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寒湿和湿热辩证关系

寒湿和湿热辩证关系

2017-11-17 39页 doc 71KB 9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寒湿和湿热辩证关系寒湿和湿热辩证关系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
寒湿和湿热辩证关系
寒湿和湿热辩证关系 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而,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6一散,或3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 1 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虚实辨证方法 四、辨虚证实证与表证、里证、寒证、热证的关系 四、辨虚证实证与表证、里证、寒证、热证的关系 虚实证常通过表里寒热证表现出来,可以形成多种证候。临床上有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等证。 (一)辨表虚证 表虚证多指风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也可因素体阳虚气虚,复感外邪所致。因此表虚证又有外感表虚证和内伤表虚证的不旧。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强痛,汗出,脉浮无力。 【机制分析】辨表虚证指对表虚卫外不固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表虚证分为外感表虚与内伤表虚。外感表虚指感受风邪所致的表证,内伤表虚指肺脾气虚,卫气不固,肌表疏松,易被外邪侵袭所致的表证。外感表虚证以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必须具备恶风汗出和脉浮缓的脉象特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内伤表虚证的主症表现为平时常自汗出,易感冒。次症表现为面色淡白,气短,动则气喘,倦怠乏力,钠少便溏。舌脉表现为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临床分析本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本证以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腠理疏松,或素体虚亏为主要病机。 ?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无力为辨证依据。在此基础上再区分是外感表虚证还是内伤表虚证。 (二)辨表实证 辨表实证指对寒邪侵袭肌表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2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有力。 【机制分析】此乃寒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正邪相争,腠理致密所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 【辨证要点】 ?本证以外寒侵袭,正邪相争,腠理密闭为主要病机。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有力为辨证依据。 此外要注意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前者以汗出、脉浮无力为特点,后者以无汗、脉浮有力为特点。 (三)辨里虚证 里虚证所包括的广泛,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亏损所表现的证候,都属里虚证的范畴。其具体辨证内容见脏腑辨证。 (四)辨里实证 里实证是指邪气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其包括的内容也较多,不但有各脏腑经络之分,而且还有各种不同病邪之别。其具体辨证内容见脏腑辨证。 (五)辨虚热证 辨虚热证指对体内阴液亏虚,火热内生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虚热证是体内阴液不足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或劳热,盗汗,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机制分析】若因热病伤阴,或年迈五脏阴液亏损,或劳伤过度伤阴,阴液不足,失于濡润,故有消瘦、口燥咽干等症。阴不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所以有潮热、烦热等虚热特点。 【辨证要点】辨识本证时要掌握以下两点: 3 ?本证以阴液亏耗失其润养,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 ?以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依据。 (六)辨实热证 辨实热证指对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或阴寒之邪由表入里化热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实热证是指阳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 【机制分析】在热邪、阳邪的作用下,机体阳气偏盛,产热过剩,因而有恶热或发热、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阳盛则机体的功能亢奋,所以有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有热必伤其阴液,阴伤则失于滋润,所以有口渴、尿少、便干之症。 【辨证要点】对实热性证候的辨证要掌握以下两点: ?本证以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接侵入脏腑以致里热炽盛为主要病机。 ?以热象、伤阴、热扰心神的临床表现为辨证依据。 此种辨证方法适用于五脏、六腑之实热性疾病的辨证。 (七)辨虚寒证 所谓虚寒证辨证是指对体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方法。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面色(左边一个白字,右边一个光字)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白,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若久病劳伤或年迈体虚而致脏腑阳气不足,产热功能减退,就会有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等症。阳虚则功能下降,兴奋性降低,故有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虚性表现。 【辨证要点】对虚寒证的分析应掌握以下三点: ?本证以阳气虚衰,寒从内生,功能衰退为主要病机。 4 ?以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便溏尿清的虚寒之象和功能衰退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症共见为辨证依据。 ?此外,阳虚所致的虚寒证是虚而有寒,但以虚的特征为主,外感寒邪所致的实性寒证是从寒象特征为主,辨证时一要加以区别。 (八)辨实寒证 辨实寒证是指对阴寒之邪侵袭人体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因此实寒证是指感受寒邪,阳气被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冷痛拒按,大便溏泻或冷秘,或咳喘痰鸣,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脉迟有力或沉紧。 【机制分析】外寒伤人,伤及内脏就可产生实性寒证,由于寒为阴邪,遏伤阳气,所以症见恶寒、四肢欠温等寒象。此时阳气受到郁遏而不能发挥其温煦作用,故有面色苍白、冷痛等特点。寒证津液不伤,所以有口不渴、小便清长之症。 【辨证要点】辨识此证应当注意: ?本证以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遏为主要病机。 ?以突出的寒象,以及冷痛拒按、脉迟有力或沉紧等邪盛特征为辨证依据。 此外,实寒证具有病程短,发病急的特征。 虚证和实证的辨证方法,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同时对虚证实证的错杂、转化、真假等相关内容也进行了讨论。由十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魁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即去其有余, 5 虚证宜补正,即益其不足,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脾胃虚寒、寒湿和脾阳虚的区别, 脾胃寒湿长期没治好,引起的脾胃虚寒,就是所说的脾阳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治宜健脾温中,代表方剂为理中汤。 脾胃虚寒的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 脾胃虚寒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习惯不良如饮食不节制、经常吃冷饮或冰凉的食物引起。再加上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更易导致胃病。所以需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还有脾胃虚寒病人可多吃胡椒猪肚汤,生姜水。胡椒和生姜是健胃、暖胃的调味品,可以调理好脾胃虚寒的病症,恢复健康脾胃。当然,出现胃痛需警惕胃的器质性病变,最好去医院做胃镜检查。 脾胃寒湿和湿热怎样区别, 辨证要点: 舌苔:湿热者多为舌质红,苔黄或黄腻,黄厚。 寒湿者多为舌质淡,氺滑苔,或苔白,白腻,白厚。 大便:湿热者大便粘滞不畅,或干结。 寒湿者大便溏泻,不成形。 小便:湿热者尿黄 寒湿者尿色白 6 饮食:湿热者喜冷饮,食物偏凉。 寒湿者喜热饮,进食生冷后不适。 看舌苔,寒湿的话舌质淡红色,舌苔白;而湿热的舌质红的比较深,舌苔偏黄。 平时饮食偏凉的,就是湿热证;平时喜欢吃热的,就是寒湿。 看大便,寒湿重的话大便偏稀但臭味不明显,颜色淡;湿热重的话大便粘腻,臭味重,颜色深。 脾胃湿寒和湿热的区别, 寒湿困脾则纳呆、食少,口不渴,小便短少;湿热蕴脾则恶心、呕吐、或口渴、厌油腻,尿黄,苔厚腻等。寒湿困脾应健脾燥湿,湿热蕴脾则清热利湿。 寒湿困脾吃什么好, 寒湿困脾的食疗(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生姜粥:粳米50克、生姜5片捣烂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宜温服。 (2)仙术汤:将苍术500克、茴香60克、炙甘草60克、干红枣500克(去核焙干),共研细末,加面粉500克、盐120克共拌匀炒热,晨起开水冲服50克,每日一次。 (3)获苓粉粥:白米30克,先煮沸后放入去核红枣7个,粥煮好后再加茯苓粉30克,搅匀熟透加糖少许。 寒湿困脾患者吃什么对身体好? 1、 多喝水。 2、 饮食宜清淡。 3、若脾胃虚弱的人,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 若胃热素盛的人,宜食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若气机阻滞的病人,宜 7 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 寒湿困脾患者吃什么对身体不好? 1、忌食辛辣食品。 2、忌烟酒。 3、饮食勿过苦寒、生冷。 4、忌食肥腻食物。 我大便黏滞,肚子老响,大便无力,拉不净,嗳气,这是脾胃湿热还是虚寒, 做过胃肠镜,没发现任何问题,胃和肚子也没疼过。主要问题是,大便不成形,不干也不腹泻,就是粘粘的不好排出,老有没拉干净的感觉。 满意回答 您好,按这些症状来看,您应该是脾胃湿热造成的,“粘”字就可以体现出湿的特性。辨证:脾胃虚弱、湿热蕴中、湿重于热。治法:理气健脾,化湿清热。温胆汤加减。处方:陈皮10g,制半夏15g,茯苓30g,竹茹10g,藿香10g,苍术15g,厚朴12g,菖蒲12g,苡仁20g,黄芩10g,甘草6g。 痰湿和湿热体质的区别,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它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8 湿热型体质的鉴定 1、型体特征:形体偏胖或消瘦; 胖是真正的胖,不是虚胖,肉比较结实。 2、常有表现:面垢油光、多有痤疮粉刺、常感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身重困倦、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男性多有阴囊潮湿、女性常有带下增多。病时上述征象加重; 3、舌象检测:舌质偏红怠黄腻; 4、脉象检测:脉象多见滑数; 5、心理特征:性情急燥、容易发怒; 6、适应能力:不能耐受湿热环境; 7、易患疾病:易患黄疸、火热症、痈疮和疖肿等病症。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湿重的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鲜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蓄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芬芳化浊。 9 方药:藿香正气散。 脾胃寒湿证的临床表现及宜忌食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胃脘满闷、厌食、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忽冷忽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感冒症状,舌苔白腻,脉濡缓。 宜食食物: 味淡,具有利水除湿作用的食物,如鲤鱼、茯苓、薏米、扁豆、葡萄等。 性温,有芬芳气味,具有芬芳化湿作用的食物,如白蔻,砂仁、橘皮等。 忌食食物: 滋腻味厚、易生湿、助湿的食物,如糯米、山药、桂鱼、海参、猪肉、鸭肉、牛奶、鸡蛋、红枣、龙眼、橘子、枇杷、红糖等。 性寒凉或具有滑肠泻下作用的食物,如苦瓜、绿豆、西瓜、柿子、菠菜、花生、松子等。 具有收涩作用,可滞留湿邪的食物,如乌梅、石榴、莲子、芡实等。 (食疗参考方 a. 茯苓饮:茯苓30克,用清水文火煮30分钟后,加入6克白蔻,再煮10分钟,去渣取汁,热饮。 b. 薏米粥:生薏米30克,以文火炖煮40分钟后,加入葡萄干10克,煮熟烂后热服 中医指出,人的健康离不开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经络 气,就是一种维持身体生理活动循环的作用力,是热量,是温度 血,就是流动在血管内的红色液体,营养滋润全身 10 经络,就是遍布全身的各种通道 各个器官中,肾是“先天之本”,是人的根,属水 肾气足,我们的体内就阳光明媚,血液运行畅快,各个脏器供血就充足,各种体内“霉烂”地方就干爽了~ 各个器官中,胃是“后天之本”,给人的“根”补充营养,让肾火不灭 所以一日三餐吃进去的食物成了保证身体温度最重要的来源~ 食物有温热属性,也有寒凉属性 什么是补,温热是补。什么是泻,寒凉是泻。 肾怕寒凉,肾脏不能写,你不能给它撤火,只能通过不断的适度的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旺烧得久 什么是寒, 寒,具有阴冷、凝结、阻滞、收缩、灵通的特性 遇寒后筋脉就会缩紧,不易出汗,血液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不论四肢关节疼痛还是心痛、胃痛、腹痛、头痛等都与寒有直接关系~ 寒用热除,可以在饮食中吃温热辛辣的食物,可以多穿衣服,还可以热敷、理疗、艾熏等方法 什么是湿, 湿就是人体内的潮湿,让人感觉沉重、粘滞 当我们身体肾气不足,体温偏低时,血液循环就会变慢,体内水分就不能很快被人体利用 沉重、向下这些湿的特征就显露出来,例如四肢酸重、胸闷、胃腹胀闷、大便不成形、严重的腹泻、小便不通畅、水肿、湿疹等 身体有以下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 11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颜色越是发暗,代表寒湿越重 舌苔发白 反复的口腔溃疡 口臭时舌苔发白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 流清鼻涕 流出的汗是凉汗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 经常腹痛、腹泻 脸上长痘和斑 长湿疹、牛皮癣、白癜风 手脚长年冰冷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疼痛的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越重 早晨醒来后的各种不适症状其实是身体发出的警告,直接告诉你身体弱点在哪里 以下是各种症状和警告含义: 头晕: 早晨一起床后就头晕、缓一会儿才会好转 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久病的人和身体内早有隐患而不知的人身上 还有就是严重贫血的人也会发生 这些朋友最重要的是及时不足血液,多吃固元膏、当归粉、鳝鱼等补血的东西 12 再每天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头痛: 只要是痛,就是与经络不通有直接关系 有人是因为血液黏稠度高、血脂高,是体内寒湿过重造成 应忌掉一切寒凉,用多根艾条熏烤背部、腹部、腿部和手臂 有颈椎病的人,前一晚喝酒的,睡眠不足的都会头痛 治头痛最好的方法是在发作时,在盆子里倒上热水(一定要手放下去能明显感觉到烫),把手放入水中,然后赶快抽回来,反复做几次 当手指明显感到发麻了,头痛马上就能缓解,什么类型的头痛都可以 这是因为手指上的经络全部都通往头部,受热刺激后就打通了经络,“通则不痛” 恶心: 有人每次刷牙会恶心,感觉咽喉有痰咳不出来,严重的还会吐出酸水,这是慢性咽炎的明显表现 本质是由于肾汗引起的肾气虚弱,血液上头的力量不足 治疗的方法是补血,补肾,经常吃海虾,同时每晚温水泡脚,泡的时候搓热咽喉部位,就疏通咽喉部的经络 还要忌掉寒凉的东西,包括咽喉片,而是将6粒炒得表皮发黑的红枣加6粒桂圆泡水当茶喝 咳嗽: 有人早上起床要咳嗽一阵子,要吐一口痰 同样是要忌掉寒凉,多吃补血、补肾的食物 咳嗽厉害的人每天吃2-3次当归粉,一次一小勺 多吃补肾的海虾 13 起床后多搓搓手臂上的肺经 打喷嚏、流鼻涕: 早上打几个喷嚏流一阵子清鼻涕,等吃过早饭后就不流了,这同样是因为体内虚寒引起,而不是过敏和冷空气 要及时补足血液,去掉寒湿,多吃补血补肾的食物外 还要忌泻气的食物,例如萝卜、山楂等,少做脚底按摩 晚上泡完脚后,搓耳朵五分钟,梳头一百下,将血往上引,再搓热鼻子 流鼻血: 有人起床的时候会流鼻血,这是因为身子不结实,阴虚火旺 先泻了虚火,再从根本上补足血液就好了 腹痛: 早晨起来腹痛,赶紧上厕所后腹痛就消失了是因为脾胃虚寒造成的 饮食要忌寒凉,水果最好不要吃 然后每天早晨起床后用生姜红枣红糖水冲鸡蛋喝 具体是把一个鸡蛋搅匀后放在一边 用4-6片生姜、半勺红糖、6粒红枣(切片),加大半碗水同煮,直到水煮至小半碗,再倒入盛鸡蛋的碗中搅匀 这种温热的鸡蛋茸能去掉胃肠的寒气,滋养受损的消化道黏膜 可以治疗胃肠的慢性炎症、慢性溃疡以及腹痛、腹泻,效果很好 早饭后易吐: 有的人特别是孩子,吃完早餐后极易吐,都是体内有寒造成 这样的时候就用生姜加红枣(切开)煮水,或者直接姜水冲鸡蛋给孩子喝能暖胃祛寒止吐 腰酸、腰痛: 14 肾虚、肾寒的人早上醒后躺在床上会感到明显的腰酸背痛 而疲劳和腰肌劳损造成的腰部疾病多在傍晚或晚上加重 除了忌掉寒凉食物,和每晚坚持泡脚外 还要学会按摩经络 从中午11点到下午19点,是“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精气最旺盛的时候 每天的11-13点,是人体阳气最足的时候,去搓心境,特别是肘关节内侧的少海穴要搓热,补肾效果很好 多数人少海部位不通,有痛感,就在少海穴上下来回搓100下,再到腰部肾的部位上下搓热 背痛: 这同样是肾虚、肾寒造成的,并伴有血瘀 如果刮痧、按摩都效果不明显,就还要注意多吃温热的食物来活血 例如麻辣火锅、羊肉等 手指僵硬: 这是寒湿重的表现,同时也是因为身体虚弱,血少明显,血液循环差 用上述那些祛寒湿、补血、补肾的方法 腹胀是指腹部胀满的症状 多因胃肠道疾病、低血钾、肝胆与胰腺疾病、腹膜疾病和手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中医认为腹胀多由酒伤、食伤、情志郁结、黄疸积聚等所致。有虚实之分。 虚证 :腹胀、大便溏泻、不思饮食、腹痛喜温喜按 按之腹较软。 1.砂仁、陈皮各 10克 广木香 6克。水煎取汁 分 2次服。 2.用冰片 0. 2克研末敷于脐上 盖上纱布 再用艾条灸 10, 15分钟。 15 3.茯苓 15克 炒白术 10克 焦山楂 10克。水煎取汁 分 3次服。 4.党参 10克 扁豆 10克 茯苓 15克。水煎取汁 分 3次服。 实证 :便秘、腹胀、腹痛拒按、口渴心烦。 1.大黄、厚朴各 6克 芒硝 3克。水煎取汁 分 2次服。 2.枳实、厚朴各 6克 川黄连 3克。水煎取汁 分 2次服。 大黄 5克 甘草 3克。水煎取汁 分 2次服。 3.芒硝 3克 食积证 :胸腹满闷、嗳腐吞酸、腹满拒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 1.香橼片 6克 砂仁 3克。水煎取汁 放入适量白糖 分 2次服。 2.生白萝卜 500克。将白萝卜洗净、切片打烂取汁 饮之。 3.焦山楂 15克 炒菜菔子 10克。水煎取汁 分 2次服。 4.枳实 10克 炒白术 6克。水煎取汁 分2次服。 5.隔山撬 15克 鸡内金 6克 (焙焦研成细末 )。将隔山撬煎水 吞服鸡内金 3克。日 2次。 6.连翘 10克 莱菔子 15克。水煎取汁分2次服。 7.炒麦芽、炒谷芽、焦山楂各 10克。水煎取汁 分 3次服。 气郁证 :情志不舒 食欲减退 脘腹胀满 嗳气泛酸。 1.当归 5克 炒白术 10克 炒香附 5克。水煎取汁 分 2次服。 2.柴胡 5克 白芍 10克 枳实 5克。水煎取汁 分 2次服。 3.丹参 10克 陈皮 5克 郁金 5克。水煎取汁 分 3次服 痹证论治 寒湿湿热收藏本文 分享痹证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风胜为行痹 ,痛无定处 ;寒胜为痛痹 ,痛有定处 ,或四肢挛、关节肿 ;湿胜为着痹 ,麻木不仁。痹者 ,不通也 ,不通则痛。那里不通 ,气血不通 ,故观古人治痹证用方 ,没有不用血药者 ,当归、白芍、川芎、地黄。但血药只用当归 ,不用白芍等阴柔之品。风痹多用疏散风邪之品防风、羌活、桂枝、威灵仙、葛根、 16 秦艽。寒痹多用散寒 ,麻黄、桂枝、白芷。湿痹重用苍术、麻黄、防风。多用乃处方中多用几味之意 ,比例较大。“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气血虚 ,气虚者加补气之黄芪、党参、炙甘草。久痛入络血淤者加桃仁、红花 ,甚则用虫类搜剔通络 ,如蜈蚣、地龙。我治痹证着重分寒湿、温热两大类型 ,寒湿者不必说。湿热者 ,四妙散主之 ,黄柏、知母、牛膝、苍术。风痹用祛风药 ,寒痹用散寒 ,湿痹用风药 ,“风能胜湿也”。湿痹要渗淡利湿 ,用茯苓、猪苓、泽泻、苡仁 ,药 健脾用四君 ,养营用四物 ,清湿热用银花藤、连翘、桑枝 ,养阴用白芍、木瓜、生甘草 ,上肢用羌活 ,下肢用独活疏风 ,引药下行用牛膝 (川牛膝、怀牛膝 ) ,强腰脊用狗脊、杜仲、续断、牛膝、桑寄生 ,湿热渗利用滑 寒湿(下焦) 2009-12-07 14:29:25| 分类: 经络穴位图解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 ------ (便血、咳嗽、疝瘕附) www.PharmNet.com.cn整理 42.湿之为物也,在天之阳时为雨露,阴时为霜雪,在山为泉,在川为水,包含于土中者为湿。其在人身也: 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 17 此统举湿在天地人身之大纲。异出同源,以明土为杂气,水为天一所生,无处不合者也。上焦于肺合者,肺主太阴湿土之气,肺病湿则气不得化,有霿雾之象,向之火制金者,今反水克火矣。故肺病而心亦病也。观素问寒水司天之年,则曰阳气不令,湿土司天之年,则曰阳光不治自知,故上焦一以开肺气,救心阳为治。中焦与脾合者,脾主湿土之质,为受湿之区,故中焦湿证最多,脾与胃为夫妻,脾病而胃不能独治,再胃之脏象为土,土恶湿也。故开沟渠,运中阳,崇刚土,作堤防之治,悉载中焦。上中不治,其势必流于下焦,《易》曰水流湿。《素问》曰?湿伤于下?。下焦乃少阴癸水,湿之质即水也。焉得不与肾水相合。吾见湿流下焦,邪水旺一分,正水反亏一分,正愈亏而邪愈旺,不可为矣。夫肾之真水,生于一阳,坎中满也。故治少阴之湿,一以护肾阳,使火能生土为主,肾与膀胱为夫妻,泄膀胱之积,水从下治,亦所以安肾中真阳也。脾为肾之上游,升脾阳从上治,亦所以使水不没肾中真阳也。其病厥阴也奈何。盖水能生木,水太过木反不生,木无生气,自失其疏泄之任,经有风湿交争,风不胜湿之文,可知湿土太过,则风木亦有不胜之时,故治厥阴之湿,以复其风木之本性,使能疏泄为主也。 本论原以温热为主,而类及于四时杂感,以未元以求,不明仲景伤寒一书,专为伤寒而设,乃以伤寒一书,应四时无穷之变,殊不合拍,遂至人著一书,而悉以伤寒名书,陶氏则以一人而屡著伤寒书,且多立妄诞不经名色,使后世学者,如行昏雾之中,渺不自觉其身之坠于渊也。今胪列四时杂感,春温夏热,长夏暑湿,秋燥冬寒,得其要领,效如反掌。夫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学者苟能时时预护,处处堤防,岂复有精竭人亡虑,伤寒所伤者阳气也,学者诚能保护得法,自无寒化热而伤阴,水负火而难救之虞,即使有受伤处,临证者知何者当护阳,何者当救阴,何者当先护阳,何者当救阴,因端竟委,可备知终始,而超道妙之迪,瑭所以三致意者,乃在湿温一证,盖土为杂气,寄旺 18 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其在上焦也,如伤寒。其在下焦也,如内伤。其在中焦也,或如外感,或如内伤。至人之受病也,亦有外感,亦有内伤,使学者心摇目眩,无从捉摸,其变证也,则有湿痹水气,咳嗽痰饮,黄汗黄痹,肿胀疟疾,痢疾淋症带症,便血疝气痔疮痈脓等证,较之风火燥寒四门之中,倍而又倍,苟非条分缕析,体贴入微,未有不张冠李载者。 汪按:近代俗医,皆以伤寒法治温热暑燥,入手妄用表散,末后又误认虚劳,妄行补阴补阳,以至生民夭枉,此书所为作也,若湿温之症,则又不然,世有粗工,稍知热病,一遇湿温,亦以温热之法施之,较之误认温热为伤寒者,厥罪惟均,盖湿温一症,半阴半阳,其反复变迁,不可穷极,而又絪缊粘腻,不以伤寒之一表即解,温热之一清即愈,施治之法,万绪千端,无容一毫执着,篇中所述,亦祇举其一隅,学者务宜勤求古训,精研理气,而后能贯通融会,泛应不穷。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在潜心深造者矣。 www.PharmNet.com.cn整理 43.湿久不治,伏足少阴,舌白身痛,足跗浮肿,鹿附汤主之。 湿伏少阴,故以鹿茸补督脉之阳,督脉根于少阴,所为八脉丽于肝肾也。督脉总督诸阳,此阳一升,则诸阳听令。附子补肾中真阳,通行十二经。佐之以菟丝,凭空行气,而升发少阴,则身痛可休。独以一味草果,温太阴独胜之寒,以醒脾阳,则地气上蒸,天气之白苔可除,且草果子也,凡子皆达下焦。以茯苓淡渗,佐附子开膀胱,小便得利,而跗肿可愈矣。 〔鹿附汤方〕苦辛咸法。 鹿茸〔五钱〕、附子〔三钱〕、草果〔一钱〕、菟丝子〔三钱〕、茯苓〔五钱〕。 19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渣再煮一杯服。 44.湿久脾阳消乏,肾阳亦惫者,安肾汤主之。 凡肾阳惫者,必补肾脉,故以鹿茸为君。附子、韭子等补肾中真阳,但以芩术二味渗湿而补脾肠,釜底增薪法也。 〔安肾汤方〕辛甘温法。 鹿茸〔三钱〕、胡芦巴〔三钱〕、补骨脂〔三钱〕、韭子〔一钱〕、大茴香〔二钱〕、附子〔二钱〕、茅术〔二钱〕、茯苓〔三钱〕、菟丝子〔三钱〕。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大便溏者加赤石脂,久病恶汤者,可用二十分作丸。 45.湿久伤阳,痿弱不振,肢体麻痹,痔疮下血,术附姜苓汤主之。 按痔疮有寒湿、热湿之分,下血亦有寒湿、热湿之分。本论不及备载,但载寒湿痔疮下血者,以世医但知有热湿痔疮下血,悉以槐花、地榆从事,并不知有?寒湿?之因,畏姜附如虎,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之,方则两补肾两阳也。 〔术附姜苓汤方〕辛温苦淡法。 生白术〔五钱〕、附子〔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五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46.先便后血,小肠寒湿,黄土汤主之。 此因上条而类及,以补偏救弊也,义见前条注下,前方纯用刚者,此方则以刚药健脾而渗湿,柔药保肝肾之阴,而补丧失之血,刚柔相济,又立一法,以开学者门径,后世黑地黄丸法,盖仿诸此。 〔黄土汤方〕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 甘草〔三两〕、干地黄〔三两〕、白术〔三两〕、附子〔三两〕、阿胶〔三两〕、黄芩〔三两〕、灶中黄土〔半觔〕。 水八升,煮取二升,分温二服。 20 征按:李东垣云: 古之方剂,分量与今不同,云一升,即今之大白盏也,曰?字?,二分半也。铢,四分也。四字曰钱,十分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云三两,即今之二两。云一两,即今之六钱半也。云一升,即二合半也。古之一两,今用六钱可也。以上所用古方,俱可类推。 www.PharmNet.com.cn整理 47.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痛,喘欬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之。脉数有汗,小青龙去麻辛主之。大汗出者,倍桂枝减干姜加麻黄根。 此条以经有?秋伤于湿,冬生欬嗽?之明文。故补三焦饮症数则,略示门径。按《经》谓?秋伤于湿?者,以长夏湿土之气,介在秋夏之间,七月大火西流,月建申,申者阳气毕伸也。湿无阳气不发,阳伸之极,湿发亦重,人感此而至冬日寒水司令,湿水同体,相搏而病矣。喻氏擅改经文,谓湿曰?燥?者,不明六气运行之道,如大寒,冬令也,厥阴气至,而纸鸢起矣。四月,夏令也,古谓首夏犹清和,俗谓四月为麦秀寒,均谓时虽夏令,风木之气,犹未尽灭也,他令仿此,至于湿土寄旺四时,虽在冬令,朱子谓将大雨雪,必先微温。盖微温则阳气通,阳通则湿行,湿行而雪势成矣,况秋日竟无湿气乎,此其间有说焉,经所言之秋,指?中秋以前?而言,秋之前半截也。喻氏所指之秋,指秋分以后而言,秋之后半截也。古脱燥论,盖世远年湮,残缺脱简耳,喻氏补论诚是,但不应擅改经文,竟崇己说,而不体之,日月运行,寒暑倚伏之理与气也。喻氏学问诚高,特霸气未消,其温病论,亦犯此病,学者遇欬嗽之证,兼合脉色,以详察其何因,为湿为燥,为风为火,为阴虚,为阳弱,为前后伏气,为现行时令,为外感而发动内伤,为内伤而招引外感,历历分明,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无成见,因物付物,自无差忒矣。即如此症,以喘欬痰稀,不欲饮水,胸满腹胀 21 舌白,定其为伏湿痰饮所致,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龙行而火随,故寒可去,龙动而水行,故饮可蠲,以自汗脉数,为遇风而发,不可再行误汗伤阳,使饮无畏忌,故去汤中之麻黄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者,倍桂枝以安其表,汗甚则以麻黄根收表疏之汗。夫根有归束之义,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以其根归束太阳之气也。大汗出减干姜者,畏其辛而致汗也。有汗去麻辛,不去干姜者,干姜根而中实,色黄而圆,不比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细辛而辛窜,走络最急也。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 麻黄〔三钱去节〕、甘草〔三钱炙〕、桂枝〔五钱去皮〕、芍药〔三钱〕、五味〔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五钱〕、细辛〔二钱〕。 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沬,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渣,温服一碗,得效,缓后服,不知,再服。 www.PharmNet.com.cn整理 48.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 《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如此证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劳伤之欬,亦非火邪之但欬无痰而喉哑者可比;右大于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火壅遏,肺气不能下达。音出于肺,金实不鸣,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 麻黄〔三钱去节〕、杏仁〔三钱去皮尖碾细〕、石膏〔三钱碾〕、甘草〔二钱炙〕。 22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沬,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49.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www.PharmNet.com.cn整理 支饮上拥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故以禀金火之气,破癥瘕积聚,通利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然其性慓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 苦葶苈〔三钱炒香碾细〕、大枣〔五枚去核〕。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50.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金匮》谓干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盖火欬无痰,劳欬胶痰,饮欬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其在上焦也,郁渴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欬,愈欬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以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遏止欬定矣。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欬矣。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 23 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所谓加者,于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51.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www.PharmNet.com.cn整理 《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槁,气不后行,逼走前阴,故重用润法,俾津液充足流行,浊气仍归旧路矣。若饮家之阴吹,则大不然,盖痰饮蟠居中焦,必有不寐、不食、不饥,不便、恶水等证,脉不数而迟弦,其为非津液之枯槁,乃津液之积聚胃口可知,故用九窍不和,皆属胃病例,峻通胃液下行,使大肠得胃中津液滋润,而病如失矣。此证系余治验,故附录于此,以开一条门径。 〔橘半桂苓枳姜汤方〕苦辛淡法。 半夏〔二两〕、小枳实〔一两〕、橘皮〔六钱〕、桂枝〔一两〕、茯苓块〔六钱〕。 甘澜水十碗,煮成四碗,分四次,日三夜一服,以愈为度。愈后以温中补脾,使饮不聚为要,其下焦虚寒者,温下焦,肥人用温燥法,瘦人用温平法。 按痰饮有四,除久留之伏饮,非因暑湿暴得者不议外,悬饮已见于伏暑例中,暑饮相搏,见上焦篇第二十九条,兹特补支饮、溢饮之由,及暑湿暴得者,望医者及时去病,以免留伏之患,并补《金匮》所未及者二条,以开后学读书之法。 24 《金匮》溢饮条下,谓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注家俱不甚晰,何以同一溢饮,而用寒用热,两不相侔哉,按大青龙汤有石膏、杏仁、生姜、大枣,而无干姜、细辛、五味、半夏、白芍,盖大青龙主脉洪数,面赤喉哑之热饮,小青龙主脉弦紧不渴之寒饮也。由此类推,胸中有微饮,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苓桂术甘,外饮治脾也,肾气丸,内饮治肾也。再胸痹门中,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又何以一通一补,而主一胸痹乎,盖胸痹因寒湿痰饮之实证,则宜通阳,补之不惟不愈,人参增气,且致喘满,若无风寒痰饮之外因,不内外因,但系胸中清阳之气,不足而痹痛者,如苦读书而妄想,好歌曲而无度,重伤胸中阳气者,老人清阳日薄者,若再以薤白栝蒌枳实滑之泻之通之,是速之成劳也。断非人参汤不可,学者能从此类推,方不死于句下,方可与言读书也。 www.PharmNet.com.cn整理 52.暴感寒湿成疝,寒热往来,脉弦及数,舌白滑,或无苔不渴,当脐痛,或胁下痛,椒桂汤主之。 此亦邪中里证也。疝气结如山也,此肝脏本虚,或案有肝郁,或因暴怒,又猝感寒湿,秋月多得之,既有寒热之表证,又有脐痛之里证,表里俱急,不得不用两解方。以川椒、吴萸、小茴香、直入肝脏之里,又芳香化浊流气。以柴胡从少阳领邪出表,病在肝治在胆也。又以桂枝协济柴胡者,病在少阴,治在太阳也。经所谓病在脏,治其腑之义也,况又有寒热之表证乎。佐以青皮、广皮,从中达外,峻伐肝邪也。使以良姜,温下焦之里也。水用急流,驱浊阴使无留滞也。 〔椒桂汤方〕苦辛通法。 川椒〔六钱炒黑〕、桂枝〔六钱〕、良姜〔三钱〕、柴胡〔六钱〕、小茴香〔四钱〕、广皮〔三钱〕、吴茱萸〔四钱〕、青皮〔三钱〕。 25 急流水八碗,煮成三碗,温服一碗,覆被令微汗佳。不汗服第二碗,接饮生姜汤促之得汗,次早服第三碗,不必覆被再令汗。 53.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热,大黄附子汤主之。 www.PharmNet.com.cn整理 此邪居厥阴,表里俱急,故用温下法,以两解之也。脉弦为肝郁,紧,里寒也,胁下偏痛,肝胆经络为寒湿所搏,郁于血分而为痛也。发热者,胆因肝而郁也。故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大黄附子汤方〕苦辛温下法。 大黄〔五钱〕、熟附子〔五钱〕、细辛〔三钱〕。 水五杯,煮取两杯,分温二服。 (原方分量甚重,此则从时改轻临对证斟酌) 54.寒疝,少腹或脐旁,下引睪丸,或掣胁下掣腰,痛不能忍者,天台乌药散主之。 此寒湿客于肝、肾、小肠而为病,故方用温通足厥阴手太阳之药也。乌药袪膀胱冷气,能消肿止痛。木香透络定痛。青皮行气伐肝。良姜温脏劫寒,茴香温关元,暖腰肾,又能透络定痛。槟榔至坚,直达肛门,散结气,使坚者溃,聚者散,引诸药逐浊气,由肛门而出。川楝导小肠湿热,由小便下行,妙以斩关夺门之巴豆,用气味而不用形质,使巴豆帅气药,散无形之寒,随槟榔下出肛门,川楝得巴豆迅烈之气,逐有形之湿,从小便而去,俾有形无形之结邪,一齐解散,而病根拔矣。 按疝瘕之证尚多,以其因于寒湿,故因下焦寒湿,而类及三条,略示门径,直接中焦篇,腹满腹痛等证,古人良法甚伙,而张子和专主于下,本之《金匮》 26 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方则从大黄附子汤悟人,并将淋带痔疮癃闭等证,悉收入疝门,盖皆下焦寒湿,湿热居多。而叶氏于妇科,久病癥瘕,则以通补奇经,温养肝肾为主。盖本之《内经》任脉为病,男子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也。此外良法甚多,学者当于各家求之,兹不备载。 〔天台乌药散方〕苦辛热急通法。 乌药〔五钱〕、木香〔五钱〕、小茴香〔五钱炒黑〕、良姜〔五钱炒〕、青皮〔五钱〕、川楝子〔十枚〕、巴豆〔七十粒〕、槟榔〔五钱〕。 www.PharmNet.com.cn整理 先以巴豆微打破,加麸数合炒川楝子,以巴豆黑透为度,去巴豆麸子不用,但以川楝同前药为极细末,黄酒和服一钱,不能饮者,姜汤代之,重者日再服,痛不可忍者三服。 寒湿异同 2009-12-18 17:22:37| 分类: 中医理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风寒湿暑燥热)六气为病。皆能发热。然寒与热相因。暑与热相继。独燥与湿相反。风寒温暑皆因天气。而湿病多得之地气。燥病多得之内因。此病因之殊同也。内经病机十九条。其分属六气者。火居其人。风寒湿者居其一。燥症独无。若诸项强。皆属于湿。愚尝疑其属燥。今本论有湿之分。又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则之属燥可知也。夫以状名。因血虚而筋急耳。六气为患。皆足以致。然不热则不燥。不燥则不成矣。六经皆有病。须审部位以别之。身以后属太阳。 则凡头项强急。头背KTKT。脊强反张。腰似折。髀不可以曲。HT如结。皆其症也。身之前者属阳明。头项摇动。 27 口禁齿。缺盆纽痛。脚挛急。皆其症也。身之侧属少阳。口眼斜。手足牵引。两胁拘急。半身不遂。皆其症也。若腹内拘急。因吐利而四肢拘急。是太阴。恶寒蜷卧。尻以代踵。脊以代头。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阴。睾丸上升。宗筋下注。 小腹里急。阴中拘牵。膝胫拘急者。厥阴也。若之挟风寒者。其症发热无汗而恶寒。气上撞胸。而小便少。其脉必坚紧。其状必强直而口噤。此得天之气。内经所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者是。其势勇猛。故曰刚。病自外来。当逐邪而解外。有夹本邪而为外患者。其邪从内出。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其脉沉迟。其状则项背强。KTKT。此得之地气。 内经所云。诸项强。皆属于湿者是也。其势弱。故名柔。病因于内也当滋阴以和内。治湿君栝蒌根者。非以治风。 实以生津。非以治湿。实以润燥耳。夫之始也。本非正病。必夹杂于他病之中。人之病此者。世医悉指为风。所以不明其理。善医者。必于他症中审察而预防之。如头项强痛。即之一端。是太阳之血虚。故筋急也。今人但知风寒。 不恤津液。所以发汗太多。因致痉者多矣。夫本有由来。一经妄治。即奇形必见。项背强KTKT。是之征兆。 故用葛根。身体强。是状已着。故用栝蒌根。卧不着席。脚挛急。口禁齿。是之极甚。故用大黄芒硝。无非用多津多液之品。以滋养阴血。不得与当汗当下者同例也。观伤寒脉浮自汗。心烦恶寒。而见脚挛急。是势已成。须当滋阴存液。 不得仍作伤寒主治。故与桂枝汤则厥。与芍药甘草汤。其脚即伸。此明验矣。第以表症未除。不得用承气。若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是又与不着席者与大承气。同一机彀也。凡之为病。因外邪伤筋者少。因血虚筋急者多。如误作风治。 28 用辛散以助阳。则真阴愈虚。因燥剂以驱风。则血液愈涸。故得之暴起者少。妄治而致者多。虚而不补。不死何待。 非参苓归地。调和荣卫。未易奏捷也。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湿胜则濡泄。此指湿伤于内者言也。又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又曰因于湿。首如裹。此指湿伤于外者言也。若湿而兼热。则大筋短而为拘。小筋弛长而为痿即柔之变见矣。阳明篇有湿热发黄之症。叔和不为别论。独取太阳之风湿相传者。尚遗数条。亦搜采之疏失也。内经曰。身半以上者。风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又曰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皆风湿对言。本论则风湿合言也。风湿相合。则阴阳相传。上下内外反病矣。所以身体烦疼。不能转侧。骨节掣痛。不能屈伸。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也。内经曰。风湿之伤人也血气与邪并。客与分腠之间。其势坚大。故曰实。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营血涩。卫气去。故曰虚。此又以血家虚实。因风寒而分也。本论伤寒发汗。寒湿在里不解。身目为黄。与阳明之热不得越瘀热在里。身体发黄者。当下不当下。 亦以寒湿湿热分虚实矣。内经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本论又合风寒湿热四气。而名湿痹。当知痹与。皆由湿变矣。 夫同一湿也。湿去燥极则为。久留而着则为痹。痹为实。为虚。痹异形。虚实亦殊。固不得妄以属风。亦不得因于湿。而竟视为湿矣。湿余义。详内经注。及本论注中。 湿热 2009-10-24 01:43:52| 分类: 修身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从中医理论而言,“湿”的一种征兆。体内有了湿气,气血不畅,也是一种失调,需要通过各种食补或者药疗来“祛湿”。 29 -祛湿十五章经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水湿排出的作用,宜于治疗湿症。 1、南瓜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2、鲤鱼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3、茯苓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4、荠菜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5、金针菜(黄花菜)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症忌食。 6、莴苣清热利尿,通乳。忌同金针菜同食。 7、冬瓜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8、鲫鱼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9、蚕豆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10、赤小豆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11、莜麦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症忌食。 12、薏苡仁(薏米)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13、玉米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14、砂仁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不宜久煮。 30 15、白豆蔻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呕吐。热症、阴虚症忌食,不宜久煮。 下面介绍几种健脾去湿食疗偏方: 1)参芪粥健脾祛湿 做法是: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100克。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除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夏季带来的身体不适。建议可以在粥中加点荷叶,其芳香的味道能够醒脾化湿、开胃。 需要注意的是,党参和黄芪是补气的药物,冬季进补时使用更为妥当。如果气虚、乏力的症状不是十分明显,最好在粥中少放一些,避免上火。 2)赤小豆、冬瓜煲生鱼汤 功效:补脾、利水、消肿,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生鱼一条、宰净,冬瓜(连皮)500克,赤小豆60克,葱头5个,煲汤,不放盐。 3)苋实煲老鸭 功效:滋阴养胃,健脾利水。 苋实100~120克,老鸭一只,宰净,苋实放鸭腹内加水文火煮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4)炒扁豆淮山粥 功效:健脾养胃。炒扁豆60克、淮山60克、大米50克煮粥服食,小儿减半。 5)萝卜莲子猪舌汤 31 功效:清润滋补,宽中下气,可除春寒去湿困。 萝卜750克、莲子50克、苋实25克、蜜枣3个、猪舌500克、猪骨750克。 6)鹌鹑汤 功效:健脾开胃。 鹌鹑一只、党参15克、淮山30克煲汤。 7)另外,还有土茯苓赤小豆鲫鱼汤、绵茵陈煲鲫鱼、赤小豆煲鲤鱼、猪肚粥、冬瓜煲老鸭子等,均有一定的健脾去湿功效。 不让皮肤病在春天萌发 一场突如其来的“倒春寒”让不少人感到措手不及,除了突发的感冒等呼吸道问题以外,有的人还出现了疹子、红斑、全身或局部痒等皮肤问题,专家说,这很有可能是夹杂在寒风中的冷雨引起的,因为春季多见潮湿天气,而“湿”可引起多种皮肤病,所以皮肤病也成为这个季节常见问题。而保护皮肤免受瘙痒斑疹困扰,春季要做的功课除了注意皮肤清洁和所处环境的卫生,还要致力除去身体内外湿气。 必修课一:内湿关键养脾胃 在中医理论中,引起人体产生疾病的“湿”主要指内湿。中医认为,这种我们看不到摸不着也测不出来的“湿”,和我们的消化功能密切相关。每天我们吃进去的食物,经过新陈代谢,便产生不少湿邪毒素,如果脾胃运化功能好,这些湿邪能通过大小二便排出体外,但一旦脾胃功能变得虚弱,湿就滞留在体内,成为一种诱发疾病的因素。这正是中医所谓的脾“运化水湿”功能的含意。身体虚弱引起脾胃虚弱,暴饮暴食,过多油腻、甜食等超出脾胃所能正常运化的范围,水湿就内停在我们的脏腑,湿疹之类皮肤病正是内湿的外在表现。 32 家庭作业:管好嘴巴 无论是产生“内湿”的原因,还是影响脾胃功能的因素,基本上都和食物有关,因此管理好自己的饮食是除内湿,隔离皮肤病的关键。可能产生内湿的食物包括榴莲、菠萝、芒果等水果,以及油肥甜腻的食物,这些食物有的能困湿,有的则比较伤脾胃影响水湿运化;而健脾化湿的食物中药则包括土茯苓、苡米、淮山等。不少广东人有用这些中药煲汤的习惯,这值得肯定,因为这正是在湿气天预防皮肤病发生的好办法。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确定自己或者家人身体是不是“湿”,最好还是先让专业中医师帮忙判断。 祛湿的食物 赤小豆:健脾燥湿可以消水肿胀满、止泻、利小便。 绿豆:最适宜夏天和梅雨季节有解湿热气功效。 冬瓜:性味甘淡微寒养胃生津、去湿泻热。 薏仁:即薏米,主理祛湿,亦具消除水肿及有益肠胃等功效,其利尿功效强。 海带:行水化湿、除痰、止带浊。 黄瓜:清湿解暑、止渴利尿、解毒消炎。 鲫鱼:益气健脾养胃、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鸭肉:补虚清热、除湿解毒、能滋阴养胃、利水消肿。 生苦瓜:清湿毒、利尿解暑、清心明目。 丝瓜:清湿痰、通便秘、利小便、除口臭。美食谱 早餐:薏米扁豆粥——炒扁豆、莲子(不去心)、薏米、粳米适量同煮粥。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暑、养心平肝的作用。对暑热伤气引起的腹泻、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大便失调等都有效果。 33 薏米银耳粥——用温水浸泡薏米半小时,然后与泡发的银耳、莲子、莲心一起,加冰糖用小火熬就行了。 煲汤:鲜桑叶炖猪腱——鲜桑叶,克、猪腱肉,,克切片、蜜枣半粒、姜,片。一起放入炖锅内炖,出锅前再加入食盐调味。,月、,月鲜桑叶最多,大家不要错过了。 白玉猪肚汤——这款汤是祛湿消肿最经典的。用白茅根,,克、玉米须,,克、红枣,,个、猪小肚,,,克一起炖就可以了 至于湿热的食物就很多了。 胡椒 凡湿热型黄疸之人忌食之。《本草纲目》云:“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辛走气,热助火,此物气味俱厚。”《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多食动火燥液,耗气伤阴”。对阳黄之人来说,多食则易增剧病情,助长湿热之邪,黄疸不易退去。 龙眼肉 甘温果品。《本草汇言》说它“甘温而润,恐有滞气”。湿热性黄疸应多食清淡利湿之物,龙眼肉滋腻助热,不利湿热之邪的排泄,故阳黄与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鹅肉 民间视为大发之物。唐代食医孟诜认为“多食令人发痼疾”。明?李时珍也指出:“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中药大辞典》中说:“湿热内蕴者勿食。”阳黄为湿热型黄疸,故多食鹅肉则弊多利少,甚至有弊无利,加重病情。 34 羊肉 性温,味甘,黄疸之人多为内有湿热,熏蒸肝胆,胆液外泄而发黄。《金匮要略》中早有告诫:“有宿热者不可食之。”黄疸之病屑“内有宿热”之疾,法当忌食。《随息居饮食谱》也早有告诫,认为“疸病均忌”。 鸡肉 性温,味甘,黄疸多属肝胆湿热内蒸,饮食宜清淡不宜温补。《医林纂要》认为鸡肉“肥腻壅滞,有外邪者皆忌食之。”实际上内外有实邪者皆当忌食,清代食医王孟英就明确告诫:“疸症忌之。”尤其是湿热偏重的阳黄之人,更不宜食。 醍醐 为牛乳制成的食用脂肪。能滋阴、养营、润燥,而黄疸或为寒湿为患,或为湿热蕴结肝胆,而醍醐滋腻养阴,不利湿邪排泄。这正如《随息居饮食谱》所言:“中虚湿盛者均忌之。”所以,无论阳黄或阴黄之人,皆不宜食。 蚶肉 性温,味甘,有补血温中的作用。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湿热黄疸者不宜多食,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指出:“蚶,多食壅气,湿热盛者忌之。”阳黄之人为湿热内蕴肝胆,故当忌服。 白酒 又叫烧酒,属于一种烈性酒,含酒精成分高,在体内要经肝脏被氧化分解。由 35 于烧酒性属火热,纯阳毒物,黄疸之人饮之,势必加剧邪热更甚。同时又直接损害肝细胞,加深黄疸。所以,黄疸病人切勿饮酒,尤其是烈性白酒。 人参 性温,味甘,为温热性补气强壮食品,有助热上火动血之弊。黄疸之人多以湿热之邪为患,尤其是急性黄疸之人,多屑中医热证、实证,宜吃清淡利湿之物,忌吃温热补益之品,尤其是人参,甘温助火,阳黄之人更应忌食。 鸡蛋 性平,味甘,为高胆固醇食物。《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多食动风阻气,……疸、痞满,皆不可服。”因此,湿热型黄疸及寒湿型黄疽皆不宜食。 南瓜 为甘温益气之物,多食有阻遏气机之弊。《本草纲目》认为“多食发黄疸”。清?王孟英也认为“疸痢胀满皆忌之”。故阳黄之人湿热壅滞者,应忌之。 此外,阳黄者忌食辣叔、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忌食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忌食马铃薯、豆瓣等易致胀气的食物;也忌食动物油、肥肉、狗肉、海鱼、虾子、以及黄芪、紫河车、黄精等补益之品。阴黄之人还应忌食螃蟹、螺蛳、蚌肉、柿于、香蕉、莼菜、生地瓜、生菜瓜、苦瓜等生冷性凉食物。 必修课二:外湿不忘清环境 36 吃一样的东西,有的人容易动湿气而引起皮肤病,那可能是脾胃体质不同引起的反应不同;而同一个人遇到湿热天气而使湿疹等皮肤病发作,那就是外湿引起的问题。所谓外湿,即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潮湿天气。中医理论认为,内湿跑到身体外是化湿而不引起外湿,但外湿入侵人体则会产生内湿。所以防止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保持居住等环境干爽也相当重要。 家庭作业:隔离湿气 湿气大、阴雨天的时候,最好不要常开窗,不过还是要注意室内通风,不少家庭空调机有抽湿效果,可以适当开一下,或者可以使用专业抽湿机;如果居住环境实在太过潮湿,湿疹之类皮肤病又很厉害,那想办法换个房子也是可以考虑的;宁可穿脏一点的衣服,也不要勉强穿不干的衣服免得诱发你的皮肤病;淋雨湿脚之后请及时擦干,脚气也算是湿气引起的皮肤病之一。 必修课三:谨防小玩意作乱 在广东,天气再暖一点的四五月份,不少人身上会长一粒粒红色的小疹子。专家说,这很有可能是丘疹性荨麻疹,这是因为你刚刚从橱柜里拿出的草席竹席出了问题。去年夏天留下的汗迹夹杂着螨虫跳蚤细菌一起生长,小玩意一叮咬皮肤,过敏体质的人可能就出现一大片瘙痒的红疹子。此外,春暖花开的季节,花花草草中存在的不少细微花粉,可能通过呼吸道等各类腔道进入人的身体,也是导致春季皮肤产生过敏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作业:晒太阳 怀疑自己是花粉过敏引起皮肤病者,最好远离可能引起过敏的花草,此外,适当体育运动锻炼等是增强体质的好办法。而小跳蚤螨虫叮咬引起荨麻疹的人,则要检讨一下你的居住卫生,夏天用完的凉席,冬天用完的被子,在存放入柜子和使用前,一定要清洗并在阳光下晒一晒,防止虫卵和细菌生长。此外,凉 37 席和被褥在使用期间,最好也能过一段时间清理和晒太阳,除了杀菌,也还能除去人体在这些床上用品上留下的湿气,以免皮肤因自己的皮肤而得病。 链接 这些皮肤病与湿气有关 虽然身体有湿气者很多都表现为皮肤病,但并非所有皮肤病都与湿气有关,因为中医理论中侵蚀皮肤的外邪除了湿,还包括风、热、寒等。以下是春季最常见和湿气有关的几种皮肤病。 湿疹:是最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春季潮湿天往往多发。西医认为这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则着重从湿气入手寻找其病因。所以在治疗方式上,西医多用抗过敏的药物以及止痒的外用药,而中医处方除了除湿的药物还往往加了一些健脾的中药。湿疹本身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急性的皮疹表现多多,可能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和结痂等。急性者容易转成慢性,且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带状疱疹:是春季最易流行的一种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中医认为是因为肝胆火盛及脾湿郁久,外感毒邪而发。现代医学则证实这是因为人体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潜伏在体内,当身体劳累、或患上消耗型慢性病时,本病开始发作,由于这种病毒有亲神经的特点,发病总是沿神经走向,呈条带状,故称“带状疱疹”。民间把这种病称作“串腰龙”、“蛇缠身”、“缠腰火丹”等,侵犯胸腰部位的带状疱疹占60,,此外还可侵犯头、面、耳及上下肢等部位。民间传说这种疱疹绕腰部一圈即有生命危险,是不可信的。不过医生还是建议患者在尚未出现疼痛时,及早就医确诊。 38 脚气:很多人脚气的问题在春夏加重,秋冬减轻。中医也称之为脚湿气,西医则认为这种病主要是靠人体分泌汗液来生存和繁殖的霉菌引起的。人体脚趾间部分湿气平时很难散发,就为霉菌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脚气表现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干性主要表现是脚底皮肤干燥、粗糙、变厚、脱皮、冬季易皲裂;湿性主要表现是脚趾间有小水泡、糜烂、皮肤湿润、发白、擦破老皮后见潮红,渗出黄水。两者都具有奇痒,也可两者同时存在,反复发作。治疗一般首先外用疗法,饮食注意健脾胃化湿,或者摄取稍多的的维生素B1也有利于疾病恢复。 您好 早上空腹喝蜂蜜水,晚上喝蜂蜜牛奶。吃香蕉,苹果(连片吃),酸奶,麦片,地瓜,,,粗纤维食物。如果觉得还不行,就吃排毒养颜胶囊。或清肠茶。后者效果较厉害,有腹泻的可能。先试前者吧。 便秘的营养防治 1.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每天加食糠皮、麦麸等,可增加饮食中纤维的摄取量,以扩充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2.大量饮水:尤其在食用高纤维食品时,每日至少要喝 8 杯水。特别是晨起喝一杯淡盐开水,对保持肠道清洁通畅、软化粪便大有益处。 3.适量食用产气蔬菜及有软化作用的果胶食品:适量食用产气蔬菜,如马铃薯、萝卜、洋葱、黄豆、生黄瓜等,气体在肠内鼓涨能增加肠蠕动,可下气利便。食用果胶含量多的食品,如苹果、香蕉、胡萝卜、甜菜、卷心菜、柑橘等可软化大便,减轻症状。 4.常食用蜂蜜、淀粉:经常食用蜂蜜和淀粉会减少便秘的发生,蜂蜜对肠道有润滑作用,淀粉可吸收水分使粪便软化。 5.增加B 族维生素食品:增加B 族维生素食品的供给,尽量选用天然、未经加工的食品,如粗粮、豆类、酵母等,以增强肠道的紧张力。 红薯,多吃红薯有益于长寿吗 39 我国许多地区都种植有红薯,有的地区几乎把红薯作为主食。特别是烤红薯,糖分经焦糖化作用释放出的香甜美味真是诱人。据古书记载,认为红薯“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山药,久食益人,为长寿之食”。可见红薯早就被祖先认识。红薯所含营养突出的是含有大量粘液蛋白,它对人体有特殊的保护作用,能保持人体动脉管壁的弹性,防止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皮下脂肪,避免肥胖。还能防肝肾结缔组织萎缩,预防胶原病的发生,它还能保持呼吸道、消化道、关节腔和浆膜的滑润。 红薯还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其中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的含量比大米、面粉要高,维生素C含量可与柑桔相比,这对保护皮肤和美容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红薯含有纤维素,在肠内可吸收大量水分,增加粪便体积,起通便作用,减少肠癌的发生。美国一位生物学家发现红薯中含有“脱氢异雄固醇”,因而红薯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我国长寿乡的百岁老人都喜食红薯,这说明吃红薯有益于长寿。 40
/
本文档为【寒湿和湿热辩证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