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脊髓灰质炎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

脊髓灰质炎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

2013-03-11 5页 doc 37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496516

暂无简介

举报
脊髓灰质炎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脊髓灰质炎(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了解蚌埠市1991-2007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防控)针对性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对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1991-1995年共报告脊灰16例,1995年以后无脊灰病例发生; 1991-200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2007年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分别为:0.15/10万、0.04‰、0.12/10万;乙型肝炎(乙肝)年均发病率为...
脊髓灰质炎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
脊髓灰质炎(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 转载自中国科技信息网 了解蚌埠市1991-2007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防控)针对性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对脊灰等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疾病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1991-1995年共报告脊灰16例,1995年以后无脊灰病例发生; 1991-2007年无白喉病例报告,2007年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脑炎(乙脑)发病率分别为:0.15/10万、0.04‰、0.12/10万;乙型肝炎(乙肝)年均发病率为75.56/10万,2002年后5岁以下儿童发病明显减少,占0.34%;结核病年均发病率41.75/10万;2000年以后麻疹发病率波动在1.07/10万~23.10/10万,2000年前发病高峰年龄组为5~9岁,2000年后高峰年龄组为0~4岁;1991-1998年流脑病例主要为15岁以下人群,占72.53% ,1998年后,大年龄组(10~19岁)发病增加112.70%,30岁以上成人发病增加62.49%;乙肝、麻疹、流脑城市和农村发病率分别为:105.2/10万和67.01/10万(1991-2007年)、8.80/10万和5.73/10万(2001-2007年)、0.79/10万和0.16/10万(1999-2007年)。结论 目前乙肝、麻疹、流脑等疫苗针对性疾病出现发病年龄变化、农村发病较高等新的流行特征,应在加强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科学、最有效的。1982年实施免疫后,疫苗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乙肝、结核病、麻疹、流脑等传染病仍还有较高的发病率。为探讨如何进一步防控或消除疫苗针对性疾病,找出新时期针对性措施,对蚌埠市1991-2007年疫苗相关传染病疫情发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蚌埠市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疫情资料和市统计局人口资料等。 1.2 分析方法 对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乙肝、结核病、乙脑、流脑等疫苗针对性疾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动态分析。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2 结果 2.1 脊灰发病情况 1991-1995年共报告发病16例(9.27/10万),其中1991年13例(发病率:0.43/10万)、1992年2例(发病率:0.07/10万)、1994年1例(发病率:0.03/10万);15例为0-3岁婴幼儿,占93.57%(15/16),1例为9岁儿童;病例均分布在农村。1995年以后无脊灰病例发生。 2.2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发病情况 19912007年百日咳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0.56/10万,1998年后发病率维持在0.3/10万以下,2007年为0.15/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占78.41%(236/301);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5.34%(287/301)。1991-2007年无白喉病例发生。1996-2007年(1995年以前破伤风监测资料缺失),共发生新生儿破伤风病例15例,年发病波动在1~3例之间,2007年新生儿发病率0.04‰(2/47062);主要为农村新生儿,占73.33%(11/15)。 2.3 麻疹发病情况 1991-2000年麻疹发病呈下降趋势,2000年后疫情回升(1)。 1991-2000年高峰年龄组为5~9岁,2001-2007年高峰年龄组为0~4岁(表2)。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占77.40%(3103/4009);1991-2000年农村地区发病(年均发病率8.34/10万)高于城市(年均发病率5.22/10万);2001-2007年城市(年均发病率8.80/10万)高于农村(年均发病率5.73/10万),见表3。               2.4 乙肝发病情况 1991-2007年年均发病率为75.56/10万,呈逐年增高趋势;2005年最高,发病率为102.77/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占67.36%(28751/ 42687)。城市发病率为105.20/10万,农村67.01/10万。20岁以上人群占73.35%。2002-12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 10岁以下儿童构成比显著减少,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仅占0.34%,(表4)。 2.5 结核病 1995年以前资料缺失。1996-2007年,年均发病率41.75/10万,发病呈逐年增高趋势,2006年最高,发病率为92.32/10万,2007年略有下降,为85.44/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占70.53%(12106/17164)。30岁以上人群占79.49%(13643/17164)。 2.6 乙脑发病情况 1991-1996年发生乙脑流行,1992年为高峰年,发病率15.42/10万。1996年以后大幅度下降,维持在较低水平。2002-2007年发病率波动在0.12/10万~0.37/10万,2007年发病最低,为0.12/10万(表5)。病例主要发生在农村,占92.58%(1335/1442)。0~4岁年龄组发病最高(占69.70%),20~24岁成人发病最低(占0.34%)。10岁以下儿童占93.07%(1342/1442)(表6)。 2.7 流脑 1991-1998年发生流行,1994年达到高峰(发病率为1.06/10万)后逐年下降,流行间期为8年。2002年起疫情再次回升,至2005年达到发病高峰,发病率为1/10万(表7)。1998年前病例农村占80.28%(114/142);1998年后城市占58.82%(表8)。1991-1998年发病最低和最高年龄组分别为25~29岁和0~4岁;1999-2007年发病最低和最高年龄组分别为20~29岁和10~14岁。1998年以后大年龄组(10~19岁)发病增加112.70%,30岁以上成人发病增加62.49%,(表9)。 3 讨论 1991-2007年,蚌埠市9种主要疫苗针对性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防控效果明显。但乙肝、结核病发病持续增高,麻疹、流脑疫情波动较大,并出现新的流行特征。因此,在做好常规防控的基础上,应关注流行动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 我国在《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不包括输入病例),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的目标。目前,麻疹发病出现0~4岁、15岁以上发病增多,30岁以上成人发病显著增加,城市发病强度大于农村的新特征。以及小于8月龄儿童发病占12%较大比例,麻疹年龄分布表现为双向转移现象【1】。分析原因:①疫苗接种使自然感染率下降,婴儿获得性母传抗体在8月龄前提前消失;②我国于80年代初正式实施计划免疫,以前的工作薄弱使许多现在的孕妇没有得到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人工免疫。③城市人口密集,作为10岁以下儿童高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更加易于传播。因此建议,①在现行免疫程序下,需要加强及时接种工作,尽可能提高及时接种率。同时,是否将麻疹疫苗(MV)接种初免月龄提前?值得进一步探讨。②免疫空白和免疫失败人群的积累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2】。尽快开展10岁或15岁以下人群疫苗强化免疫,并针对15岁以上、尤其是30岁以上发病增加的特征,高度关注成人麻疹的防控。严格入学入托验证,对大中校和托幼机构学生及时补种疫苗。③近3年该市麻疹发病率波动在4.52/10万~23.10/10万。与此同时,<8月龄和成人麻疹发病增多、流动人口麻疹病例较多,给防控麻疹带来挑战,需要组织开展防控麻疹的应用行研究【3】。因此,应高度认识到实现消除麻疹任务的艰巨性,主动探讨针对性防控措施,当好政府参谋,采取多部门协作等综合措施十分必要。 1991年以来,乙肝发病持续增高,病例主要为农村青壮年。但是,2002年12月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后,出现15岁以下小年龄组发病构成减少;15岁以上,尤其是30岁以上大年龄组发病增加的新特征。此特征,同李言彬等报道基本一致【4】。认为是疫苗的普及接种,以及大年龄感染发病或因幼儿时期感染多年以后再发病的结果。不排除其他非感染因素引起30岁以上大年龄组发病增加的影响。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防控效果明显,形成15岁以下儿童发病构成减少,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明显减少(实行新生儿免费接种前后发病构成分别为4.66%、0.34%)。启示针对15岁以上大年龄组人群,组织开展疫苗接种的必要性。有资料表明,部分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对人群的HBV流行影响不大,不能降低人群的HBSAG携带率,表明普及免疫是预防乙肝的必行之路【5】。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农村青壮年乙肝防控,有必要有组织的加强成人乙肝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和开展15岁以下人群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针对城市乙肝发病强度大于农村,应及时关注下列问题:①尽管血液传播为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但城市人口密集,且随着经济发展,交流方式和频度更加广泛和频繁,应提高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传播乙肝的防控意识,探讨针对性措施;②城市居民患病就诊率高,医疗机构重复报告、监测系统敏感性等问题。中国CDC报道,病例的诊断错误、慢性病例重复报告和将HBsAg携带者作为病例报告,以及监测系统的敏感性提高,是导致中国乙肝发病上升的原因【6】。 1996年以来,结核病发病呈增高趋势,近年大幅度增加,主要为30岁以上人群(占79.49%)。因此做好新生儿卡介苗及时接种的同时,成人应是防控重点人群。由于目前无有效疫苗预防成人结核病,加强现症病人管理和治疗及防病知识宣传尤为重要。安徽省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外地务工人群中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治疗和管理以及耐药患者、药物异常反应患者和HIV/TB双重感染者的增加等是面临的新挑战【7】。 流脑疫情表现为城市发病强度大于农村,高发年龄组后移(由0~9岁占55.64%;变为10~19岁占53.92%),大年龄组发病增多的流行特征,同李军宏等报道[8]:中国流脑发病有向大年龄移位趋势;儿童发病构成下降,学生发病构成上升的结果基本一致。分析原因:①由于预防接种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和农村都有较高的疫苗接种率。而城市人口密集,更易于传播;②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的提高。原流脑疫苗为非计划免疫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保持了较高的有效接种率。自安徽2003年首次发现C群Nm以来,安徽省流脑流行菌群发生变迁,主要为C群[9]。调整免疫策略后,含C群流脑疫苗的逐步接种,使小年龄组儿童及时得到了有效接种,大年龄易感人群积累。因此,针对现时期流脑防控,应采取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10]。建议:①按现行免疫程序,在做好现行疫苗(A群、含C群)的基础和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及时开展0~19岁儿童含C群的疫苗查漏补种,消除免疫空白;②加强中小学校传染病防控,及时发现、报告、开展应急接种等工作。在无实验室诊断依据的情况下,选择的应急接种疫苗应为包含有C群菌株的疫苗。③加强针对性的预防防治知识宣传,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
本文档为【脊髓灰质炎疫苗针对性疾病流行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