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doc

2017-08-31 24页 doc 53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44822

暂无简介

举报
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doc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读后 感 水集鱼聚蕴含的哲理 篇一: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 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 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 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
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doc
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 春江水暖鸭先知读后 感 水集鱼聚蕴含的哲理 篇一: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1、【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 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 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 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2、【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 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3、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 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 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 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 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 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 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 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 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4、【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 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 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 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 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 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5、【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 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 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 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 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 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 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 和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 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 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等。 6、【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 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 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 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 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 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 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 择最佳,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 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 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 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7、【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 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 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 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 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 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 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8、【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 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 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 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 发进取。 9、【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 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 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10、【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 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 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 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 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 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1、【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 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 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 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 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 化的错误。 12、【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 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 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 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 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13、【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 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 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现出来。春天 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 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4、【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 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15、【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 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 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 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 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 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 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 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 于自己。 16、【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 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 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17、【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 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 【哲理】这首诗通过小小蚂蚁造成的巨大危害,说明了量的积累可 以引起质的饿变化,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告诫人们切莫轻视 小的变化,以至酿成大祸。 18、【题目】读《陈蕃传》 (宋 杨万里) 【诗词原文】仲举高谈亦壮哉,白头狼狈只堪哀。枉教一室尘如 积,天下何曾扫得来, 【哲理】从矛盾分析的方法来看,陈蕃不懂得对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 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企图用一个模式去解决 不同的矛盾,硬拼蛮干是注定要失败的,陈蕃方正有余,而计谋不 足,以至事败垂成。 从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来看,陈蕃不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首先 从量变开始的道理。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必须同脚踏实地、埋头苦 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才可能实现。陈蕃一室不扫,哪能谈得上“扫天 下”的雄心壮志, 19、【题目】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诗词原文】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 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 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哲理】诗中引用了楚霸王项羽当年本可凭借优势兵力消灭刘邦, 但他却害怕背上“不义”之名而多次丧失时机,最后反被刘邦攻击的 历史悲剧,告诫热闹们“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从哲学角度来 说,就是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应不失时机地促成飞 跃和发展,促成质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痛失良机。“天若有情天 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更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 度,说明“世界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综合司这样新陈代谢、除 旧布新或推陈出新。”沧桑,指沧海变为桑田,这里比喻革命性的发 展变化。“人间正道”是指社会发展规律。“老”是指因气愤、痛苦而 变得衰老。这两句的意思是,天若有情的话,看到国民党反动统治 的黑暗残酷,也会气愤不已,变得衰老;人类社会的除旧布新,沧 桑变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间正道)。 20、【题目】小松 (唐 杜荀鹤) 【诗词原文】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时人不识凌云 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哲理】这首小诗借松写人,寓意深长。小松刚刚出土,的确小得 可怜,以至被埋没在深草之中,但它并不示弱,逐渐成长,是那些 小草所无法比拟的。人们往往忽视、不认识小松将长成凌云大树的 远大发展前途,等到松树真的凌云参天之时,才去称赞它的高大。 大松“凌云”已成事实时,再来称赞它们高大,并不说明有眼光,而 在小松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时,如能识别,预见到它必将凌云 的发展前途和趋势,而陪加培养和爱护,为它的成长创造条件,那 才是有见识、有意义的。许多日呢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作者 以松喻人,告诫人们要善于发现和识别人才,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要及早给以重视、关心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从哲学角度来说,小松的成长也可比喻为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一切 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 完善的过程。它最初出现时总是比较弱小,不可能完全具备和充分 显示其优势,甚至常常是貌不惊人,幼稚可笑。但由于它符合客观 规律,代替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 展前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 径。我们应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及时发现它,预见到它的远大发 展前途,积极地支持它,促使它迅速成长和壮大。 21、【题目】游园不值 (宋 叶绍翁) 【诗词原文】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 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哲理】任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无论如何也禁闭不住 的。 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22、【题目】放言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朝真暮伪何人辩,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 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 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哲理】诗中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世事变化之快,真真假 假,什么人年能分辨得清楚,而古往今来哪件事又不是如此,人们 对于那些外表相似的真假难辩的事物,必须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辨别其真伪;并以种种贴切的比喻说明,人们通过分析比较,是可 以辨别真伪,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23、【题目】论诗绝句之二 (清 赵翼) 【诗词原文】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 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哲理】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评论诗词的好坏优劣,应当有自己 的见解和主张哪个,而不能像文坛艺苑中的某些人一样,心口雌 黄。马克思哲学认为,要做到独具慧眼,深刻地认识、把握事物的 本质,一是必须在实践中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而是必须善于对感 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 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发展。 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24、【题目】咏史 (唐 高适) 【诗词原文】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 看。 【哲理】诗的前两句,肯定了须贾的怜寒念旧之情,后两句借题发 挥,讽刺须贾仅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也是对仅以外表、衣帽 取人的一种讽刺。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可以被人的感官直接 感知。而事物的本质则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 能靠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认识本 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正因为须贾的认识没有达到这样 的水平和饿程度,因而不可能给以重视和委以重任。对万事万物的 认识都是这样的。 25、【题目】诗一首(杨虎城) 【诗词原文】西北山高水又水,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 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哲理】诗前两句表达了要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后两句富于 哲理,发人深思,从“黄河后浪推前浪”的现象,上升为社会在发 展、世事在变迁,事物在变化的哲理性认识,蕴涵着“机不可失、时 不我待”的理性思考,因而得出了抓住机遇、珍惜时光,建功立业的 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是 人们在看问题、办事情时所具有的精神状态。诗中所表达的立志、 拼搏、进取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 现。 26、【题目】古瓦砚 (宋 欧阳修) 【诗词原文】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如瓦砾 顽。 【哲理】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 性。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 要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于 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又是有 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砚的价值是金 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或价值的大小, 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从军,还是某方面的 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7、【题目】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诗词原文】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 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哲理】在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 造世界的活动,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具有多么重要的导向作用。 正是这种为国为民奋斗不息的价值观,决定了周恩来革命的人生道 路。 八、实践论 28、【题目】《西施》(罗隐) 【诗词原文】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 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吴国人都认为吴国灭亡的原因是由于吴王好女色,根源在于西施, 这是一种传统观念,是一种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 【哲理】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 的现象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方面要占有十分丰富、 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另一方面又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 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诗人通过深入思考,分析吴国灭亡的本质,得出吴国的灭亡有其深 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 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爱女色,越国的灭亡又该怪罪于谁呢, 29、【题目】《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 【诗词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 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 取知识的两条途径。 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它是人 们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即形成间接经验。而直 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 识,这好是非常必要的。并且,间接经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 运用、检验和发展。如果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必只读圣贤书”, 不去参加社会实践,不去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他的认识始终 “觉浅”;只有通过“躬行”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 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篇二:人生哲理的 古诗词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 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 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 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 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 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 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 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 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 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 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 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 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 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 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 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 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 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 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 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 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 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 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 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 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 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 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 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 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 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 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 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 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 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 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 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 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 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 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 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 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 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 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 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 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 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 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 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 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 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 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 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 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 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 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 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 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 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 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 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 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 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 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 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 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 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 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 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题目】感怀 (明 杨基) 【诗词原文】骅骝日千里,亦在御功者。向无造父能,乃与凡马 同。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 缺一不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 通过内因起作用。这首诗虽然突出地强调了外因对于人才发展的重 要作用,但没有否定内因。一方面,它告戒那些对于他人来说处于 外因位置的人们,应当善于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积极为人才的 成长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它还告戒那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 人们,不可忘记和否定自己成材的外部因素,把一切成功、成绩归 于自己。 【题目】赤壁 (唐 杜牧) 【诗词原文】折戟沉沙铁围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 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在 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倘若没有一定的条 件,即使是英雄人物也是无法成功的。 【题目】蚁 (唐 元稹) 【诗词原文】时术功虽细,年深祸亦成。功穿漏江海,蚕食困蛟 鲸。敢惮榱梁蠹,深藏柱石倾。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篇三: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 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四、哲理诗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4、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 5、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6、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7、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8、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 景〉》) 9、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10、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1、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12、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篇 四: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离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 能容纳。 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灰色的理论到处都有,我的朋友,只有生活之树四季常青,郁郁葱葱。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 己。 肯承认错误则错已改了一半。 乐观者在灾祸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灾祸。 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情趣的满足上得 到表现。 没有变化的生活,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一匹一匹的岁月 都织出来了,而花色却是一个样子的单调。 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明天的希望,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书,各种各样的书。书,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书,蕴含着人类 丰富的感悟。提起书,会有说不完的话语…… 谁说人与人隔着遥远的重洋,谁说心与心设着坚固的堤防,十六岁 的鸟儿飞上天空,总会找到落脚的枝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久十久的努力。 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要铭记在心;每天都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 一个今天胜过两个明天。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有勇气并不表示恐惧不存在,而是敢面对恐惧、克服恐惧。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等飞来峰》 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见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 蕴含哲理的诗句 富有哲理的诗句篇五:人生哲理的古诗词 【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 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 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 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 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 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 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从 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 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 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 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我们 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 题。 二、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 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 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 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 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 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 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 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 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 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割断历史、否认联系, 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 的过程。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 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 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 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 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 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 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 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某种条件下, 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 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 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 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 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 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 大计泡影。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 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 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 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 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 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 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 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 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 奕。春花瘁复荣。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 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自然界是如 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 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 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 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 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哲理】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种运 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基本的秩序,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 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这首诗常被 用来比喻新事物的强大啊生命力。尽管有严寒相逼,有野火摧残, 旧事物的威力可谓横肆暴虐,却无法改变客观规律。新事物在春风 吹拂下,正蓬蓬勃勃,一派生机。 三、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题目】寄兴 (宋 戴复古) 【诗词原文】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 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 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 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我们对人、对事、对己, 都要一分为二,如果责备求全,就是一点论,就会犯片面性、绝对 化的错误。 【题目】雪梅 (宋 卢梅坡) 【诗词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许雪三分 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 她们各有其特殊性的矛盾,真实这种特殊的矛盾规定了一事物区别 于其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诗中深刻地说明了:每一事物都有自己 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离开了对于矛盾特殊性的具体 分析,人们就无法区分是未,也就更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 【题目】惠崇春江晓景 (宋 苏轼) 【诗词原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 短,正是河 欲上时。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般(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总是存在 于个别(个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春天 的到来,正是通过这一件件特殊的、个别的事物而表现出来。离开 了这一个个的美妙画面,春光也就无从谈起了。 四、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诗词原文】冬青树上挂凌宵,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 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哲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
本文档为【关于人生哲理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