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登泰山记

2017-09-26 3页 doc 15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33902

暂无简介

举报
登泰山记登泰山记 登泰山記 周 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之後,寫下了這篇遊記。 泰山山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袂登山,吟哦題詠,還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記遊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是這類作品中的佼佼者,因其記述的是寒冬中的遊歷,也就更具特色。 第一段,先從地理環境落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橫著古長城。作者所以...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登泰山記 周 晶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歲。他參加纂修的《四庫全書》於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記名。此年以養親為名,告歸田里,道經泰安與摯友泰安知府朱孝純:字子潁:同上泰山,登日觀之後,寫下了這篇遊記。 泰山山勢雄偉,風景壯麗,歷代文人騷客多在春秋佳日,聯袂登山,吟哦題詠,還留下了許多優秀的記遊文章。姚鼐的《登泰山記》是這類作品中的佼佼者,因其記述的是寒冬中的遊歷,也就更具特色。 第一段,先從地理環境落筆:山南有汶水西流,山北濟水東去,名山傍水,分外壯觀。泰山南北山谷的分界處,橫著古長城。作者所以在長城前冠以「古」字,意在說明這不是秦漢以後的萬里長城,而是春秋時代齊國所築,是一處古跡。接著點出泰山最高點日觀峰,為後文埋下伏筆。這一段文字,是在登泰山之前,先勾勒出泰山的輪廓。 第二段,寫他於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離京師,乘風雪,歷經數縣,抵達泰安的經過,以及在是月的丁未日:即二十八日:,與朱子潁登泰山的初程。日期和天氣狀況是全文的點睛之筆。他們從南面山麓登山。山道「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為磴,其級七千有餘」。作者選擇的路線是循中谷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看似輕描淡寫,但讀至下文「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頓有「成如容易卻艱辛」之感。作者一登上山巔,望座座青峰披著皚皚白雪,照亮南天。俯瞰泰安城,汶水和徂徠山,沐浴在夕照中,宛如圖畫:環繞山間的雲霧,就像輕柔的腰帶。這一切,怎不令人心曠神怡,而作者的興奮和喜悅之情,也溢於言。 215 第三段是全文的中心。作者於二十八日傍晚登上山頂,第二天即除夕日:當年十二月小:五更時分,即與朱子潁到日觀峰上的日觀亭,坐候日出。日出前,「大風揚積雪擊面」,風雪交加,與泰山道上「迷霧冰滑」照應,一派寒冬景象。自日觀亭向東望去,山谷中雲霧瀰漫,即所謂「雲海」。略微看見雲海中群山像幾十顆白色的骰子似的聳立著,然後天的盡處呈現出一線奇異的色彩,瞬間變幻成五彩繽紛的朝霞。太陽升起了,色純紅如丹砂,下有紅光蕩漾,托著它冉冉上升,何等壯觀,那紅光何以「動搖」,「或曰:此東海也。」原來太陽是從天邊波濤翻滾的東海上升起來的。至此,氣勢磅礡的日出奇景,只寥寥數語,就被描繪得宛然在目,而且層次分明。姚鼐在寫這篇遊記的同時,還寫了一首題為《歲除日與子潁登日觀觀日出作歌》的長詩,詩中寫道:「泰山到海五百里,日觀東看直一指。萬峰海上碧沉沉,象伏龍蹲呼不起。夜半雲海浮岩空,雪山滅沒空雲中。參旗正拂天雲西,雲漢卻跨滄海東。海隅雲光一線動,山如舞袖招長風。……天風飄飄拂東向,拄杖探出扶桑紅。地底金輪幾及丈,海右天雞才一唱。不知萬頃馮夷宮,並作紅光上天上……」傳說中水神的宮殿,竟化作泰山日出,這是多麼奇特的想像,寫日出還不就此為止。作者回頭西望,日觀峰以西諸山,陽光照射到的,呈紅色;照射不到的,依然白色。晨曦中紅白錯雜相間的群山,都似彎腰俯首,顯得矮小,令人想起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望岳》: 作者觀日出之後,遊覽山頂建築,觀賞山道中的石刻,簡單地一筆帶過。文中的記述或詳或略,都與作者描寫的登山活動的對象的主次、個人感受的深淺有著密切關係。 最後一段,綜述泰山的特點:「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圓。少雜樹,多松,生石罅,皆平頂。」又描繪了泰山嚴冬的景觀:「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里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多用兩三字短句,簡練峭勁。寫冰雪處,與前文「大風揚積雪擊面」相回應,並以此結束全文。 全文僅用了四五百字,卻描繪許多壯觀的場面,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又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其特點何在,首先,寫景記遊始終圍繞作者的活動進行,從自京師「乘風雪」而來,到「觀道 216 中石刻」而歸,作者對整個遊程的記述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同時又對其活動剪裁得當,有主有從,一線貫穿,引人入勝。其次,記述整個活動又緊緊圍繞一個中心進行,即以日觀峰為中心貫穿全篇,不僅使文章結構嚴謹,而且牢牢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第三,語言簡潔明快,描述鮮明生動,特別是描繪極富特徵性。如「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半山居霧若帶然」、「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回視日觀以西峰……絳皓駁色,而皆若僂」等等,形象動人,既增添遊記的神秘色彩,又可喚起讀者的想像力。另外,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泰山地理及名勝古跡沿革變遷的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姚鼐是桐城派大家,向來重視義理、考證、文章的統一,並且就在此次登山之後,於乾隆四十年正月為聶劍光的《泰山道里記》作序,可見他對泰山輿地早有過一番研究,所以寫泰山地理形勢、登山路徑和山上古跡是那麼得心應手。只是作者在遊記中,僅著意於遊程的記述、時令特徵的描繪和景物的刻畫,卻較少個人感情的流露和議論,這是姚鼐記遊作品的又一特點。但《登泰山記》把泰山的美、古老文化的美呈現給讀者,二百年後讀此文,仍可感受到作者那顆熱愛祖國、熱愛名山大川的心是與讀者相通的。 :引自《古文鑒賞辭典:下:》,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7月版: 217
/
本文档为【登泰山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