'andVirtamoJ.Spatialnodedistribution oftherandomwaypointmobilitymodelwithapplications[J】. IEEETransactionsonMobileComputing,2006,5(6): 68旷694. BettstetterC.HartensteinH.andPrez-CostaX.Stochastic propertiesofrandomwaypointmobilitymodel[Jj.Wireless Networks,2004,10(5):555—567. WanderAS,GuraN,andEberleH,etaL.Energyanalysisof pubEc-keycryptographyforwirelesssensornetworks[C]. ProceedingsoftheThirdIEEEInterrmtionalConferenceon PervasiveComputingandCommunications’05.Washington, DC,USA,2005:324~328. 杨奎武: 郑康锋: 钮心忻: 杨义先: 郭世泽: 男,1978年生, 及其安全技术. 男,1975年生, 女,1963年生, 权技术. 男,1961年生, 与信息安全. 男,1969年生, 全技术. 讲师,研究方向为延迟容忍传感器网络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版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密码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安 刭 锄 q 司 叫 阻 n n 阻 n 刀 踟 刎 研 q 铆 阻 阻 n p 险 p 万方数据 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 作者: 杨奎武, 郑康锋, 钮心忻, 杨义先, 郭世泽, Yang Kui-wu, Zheng Kang-feng, Niu Xin-xin, Yang Yi-xian, Guo Shi-ze 作者单位: 杨奎武,Yang Kui-wu(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北京 100876;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郑州450004), 郑康锋,钮心忻,杨义先,郭世泽 ,Zheng Kang-feng,Niu Xin-xin,Yang Yi-xian,Guo Shi-ze(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 国家重点实验室信息安全中心,北京,100876) 刊名: 电子与信息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年,卷(期): 2011,33(6) 参考文献(22条) 1.Kohvakka M;Suhonen J;Kuorilehto M Energyefficient 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 for mobi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2009(01) 2.Wang W;Srinivasan V;Motani M Adaptive contact probing mechanisms for delay tolerant applications 2007 3.Yang Dong-min;Shin Jong-min;Kim Jeonggyu Asynchronous probing scheme for the optimal energyefficient neighbor discovery in opportunistic networking 2009 4.Zhang Z Performance of neighbor discovery algorithms in mobile Ad hoc self-configuring networks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 2005 5.FallK A delay-tolerant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challenged internets 2003 6.Su Jing;Chin A;Popivanova A User mobility for opportunistic Ad-Hoc networking 2004 7.Wang Wei;Motani M;Srinivasan V Opportunistic energy-efficient contact probing in delay-tolerant applications 2009(05) 8.Jain S;Demmer M;Patra R Using redundancy to cope with failures in a delay tolerant network 2005 9.Hyyti(a) E;Lassila P;Nieminen L;Virtamo J Spatial node distribution of the random waypoint mobility model with applications[外文期刊] 2006(06) 10.Kohvakka M;Hannikainen M;Hamalainen T D Energy optimized beacon transmission rate in a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2005 11.Kandhalu A;Lakshmanan K;Rajkumar R U-Connect:alow-latency energy-efficient asynchronous neighbor discovery protocol 2010 12.Cornejo A;Lynch N;Viqar S Neighbor discovery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 using an abstract MAC layer 2009 13.Yang Dong-min;Shin Jong-min;Kim Jeonggyu An energy-optimal algorithm for neighbor discover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2009 14.Angelosante D;Biglieri E;Lops M A simple algorithm for neighbor discovery in wireless networks 2007 15.张可;曾家智;刘伟 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概率复制的数据传输策略及其性能研究[期刊]-电子与 信息学报 2010(03) 16.Xu Fu-long;Liu Ming;Cao Jian-nong A motion tendency-based adaptive data delivery scheme for delay tolerant mobile sensor networks 2009 17.Wang Y;Wu H Y Replication-based efficient data delivery scheme (RED) for delay/fault-tolerant mobile sensor network (DFT-MSN) 2006 18.Wu H Y;Wang Y;Dang H;Lin F Analytic,simtulation,and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delay/fanlt-tolerant mobile sensor networks 2007(09) 19.Wander A S;Gura N;Eberle H Energy analysis of public-key cryptography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2005 20.Bcttstetter C;Hartenstein H;Prez-Costa X Stochastic properties of random waypoint mobility model [外文期刊] 2004(05) 21.Hyytia E;Lassila P;Virtamo J Spatial node distribution of the random waypoint mobility model with applications[外文期刊] 2006(06) 22.Angelosante D;Biglieri E;Lops M Neighbor discovery in wireless networks:a multiuser-detection approach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谷利泽.孙艳宾.卿斯汉.郑世慧.杨义先.Gu Li-ze.Sun Yan-bin.Qing Si-han.Zheng Shi-hu.Yang Yi-xian 新 的基于Shim签名的可验证加密签名方案[期刊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33(6) 2. 钟永信.黄建国.韩晶.Zhong Yong-xin.Huang Jian-guo.Han Jing 基于空间唤醒的水声传感器网络节能路由协 议[期刊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33(6) 3. 杨杨.邱雪松.孟洛明.高志鹏.Yang Yang.Qiu Xue-song.Meng Luo-ming.Gao Zhi-peng 情感驱动的自私 MANETs节点协商机制[期刊论文]-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33(6) 4. 李红伟.刘淑琴.于文涛.范友鹏.Li Hongwei.Liu Shuqin.Yu Wentao.Fan Youpeng 电涡流传感器
/
本文档为【一种延迟容忍移动传感器网络自适应连接探测机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