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2013-04-15 45页 pdf 4M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62401

暂无简介

举报
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南昌大学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姓名:鄢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眼科学 指导教师:殷小龙 20100501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眼与视力正常儿童非弱视眼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之间的差异,及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眼经过不同治疗时间后的多焦视觉诱发 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成为弱视基本治愈的客观检测标准搜 集初步的数据,进而探讨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 方法: 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RETIscan多焦多功能视觉电...
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南昌大学医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 姓名:鄢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眼科学 指导教师:殷小龙 20100501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眼与视力正常儿童非弱视眼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之间的差异,及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眼经过不同治疗时间后的多焦视觉诱发 电位的特征性变化,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成为弱视基本治愈的客观检测标准搜 集初步的数据,进而探讨远视性弱视发病机制。 方法: 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RETIscan多焦多功能视觉电生理仪对69例经过正 规弱视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进行mfVEP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 的mfVEP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以N,-P。振幅反应密度及P。潜伏期为分析指标,对 达到基本治愈标准的远视性弱视患者及其经过不同治疗时间后的mfVEP和正常 对照组在视网膜不同区域内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 l、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与正常对照组mfVEP进行比较: 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mfVEP的N。一P。振幅反应密度及P。潜伏期 在六个离心度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达到基本 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mfVEP的NI-P。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下降,P。潜伏 期在第一环内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基 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mfVEP其Nl—P。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下降,P。潜 伏期在第一环、第二环内延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 2、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的mfVEP之间进行 比较: 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经过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及继续 Il 摘要 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fVEP六个离心度内的NI-P。振幅反应密度及P。潜伏期之间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继续 弱视治疗一个月后mfVEP六个离心度内的N,-P。振幅反应密度及P。潜伏期之间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弱视治疗六个月后mfVEP在第一环内N。一P。振 幅反应密度上升,与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mfVEP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 义(P0.05)。刚达到基 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和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mfVEP在六个离心度内的 N。一P。振幅反应密度及P。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经过弱视治 疗六个月后远视性弱视重度组的mfVEPNt-p。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上升,与 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相比,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P。潜伏期 在第一、二环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 1.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患者受损的视觉传导通路基本恢复至 正常水平。 2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重度组患者的受损的视觉传导通路尚未 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 3.随着弱视治疗期的延长,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重度组患者的 视觉传导通路损害情况得以改善,但振幅反应密度及潜伏期恢复不平行,振幅 反应密度改变早于潜伏期的改变。 4.远视性弱视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视皮质中枢出现损害,可能视网膜神经节 细胞也有异常,尤其是负责空间分辨的X型细胞受损明显。 5.mfVEP是一种弱视儿童视功能的客观检测手段,可为弱视的治疗效果和预 后判断提供客观的依据。 关键词:基本治愈远视性弱视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III Abstract objective: ABSTRACT Explorethedifferencesofmultifocalvisualevokedpotentialbetweenthebasic curehyperopicamblyopiaandthenormaleyesofchildrenandobservethe characteristicchangesofmultifocalvisualevokedpotentialindifferenttreatment timeofthehyperopicamblyopia;thepurposeofexploringthepathogenesis hyperopicamblyopiaisbecomingmultifocalvisualevokedpotentialintoobjective testingstandardsandcollectingpreliminarydata. Methods: ThemfVEPresultsof69amblyopiasweredetectedbyGermanRoland’S RETIscan3.20multifocalvisualelectrophysiologicalinstrument,Thechangesin differentretinalareawereinvestigatedbycomparingwiththemfVEPresultSof30 normalsasthecontrolgroup. Results: 1.comparedthemWEPresultsofthebasiccurehyperopicamblyopiaineach groupwimthenormalcontrolgroup: thereWas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sofmfVEPNi—Plamplitude responsedensityandPI latencyinsixeccentricitybetweenthebasiccureslight hyperopicamblyopiagroupwiththenormalcontrolgroup(P>0.05);comparedwith thenormalcontrolgroup,mWEPNl-Pl amplituderesponsedensitiesdecreasedand Pl latencyextendedinthefirstringinthebasiccuremoderatehyperopicamblyopia 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In thebasiccuremoderatehyperopicamblyopiagroup,mfVEPNI—Pl amplitudeof eccentricityinresponsedensityandPllatency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have nostatisticallysignificantwhencontinueonemonthaftertreatmentofamblyopia6 (P>0.05),butthemfVEPNt-PlamplituderesponsedensitiesofthefirstringupWas 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betweentreatmentofamblyopia6 monthsandthejnstmeetthebasiccureofamblyopia.(P<0.05),butthelatencyof thefirstring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P>O.05).Betweenthejustmeetbasic cureofseverehyperopicamblyopiaandcontinuedtotreatonemonthafter treatmentofamblyopia,affVEPNI-Ptamplitudeinresponsedensityinsix eccentricityandPI latency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s(P>0.05),however, mfVEPN1.Plamplituderesponsedensitiesincreasedinthefirstringaftersix monthsofseverehyperopicamblyopia,therewasastatistically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1.Thevisualpathwayofpatientswiththebasiccureslighthyperopicamblyopia hasbasicallyreturnedtothenormallevels. 2.Thevisualpathwayofpatientswiththebasiccuremoderatetosevere amblyopiahasnotbeenfullyrestoredtothenormallevels. 3.Withtheextensionoftreatmentperiod,thedamageofvisualpathwayin patientswiththebasiccuremoderatetosevereamblyopiacouldbeimproved,butthe V Abstract recoveryoftheamplituderesponsedensitieswasearlierthanthatofthelatency,SO thechangesdidnotparallel. 4.ThepathomechanismofHyperopiaamblyopiamaybebecausethecentral visualhaddamagedandretinalganglioncellswereabnormal,inparticular,the X—cellsweredamagedsignificantlywhichwereresponsibleforthespatialresolution. 5.MfVEPisanobjectivevisualfunctiondetectionmeansforchildrenamblyopia andCanprovideanobjectivebasisforamblyopiatreatmentandprognosis. KeyWords:basiccure;hyperopiaamblyopia;multifocalVEP VI 第1章前言 第1章前言 弱视是视觉发育期内由于异常视觉经验(单眼斜视、屈光参差、高度屈光 不正以及形觉剥夺)引起的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 病变【l】。目前我国弱视发病率约为2%.4%,弱视儿童大约有1000多万,患病人 数众多。弱视的危害不仅仅是患儿双眼或单眼视力低下,不能矫正至水平外; 而且多不具备完善的双眼单视功能,没有精细的立体视觉,会对患儿长大以后 的学习、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目前由于儿童家长视觉保健意识的不断增 强、学校和社会关注程度的不断增加,很多儿童的弱视得以及早发现,及时就 诊,使得弱视儿童能在视觉形成敏感期接受治疗,从而提高弱视的治愈率。 根据1996年全国儿童斜视弱视防治学组制定的弱视治疗疗效评价标准【2J, 基本治愈是指患者弱视眼矫正视力恢复到->0.9;当经过3年随访,患者弱视眼 矫正视力保持正常者即可称为完全治愈;而弱视的复发是指弱视眼基本治愈后 视力又下降N
明:弱视眼的VEP与正常眼的相比, 潜伏期延长,振幅下降,经过治疗后弱视眼的VEP潜伏期显著缩短,振幅显著 第1章前言 提高。 但传统视觉诱发电位是用闪光或图形刺激全视网膜或视网膜中央部分得出 的总和反应,故对细小病灶不敏感,也不能对病灶进行定位。20世纪90年代 出现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技术可以同时记录视网膜不同区域的视觉诱发电位, 用一个或多个通道常规电极记录混合反应信号,在经过计算机作快速Walsh转 换,得到相对于视网膜各个部位的波形,并可用三维立体地形图的形式直观地 显示对于视网膜的的反应振幅,可直观地分析反映视网膜各部位的视功能以及 视网膜到大脑皮层传导功能。 作为临床视觉电生理学最新的检测手段,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已在青光眼、 视路病变及弱视等一些眼科疾病的检测上得到应用,但对已经基本治愈的弱视 眼进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进行检测及研究,尚无文献报道。 在临床上我们还观察到患儿的弱视基本治愈后,有一部分患儿弱视很容易 复发,视力难以保持稳定,而一些患儿弱视基本治愈后,视力情况维持的很好, 并能很快的恢复双眼同视功能;因此我们提出疑问:由于视力检测存在不客观 性,当患几视力达到正常,并不代表患儿的弱视治愈,弱视治愈是不是还需要 一种更客观、更加准确有效的视觉电生理检测手段来判断弱视是否达到真正的 治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问题导致患儿弱视的视力不稳定,导致弱视复发? 本课题对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进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并与正常 儿童的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为诊断患儿弱视 真正治愈提供客观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并进而探讨远视性弱视的发病机制o 2 第2章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2.1.1正常对照组: 第2章对象和方法 随机选择正常对照组30例(60眼),年龄5一14岁,平均9.7岁,其中男 17例,女13例。远近视力均正常(裸眼视力耋1.0),散瞳检影屈光度均在+1.50DS N-O.50DS之间,眼前节、眼底、眼位、眼球运动、注视性质、Titmus立体图 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2.1.2实验组 随机抽取来自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眼科就诊患儿69例(138眼), 根据1996年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组工作会议制定的标准口1诊断 为弱视,并经正规弱视治疗后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眼前节、眼底、眼 位、眼球运动、注视性质均未发现异常。弱视治疗采取方法是验光配镜+遮盖疗 法+精细目力训练。 实验组全部患儿在我院首次就诊时,经睫状肌麻痹剂1%阿托品眼膏充分散 瞳后的其屈光度均>+3.OODS,按其弱视程度又分为: 轻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8-0.6共31例(62眼) 中度弱视:矫正视力为0.5-0.2共25例(50眼) 重度弱视:矫正视力耋O.1 共13例(26眼) 共计男36例72眼,女23例46眼。年龄6—13岁,平均11.7岁。 所有受检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室时均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2实验方法 2.2.1实验仪器 第2章对象和方法 采用德国Roland公司出品的RETIscan3.20多焦多功能视觉电生理仪 2.2.2刺激条件 记录mfVEP时选用图形mfVEP刺激方式,刺激图形为飞镖盘(见图1),飞 镖盘中刺激单元为四边形(除中心4个刺激单元为扇形外),刺激单元均为放射 性围绕图案中心分布,刺激单元的面积随离心度增加而增加,以补偿离心度不 同的视野在皮层放大率的不同,使得在所有的离心度上,每个刺激单元所刺激 的初级视皮层的面积基本相等。每个刺激单元内有16个方格,8黑8白,在刺 激时作黑白翻转,由此形成视觉刺激。每个单元的刺激翻转在伪随机二元m序 列控制,是随机的、互相独立的。一个m序列总的状态数为2“-1,n为m序列的 指数,在mfVEP检测中通常n取值为15。整个刺激时长等于(215_1)乘以基本 时间间隔,基本时间间隔是m序列中每个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为电视监视器 的帧时间。监视器的帧频为75Hz,帧时间为1/75s=13.3ms。刺激时间为(2埔-1) ×13.3ms,约为8min。 刺激视野的半径约为20。,共分为六个环,每个环中心的离心度分别为、O 。,2.18。,4.11。,7.14。,11.14。和16.35。。 2.2.3记录条件 图l 飞镖盘 刺激单元内无棋盘格B:刺激单元内有棋盘格 4 第2章对象和方法 mfVEP记录采用枕部多通道双极记录,即K1istorner法(图2)。在枕骨粗 隆的上、下、左、右各放置一个电极,地电极置于前额;左、右电极到枕骨粗 隆的距离都是4cm,上、下两电极到枕骨粗隆的距离分别为3cm和4.5cm,用 这四个电极组成了4个通道的双极记录。上方、右侧电极接放大器正端,下方、 左侧电极接放大器负端,地电极置于前额。 V ◆●· 一▲ ◆@ ⑨ 图2 Klistorner法 A、B、C、D分别为4个电极的位置 放置电极前先剪去电极安放位置处的头发,并用专用的清洁剂清除电极放 置处的头皮屑并进行脱脂,用导电膏把电极固定于已经清洗干净的头皮上。检 查在安静舒适的电磁屏蔽暗室内进行,检查距离为25cm。受检者在充分矫正 屈光不正后,在自然瞳孔条件下用单眼注视刺激图形中心的红色固视点,通过 眼球摄像监视系统建成受检者的固视情况。检查时,受检者应全身放松,精神 集中,尽量避免各种干扰。记录时间约为8min,整个过程分为8个时间段,时 间段间可以让受检者休息、瞬目或活动一下。如有固视不佳或干扰太大可以重 新记录该段,两眼分别进行检查。 2.2.4数据分析 一般来讲,视觉电生理信号是包含有多次反应成分的生物信号,即包含有 一阶函数核(firstorderkernel,FOK)线性成分和二阶函数核(secondorder kernel,SOK)等高阶反应的非线性成分。在应用m序列作为多输入刺激的多焦 视觉诱发电位中,其中的一阶函数核主要为反应单个输入信号的完全独立反应, 第2章对象和方法 代表对刺激的平均亮度反应,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线性部分;而二阶函数核 主要反映前一个基本间隔或前两个基本间隔时的刺激和当前一个刺激之间相互 作用的的反应,为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非线性部分。但对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来说,由于棋盘翻转前后其平均亮度没有改变,一阶函数核为零,故对多焦视 觉诱发电位仅分析二阶函数核。 在多焦视觉诱发电位波形图中,由于上下半视野波形极性相反,为了方便, 将特征波即主波都命名为P。波,其前后出现的两个波分别命名为N。和N。波。主 要以反应波形中P。波的潜伏期(LN广P。)和NI-P。波振幅密度(hmN。-p。)为分析指 标,其中NI-P。波振幅密度是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定的指标,即单位面积内N。一P。 波的振幅值。 在分析时用RETIscan3.20自带的程序将多焦视觉诱发电位60个原始反应 波分别按6个离心度、上下半侧视网膜及鼻颞侧视网膜的反应数据提取,所得 数据用RETIscan3.20自带程序预分析处理后,再将分析数据输入MicroExcel, 运用标准SPSSl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程度弱视眼之间、正常对照组比较 采用t检验,以P0.05)。 8 第3章结果 表4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l-Pl振幅反应密度(nV/de92)对比(i±s) 3.2.1-2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正常对照组六个离心度mfVEP的 N。一P,振幅反应密度相比,仅在第一环内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正常对照组 ‘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广P-振幅反应密度(nV/de92)对比(i±S) 3.2.1.3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与正常对照组六个离心度mfVEP的 N1.Pl振幅反应密度相比,N1.Pl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环内降低,两组差异存在 统计学意义(P<0.05)。 表6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与正常对照组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1.Pl振幅反应密度(nV/de92)对比(i±S) 9 第3章结果 3.2.2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mfVEP六个离 心度的N广P,振幅反应密度相比较: 3.2.2.1远视性弱视轻度组刚达到基本治愈、继续治疗一个月后及继续治疗六个 月后的六个离心度内的mfVEP的N1.Pl振幅反应密度相比较,三者间的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六个离心度内 的mfVEP的N1.Pl振幅反应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 表7达到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轻度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pt振幅反应密度(nV/de92)对比(冤±S) 第一环852.91±11.93853.56+12.06P>0.05 850.12--+12.101'6>O.05850.97±10.13 第二环 211.54士8.11212.11±8.09P>O.05 211.73-+8.15P6>0.05209.09±7.37 第三环 69.92±3.3l 70.27-1-3.35P>O.05 70.19-+3.29P‘>O.05 70.574-3.13 第四环 21.03±2.07 20.984-2.12P>O.05 21.10-+2.11P6>O.0520.93±1.92 第五环 lO-3l士1.42 10.28-+1.43P>0.05 10.36-+1.391'6>O.0510.494-1.53 第六环 3.21±0.43 3.234"0.41P>0.05 3.20+0.41 P6>0.05 3.26士0.40 Po>0.05 P0>O.05 Po>O.05 Po>O.05 P0>O.05 P0>O.05 (注:Pl为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6为继续弱视治疗 六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0为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fVEP与正 常对照组检验的P值) 第3章结果 刚刚到达基本治愈时的mfVEP 继续治疗一个月的mfVEP 继续治疗六个月的mfVEP 图4远视性弱视轻度组1患儿同1弱视眼不同治疗期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图 3.2.2.2远视性弱视中度组刚达到基本治愈时与继续治疗一个月后的六个离心度 内的mfVEP的N1.Pl振幅反应密度相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弱视中度组仅在第一环内N1.Pl振幅反应密度 升高,与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第一环内的mfVEP的N1.PI振幅反应密度相比,两 者问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弱视中度组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1.Pl振幅反应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仅在第一环内 的mfVEP的Nl-Pl振幅反应密度存在差异,两者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第3章结果 表8达到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中度组视经过不同治疗期后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P。振幅反应密度(nV/de92)对比(孑±s) P. 刚达到基本治愈 继续治疗一个月pl 继续治疗六个月 P‘ 正常对照组 第一环834.174-11.30835.77士11.74pI>0.05840.85+11.59P‘o.05207.51-I-7.21P‘>0.05209.09士7.37 第三环 71.∞士3.2l 72.07+3.17pI>o.0572.12-1-3.22P‘>O.o,570.57士3.13 第四环 19.93±1.∞ 20.1l土1.锚Pl>O.0519.74±l脱1'6>O.0520.93士1.蛇 第五环 9.96士1.3010.06士1.27PI>O.of,9.495:1.291'6>o.惦lO.的±1.53 第六环 3忽士0.32 3.29±O.38pl>o.05 3.18士o.34P‘>O.053.26士0.40 Po<0.05 Po>O.05 Po>O.05 Po>0.05 P0>o.05 Po>O.05 (注: Pl为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6为继续弱视治疗 六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o为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fVEP与正常 对照组检验的P值) 第3章结果 刚刚到达基本治愈时的mfVEP 继续治疗一个月的mfVEP 继续治疗六个月的mfVEP 图5远视性弱视中度组l患儿同1弱视眼不同治疗期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图 3.2.2.3远视性弱视重度组刚达到基本治愈时与继续治疗一个月后的六个离心 度内的mfVEP的N1.Pl振幅反应密度相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弱视重度组仅在第一环内N1.Pl振幅反应密度 升高,与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第一环内的mfVEP的N1.Pl振幅反应密度相比,两 者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弱视重度组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1-P1振幅反应密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也仅在第一环 内的mfVEP的N1.Pl振幅反应密度存在差异,且两者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第3章结果 表9达到基本治愈后重度远视性弱视经过不同治疗期后 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Nt-P。振幅反应密度(nV/de92)对比(i土s) P. 尉达到基本治愈 继续治疗一个月 P- 继续治疗六个月 P‘ 正常对照组 第一环820.61士9.83820.33±9.50Pl>0.05828.18士8.781'6<0.05850.97±10.13 第二环 2lO.24±6.92209.53士7.01Pl>0.0G210.31士6.89P‘>o.05209.09士7.37 第三环 70.∞士3.01 70.17-',-3.03Pl>O.0569.82-4-2.92P‘>O.0570.57±3.13 第四环 20.57+1.85加.5I士I.黯PI>0.0520.64+1.79P‘>O.0520.93士1.92 第五环 lO.49士1.53 10.47±1.61Pl>O.0510.41士1.54P‘>0.0510.49±1.53 第六环 3.32±0.44 3.29土0.鸽PI>O.053.27士0.47P‘>O.053.26±0.40 PoO.05 Po>0.05 P0>0.05 Po>O.05 P0>O.05 (注:P1为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的mt'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6为继续弱视治疗 六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o为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fVEP与正常 对照组检验的P值) 14 第3章结果 刚刚到达基本治愈时的mfVEP 继续治疗一个月的mfYEP 继续治疗六个月的mfYEP 图6远视性弱视重度组1患儿同l弱视眼不同治疗期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图 3.3六个离心度内mf、,EP的P,波潜伏期的对比 3.3.1对基本治愈后的远视性弱视各组六个离心度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 照组对比,结果如下: 3.3.1.1达到基本治愈后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mfVEP六个离心度 P。波潜伏期相比,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5 第3章结果 表10达到基本治愈后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与正常度对照组mfVEP 六个离心度P。波潜伏期(ms)比较(孑±J) 3.3.1.2达到基本治愈后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正常对照组mfVEP的P。波潜伏 期相比较,中度弱视组的潜伏期在第一环内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l达到基本治愈后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正常度对照组 mfVEP六个离心度P。波潜伏期(ms)相比(i±J) 3.3.1.3达到基本治愈后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与正常对照组mfVEP的P。波潜伏 期对比,重度弱视组的Pl波潜伏期在第一、二环内延长,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 表12达到基本治愈后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与正常度对照组 mfVEP六个离心度P-波潜伏期(ms)相比(i±s) 16 第3章结果 3.3.2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各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六个离心度内 的mfVEP的P,波潜伏期相比较: 3.3.2.1轻度弱视组刚达到基本治愈、继续治疗一个月后及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 六个离心度内的mfVEP的P。波潜伏期相比较,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弱视轻度组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Pl潜伏 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3达到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轻度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六个离心度 mfVEP的P。波潜伏期(ms)相比较(i±s) 刚达到基本治愈 继续治疗一个月PI 继续治疗六个月 P‘ 正常对照组 第一环 104.9±lO.5104.3士10.3Pt>0.05105.2±10.1P6>O.05 104.2±10.2 第二环 104.5±10.8105.I±11.1PI>O.05 104.7±11.7P6>O.05 t04.8士lO.7 第三环 105.3±11.5105.6±11.7PI>O.05 105.9±12.6P6>O.05 105.7±11.2 第四环 105.2士11.9106.14-12.2 PI>0.05 105.9±11.9P6>O.05 105.6±11.7 第五环 106.1±12.2106.8±13.3PI>O.05 105.6±12.8P6>0.05 107.0±12.6 第六环 106.9±12.9106.74-13.2 PI>0.05 106.3±13.9P6>O.05 107.1士13.1 Po>O.05 Po>O.05 Po>O.05 P0>O.05 P0>O.05 Po>O.05 (注:Pl为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的mⅣ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6为继续弱视治疗 六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0为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WEP与正 常对照组检验的P值) 3.3.2.2中度弱视组刚达到基本治愈、继续治疗一个月后及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 六个离心度内的mfVEP的P。波潜伏期相比较,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05)。经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弱视中度组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Pl潜伏 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弱视中度组第一环内的mfVEP的Pl潜伏期延长,两者 第3章结果 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4达到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中度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六个离心度 mfVEP的P。波潜伏期(ms)相比较(i±J) ’ Po 刚达到基本治愈 继续治疗一个月PI 继续治疗六个月 P‘ 正常对照组 第一环 109.1±8.5 109.9±9.4 PI>O.05 108.8士9.1 P6>0.05104.2±10.2 第二环 105.1±9.3 105.6±9.7 Pi>O.05 104.9士9.8 1'6>O.05104.8±10.7 第三环 105.9±10.1 106.6±10.7Pt>0.05105.3±10.5P6>0.05105.7±1t.2 第四环 106.7±11.9 106.7±11.5Pl>O.05106.3±11.3P6>O.05105.64-11.7 第五环 108.14-12.6 107.34-12.3 Pl>O.05107.64-12.8 1'6>0.05107.0士12.6 第六环 108.6±12.9 107.74-12.2 PI>O.05108.I±13.1P6>0.05107.14-13.1 P0<0.05 Po>0.05 P0>O.05 Po>O.05 P0>O.05 Po>0.05 (注:Pl为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的mfVEP与1日INIJ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6为继续弱视治疗 六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0为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tVEP与正常 对照组检验的P值) 3.3.2.3远视性弱视重度组刚达到基本治愈时与继续治疗一个月后的六个离心度 内的mfVEP的P.波潜伏期相比较,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OS)。经 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与刚达到基本治愈后的六个离心度内的mfVEP的P。波潜伏 期相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经过继续治疗六个月后的 弱视重度组mfVEP的六个离心度内Pl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弱视重度组 在第一、二环内的mfVEP的Pl潜伏期延长,两者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 第3章结果 表15达到基本治愈后远视性弱视重度组经过不同治疗期后六个离心度 mfVEP的P。波潜伏期(ms)相比较(舅±J) 刚达到基本治愈 继续治疗一个 Pl 继续治疗六个月 P6 正常对照组 Po 刚达到基本治愈 Pl 继续治疗六个月 P6 正常对照组 月 (注:P。为继续弱视治疗一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6为继续弱视治疗 六个月后的mfVEP与刚刚达到基本治愈时的检验的P值,Po为继续弱视治疗六个月后的mfVEP与正常 对照组检验的P值) 3.4mf\/EP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N,_P,振幅反应密度及P1潜伏期对比 3.4.1刚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N.一P,振 幅反应密度和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6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上下半侧视网膜 mfVEPNI-Pl振幅反应密度(nV/de酽)和P.波潜伏期(ms)对比(i±s) 19 第3章结果 (注:P为弱视组的n'lfVEP与正常对照组检验时的P值) 3.4.2刚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NI-P,振 幅反应密度和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7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正常对照组上下半侧视网膜 mfVEPNI.Pl振幅反应密度(nv/de醇)和P。波潜伏期(ms)对比(牙±s) (注:P为弱视组的mfVEP与正常对照组检验时的P值) 3.4.3刚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N.-p,振 幅反应密度和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8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与正常对照组上下半侧视网膜 mfVEPNI.Pl振幅反应密度(nv/de配)和P。波潜伏期对比(i±J) (注:P为弱视组的mfVEP与正常对照组检验时的P值) 3.5mfvEP的鼻颞侧视网膜的N,_P,振幅反应密度及P,潜伏期对比 第3章结果 3.5.1刚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鼻颞侧视网膜的N.一P.振幅 反应密度和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19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与正常对照组鼻颢侧视网膜 mfVEF'N1.PI振幅反应密度(nV/de醇)和P.波潜伏期(ms)对比(i±J) (注:P为弱视组的mfVEP与正常对照组检验时的P值) 3.5.2刚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鼻颞侧视网膜的N广P,振幅 反应密度和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20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中度组与正常对照组鼻颞侧视网膜 mfVEF)Nl-Pl振幅反应密度(nv/de醇)和Pi波潜伏期(ms)对比(冤±s) (注:P为弱视组的1TIfVEP与正常对照组检验时的P值) 3.5.3刚刚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鼻颞侧视网膜的N广P.振幅 反应密度和P.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第3章结果 表21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重度组与正常对照组鼻颞侧视网膜 mfVEPNI.Pl振幅反应密度和P1波潜伏期对比(夏±s) (注:P为弱视组的mfVEP与正常对照组检验时的P值) 第4章讨论 第4章讨论 屈光不正是导致儿童弱视的常见原因,由于儿童眼球发育的生理性特点, 远视引起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占儿童弱视中的大多数,有文献统计儿童因远视导 致的弱视占屈光不正性弱视的83.5%t41。远视性弱视是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出 生至3岁)及敏感期(6岁以前),没有给予正确的验光配镜,视网膜上的物像 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大脑中枢长期接受模糊刺激,久之便形成弱视,这种弱视 多为双侧性,没有双眼融合障碍,不引起黄斑深度抑制,是弱视治疗效果最好 的一种【51。 视力是评定视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弱视诊断、疗效判断的重要依据。 但视力是用心理物理学方法检测到的最小可分辨视角,需要受测者来进行判断, 其检测结果很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当受测者为儿童时。因而视 力不能作为评定弱视治疗效果的唯一标准。 视觉诱发电位可以反映自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到视皮质之间的视路状态和视 传导功能,并可以根据波形个成分的起源判断病变的层次及程度,是一种具有 客观性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已在弱视的诊断、发病机制、判断疗效等多方面 广泛应用。早在1952年Burian[6J就发现弱视眼的闪光VEP的振幅低于正常人。 Yinon等【7】和Kubova等【8】使用图形VEP检测弱视儿童,都发现弱视眼的P100波 振幅下降、潜伏期延长。李慧玲等【9】研究证实,弱视眼经过治疗后Ploo波潜伏 期缩短,振幅升高,并随着治疗延长接近正常眼;VEP可作为弱视患者疗效的 客观评价指标,还可以用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李少敏等【loJ对弱视儿童非弱 视眼的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分析后发现,当弱视患者经过治疗后视力恢复到 正常,但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图形VEP异常,临床视力检查结果与图形VEP 检测结果存在差异。DAtta—Ht¨】等对进行遮盖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的患者进行视 觉诱发电位检查发现,尽管其临床视力正常或明显提高,但视觉诱发电位潜伏 期无明显缩短。因此单独以临床视力作为评价弱视治疗效果的标准时不客观的。 陈雪艺【12】等和邢咏新【13】等对弱视治愈的儿童行视觉诱发电位研究分析发现,弱 视治愈的儿童视力恢复正常,但视皮层的功能仅部分恢复;并认为视觉诱发电 位可作为判断弱视治愈的标准之一,可对视功能的恢复程度进行评估。 第4章讨论 人们在研究弱视发病机制时,通常根据感受野的不同而把视觉系统分为X、 Y、W三个细胞系统,在视觉传导通路上也就存在与三个细胞系统相对应的三 种神经纤维。通过屈光介质而被视锥、视杆细胞接受的视觉信息,经相对应的 三种神经纤维平行地传输到外侧膝状体和上丘的中转细胞后,又分别传入视皮 质的17区、18区、19区。目前认为X细胞分布于视网膜中心部,偏中心急剧 减少,其主要功能是分析空间频率、形态、方位及深度等信息,具有高空间分 辨力;Y细胞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周边部分,其主要功能为分析视觉因素运动, 方位上的视觉信息,具有较好的时间分辨力;W细胞在视网膜上位于周边,随 偏心度增大而增多,与控制眼球运动有关。视网膜中央黄斑部的视锥细胞接受 精细图像刺激,传递给X细胞,通过X细胞神经纤维经外侧膝状体中转后再投 射到视皮质17区;视网膜周边部分的视杆细胞接受粗轮廓图像刺激后,产生的 视觉信息由Y细胞神经纤维传递经上丘中转后再投射至视皮质18斟14】。 在弱视发病机制研究中主要有两种学说:“中枢发生说”和“外周发生说”。 中枢发生说认为: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视觉信息传入的减少,致使视皮质双眼性 的神经发育障碍,视功能延迟发育而发生弱视,视皮质是弱视受累的主要部位。 外周发生说则认为:弱视是视网膜X型神经节细胞未接受到足够的视觉刺激所 致。因X型神经节细胞位于视网膜中央部,具有高空间分辨力,而高分辨力是 视功能的基础。如果中央部视网膜成像不清,就会使得视网膜中央部X型细胞 无法得到足够的视觉刺激,进而导致视觉传导传导通路中的X型细胞发育障碍 及功能丧失,而导致弱视发生【l4。。 前人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已证实,弱视眼的图形VEP中P。波振幅低 于正常视力眼,其潜伏期较正常视力眼延长,并随着弱视程度有关。因弱视眼 接受传入冲动减少,使得接受其传入冲动的视皮质中枢细胞数目较少,必然使 得参与兴奋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导致其电生理活动减弱,所以在视皮质中枢 的整合电生理反应强度相应减弱,表现在VEP上为振幅降低,弱视发病的 主要部位在视皮质中枢n引。这与本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弱视发病的主要是因 为多种原因导致儿童接受的视觉信息传入减少,使得接受其视觉信息传入的视 皮质中枢发育障碍引起的,而X型神经节细胞的发育障碍和部分功能丧失会影 响视觉传导通路的信息传递,但在弱视发病原因中不是主要的。 胡晓鹏【l6】等与龙时先【17J等研究发现,正常人的mfVEP振幅反应密度随者 离心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这种现象与视网膜细胞分布有关,视锥细胞及神经节 24 第4章讨论 细胞在中央部密度最大,而在周边部迅速下降。满晓飞【18】等和张荻【19】等对儿童 弱视眼进行mⅣEP检测发现,弱视眼的mⅣEP振幅反应密度下降,潜伏期延 长,弱视程度与振幅反应密度、潜伏期之间存在相关性,振幅反应密度、潜伏 期的改变在中央视野区显著,而在周边部无差异,表明弱视患者中央部的损害 重于周边部,从而提示儿童弱视眼在视网膜中央部分视功能下降显著。 本研究观察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达到基本治愈的远视性弱视轻度组 的mfVEP的N1.Pl振幅反应密度及Pl波的潜伏期在六个离心度
/
本文档为【远视性弱视基本治愈后的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