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学生周末学习计划

大学生周末学习计划

2018-02-27 7页 doc 21KB 1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9858

暂无简介

举报
大学生周末学习计划PAGE78/NUMPAGES79阿含解脱道次第编著者: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目 录第○章  前言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第四章 惭愧心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第六章 乐见圣贤第七章 听闻正法第八章 五阴第九章 六入处第十章 界相应第十一章 四食第十二章 受相应第十三章 三法印第十四章 四圣谛第十五章 八正道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第十七章 生信→发生离心第十八章 欲神足→正精进第十九章 正知正见×第廿章 持戒第廿一章 守护六根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
大学生周末学习计划
PAGE78/NUMPAGES79阿含解脱道次第编著者: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目 录第○章  前言第一章  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第二章 善人、慈悲喜舍第三章 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第四章 惭愧心第五章 亲近善知识第六章 乐见圣贤第七章 听闻正法第八章 五阴第九章 六入处第十章 界相应第十一章 四食第十二章 受相应第十三章 三法印第十四章 四圣谛第十五章 八正道第十六章 缘起性空第十七章 生信→发生离心第十八章 欲神足→正精进第十九章 正知正见×第廿章 持戒第廿一章 守护六根第廿二章 三妙行--身、口、意柔软第廿三章 出入息念×第一个阶段就是粗呼吸,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第廿五章 五根、五力第廿六章 善用七觉支×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第廿八章 止观双运开智慧第廿九章 十个结第卅章 证果次第(四双八辈)第卅一章 最后的五大关卡第卅二章 涅槃、无为、空--甚深极甚深第卅三章 成道、成佛、解脱自在第卅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体证《心经》第卅五章 至人只是常--反璞归真第卅六章 知足、感恩、大慈大悲《序文》果净法师序阿含为梵语的译音,原意是来、传来之圣教的意思。佛陀在世时代,佛陀的诸弟子以佛陀亲口所说,传承于弟子间的教授、教诫,称之谓阿含。佛陀的弟子及信众,为了方便记忆,将佛陀亲口宣说的教法,用简要式的诗偈及散文的形式,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诵下来。佛陀般涅槃后的第一个夏季,由大迦叶发起聚会,大约有五百阿罗汉聚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主席,由阿难尊者诵出经,优婆离尊者诵出律,经过大家公开确认而成四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此时阿含成为佛教圣教集、圣典的同义语。佛陀般涅槃后一百年左右,根本的佛教开始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然后又再分出许多部,依据异部宗轮论的记述,学说不全一致的大概有二十部,根据资料的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的经典存在。到了今天,只有南方上座部的经典完全保存下来,共计有五部,它们是用巴利语书写的,就是南传五部。北传的阿含则汇集了其他诸部的经典,系以梵文书写,成立了北传四阿含。在四部阿含当中,南传的相应部相当于北传的杂阿含。佛法不断的流变分裂,到大乘经典大量出现后,大众部为排斥上座部,因此,将上座部所信受而代代传承之圣典称为阿含经,而将自己所信奉、新编的经典称为大乘经。从此之后,不明实相者竟然误将阿含看轻为小乘经典。事实上,阿含是佛陀在世时流传之教法,是佛陀入灭后所结集之圣教集,师生之间代代相传承,为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所公认的根本佛法。佛法流变时久,后来有些求佛法者,因为缺少阿含及大乘经集成的流变过程资料,且在接触佛法时,正好是大乘经发扬的时代,因而将阿含判做小乘教,致使此后就很少人重视阿含经。由于近代各国学者的研究,发现阿含经原来不是什么小乘经典,而是现存最接近佛陀原始教说的典籍,是探究佛陀根本思想所不可缺少的,因此,阿含经很幸运的又被重视了。虽然阿含经有被重视的现象,但阿含经是用简要的诗及散文方式写成,因此,没有耐心的人就有看不下去的感觉,加上现代人放逸心的习性,研究四部阿含就变成难事了,要将内容修行次第一一厘清也不简单。空海一心为正法,经过长期的实修及研究阿含经,有很深入的心得,发心将阿含经内容的解脱道整理出次第,又加上本身经验解释,对有心修阿含解脱道者,是一件难得的宝藏,也是永续正法的明灯,人人只要依次第修行必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达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愿众生证悟涅槃、脱离众苦、安详自在。八十九年十月二十日说明一、本书的经文号码以佛光大藏经的四部阿含为准。杂阿含经号码下面括号内的是大正大藏经版的号码,以便利读者查阅对照。二、本书经文出处:杂代表杂阿含经;中代表中阿含经;长代表长阿含经;增代表增一阿含经。相应部是指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三、本书每一节的前半,都是引自四部阿含的经文。但经文大部份都只是摘录重点、精华,并非全文。若读者欲览全文,请参考大藏经原文。四、经文后面的【法义分享】是编者个人闻思修证的心得。一方面衬托出此节经文的重点、重要法义;一方面将心得和读者分享,供养决心实践解脱道与菩萨道的修行者。五、本书以阿含经文为主轴,占百分之六十。法义分享占百分之四十。法义分享方面,著重在法义的分析,而不著重名相的解释或白话翻译。所以若有不懂的名词,请查阅佛学大词典,或参考佛光阿含藏的名相解释。六、本书经文中,少部份有()的字,那是编者补充进去。七、本书共分三十六章,从第一章到三十六章的次序,就是阿含解脱道闻、思、修、证的完整次第。这是编者参考杂阿含三四五经、二八○经,及中阿含四五、五二、五四诸经,加上个人闻思修证的心得而编成。八、本书编排次第可概略划分为:(一)第一章-第六章属于人天善法-培养善根、福德、因缘的初步阶段。(二)第七章-十七章这是闻思正法的主要内容。(三)第十八章-二七章是属于实修的具体内容与方法。(四)第二八章-三四章此为实证、证果的内容。(五)第三五、三六两章,这是解脱道与菩萨道合一的具体展现。第○章前言能称为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必需符合四个条件:(一)本来如此。(二)必然如此。(三)普遍如此。(四)永远如此。也就是真理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理是超越种族、国家、宗派、宗教的范围。若把真理抓入宗派、宗教的框框内,真理就容易被扭曲,或成为宗教信仰的产品、或成为空壳子。佛法是佛陀所宣说,但并不是佛陀所创造、所发明。佛陀只是将他所观察到的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如实的述说而已。再引导众生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深观--开发智慧--断诸结缚--因而远离颠倒梦想、解脱自在。这是现在、此生、此世可修、可证、可达。要解脱,本来就很单纯、不困难,之所以会变得很复杂而困难,那是后代众生聪明反被聪明误所致。阿含经记录著佛陀向弟子们所开示的法要--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以及解答众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研读阿含经,有如时光倒流,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听闻佛陀亲临开示。很亲切、很朴实、很实用。闻法后,又可马上去求证。若是真理,一定经得起任何的考验求证。所有疑问的破除,来自于您的实修、亲证。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明实相,背道而驰,苦就产生。没有所谓末法时期。法印、真理就是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所以真理都是现在、当下如实展现在您的身、口、意中,也如实展现在大自然中。若您能从己之身口意中见到法,从大自然界中,见到活生生的真理,那您就可以抛开一切经典。佛陀都是强调:现观、现法涅槃(现世解脱)、自知、自觉、自作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也就是行者只要依佛陀所开示的解脱道次第而行,今生今世就能达解脱自在的彼岸。真正的正法,一定是现在就能体证、实践的。阿含经是记录佛陀的开示录、言行录。是佛陀大般涅槃后,由弟子们所结集而成,并非佛陀亲自所写、所辑。阿含法义本来就很深,加上早期未有文字经典前,都是靠背诵,所以词句都尽量力求精简。凡事有利就有弊。精简又含有深义的经文,众生不是看不懂、没兴趣,就是以为懂,但却曲解法义。加上有很多的精华都是要真修实证才能体悟到,若光从文字上去理解,极易产生误解。这就是阿含经被判为小乘经的重要原因。若还不了解阿含经在佛法中的重要性,请先研读印度佛教史、印度佛教思想史、西域及中国佛教史。中国佛教是在整条法流的下游,中游是在一千八百年前的西域及敦煌,上游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若能看到整条法流的量变与质变,就不会在支流末节上诤辩。在您重视袓师语录、上师语录之前,请先仔细看看佛陀怎么讲,不要本末颠倒了。本书编辑的特色:一、按照原始佛法解脱道的次第,编列出相关经文,让行者易于了解,此阶段佛陀是如何开示。二、摘录四部阿含的精华,尤以杂阿含的修多罗为主轴。而且在重要经文旁边加上画线,以助读者容易掌握到阿含法要。三、附上编者个人闻思及实修实证的心得供参考,以助行者深入品尝甚深法味。如此的编辑方式与内容,是为了让阿含深义重现,是为了协助行者用最少的时间就能掌握到阿含精髓及出世间法的修证核心。差之亳厘,失之千里。不要急著找修行法门、或一门深入。若没有闻思基础、若没有建立正知正见,越精进用功修行,反而容易离出世间法越远、离解脱道越远。只要能具足正见的闻、思基础,你就会走在正确修、证的解脱道上。修行要解行合一。如果您决心要修行,决心要解脱生死轮回,空海给您由衷的建议--先发一些时间,下功夫好好深入熟读这本书,然后进行实修、实证。当你证到初果再回来看这本书,你会有更深的体悟、也会发现到更多的宝藏。这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的宝藏图,这是涅槃彼岸的宝藏图。感恩古圣先贤的默默奉献,感恩众多因缘的默默促成。空海在历经二十多年实际寻幽探访勘察后,重新画出荒芜已久的古仙人道迹--成佛之道的宝藏图,回馈一切众生。愿此地图能协助您快速又安全的到达究竟涅槃、解脱自在的彼岸。世界要和平、社会要安详,都要从净化我们个人身心开始。由点扩及到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法界。所以原始佛法都是强调由个人身心开始净化起。当您能脚踏实地的老实修行,您就已经真正的走在菩萨道上。不管过去如何辉煌或坎坷--一切归○。让我们从○出发,随时归○,从○开始。让我们打开无限的视野--如实的探讨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让我们以无量的胸襟--超越一切宗派宗教的框框--秉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解脱自在。如此,必能自利、利他--自他具利。就从现在开始走上解脱道空海合十于台南慈莲寺公元二○○○年十月十日第一章阿含解脱道次第概论一杂三四五(三四六)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世间知有如来、应、等正觉所知、所见,说正法、律。以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老、病、死。何等为三?谓贪、恚、痴。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贪、恚、痴。何等为三?谓身见、戒取、疑。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何等为三?谓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正思惟、习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为三?谓失念、不正知、乱心。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失念、不正知、乱心。何等为三?谓掉、不律仪、不学戒。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掉、不律仪、不学戒。何等为三?谓不信、难教、懈怠。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信、难教、懒堕。何等为三?谓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何等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复有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何等为三?谓无惭、无愧、放逸。此三法不断故,不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所以者何?以无惭、无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不恭敬故习恶知识,习恶知识故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难教、戾语、懒堕,懒堕故掉、不律仪、不学戒,不学戒故失念、不正知、乱心,乱心故不正思惟、习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见、戒取、疑,疑故不离贪、恚、痴,不离贪、恚、痴故不堪能离老、病、死。断三法故,堪能离老、病、死。云何三?谓贪、恚、痴,此三法断已,堪能离老、病、死。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云何三?谓身见、戒取、疑,此三法断故,堪能离贪、恚、痴。复三法断故,堪能离身见、戒取、疑。云何为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云何为三?谓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此三法断故,离不欲见圣、不欲闻法、好求人短。复有三法断故,堪能离不恭敬、戾语、习恶知识。云何三?谓无惭、无愧、放逸。所以者何?以惭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顺语、为善知识,为善知识故乐见贤圣、乐闻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顺语、精进,精进故不掉、住律仪、学戒,学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乱心,不乱心故正思惟、习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见、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贪、恚、痴,离贪、恚、痴故堪能断老、病、死。【法义分享】◎本经首先标出,因为有老、病、死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的问题,所以才有修行与解脱的问题。◎悉达多太子是在二九岁那一年观察到生命的黑洞(死亡)的厉害而无比震撼,因而爆发出修行的动力,用生命去找寻出离生死轮回之道。◎如果你也观察到生命的黑洞的厉害,你也会爆发出修行的动力。修行是为了解决生死大事、脱离生死轮回的大问题。◎解脱道是有次第有步骤的。行者只要依佛陀所开示的次第步骤而行,要见法、证果并非难事。若能像佛陀一样--用生命去找寻宇宙人生的真理与解脱之道你也能跟佛陀一样--此生此世就能到达究竟涅槃、解脱自在的彼岸。第二章善人、慈悲喜舍一增四四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修行慈心解脱,广布其义,与人演说,当获此十一果报。云何为十一?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水、火、盗贼终不侵拄,若身坏命终,生梵天上。是谓,比丘!能行慈心,获此十一之福。尔时,世尊便说斯偈:若有行慈心,亦无放逸行;诸结渐渐薄,转见于道迹。以能行此慈,当生梵天上;速疾得灭度,永至无为处。不杀无害心,亦无胜负意;行慈普一切,终无怨恨心。是故,比丘!当求方便,行于慈心,广布其义。如是,比丘!当作是学!【法义分享】◎具体力行慈心、慈善,可得种种善果,自利又利他。二中二七多闻圣弟子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是谓,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法义分享】◎修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软化僵硬的心、打开狭窄的心胸--扩展至无量无边。慈悲喜舍是从世间法迈向出世间法的重要桥梁。三杂七五五(七四三)诸外道出家言: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槃。善摄其心,住四念处,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嗔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所谓俱能说法。时,众多比丘闻诸外道出家所说,心不喜悦,默然不呵,从座起去。入黄枕邑,乞食已,还精舍,举衣钵,洗足已,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以彼外道出家所说广白世尊。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修习慈心,为何所胜?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嗔慢、毁诋、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比丘!心与慈俱多修习,于净最胜;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法义分享】◎俱正知正见的慈悲喜舍与世间法的慈善义行是有所不同的。◎修习慈悲喜舍,绝对有助于修习禅定与开发智慧。四中五二是为具恶人已,便具亲近恶知识;具亲近恶知识已,便具闻恶法;具闻恶法已,便具生不信;具生不信已,便具不正思惟;具不正思惟已,便具不正念、不正智;具不正念、不正智已,便具不护诸根;具不护诸根已,便具三恶行;具三恶行已,便具五盖;具五盖已,便具无明;具无明已,便具有爱。如是此有爱展转具成。是为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展转具成。【法义分享】◎路--解脱道是人走出来的。种恶因,得恶果;种善因,得善果。◎若想要明--了知宇宙人生实相,想要解脱自在,平常要多累积各种善根、福德、因缘。◎人天善法,是迈向解脱道的第一步。第三章深入体会世间苦难--老、病、死一杂一一三○(一一四七)是故我说:险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于佛法教专心归依。佛告大王:如是!如是!经常磨迮,谓恶劫、老、病、死,磨迮众生。当作何计?正当修义、修法、修福、修善、修慈,于佛法中精勤方便。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如有大石山,高广无缺坏,周遍四方来,磨迮此大地;非兵马咒术,力所能防御,恶劫、老、病、死,常磨迮众生。【法义分享】◎修行的动力来自于见苦。若欠缺修行动力,是因为苦吃得还不够。要深入去体悟世间的种种苦。二杂三四五(三四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世间所不爱、不念、不可意。何等为三?谓老、病、死。世间若无此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者,如来、应、等正觉不出于世间,世间亦不知有如来、应、等正觉知见,说正法、律。以世间有老、病、死三法不可爱、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出于世间。【法义分享】◎老、病、死都是伟大的天使,经常在刺激你、唤醒你--醒来吧!不要再作梦了!◎由于观察到死神--黑洞的厉害,悉达多太子无比的震撼!因而从太子王位跳下来,从此展开了觅道、求道、修道之旅。终于成道--解脱自在。三中一八一若见谛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从外求尊、求福田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法义分享】◎凡夫因内心的苦闷不安,而不断的向外求。求取各种符、咒、加持、消灾、保祐。◎有智慧者是向内--净化身心--如实观察、如实了知宇宙人生实相、真理。四杂四六八(四六九)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险处。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法义分享】◎这是一般众生与解脱者的相异处,尤其在面临重大境界现前考验之际。修行证果的检验不是在禅修中,而是在历缘对境的实际考验中。五中五六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法义分享】◎老、病、死之苦若没有震撼到你的心肝底,修行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停留在表皮层、软绵绵的。或是为了展现我是、我能、我慢而修行。◎习苦--便有信常常浸泡在众生的苦海中,修行的动力就会增长。第四章惭愧心一杂九八七(一二四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世间若无有惭、愧二法者,违越清净道,向生老病死。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二长二知惭,耻于己阙。知愧,羞为恶行。三杂一二三八(五七八)常习惭愧心,此人实希有;能远离诸恶,如顾鞭良马。四增三八六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日悔无懈息,罪根永已拔。五中四五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无惭无愧,便害爱恭敬;若无爱恭敬,便害其信;若无其信,便害正思惟;若无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无正念正智,便害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无解脱,便害涅槃。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法义分享】◎一个人若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就会虚心学习。若能照见自己是处在井底的青蛙,才会愿意、才有可能跳出那狭小的框框。◎修行路上,常常在稍有所得、稍有突破后就志得意满、我慢升起、想为人师。名利的腐蚀性很强、很大。迷失在名利堆中的人,会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的贪染、慢染。明眼人是很清楚的。只是在当事人还没有惭愧心之前、心不柔软、机缘不成熟之际,也没办法协助当事人突破。◎在修行路上,只要还没找到究竟涅槃的彼岸,都要不断虚心的学习求教,如此才能一层一层的超越。第五章亲近善知识一杂七九二(七八○)恶知识、恶伴党、恶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令生,已生邪见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正见不生,已生正见令退。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能令未生邪见不生,已生邪见令灭,未生正见令生,已生正见重生令增广。如是未生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令不生。【法义分享】◎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但恶知识通常不会告诉众生我是恶知识。他会设法让跟随者相信他是善知识、是好人。所以学佛一开始就要以智慧为前导。二杂七二九(七一七)恶知识、恶伴党者,未生贪欲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嗔恚、睡眠、掉悔、疑盖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若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者,未生贪欲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嗔恚、睡眠、掉悔、疑盖令不生,已生者令断。未生念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未生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广。三杂一一三二(一一四九)尔时,波斯匿王为首,与七国王、大臣、眷属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七王与诸大臣如是论议:五欲功德,何者为胜?其中有言色胜、有言声胜、有言香胜、有言味胜、有言触胜,竟无决定。来问世尊,竟何者胜?佛告诸王:各随意适,我悉有余说,以是因缘,我说五欲功德。然自有人于色适意,止爱一色,满其志愿,正使过上有诸胜色,非其所爱,不触不视,言己所爱最为第一,无过其上。如爱色者,声、香、味、触亦皆如是。当其所爱,辄言最胜,欢喜乐著,虽更有胜过其上者,非其所欲,不触不视,唯我爱者最胜最妙,无比无上。【法义分享】◎情人眼中出西施。善、美都没有绝对的。◎当你内心升起某方面的欲求,那方面的前辈就会成为你现在的善知识。赌神是赌鬼的至尊。拳王是拳迷的偶像。财神爷是追钱族的最爱。物以类聚。◎修行方面同样是五花八门,你内心升起的是什么样的欲求,你就会去找能讲出一套符合你内心欲求的善知识。◎如果你要的是智慧,你就会去找有智慧的人。四杂一一三一(一一四八)时,波斯匿王遥见斯等彷徉门外,即从座起,往至其前,合掌问讯,三自称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萨罗王。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称姓名,合掌问讯?王白佛言:我作是念: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斯等则是。佛告波斯匿王: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不得他心智故。且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决!审谛观察,勿但洛莫!当用智慧,不以不智;经诸苦难,堪能自辨;交契计挍,真伪则分。见说知明,久而则知,非可卒识,当须思惟,智慧观察!【法义分享】◎对善知识的认定标准,会随著个人智慧的成长而异。人是在错误的摸索中,逐渐累积智慧而成长。在那脱胎换骨之际,往往是很痛苦的。但没有痛苦就没有成长。五葛拉玛经(KALAMASUTTA)取自巴利<增支部>当时,葛拉玛人们来见世尊。一些顶礼世尊后坐到一旁,一些葛拉玛人顶礼世尊跟世尊谈一些话后才坐到一旁,一些他们的姓名、字号后才坐到一旁。有卡莎布塌区的人坐在一旁跟佛陀世尊说:我毕恭毕敬地顶礼世尊,请问世尊:有一些婆罗门和出家人,来到卡莎布塌区,他们说自己的法是最好的,而看不起别人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但别的出家人和婆罗门当他们来到卡莎布塌区,也是说自己的法是好的,赞美自己的法,而看不起别人说的法,说别人的法是卑微的。我礼敬世尊,我们很怀疑在他们之中,哪些法是真的!谁的法是谎言呢?修行信任的规则世尊说:葛拉玛人们!你们的怀疑是对的,你们是应该怀疑的,是应该的。葛拉玛人们!你们要: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二、不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三、不因为是正在流传的消息,就信以为真。四、不因为是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五、不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六、不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七、不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理,就信以为真。八、不因为符合自己的预测、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九、不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十、不因为他是导师、大师,就信以为真。【法义分享】◎不要盲目迷信、不要偶像崇拜或著重外相。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一开始就要冷静、理智,求真、求实、求证。第六章乐见圣贤--培养恭敬心、柔软心一杂一一二五(一二三八)阿难!莫作是语--半梵行者是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谓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所以者何?我常为诸众生作善知识。其诸众生有生故,当知世尊正法,现法令脱于生;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者,离诸炽然,不待时节,现令脱恼苦,见通达,自觉证知,是则善知识、善伴党,非恶知识、恶伴党。【法义分享】◎以佛陀的要求标准是:要证到四果无学位的阿罗汉,才有资格当众生的善知识。二增一三如来圣众,善业成就,质直顺义,无有邪业,上下和穆,法法成就。如来圣众,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成就。圣众者,所谓四双八辈,是谓如来圣众,应当恭敬,承事礼顺。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法义分享】◎亲近具有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善知识,培养恭敬心与柔软心,将可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费与摸索。三长一六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法义分享】◎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你要先有迈向究竟解脱的决心,而且身心柔软,明眼善知识才会出现。四中五四若奉事善知识者,未闻便闻,已闻便利。如是善知识,若奉事者,便习奉事;若有奉事,便习往诣;若有往诣,便习闻善法;若有闻善法,便习耳界;若有耳界,便习观法义;若有观法义,便习受持法;若有受持法,便习玩诵法;若有玩诵法,便习观法忍;若有观法忍,便习信;若有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尽智。【法义分享】◎真正的善知识一定是每一脚步都是协助你依法不依人,协助你逐渐独立,协助你亲自去体证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而达到解脱自在。五增三二二尔时,尊者须菩提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在一山侧缝衣裳。是时,须菩提闻世尊今日当来至阎浮里地,四部之众靡不见者,我今者宜可时往问讯礼拜如来。尔时,尊者须菩提便舍缝衣之业,从座起,右脚著地。是时,彼复作是念:此如来形,何者是世尊,为是眼、耳、鼻、口、身、意乎?往见者复是地、水、火、风种乎?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造、无作。如世尊所说偈言: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此中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容有教、有授者,诸法皆悉空寂。何者是我?我者无主。我今归命真法之聚。尔时,尊者须菩提还坐缝衣。是时,比丘尼至世尊所,头面礼足,而白佛言:我今礼最胜尊,今日先得觐省,我优钵花色比丘尼是如来弟子。尔时,世尊与彼比丘尼而说偈言:善业已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法义分享】◎本经的含意很深,必须能深观缘起、又体证到空的圣者才能做到。◎初期的大乘般若经论,都是在阐扬阿含经里面甚深极甚深的涅槃、无为、空。◎真法之聚含意有三:(一)法界。(二)真理。(三)佛之法身。◎善业是指须菩提。第七章听闻正法一杂八五五(八四三)尔时,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谓流者,何等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复问舍利弗:谓入流分,何等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种入流分。何等为四?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复问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几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为四?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说,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法义分享】◎亲近有正知正见、有修有证的善知识,你就能听闻正法、进而内正思惟、依法次法向而行。这是向初果。◎闻、思、修具足,成就四不坏净、断三结,就是证初果,入圣者之流。但不要得少为足,要有不达目的,决不终止的决心,一直向究竟解脱迈进。二中三八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生天法,毁诋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堪耐心、胜上心、一向心、无疑心、无盖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集、灭、道,彼时郁伽长者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集、灭、道。犹如白素,易染为色,郁伽长者亦复如是,即于坐中见四圣谛苦、集、灭、道。◎佛陀对众生说法或引导修行,都是有次第有步骤的。要看众生的根机、因缘而因材施教,由浅入深。若众生没办法消化或心不柔软,善知识就没办法协助众生超越到更上一层。三长一七过去世事虚妄不实,不足喜乐,无所利益,佛则不记;或过去事有实,无可喜乐,无所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而无利益,佛亦不记;若过去事有实、可乐,有所利益,如来尽知然后记之。未来、现在,亦复如是。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以何等义,名等正觉?佛所知见、所灭、所觉,佛尽觉知,故名等正觉。【法义分享】◎佛陀、阿罗汉讲经说法的原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任何时空都可验证的)。(二)对众生可乐、有所益助。(三)本身亲证、尽知。(四)因缘不成熟就保持圣默然。若有说法,尽皆如实。【法义分享】◎真正解脱者,绝不会为名闻利养而说法。真言不美;美言不真。要达究竟解脱,就要学习听真话、听逆耳的忠言。四杂四○三(四○四)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为多耶?大林树叶为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为比。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为人宣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于涅槃。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故。是故,诸比丘!于四圣谛未无间等者,当勤方便,起增上欲,学无间等。【法义分享】◎真正有益于解脱的法,不会多而庞杂、或不切实际。阿含解脱道是有次第、有方法,现世就可修、可证、可达。第八章五阴一杂一(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法义分享】◎若能深观五阴无常、体悟到色、受、想、行、识无常的实相,就会逐渐断除贪爱系缚,而达解脱自在。◎色是指色身肉体,也包括一切有形有质的物质。◎受、想、行、识都是指精神、心理方面。◎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现世到达涅槃彼岸的解脱者的宣言。有资格作此宣言的必需具足:(一)已达无修、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二)已证涅槃、无为、空。(三)已明生死大事,脱离生死轮回。二杂八(八)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法义分享】◎无常法则是宇宙人生现象的真理、实相。真理一定是超越任何时间空间的。过去如此,现在、未来也必定如此。在地球上如此,到其他星球、其他银河系,也都必然如此。三杂九(九)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法义分享】◎从无常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观是指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肤浅的看,看不到实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佛陀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让心澄静下来,以便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如实体证而开悟而离系、解脱。四杂十一(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法义分享】◎每个元素、零件都是无常生灭。由无常的元素组合而成的成品,必然也是无常生灭。由会损坏的零件组合而成的汽车,怎能不损坏折旧呢?五杂一三(一三)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义分享】◎由各种元素组合而成的身心,若不会坏灭、若不会带来苦恼后患,那就可执取。若能如实知五阴组合而成的身心,有其味、有其患,那么就不会颠倒梦想的执取。六杂二三(二三)尔时,尊者罗侯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侯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法义分享】◎要破身见、我见、我慢,一定要对身心内外的一切粗、细、大、小、美、丑、好、坏、远、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如实的观察。去体悟现象界的生灭无常,再深入体悟无我、无我所。七杂二六二九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法义分享】◎佛陀所说的法师,是指能深观身心内外无常实相,又能契入涅槃寂静的人。◎法次法向就是逐步去体悟身心内外一切无常,进而导向离欲、寂静、解脱自在。◎若能对当下的身心内外进行如实的深观透视,就能现世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解脱自在。八杂三三(二五六)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于此五受阴如实知、见、明、觉、慧、无间等,是名为明。九杂三九(二六二)诸比丘为我说法言: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我尔时语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尊者阿难说是法时,阐陀比丘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法义分享】◎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与之抗争--苦就产生了。◎许多修行人,虽然很会宣说无常、无我,但事实上骨髓里是很怕无我、很怕空。◎如来深知众生心态,所以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不是抓有、就是执空。◎本经开示的重点: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十杂四○(二六三)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安隐出壳。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稳出壳。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何等?谓不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所以者何?以修习故。何所修习?谓修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如彼伏鸡善养其子,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隐出壳。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法义分享】◎顿悟来自于渐修。高楼大厦要落成,一定来自于深厚的地基与坚固的逐层建筑。若不如此,那种大楼不是梦幻世界的空中阁楼就是空有外壳的危险大楼。◎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依阿含解脱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尽、心得解脱。十一杂四一(二六四)尔时,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比丘白佛:已见,世尊!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七劫坏时生光音天,七劫成时还生梵世,空宫殿中作大梵王,无胜、无上,领千世界;从是以后,复三十六反,作天帝释。灌顶王法有八万四千宝床,唯卧一床;八万四千宫殿,唯处一殿;八万四千城,唯居一城,名拘舍婆提;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比丘!色为常?无常?【法义分享】◎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若只修人天福报,到最后仍会福尽还堕。◎凡夫因为不知足而成为欲望的奴隶;解脱者因为知足而常乐。十二杂四三(二六六)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如是,比丘!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如是不如实知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长夜轮回,顺识而转。【法义分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因为贪爱染著,让众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十三杂四四(二六七)比丘!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比丘!我不见一色种种如斑色鸟,心复过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佛告比丘:如嗟兰那鸟种种杂色,我说彼心种种杂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嗟兰那鸟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嗔恚、愚痴种种,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法义分享】◎心恼故众生恼;心净佛土净。有贪、嗔、痴的众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镜子。每个人的心镜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都不同。十四杂四七(二七○)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诸比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法义分享】◎如果能深观身心内外一切无常,则能断除种种结缚,包括深层的我执与我慢。问题是修行人大多只把无常当做一个名相、口头禅、或头脑中的一种知见。十五杂四二/五五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法无有吾我,亦复无我所;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我既非当有,我所何由生?诸识法如幻。比丘解脱此,则断下分结。【法义分享】◎把此两偈背下来,再慢慢去禅思、消化、求证。十六杂五六(六五)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愚痴无闻凡夫于苦、乐、不苦不乐受,不如实观察;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观察故,于受乐著生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纯大苦聚从集而生,是名色集,是名受、想、行、识集。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多闻圣弟子受诸苦、乐、不苦不乐受,如实观察;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如实观察故,于受乐著灭,著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纯大苦聚皆悉得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十七杂六二(七一)云何断关?谓断五下分结。云何度堑?谓度无明深堑。云何超越境界?谓究竟无始生死。云何脱诸防逻?谓有爱尽。云何建圣法幢?谓我慢尽。【法义分享】◎若真的要弘法、真的要为法做见证,最好先我慢尽。达到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才能真正建圣法幢。十八杂五五(六四)此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色是苦,受、想、行、识是苦;色是无我,受、想、行、识是无我;此色非当有,受、想、行、识非当有;此色坏有,受、想、行、识坏有;故非我、非我所,我、我所非当有。如是解脱者,则断五下分结。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怖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于受、想、行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比丘!识于此处,若来、若去、若住、若起、若灭,增进广大生长比丘!离色界贪已,于色意生缚亦断;于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法义分享】◎能深入体悟无常、非我、非我所,则能断五下分结而证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断。◎走在修行路上的众生,虽然知道无常、无我,也很会宣说,但往往骨子里是抗拒无常、很怕无我。所以种种扭曲变质的修行法门就不断衍生出来。◎若能做到识无所住,就能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不容易啊!只要你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就处处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无觉察到而已。十九杂五九(六八)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云何如实观察?如实知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想、行、识,此识集、此识灭。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缘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二十杂八二(三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比丘!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离欲、灭、寂静、没,从本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著,不著故安隐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佛说此经时,十六比丘不生诸漏,心得解脱。【法义分享】◎亲近善知识就是要学习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异依。◎真正的善知识,他会引导你去如实正观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达到自依止、法依止。二一杂八三(三七)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恒、不变易、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此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目者不知不见。我于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法义分享】◎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人与我诤。一位到达彼岸的解脱者,他只如实述说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以及如何去体悟及到达解脱之道。但世间盲目者不知不见、也不去求证,佛陀又能奈何?要把阿含经判为小乘,佛陀又能怎样?二二杂八八(四二)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
/
本文档为【大学生周末学习计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