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2013-04-06 3页 doc 48KB 74阅读

用户头像

is_918770

暂无简介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政府就确立了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针,形成了“大陆政策”。 1869年,木户孝允首倡“征韩论”。 1871年,日本通过《中日修好条约》、《中日通商章程》,取得了与中国平等的权利。但它并不满足于现状,妄图通过对中国一战以提高国际地位,进入强国之列。在经济方面也事先预见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企图形成排他性经济圈。 1890年,山县有朋的“利益线”理论,把朝鲜和中国的满蒙地区列入日本的利益线。其后,日本不但提出来对朝鲜和中国的扩张的策略,还积极...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政府就确立了用武力征服世界的方针,形成了“大陆政策”。 1869年,木户孝允首倡“征韩论”。 1871年,日本通过《中日修好条约》、《中日通商章程》,取得了与中国平等的权利。但它并不满足于现状,妄图通过对中国一战以提高国际地位,进入强国之列。在经济方面也事先预见海外市场的重要性,企图形成排他性经济圈。 1890年,山县有朋的“利益线”理论,把朝鲜和中国的满蒙地区列入日本的利益线。其后,日本不但提出来对朝鲜和中国的扩张的策略,还积极扩军备战。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的有利条件。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日本侵台后,奕就认识到日本的威胁。为防范日本,清政府大建海军,北洋水师成为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海军,即使欧美列强也放缓了侵略脚步。但由于统治者的腐败,海军经费难以保证,北洋海军在技术和装备方面渐渐落后于日本的海军。李鸿章当时的外交策略是“以夷制夷”,在防御方面准备较差。 4.中日在朝鲜的冲突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亦派兵入朝。起义平息后,日本继续增兵并攻占朝鲜王宫,建立傀儡政府。一系列准备后,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挑起战争。 8-1 中日政府同时宣战,甲午战争开始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面对日本的猖狂态势,清政府内部分成了主站、主和两种意见。但主持清政府外交的北洋大臣力主对日避战求和。7月,李的外交调停努力相继失败。日本反而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取得了西方列强的默认或支持。 2.战争的三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 ,1894.7.25—9.17。 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丰岛海战拉来序幕,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这时在清廷内部,以光绪帝为首的主战派占上风。慈禧太后六十岁,盼望从速结束战争以免耽误她大办庆典,因此倾向和议,但迫于清议,一时尚不敢公然主和。 ⑴平壤战役:中日双方陆军首次大规模作战。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进行。 大同江南岸:马玉崑,日军死伤惨重 宣武门外:左宝贵,中炮牺牲,被日军攻陷 城西南:叶志超,畏敌逃遁,渡鸭绿江回国,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⑵黄海战役:中日双方海军在黄海相遇,遂展开决战。北洋舰队沉四、逃二、伤二,只余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奋战,并重创日旗舰松岛。(邓世昌) * 此役北洋水师虽损失较大,但并未完全战败。然而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日本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 第二阶段,1894.9.17—11.20。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 随着清军节节败退,在清廷内部,主和派已占上风,大肆进行投降活动。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重要的根据地,从此北洋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1894.11.22—4.17。 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 ⑴辽东之战:持续的时间很长,历时5个月,中经鸭绿江之战、金旅之战、辽阳东路之战、辽阳南路与规复海城之战、田庄台大战。最终,辽东半岛被日本占领。 ⑵威海卫之战:1895-1-20,日军占领荣城,北洋海军守港待援。25日,日军分兵两路进攻。2-17,北洋舰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清政府的议和活动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4-6中旬,李鸿章曾请俄、英驻华公使出面调停,但英国此时正想拉拢日本制衡俄国,无下文。 1894-9,清廷谋议和,重新起用奕,欧洲各国均持观望态度,无果 清廷重新起用李鸿章,认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1895-4-17,《马关条约》的签订 2. 主要内容 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二.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 三.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四.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 五.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还准在内地设栈寄存。 此外条约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3. 对中外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③巨额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崩溃,列强进一步从政治、财政上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国人民的负担进一步加重。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4.三国干涉还辽 条约中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沙俄得知后立即联合法、德两国对日本施加压力,日本屈服,但向中国索赔3000万两。日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1904年日俄战争的爆发。 PAGE 3
/
本文档为【甲午中日战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