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

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

2017-10-19 50页 doc 191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 骨的化学特征 1. 分有机质与无机质 2. 有机质:含骨胶原纤维+黏多糖蛋白(弹性,韧 性) 3. 无机质:含碱性磷酸钙(脆性) 4. 钙、磷的天然仓库 5. 脱钙骨和煅烧骨 胸骨角的描述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结合处微向前突,两侧平第2肋,向后平第4胸椎体下缘,可计数肋。 长,短骨包括 长骨:肱骨,桡骨,尺骨,掌骨,指骨,股骨,胫骨,腓骨 短骨:腕骨,跗骨(距骨,跟骨,足舟骨,3楔骨,骰骨) 图1-4 蝶骨的描述 蝶骨: 1. 于颅底中央,分蝶骨体、大翼、小...
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
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 骨的化学特征 1. 分有机质与无机质 2. 有机质:含骨胶原纤维+黏多糖蛋白(弹性,韧 性) 3. 无机质:含碱性磷酸钙(脆性) 4. 钙、磷的天然仓库 5. 脱钙骨和煅烧骨 胸骨角的描述 胸骨角:胸骨柄和胸骨体结合处微向前突,两侧平第2肋,向后平第4胸椎体下缘,可计数肋。 长,短骨包括 长骨:肱骨,桡骨,尺骨,掌骨,指骨,股骨,胫骨,腓骨 短骨:腕骨,跗骨(距骨,跟骨,足舟骨,3楔骨,骰骨) 图1-4 蝶骨的描述 蝶骨: 1. 于颅底中央,分蝶骨体、大翼、小翼、翼突四部分。 2. 蝶骨体:内含蝶窦,上有蝶鞍,蝶鞍中央为垂体窝。 3. 蝶骨大翼:体两侧发出,前内到后外,分别有圆孔,卵 圆孔,棘孔。 4. 圆孔——三叉神经第二支(上颌神经)卵圆孔——三叉 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棘孔——脑膜中动脉 5. 蝶骨小翼和体之间有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 6. 小翼大翼之间为眶上裂,通3,4,5,6对脑神经 颞骨的描述 1. 以外耳门为中心分三部:鳞部、鼓部、岩部。 2. 鳞部:颧突根下方的深窝是下颌窝,窝前突起为关节结 节。 3. 鼓部:下颌窝后方 4. 岩部:近颅中窝,中央有弓状隆起,外为鼓室盖,近尖 端有三叉神经压迹。后面中央为内耳门,通内耳道。下 面中央有颈动脉管外口,通颈动脉管,再通颈动脉管内 口。内口后是颈静脉窝。后有茎突和乳突,乳突中有乳 突小房、两者间有茎乳孔。 图1-25 翼腭窝的描述 翼腭窝:上颌骨体+蝶骨翼突+腭骨之间 外——————————颞下窝 内————蝶腭孔————鼻腔 前————眶下裂————眶 后————圆孔————颅中窝(借翼管通颅底外面) 下——移行于腭大管——腭大孔——口腔 鼻旁窦的开口 额窦————————中鼻道前部 筛窦————前中群 中鼻道;后群 上鼻道 蝶窦————————————蝶筛隐窝 上颌窦(最大)————————中鼻道 肱骨骨折之处 外科颈,肱骨下端与体交界处,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髋骨的描述 1. 左右髋骨和骶骨、尾骨共同构成骨盆 2. 组成:上髂(上2/5)前下耻(前下1/5)后下坐(后下 2/5) 3. 融合:3骨的体合为髋臼(接股骨头) 4. 耳状面(内侧)——————骶骨 5. 骶粗隆——韧带————骶骨 6. 髂结节——————于外侧 7. 髂粗隆——————于内侧 8. 髂窝——-————髂骨翼 9. 上——坐骨大切迹,下——坐骨小切迹 10. 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 11. 闭孔————耻骨支+坐骨支 12. 髋臼——月状面,无关节面——髋臼窝 [见书p29] 关节直接、间接连结包括 直接连结: 纤维连结(韧带、缝)(后者如颅骨冠状缝) 软骨连结(透明软骨连结,纤维软骨连结)(前者如骨的生长,后者如椎间盘) 骨性连结(干与骺的结合,骶椎之间的结合) 间接连接: 关节 1. 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腔,关节囊 2. 关节头,关节窝,关节面有关节软骨(透明软骨) 3. 关节囊:外为纤维层<负重大则厚>,内为滑膜层,可产 生滑液。 4. 关节腔内只有滑液 5. p35 关节的辅助结构自己看 6. 辅助结构:韧带,关节内软骨(关节盘【在膝关节可变 成半月板】,关节唇,滑膜襞,滑膜囊) 椎间盘 1. 连接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 2. 中央柔软有弹性胶状物质——髓核;周围多层纤维软骨 按同心圆排列——纤维环 3. 连接椎体,保护髓核,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4. 共23个,中胸部最薄,颈部较厚,腰部最厚。【颈腰活 动度大】 5. 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向后外脱出,突入椎管椎间孔, 压迫脊髓脊神经(椎间盘脱出症) 6个韧带的作用及位置 前纵韧带 1. 位置:椎体前 2. 枕骨大孔前缘——1/2骶椎 3. 防脊柱过度后伸、椎间盘向前脱出 后纵韧带 1. 椎体后 2. 2颈到骶管 3. 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黄韧带 1. 连相邻椎弓板的结构 2. 限制脊柱过度前屈和维持直立姿势 棘间韧带 1. 棘突之间 2. 限前屈 棘上韧带 1. 连胸腰骶棘突 2. 限前屈 3. 颈椎棘突尖后扩展成项韧带 4. 附于枕外隆凸,枕外嵴 含关节盘的关节 颞下颌关节,胸锁关节,桡尺远侧关节 肩关节、髋关节:囊内韧带 骨盆界线以及男女差异 界线:骶岬——骶骨侧部上缘——弓状线——耻骨梳——耻 骨结节——耻骨连合上缘 图2-22 膝关节(囊内韧带——交叉韧带) 1.组成:股骨下端+胫骨上段+髌骨(髌骨接股骨的髌面)囊 薄而松弛 2.髌韧带:股四头肌腱组成;髌骨下端——胫骨粗隆 3.腓侧副韧带:囊外韧带 4.胫侧副韧带:囊内韧带 3、4伸时紧张,屈时松弛 5.腘斜韧带:内向外,防过度前伸 6.囊内韧带:膝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髁间隆起前——股骨外侧髁内 防止股骨前移,伸膝紧张 后交叉韧带:髁间隆起后——股骨内侧髁外 防止股骨后移,屈膝紧张 内外侧髁之间有半月板 7.半月板:下平上凹,内C外O C板和胫侧副韧带直接相连 O板和腓侧副韧带隔腘肌腱 7. 关节囊大,成滑膜襞或滑膜囊——髌上囊,膝关节最大 的滑膜囊。 8. 髌下深囊(髌胫之间)、翼状襞 9. 膝关节——屈戌关节,主屈伸,半屈时可旋 10. 屈时半月板向后,伸时半月板向前,半屈旋转时半月板 一前一后 髋关节 1.组成:髋臼+股骨头 2.髋臼边缘有髋臼唇【纤维软骨】,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环形关节面,增大接触面积。股骨头关节面约为圆球面积的2/3,髋臼窝里有股骨头韧带和脂肪组织。 3.韧带: 囊外韧带: 髂股韧带【最坚韧】——限大腿过伸 耻股韧带———————限外展旋外 坐股韧带———————限旋内 囊内韧带: 股骨头韧带——————营养股骨头 2-24 踝关节的损伤 背屈时滑车前部(宽)进入关节窝,关节较稳定;跖屈时滑 车后部(窄)进入关节窝,此时踝关节可稍有外展内收,但关节不够稳定,?踝关节损伤多发生在跖屈情况。 在行走运动时,过度外翻或内翻容易损伤对侧的副韧带,而且外踝比内踝低,外侧副韧带更容易受损。 肌的形态 心肌、平滑肌都有横纹,称横纹肌,不易疲劳。 分类: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 长肌:肌束与肌长轴平行,收缩时肌明显缩短,产生大幅度运动,多位于四肢;可有多头一肌腹,称n头肌;肌腹被中间腱划分则称二腹肌;多肌腹连接而成,隔以腱划,如腹直肌。 短肌:小而短,有节段性,运动幅度较小,多见于躯干深层肌 阔肌:薄片状,多位于胸腹壁,有运动、保护内脏功能 轮匝肌:环形肌纤维,孔裂周围,收缩使孔裂闭合。 腱鞘的描述 腱鞘:包绕在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腕、踝、手指、足趾。 分纤维层和滑膜层。 纤维层——腱纤维鞘,为外层,是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性纤维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 滑膜层——腱滑膜鞘,于腱纤维鞘内,是滑膜构成的双层圆 筒形的鞘。分脏壁两层。脏层包绕肌腱,壁层紧贴腱纤维鞘内层。两层间有少量滑液,使肌腱在鞘内自由活动。手指运动长期快速,容易得腱鞘炎。腱滑膜鞘在骨面移行到肌腱双层滑膜部分,叫腱系膜,内有通向肌腱的血管。 4对咀嚼肌 胸锁乳突肌的作用 斜角肌间隙 重点肌肉的作用:斜方肌,背阔肌 图3-17 与呼吸有关的肌肉 半月板的运动 骨骼肌的描述 提睾肌的构成 腹股沟管的描述 肌腱袖 三角肌 三边孔 四边孔 由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肱骨外科颈组成 髂腰肌 股四头肌 缝匠肌 收肌腱裂孔 内行股动脉(前到内) 小腿的肌肉 可旋前旋后的肌肉 内脏 上下消化道: 线与分区 咽峡 恒乳牙 牙周组织 舌4种乳头 颏舌肌 唾液腺开口 咽分部 咽淋巴管(环,) 梨状隐窝 食管三窄 胃形态,位置 图4-19 十二指肠4部 十二指肠球,大乳头的位置 空回肠的比较 大肠特征 阑尾位置 直肠2弯 齿状线 图4-29 肝门(一,二) 肝外胆道 胆囊三角 胰分部,钩突 上下呼吸道 喉软骨包括 甲状软骨 环甲正中韧带 喉分部,狭窄 左右支气管作用 肺门 肺内部结构排列 胸膜 纵膈描述 肾位置,毗邻 三被膜 图6-7 三窄 桥下流水 膀胱三角 产生精子之处 男内外生殖器包括 精囊层次 阴茎海绵体 尿道特点 女内外生殖器组成 输卵管开口描述 子宫位置和韧带 子宫脱垂 经肛门可触摸到 会阴(广义) 撕裂(狭义) 盆膈裂孔 脉管动脉的描述 动脉: 1. 运血离心 2. 壁厚腔圆 3. 分大中小三种,最后移行为毛细血管 大动脉:弹性纤维多,弹性大 4. 心室射血——动脉扩张 心室舒张——动脉回缩,推血前进 5. 中小动脉(尤其为小动脉)平滑肌厚,可调管腔大小, 从而调局部血流量和血管阻力,维持、调节血压。 图10-4 腔室的流入流出道 右心室 流入流出道分隔:室上嵴 流入道(窦部) 入口:右房室口 特点:室壁有肉柱;前乳头肌根部有连接到室间隔的隔缘肉柱(内有传导系的右束支、普肯野纤维),可防止心室过度扩张 瓣膜:右房室口——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 三尖:前尖后尖隔侧尖 三连合【易有瓣膜粘连】:前内侧连合,后内侧连合,外侧连合 三群乳头肌: 前乳头肌(最大):连前尖后尖 后乳头肌:连后尖 隔侧乳头肌(最小):连前尖隔侧尖 三尖瓣复合体:瓣环+瓣+腱索+乳头肌 流出道(漏斗部【内】、动脉圆锥【外】) 特点:收缩时射血,所以内壁光滑无肉柱 出口:上端接肺动脉口,通肺动脉干 下界:室上嵴 前壁:右心室前壁 内侧壁:室间隔 肺动脉口周缘:3个肺动脉瓣环——3肺动脉瓣——半月瓣小结(心室收缩时射血冲开,舒张时袋状瓣膜闭合) 左心室 分隔:二尖瓣前尖 左心室流入道(窦部) 【左心室左下较大区域】 入口:左房室口 左房室口——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二尖瓣环:比三尖瓣环略小 二尖瓣:分前尖后尖 乳头肌:分前、后乳头肌(左心室乳头肌比右心室的更强大) 前乳头肌——前外侧连合 (小)后乳头肌——后内侧连合(对比右心室~) 二尖瓣复合体: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 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前庭)【左心室前内侧部分】 特点:光滑无肉柱 出口:主动脉口 主动脉口——3主动脉瓣环——3主动脉瓣【袋口向上】——半月瓣小结 主动脉瓣:左、右、后半月瓣 主动脉窦:瓣膜和主动脉壁之间形成的袋状缝隙(左右后三种)【左右主动脉窦有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 心室收缩——需要射血——房室瓣闭合——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被冲开 心室舒张——心房下血——房室瓣开放——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闭合 左右纤维三角 右纤维三角 1.二尖瓣环+三尖瓣环+主动脉后瓣环 2.于心中央,称中心纤维体 3.前连室间隔膜部,后发出托特洛腱 4.在右心房深面,止于下腔静脉前端 左纤维三角 1. 二尖瓣环+主动脉左瓣环(三角形) 2. 前连主动脉左瓣环,后发出纤维带与右纤维三角 共同构成二尖瓣环 窦房结 1. 心的正常起搏点 2. 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界沟上端心外膜下 3. 长梭型,长轴与界沟大致平行 4. 结中央:有窦房结动脉经过 心包三窦 包括心包横窦、心包斜窦、心包前下窦 心包横窦:升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和左心房前壁之间的间隙 若要阻断主动脉和肺动脉的血流需在此钳夹 心包斜窦:肺静脉(4)和下腔静脉以及心包后壁之间的间隙 心包前下窦:心包前面与膈之间的间隙 主动脉弓,小球 1. 升主动脉直接延续,始于右2胸肋关节,弓形向上,跨 左肺根,4胸下成胸主动脉 ,前有胸骨,后有气管食 管。 2. 弓壁内有压力感受器,感受血压。 3. 弓下方的动脉韧带处有2,3个主动脉小球,化学感受 器(CO2等等),调节呼吸。 4. 弓凸侧三分支,右向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 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到有胸锁关节后方分支,为右 锁骨下动脉和右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 1. 走形:右于头臂干,左于主动脉弓,均到胸锁关节后, 两侧上行,甲状软骨上缘分颈内外动脉。 2. 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一同裹于颈动脉鞘 中 3. 头面大出血止血:胸锁乳突肌前环状软骨平面,压向6 胸的颈动脉结节 4. 分叉处重要结构: 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颈内动脉初的膨大处,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血压升高,引起心跳减慢,血管扩张从而使血压降低) 颈动脉小球:颈总动脉分叉后方,化学感受器,感受CO2,O2,H+变化,改变呼吸。 颈外动脉分支 由上到下:上颌动脉,颞浅动脉,面动脉,舌动脉,甲状上动脉(最上面的两个分支在穿过了腮腺实质以后在下颌颈高度分出) 其他分支:枕动脉,耳后动脉,咽升动脉 1. 甲状上动脉:颈外动脉起始,到甲状腺上部、喉。 2. 舌动脉:到舌、舌下腺、腭扁桃体【平舌骨大角】 3. 面动脉:最终到口角、鼻外侧,到眼内眦称内眦动脉。 到下颌下腺、腭扁桃体、面部软组织。【止血】 4. 颞浅动脉:外耳门前,跨颧弓根,到腮腺、额,顶部软 组织。【止血】 5. 上颌动脉:到颞下窝,分布于硬脑膜、外耳道、中耳、 鼻腔、腭部、腭扁桃体、牙,牙龈、颊、咀嚼肌。 6. 其中到硬脑膜分支——脑膜中动脉,经过翼点,穿棘孔 通颅中窝,分前后两支到硬脑膜。颞部骨折,易有硬膜 外血肿。 椎动脉 始于锁骨下动脉,前斜角肌内侧发出,穿6到1颈横突孔,枕骨大孔入脑,最后汇合成基底动脉。 掌深、浅弓描述 掌浅弓: 1. 掌腱膜和屈指肌腱之间 2. 分小指尺掌侧动脉和3支指掌侧总动脉 3. 小指尺掌侧动脉——到小指尺侧 4. 指掌侧总动脉——2-5指的相对缘,各发出指掌侧固有 动脉【可压迫止血】 5. 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组成 掌深弓 1( 在屈指肌腱深面 2( 腕掌关节高度有3支掌心动脉,后接指掌侧总动脉。 3( 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弓组成 腹腔干 1. 总分支: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 2. 胃左动脉:左上到贲门,小网膜两层间沿胃小弯走, 和胃右动脉吻合,分支到食管腹段、贲门、胃小弯 附近的胃壁 3. 肝总动脉: 右前在十二指肠上缘入肝十二指肠韧带 分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2支给自己 1支胆囊动脉 1支胃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 4. 肝固有动脉: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中 肝门静脉前,胆总管左到肝门,分2支进入肝左右叶。 右支进肝门前发出胆囊动脉,穿胆囊三角到胆囊。 发出胃右动脉到幽门吻合胃左动脉,营养十二指肠上段,胃小弯附近的胃壁。 5. 胃十二指肠动脉: 十二指肠上后下降,有两分支 胃网膜右动脉:在大网膜两层之间,发出胃支和网膜支,到胃大弯和大网膜,和胃网膜左动脉相吻合。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胰头和十二指肠降部下降,分布到胰头和十二指肠。 6. 脾动脉: 分支:胰支,大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 7. 脾肾韧带到脾门,数支入脾。分出数胰支到胰体胰 尾,入脾门前发出几支胃短动脉到胃脾韧带到胃底。 发出大网膜左动脉和大网膜右动脉相吻合,到胃大 弯和大网膜,发出胃支网膜支。 肠系膜上下动脉 肠系膜上动脉 1. 发自腹腔干稍下方,进入小肠系膜根,往右髂窝方向走 2. 分支:胰十二指肠下动脉、空肠动脉、回肠动脉、回结肠 动脉、右结肠动脉、中结肠动脉 3. 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于胰头和十二指肠之间,与胰十二指 肠上动脉(来自肝总动脉的胃十二指肠动脉)相吻合 4. 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左侧发出,走在肠 系膜中。动脉分支交织成动脉弓,空肠有1-2级动脉弓, 回肠有3-5级动脉弓,最后一级动脉弓发出直支到肠壁。 5. 回结肠动脉:右侧发出的最下一条分支,分布到回肠末端、 盲肠、升结肠;并发出阑尾动脉到阑尾系膜游离缘。 6. 右结肠动脉:分升降两支分别和回结肠动脉与中结肠动脉 吻合。【到升结肠】 7. 中结肠动脉:在肠系膜中走,分左右两支分别和左右结肠 动脉相吻合。 肠系膜下动脉 1. 平3腰,往左行,进入乙状结肠系膜。分布到降结肠,乙 状结肠,直肠上段。 2. 分支: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3. 左结肠动脉:分升降两支营养降结肠,与中结肠动脉和乙 状结肠动脉吻合。 4. 乙状结肠动脉:行于乙状结肠系膜中,吻合左结肠动脉和 直肠上动脉。在此可形成动脉弓。 5. 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的直接延续,到3骶可分成两 支,在直肠上部两侧下行。和直肠下动脉(来自髂内动脉) 有吻合。 视器 大网膜 小网膜 腹前壁皱襞和陷凹 头臂静脉 1. 左右头臂静脉可合成上腔静脉(右侧1胸肋结合处后方), 于第3胸肋关节下缘入右心房前接纳奇静脉。 2. 又称无名静脉。 3. 属支: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椎静脉+胸廓内静脉+甲状腺 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方汇合);汇合处:静脉角,为胸导管(左)和右淋巴导管(右)注入静脉之处。 4. 颈内静脉: 颅内分支:到颅骨、脑膜、脑、视器、前庭蜗器。 颅外分支:面静脉、下颌后静脉、舌静脉、甲状腺上静脉、甲状腺中静脉 上至颈静脉孔接乙状窦,在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外侧下行,在胸锁关节后和锁骨下静脉合成头臂静脉。 是头颈部主要回血通道。 管壁薄,管腔常开放,利回流,损伤不易闭锁,有气体栓塞可能。 面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下颌后静脉的前支(下颌角下方)——面总静脉——颈内静脉 到海绵窦的途径: 内眦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 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眼下静脉——海绵窦 下颌后静脉: 静脉+上颌静脉汇合(腮腺内),于腮腺下端颞浅 分前后两支,收面侧部深层和颞部静脉血 前支:和面静脉汇合 后支:+耳后静脉+枕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 上颌静脉:(颞下窝翼内外肌之间,输送面深部血)翼静脉丛——上颌静脉—卵圆孔、破裂孔导血管——海绵窦;上颌静脉——面深静脉——面静脉 舌静脉、咽静脉、甲状腺上、中静脉(甲状腺下静脉是头臂静脉直接分支)均直接到颈内静脉本干。 颈外静脉: 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枕静脉 颈部最大的浅静脉 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颈内静脉注入头臂干) 接耳廓、枕部、颈前区前层静脉血。 锁骨下静脉 1. 接腋静脉(接前臂的静脉) 2. 主要属支有颈外静脉 3. 位置固定,可作静脉穿刺、长期置管输液 头臂静脉总结: 头臂静脉 1. 颈内静脉 面静脉(到海绵窦的途径X2) 下颌后静脉(颈外静脉=下颌后静脉后支+耳后静脉+枕静脉) 颞浅静脉 上颌静脉(翼静脉丛) 舌静脉 甲状腺上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 2. 锁骨下静脉 接腋静脉 颈外动脉 3. 胸廓内静脉 4. 椎静脉 5.甲状腺下静脉 上下肢浅静脉 上肢浅静脉 1. 最终汇入腋静脉 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2. 指背静脉网——手背静脉网—— 中静脉 3. 头静脉:手背静脉网桡侧——前臂桡侧——肘窝——肱二 头肌外侧沟——穿锁胸筋膜——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收 前臂桡侧血,可与贵要静脉相通(肘正中静脉) 4. 贵要静脉:手背静脉网尺侧——前臂尺侧——肘窝汇合肘 正中静脉——肱二头肌内侧沟——臂中点稍下——入肱 静脉——腋静脉;收前臂尺侧血 5. 肘正中静脉:多由头静脉发出,终于贵要静脉,接受前臂 正中静脉。 下肢浅静脉 分支:足背静脉弓、小隐静脉、大隐静脉 小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外踝后方——小腿后面正中——腓肠肌之间到腘窝——入腘静脉;收集足外侧+小腿后侧血 大隐静脉:足背静脉弓——内踝前方——小腿内侧——大腿内侧——大腿前面——隐静脉裂孔——入股静脉;分支有5:股内外侧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收足内侧、小腿内侧、大腿前内外、腹壁脐下、阴部的血。 危险三角 区域:两侧口角到鼻根 起因:面静脉于口角以上无瓣膜,化脓时易受细菌感染,行至海绵窦引发颅内感染。 肝门静脉 1(主要将吸收入体内的物质进行分解、合成、解毒和贮存。(功能性血管) 2(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2腰) 3(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在肝管、肝固有动脉后方分左右两支进入——肝血窦—+肝固有动脉—肝静脉。 4.分布:食管下端、胃、小肠、大肠、胆囊、胰、脾 5.主要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脾静脉 数条小静脉在脾门汇合——胰的后侧走行——与肠系膜上静脉成直角汇入肝门静脉 肠系膜上静脉 行于小肠系膜中 收集十二指肠到结肠左曲上的肠管、胰、部分胃。 肠系膜下静脉 与同名动脉伴行,入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或两者夹角。 收集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血液。 胃左静脉 收集食管下端、胃血,直接注入肝门静脉(而非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 在贲门处与食管静脉吻合,食管静脉吻合可注入到奇静脉或半奇静脉,从而与上腔静脉相交通。 胃右静脉 胃小弯处与胃左静脉相吻合 入肝门静脉前可收幽门前静脉(胃和十二指肠分界标志之一) 胆囊静脉 收胆囊壁的血 可直接入肝门静脉或其右支,或直接入肝 附脐静脉 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肝门静脉 门脉高压——脐周静脉曲张 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吻合部位 食管静脉直肠静脉脐周围静脊柱静脉丛 丛 丛 脉丛 肝门静脉 胃左静脉 肠系膜下附脐静脉 肠系膜上、下静脉 静脉 和脾静脉的小属 支 上下腔静上腔静脉下腔静脉上腔静脉上下腔静脉系的脉系 系的奇静的髂内静系的腹壁肋间后静脉、椎静 脉 脉 上静脉、脉和腰静脉 胸腹壁静 脉;下腔 静脉系的 腹壁下静 脉、腹壁 浅静脉 淋巴器官包括 淋巴结、扁桃体、脾、胸腺 胸导管 1( 淋巴系统最大的淋巴管道 2( 引流下肢、盆部、腹部、左半胸、左上肢、左头颈, 约占全身3/4 3( 长度:3,40cm,起始部——乳糜池 4( 乳糜池:左右腰干+肠干;于1腰前 5( 乳糜池(1腰)——穿主动脉裂孔——4~5胸转向左 上方——胸廓上口——胸导管壶腹——左静脉角 6( 胸导管壶腹处有锁骨下干、左颈干、左支气管纵膈 干的注入。 7( 胸导管入口处有一对发育良好的瓣膜,游离缘向静 脉,防止血液倒流。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名称 位置 结构 灰质 中枢部 胞体+树突(富含血 管) 皮质 脑表面 灰质 神经核 中枢部 神经元胞体聚集成 团或柱 白质 中枢部 神经纤维聚集的地 方 髓质 区别:白质的髓鞘含 脂类;髓质位于大小 脑皮质深层 纤维束 中枢部 神经纤维(起止、行 程、功能相似) 神经节 周围部 神经元胞体集中之 处;包括感觉神经节 和内脏运动神经节 神经 周围部 神经纤维 网状结构 中枢部 神经纤维交织成网 状 脊髓的外形 1. 行于椎管中,上经枕骨大孔续于延髓,末端变细称脊髓圆 锥。1腰下延为终丝(无神经组织),终丝于2骶以下被 硬脊膜包被,止于尾骨背面。全长42~45cm 2. 两膨大:颈膨大(C5---T1);腰骶膨大(L2---S3) 3. 表面的沟:前正中沟(深)、后正中沟(浅);前外侧沟, 后外侧沟 4. 脊髓节段: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附着于脊髓的范围,共 31个:8颈12胸5腰5骶1尾 C1——C4:同椎骨 C5——T4:上一椎骨 T5——T8:上二椎骨 T9——T12:上三椎骨 腰髓节:10——12胸椎 骶髓节:1腰 腰骶尾的神经前后根要先在蛛网膜下隙下行一段距离再出椎间孔,形成马尾。 5.脑脊液/打麻醉药物:腰3、4或腰4、5处的棘突进入蛛网膜下隙 脊髓的内部结构 1. 组成:H形的灰质+白质 2. 正中央——中央管 第四脑室——中央管——终室(脊髓圆锥) 内含脑脊液 中央管前后为灰质连合 3. 灰质——前角后角;前后角之间——中间带;胸髓及上 2~3节腰的中间带常发出侧角 4. 白质——前索(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后索(后正 中沟和后外侧沟);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白质前连 合(灰质前连合前方) 5. 后角基部外侧和白质之间,灰白质混合,称网状组织,颈 部脊髓最明显 6. I层 后角边缘核 ?层 胶状质 ?层 后角固有核 ?层 后角固有核 ?层 后角颈部 ?层 后角基底部 ?层 胸核 中间带(中间外侧核,中间内侧核) ?层 前角基部 ?层 前角运动神经元 ?层 中央管周围灰质 前角运动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直接引起关节运动);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张力) 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骨骼肌瘫痪并萎缩,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称弛缓性瘫痪。 长上行纤维束(感觉纤维传导束) 薄束、楔束:薄束(内)——T5以下,楔束(外)——T4以上,止于薄束核、楔束核。传身体同侧上、下半部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后束:经小脑下脚入小脑皮质,传同侧躯干下部和下肢的本体感觉。 脊髓小脑前束:经小脑上脚入小脑皮质,传同侧躯干上部和上肢的本体感觉 脊髓丘脑束:传痛温轻触觉(浅感觉),分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在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上升1~2节段后在对侧外侧索和前索上行。由内向外分别是颈,胸,腰,骶。 长下行传导束: 皮质脊髓束: 支配躯干、四肢的运动 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锥体——大部分交叉到对侧——交叉到对侧称皮质脊髓侧束——支配对侧上下肢肌的随意运动,从内到外分别是颈胸腰骶;不交叉到对 侧的称皮质脊髓前束——支配两侧躯干肌。(PS:如果是脊髓丘脑束则要上升1~2个节段) 损伤其中一侧皮质脊髓束,则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瘫痪,躯干肌不瘫痪。此时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增强,表现出病理反射,无明显肌萎缩——硬瘫 红核脊髓束:红核——交叉到对侧——下行,对肢体远端肌肉运动发挥重要作用(对支配屈肌的运动神经元有较强的兴奋作用。) 网状脊髓束:始于脑桥和延髓的网状结构,于同侧下行,控制躯干和肢体近端肌(红核——对侧肢体远端肌,网状——同侧肢体近端肌,前庭——身体平衡) 前庭脊髓束:始于前庭神经核,兴奋躯干肌和肢体的伸肌,维持身体平衡。 内侧纵束:始于两侧前庭神经核,协调眼球和头颈部运动。 顶盖脊髓束:始于上丘,交叉到对侧,完成视听反射。 浅反射 膝跳反射 屈曲反射包括 牵张反射 由传入、传出神经元组成,单突触反射 骨骼肌变长——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脊髓——兴奋α运动神经元——引起拉长的骨骼肌收缩 深反射检查:膝反射、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 人体安静状态下姿势的维持——γ-反射袢 下行纤维束——兴奋γ运动神经元——梭内肌纤维收缩——牵张反射——兴奋α运动神经元——梭外肌纤维收缩 屈曲反射 保护性反射活动,多突触反射,至少3个神经元参与 皮肤感受器——脊髓——中间神经元——α运动神经元——肌肉收缩(多见于皮肤收到伤害性刺激时) 图14-11 7类脑神经核 肌肉运动 躯体运动柱 由肌节演化而来的骨骼肌(眼外肌,舌肌) 包括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 于上丘平面——大脑脚出脑——支配除外直肌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和上睑提肌。 滑车神经核 于下丘平面——脑干背侧交叉——背侧出脑——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核 于面神经丘——桥延沟出脑——支配外直肌 舌下神经核 舌下神经三角深面——锥体和橄榄间出脑——支配所有舌 内外肌 特殊内脏运动柱 由腮弓演化而来的骨骼肌(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多用于呼吸消化) 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脑桥中部——加入到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 面神经核 脑桥中下部——延髓脑桥沟出脑——支配面肌、二腹肌后腹、茎突舌骨肌、颈阔肌、镫骨肌。 疑核 发出纤维加入到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到舌咽神经——支配茎突咽肌 到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食管上段的骨骼肌 到副神经——加入迷走神经,支配喉内肌、腭肌 副神经核 椎体交叉上5~6颈髓——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非意识性运动 一般内脏运动柱 头颈胸腰的平滑肌、腺体、心肌。(均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 包括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动眼神经副核(和动眼神经核共同构成动眼神经复合体) 上丘平面——加入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支配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可完成对光反射】 上泌涎核 加入面神经中——在两处地方换元 1. 在翼腭神经节换元支配泪腺 2. 在下颌下神经节换元支配舌下腺和下 颌下腺 下泌涎核 加入舌咽神经——在耳神经节换元——支配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 于迷走神经三角——加入迷走神经——橄榄背侧出脑——在靶器官的壁内神经元换元——支配颈胸腹大部分脏器 一般内脏感觉柱 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初级感觉。 特殊内脏感觉柱 味觉的初级感觉(另还有嗅觉) 属于孤束核(下端可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来自特殊内脏感觉(味觉嗅觉)——止于该核头部——到背侧丘脑——大脑皮质 来自一般内脏感觉——止于该核尾部 全身的感觉 特殊躯体感觉柱 听觉和平衡觉 包括蜗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 蜗神经核:包括蜗腹侧核和蜗背侧核,接受螺旋神经节传来的初级听觉纤维 前庭神经核:接受初级平衡觉纤维和来自小脑的纤维。 上部的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柱 头面的皮肤和口鼻腔黏膜 可接受少量来自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支 包括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在感觉柱最头端,支配咀嚼肌、面肌、牙的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 脑桥核向下延伸为脊束核,支配牙、口鼻腔黏膜、面部皮肤 小脑扁桃体,核团 小脑扁桃体 近枕骨大孔的外上方,小脑蚓两侧较膨出的半球称小脑扁桃体 发生颅内高压时(颅脑外伤、颅内肿瘤),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中,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核团 有4对 可接受小脑皮质的纤维或发出小脑的传出纤维 包括齿状核(最大)、栓状核、球状核、顶核(第四脑室上正中线两侧)。 其中球状核和栓状核合称中间核 顶核——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同侧近端肢运动和协调肌张力 中间核(球状核和栓状核)——红核脊髓束,皮质脊髓束——同侧远端肢运动和调节肌张力(上行时先在小脑上脚交叉到对侧,下行时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髓束再次交叉到对侧,?为同侧)【脊髓小脑】 齿状核 传入纤维——齿状核——小脑上脚交叉到对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侧束——交叉回同侧 确定运动的力量和方向,范围等等【大脑小脑】(精细运动) 间脑描述 1.在端脑和中脑之间,由胚胎时前脑泡发育而来 2.除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漏斗、垂体之外,其余部分都被端脑覆盖 3.分为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五部分。 4.是仅次于端脑的中枢高级部位。 5.间脑中间的狭窄部位是第三脑室 顶部——脉络丛(产生脑脊液) 底部——视交叉、灰结节、漏斗、乳头体 前界——终板 后界——以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两侧——背侧丘脑 PS: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 背侧丘脑 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内髓板 核:外侧核群——背腹两群 背群:背外侧核、后外侧核、丘脑枕 腹群: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 腹后核又分腹后外侧核、腹 后内侧核 正中核(第3脑室侧壁);板内核(内髓板中),丘脑网 状核(背侧丘脑外) 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正中核、板内核 投射到大脑皮质广泛区域,维持机体清醒状态 联络性核团 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背层 与大脑皮质联络区有往返纤维联系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前核、腹中间核、腹后核 小脑齿状核、纹状体、黑质——腹前核/腹中间核——大脑皮质运动区 腹后核——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区域 内侧丘系/脊髓丘系(四肢、躯干)——腹后外侧核 三叉丘系(头面)——腹后内侧核 上 下 底丘脑 上丘脑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脉络丛之上) 包括丘脑髓纹、缰三角、松果体 松果体:可分泌褪黑激素,抑制性腺、调节生物钟,16岁后钙化 丘脑髓纹:丘脑背侧和内侧之间的纵行纤维 隔核——丘脑髓纹——入缰三角——缰核——后屈束——脚间核 ?缰核是边缘系统和中脑间的中继核 底丘脑 中脑之间的移行区 间脑和 含底丘脑核,与纹状体、黑质、红核等纤维联系。 下丘脑 在背侧丘脑下方,借下丘脑沟和背侧丘脑为界 构成第三脑室侧壁的下半和底壁 前有视交叉、终板;下有漏斗、垂体,视交叉后是灰结节。?视交叉的后面是灰结节,灰结节的后面是乳头体。灰结节又可以向下移行为漏斗和垂体。 核团: 视交叉后外——视上核 视交叉上方——视交叉上核 乳头体深面——乳头体核 漏斗深面——漏斗核 第三脑室侧壁——室旁核 下丘脑的传入传出纤维 传入纤维:2种,前脑内侧束和穹窿 前脑内侧束 隔核和嗅球(端脑边缘区)——中脑被盖 穹窿 海马——乳头体核,是最大的传入纤维束 传导躯体和内脏信息 传出纤维:乳头丘脑束、乳头被盖束,下丘脑-脑干、脊髓纤维、背侧纵束,(下丘脑垂体束)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结节垂体束(垂体门脉系统) 乳头丘脑束:到背侧丘脑的前核群——大脑皮质扣带 乳头被盖束:到中脑被盖 下丘脑-脑干:室旁核到脑干的迷走神经背核和脊髓侧角 脊髓纤维 背侧纵束:室周灰质——中脑中央灰质和被盖 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起自视上核或室旁核——加压素和催产素——正中隆起或神经垂体 结节垂体束——漏斗核/下丘脑基底部——正中隆起的毛细血管(组成垂体门脉系统) 功能 神经内分泌中心 内脏活动的高级调节中枢 情绪活动的调节 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 端脑 分叶 沟回 中枢位置 端脑 概述 分左右半球,两侧半球由胼胝体相连,是脑最高级的部位,遮盖间脑和小脑 分皮质、髓质、基底核、侧脑室 每侧大脑半球有三个侧面——上外侧面、内侧面、底面 沟 大脑纵裂——分左右半脑,纵裂底为胼胝体 大脑横裂——分大小脑 外侧沟——最深,半球下面走向后上 中央沟——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走向前下,上可转至内侧面 顶枕沟——半球内侧面后部斜向后上转到外侧面 分叶 额顶颞枕岛 分界 额叶: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中央沟以后、顶枕沟以前 颞叶:外侧沟以下 枕叶:顶枕沟以后,前界为枕前切迹 岛叶:被额顶颞三叶掩盖的地方 沟与回 与中央沟相平行——中央前沟,中央后沟 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中央后回 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中央前回 在额叶与半球平行——额上沟,额下沟 额上沟和额下沟将额叶分为额上回、 额中回、额下回 在顶叶与半球平行——顶内沟 顶内沟将顶叶除中央后回以外的其 他顶叶部分隔成顶上小叶和顶下小 叶,其中顶下小叶包绕外侧沟部分称 缘上回,包颞上沟的部分称角回 与外侧沟相互平行——颞上沟、颞下沟 将颞叶分成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 其中颞上回可转入外侧沟底称颞横 回 半球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延伸到半球内侧面 胼胝体:中部呈前后方向的弓形纤维束 扣带回:在胼胝体沟和扣带沟之间 胼胝体沟可绕到胼胝体后向前延续为海马沟 胼胝体后下有弓形的距状沟 楔叶:距状沟和顶枕沟之间 舌回:在距状沟之下 脑底面 额叶靠内侧有:嗅神经——嗅球——嗅束——嗅三角 嗅三角与视束之间有前穿质(在脑底),其中有许多小血管通过 颞叶有与半球下缘平行的枕颞沟,枕颞沟内侧有与之平行的侧副沟,侧副沟内有海马旁回,海马旁回前端为钩,内侧为海马沟,海马沟上有窄条皮质,称齿状回(小脑中有齿状核),齿状回+海马(在侧脑室下角)=海马结构 边缘叶 组成: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齿状回 功能分区 额叶:运动、高级思维、语言 顶叶:味觉、感觉、语言 颞叶:听觉、学习记忆、语言 枕叶:视觉信息的整合 岛叶:内脏感觉 边缘叶:情绪、行为、内脏运动 朝向纸内的在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的为内囊前肢;方向向下的在豆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的是内囊后肢,两者之间为内囊膝部 纹状体 尾状核+豆状核 躯体运动的调节中枢 尾状核——延伸于侧脑室的下角、中央部、前角 豆状核——被2个白质板分隔——外称壳,内有外侧苍白球和内侧苍白球 旧纹状体——苍白球 其余部分——新纹状体 屏状核 屏状核和壳之间是外囊,屏状核和岛叶之间是最外囊 杏仁核 海马旁回钩深面,可接受嗅脑的纤维,调节情绪、内分泌、内脏运动。 图14-47 中枢分区 第一躯体运动区 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脚上头下面正立(PS:中央旁小叶的前部支配的是下肢) 交叉控制(控制对侧运动);但若为联合运动则受双侧支配 身体各部分投影的大小与该部分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有关而与该部位的大小无关 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第5层的巨型椎体细胞的轴突是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侧束)中最粗大的纤维,支配精细的随意运动 第一躯体感觉区 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的来自对侧半身体的痛温触压觉和位 置觉、运动觉。 特点同第一躯体运动核 视觉区 位于枕叶距状沟两侧的皮质中 接受来自外侧膝状体的视辐射纤维 因为在视交叉处已经交叉到对侧(同侧颞侧和对侧鼻侧), ?一侧视区受损可导致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听觉区 位于颞横回 接受内侧膝状体传导的双耳听觉信息 一侧听区受损,双侧听力受损,但不至于全聋 平衡觉区 中央后回下部头面部的地方 味觉区 中央后回下方的岛叶 嗅觉区 海马旁回钩附近(杏仁核) 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颞上回后部——损伤后为感觉性失语症(听不懂,理解不了别人的话,所以也不能正确回答别人的问题和正确说话) 运动性语言中枢 额下回后部——损伤后为运动性失语症(能发出声音,但不能说出连续的字词)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角回——损伤后为失读症(不能理解文字的含义) 书写中枢 额中回后部——损伤后为失写症 联络纤维 钩束——额 颞 上纵束——额 顶 颞 枕 下纵束——枕 颞 扣带——边缘叶 连接左右半球皮质的连合纤维 胼胝体 前连合 穹窿连合 脊神经分支 脊膜支、交通支、前支、后支 脊膜支 回到椎管中 交通支 脊神经——交感干:白交通支 交感干——脊神经:灰交通支 后支——混合性,分皮支和肌支,其中2颈的皮支粗大,称枕大神经;腰1~3的外侧支为臀上皮神经 前支——混合性,分4丛(见书) 五大丛损伤表现 颈丛(C1-C4) 膈神经——同侧半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窒息,受刺激时产生呃逆 臂丛(C5-T1) 支配胸上肢肌、上肢带肌、背浅部肌(斜方肌除外)、上肢 在锁骨中点的位置表浅,容易摸到 臂丛损伤时,可使肌肉不完全瘫痪或完全瘫痪,皮肤感觉局 部丧失 胸长神经——沿前锯肌表面下行,支配前锯肌和乳房——损伤使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 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肌、冈下肌、肩关节——损伤时冈上下肌无力、肩关节疼痛 胸背神经——后束——支配背阔肌 腋神经(肌支)——穿四边孔——支配小圆肌和三角肌 皮支——臂外侧上皮神经——肩部皮肤、手臂外侧区上部 手的皮支感觉 损伤时三角肌瘫痪,臂不能外展,且肩部失去圆隆的外观,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 肌皮神经(肌支)——穿喙肱肌——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肱肌(上肢前臂前群肌肉) 皮支——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肤 正中神经 由正中神经内外侧根合成——夹持腋动脉——后合成1神经干——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跨肱动脉——穿旋前圆肌——腕管 臂部无分支,肘部、前臂有肌支 分支 骨间前神经——骨间膜前面——支配所有屈肌和旋前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除外) 返支——进入鱼际——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拇短展、拇短屈、拇对掌) 指掌侧总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1、2蚓状肌、鱼际、掌心、桡侧三个半手指、中远节手指背面的皮肤 病变——猿手 尺神经 行程:内侧束发出 肱二头肌内侧沟 尺神经沟【穿尺侧腕屈肌】 屈肌支持带浅面 肌支: 尺侧腕屈肌 指深屈肌尺侧半 小鱼际肌 骨间肌 拇收肌 3、4蚓状肌 皮支: 手掌:小鱼际 小指 环指尺侧半指(正中神经已支配3个半手指) 手背 :尺侧半 小指 环指及 中指尺侧半 (不全,手背要加上中指侧尺侧半, 还有环指的全部,外加拇收肌) 桡神经 行程:后束发出 桡神经沟(伴肱深动脉) 肱桡肌肱肌间 浅支至手背 深支穿旋后肌 桡神经 肌支:上臂前臂伸肌 旋后肌 肱桡肌(前臂后群肌) 皮支:上臂前臂背面 手背桡侧 桡侧2个半手指近节指背面 手的皮神经分部:手掌正中3指半、 剩下尺神经1指半 手背桡尺各一半 、正中侵占三指半 臂丛根干束 臂丛(C5-T1)——5个神经根——合成三干(上2根合成上干,下2根合成下干,中间为中干)——变成3束(上干中干合成外侧束,下干合成内侧束,上下干合成后束) 胸神经平面 T2——胸骨角 T4 ——乳头 T6 ——剑突 T8 ——肋弓 T10——脐 T12——耻骨联合与脐之间 腰丛部分神经 股神经(支配大腿前群肌) 肌支:髂肌 耻骨肌 股四头肌 缝匠肌 皮支:大腿膝关节前面 最长的皮支——隐神经(不是肌支~~) 在收肌管下行,在膝关节到皮下,伴大隐静脉。支配髌下、 小腿内侧、足内侧缘 股神经损伤后坐位时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股四头肌萎缩, 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的感觉有障碍。 闭孔神经 行程:穿闭膜管出骨盆 前支:行长收肌、短收肌间 后支:行短收肌、大收肌间 肌支:大腿内收肌群 闭孔外肌 皮支:大腿内侧 骶 丛(全身最大的神经丛) 组成:L4前支部分 L5前支(两L合成腰骶干) 全部骶尾神经前支 分支 臀上神经 经梨状肌上孔 支配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 臀下神经 经梨状肌下孔 支配臀大肌 股后皮神经 经梨状肌下孔 分布在臀区下部皮肤,本干在股后部和腘窝的皮肤 阴部神经 经梨状肌下孔 肛神经 会阴神经 阴茎(阴蒂)背神经 坐骨神经(全身最粗大的神经) 行程:梨状肌下孔出骨盆 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间 腘窝上方分:腓总神经 胫神经 肌支:(大腿后群肌) 股二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 胫神经 坐骨神经的直接延续 在股后区中线下行入腘窝,在比目鱼肌深面伴胫后血管下 降,经内踝后方,在屈肌支持带深面分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 外侧神经 肌支: 小腿后群肌 足底肌 关节支:膝踝关节 受损伤后——后群肌瘫痪,表现为钩状足【背屈】 腓总神经 (最容易受损的神经) 行程:腓骨长肌深方 绕腓骨颈分 腓浅神经 腓深神经 腓浅神经 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皮支:小腿外侧肌群 足背 2——5趾背 腓深神经 肌支:小腿前群肌 足背肌 皮支:1——2趾相对缘 4对混合性脑神经 12对脑神经损伤表现 嗅神经 特殊内脏感觉 支配鼻腔嗅黏膜 障碍:嗅觉障碍 视神经 特殊躯体感觉 支配视网膜 障碍:视觉障碍 动眼神经 躯体运动 支配除上斜肌和外直肌的眼外肌和上睑提肌 障碍:眼外斜视;上睑下垂 一般内脏运动 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障碍:对光调节及反射消失 睫状神经节 3根:交感根、副交感根、感觉根 副交感根 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睫状短神经——支配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交感根 颈内动脉交感丛——【穿过】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开大肌和眼血管 感觉根 鼻睫神经——【穿过】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眼球的一般感觉 滑车神经 躯体运动 支配上斜肌 障碍:眼不能向下外斜视 三叉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 支配咀嚼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鼓膜张肌、腭帆张肌 障碍:咀嚼肌瘫痪 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进入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下颌神经是混合性的 一般躯体感觉 头面部皮肤、口鼻腔黏膜、牙及牙龈、眼球、硬脑膜 障碍:感觉障碍 【形成三叉神经节,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脑桥核;周围突形成三叉神经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眼神经 由眶上裂通眶 分支:泪腺神经 额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 鼻睫神经 上颌神经 圆孔——翼腭窝——眶下裂入眶,延续为眶下神经 分支:眶下神经(眶下裂——眶下沟——眶下管——眶下孔) 翼腭神经 上牙槽神经 颧神经 下颌神经 3支中最粗大的一支 在翼外肌深面分前后两支 主要分支 耳颞神经——两支夹持脑膜中动脉——颞部皮肤和腮腺 颊神经——颊部皮肤和黏膜 舌神经——口腔底和舌前2/3黏膜,其中加入面神经的鼓索 下牙槽神经——下颌孔——下颌管——到下颌牙和牙龈——出颏孔——颏神经 咀嚼肌神经——4对咀嚼肌 特殊内脏运动 始于三叉神经运动核,进入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下颌神经是混合性的 展神经 躯体运动 支配外直肌 障碍:眼内斜视 面神经 一般内脏运动 支配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障碍:分泌障碍 特殊内脏感觉 支配舌前2/3的味蕾 障碍:味觉障碍 一般躯体感觉 支配耳部皮肤 障碍:感觉障碍 特殊内脏运动(来自膝神经节) 支配面部表情肌、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后腹、颈阔肌 障碍: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向健侧、眼不能闭合 面神经由两根组成(运动根大,混合根小)——入内耳门——合成1干——入面神经管——出茎乳孔 面神经管内分支 鼓索 特殊内脏感觉:膝神经节——面神经管内 ——鼓室—— 鼓 索—— 并入舌神经——舌前2/3味蕾 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鼓索——下颌下神经节换元 ——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 岩大神经 一般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翼腭神经节换元——腮腺分 泌 镫骨肌神经——镫骨肌 在颅外的分支(出茎乳孔) 颞、颧、颊、下颌缘、颈支 翼腭神经节 含交感、副交感、感觉三根 副交感——来自岩大神经(到泪腺) 交感——来自颈内动脉交感丛 感觉——来自上颌神经的翼腭神经 下颌下神经节 含交感、副交感、感觉三根 颌下腺) 副交感——来自鼓索(到舌下腺下 交感——面动脉交感丛 感觉——舌神经(到口腔底和舌前2/3黏膜) 前庭蜗神经【内耳门入颅】 特殊躯体感觉1 支配平衡器的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球囊斑 障碍:眩晕、眼球震颤 特殊躯体感觉2 支配螺旋器 障碍:听觉障碍 舌咽神经 一般躯体感觉 支配耳后皮肤 障碍:- 一般内脏运动 支配腮腺 障碍:分泌障碍 特殊内脏运动 支配茎突咽肌 障碍:- 特殊内脏感觉 支配舌后1/3的味蕾 障碍:舌后1/3味觉丧失 一般内脏感觉 支配咽、咽鼓管、鼓室、软腭、舌后1/3黏膜、颈动脉窦、 颈动脉小球 障碍:咽反射消失、咽后和舌后1/3感觉障碍 一般内脏运动 在耳神经节换元——支配到腮腺 分支 鼓室神经——发自下神经节 1. 一般躯体感觉:鼓室——发出鼓室丛——鼓室、乳突小房、 咽鼓管黏膜【传导感觉】 2. 一般内脏运动:鼓室神经终支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 ——支配腮腺分泌 颈动脉窦支 一般内脏感觉:颈静脉孔下方发出——分布于颈动脉窦、颈动脉小球——感受血压和CO2浓度变化,调节血压和呼吸 舌支 一般内脏感觉和特殊内脏感觉:分布于舌后1/3的黏膜和味蕾 耳神经节 副交感、交感、运动、感觉根 副交感——舌咽神经的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腮腺 交感——脑膜中动脉的交感丛 运动——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到鼓膜张肌、腭帆张肌 感觉根——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的耳颞神经——腮腺的一般感觉 迷走神经 一般内脏运动 支配胸腹腔大部分内脏的平滑肌、心肌、腺体 障碍:内脏运动障碍、心动过速 一般内脏感觉 支配胸腹腔脏器、咽喉黏膜 障碍:- 一般躯体感觉 支配硬脑膜、耳后、外耳道皮肤 障碍:- 特殊内脏运动 支配咽喉肌 障碍: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发呛、吞咽困难 迷走神经分支 颈部分支 喉上神经、颈心支、耳支、咽支、脑膜支 喉上神经 内外两支 内支——感觉支 外支——环甲肌 颈心支 分上下两支 组成心丛 其中的主动脉神经可感受血压变化和化学刺激 胸部分支 喉返神经、支气管支、食管支 喉返神经 右喉返神经——在右锁骨下动脉前勾绕——回颈部 左喉返神经——在主动脉弓前勾绕主动脉弓——回颈部 两者均在环甲关节后方入颈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 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声门裂以下黏膜的感觉 还可参加心丛、肺丛、食管丛 支气管支、食管支 含内脏运动和内脏感觉纤维 支配平滑肌和腺体;传导内脏感觉 腹部分支 胃前支、肝支、胃后支、腹腔支 迷走神经前干——发出胃前支和肝支 胃前支——向右走分布在胃前壁 肝支——分布到肝、胆囊 迷走神经后干——胃后支、腹腔干 胃后支——分布在胃后壁 腹腔干——分布到肝胆胰脾肾和结肠左 曲以上的消化管 副神经 特殊内脏运动 支配斜方肌、胸锁乳突肌 障碍:一侧胸锁乳突肌瘫痪,头无力偏向对侧;斜方肌瘫痪,肩下垂、提肩无力 舌下神经 躯体运动 支配所有舌内肌和部分舌外肌 障碍:舌肌瘫痪、萎缩,舌尖偏向患侧 三偏症 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对侧半身体深、浅感觉丧失(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 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对侧半身痉挛性瘫痪(硬瘫) 视辐射受损——伤侧视野的鼻侧、健侧视野的颞侧偏盲 感到疼痛 心绞痛——胸前区、左臂内侧皮肤 肝胆疾患——右肩痛
/
本文档为【系统解剖学重点复习&#40;要背的基本上都在了&#4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