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平 遥 古 城

2018-02-02 25页 doc 376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4168

暂无简介

举报
平 遥 古 城平 遥 古 城 平遥古城平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平遥古城墙,以它古老、雄 伟的风姿屹立在晋中平原上。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平遥县志》记载,西周 大将尹吉甫、严允曾驻兵于此。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 的砖石城墙。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茸26次。多次的修葺,使平 遥古城墙日益坚固、壮观。 平遥古城墙,城池子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东、西、北三面线条取直,只有南墙 沿河走向曲折。城墙周长6157.7米...
平 遥 古 城
平 遥 古 城 平遥古城平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平遥古城墙,以它古老、雄 伟的风姿屹立在晋中平原上。 平遥古城墙,始建于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时期。《平遥县志》记载,西周 大将尹吉甫、严允曾驻兵于此。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在原西周旧城基础上扩建为今日 的砖石城墙。这座县城,明、清两代500余年间,先后修茸26次。多次的修葺,使平 遥古城墙日益坚固、壮观。 平遥古城墙,城池子面呈方形,略偏东南向。东、西、北三面线条取直,只有南墙 沿河走向曲折。城墙周长6157.7米(12.3华里),墙高6-10米;墙外筑护城壕,深、 宽各1丈。城门共有6座,各城门外曾设吊桥,瓮城上筑重檐歇山顶城楼;四周各有角 楼一座;四面墙体,每隔60米,筑观敌楼一座,整个城墙上共有72座观敌楼。传说, 城墙上有垛口3000个,观敌楼72处,是按孔夫子的弟子3000、贤人72的数字修筑的。民间,人民群众根据地平面布局,有“乌龟城”之称。 平遥城墙,墙体内填土夯实,外周青砖砌裹,顶部铺砖排水,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东南 角还建有奎星楼一座。 平遥城墙,东西设有城门两道,每道城门都突出在墙体外部,有里外二门,呈瓮形。由于 瓮城共有6座,这就形成“乌龟城”之说。人们认为:南北两门象头、尾,东西四门象四只脚。 南门,里外两门直通,象龟的头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门外有两眼水井,人们将两眼水井喻为乌 龟眼睛。北门的外门形状向东弯曲,又似龟尾东甩。东西四门,分别向头的方向弯曲,犹如乌 龟四脚爬行。 平遥城内,有大量的清朝末年民居、寺庙建筑、街道铺面等,与古城墙共同组成完整的平 遥古城。旧时的平遥城是票号、富商汇集地,严谨而不呆板的住宅布局,精美、古朴的建筑工 艺,都反映了清代的建筑艺术水平和民族特色。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原名“中都寺”,北宋时纪念佛 祖释迦牟尼“双林入灭”之说,改为双林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历经维修,现存多为明代作品。 整座建筑群,坐北朝南,占地一万五千平方米,东为禅院、经房,尚待开发。 西为庙群,由风格迥异的十座殿堂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唐槐、宋碑、明钟、壁画交 相辉映,构成一方胜境。一千五百余尊作品全部由木胎泥塑而成,它们继承了我国千 手 观 音 唐、宋、金、元彩塑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明塑中的佼佼者,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 1 艺术宝库”。 雕塑内容有佛、菩萨、天王、神将,也有凡间各种世俗人物,其中武圣殿正中 坐像关羽,悬而不掉,保存至今,罗汉殿内"哑罗汉"嘴巴紧闭,怒目圆睁,怅然若 失的眼神,冷视着世界,看到人间许多不平,但欲言不能,以致胸腹部一鼓一鼓,菩 萨 殿 悬 塑 好似在急促地呼吸。把一尊性格耿直的哑罗汉着急但又无奈刹那之间的形象雕塑了 出来。花。菩萨殿千手观音仪容端庄而典雅,神态温柔而又安祥。每支胳膊塑造得 圆润丰满,跟身体的比例恰到好处,毫无生硬、造作之感,达到雕塑艺术中和谐、 完美的境界。千佛殿"韦驮"像整个造型,特别是腰部的塑造非常夸张,达到一种人 体所不能及的程度,却丝毫没有造作,别扭之感。相反,给人一种强大的力度和动 势,这是由一条从头到脚贯穿于全身的 S形曲线所现出来的。中央美院雕塑家钱 绍武先生观后曾词双林寺韦驮像,雄健英武,可谓全国韦驮之冠"。 双林寺彩塑 题材是佛教内容,古代艺术大师冲破宗教的限制,把神秘的佛国人物赋予人的特性, 达到一种形神兼备、神人交融的境界! 双林寺于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八八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一九九七年与平遥古城墙 、镇国寺等主要景点一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寺区杂树成荫,院内龙爪槐两株,形如伞盖,盘曲臃肿,饶有古趣。始建于五 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 明清时寺庙颓败,嘉庆二十年(1815年) 照原样重修万佛殿。寺分前后两进院落,布局严谨。山门内塑天王四躯,亦称天王 殿,左右钟鼓二楼对峙。前院北向佛殿,东西两碑石碑二十余幢,多记载寺史。后 院东为观音殿,西为地藏殿,正面为三佛楼。除观音殿外,各殿塑像俱存三佛楼内 还保存有明代壁画。万佛殿及其殿内塑像为五代遗物。宽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 殿顶单檐歇山式,出檐深远,斗 拱总高超过柱高的三分之二,颇为罕见。 殿内梁 架施六椽伏两层,上设四椽伏和平梁,形制古朴,手法规整。殿内佛坛上塑有佛、 第子、菩萨、金刚、供养等像十一尊,面形丰润,身躯微曲,仍具五代特征。 日升昌票号旧址在古城内西大街路南,即今县供销合作社所在地。号址座南朝 北,南北长65米,东西宽20米,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整修于晚清咸丰年间。 三进院落,临街面阔五间,中间为通道,两边是铺面,上面建楼,存放财物。前院 东西两边各有柜房两间,中院东西各建客房三间,正面为中厅,南阔三间,为汇兑道光皇帝赐匾 业务的重要场地。中厅上面建有楼房,以存放物品。紧靠中厅南檐接出半坡顶平房 三间,中部为走道,东西两边为小套间。后院南有正厅五间,东西两面各有客房三 2 间。整个院落布局建筑考究。墙高宅深,由于职业原因对安全极为慎重严密,所有 认为不安全的地方都架设有铁丝天网,网上系有响铃。临街铺面五合坚实大门一关, 可谓万无一失。 日升昌票号,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开设,创办经理人雷履泰,东家为本县 达蒲村李家。票号前身是“西玉成”颜料铺。平遥为总号,分号遍及全国各大城市, 包办全国公私汇兑。当时,由于生产国的发展,现银运输量颇大,极为不便,且费 用高又不安全,因此专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得以诞生。日升昌票号为全国首创, 曾以“天下第一号”、“汇通天下”闻名于世。咸丰、同治年间为极盛时期。到了 清末民初,先进的银行逐渐兴起,票号逐步被取代。最根本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爆发, 清政府被推翻,票号也就随之倒闭了。 看惯了久盛名的 大河山川,厌烦了游 人如织的滨海景点,你或许应该走进黄土 原野深处这座神秘而雅致的古城,聆听历 史的足音,重温祖辈创业的艰辛和飞扬的 梦想,感受千年沧桑过后古城的沉重与迷 茫。 日升昌往来帐目 平遥日升昌铺面 3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 12 公里处的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 35 公里、介休绵山 4 公里、十八罗汉头像海外回归故里资寿寺 2 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条 精品旅游线路。同蒲铁路、 108 国道纵贯县境,新开通的大运高速公路灵 石出口距王家大院 2 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 王氏后裔 --- 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 25 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 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 123 座,房屋 1118 间, 面积 4.5 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概览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 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 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 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 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 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 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 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 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 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 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 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 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 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王家大院高家崖建筑群 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 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 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 貌。 4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 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 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 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 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 信函、电话咨询。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 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朱镕基、尉健行等当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 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 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 年,通过了 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2 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003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5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 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 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在“周公摄政”期间,实行土地分封制,把周室子弟,族属功臣,根据 军政需要,分别封给一定的土地去做诸侯。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所著的 《史记?晋世家》一篇中,用一段“剪桐封弟”的故事,详细记载了周成王 的胞弟虞被封为唐国诸侯一事。成王继位初上,唐国发生武庚叛乱,周公亲 自带兵到唐国平息了叛乱。此后的一天,成王与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 成王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对叔虞说:给你这个 玉圭,封你去做唐国的诸侯吧!”站在一边的史佚听到了,就请成王选择良辰 吉日举行分封大典。成王说:“我是和叔虞做游戏呢!”史佚却说:“天子无 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歌舞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 是成王就把叔虞封到唐国做了诸侯。 6 叔虞来到唐国以后,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 农业,使唐国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七百年间,风调雨 顺,国泰民安,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一人为了纪念他,就选择了这 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因境内有晋水 流淌,于是,将国号“唐”改称为“晋”,祠堂改名为“晋王祠”,简称 “晋祠”。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所著的《水经注》一书中,对当时的晋祠做 了这样的描述:“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 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晋祠就具有相当规模了。祠内现有宋、 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的献 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 在中轴线上,有4尊威风凛凛的宋代铁铸武士像,虽已经历900年的 雨雪风霜,依然如山似塔,威风不减。与之遥遥相望的是圣母殿中的宋代 彩色泥塑,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这里我们 看到的不是以往雕塑中那种冰冷的面孔,呆板的表情,而是有思想、有感 情的人的社会。她们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带给您无尽的遐想—— 当我们置身于这些彩塑之中,仿佛能听到她们清脆的笑声,窃窃的私语, 暗暗的唉叹!1954年,我国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看到这组雕塑后,不禁 发出如此的感叹:“这是人的社会,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 更令人叫绝的是,宋代铁铸武士像的阳刚之气与宋塑侍女的阴柔之美,形 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哲学上的辩证法,美学上的平衡感,在这些不知名的古代雕塑家手中运用得如此纯熟,表现得如此 淋漓尽致,这能不令人叹服吗! 7 晋祠的美还不止于此,自然美更赋予她神奇的魅力。祠内清澈见底的难老泉水,不仅 养育了一方儿女,也为晋祠增添了几分江南水乡的秀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游晋祠时写下了 这样美妙的诗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萧鼓鸣,微波龙鳞莎草 绿。”这长流不息的泉水,给晋祠带来了灵气,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每当春暖花开时节, 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向游人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白 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向游人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 清人宁淳德感悟其中,写下了这样一幅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 色文章”。 千百年来,晋祠以她悠久的历史,奇特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也招徕了历代 的帝王将相,这些名人雅士在游览之余,吟诗作文,为晋祠留下了碑碣多达300余通。唐 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的《晋祠之铭并序》碑,堪称其中之最。公元646年,太宗皇帝东征 高丽归来途中,率群臣重游晋祠,想起当年发迹神祠,保佑他夺取江山的唐叔虞,不禁浮 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亲撰铭文,刻石立碑,留下了这块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后人称之为继王羲之《兰亭序》 之后的又一块文笔俱佳的行书大作。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晋祠时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游晋祠》:“圣终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倾城四十宫娥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古老而神奇的晋祠,有说不尽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采不尽的灵气,解不完的蕴涵。愿晋祠的山光水色给您留下难忘的印象,愿三晋大 地上这颗璀璨的明珠更加光耀夺目。 8 榆次是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名城。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 战国时期就称榆次。秦属太原郡。北魏北齐两度易名中都县。公元979年,宋太 宗灭北汉,致并州于榆次,后复迁唐明镇,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地名不改。榆 次老成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建筑群,这里有众多的文化古迹,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技术精湛的手工艺品,美味可口的佳肴,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纵观榆次,乌金绵延,潇水纵横;俯瞰老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老城旅游资 源独具特色,集古民居、古城墙、古商铺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瀑等自 然景色为一体,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与老城景区“馆园合一”。榆 次老城以城隍庙为中心,从清虚阁至北大街牌楼,南北大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 商铺民居建筑对称排列,从东面入老城俞家街正门,依次是东花园、城隍庙、庙 前广场、财神庙、西花园、桑芸故居、思凤楼、县衙、大戏楼、市楼、文庙、凤县衙石牌楼 鸣书院、瓮城、遗园、清虚阁、大乘寺,站地面积一百万平方米,建筑与园林面 积六十万平方米,建筑斗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的特有的 明清风格宏伟景观。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一 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躯。 云冈石窟佛像(一) 9 云冈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 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 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 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 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 数民族的特征。 大佛像高大雄伟,显示举世独尊,无可对比的气概。其它石像,各按品极一个低 似一个,全体服从大佛像。再配上飞天和侏儒,为大佛服役。飞天手执乐器,飞舞天空 ,表示在大佛庇荫下服役的愉快。 云冈石窟佛像(二) 侏懦身形矮小,躯干健壮,雕刻在龛基、座础、梁下、柱顶等处,用力举重物, 神情仍甚欢喜,表示为大佛服重役是快乐事。大佛象征皇帝,其它各级石像是大小群臣 ,飞天侏儒是各种服役的奴隶和民众。 10 云冈石窟佛像(三)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佛像(四) 11 常家庄园位于榆次西南东阳镇车辋村,距榆次17.5公里。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四寨 中心建一大寺,与四寨相距各半华里,形成一个车辐状,故名“车辋”。 车辋常氏始祖常仲林于明代弘治初年,由太谷惠安迁此为人牧羊,到清康熙、乾隆年间,七世祖常 进全开始经商,八世祖常威率九世万已、万达,从事商业活动,赢利颇丰,逐渐使常氏成为晋中望族, 晋商中的一支劲旅,开始大规模地营造住宅大院。常万已在车辆村建“南祠堂”,立“世荣堂”,以村 西南为轴心,向东、南发展;常万达在村北建“北祠堂”,立“世和堂”,由东向西毗连修建,成一条 新街,俗称“后街”。从清康熙年间到光绪末年,经过二百余年的修筑,常氏在车辋整整建起了南北、 东西两条大街。街两侧深宅大院,鳞次栉比,楼台亭阁,相映成辉,雕梁画栋,蔚为壮观。共占地一百 余亩,楼房40余幢,房屋1500余间,使原先四个自然村连成了一片。有谚曰:“乔家一个院,常家二 条街。”常氏宅院的建设规模当时称为三晋民居建筑之首。 常氏以儒商文化独树一帜,既有进土、举人、秀才,又不乏书画名家,所以在宅第建筑上亦有自己 非凡的独创之处,是晋中曹家、乔家、渠家等晋商宅院望尘莫及的。 从布局上看,主体建筑以雄浑方正的北式庭院为主体,每个正院均分内外两进,外院南房倒座一律临街,东侧辟各式门楼。前院有东西厢 房各五间,正北则又一处倒座南房,正中设垂花门。里院则呈长方形,庭院宽敞,约为外院一倍,上房与南房相对称,东西各有厢房十、九、 八间不等。如上房、南房各达八间时,便按正五偏三的模式,隔出偏院,从不越“方正”之规、“等级”之矩,充分显示了名门望族的气势。 但其附属建筑却又充分显示了南国园林建筑的“灵秀”,使“方正”中浸透了 “绮丽”。常家大院的绮丽,主要展示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每所方正院落的里院正中都建有一座木结构的牌楼,飞檐斗拱小巧玲 珑。牌楼两侧各有砖雕花墙,婉如镶嵌宝石的扎带,使方正雄浑的北方庭院增添 了画龙点睛般的南国园林秀色。这牌楼花墙将正院隔为里五外五,里五外四,里 五外三多种形式,具有独特风格。 其次是院落之间与院落之后,大多建有花园、菜园,有小门与正院相通。进 园之后,有甬道贯通,曲折迂回其间点缀回廊、亭榭、小桥流水,或草石农舍, 或奇花异葩,匠心独具,犹似南方园林。 第三是在每个院落中触目可见的砖雕、木雕、石雕和木构件上的彩绘艺术, 别具风采。砖雕艺术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脊的吻、兽和雕花护脊,造形优美, 线条娴熟,刀法细腻,均为清代砖雕精品;二是照壁、花墙砖雕,既有传统的“百寿图”、“吉祥图”以及佛道故事,又有花卉鸟兽和干、鲜果品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砖雕艺术;三是每排厢房“硬山墙”上端的“墀头”或花,或鸟,或兽,或字,两两成对,却很少雷同,造型又各具特色。四是现存的部分砖雕护栏,在贵和堂的楼层护栏上,全部由砖雕砌成,图 案由福、寿、喜、禄、祯、祥团花和八卦炉、悬壶、文房四宝等组成,栏柱、栏板浑然一体,犹如天然而成,丝毫不见砌缝,无论雕刻艺术, 还是垒砌艺术,堪称清代建筑中的上乘工艺。另一部分在养和堂,保存完好,但雕技艺术不及前者。 12 常家大院的石雕艺术有护栏、门兽、护墙等,大多用细砂石雕成,刻有各 种图案。砂石的粗犷,雕工的细腻,相映得彰,别具一格。 常家大院的木雕,主要是宅第中的窗户木雕、门框、屏风、家具和隔扇木 雕等,图案千变万化,造型手法各异,木质多种多样,恰似木雕展览,使游人 眼花缘乱。可惜木质不易保存,破坏十分严重。常家大院是儒商建筑的代表, 室内布置十分讲究,处处反映出书香门第的稳重古朴、匀称适宜。室内的琴棋书画、文房四宝、奇花异卉、山水盆景,有别于其他晋商宅院。作为儒商宅院, 有其独到之处,让人耳目一新。 历经 300余年的沧桑变化,常家大院的破坏程度是很大的。鉴于开发晋中 商业文化旅游的需要、政府正拟逐步恢复古建筑原貌,按照儒商的特色进行室 内的陈列市置,为晋商文化旅游增添一颗别具特色的璀璨明珠。 五台山风景优美,文物荟萃,寺庙云集,物产丰富,气候凉 爽,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和宗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五台县之东北,环周250公里,在重峦叠嶂之中, 有五座山峰耸立于苍天白云之间,峰顶宽阔平坦,形如垒土之台, 所以叫五台,山由此而得名,县由此而易名。 五台山山势高峻突兀,海拔均在3000米左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是清水河、滹沱河的源头。景色以雄壮瑰丽为主,亦有幽静古朴之处。真是“山中景趣君休问,谷口泉声已可人”。五台山的自然风光集中在五个台,东台望海峰以观日出望大海闻 名;南台锦绣峰以鸟语花香著称;西台挂月峰则以见月似银盘徜 徉在岩壁间而神奇;北台叶斗峰除可仰视斗杓观星宿方位外,还 以“风云雷电,出自半麓”而令人惊叹;中台翠岩峰乃四台山脉 之源,石岩奇丽,碧翠生辉,景色非凡。五座台顶之内,地势开 阔,涧泉清流,常年不息。其间山峦起伏、溪流环绕,寺庙建筑穿插其中,楼台佛阁散布其间,一派佛国景色。正如前人所述:五台山有华山 一样的险峰,有黄山一样的奇松,有庐山一样的云雾,有衡山一样的挺峻。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五台山夏无酷暑,盛夏时节,平均气温在20? 左右,凉爽如秋,又称“清凉山”。 13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 起兵反隋时,就对佛许下大愿,说当了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 年)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 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3000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 院。 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693年), 名僧菩提流志等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长 安二年(702年),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 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竣工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这是五 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五台山由此发展成为名山圣地。 李白和杜甫行到此处,都留下了诗篇,杜甫在《夜听许十一诵诗爱而有作》中这样感悟五台 山: 许生五台宾,业白出石壁。 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 何阶子方便,谬引为匹敌。 高索晚相逢,包蒙欣有击。 诵诗浑游衍,四座皆辟易。 应手看捶钩,清心听鸣镝。 精微穿溟幸,飞动催霹雳。 陶谢不枝梧,风骚共摧激。 紫燕自超诣,翠驳谁剪剔? 君意人莫知,人间夜寥阒。 佛寺是五台山之精华。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已有寺庙,后经历代修建,隋唐时成为佛教圣地,名扬四方。现存寺庙50多座,宏伟壮丽,众多珍贵精美的雕刻、彩画、塑像瑰丽夺目,堪称佛教艺术的宝库。 14
/
本文档为【平 遥 古 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