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学语言设计

2013-04-12 17页 doc 76KB 8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003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学语言设计  第一节 教学语言技能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关于教学语言,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激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孟子也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可见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方式,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尤为重要。教学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课堂既有空间...
教学语言设计
  第一节 教学语言技能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语言技能 关于教学语言,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就有过精辟的论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激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孟子也曾说:“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孟子·尽心下》)。可见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则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行为方式,对于教师职业来说尤为重要。教学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历史使命、履行神圣职责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课堂既有空间的确定性,又有时间和对象的确定性,它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稳定清晰,在整个课堂的语言活动中,始终能积极、轻松、有序地表达,能“声声入耳,句句达心”。教师的教学口语要紧紧地围绕课程教学展开,不旁驰侧骛,不拖沓累赘。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结果的成败。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优秀的教师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些教育学家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融播音员的清晰、相声大师的幽默、评书演员的流利、故事大王的激情于一体。当然,这是教学语言的理想境界,不可能要求每一个教师都达到,但肯定是每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终生所追求的境界。尽管随着科技进步,科技媒体语言愈来愈显重要,但是课堂教学有声语言具有的情感特质仍然是无法被替代的。 教学语言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准确,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地反映教学内容,教师依据课程和教材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学语言活动,向学生传授知识,沟通情感,教师用语的语法、修辞、逻辑都必须经过推敲、斟酌而定。教师在课堂中正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能。对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兴趣以及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语言不仅要求科学性,还要求学科性;不仅要求明确性,还要求启发性;甚至不仅要求语言本身的教育性,还要求言行一致性等。 二、教学语言技能的作用 教学语言技能结合其他教学技能所能实现的教学功能是广泛的。在这里我们仅就教学语言的最基本特征谈其功能。 1.传递物理知识信息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通过教学语言引导学生观察所研究的对象或现象最本质的方面,科学地、清楚地、有效地传递物理学知识信息。教学中大量活动需要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交流来实现,教师使用规范的、准确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教学语言水平与教学效果是直接相关的。有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相关”,教师的讲解如果含糊不清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成绩。所以准确、清晰地传递知识信息是教学语言的基本功能,也是对教学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 2.组织课堂教学 使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可以明确学生思维的指向,集中学生注意力;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用激发强化的语言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稳定课堂纪律;用发自肺腑的教学语言可以实现师生的情感交流。总之,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可以恰当而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轻重缓急或者布置问题来指引学生注意。例如:当有的学生注意不够集中时,教师就说:“我看见张三同学精神特别集中,眼睛一直看着老师,他一定能把功课学好。”或者说:“老师这有一道难题,比一比看谁能做得又对又快。”这些语言都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 3.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语言,促进学生情感迁移,培养学生热爱物理学的情感。教师要善于锤炼教学语言,富有趣味性、幽默性、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面,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4.发挥语言表达的示范带头作用 中学教育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阶段,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教会学生用规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完整简练的物理学术语说明概念,解释原理。教师的教学语言对于中学生是最具体而直观的示范,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国物理学高考2005年关于“牛的有角和无角”遗传推理题以及2006年关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分析判断实验设计题,考查的其中一个能力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两题的得分率都十分低,考后分析认为其中不能准确语言表达是一重要原因。 教师语言的逻辑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很难想象一个语言条理不清,罗罗嗦嗦的教师,能培养出语言流畅,表达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学生。 具有较高教学语言技能水平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从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到自己灵活地表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加强教学语言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教学语言的示范性,是十分必要的。 5.实现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传递知识信息的同时,必然伴随有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语调、节奏、语气的变化,或舒缓平稳,或慷慨激昂,或清新闲谈,或委婉动人,或欢快昂扬、或庄严郑重……凡此种种,均可有效地表达教师的情感、情绪,影响着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师生间的心理联系,又反过来影响知识信息交流的效率。 著名教师于漪说:“教师的语言要深于传情。语言不是无情物,情是教育的根。教师的语言更是应该包含深情。带着感情教,满怀深情说,所教的课、所说的道理就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从而心心相印。” 四、教学语言技能的组成要素 (一)语音和吐字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多种有意义音节信号的组合而构成的语言,才使得内部信息能以声音的形式发出和传递,才能使得表达信息的符号——语言能以声音的形式发出传递和被感知。在课堂教学中,对语音的基本要求是要规范,即用普通话语音来讲话,讲话含混不清,多数是没有掌握说普通话要领的缘故。 讲话要语音清晰,吐字清楚、坚实、完整。有人形容吐字不清是“嘴里含个热饺子”,含糊不清,还常有尾音不清晰或者被吞掉,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都使人听不清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发音器官在发相应的字音时不到位。音节是由唇、齿、颚、舌的不同动作产生的。有些所谓“大舌头”的人并非舌头大,而是发不出卷舌音。唇是字音的出口,对控制吐字的质量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发音时唇向前突出,会使字音包在口中,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如果适当把唇收拢使唇齿相依,声音就会明朗许多。为使声音集中,还必须加强唇的收撮力,如果唇的收撮力弱,就容易使声音发散,不清晰。因此,唇在控制普通话的吐字发音中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我们要注意,唇、齿、舌在发音中是一个整体,这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完成准确、清晰发音的任务。只要认识到发音问题对学生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注意每一个音节的发音部位,有意识地矫正,并且经常练习,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在语音清晰,吐字清楚的基础上,再力求音色清脆、悦耳、圆润、流畅。 另外,还应十分注意物理学常用字的准确读音,许多物理学常用字的读音不同于习惯发音,如萎蔫(niān)不能读成萎蔫(yàn),两栖(qī)动物不能读成两栖(xī)动物,蜕(tuì)皮不能读成蜕(tuō)皮,桡(ráo)骨不能读成桡(náo)骨,臀(tún)部不能读成臀(diàn)部,桧(guì)柏不能读成桧(kuài)柏。物理教师应对易读错的字勤查字典,千万不能想当然,在教学中读错字是不应该的,有损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威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音量和语速 语音有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音量是指语言的音强,它由发声时的能量大小来决定。教学口语必须有合理的音强,才能使学生听得真切、清楚。 音量要适宜。音量过大,教室回音较大,衰减较小,高于65分贝,讲话本身就可能成为噪音,干扰学生思维。音量也不宜过小,低于45分贝就成了微语,学生听得很吃力而且不清楚,无法刺激学生保持注意。一般上课的音量,应在45分贝到65分贝之间,新教师往往习惯于小声说话,初上讲台,应经过一定训练,掌握好音量。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语言的音量可以控制在这样一种程度:使最后一排学生听清楚,又不使第一排学生感到震耳。 教学时,讲话声音的底气要足,就是通过肺部的运动产生足够的发音动力,使声音有足够的底气和动力。少气无力,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学习气氛懈怠,缺乏生气和活力。教学时应注意克服语尾弱化、虚化,最后一个字的字音消失,或者说长的句子时不能连贯和完整的毛病。有时,教师故意低声讲述,以调动学生的听觉注意力,但要做到低而不虚,沉而不浊,有内在的声音力度。 音量要有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和师生交流情感变化的需要,就要善于变化音量、音高和音长。音量的变化又称为“控嗓”,是教师进行语言调控的常规手段,用以显示教师教学语言的层次感和声音的错落美感。 语言的速度是指讲话的快慢。人们听话的能力有一定的承受量,超负载则听不清楚,教师语速快慢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教学语言是一门专门的工作语言,不应该用日常习惯的语言速度去讲课,而必须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的制约。讲话的速度以平均每分钟多少字为适度呢?中央台播音员的语速为每分钟350字左右,中学课堂口语的速度要慢些,以每分钟180至250字为宜,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学生听课效果。 一般地说,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时,讲话速度可以快一些,声调可以低一些;学生思维疲劳、注意力分散时,讲话速度可以慢一些、语调可以高一些。 (三)语气和节奏 语气指语句中的声音强弱、虚实的变化,用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情感。例如,“坐下”一词,用不同的语气可以表示温和亲切、命令、生气、厌烦等不同的情感。前苏联的彼得罗夫斯基在他主编的《普通心理学》中说:“说话者在自己的语言中应当反映出各种不同等级的肯定语气、各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甚至是同一个‘没有’这个词的发音,可能有不少于90种不同的语凋,从其中每一种不同的语调中我们的交谈者便获得某种附加信息。”教师应当掌握“不同等级”的语气、语调变化,使传达的教学信息更生动、更丰富,以此表达语言文字之外的附加信息。 语气修饰的训练,应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和师生交流中有哪些情感需要,分析教学内容中哪些部分需要有疑惑感,哪些部分有郑重感、兴奋感、紧迫感等等,这样才能使语气修饰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感需要。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真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哗众取宠、自吹自擂的语言情感;有伤学生自尊心的讽刺挖苦、揭短、定论等不尊重的情感;哄骗虚假的语言情感都是教学中所讳忌的。教学语言的形式美只有通过教师个人的思想修养,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教学口语的节奏,指教师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中,其语速的快慢,语音的强弱变化而形成的语流态势,它与教学内容表述的需要以及教师的情感流露密切相关。节奏与语速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语速是讲话的平均速度,并不意味着讲话中的每个字所占的时间一样长。有的字音长一些,有的字音短一些,句中、句间还有长短不一的停顿。这些由音的长短和停顿的长短所构成的快慢变化,伴随相应的语音强弱、力度的大小和句子长短的有规律变化,就产生了口语的节奏变化。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听课的疲劳和紧张,提高听课效率。所以,物理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教学口语的节奏变化,加强口语的动感,使之充满活力。 (四)语调 语调是指讲话时,声音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的变化。从所表达的内容出发,运用高低变化、自然合度的语调,可以加强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美国耶鲁大学的卡 鲁博士经实验发现,用低沉、稳健的语调讲授,比用那种高亢、热情、煽动性的语调,更让学生记得牢。有调查资料表明:教师用高亢型语调讲课的班级,学生容易出现烦躁、厌倦的情绪,作业平均正确率为68%;在语调抑制型教师的班级,学生很快表现出精神冷漠,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平均正确率为59.4%;在语调平缓型教师的班级,学生表情平淡迟钝,作业平均正确率为81.1%;而在语调交换型教师的班级,学生精神亢奋,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作业平均正确率达到98%。尽管这种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和确证,但语调和教学语言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很明显的。 (五)词汇和语法 教师应具备有较丰富的物理词汇量,熟练物理概念、原理中应用到的词汇,并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词的要求是:规范、准确、丰富。教学中还应注意用词的通俗化、口语化,但通俗化、口语化并不等于庸俗化。 语法是用词造句的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口语只有符合这种语法规则,学生才能听懂,违反这些规则就无法进行交流。与语法相关的还有逻辑性,即在组织一段语言时,思路要顺畅,要合乎逻辑规律,合乎语法、合乎逻辑语言才能连贯。   第二节 教学语言的设计   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通常是讲授物理学基本概念,介绍学科内容有关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启发学生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思考、分析有关问题。在教学语言的设计上要强调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同时要具有严密性和逻辑性。因为物理学毕竟属于理科范围,教学中承担着培养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任务。一节物理课的教学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导入新课、讲述新知、课堂提问、本节、课堂训练等五个环节。备课时,精心设计好每一段教学语言,使得新课导入新颖、过渡自然、新知讲授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提问富有启发性,小结具有精练性,课堂训练具有针对性。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设计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言的设计 导言在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造成学生的“悬念”,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最终达到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的目的。如果每一节课,教师都用“上节课我们讲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开头,课堂气氛一定很呆滞,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假如,教师以一个谜语、一段故事、一句成语、一幅画、标本、模型和实物或是精心设计的问题开头,就能很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关于导言设计的内容详见第六章导入技能。 二、新知讲授的设计 有人说,物理学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物理学概念、原理、实验的教学。物理学名词、术语多而且难记,教师在教学中对科学概念的叙述和分析,要简明、透切、并富有条理性。同时要科学、准确地使用物理学名词和术语,恰当地处理好通俗性和科学性的关系。例如酶的概念,应指明来源——活细胞产生的;作用——催化反应进行,加快反应速度;性质——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在核糖体合成)。对学科内容和生命现象及规律的描述,要具体、生动和富有启发性。如描述“微物理”时,首先要指出它们是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必须借助放大镜和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微小物理。然后启发性地问:哪里有微物理呢?(空气、泥土、水,无处不在),进而阐明微物理虽然个体微小,种类却很多,是一个“大家庭”(生动的譬喻),再进一步详细地介绍细菌、放线菌、霉菌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知识。对于一些相似的、易于混淆的名词、术语,要注意准确地解释和区别,如“脂类”和“类脂”、“肌体”和“机体”、“极体”和“极核”、“胚囊”和“囊胚”、“呼吸作用”和“呼吸运动”、“应激性”和“适应性”等等,把它们混淆了,就会犯科学性的错误。有时,教师适当地联系当地的俗称或习惯叫法来解释某一物理或生命现象,也是未尝不可的,但要处理好通俗性和科学性的关系,在打比方、作比喻时,一定要在课前作缜密细致的考虑,千万不可信口开河,信手拈来。 通过列举数字来讲解物理学基础知识,可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概括的知识有具体的理解,从而克服简单的知识罗列。同时这种方法还能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血液”教学中,列举有关细胞的数字:在男人1立方毫米的血液里,约有500万个红细胞。一个体重55千克的人,约有血液4400毫升,红细胞总数可达22万亿个,如果将它们排列起来长达17万千米,约可绕地球4圈,要是把它一个个挨着铺开,其面积可达3000平方米,相当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在“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的教学中,列举以下数字:在安静时,成年人心脏平均每分钟收缩约75次,每次收缩输出血约为70毫升,每分钟输出血约5250毫升。这样,一个健康人的心脏在24小时内所做的功,可以把32吨重的物体升高约0.33米等等。通过列举这些数字,在保持科学性的基础上做到了生动有趣,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深奥为浅显,化生疏为熟悉。 三、课堂提问的设计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同时要注意题目不要太大,要能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应当有一个难度梯度,问题应当紧扣教学内容,不要离题。此外,还要注意有选择地提问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提问。关于提问设计的内容详见第四章提问技能。 四、章节小结的设计 小结是教师针对一章或一节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归类、整理和总结,语言表达要精练、准确,才能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小结语往往是一些结论性的语言或对某一生命规律的总结,因此教师在做小结前一定要反复思考,精心编写好小结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小结语又称课堂教学结尾语、断课语,指教师讲完一部分内容或课堂结束时所说的话,成功的小结语会留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一堂好课,不仅要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和环环相扣的讲授,还要有精致的结尾语。 运用小结语要注意的问题:(1)忌拖沓。结尾语如果小题大作,啰嗦、杂乱,用语不简洁、不明确,必然让学生感到厌烦,影响教学效果。(2)忌仓促。临下课时慌里慌张的讲几句,草率收场,不能起到小结巩固强化的作用。(3)忌平淡。一是结尾语语调平淡,没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二是结尾语总是一个模式,例如:“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应当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语境的需要,变换结尾语,除前面介绍的以外,还有点睛式、引伸式、含蓄式、检验式,等等。有的结尾如撞钟,戛然而止;有的结尾含蓄委婉,课虽尽而意无穷。总之,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需要,设计结尾语。成功的结尾语,是教学口语艺术中的精品。 五、过渡语言的设计 过渡语又称课堂衔接语、转换语等。指教学中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大问题到另一个大问题之间的过渡用语。巧妙的过渡语可以起到自然勾连、上下贯通、逻辑深化的作用。过渡语也是引路语,提示和引导学生从一个方面的学习顺利地通向下一个方面的学习。过渡语也是粘连语,它可以把一节课的内容衔接成一个整体,给学生以层次感、系统感。过渡语言贵在自然、恰切、简洁,使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同时注意艺术性和趣味性,让学生的思路能够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而不至于感到突兀、费解。 过渡语的设计,有以下几种办法:(1)顺流式:指上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铺垫。如:“好。我们了解了根从土壤里吸收水分用的是渗透的方式。可是,植物根除了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外,植物生活还需要什么物质呢?”用设问句的方式,引出“矿质代谢”这一命题的讲述。(2)提示式:指出上下环节或问题之间关系的过渡语。如:“好。上面讲的这一切如果都成立的话,那么下面这种说法也能成立吗?”(3)悬念式:运用前面问题推导的结果,制造一种悬念效应,巧妙引出下文的过渡语。如:“同学们听到我讲的这些以后,一定感到很奇怪,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放在这儿,一会儿就会明白的。下边,我们先搞清这样一个问题……” 六、评价语的设计 教师的评价语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明确的指导性、启迪性和激励性。教师的评价语是学生了解自己学习情况的一面镜子,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步,能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能激励学生学习,增强自信心。但是教师的评价语是一把双刃剑,评价得好,可以激励学生,评价不好却可能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和积极性,压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应该正确使用评价语。 课堂中教师常用的评价语方式有: (一)表扬和鼓励 表扬是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学习困难生更需要表扬,因为表扬可以使他们找回自信。不同年龄的学生对表扬的需求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需要教师更具体地指出他们的长处,并指出努力的方向。教师的表扬用语要尽可能多样化和具体化。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毫不吝啬表扬的语言,本不为过,可是表扬的次数多了,甚至连学生照着书来念答案,也大力表扬,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假相,老师的表扬不值“钱”,得来不费气力的东西,学生是不会珍惜的,而且有些学生会把这种表扬看成是对他们水平的低估,甚至误以为是嘲讽。 引用表扬是一种间接的表扬方式。在陈述答案或总结问题时,教师如能引用学生的回答,则比教师直接表扬的效果更好,如:“正像刚才李敏说的一样,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这种表扬方式会使受表扬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认可感,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有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教师表扬时采用“引用”策略。 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或不会回答问题时,教师应适当鼓励和帮助,并给予暗示,切不可冷言相对,说一些挫伤学生自尊心的话语。 (二)批评语 1.批语要客观公正,有针对性,就事论事,不要随便扩张。 批评语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 2.批评语要平等和气,尽可能委婉、含蓄。 批评学生时,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示都是要不得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考虑环境条件,时间、场合,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的学生着想,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某某同学,可以点事不点名,表明批评是对事不对人,这样既成全了被批评学生的面子,也起到教育其本人,同时教育大家的作用。教师满怀爱心,满怀理解,用平等和气的态度点明学生的错误,真情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 3.批评语要用词得当,言语由衷。 明智的教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对自己所说出的评语当一回事,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肺腑之言,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期待他受评语的影响而有所改进。教师批评学生表达了教师关切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有责任且乐意帮助学生去解决。积极有益的批评就是促使师生双方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携手合作。 4.批评语要侧重引导,灵活转化。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批评时要说明该做的事,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用积极的态度思考批评的问题。学生犯了错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后悔,这时教师不须批评,而应给予关心和体贴,给予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了错误,通过教育有了正确的反应,接受教师的指点并积极付诸于行动,改掉了错误的行为习惯,这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赞许,恰当地给予表扬,批评转化为表扬,达到了批评的最佳效果。 教师在工作中过多地使用批评容易造成学生消极悲观,为了避免无谓消极的批评,发挥批评的积极教育作用,少运用且善于运用批评才是上策。 总之,设计的教学语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亲切、得体,并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经常看到因为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可能一辈子都会记住,对其发展非常不利。所以教师不仅是传授给学生书本知识,还应当注意与学生通过语言进行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节 教学语言技能的运用   一、运用教学语言技能的技巧 掌握物理教学语言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运用。物理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因此,合理发掘和运用教学语言艺术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好教师的重要标准。 (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形象 教师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简单的道理由浅入深地阐述或剖析物理科学中的深奥问题。如讲述“新陈代谢”的概念时,可以先谈人的“吃喝拉撒”,让学生初步了解“新”与“陈”的区别、“代谢”的含义,再具体阐明新陈代谢不仅包括物理与外界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同时也包括物理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以“人吃鸡蛋”为例加以解释:鸡的蛋白质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后,在人体细胞内转变为人体蛋白质,同时把鸡蛋白质中的能量贮存在人体蛋白质中;人体细胞内的一部分蛋白质可能又被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给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代谢废物(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被排出体外。由此可见,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把外界的物质——鸡蛋,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人体蛋白质)和异化作用(把自身的组成物质——人体蛋白质,转变成废物——尿素、二氧化碳和水等,并排出体外),同时进行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二)运用生动、准确、形象的比拟和比喻 只有形象、生动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生动风趣的语言,形象贴切的比拟和比喻往往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为了使学生对课本内容具有鲜明的印象,在讲物理与环境相适应时,采用比拟讲述。保护色——“我不在这里”;警戒色——“我在这里,但不要碰我”;拟态——“我不在这里,我是××”。运用比拟讲解,既能使课本内容表达得形象、新鲜,又能使学生的思想产生跳跃性,还能丰富学生的能力。 形象贴切的比喻使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性的知识表达一般都是比较抽象、枯燥,显得深奥难懂。为使学生感到浅显明了,通俗易懂,教师在讲述的时候,可以使用比喻的手法化深为浅。 又如,把氨基酸的缩合反应喻为小朋友手拉手;把转运RNA喻为搬运工和翻译官;把DNA的空间结构喻为富有艺术性的旋转楼梯;把“♀”喻古代女子用的铜镜,把“♂”喻为古代男人打仗用的盾牌“○”和长矛“↑”;把遗传图解中的“□”和“〇”所代表的男女诙谐地解释为男子汉血气方刚、女子多半温柔可爱等等。 再如,小结“光合作用”的概念时,把“叶绿体”比喻成“有机物的合成工厂”,要求学生回答:“该厂的车间、机器、原料、产品、动力分别是什么?光合作用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这样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幽默风趣的口诀、谚语 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丰富的知识,减轻学习负担,激发学习兴趣。一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把枯燥、复杂、难记的知识变为简单易记,而且还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使记忆保持得更长久些。 用简短的口诀,总结物理学规律,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如:DNA分子中四种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可以编成一个顺口溜描述为“上尖对下尖(A配T),驼背对驼背(G配C);嘌呤配嘧啶,绝对不错位。”这四句顺口溜一出口,常令学生哄堂大笑,而且对“A—T,G—C”这个碱基配对原则记忆特深。 又如:讲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及其特点时,可概括性的用五句顺口溜分别描述各期的特点: 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质状; 前期:二消(核膜、核仁消失)二现(染色体、纺锤体出现)一散乱(染色体散乱地排列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赤道板上着丝点(每个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纺锤体中央);染色体形(态)数(目)最明显(指出是观察的最佳时期);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板(细胞)壁形成后分裂(分为两个子细胞)。 这样一来,短短的五句顺口溜(不含括号内的解释文字)就把有丝分裂各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特点高度地概括,而且朗朗上口,易懂易记。 再如:将遗传病特点总结为“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伴Ⅹ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伴Ⅹ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显性或隐性):“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尽”。 物理学不乏生产和生活中的谚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让学生讨论,使知识变成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植物的蒸腾作用”时,设计以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①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树木的水为什么可以从根部到达枝叶呢?②“大树底下好乘凉”,这句话给了哪些物理学道理?通过在情景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和探究欲望,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让诗意与物理科学理论有机融合 运用熟知的名诗绝句,揭示其中蕴涵的物理知识,寓教于乐,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满圆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唐代脍炙人口的名句,从物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挖掘以下物理学原理: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应激性。 2.“红杏出墙”一方面为了多争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为墙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反映了物理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并影响环境的特性。 3.红杏伸出墙外,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物理具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特性。 4.“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物理具有遗传的特性。 5.“红杏出墙”反映的以上各物理特性从本质上讲,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体现出来的。相似的例子还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采得百花成蜜时,不知辛苦为谁甜”等。 教师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之一,从中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动笔写,也要动口讲一讲,练一练,语言才能清晰、准确、生动、流畅,有节奏、有条理且不失幽默、风趣、诙谐。教师的语言设计尤如文学作品的创作,平时要善于积累,把突发的灵感和他人的经验记下,多积累,常改进,多讲多练,必然会水到渠成,成为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二、如何提高教学语言技能 1.多阅读书籍 要提高教学语言技能,教师必须经常加强学习,博览群书,积累词汇,丰富教学语言,不仅广泛阅读物理书籍,还要留心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并随时记录,做到知识渊博。 2.深入备课,钻研教材,实现脱稿教学 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必须了如指掌,融会贯通,做到心中有书。这样,课堂语言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讲起来才能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教师还要将教案和讲稿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学得脱稿讲课的本领。要做到脱稿讲课,一方面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真正理解和熟练把握讲授内容,使其真正成为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即化为自然得体的内部语言;另一方面,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提高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应用思维和组织言语的能力。 3.熟悉、了解学生的语言体验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包括爱好兴趣,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从而确定所授内容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内部语言转化为适宜的外部语言,并不断实践、总结、改造和提高。 4.反复实践,不断提高 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刻苦的锻炼和反复实践。多读多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练。普通话不过关的,要在说普通话上下功夫;语调、语速把握不准的,要在抑扬顿挫上多斟酌;至于口头吐字不大利索的,则要下苦功夫练习。 三、运用教学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 教学语言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的共同性质外,还显示出与其它语言的明显区别,有它自身的特征。教学语言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还是在思想工作中,即在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应该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最完善的语言去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是对教师语言的总要求。因此,作为教师,比其它任何职业的工作者都要严肃认真,使自己的语言尽美尽善,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教师职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语言的基本特征。 对于物理课堂来说,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教师应认真对待、反复琢磨。一般来说,新教师应当在充分备课,撰写出课堂教案的基础上,再反复推敲教学语言的表达方式,写出课堂教学讲稿。然后经过几次试讲,便可以大幅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的表达应注意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教育性 教师走上讲台,就担起教书与育人的两大重任。古人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学语言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其首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教育性。教师的职业决定了其一言一行都在对学生施加着影响和作用。因此,物理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注意语言的教育作用。 1.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的道德面貌对学生的教育中,其力量是巨大的,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率先垂范是为人师表的重要表现,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人民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方能为人师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提出教师必须有崇高的品质,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首先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无私无畏、诚实勇敢。作为教师借以完成现实职责的主要手段的教师语言,当然也始终贯穿着教育性。教师在开口与学生讲话时,一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教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重任,语言本身要健康、文明、进步,禁绝粗俗、低级、反动。有些教师为了逗乐,爱用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土话俚语,或讲些庸俗的笑料,带些粗鄙的口头禅,这是应当反对的。还有些教师爱在学生面前大发牢骚,甚至语言抨击时政,伤及风化,误导学生。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违背了教育性原则。 2.语言表达要辩证,防止绝对化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世界上的事物种类繁多、千变万化,在讲解它们的共性和规律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许多特殊和例外,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说:“玉米种子的结构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代表”,就会把没有胚乳的单子叶种子排斥在外;说:“细菌以异养方式进行营养”,就会把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排斥在细菌之外;说“生长素在低浓度下促进细胞生长,而在高浓度下抑制细胞生长”,就不如说:“生长素在低浓度下促进细胞生长,而在过高浓度下抑制细胞生长”,这样就更加确切和全面。 3.语言要能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注意到应用语言引导、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 (二)物理学科性 教学语言所传递的是某个学科的教学信息,必须运用本学科的专门用语。每一学科都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素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理论、范畴系列,并通过它们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来揭示客观规律。 各学科的特有概念、范畴,从语言的角度来说,就是专业术语。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物理学科专业知识,必须使用物理学科的专业术语。新教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针对教学内容一直试图使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解释,其结果往往表达得不伦不类。在应用学科性语言教学应时注意做到: 1.回归教学内容,正确地使用名词术语,切不可想当然 例如,“血液循环”中有关动脉、静脉、动脉血、静脉血等术语的运用。教材中指出:“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动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形成的富含氧气、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是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形成的缺少氧气、颜色暗红的血”。因此,就不能讲在动脉里流动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动的是静脉血。再如,关于生态系统的概念,有老师这样讲解:“在某一个地方,所有物理和非物理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就叫做生态系统”,其实这样的讲解是缺乏严密性的,正确的概念应回归课本:“在一定的区域,物理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处理好俗语与学科术语的关系 有时为了使讲解生动有趣,需要采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仍然应该是合适的,不失学科性的语言。物理教学语言的学科性,体现在教师要用物理学的名词术语进行教学,不能“特创”,不能“随意”,不要滥用习惯用语、口头禅来替代物理科学的名词、概念、原理,例如,我们平时习惯于把皮肤浅层的静脉叫青筋,把鸟类的喙说成是嘴等等,这些概念都是错的。因此,教师一些平时习惯的说法要慎重,不但不能用于教学中,而且在课堂上要有意纠正。 (三)物理科学性 物理教学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必须真实、确切。所谓确切,就是要求上课用严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来表达概念,叙述原理。科学的语言表达是使教学内容科学准确的重要保证。表现在一方面用词必须准确,另一方面,讲一段话必须合乎事物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逻辑性,不能含糊笼统,更不可胡言乱语。例如,讲“细胞是一切物理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咋一听似乎正确,细一想,难道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属于物理了吗? 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表达教学内容的科学。例如,说“哺乳动物都是胎生哺乳的”,显然把话说绝了,不够科学,但如果说“哺乳动物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用肺呼吸的”,却又把话说的太留有余地,也是不够科学的。在应用物理科学性语言教学应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专业术语等用语准确 概念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的概念较多。科学地、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尤为重要。例如,呆小症、侏儒症和先天愚型,原生质和原生质层,肾上腺素和肾上腺激素,突触和突触小体,染色体组和染色组型,应区分辨明,不能混为一谈[①]。 用词不准确,词语搭配不恰当,语言就会失去准确性。例如,有的教师说:“只要同学们稍微深思一下,就会明白它的含义。”这句话就是状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因为“稍微”和“深思”是矛盾的,如果把“深思”改成“想”就准确了。 2.具有辩证性,合乎物理专业逻辑 逻辑性要求是指教师的语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并起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这就是说任何学科都得运用思维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研究对象,运用一般的或特定的逻辑方法。 将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的生命现象和美妙绝伦、复杂有序的生命活动规律呈现出来,口语表达不仅要符合客观,还必须符合辩证逻辑思维规律。用语不可绝对化,否则就失真。例如,“甲状腺的功能主要是受下丘脑和垂体的调节,促甲状腺激素是调节甲状腺分泌的主要激素。”;“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里,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里”;“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等。 因果不可倒置,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不能混乱,否则会犯逻辑思维错误。例如,只能说“向光性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不能说:“植物为了获得阳光,所以它向光生长。” 3.可以做些比喻,但物理学观点必须严格把握 课堂教学是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比喻的使用必须恰当,观点必须正确,在物理学上尤其不应有拟人观、目的论等错误观点。教学与科普讲座是不同的,在科普讲座中除了语言要通俗易懂外,还运用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植物、动物及一些非生命予以人格比。例如,在讲血液中白细胞的作用时,把白细胞比作保卫祖国的卫士,当敌人入侵时,白细胞纷纷渗过毛细血管壁而进到组织液中去消灭入侵的细菌,真好比是当年“父送子、妻送郎、人人参军上战场……”但在教学中运用这样的比喻是不适宜的。又如在物理教学中,讲“家兔是为了能够消化草类食物而具有很长的盲肠”,“长颈鹿为了吃到更高的树叶,所以脖子越来越长了”等目的论都是不对的。 (四)简明性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是由教学活动的特定环境和表达方式所决定的。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规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语言表达必须简明扼要。若语言不简明,一方面会给学生吸收教学信息带来极大困难,而且转瞬即逝,冗长的语句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另一方面也养成了学生听课的一种坏习惯,即只有教师再三重复的内容才是需要掌握和认真学习的,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在应用简明性语言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养成言简意赅的好习惯。有人说新老师都很简明扼要,可是教了几年书后,越变越罗嗦了,这主要是缘于一种习惯的养成。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老师会发现,如果老师只说一遍,学生不以为然,只有老师三番五次再三强调的事情,学生才会注意。可是在社会上这对学生很不利,学生无法判断哪些法律法规是重要的,因为社会不会像老师们那样再三强调。因此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化繁为简、简洁明了,切不可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进行无休止的重复。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讲解物理学原理、概念,语言越是罗嗦,越是讲不清、道不明。 第二,简明性的同时也是教学启发性的应用。罗嗦重复的语言必霸占学生很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导致学生思维处于抑制、接受状态,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其实教师的话少了,学生的思维就多了。教师应该善于在简单的语言表达中透露出对学生无时不刻的鼓励和启发,切记不要把所有的问题讲完,讲透,留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学生会越学越快乐。 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既要准确、简练,又要条理分明、思路清晰,有一定的逻辑性,努力做到简明精练、干净利索、中心突出、逻辑分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又能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五)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的语言能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使之在主动自觉的基础上,积极地进行独立思考,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的语言是否具有启发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看其语言是否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是否对学生产生了激励作用。启发性有三重意义,启发学生对学习目的意义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分析、对比、归纳、演绎;启发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如提出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生动的语言描述;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制造”两难矛盾等。应用最多的应该是提出疑问,“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但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启发式教学语言就是师生问答,于是问题越多就越能启发学生。固然,启发式离不开问答,关键是提出的问题能引导、诱导学生,自觉地开动脑筋,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思维活动。所以启发式是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性基础上,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寻求解决的办法就无所谓启发性。 (六)艺术性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应该是个广泛的意义,要做到艺术性地表达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教育性、科学性、学科性、简明性、启发性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应有情感性、形象性、幽默性等。例如,有时需要教师应用清新优美的语言,饱含激情,能打动人;有时需要幽默、机智的语言,妙趣横生,能感染人;有时需要教师列举大量真实数据,如数家珍,能说服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热爱学生的心,才会有艺术的语言,才能给人予启迪,给人予力量,使学生在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下受到教育。   (二)微格教学的基本程序 1. 确定训练目标 明确通过训练要使学生了解每一项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并掌握各个技能的执行程序和实施要求。通过多次实践、评价、修改,使技能趋于完善。并通过综合训练,形成课堂教学能力。 2. 学习和研究教学技能 在进行微格教学实践前,应先组织学生对各项教学技能的有关理论、方法、程序、实施要求进行学习研究,以便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践打下基础。 3. 观摩有关教学技能的示范材料 通过播放反映某项教学技能的示范性录音、录像资料,或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例实录,使学生对教学技能的事实、观念、过程、操作程序有形象化的了解,使学习者获得不同风格的教学技能模仿的样板,使训练目标和要求更加具体化。 4. 编写微格教学教案 编写教案是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实现训练目标的保证。它能使被训练者更规范、有效地掌握教学技能。教案的具体内容通常包括:教学目标、时间分配、教师教学活动行为、设想的学生学习行为、应用的主要教学技能等。 5. 角色扮演—微型课堂教学实践 首先要组成微型课堂。微型课堂由被训练者 ( 扮演教师角色 ) 、被训练的同学 ( 扮演学生角色 ) 、指导老师、评价人员 ( 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担任 ) 和操作摄像设备的工作人员组成。在微型课堂上被训练者进行一段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一两项教学技能,时间一般为 10 分钟左右。在上微型课之前,指导老师要做一简短说明,让被训练者明确所训练的技能、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 6. 声像记录 在实践过程中,利用视听设备对被训练者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记录,以便能及时准确地反馈。通过视听设备可将微型教学实践的实况同时传送到另一教室,以便供其他同学观看,并由指导老师作实时同步的评述分析,以提高对教学技能的认识。 7. 重播录像,自我分析 实践活动完成后要重放录像,让被训练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对照并找出不足。被训练者看过自己的实践录像后,首先要进行自我分析,检查实践过程是否按教学设计进行,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8. 讨论评价,修改教案 指导老师、评价人员、学生角色都要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实践过程,有不同看法时可重放录像,帮助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微型教学的评价应以总结优点为主,使被训练者建立自信心,也要提出不足和努力方向,以便改进。最后评价人员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填写评价单,给出具体结果。 9. 再实践 经过评价,已经达到基本要求的可进入下一技能的学习,实践新的教学技能。未达到要求的则需要进行教学计划,准备再实践。
/
本文档为【教学语言设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